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诉前强制调解制度

2022-10-08

作为人民法院处理民事案件中较为理想和喜欢使用的方式, 调解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调解可以有效快速解决民事纠纷和争议, 节约司法资源, 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今人们对司法救济制度需求日益多元化与司法资源稀缺日益紧张的矛盾面前, 作为ADR制度中重要形式之一, 调解受到的重视和关注也越来越多。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 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 就民事争议通过自愿协商, 达成协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双方自愿是调解的前提, 也是调解的基本原则, 然而随着调解价值多元化发展, 调解的表现形式也在逐步发展, 强制性的调解形态就是其一。本文讨论强制调解的其中一种类型:民事诉前强制调解。

一、民事诉前强制调解的概念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 是指当事人起诉至人民法院后, 在未进入诉讼之前 (法院正式受理案件之前) , 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案件必须先经过调解程序来解决, 调解不成再转入诉讼程序。 (1) 由此可见,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是“受理前或立案前的强制调解”。

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将会以法律之名, 约束双方当事人参与到调解中来。这也是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对于诉讼效率的追求, 以及司法资源短缺的现实状况下一种有效解决纠纷的途径。

二、民事诉前强制调解的特征

(一) 时间的特殊性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 该制度将诉讼调解提前到当事人起诉至法院后立案前。这也就意味着,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的启动是在当事人起诉至法院后在未进入诉讼之前,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且, 由于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并未进入诉讼程序, 调审分离, 更加有利于法院将司法资源用在审判工作方面。如果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工作可以解决纠纷, 将大大缓解法院的审判压力和法官的工作负荷。

(二) 调解主体的多样性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中, 调解的主体是第三方, 主导调解的仍是法院, 但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在担任调解的主体, 所以在民事诉前调解制度中, 调解的主体是多样性的, 调解员可能是心理导师、也可能是经验丰富的长辈、或者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士。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民事案件类型的不断变化, 社会力量的加入可以使法院有效解决不同类型的民事纠纷, 将当事人的争议在立案前得以解决。

(三) 程序上的有限强制性

通常而言, 调解遵照的是当事人自愿的原则, 不含有强制性的成分, 因为如果在调解的过程中任何一方当事人参加他不愿意进行的调解程序的话, 调解制度都会丧失正当性, 从而导致纠纷没有得到解决, 浪费司法资源。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在程序上具有强制性, 尽管采用该调解方式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调解, 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是尊重双方当事人的目的和想法。从为当事人创造解决争议的途径来看,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是符合当事人自愿原则的, 该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复杂多样的争议案件, 适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三、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的功能

(一) 优化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民事纠纷的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诉讼案件也变得越来越多;然而法院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随着案件数量的增长而增长, 解决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问题, 诉前强制调解制度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设立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 可以帮助法院分流一部分纠纷案件, 将部分纠纷案件排除出诉讼程序之内, 更为重要的是,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还可以让法院集中精力处理更为复杂、重大的案件, 优化司法资源的配置。

(二) 完善社会力量调解机制

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 调解也曾经是中国法律制度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 调解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 人们在遇到纠纷的时候, 越来越习惯地选择直接进入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争议, 社会调解的使用率越来越低。民事诉前调解机制的设立, 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纠纷, 另一方面还将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民事纠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增强社会人员承担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心, 完善社会力量的调解机制。

(三)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当事人不管是选择诉讼方式还是选择调解方式, 其目的都是希望双方的争议可以得到解决。然而, 与诉讼的方式相比, 调解方式的成本更低, 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而且诉前强制调解的方式可以避免当事人双方在诉讼过程中争锋相对、激化双方矛盾的局面, 有利于当事人双方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化解双方矛盾, 为双方今后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更为重要的是, 诉前强制调解对于调解主体没有严格的限制, 调解主体的多样化可以满足当事人对于调解主体的选择, 达到有效解决争议的效果。

(四) 改变纠纷解决文化

强制调解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通过调解方式使某些案件获得解决, 在为当事人提供尽可能多畅所欲言机会的同时, 也赋予了双方当事人自己作终局决定的机会。在民事诉前强制调解的过程中, 法官会对民事案件当事人的权利和风险等作出正确评价, 避免双方当事人过高的期望, 从而使双方主动达成或接受调解结果。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的适用为在生活中遇到纠纷的人们提供了有效解决纠纷的途径, 对于当事人而言, 可以有效节约诉讼成本, 纠纷可以不必进入诉讼程序也可以获得解决;当然也有助于当事人今后在遭遇纠纷的时候理性思考, 理性地对待诉讼, 主动考虑适用该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是引导或改变社会纠纷解决文化的有力工具。

四、我国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的试点运行状况———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为例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与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建立起了诉前调解的联动工作机制。自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里的诉前和解, 是指由人民法院在立案前, 根据纠纷的性质和当事人的选择, 自行或委托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对纠纷进行调解, 使诉讼当事人和解息诉。

具体的做法是:法院在立案庭内设诉前和解小组, 主持诉前和解工作。立案法官在立案接待过程中, 通过材料审查和口头询问, 对纠纷的性质、解决的难易程度、执行难易程度以及通过诉讼外途径解决的可能性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提出诉前化解纠纷的建议, 指导起诉人自主选择诉前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

同时, 对有可能息诉或诉讼主体存在错误的起诉人讲明道理, 使其息诉。对于有和解空间的各类纠纷, 立案法官一时不能自行调解的, 启动诉前联动工作机制, 根据纠纷的类型、当事人的选择和纠纷发生地等因素, 选择特邀调解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律师等进行委托调解。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诉前强制调解方案保障了当事人双方调解结果的公正性, 在有效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同时也帮助法官完成工作任务, 发挥了调解制度在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尽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仍然包含调解的共性:法融柔情, 律以正理。民事诉前强制调解的当事人尽管已经进入强制调解的程序下, 仍然具有自行解决纠纷的权利, 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 才会转入诉讼程序。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是对自愿调解的例外规定和补充, 在以后的发展中, 需要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其不断完善, 做出顺应现代调解目标的实质性改进, 促进司法效率的提高, 真正为公民服务。

摘要: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 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为当事人创造了在调解主体的调解下解决争议的额外途径, 有效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复杂多样的争议案件, 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

关键词:民事诉讼,强制调解,调解前置

参考文献

[1] 徐淑琳, 姜君.论民事诉讼中的强制调解制度[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6) :62.

[2] 徐淑琳.论民事诉讼中强制调解的理性定位[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0 (5) :34.

[3] 那仁图雅.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4, 5:10-13.

上一篇:乙酸乙酯有机废气的活性炭纤维动态吸附回收分析下一篇:核电总承包企业预算指标考核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