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模式研究

2022-09-11

医疗纠纷诉前强制调解, 就是在医患纠纷案件进行法院诉讼前必须先进入强制调解来解决纠纷, 调解不成再进入诉讼程序的一种非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广义的第三方调解包括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狭义的第三方调解指人民调解。本文涉及的第三方调解均是狭义的解释。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机制的构建具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对于该模式的研究处于新兴阶段, 较少学者涉及。这一制度的成功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 政府经费的保障、调解人员素质的提升、合理的程序设计、立法的完善等都是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实现的坚实基础。

一、构建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模式的必要性

(一) 阻断患者盲目选择

医患双方特别是患者在自愿选择纠纷解决方式时相当盲目, 甚至有时会选择极端的途径进行解决、泄愤, 因而对任何新产生的纠纷解决途径信任度、接受度不高。因而, 除加大宣传力度之外, 将医疗纠纷诉前强制调解合法化, 通过调解使双方对纠纷进行理性的认识, 有效沟通, 使纠纷得到更快的解决,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调解所带来的价值。

(二) 节约司法资源, 弥补诉讼专业性不强的弊端

由于医疗纠纷的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处理复杂, 法院压力巨大, 对法官能力要求高, 进行诉讼成本较大。通过低成本的专业调解, 让错误明显的纠纷在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下及理性的认识中得到快速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司法资源, 弥补诉讼专业性不强的弊端。

(三) 保障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 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疗纠纷发生后, 患方不相信卫生行政部门的公正性, 不愿进行高成本的诉讼, 试图通过非法手段, 使医疗纠纷滞留在医院。若是不能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必将阻碍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 医患关系更加尖锐。通过构建相对公正的医疗纠纷诉前强制调解机制, 明确医疗纠纷解决途径, 在第一时间让医疗纠纷进入调解程序, 促使医患双方进行理性认识与有效沟通, 平息纠纷。

二、构建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模式的可行性

(一) 物质保障

截至2013年12月底, 全国有30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规范性文件;设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2418个、人民调解工作室1029个, 共有人民调解员22802人,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基本覆盖了地市以上行政区域。从2010年到2014年9月, 共化解医疗纠纷22.8万件。[1]因而, 各级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无论从人员、覆盖地域、政策倾向等方面来看都是诉前强制调解机构的最好选择。

(二) 制度保障

构建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机制需要制度的保障。关于人民调解,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等制度, 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地区的政策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为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机制的实施提供了保障。福州市政府制定颁布《福州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 规定了本市医患纠纷的受理范围、受理金额、处置的原则,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患纠纷预防、调解与处置工作的各项规定。这些制度的制定和颁布都为快速有效的解决医疗纠纷做出了很好的规定, 是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机制顺利运行的必要的制度保障。尽管目前各地模式均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实行诉前调解自愿原则, 但正在积极探索的调解经验可为诉前强制调解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 这些相关因素的制度制定使构建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机制具有可行性。

(三) 经验移植

目前, 采取医疗纠纷诉前强制调解的国家和地区较少, 以美国加州为代表的一些州的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我国台湾地区法律也明确规定在诉前必须经由调解委员会或于法院之简易庭践行调解。“台卫署”提出的《 (医疗纠纷处理法) 草案》将“调解强制, 仲裁任意”作为医疗纠纷处理案件的基本原则, 将卫生署的调解作为医疗纠纷诉讼前必须先进行的强制阶段, 调解失败再由医患双方提起诉讼、申请仲裁。[2]同时, 其他以诉前自愿调解为原则的国家的先进调解机构设置、调解程序等方面的经验可用于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模式。

三、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模式的构建

(一) 医疗纠纷诉前强制调解合法化

通过基本法律将医疗纠纷确定为诉前强制调解的案件, 使调解作为医疗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前的必经程序。同时, 完善当前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使诉前强制调解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发挥。

(二) 调解机构的完善

1. 机构设置

2010年司法部、卫生部、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第二条指出, “医疗纠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五条也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基于以上法律规定, 以及医疗纠纷专业性强, 对中立性要求高等特点,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应是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 不隶属于任何行政部门, 独立于医疗卫生单位。应由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筹备, 由各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协会, 法学会, 律师协会等与医患双方没有利益倾向的社会团体组建。

2. 经费保障

国家现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地方财政, 但是, 各地财政状况存在差异, 并且这也涉及到财政蛋糕的再分配问题, 仍需要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系统的财政补助机制, 解除中立第三方调解工作的后顾之忧[3]。同时, 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群众自治意识不高、社会团体自治能力较弱的社会背景下, 离开财政支持, 由组建单位提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是非常困难的, [4]因此, 基于财政支持并同时拓宽工作经费筹措渠道, 如通过吸纳社会捐助、公益赞助、组建基金会等途径是目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

3. 调解员的构成

医疗纠纷专业性强, 处理复杂, 对调解员要求较高, 因此,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应专、兼相结合, 充分发挥专职调解员的综合、职业技能水平, 以及兼职调解员的灵活、专业技能水平, 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对医疗纠纷案件进行调解。专职人员可通过高效、公平的持证上岗制度进行聘任, 只有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获得《医疗纠纷调解员证》方可上岗, 对调解员的工作通过业绩考核与群众评议来进行等级评定。兼职调解员则可以从专家库中抽取, 专家库可以医学、法学的退休专家和在岗专业人员组成。

4. 人员培训

通过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的培训, 应涉及法律知识、医学知识、调解知识等方面。同时, 医调委进行内部规范管理培训由各医调委进行计划制定, 定期将培训情况反馈给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内部规范管理的培训包括:业务能力提高以及廉洁作风教育等。[5]

(三) 调解过程的完善

1. 调解期限

立法和政策目前未对医疗纠纷调解的期限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了避免案件久调不决, 应当规定合理的调解期限。实践中各机构调解医疗纠纷的调解期限从半个月至半年不等。笔者以为应当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调解为宜。如期限内医患双方当事人未能达成共识, 则可提出申请再次延期, 延期时长为一个月。延期后仍未达成调解协议的, 视为调解不成功, 医患双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调解费用

一旦实行诉前强制调解, 客观上减轻了院方应诉的负担, 医院应为其带来的福祉买单, 适当收取调解费用, 可从医院上交的医疗保险费用中扣除。

3. 调解协议

通过诉前第三方强制调解达成的协议, 法院对其进行形式上、程序性的审查, 没有发现显失公平、程序上的重大瑕疵或调解人员有重大徇私、失职行为的可主动对其进行司法确认。若是调解不成功, 借鉴美国经验, 当事人在调解中所做的笔录和迫于压力做出不真实资料不作为诉讼程序中的证据, 只有在调查中合法取得的证据方可作为审判的证据, 从而充分节约司法资源。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急速转型和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 宏观层面的医疗环境和微观层面的医患关系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医疗纠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基于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对福建省相关机构调研, 探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化的必要性、可行性, 并从机构设置、调解过程等方面来构建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诉前强制模式。

关键词:第三方调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诉前强制调解

参考文献

[1] 法制网.全国设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2418个基本覆盖地市以上行政区域[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3-12/25/content_5155981.htm?node=20908, (2013-12-25) [2014-11-20].

[2] 史羊拴, 蔡新祝.台湾地区医疗纠纷司法及立法趋向[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 (6) :13-14.

[3] 张兆金, 黄欣, 魏东海.引入中立第三方解决纠纷的优势及政策建议[J].中国医院, 2012 (11) :47-49.

[4] 万昌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应注意的两个问题[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25/13/1993767_72296656.shtml, (2011-11-25) [2014-11-7].

[5] 张泽洪.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39-44.

上一篇:中国药业企业的国际化营销战略研究下一篇:钢丝绳隔震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