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22-12-05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高校政治课评价方式改革探讨

茹贡忠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 摘要】:高校政治课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应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思想道德人格和社会化人格形成为目标,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必须以科学评价体系为牵引。本文就政治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和同仁商榷。

关键词:建构综合评价体系牵引学生学习力生成谋学生社会化能力发展

一、政治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为评价的核心要素

评价体系是教学工作的“引擎”和“风向标”,它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精力投向定向和风向标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亦将产生精力投入定向、发展方向指向的作用。要从转变纯理论课传统教学理念为根本要求,转化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切入点,采用新型评价体系为突破口,要全面实施能力本位的教学观,打破以“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和教师灌讲的课堂观,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增减、重组、精化、提炼”,课堂要以真切的对话交流、生动的现身说法、真实的社会案例去挖掘有说服力的素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自主感知、理性认知的能力。

(一)要抓住学习力①的生成这个重点。着力在指导学生“自己摘桃子吃”这个环节上下功夫,着重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检索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把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老师的备课、案例搜集要注重于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迷惑问题,行为中的出轨问题,意识中的偏差问题。要重点针对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婚恋态度畸形、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的突出问题;

(三)拓展“课堂外”学习领域。结合学生实习、见习、顶岗实习、企业观摩活动要求学生撰写“企业观摩感想”等作业,把《思法》课相关知识的学习同顶岗实习中的实际锻炼相衔接,真正把能力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1

(四)创设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要深度挖掘相关知识的背景材料,充分利用历史素材中的伟人风范、名人名言、感动中国英模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冲击效性和感染效应;

二、传统评价体系的结构缺陷与指标的过于简约问题分析

必须建立多元化新型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综合系统, 反映在评价的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环节的多样性上。分析当前评价体系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 缺少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注重的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缺乏了解和考核,使教师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反馈,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 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以考代评

目前多数高校都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很少顾及学生平时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期末考试的功能。不仅把期末考试成绩看做是学生课程学习合格与否的条件, 而且将它作为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以及入党、推荐担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学团干部的基本依据。在以考代评的情况下,考试成了教学评价的同义词。

(三)考试方法过于单一

高校现行的考试方法中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法, 以闭卷考试为主。据对某高校调查, 采用开卷的占22 %; 采用闭卷的占53 %,考试命题也以反映机械记忆的能力为主,试题以知识概念为主,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辩证性题目不够。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要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考量重点

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模式创新为改革起

点,完善考试方法及评价模式, 形成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教师教学理念新颖为主要指标:

(一)评价过程多元

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采用作业、提问、口试、课堂笔记、小论文、创意性作品、寒暑假调查报告、期中考试等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 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

( 二)评价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要求

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针对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淡化的情况,要重点启发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提交创意作品、论文报告、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识能力。

(三)新型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理念及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手段,更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态的应然要求。要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有创新和突破:

一是教学情境有吸引力。要力求融合最新时政内容和政策要求,给学生以清新、实用、时代的知识信息,使学生产生责任感和时代感;

二是教学方法有粘合力。综合应用案例教学、目标教学、互动教学等形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实用感和新鲜感;

三是考核评价有促成力。把知识传授、能力发展、态度转化、学会做事和做人相统一,把发展现状跟发展潜力开发相联系,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产生生长感和荣誉感;

四是教学理念人本化。从关爱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进步着手,通过心理开导、人际矛盾纠葛劝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助力学生成长的过程,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亲近感;

五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质教学课件、多媒体电化教学工具、电子图书、专家讲座等优质资源教学,给学生以厚重感和震撼感;

六是实践教学常态化。依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文体文艺、歌咏、学生社团活动,校内外考察活动等平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轻松愉快、活泼欢快的过程中进行,给学生以轻松和愉快感。

做到此,才能实现袁贵仁部长所要求的政治课的上课标准:使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②”。

【参考文献】:

[1] 见《21世纪干部学习力培训教程》2005.6.18p5,

[2] 见教育部长袁贵仁2009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篇: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措施探讨

摘要:本文从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角色定位、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探讨了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措施实践策略。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提升,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内容,需要将美术教学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重新审视教学意义,区分一般知识教育中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美术教育中的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创新美术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情感、感知、想象、直觉以及审美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奠定基础。实践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情感实践,设置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遵循审美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向健康积极、活泼新鲜的方向努力发展,形成有效的审美探索。

例如:关于色彩和素描的教学,教师在重视基本的美术技法训练的同时,可以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在进行色彩和素描的训练中,在要求学生符合造型艺术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创新画材,借助除了水粉、铅笔之外的画材作画。另外,在表现技法方面,除了结构和形式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从色块画法、 抽象画法、写实画法等方面进行训练,提升学生能力,鼓励学生从多种艺术形式寻找创新思维和灵感。鼓励学生有效进行审美探索,能够在艺术能力间进行巧妙转换。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创新目标的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是创新美术基础教育的关键部分,也是重要举措,它是整个创新教育的实践部分。美术基础教育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认识审美、理解分析、实践探究、自行创作等一系列的过程。创新美术基础教育是一项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个性化的教学体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美术基础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动漫软件等相结合,思考教学方法与实践意义的切合点,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模式,提升美术基础教育创新水平。

例如:在引导学生掌握关于“三大构成”相关知识时,首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主题,展现相关美术作品。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和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和思考,比如,在色彩构成方面,从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中发现色彩对比、冷暖、邻近、互补、类似等搭配的技巧和效果等等。借助电脑美术绘画软件,引导学生创作美术作品,并进行效果分析。从绘图实践中提升美术基础和欣赏能力。

三、创新角色定位,落实基础教育的关键

重新定位教学角色,是实现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教师都是起着主导作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以及教学环节的落实、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时间的安排等,都是教师决定,学生被动接受。而创新教学模式将以往教与学分开的理念,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促进教学互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创新角色定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基础教育,强化学生基础,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结合课题教学方案、项目教学实践、主题教学选择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激励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激发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重视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挖掘学生的不同潜力,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辅导,促进学生个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四、创新能力评价,检验教育创新的效果

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是引导美术基础教育的关键,应该改革评价方法,重视学生创造性的提升,遵循学生创新思维,给予学生发展空间。美术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它具有更多感性元素,个性特征也非常突出。美术教学评价应该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方向,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给学生独立创作空间,给予学生更多激励,实现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实现思维创新以及能力提升教育。

例如:建立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应该仅仅从学生的成绩出发来评断学生好坏,而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创新思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评判,尊重学生个性化特征,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比如在关于色彩的学习,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学生交流他们作品的表现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散和提升,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总结

美术基础教育的创新应该摒弃模仿这一理念,挖掘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创作,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和提升,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能力。在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应该从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角色定位、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探讨改革美术人才教育方案,促进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适应社会性人才。

第三篇:高校教育管理人性化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在知识变革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经济发展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个性愈加张扬、自主意识空前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时代呼唤更加人性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制度

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自身的特性

人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高校的管理中,我们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体质改革的核心所在。但是,现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并没有十分重视人性化的融合和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当前许多高校呈现出一些特点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高校管理的特点

教育规律是教育管理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规律。教育规律的特殊性表现在各个地方,如管理内容、管理资源、执行人员、管理对象、管理活动、管理目标等。管理目标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不是追求利益或者经济目的的机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非赚取利益。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在于高校中生活学习的主、客体都要比一般社会上的机构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约束意识,管理活动的特殊性是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学术展开,将管理学生的目标和其他管理目标的关系协调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管理目标。这些都是高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特殊因素,是我们在制定、执行制度时需要注意的。

(二)高校的学术性

高校是通过一定的学术研究,产生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学术组织,具有推动人类进步的功能。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部分,是兼顾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摸索出规律。高校管理应围绕培养优秀的、专业的社会主义人才这一目标展开,要求管理者有专业的管理眼光和水平,教育思想和专业意识要跟上时代,不能闭门造车或一味地照抄照搬,要自己摸索适合自身学校类型的规律。拥有这样的素质和精神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精神,没有应有的学术精神和学术素质,管理者只能让高等教育偏离它应有的轨道,甚至偏离教育的初衷。教育管理不单涉及管理内容,更涉及高等人才。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和研究其中的内容、规律,制定适合的、人性化、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高校管理兼有开放和封闭的特点。高校的开放性表现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外界的因素随时影响着高校内学生和老师,影响着管理制度的实施。同时,高校教育系统有着自我运转和良性循环的属性,不会轻易被外界所打破。必须要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单纯地强调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或系统的封闭性,会导致高校系统的紊乱和能量过耗。

(四)高校教育制度的动态性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也应不断进步。教育要符合社会的要求,人的发展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决定着人类的文明程度和觉悟水平。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在每个时代都对受教育者乃至教育者有具体而独特的职责描述和限制。同时,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还是人类学问的高级研究领域,兼具传承人类技术文明的作用,所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起着关键的作用。人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只有根据管理对象和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教育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尊重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该注重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办学理念和经验,强调学生的尊严、对学生的尊重,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使教育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人当作管理之本,强化人的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思想工作使学生的内心真正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与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权利和义务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和要素,始终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我国高校的现状是学生的权利很少被人提起,学生基本上成为一个单纯的服从者。有的高校单纯强调对学生的管理权和学生的义务,不到有效保证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实现制度的科学性、人文性,就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中考虑情感、人性、信念等因素。

三、人性化在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

第一,高校管理的人性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是价值和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完全的社会人要具备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这是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前提。同时,个性发展、勇于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第二,高校管理的人性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只有将青年的价值观培养好,才会形成高尚的社会风气,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否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上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第三,高校管理的人性化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二者的培养目标和着眼点是不同的,素质教育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最终目的,应试教育则更看重教育的选拔性功能。其次,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区别,素质教育主张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地教育方法,应试教育则以升学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成败。最后,二者的教育方式有区别,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应试教育则通常只围绕考试内容进行,造成教育方式呆板僵化、学生积极性差。人性化的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缺乏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四、高校管理中人性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民主平等。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的民主平等是制度人性化的前提。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由国家统一管理,办学的意图和模式死板。高校管理制度要适应所在地区的特点,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定位,摆脱不适应自身的制度束缚。只有在制度上进行基于民主、平等的创新和改革,找到适合该地区或者该校的管理制度,才能缓解高校管理的问题。第二,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树立为学校服务的意识,对高校进行政策指导、信息服务。高校应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成为自主的办学机构,并且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育理念。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尊重的基础上的一种启发式教学。应建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体系,制定以学生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度,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将激励作为高校人本管理的新途径。管理学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也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心理学家费隆提出期望理论,认为人总是渴望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反过来又激发一个人的动机。这个理论说明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取成就的期望心理,在高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也是如此。所以,高校应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注入活力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聘任制中坚持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方式。

五、结语

中国正在社会转型期,国情复杂多变,社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问题作为学校的外围客观条件,在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的培育目标、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需要更新观念与制度,推行人性化管理,使大学教育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宋焕斌.高等教育若干问题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3]徐亮,刘志红.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4]王澍.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管理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12).

[5]朱晓阳.浅议中国教育管理的新走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4(2).

第四篇:2013年中国高校网上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探讨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网络课件的制作工作人员大多数脱胎于昔日的电教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方式多来源的于拍摄制作电视录像节目。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鉴于我国网上远程高等教育起步晚,还处于一个适应阶段,因此,调整对网上远程教育的主观认识和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将会严重地阻碍和影响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如何能保证,适应和促进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我们提出如下思考:

1.加强对各高校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网络课件的制作工作人员大多数脱胎于昔日的电教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方式多来源的于拍摄制作电视录像节目。多媒体和网络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和继续他们的业务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工作效率,设备使用,更关系到制作教材的实际质量。

2.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操作培训。

我们目前的高校教师,一部分人(特别是文科教师),还没有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些人没有条件,有些人年龄限制等原因。他们无法适应电子化教学的方式,如何提高他们这方面的素质,培训工作十分重要。

3.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制造名人效应,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

不可否认,我们目前的高校教师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公众水平教学的。选择优秀的“品牌”教师担任网上教师,应该是高校的一大战略。通过“品牌”教师的教学,会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反过来,也会刺激其他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有利于将来的教师社会化和聘任制的改革,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基于“MOOC+SPOC”环境下高校服装设计类课程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探讨

摘 要:“mooc+spoc”与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为许多学科所采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类课程将“mooc+spoc”与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让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再根据自主学习的难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活动。本文围绕“mooc+spoc”这一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服装设计类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展开了探讨,探索了高校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了如何有效运用“mooc+spoc”促进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mooc;spoc;翻转课堂;服装设计;教学模式

1 “mooc+spoc”与翻转课堂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近两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的网络课程,被誉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自2012年始,“慕课”迅速席卷全球。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慕课”的到来对我国的高等教育造成了强烈的冲击。2013年起,国内许多顶尖大学也纷纷加盟并推出自己的优质资源共享moocs平台,如北京大学的“华文慕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以及上海交大的“好大学在线”等。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小众私密在线课程”。在这里,small、private与mooc中的massive、open相对。“小众”是指学生人数一般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小众”(small)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及完课率。“私密”(private)是指只对“小规模”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旁听者仅限于部分开放),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spoc与mooc的主要区别是,mooc是面向线上所有的选课学生,而spoc是面向某校某班的学生。spoc有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同步spoc是完全跟随一门正在开课的mooc源课程学期,教师仅可补充内容,不能修改源课程原有内容;异步spoc是拷贝一门已结课的源课程学期内容,教师可删减原有mooc的内容,也可增补内容。spoc课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共享mooc课程的内容,在下半部分教师可上传与所跟随的mooc不同的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视频或微课完成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有疑问时提供学习支持材料或者答疑。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协作下完成作业或项目。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系的服装设计类课程从2015年起尝试采用基于“mooc+spoc”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运用网易公开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以及学院的精品资源库课程视频,将“mooc+spoc”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迈出了服装设计类课程数字化教学的第一步。

2 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

服装设计是通过现代艺术观念和软件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在课程的学习进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的同时,不仅需要研修专业理论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时尚意识及流行设计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原创思维、艺术美感和创作鉴赏才能。通过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服装的设计,完成服装设计、创意、制作等方面的学习。因此,将“mooc+spoc”教学模式融入服装设计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服装设计类专业所设置的教学课程是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就业及创新的能力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创作、综合素质。要努力做到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构思服装设计的创意:服装款式结构设计、服装面料再造、服装灵感创意、服装的制作,考察的是学生的创意思维转化为服装创作的能力。要想学会服装设计与软件制作的技能,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和熟悉服装灵感创意、服装设计、制作的过程,服装设计制作进度的安排和人员的合理分工,服装市场的运行模式,以此适应社会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成为具备服装原创设计和制作能力较强的专业综合型服装产业人才。

设计课程时,一方面在服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是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要多些实践课程,既要专业化又要与其他学科交叉,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多样化。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都倾向理论知识,数据和纸面理论讲得很多,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练习,学生制版、制衣的基本功不扎实。这需要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操作,“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3 “mooc+spoc”对高校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启示

服装设计类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创意思维、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为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多样性,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上课没听懂的,在课后还可以通过观看mooc教学视频来补救。(2)在课前观看mooc视频预习后带着问题去听自己的任课老师的课堂讲授,或者带着问题在课后去回放mooc视频,这样使学习更有效率和有针对性。(3)mooc上定期发布的、多样化的在线训练与自动测试作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练习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4)作业允许多次提交取最高分,学生提交作业后发现做得不对还可再提交,直到评分满意为止,使学生在一次次的作业中强化所学的知识,达到多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

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给教师带来的好处又是什么呢?首先是spoc教师不必像mooc教师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去录制授课短视频、设计大量的练习题,即spoc教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mooc课程里的大量教学资源,可以对其进行重复利用,进而实现教学从原来的“讲多练少”的模式过渡到“精讲多练”的模式。从原来的面面俱到过渡到只侧重于重、难点问题。其次,spoc教师可以获得一个在线答疑的团队,即使spoc教师没有时间,还会有mooc教师或其他spoc教师以及助教来答疑,从而帮助大家,互相成长。此外,spoc便于教师管理自己所在班级的学生,查看他们的mooc学习成绩,并且因mooc上的作业都是定期发布、定期截止、自动评分、自动统计,因此节省了教师课堂布置作业以及课后批改作业的时间。mooc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将mooc融入传统课堂,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4 课堂整体教学设计

从2015年开始,服装设计类课程采用了基于“mooc+spoc”的时间――空间――学习形式的教学结构。在学习形式上,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讨学习。从时间维度上看,教学进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学习阶段、深入学习阶段以及应用创新阶段。这三个阶段螺旋攀升,通常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它们分别与上述三种学习形式基本对应。从空间维度上看,混合式学习总是将“网上”与“网下”有机地组合起来。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传统课堂的学习主要分两个阶段;课堂上教师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课下学生再吸收内化课堂所学。这一学习模式对于训练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来说,由于课前学生学习缺乏服装流行资料,如流行面料、流行款式、流行色彩的收集与学习,课堂中服装设计的训练就不完善。而翻转课堂将这一学习模式颠倒过来,教师通过国内慕课最集中的平台之一――网易公开课频道将信息传递的过程留给学生在课下去自主完成。我们欣慰地看到,该频道汇聚了国际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ted、coursera、可汗学院等慕课平台合计超过4500个课程和讲座。

我们在服装设计类课程“服装设计与企划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观看浙江理工大学的公开课――“时尚与品牌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其中包括第一集探秘时尚、第二集时尚风向标――流行趋势、第三集时尚金字塔――品牌定位,第四集买手与时尚快餐、第五集时尚品牌dna。主讲教师任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服装材料课,可以让同学在课前观看浙江理工大学的“探秘时装的奥秘――服装专业导论”课程中的第四讲“时装与面料创新设计”。服装市场营销课程课前自主学习浙江理工大学的“探秘时装的奥秘――服装专业导论”课程中的第五讲“时装与营销管理”。服装史的课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江南大学公开课,浮世衣潮――中国近代服饰面面观。

5 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后效果

由于“mooc+spoc”采用o2o混合学习模式,较好地促进了网上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与网下学习(以实操和社交为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发现)学习以及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有机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流程,带给学习者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翻转课堂将以前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在学习单元的引导下观看微视频,并做少量有针对性的小测试。这样余留下来的课堂时间,让学生专注于练习、项目或者讨论,或者用于教师集中讲解知识结构,并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在服装设计类课程中,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慕课的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服装设计类课程实施基于“mooc+spoc”的翻转课堂的效果有六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业质量明显提升;二是学习动机显著增强;三是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四是学生学习更加自主;五是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提升;六是学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提高

6 结语

“mooc+spoc”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形态,还让学生对名校和名师有了比较,推动了国内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大大阻碍了学生发挥主体性。“慕课”通过开放的网络资源,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新媒体时代,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当今教育界以多媒体和网络相融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mooc+spoc”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在教学之前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作为现场教学重要的补充性和拓展性资源。

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转变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大学课堂演变成师生交流与互动的主阵地,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主体,“mooc+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它正慢慢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迷人光彩。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 乔纳森?伯格曼(美),亚伦?萨姆(美).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4]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

作者简介:薛苏楠(1976―),女,江苏如皋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13mfa研究生,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上一篇:高校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高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