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PPP模式发展研究述评

2022-09-27

一、引言

《工业和信息化蓝皮书 (2014-2015) 》提出推动电子政务转型要从政府包办模式转向PPP模式,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1]但PPP模式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新时期中国“互联网+政务”转型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PPP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1) PPP模式的概念。PPP模式最早起源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它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要想对PPP的确切涵义是比较难的。笔者认为PPP概念的根本特质在于:1.明确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其关键点。2.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的是公共需求价值目标, 而不是单纯的经济目标。3.PPP项目公私合作的实现, 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

(2) PPP模式的特点。PPP模式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和运营。如果仅靠政府来完成这么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显然是不现实的。PPP模式鼓励私营资本积极参与到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中, 改变了政府一支独大的局面, 多支力量进行市场竞争, 能显著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在一定标准上建立起来的付费机制基础上, PPP模式有利于政府机构加强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质量上的管理和控制。

三、我国电子政务PPP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早期我国PPP模式主要运用于城市公共交通、道路桥梁、市政设施等公用事业领域, 之后由于电子政务领域内的资金问题、管理问题、效率问题和建设路径等问题的出现也开始探索PPP模式的发展, 虽然电子政务领域的PPP应用在我国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实际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资金来源问题。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几乎全部来源于政府, 投资小的项目尚能进行, 一旦投资额超过政府的负担能力后, 经济欠发达地区或部门就有可能因为资金筹集的问题推迟甚至放弃项目, 不利于电子政务的长期科学发展。

(2) 建设路径问题。传统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是先建设政府内部的局域办公网络与系统, 再建设由职能部门主导的政府外部的垂直业务系统。[2]这种模式下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本质上承载的仅仅是政府政务信息传播平台的功能, 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也仅是政府传统办公与管理的电子化的转变, 究其实质并没有真正实现“互联网+政务”。

(3) 法律与制度建设问题。我国PPP模式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其主要表现在:

(1) 相关法律不完善。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私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准入与退出机制作出明确法律要求, 这就造成难以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私人部门进行筛选, 很容易滋养权力与利益勾结的灰色地带。比如一些项目表面上也采取了招投标等方式,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钱权交易, 徇私舞弊的现象。退出机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公司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产权争议的问题。 (2) 监管体制不科学。行政体制存在着政府部门, 层级之间职责不清, 权责不一的问题, 导致监管不力, 效率低下的问题。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大小事项“一把抓”, 管控过多过严。社会力量的活力得不到释放。

四、我国电子政务PPP模式发展路径

(一) 加强制度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制度改革, 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 权力下放,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激发社会活力。政府做好政策制定者和电子政府建设的服务者, 为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电子政务PPP模式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电子政务建设PPP模式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的立法。法规性文件需阐明电子政务采取PPP的情景范围、可选类型、管理机构和原则、预算划拨、公私权利义务、争议处理等问题, 从根本和原则上规范主体行为。要形成私营部门准入和退出机制, 要形成对合作对象的资质与实际能力科学评估体系, 具体到质量验收标准、投标价格、具体工作要求、服务要求等细节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准入和退出机制是PPP模式顺利进行的具体保障, 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

(二) 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目前, 在我国还没有建构一套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系统, 绩效评估大多侧重于政府网站的评估, 具体为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网上办事服务和新媒体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但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金和政府网站的评估等同起来是不合理的。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除了定性指标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定量指标, 以求客观精准。完善对于电子政务的公私合作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电子政务PPP模式是否合格的重要保障。

(三) 加强公务员信息技术和PPP项目管理的教育和培训

电子政务的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 人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以必须要对公务员进行专业和定期的培训, 要求熟悉掌握电子政务PPP领域的基本知识, 经常参加信息技术、电子政府构建的培训, 还要求其具有管理协调、风险管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等技能。

五、小结

长期以来,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由于管理体制、法律规范、资金筹集、绩效评估、建设路径等方面的原因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追随时代的步伐, PPP模式在西方国家的探索实践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些成果对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PPP模式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是在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下, 合理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电子政务PPP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

摘要:本文对PPP模式在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了梳理, 通过文献研究针对资金来源、建设路径、管理机构、法律与制度等方面对PPP模式的创新路径做了探讨, 对我国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PPP模式,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叶晓延, 徐春梅.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 (PPP) 模式研究述评[J].软科学, 2013 (6) :6-9.

[2] 余晖, 秦虹.公私合作制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发展前景[A].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绿皮书N0.1—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 (总报告之三)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22.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发展趋势下一篇:我国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