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21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生鲜蔬菜等农产品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而提升我国生鲜蔬菜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大幅度提高蔬菜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组织化程度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高,储运和包装加工技术先进,因而物流速度快,物流成本低,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一般只有10%,蔬菜在物流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5%。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研究论文 篇1:

苏州市蔬菜物流模式优化策略

摘 要:为提高蔬菜物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当地蔬菜产业竞争力,文章总结了苏州市现行蔬菜物流模式,分析了苏州市蔬菜物流存在的问题。为简化从蔬菜生产到消费的流通环节,构建了以大型超市及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双中心”模式,同时提出了以蔬菜物流直销模式为辅助内容的区域蔬菜物流模式。通过不同模式间的相互配合与完善,从而达到优化本地蔬菜供应链的效果。

关键词:蔬菜物流;物流模式;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苏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时蔬供给量稳步增长,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时蔬种植业和蔬菜物流在苏州也初具规模。苏州人民对时蔬品种消费趋于多元化,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蔬菜的品种、质量、安全、价格、品牌、购物环境等表现出不同的敏感程度。目前苏州蔬菜物流作业从播种到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缺乏一套严格的规定与标准,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间也缺少无缝对接,蔬菜供求均衡及蔬菜价格均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1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

从总体上看,苏州蔬菜物流仍主要采用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物流模式。据调查反映,经批发市场实现的蔬菜物流大约占整个蔬菜物流的80%以上。苏州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大体运行渠道是:由农户、贩运商把蔬菜运到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再由销地客商从产地批发市场上以产地批发价的形式买入蔬菜,经过贩运后卖到销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商以销地批发价格出售给零售商,零售商再转手卖给消费者。同时,也有外地贩运户到农户种植的蔬菜基地中,直接向农户收购蔬菜卖到销地批发市场而不经过产地批发市场(见图1)。

2 苏州市蔬菜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专业蔬菜物流企业

在拥有人口过千万的苏州,蔬菜物流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苏州时蔬市场里活跃的组织中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蔬菜物流链组织关系松散,合作信任度低,物流资源与运作难以有效整合。除居垄断地位的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外,约有30%的时蔬销售点(以摊位为单位)的供应都是由小户的农业工作者提供,而且分散在各地,基本上自产自销。

多数情况下,是由个体经营组织(蔬菜经销商或者一些小商小贩)自己组织车辆进行运输,组织水平不高,无法避免运输风险,更谈不上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由于蔬菜经销商自己运输,资金有限,规模有限,冷藏运输车辆及相关冷藏设备明显不足,严重影响蔬菜运输质量,导致运输途中蔬菜损坏率极高。

2.2 蔬菜物流链过长

蔬菜物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采摘整理阶段到运输储存阶段,再到零售物流阶段。这三个物流过程把物流链分成前后二个部分。蔬菜供应链表现为一条长链条:蔬菜种植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消费者。这一单向流通形式由于流通环节长,所以花费时间多。有些蔬菜在流通过程中就已经腐烂变质,所以在超市经常能见到一些蔬菜外观不齐、色泽退鲜,甚至接近变色腐烂。尤其在冬天受低温及地域影响,蔬菜不仅菜价偏贵,更是难觅新鲜蔬菜踪影。

2.3 蔬菜物流的产业配套不全

易腐时蔬类产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本地的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时蔬类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如在冷库建设中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苏州市的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政府部门对有关冷链规则的执行力也不够,对农产品的优惠政策也不多,反而是限制很多。蔬菜物流也没有形成系统、一条链式服务,彼此只顾自己利益而不是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2.4 高物流成本下的高价格

一棵菜的“进城之路”异常艰辛与坎坷,由于蔬菜物流过程中经过的流通环节太多,农民把辛苦种植的蔬菜卖给经纪人,再到批发商、中间商,每一级中间环节都要提价,这样一层层的爬升,各拿提成。到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还要交管理费、服务费、摊位费。

苏州的蔬菜供应是大出大进,大量出现在本地消费者餐桌上的菜都来自外地,而大量的本地菜却又销往了周边地区,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和中间环节。蔬菜流通以毛菜为主,通常每100吨蔬菜可产生20吨垃圾,蔬菜在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之间。成本节节推高的结果导致消费者承担高价格。

2.5 保鲜技术与冷藏设备不足

现有的时蔬大部分以保鲜膜、纸箱包装方式为主。菜农和经销商能做的就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保鲜处理,例如对蔬菜进行洗涤, 去除最外层黄叶,然后进行分装。时蔬一般用保鲜膜保鲜,或者直接装在塑料框中,其中的时蔬只使用塑料网套包装;为让其能够保持水分,菜农和经销商会对一些蔬菜进行定时喷水处理。

苏州目前冷库数量少,冷藏运输车辆严重不足,终端销售环节冷藏设备奇缺。目前,苏州市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时蔬、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造成城市时蔬冷链的落后现状严重制约了苏州蔬菜冷链物流的发展。

3 优化原有蔬菜物流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鲜蔬菜种植户均种植面积较小,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蔬菜分散种植,进入市场流通的首要问题是要将分散的产品集中起来。相应地,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又要经过一个从集中到分散的过程。所以,蔬菜物流供应链必然是“两头宽、中间窄”的形式。在现存的产销两地批发分割、批发市場中多级批发与转手机制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蔬菜流通的交易成本。因此,需要对上游流通组织作改进,对原有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物流模式进行优化。

目前,消费者选择超市购买生鲜蔬菜的比例还比较低,而大部分中小型超市仍未建成自己的生鲜配送中心。因此在苏州未来“以大型超市为中心”的物流模式优化,应以大型连锁超市与上游公司形式的供应商对接为主要模式。而农贸市场作为另一个生鲜蔬菜的主要零售场所,应与批发市场形成对接,批发市场完成对蔬菜品质安全和卫生质量的控制。因此,可构建出两条分别以“大型超市”及“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既平行又互补的“双中心”蔬菜物流模式(见图2)。

通过对菜农到消费者的优化物流模式,在进入批发和零售环节之前,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蔬菜运销公司为流通主体。由合作组织或蔬菜运销公司向大型超市和卖场直接供货,或成为批发市场的批发商。批发市场继而向城市各家饭店食堂、众多大小农贸市场供货。此模式有效简化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环节。

4 创新蔬菜物流模式

对蔬菜物流模式的选择,应该充分看到不同模式的优势和优点,不能采取某种模式独占的方式,不同模式间可以相互配合与完善。蔬菜的直销模式是对蔬菜物流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通过产销对接来销售群众生活必需的果蔬农产品。直销模式既可以减少运销转手次数,降低因此形成的运销成本;同时可以防止转手过程中的变质与失重;还可以使生产者直接从零售环节得到市场信息反馈,有助于促进运销整合。在当前形势下,可以构建出五种蔬菜直销模式:

(1)街道直销店。由本地几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抱团进城,直接在沿街路边开设农产品直销店,销售地产农产品,弥补单一合作社产品品种单调的缺陷;或由国有企业与生产基地签订产供合同,在市内新建农产品直销门店,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门店的选址都位于人口密集的区域,方便市民选购优质的平价农产品。通过“基地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直销模式来大大降低流通环节成本,所售平价农产品价格均低于市场价格20%以上。

(2)社区直销站。由农产品生产基地或批发市场的直销配送中心在普通群众较多的社区内开设农产品直销站,直接将蔬菜等农产品直接配送到小区居民家门口。以“预约订购、定量包装、净菜配送、社区直供”的形式,在市区居民小区建立直销站,早晨由小区及附近居民到直销站预约,配送中心根据预约情况,将经过整理的净菜定量包装,每天定时配送到各直销站,分发给预定居民。

(3)超市直销区。大型超市门店以实行“农超对接”的采购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由合作社向超市直供农产品。超市内设立农产品惠民直销区,以低廉价格销售农产品。

(4)流动直销车。组织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将农产品装车后,直接开到社区、食堂等周边区域,利用空地或停车场,为社区居民提供新鲜、安全、价廉的蔬菜。流动直销车可以解决一些地区平价农产品零售网店不足的问题。

(5)网络直销平台。相关企业与农业生产基地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开设农产品直销网站,市民登录网站点击预订,次日配送到家。这种运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网上预订、冷链物流、免费配送”的销售系统,使产销对接更加便捷。

各直销平台可以充分考虑到各类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按市场消费比例配置普通蔬菜、有机蔬菜等产品,让所有市民都能享受到“菜篮子”工程带来的实惠。这种流通环节精简、流通成本节约的直销模式会成为蔬菜物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但苏州直销要发展,必须要提高农民生产和运销的组织化程度,包括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地运销企业的发展。

5 结束语

相对苏州发达的工业物流体系,当前的蔬菜物流体系还显得薄弱。优化蔬菜物流模式的关键,在于減少物流运销过程中的转手次数、简化流通环节,以及降低市场运行之外的物流成本。对各种蔬菜物流模式的优化选择,不宜采取替代或独占的方式,而是应充分吸收各类模式的发展优势,相互配合、各自完善,以满足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协调发展的需要。通过蔬菜物流模式的构建为建立新型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样本,最终为服务经济转型保驾护航,促进苏州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一夫. 我国生鲜蔬果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判断[J]. 时代商贸,2008,6(l):3-4.

[2] 王东红. 基于产业组织结构视角的蔬菜供应链优化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1(47):70-71.

[3] 高云,高峰. 寿光蔬菜产业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当代经济,2010(12):99-101.

[4] 李 超,闫葳,刘宝学. 生鲜蔬菜冷链物流系统构建与评价[J]. 中国市场,2012(41):27-28.

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研究论文 篇2:

国外降低生鲜蔬菜物流损耗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生鲜蔬菜等农产品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而提升我国生鲜蔬菜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大幅度提高蔬菜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组织化程度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高,储运和包装加工技术先进,因而物流速度快,物流成本低,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一般只有10%,蔬菜在物流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5%。但是我国生鲜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却高达60%以上,蔬菜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率也高达30%。这大大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支出,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要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蔬菜损耗,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构建良好的蔬菜物流系统,解决蔬菜“买贵”和“卖贱”的问题迫在眉睫。

一、国外降低生鲜蔬菜物流损耗的先进经验

在先进的物流理论指导和丰富的物流实践中,无论是在蔬菜物流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降低蔬菜物流损耗方面,发达国家都积累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和方法,非常值得我国去学习和借鉴。

(一)蔬菜生产规模大,物流组织功能完善

发达国家蔬菜物流成本低、效率高,蔬菜生产规模大,物流组织化程度高是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美国主要是采用农场式的大规模蔬菜生产,农业协会和产销一体化组织,基本构成了当代美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主体,承担着美国蔬菜物流的主要任务。在美国的蔬菜营销中,最主要的销售方式是农场主直接与大型超市、产地中间商、生产合作社以及批发企业签约,这种签约方式几乎占到蔬菜销售总量的的98%。而在美国,“美国农业联合会”和“全国农场主联盟”拥有150多万农场主会员,他们都是直接签约的受益者。在日本,农业协会在生鲜蔬菜物流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的。日本农业协会需要负责生鲜蔬菜的加工、包装、储运、分级等一系列工作。而生鲜蔬菜供应链的主要收益也是通日本农业协会返回菜农。拥有日本“农协”会员资格的农户高达97%,而经由农协的蔬菜销售总量占比达90%。此外、瑞典的合作社也都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组织。发达国家的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这不仅能提高蔬菜流通效率,而且能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尤其在开拓国外市场方面更具优势。

(二)蔬菜物流基础设施先进,物流管理方法先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各国政府注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销售网点的合理布局。美国有着十分发达的交通运输设施,铁路、公路、水运四通八达,一些蔬菜收购站、仓库、加工厂都有专门的铁路线。日本政府投资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比如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新十线铁路运输网、流通聚集地、高速公路网等等,为蔬菜物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达国家不仅拥有发达的海运、铁路、公路运输网络,还拥有布局合理的批发市场。据统计,日本生鲜蔬菜总量约90%要进入批发市场销售。荷兰的冷链物流业非常先进,荷兰的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农产品物流中大多数公司都具高科技的的制冷技术设备。

(三)蔬菜物流信息化水平高,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

发达国家的物流信息化程度高。以日本为例,日本已经建立起批发市场的全国物联网,而且已经联网全世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管理与经营制度极其规范,起到了信息中心的作用,通过这个信息中心基本可以实现物流、商流以及按样品交易。而且日本的绝大多数零售商店都安装了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系统),不仅做到了交易双方联机联网,而且有机地将农产品批发业和农业加工业联结起来,使得流通效率获得大幅度提升。而在商品零售服务方面,电子网络销售比较盛行,消费者只要网上订货,运输公司就可保质保量送货上门。再比如美国也拥有发达的农业信息系统。各种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网站、信息咨询公司为农民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也为蔬菜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荷兰建立了高度发达的营销平台和信息中心,能够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市场的需求。并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许多发达国家有着先进的储运技术和包装加工技术。如加拿大生产者对蔬菜的分级、包装非常严格,蔬菜的储存、运输大部分通过冷链物流,减少污染和损失。加拿大蔬菜损耗仅为5%,是中国的1/6;物流成本不足30%,是中国的1/2。以日本为例,许多生鲜蔬菜加工工厂就建在港口附近,生鲜蔬菜到达港口之后可以实现快速转运到加工工厂进行再加工和包装,从而大大降低蔬菜的损耗率、增加了生鲜蔬菜的附加值并提高了蔬菜的标准化程度,之后通过完善的冷链物流运输到国内各零售环节。

(四)流通环节少,流通模式以直销为主导

国外蔬菜物流流通环节少、速度快、成本低、营销效率高,流通模式以直销为主导。蔬菜在采摘、运输、储藏加工过程中损耗极低,北美发达国家蔬菜损耗率最低能达到2%以下。上述发达国家生鲜蔬菜的生产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基本上都具有生鲜蔬菜规模化这一要素。而发达国家蔬菜流通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在蔬菜生产产地和超市、配送中心以及团购者之间的流通渠道相当畅通。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善和先进的生鲜蔬菜远销体系。在美国,其生鲜蔬菜流通主要采取两种方式:第一,蔬菜生产者委托蔬菜代理批发商直接在批发市场上销售;第二,蔬菜生产者饶过批发市场环节,同批发商以及大型零售商直接签订大单合同。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年美国有78.5%的蔬菜是从生产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送到零售商那里。欧洲蔬菜流通模式大多数通过大型批发市场,如荷兰的蔬菜从田地到国外市场不超过24小时,做的是最好的。而在法国,构建比较完善的国家公益性批发市场就高达20几个。由于这些国家蔬菜流通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损耗小等特征,因此其蔬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强。

(五)重视专业物流技术人才培养

荷兰物流专业学术水平较高,在课程设置上,从商品学、管理学、市场学、国际贸易到配送、仓储、海陆空运输等多个学科培养学生实用的物流知识和技能,打造每一个专业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精英。荷兰对从事物流业的专业人才有严格规定,必须拿到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业,因此荷兰从事物流的相关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素质。而其他发达国家,比如法国、德国等同样重视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采取的教育和培训形式多样,并且非常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每年培养出包括叉车司机、物流师以及IT网络工程师在内的数以万计的物流人才,构建了专业化的物流人才团队。

二、 我国和国外生鲜蔬菜物流发展的比较分析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积累了先进的降低物流损耗的丰富经验。反观我国,蔬菜物流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物流基础设建设不到位,蔬菜流通存在环节过多、损耗严重等问题。同时,我国蔬菜物流技术水平也无法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蔬菜物流信息系统更是不值一提。此外,我国蔬菜物流主体还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层次低离散型大、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的蔬菜物流技术人才等特征,这些都造成了我国蔬菜物流成本高,损耗大。

(一) 蔬菜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蔬菜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我国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农村高等级公路较少,没有健全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部分农村路况不好、交通阻滞、设卡收费,使蔬菜物流成本和经营风险加大;其次,蔬菜物流专用技术设备短缺。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70%的蔬菜运输汽车是敞篷卡车,只有30%是密封式箱式汽车,保温厢式的冷藏车还不到10%。蔬菜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程度低、蔬菜物流专用技术设备短缺,再加上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上市的大量集中性,造成蔬菜不能及时上市,损耗严重;再次,缺乏专业大宗蔬菜物流中心和专业的冷藏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能满足蔬菜流通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先进的储运设备、技术和包装加工技术,使得他们的蔬菜物流体系发达、高效。

(二)蔬菜物流环节多、链条长、损耗大

蔬菜物流环节多、链条长,损耗大是我国蔬菜物流的主要问题。蔬菜经由菜农到消费者手中,必须经过蔬菜种植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消费者等诸多环节。在整个蔬菜流通环节中,由于链条过多,仅仅运输一项任务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运输过程中蔬菜就会变色变质,损耗率能达到25%-30%,而国外发达国家的蔬菜损耗率大多是控制在5%以下。比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蔬菜运输以冷链物流为主,蔬菜从田地到消费终端过程中的损耗率仅为l%~2%。芬兰蔬菜主要以市场经济规律的流通模式为主,蔬菜经各类批发市场集散、交易、形成价格后,再经零售商或者加工企业等转移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荷兰、法国等不少国家也采用这种模式。我国的蔬菜流通环节过多,蔬菜产品需要经由蔬菜产地、中间商、批发市场等诸多环节,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那里。在各流通环节中,又无法避免层层加价,以致于当蔬菜送到消费者那里时,价格会暴涨2-3倍。

(三)蔬菜物流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蔬菜物流组织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营物流。当前我国蔬菜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以分散的农户为主,生产分散,流通能力弱。很多情况下,还处于农户、经销商以及小商小贩自行运输的低级阶段,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组织,投入的资金和规模也相当有限,并且运输中缺乏冷藏设备,蔬菜在运输途中损耗率极高。而对大大小小的商贩,要么烂在田里、要么贱卖转入批发商手中,推迟了蔬菜的分拣入市,浪费较大;二是采用蔬菜批发市场营销模式。有很多地方的蔬菜是转移到异地销售,需要仓储、长途运输都存在较大的损耗,例如北京蔬菜主要来源于山东,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有极大的损耗。西安的蔬菜流通渠道分散无序,导致蔬菜价格波动较大。

(四)蔬菜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蔬菜物流信息化早已被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到了蔬菜物流体系之中。而我国相关农业部门虽然大多建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少、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基本是形同虚设。因此,我国蔬菜物流的总体信息化程度不仅无法同世界接轨,也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另外,蔬菜信息化网络体系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蔬菜物流信息队伍严重缺位,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大大弱化。蔬菜物流信息化还存在着信息质量低、信息传递面狭窄以及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等问题。例如西安虽然在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是没有健全的农村信息队伍,蔬菜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民,造成生产决策和蔬菜物流的盲目性。近年来我国大力培育了一些蔬菜物流龙头企业,但是也存在着市场信息不畅从而导致流通环节与生产环节脱节、产品积压损耗严重等现象。

(五)缺乏第三方专业化的蔬菜冷链物流公司

目前国内蔬菜冷链运输率不足10%,每年损耗高达700亿元。我国蔬菜在采摘后,多通过自然冷却,然后分拣装箱,异地运输多采用常温车运输,面对蔬菜高温易腐的特点,我国很多地方多采用“冰块+棉被”置冷。冷链物流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由于我国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冷链物流需要的投资大,所以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还很落后,目前冷藏汽车的数量仅仅2万辆左右,冷藏库的数量还不到2万座,人均拥有冷库容量仅仅7公斤而已,用于蔬菜运输的冷藏车占物流货运汽车的比例居然连5%也不到。以我国苏州为例,绝大多数易腐品装车还是露天作业,高达80%~90%的蔬菜采用普通卡车运输,而在运输过程中仅仅采取加冰块、棉被、帆布等传统方式保温。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的严重不足,造成生鲜蔬菜在运输中损耗严重,而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拥有第三方专业化的蔬菜冷链物流公司负责运输,整体蔬菜冷链流通率达到95%以上,因此蔬菜物流损耗非常小。

三、构建完善蔬菜物流体系,降低蔬菜物流损耗的对策及建议

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蔬菜物流体系相比,我国物流服务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于对蔬菜物流理论研究较少,我国目前缺乏对蔬菜物流实践的专业理论指导,因此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除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还要鼓励和支持相关专家和学者,要紧密结合实践,有意识地展开对蔬菜物流的理论研究,为早日建立我国完善的蔬菜物流体系,降低蔬菜物流损耗服务。

(一) 减少蔬菜流通环节,缩短物流链长度

积极借鉴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流通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我国蔬菜流通模式,逐步缩短蔬菜物流链的长度。建立批发市场主导型流通模式,化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完善批发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高效的市场竞争规则,节约蔬菜产品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受益。建立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引导和促进连锁超市企业自己种植蔬菜,直接运输到终端市场出售的经营模式。构建和完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可以缩短蔬菜物流渠道、降低蔬菜损耗、减少物流成本,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使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周末车载蔬菜市场,解决农民进城售菜的老大难问题,而且有助于平衡供需关系,降低和稳定城市菜价,管理通胀预期。

(二)注重蔬菜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蔬菜流通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针对我国目前蔬菜流通基础设施的薄弱方面,蔬菜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乡村铁路、公路网络建设,争取实现村村通公路,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条件。二是要建立符合鲜活蔬菜的储藏保鲜体系,加强蔬菜储运冷藏设备的建设,如预冷保鲜设施、冷藏汽车、机械冷冻库、气调库等。三是要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相关设施建设(特别是产地蔬菜批发市场相关设施)、蔬菜物流中心、专业的蔬菜集成保鲜中心、蔬菜加工配送中心的基础建设。如逐步建设配套的蔬菜拍卖交易大厅、电子显示屏、蔬菜加工设备、以及农药残留超标检测设施等。积极开通蔬菜的“绿色通道”。蔬菜商流、物流、信息流顺畅进行的前提条件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蔬菜冷链物流公司

众所周知,生鲜蔬菜在运输中对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很高的要求,而积极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蔬菜冷链物流公司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难题。先进专业的物流公司是美国、荷兰等国家蔬菜物流产业的主要支撑,为其蔬菜物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借鉴美国、荷兰先进的蔬菜远销体系,我国也应通过有力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加大对冷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做好制冷、保温、监测等要求。因此,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发展第三方蔬菜冷链物流产业,探索建立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构建全国冷链物流网络,形成一体化的区域联动模式,实现蔬菜全程冷链运输。

(四)进一步提高蔬菜物流技术水平

在构建新型蔬菜物流体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一是提高蔬菜物流管理技术水平,建立蔬菜物流集散中心,它是蔬菜物流的集散地,通过专业物流商对物流方向、物流时间、物流路径的统筹安排,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时间、减少物流损耗,降低物流成本;二是要提高蔬菜物流加工、包装的标准化程度,建立蔬菜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工包装蔬菜可以提高蔬菜的附加值,还具有保护减少损害的功能,还是连接物流成本和蔬菜市场利润的结合点。可借鉴欧洲、美国、芬兰、日本等国家的蔬菜流通模式,将产前、产后相关企业建在农村,实现产工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实行标准化生产;三是要借鉴日本、荷兰、美国等国家发达的信息技术,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完善我国农村信息平台,为菜农提供准确的市场行情和蔬菜价格。

(五)重视蔬菜物流人才的培养

通过培育和引进两种办法,吸收更多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充实到蔬菜物流体系建设中来。长期以来,人们传统意识认为只有工业品才需要专业化物流,蔬菜物流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的工作,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水平。但是事实上,随着现代蔬菜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物流技术和设备复杂度日益提高,其对蔬菜物流人才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从学校到各种培训机构都应该意识到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趋势,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高水平的现代蔬菜物流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蔬菜物流服务业。

作者:刘彬 王书军

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基于产销一体化的无公害蔬菜物流配送系统构建

摘要:文章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为目标,构建了无公害蔬菜物流配送系统,设计了建设初期和成长期的总体框架以及初期和成长期的作业流程,建立了蔬菜档案——蔬菜身份证,对无公害蔬菜生产配送过程实行全面监督,并注重企业品牌建设。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产销一体化

一、引言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而在生产生活方式极速变化的今天,蔬菜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蔬菜生产、流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蔬菜安全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无公害蔬菜,调查显示,一般而言,人们愿意花费普通蔬菜1.2~1.5倍的价格去购买无公害蔬菜。无公害蔬菜市场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

目前,无公害蔬菜生产和供应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过程缺乏监管

目前,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大多比较分散,生产技术不先进,以传统生产为主,效率不高,而且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蔬菜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意识不够

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无公害蔬菜种植者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目前,无公害蔬菜配送企业大多都不是专门配送无公害蔬菜,而是和普通蔬菜一起配送,缺乏专门配送无公害蔬菜的龙头企业,配送企业没有无公害蔬菜品牌意识。

(三)無公害蔬菜配送企业规模小,规模效应低

目前大型无公害蔬菜配送企业寥寥无几,实现产销一体化的无公害配送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难以形成规模,获得规模效应。

二、无公害蔬菜配送的系统建设

(一)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建设的两个阶段

无公害蔬菜配送的对象有:超市、机关食堂、高校、社区和商贩等。功能定位为:无公害蔬菜的集货、存储、加工、包装、配送和无公害蔬菜的监管功能。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的建设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 初期:配送加工

在配送系统构建初期,企业资金相对比较匮乏,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自己的无公害蔬菜培育基地。因此,企业在当期的主要目标是寻找合适的无公害蔬菜供应商,和供应商签订无公害蔬菜供应合同,建立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2. 成长期:基地建设——产销一体化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拥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基地后,企业选择一部分信誉较好的供应商继续供货,淘汰竞争力不强的供应商,并开始建设自己的基地。在郊区选择环境较好,水资源充足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产销一体化。

(二)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建设的系统构架

1. 无公害蔬菜物流配送系统初期建设

系统建设初期,顾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或者其他渠道发出购买需求,信息中心查询库存信息后确认订单,顾客通过支付平台进行支付,信息中心根据顾客需求将库存信息反馈到电子商务平台员工系统,将顾客购买信息和库存信息一并传达给配送中心,并根据库存情况向相应供应商发出订货需求,配送中心根据顾客要求进行加工配货或者配货,信息系统根据配送中心和顾客所在位置选择最优配送路线进行GPS配送,将货物存入特定自助取货柜,顾客凭订单号或者二维码自助取货,检查货物状态并进行评价,订单完成。

无公害蔬菜从离开供应商到顾客手中的每一个环节,蔬菜的质量状况都被记录,一旦蔬菜质量不符合标准,立刻重新配送。当蔬菜送到顾客手中发现质量问题,比如有害物质超标时,立刻根据蔬菜流动过程中的记录信息进行责任追踪。

信息中心每日根据历史需求信息进行需求预测并向供应商发出订货需求,电子商务系统会向消费者推送企业的无公害蔬菜,加强品牌建设。

2. 无公害蔬菜物流配送系统成长期建设

在企业成长时期,企业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后,保留个别信用较好的供应商之后,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此时信息中心除了处理订单信息外,还处理蔬菜信息,比如蔬菜的播种日期,预计成熟日期等等,方便蔬菜身份证的制作。另外,企业还可以开发旅游项目,供顾客体验蔬菜种植,亲自采摘蔬菜,现摘现做的农家乐等。

3. 无公害蔬菜配送方式的选择

传统情况下,蔬菜的配送模式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而在产销一体化无公害蔬菜物流配送系统建设下,企业的目标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配送成本。因此,针对大中型客户,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进行协调,减少流通环节,直接配送。针对小型客户,可以根据需求变化调整库存,再根据订单从仓库直接配送。在从仓库到顾客的这段路程,可以选择企业自己的配送员进行配送,也可以通过“人人配送”(人人配送,即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路线信息顺带配送)进行配送。

三、无公害蔬菜质量保证

(一)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建立初期质量监管

1. 供应商和企业的博弈

假设:企业出售无公害蔬菜的价格为P;企业出售无公害蔬菜的单位总成本为c;供应商向配送企业供应无公害蔬菜的价格为P1;供应商向配送企业供应普通蔬菜的单位总成本为c1;供应商向配送企业供应无公害蔬菜的单位总成本为c2(c2> c1);企业的单位监督成本为C;企业对供应商的惩罚为C1(C1>c2-c1);

当企业实行一般监督时,责任不够明确。P1-c1

当企业特殊监督时,责任明确,企业能够及时监督供应商所供应的蔬菜质量,P1-c1-C1

2.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建立初期质量监管——制作蔬菜身份证

在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建立初期,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因此,蔬菜的供应必须依托供应商,和供应商的监督合作也显得格外重要。对供应商供应的每一份蔬菜都实行仔细的有害物质含量检测不太可行,置之不理会导致蔬菜质量下降。

本文通过制作蔬菜身份证对蔬菜实行全程监控,每一个环节的蔬菜质量都有保障,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蔬菜从采摘到完成配送的整个过程。蔬菜身份证内容包括:供应商、蔬菜编号、批号、蔬菜名称、产地、采摘日期、配送商、接货负责人、加工负责人、配货人、二维码。

消费者可以通过提交二维码信息进行维权,配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追究责任。

(二)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建立成长期质量监管

在成长期,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因此企业的内部监管相对容易,但也要建立相應的蔬菜身份证,供企业实行全过程监督。消费者可以通过提交二维码信息进行维权,配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追究责任。

成长期蔬菜身份证的内容包括:批号、蔬菜编号、蔬菜名称、播种日期、采摘日期、种植负责人、基地编号、基地负责人、配送商、接货负责人、加工负责人、配货人和二维码。

四、结语

(一)建立蔬菜身份证,实行有效监督

通过建立蔬菜身份证,无论是在企业配送系统建立的初期还是成长期,企业都可以通过蔬菜身份证实行全程监控。一旦出现问题,配送企业就可以通过蔬菜身份证追究责任。

(二)信息化程度高

蔬菜从种植到配送完成的整个过程都通过射频技术记录在信息中心,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再任何时候通过蔬菜编号查询无公害蔬菜的状态。而且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下单和支付。

(三)产销一体化,生产效率相对较高

企业成长期,实现产销一体化,获得规模效应。

(四)建立自助取货柜,提高配送效率

传统配送条件下,由于顾客时间和配送员时间的冲突,配送效率会大大降低。建立自助取货柜之后,配送员可以随时配送,顾客可以随时取货,配送效率大大提高。

(五)注重品牌建设

产销一体化无公害蔬菜配送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全程保证蔬菜质量,对无公害蔬菜进行多渠道宣传,注重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曹立新.城市生活小区农产品配送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

[2]刘欢欢,李彤,赵慧峰,杨春河.蔬菜直接配送——农超对接模式的双方合作利益博弈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03).

[3]刘学.我国城市蔬菜配送模式及网络规划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张露

上一篇: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研究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下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