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备课实效性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提高备课实效性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备课、上课、评课初探》学习资料

负责人:张莉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各年级组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例如在网上交流,发表博文,在QQ群中讨论都可以。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六年级数学备课组只要有一位教师有问题提出,两三个教师便在一起争论、探讨解决问题。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五、集体备课,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像五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活动后,张颖老师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教情和学情,设计了教学方案,在群众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效果很好,体现出她自己的教学为风格。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通过集体备课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价值所在。

第二篇: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中心校(西区)覃春秀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面对基础教育课程这场“伤筋动骨”的改革,如何打造高效课堂?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对策。

今年来,各个层面的集体备课在基础教育领域遍地开花,“大合唱”式的市县级大集体备课亦层出不穷。基于此,学校在开展集体备课时要能够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彩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以形成共识的一种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智慧开发活动.学校需要组织教师集体研读新的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多种教材与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形成教学设计、审定备课提纲、优化教学流程、反馈上课信息等。那么如何真正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呢。

一、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勿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集体备课的本质在于聚合集体智慧,让教师在交流中提升学科素质,在探讨中达成共识。因此,广大教师应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它,以敬业的精神、进取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参与集体备课。为防止出现“千人一面、千课一腔”的现象,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活动举办方应力推“同课异构”磨课模式。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巧妙地预设,才能推动课堂自然、高效的生成。教学士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很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学习的感受、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预设时巧妙“留白”,给学生发挥才能、展示自我留下广阔的空间。此外,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精心做好探究设计,在预设中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黄开发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的广度;二是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深度等。

三、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做到统分结合。

教学有法而五定法。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难点,但由于班级学情不同,教师教学风格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做到教学思想有“统”,教学策略与手段有“分”,统分结合,在实践中创新,进而实现自身在专业上的成长。对于教师来说,自我专业成长与发展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尤其是青年教师,应牢记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切不可盲目崇拜,更不可机械照搬。

四、处理好教学与反思的关系,提升教学水平。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集体备课要注意教后反思与交流,没有教学反思与交流的集体备课时不完整的。因此,应该吧每次集体备课的教学反思积累下来,为以后的集体备课及教学实践积累可供借鉴的经验,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反思与实践的循环中不断提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叶澜所说:“一个教师解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

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集体备课的教后反思与交流,应包括以下内容: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课堂效果、教学方法与策略、突发事件及处理措施、纠错补救等。

五、处理好考核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学校同学科之间学生成绩的排名评比容易让老师们互相“斗”,这样老师们的资源和智慧肯定不会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这很自然。怎样让大家放下“包袱”,卸下分数的“枷锁”,在集体备课中说真话、说实话,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益呢?有这样一个规律:只要组内某老师有公开课,集体备课时教师参与积极性就非常高。并且公开课的级别越高,教师的积极性就越高,这说明教师集体荣誉感很强,谁都想使整个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因此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在于调动,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很重要。比如设立“捆绑式”集体性评价考核制度,即对教师教学成绩的量化增设协作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同荣同辱共进退”,即整体冒尖,则不考虑个体差别,人人受奖;整体落后,则人人无奖。二是“前呼后拥不掉队”,即教师教学成绩差异不拉大到一定分值,且整体成绩居同类学校上游水准,人人都享受该奖,反之不受奖,以此可以推动整体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对优秀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奖励,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工作的积极性。教学评价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能有效营造集体备课的和谐氛围,为团队精神的打造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六、处理好骨干教师的牵头作用,改变遍地开花的模式

集体备课还应该指定功底好、实力强的老师具体负责,明确他们的责任。集体备课不能平均分配任务,每人承担一课的主备任务,一学期一个人也就负责一次备课任务,这样做使那些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优势不能发挥,使得老教师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所以明确学科有专长的老师作为集体备课的责任人很有必要。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能发挥老教师的智慧,给青年教师引路,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迅速入门。二是可以让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新教材、新理论,充实、提高自己。也使得老教师有成就感,青年教师有求知欲,实现新老教师一同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构建全校学科优秀的教学课件以及较为优化的同步习题、同步测试。

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让我们且行且思,且悟且进,脚踏实地去行动,把集体备课的效益发挥到极致,确保其取得实效。

教育教学论文

.题目: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单位:来宾市象州县寺村镇中心校(西区)

姓名:覃春秀

电话:

时间: 14796223571 2013年 12月20日

第三篇:电子备课:提高教学实效的好帮手

赵春玲

从教几年,经历了教育改革研究,对于手写教案的低效性、老套性越来越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模式相背离我深有感触。电子备课利用信息技术将我们的传统备课模式变成数字化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老师们通过培训和学习也都掌握了编辑文档、上网搜索、上传文件、电子邮件、课件制作等基础性的应用技能,很多老师能用好网络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

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实施电子备课的。

一、利用网络,可以引入大量的最新的教育信息,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教材的不统一,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备课时我从网上同时下载几篇教案,有人教版的、华师大的、湘教版的等等,这样拓宽了教师信息来源的渠道,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资源。再加上通过网络和网上邻居进行资源共享,教师能很容易地得到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案,这开阔了老师的备课思路,帮助教师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二、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在过去的备课方式中,教师用在书写、修改和查找资料等方面的时间过多,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教师真正用来准备上课的时间。电子备课,则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课件,再加上其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以前在备课本上备的课可不敢随意修改,一涂一画就显

得不美观,没头绪。现在,我只要轻点“编辑”,就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教案,既方便又快捷,而且页面仍旧清晰美观。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的效率,使老师有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其他的教学准备工作上来。

三、电子备课便于储存,大大提高了备课的使用效率。传统的手写备课笔记,一本一本,保存起来很占空间,翻阅时又显得麻烦。教师可通过电脑将备好的课归类整理,等用的时候很容易就找到,当再一次循环教到这一内容时,我们再根据对教材的重新理解分析,对学生的了解、研究,将保存的原有教案作出修改、补充和完善,这样很好的提高了电子备课的使用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可以为我们学校节省一些买教案的经费,真的是两全其美的事。

四、电子备课可以促进教研组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资源共享,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

教学中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师生合作。那么,我们在备课中也提倡师师合作,电子备课就是师师合作的很好途径集体网上备课,由于操作简便,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钻研,精心设计,既提高了办公效率,又引领了全员参与。这样的备课是开放式的、论坛式的、互动式的、更是共享式的,方便了大家相互探讨学习,切磋借鉴,是一种深度对话,浓郁了教研组的研究氛围,促进了组内研究的深入展开,又提升了备课质量。

电子化备课摆脱了手工书写教案的种种苦恼,节省了大量时间用于对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同时,有利于资源共享,丰富了教学资源。

而且利用电脑在网络上备课,能够有效避免个人备课的狭隘,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搜集整合,汲取精华,使广大教师在方寸之间思接千载,驰骋万里,促进教师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改变,使教师的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独走向合作,从传统走向现代,也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反思交流、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

第四篇:如何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方式, 已经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如何加强新时期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集体备课的组织

集体备课应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备课组为实施单位,而不是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实施单位。因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统一,很难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所以,我认为科学组建备课小组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备课组不必局限于人数的多少,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都可以组建备课组。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最理想的沟通方式。相反,备课组的人数多了,教学竞赛的残酷性会使部分教师保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再者,人多会使部分教师有推辞、应付心理。此时,学校领导就需要考虑把他们分成两个备课组。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只不过是校本教研的方式之一,我们不能对它期望过高。如果我们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靠集体备课来解决,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我认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应少而精,一个单元抓住其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任务本身就很重,如果每一节内容都“细嚼慢咽”,无疑会激起教师的逆反心理,支差应付。况且“教无定法”,一个艄公一条河,因教师的知识储备、个性特长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兴趣、习惯不同,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教师按照统一设定的“圈套”去上课。

三、集体备课的方式

集体备课应该借用同上一节课的方法,每次集体备课只备相同的一课或一节内容。如果一个组人数较多,最多可备两课,一半人备这一课,另一半备那一课。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反复研究学情,提高备课质量。再者,一次集体备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多两个小时,不可能完成太多的任务。我们学校本学期把每一单元的每一节课都分配到人,集体备课时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研究,老师们只是说说自己主备的一节课而矣,根本没时间讨论,效果很不明显。 集体备课应采用主讲人说课的方法:简析教材、阐述教法、说明学法、概括教学程序、推测教学效果。集体备课前人人写说课讲稿。集体备课时抽签决定主讲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讲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准备充分了,就保证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个人初备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弄清作者的选编意图,找出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能力培养点、易错点、易混点;其次,要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做到有的放矢;再次,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设想和见解,并记下有疑问的地方。主讲人说课时,不能只说怎样设计,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尽可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学校应杜绝打印说课讲稿,防止教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东西而不动脑筋。主讲人说课之后,其余教师要轮流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讨论、修改,形成一份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之后,任课教师认真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写出个性化教案,上好一节优质课。课后,还要及时反思,分析成功与失败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以供下次集体备课时讨论。

四、集体备课的评价

集体备课应尽可能采用宽松的评价方式。活动的目的是搞好教研活动,而不是给教师量化打分。所以,每次集体备课之后,教师只要能够上交一份说课讲稿、一份个性化教案、一份教学反思即可。检查验收时,一看书写质量,二看修改的程度,三看备课的理论依据。搞一次活动,检查验收一次,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及时完成,不至于个别教师养成平时偷懒、最后弥补的习惯。集体备课的次数不宜过多,两周一次即可。最好按单元进行,一般两周可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每次集体备课,时间要统一,便于集中检查。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应重于书面材料的检查验收。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此,学校应提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规”教育。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植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德育重主体,活动促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活动

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德育体验活动,以“两爱两争做”(“爱父母,争做好子女;爱劳动,争做好少年”)为主题,以“我为父母做件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周内每天坚持为父母做同一件事。并以此为契机,号召、鼓励学生在“体验周”后养成习惯,更要不遗余力的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新思考亲情,重新去看待父母,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类似的体验的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学会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2、班队会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班队会活动是德育少先队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围绕学期德育重点,学校每学期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围绕安全教育、“十心”教育、文明礼仪、理想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3、表演活动

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4、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

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自理竞赛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文体竞赛、小制作比赛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5、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的橱窗内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开展“庆六一”歌咏比赛,,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6、实践活动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德育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

中心小学 温新 2017年4月

上一篇: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下一篇:软环境建设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