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

2023-02-12

一、引言

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来临, 医疗和养老产业需求快速释放, “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等现象的加剧导致了人们的养老压力日益剧增。此外,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 也造成了城市现有的医疗、养老资源的稀缺和供应紧张。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中谈及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是指养老机构除了提供之前基本生活服务和文娱体验以外, 还需提供医疗服务、健康检查、护理治疗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的养老服务模式。“银发经济”的到来, 催生了“医养结合”新型模式的诞生, 这也就成为缓解老龄化问题, 提升养老质量的有力途径。我国养老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行业规模较大, 市场空间广, 未来的潜在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良好。据专家预测, 四十年之后, 我国的市场潜在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作为近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新型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深刻贯彻“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发展理念, 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现有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充分融合, 达到了模式方面的创新, 也帮助老年人在医护和疗养方面得到更多服务。它也成为了政府职能部门、学者们以及广大的社会群众共同关注的对象。故本文以“医养结合”模式为研究点, 首先通过比较现有的养老模式的特点, 挖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接着通过分析我国的养老现状, 发现“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 从而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 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 提升养老质量。

二、养老模式比较

我国主要有三种养老模式, 分别是居家养老, 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其中, 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 这也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它是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和社会伦理上的一种方式, 即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和经济支撑。该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满足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要,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颐养天年、儿孙绕膝”成为了老年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居家养老要求子女具备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 同时时间充裕能够照顾老人生活起居, 子女医疗、健康等专业知识的欠缺是该模式不可忽视的不足之处。;而自我养老则是老人借助青壮年时期的积蓄来满足老年时期的基本需要, 自我养老对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需要他们生活能够基本自理, 尤其对于丧偶的老人, 生活中很容易出现特殊或者意外事件难以及时处理的情况, 老年人的孤独感相较于居家养老, 也会比较高;社会养老包括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二者都凭借社区或者机构提供基本的文娱体验或医疗照顾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养老逐渐代替居家养老, 成为了养老的新潮流。社会养老其最大的特点是能较为专业地照料老人们的日常起居, 同时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 如定期健康检查等。保证老年人在完备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下, 得到更好的照顾。不过由于现阶段该模式社会养老模式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收费高昂, 也偶尔出现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等情况。

三、我国养老的现状与“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必要性

“老龄化”人口数剧增, 市场空缺。我国人口基数大, 外加之前“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使得我国“老龄化”人口剧增, 空巢现象十分明显, 子女赡养压力大。据预计到2020年, 老龄人口将达到2.48亿, 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现阶段, 我国家庭规模较小, 主要是“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 即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 成年人除了赡养老人, 还需照顾孩子以外, 还需工作和照管家庭。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故居家养老的模式不再适用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让单一对的国家养老福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要。这也给其他的养老模式提供了发展空间, 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此外“银发经济”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也促使“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 广为接受。

养老产业供给不足, 养老、医疗设施不完善。现阶段, 我国的养老产业供给不足且供给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规模小。我国的养老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10%, 而美国养老服务消费占GDP的比例为22.3%, 欧洲养老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28.5%。规模与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二是基础医疗、养老设施不完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到高质量的养老机构养老, 但常常是“一床难求”。根据养老机构的相关数据统计, 每1000名老人仅能享受不到30张的床位, 可见供给难以支撑需要。除了床位这类最为基本的设施, 其他娱乐设施也相当不健全。三是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服务态度较差。新闻上关于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虐待老人的现象层出不穷, 机构的医护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培训和专业的服务技能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 养老行业的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也促使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开创与发展。

国家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方面, 国家用于居民养老保险的投入增加。2010年我国用于个人养老保险的人均投入不超过15元, 而现如今已经增加超过了40元, 足以表明财政投入的加大。这也为居民选择机构养老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 政府出台了各项关于医疗、养老的政策方针。如2017年《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有力推进了养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各省市也紧跟中央步伐, 出台适应于当地发展现状的政策法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推进医养结合的相关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养老页备受关注, 而“医养结合”的新型模式也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趋势。

四、“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形成政府的主导力量。首先,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我国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相对较简单。因此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尝试, 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制基础上。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发展现状, 尽快就“医养模式”的定位与发展, 提出相关规划与建议。不论是养老机构的建立、资金吸纳, 还是专业人员和设施的配备都应该做到有理有据, 有章可循。其次, 考虑到我国养老业发展迟缓主要源于资金匮乏, 政府应对相关“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例如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减缓机构的经济压力。此外, 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度, 将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利益有效结合, 整合各个主体的资源,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拓宽融资渠道, 保证各方利益, 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一体化的筹资体系, 共同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构建绩效机制, 提升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真诚亲切的服务态度。一方面, 通过专业化的职业培训, 加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准, 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 完善知识储备, 以防特殊情况的发生;提升专业服务态度, 有利于医护人员和老年人及其家人友好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形成竞争体系。通过对医护人员统一的专业知识考察和对其照料的老人的反馈调查等方式, 考察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根据考核结合进行划分等级, 不同等级拥有不同的待遇与福利。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 从而提升老人的养老质量。

转变居民养老观念。一直以来, 传统观念对于机构养老都存在着抵制心理, 而只青睐于家庭养老的模式。这也是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但是随着社会压力的与日俱增, 家庭养老难以继续发展。故需要从根源上, 转变老人、子女对于老人养老的观念。政府、居委、街道办等应主动向广大群民推广“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通过举办讲座、电视广播、网路等多元化的方式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点进行大力宣传, 鼓励老人们通过该方式, 得到更完善的医疗治理与生活照顾, 改变社会上对社会养老存在的偏见, 从心底里接受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摘要: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来临, 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推进医养结合的相关要求。本文首先通过比较现有的养老模式的特点, 挖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接着通过分析我国的养老现状, 发现“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 从而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 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 提升养老质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老龄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高娃.基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 2017.

[2] 邓大松, 王凯.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38 (02) :134-139.

[3] 刘师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

[4] 孟颖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5-07-21 (003) .

[5] 何泰昕.基于医养结合下的养老模式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 2017.

[6] 汤榕彬.非营利组织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优势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 2017, (11) :27-28.

上一篇:空压机的维护与检修对策分析下一篇:改革与实践——以《油画》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