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多情善感

2023-01-25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大家对这句名言应该都有过很深的感触,譬如看同一部电视,读同一本小说,但大家的观点肯定是不尽一致的。这是因为汉语言文学具有丰富的形象体验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读者的阅读基础、知识背景、文化积淀、兴趣爱好又各不相同,这就注定了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去阅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因此,这就更要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这种独特的体验。

我在读书的时候,对一些课文总是能够背的滚瓜烂熟。现在经常丢三落四的,感觉自己的记忆力远远不如以前了。但也很奇怪,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反复思考的东西却能够记的很清楚,这大概是对这些东西有感情的缘故吧。感情产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是对自己生产的东西最爱。

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情善感不失为一件好事。可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多愁善感起来呢?下面,我就自己近十年来在教学上的一点浅知拙见拿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教学重点应是学生关注的热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特级教师徐永森也曾说过:“一篇文章从哪儿讲起,重点讲什么,不应该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的程度,任何离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而主观臆断的教学实践,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为教学起点,以学生关注的热点为教学重点。如《风筝》的教学,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然后结合学生有过的亲身体验,进一步引导:“鲁迅呵斥弟弟不许玩风筝,说那是没出息的,也许你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谈谈好吗?”问题一出,学生们争相举手倾诉,有的同学说到委屈处还留下了眼泪。接着我又问:“你们都记得自己受约束的这些事情,甚至现在想来还非常生气,可鲁迅的弟弟却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这样,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到本文的主旨是批判封建家长的专横和弟弟的麻木。学生的体验正是他们所关注的得到尊重和认可的同时,他们的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二、文章作者作品介绍要让学生倾入情感

在学习课文时应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或图书馆静坐,或网上遨游,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若是节选的文章,则鼓励学生通读全文,便于更好的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内涵。例如,学习课文《荷叶母亲》时,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冰心的生平,了解作者和母亲深厚的感情。在课堂上,有学生就读到冰心作品中“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冰心泪如雨下。还有学生说,他读了《繁星》《春水》,知道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这样的一堂课,不用我再揭示本文的主题,相信学生也应该是对母爱感触极深了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有一次在中学语文交流活动中,我献课的课文选了《在烈日和暴雨下》,我首先发给学生《骆驼祥子》原著的主要内容简介的资料,在了解整本书的基础上,再去理解课文里所写的大段的景物描写。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其作用是衬托祥子拉车的艰辛和痛苦。学完这一课后,学生们在写读后感时都变得有话可说,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祥子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为了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那是由那个万恶的社会一手造成的。现在,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由此可见,“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必须是一个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自我体会的过程。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外,比如课前的深情导入让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播放一些能调动情感的背景音乐等等,都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多情善感起来。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鼓励、尊重、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本文就教学重点应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思考形式、文章作者作品介绍要让学生倾入情感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生,体验,尊重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 《中小学语文阅读案例分析》张良田。

上一篇:论民事纠纷刑事化的应对措施——以民间借贷为视角下一篇:稳定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