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2024-04-23

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共8篇)

篇1: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心理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论文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增加实习基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心理学专业师范教育实习的整体效果。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师范生了解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些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李会学等人[1]探讨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应对措施。谷莘[2]以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习为例,对参与式教学实习展开研究,认为该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该学院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李晓黎[3]也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指导老师在实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是为了给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从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应用性逐渐凸显,以往教育实习在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是高等学校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以我校为例,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部门、教学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度、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其中社会参与度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度,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会学习、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文化修养包括较高的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和审美与人文素养。

(2) 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及相关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技能、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和文字处理工作,具有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与他人和谐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

(4)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外,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实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实习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指导心理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我们组建了一支较有力的指导团队,由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多年的教学院长从专业角度和管理角度做全程指导,由两名专业老师负责提供专业方面支持,一名老师负责数据分析,两名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教育实习工作中的一手资料,并负责撰写分析报告,两名在读博士生做问卷调查及资料整理。

通过对近几年教育实习工作的跟踪分析,我们认为实习基地、实习自由度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①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期阶段,心理学专业的实习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校及部分职业学校。由于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传统中小学对学生心理活动和状态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心理相关课程偏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因此他们对实习生的接待能力有限。大多数实习单位仅能接受少量实习学生,即使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也很难保证开展适量的实习活动和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实习趋于形式,学生在实习阶段未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

② 学生实习的自由度不够。学校给学生合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范围内自主实习。传统的实习大多以集中组织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管以往实习中有分散实习环节,但是力度不够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实习效果。

③教育实习评价机制不健全。传统教育实习效果是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但心理学专业的实习有一部分是课堂之外的,表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这部分需要做大量调研和实践。

(2)具体解决措施

① 建立实习基地。其实,心理学专业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外,还可以扩展到企业、公司,社会团体,让本科生的实习过程贯穿社会各个层面,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并解决一定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的种类可以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在注重扩充实习基地数量的基础上,要提高基地质量。实习基地的种类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多个校企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实践活动搭建新的服务平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完成教育实习的同时,实习基地本身就是学生就业良好而有效的渠道。

②调整实习教学计划,加大实习自由度。开放型教育实习是对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实习自主性,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增加实习单位的种类,不拘泥于讲授好一堂心理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习计划的安排上,可增强实习地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全方位服务社会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安排上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实习的自由度,加大分散实习的比例。比如,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分散、自主地选择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有力保障。

③构建合理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评价教育实习的效果,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使实习质量得到保证。包括对实习目的、方案、结果等一系列过程的监督和评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践技能,同时通过评价机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

篇2: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教学技能;训练;提高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初中起点,大专毕业,就业方向是小学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赶不上三年制大专生。但他们年龄小、接受东西快,尤其技能习得方面比较擅长。针对小学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的现实,对他们的培养要坚持素质第一、技能第二的原则。毕业时他们的一技之长就应该是教学技能比较强。如果到毕业前他们的教学技能还没能提高到一定程度,那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学校不负责任。因为基础知识赶不上三年制大专,教学技能上再不擅长,求职和就业后都会遇到麻烦。学校对他们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三年制大专生,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势。

下面是从学校的角度,来探讨提高他们技能的路径:

一、教法课上要压缩理论讲述时间,增加技能练习时间。

教学法是一门专业课,理论内容很多,但课时很有限。如果教法课教师没有选择地讲授,理论课的讲授就可以把教法课的授课时间占完。五年制大专生的就业方向是小学教师。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小学教学是一门艺术,高中教师、大学教授都不一定能教好小学生。对小学生的耐心、鼓励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简笔画的能力、对小学课堂秩序的控制能力、体态语的使用技巧、眼神的使用、课件的制作技巧、教案的写作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等,这些小学教学中用到的能力一般教法书中讲述很少。教法书中的内容很广泛,它的作用是提供理论,增加悟性。可是,五年制的学生年龄小,底子薄,对众多理论的理解有困难,也讨厌老师的一节又一节的理论课。所以,我在五年制大专班的教法课上就压缩了理论课的时间,每一节课都要留给学生二十分钟时间表演技能。如果学生们精神状况特好,就先讲理论课,后表演技能;如果学生们已经上课疲劳了,就先表演技能提神,表演完了,课堂气氛也好了,再讲理论课。理论课的讲述要和学生的表演相联系,用到什么理论就讲什么理论。教学理论有很多,老师不能严格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去讲。教师要有主动、有被动地讲理论课。有主动,就是教学的基本理论、课程的新理念等重要的东西,要主动地去讲,因为学生毕业后要参加招教考试,要考理论的。

二、利用课外时间,增加练习时间。

技能的习得是需要时间做保证的。要为技能练习找到时间保证。五年制大专生因为年龄小,自制能力差,爱出事,学校往往安排老师进行夜自习辅导,也就是上晚自习。晚自习时间是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时间。通常可以做有序的练习。

另外,学生们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和方式,而把练习的成果,通过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或者晚自习来集中展示、总结和提炼,加上老师的精彩点评,肯定优点,修正不足。在大学里,通常是学生自学,教师引导,课上课下,各有所为。高校教育的特点注定了学生们要想把教学技能练好就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三、配备专门指导教师。

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需要专业指导,训练毕竟是有专业性质的。靠学生自己摸索和教法课上指导,效率不会很高,有一个专业老师指导就会事半功倍,这是任何一种技能习得都不可少的。要是学生自己都能学好,干嘛还交学费来上学啊!来学上学就是要在专业老师指导和要求下,学会教学技能,以便于有资格、有能力从事小学的教学工作,工作中不会误人子弟。如果学校不能提供合格的指导老师,那学校的办学资格有问题,一个误人子弟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参加工作后也会误人子弟的。小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艺术,有别于初高中教育。它对教师的要求是素质和能力大于知识理论水平。学校重点训练五年制大专师范生的技能就抓住了五年制教育的重点。从事教学工作后,五年制大专生很快就能取得教学成果,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喜欢。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是这种情况。这也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感到欣慰的地方。我们的努力结出了硕果。

四、成立学习小组,提供训练氛围。

五年制学生的特点是好结伴玩,不象三年制大专生那样成熟独立。在教学技能练习的过程中,如果把他们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就会形成训练的氛围,他们会相互纠正和相互学习。五年制学生非常直爽,有错就说,决不隐瞒。因为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表演,出于实际需要,他们又相互学习。好的地方他们很快都会学会,要比老师教的效率高多了。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就把要求掌握的技能给学会了。据我多年的经验,这种小组训练的效率非常可靠。但要把学习小组的工作做好,老师要确定个好组长。这组长不是老师任命,而是有组成员民主选出的。五年制学生还处于人生叛逆期的后期,处处都要叛逆。他们最想要的就是自主,最烦老师的干涉。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给组成员自主,给组长压力。组长想判逆,他不敢,因为他有职责所在。老师一定要加强对组长的教育,并要他参观其他小组,增加他的视野。民主推荐的组长权力大,所以把任务给组长是有保障的。训练效果的检查有其它小组长来做。学生易形成无形的小团体意识,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团结精神和向心力。练习结果往往很好。我们训练学生时就是这么做的。

五、搞好微格教学,进行强化训练。

近几年,我院都在五年制各毕业班毕业前夕进行微格教学活动,对平常的教学技能训练进行强化。微格教学活动就是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最佳选择。微格教学活动可以训练学生在实习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解说技能、板书技能等这些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用到的技能。微格教学就是模拟课堂教学,学生平常练习得怎么样,进入实际课堂教学,就可以知道了。

六、定期举办比赛活动,奖励优秀者,形成良好氛围。

定期比赛颁奖,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能力的增长不是一时的功夫,是要靠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的努力,循序渐进地取得的。如何促进这个过程,需要学校关注到这个事情,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活动。以活动促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了这个比赛活动,学生训练就有了目标,确定了目标的训练往往效率是高的。拉长比赛时间,达到边比赛边训练,把学生的生活集中到技能训练活动中。五年制的特点是活跃,精力充沛,你不给他们找事做,他们就会无事生非,让学校和老师轻闲不得。所以搞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是对学校、老师、学生本人都有益的一件事。如果组织得好,学校只需花费少量的经费,就能创造一个和谐校园,学生们也可以受益终生。

篇3: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见习与实习工作有效性的内涵

有效性是指人们完成某件事情并达成预期的结果,与之相反的就是“无效性”。有效性也被称为“效能性”,反映的是所要达成的积极的或肯定结果的实现程度[2]。如果进行了某项活动,得到的结果与个人需要或社会期待相吻合,那么就是有效的,如果付出了一定的投入,却未得到预期的结果,那么这项活动就是无效的。因此有效与无效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所得结果与期望值相差较大,即是“低效”的,也通常会被认为是无效的。而做任何事情,人们通常都希望在合理的付出后,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即实现活动的“高效性”。这是人们在进行任何活动时的基本价值诉求。

见习与实习工作的有效性,就是指当学校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见习与实习活动后,学生积极参与了该项活动,并获得了应有的学习经验,学生素质得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人才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这说明见习与实习工作是有效的。当然,这种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短期内,更多的是长期性的体现,如,学生入职后的工作表现等。

可见,见习与实习工作不仅要开展,还要富有成效地开展。不仅要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要有利于高校的社会声誉,这项工作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减少“低效”的见习与实习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见习与实习工作的“高效性”。

影响学前教育师范生见习与实习工作有效性的因素

1.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师范类本科生在参与正式的见习与实习活动之前,都会在学校接受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而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理论课、技能课、实践课等不同的类型。学前教育专业除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含实践环节)等基本理论课程,以及琴法、舞蹈、美术等技能课程之外,还要进行试讲、微格教学以及渗透在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课程的学习。而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关键,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能使学生获得课程设计、语言表达、教学组织、教态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这就为学生进入幼儿园参与见习与实习活动打下了基础。如果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比较扎实,那么其见习与实习效果相应就好,反之亦然[3]。

2.指导教师专业素质是否够高

指导教师分为两类,一是由高校指派的见习与实习带队教师,一般由学前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担任,负责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二是由实习幼儿园各班委任的指导教师,他们是幼儿园一线教师,负责对来班实习学生进行直接指导。指导教师全程对学生的见习与实习活动进行指导,会对学生下达实践任务、提出要求、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考核评价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认真负责、态度诚恳,会给学生以有效的帮助,对学生形成稳定的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入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3.学生参与见习与实习的态度是否积极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是见习与实习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们对待这项活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积极性高的学生,往往态度端正,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实践任务,并主动求教,积极思考,努力调整自己,力争通过一线实践环节来提升个人能力,取得最大收获。因此,做好见习与实习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这项工作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见习与实习工作的有效性。

4.考核评价方式是否科学

考核评价是见习与实习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能反映出这项工作成效怎样。要想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呈现见习与实习的效果,否则可能出现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情况。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还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活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取得较好的实践成绩。

5.实践基地建设是否完善

实践基地建设是否完善,承接高校实践活动的工作方式是否成熟,园长、教师所持态度如何,各种软硬件设施是否到位,这一系列与实践基地相关的问题,都会对学前师范生参与幼儿园实践活动的态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见习与实习的有效性。成熟的实践基地与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比较重视高校的实践工作,也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指导机制,能够给学生切实的帮助。

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见习与实习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1.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比重,彰显学前教育专业特性

学前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技能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为主的,学生掌握了广泛的理论知识,但对幼儿园教育实践了解甚少,在见习与实习中往往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入职后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成长周期”比较长。因此,加大实践课时数和学分,从大一起每年递增见习时间和频率,制定层级性见习任务和内容,进而形成稳固的见习体系,使学生在大四参加实习之前就对幼儿园工作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实习中就不至于产生难以上手的感觉。而对于实习工作,则应增加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成绩在学生学年综合考评中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熟悉幼儿教师身份,有足够时间巩固初步形成的实践技能,对实际教学生活有充分的体验。这对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形成稳定的专业态度和素养十分有益[4]。

2.建立全程跟踪指导机制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是提升幼儿园见习与实习工作成效的关键。幼儿园各项工作比较琐碎,除了教学以外,保育工作占有很大比例,学生初步接触幼儿园真实教育情境,难免会产生很多疑问,指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根据见习和实习任务、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一对一的指导,逐步形成本专业指导教师与实习点指导教师联合进行的全程跟踪指导机制[5]。例如,在实习工作开始前,学校指导教师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开展实习动员工作,帮助学生作好实习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确定实习目标、任务、内容等,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实习进行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幼儿园,观察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辅导答疑,每天应开通电子信息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提问、讨论、答疑。幼儿园各班指导教师则应从早到晚对学生实习情况跟踪指导,针对具体问题随机展开指导,包括检查教学活动方案、准备教具、教学环节指导、点评教学过程、日常保育工作完成情况等,与此同时,学校指导教师与实习点指导教师要及时交流,互通有无,全面掌握学生动向,形成全面的、科学的、有实效的指导机制。

3.形成高校一实践基地联动管理模式

见习与实习工作要取得实效,做好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对这一工作进行管理不是单方面所能为之,要形成高校与实践基地联合管理方式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实践活动开始之前,高校应提前与各幼儿园取得联系,商讨见习或实习的具体时间、任务、内容等,幼儿园则根据校方要求并结合本园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互相协调并最终确定相关事宜,达成一致。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双方要保持沟通,在协调中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遇到问题时,双方协商解决。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根据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评。采取学校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给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

此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完善也不可小视。高校与幼儿园应建立起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的关系,每年定期召开实践基地工作会议,商讨实践活动相关事宜。各幼儿园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升见习与实习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波、母远珍:《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遭遇的困难及解决策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第127-129页。

[2]闫莉莉:《论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第136-137页。

[3]王冰、于海英、王慧:《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2期,第81-83页。

[4]罗偲:《高校学前教育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第146-147页。

篇4: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大学生 教学方法 实效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其中相当关键的因素。引入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主动参与,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自身的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情况和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讨论可以预先准备,也可在课堂上即兴进行。比如针对体育系新生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讨论;可以就当前社会现状和一些典型社会现象,组织诸如运动员个人荣誉与国家的利益、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校园网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行为的启迪。讨论能使学生互相启发,深化认识课堂讨论最终应由教师予以归纳、小结,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判、小结。教师精心安排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精彩纷呈。①

2 营造对话氛围,促进实效性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创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氛围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

2.1 和谐对话,关爱学生

体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课时又比较少。根据体育专业的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多,比较琐碎,学生比较难掌握,突出教材的重点就特别重要。这种方法不是生硬地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然后再由教师总结答案的传统方法,而是揉入了西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新型的启发式方法。教师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激发出来,学生才会自动地学习和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让其亲自实践,使其产生好奇、疑惑、惊讶,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对话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强调人性观照、生命意义的追寻和终极关怀,力求将知识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心灵。“关爱、谦逊、信念、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与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感到安全,从而主动与同学、与老师、与文本进行对话。要入情入理地回答他们在成才、立志、交友、恋爱、就业、做人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2.2 真挚对话,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要回答他们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言,惟有自己信仰坚定,才能在讲坛上理直气壮而不是心虚气短,才能迸发出激情,富有感染力;只有理论功底扎实,才能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透彻明了,才能讲得生动,使学生首先愿意听,继而听得进,最后乐意听。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和真实事件。如围绕国际金融危机、社会公平、边疆民族问题等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都可以设计话题。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实话、说新话,改变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局面,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现实,从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接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确立他们的人格主体地位,努力找到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平衡。让学生心情舒畅,心理放松,真正启发他们去主动、自由地思考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来共同探讨一些疑点、难点问题,或者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得到启迪,增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③

2.3 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必须掌握观察社会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等。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方向。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研和社会服务,了解国情民情,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本活教材。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社会中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践过程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体育系社会实践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以下调查专题:“运动员现有的人才结构状况及其未来几年的变化趋势”;“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应具备的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围绕调查主题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实践总结采取调查报告、心得体会、论文等形式完成。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开展“八荣八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扫盲支教、法律咨询、科普宣传或支农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智育方面,都弥补了单纯学校教学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达到了“受教育,办实事,作贡献,长才干”的目的,避免走马观花。对讨论中意见分歧较大,甚至有些不正确的观点,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指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5: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姓名:陈莉学号:20101727专业:生物教育 个人简介:陈莉女1991-09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大专

摘要: 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从师素质,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通常我们就把教育实习看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重要“实战演习”,同时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总的测试.关键词:教育实习师范实习生职前

正文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经济影响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而高师院校的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相比就业情况就更不容乐观。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教师行业日趋成为一门热门的行业,许多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以及地方上的教师招考来加入教师这行,而作为师范生本身由于受专业上的限制,以及院校扩招和国家教师认证制度实施的影响等种种原因,使着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不断加剧。面对这种种的就业压力,师范生们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实践经验成了关键因素,而教育实习就是这其中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从师素质,获得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通常我们就把教育实习看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重要“实战演习”,同时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总的测试。但是,目前由于高师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招和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使着教育实习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难题。

一、教育实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正确的实习观,一部分学生对教育实习的目的认识不够

一些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去“玩”,或认为至少比在学校上课轻松。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师范学生人数的增加,部分学校采取了集中、分散等实习形式。分散实习主要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指导和锻炼,而一些学生却靠社会关系,随意找所学校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章来敷衍学校,自己则去干与实习无关的事情,也有一些同学在实习过程中,目空一切,不听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避而远之,让实习学校对教 1

育实习的价值产生了质疑。

2.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科学,实习内容单薄、质量不高。

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和实效性,既要考虑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又要保证实习计划的圆满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主观随意。因为不管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在最后半学年由于忙于奔跑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根本就无暇顾及学校这时安排的实习任务,所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从根本上影响教育实习的质量。并且再去实习的大部分学生仍处于听课中,很少会接触真正的讲课,剩下的时间还要帮指导老师做一些杂事:如批改作业、试卷或监考等,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实习的目的。

3.教育实习指导力量不断弱化,缺乏与中小学机构的教学联系

其一 高校教师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不力,因为高校扩招以来,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一直存在,人均授课量在成倍的增加。一般是指导教师将实习学生送到各个实习点之后,再也无暇顾及,于是教育实习工作显得更加随意。其二 中小学对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重视程度在不断弱化。当前,由于大多中小学校担心教育实习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一般会找出若干种理由拒绝或少量接收师范生到校实习,即使接受了学校也不会投入过多的力量。加上一些任课老师责任心不强,实习指导过程大多走走“过场”,致使许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仍对一些教学常规、授课技巧、班主任工作等技能还懵懵懂懂,这不仅有害于实习生本人,更有害于教育本身。对今后实习生走上工作岗位,就从事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造成较大的隐患。

4.忽略了实习中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事业心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天的教师,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是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转移到学生的头脑,而首先是建立跟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因此通过教育实习塑造实习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其高尚的师德应成为教育实习目标体系的重要内容,绝不能忽视对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和师德培养。

二、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更新教育观念。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理念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广泛的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在思想上予以高度的重视。要把教育实习当成一种职业、一门艺术,置身于教学艺术的构建中,做学生的朋友,老师的肩膀,让自己时刻保持创造的活力、教研的乐趣。

2.完善教育实习制度,调整实习的时间和内容。

首先应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加大教育实习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变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比如说,就是把教育实习分多次进行:如第一次可安排在第二学期,时间1周,内容以调研为主,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过程;第二次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时间3周,结合课程及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以观摩、听课为主,并进行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应用的调研,让学生体验学校教学改革的进展;第三次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大三下或大四上学期任意一段较集中的时间参加实习(专科在大二下或大三上),这样就可以将实习时间错开,避免实习教师扎堆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 结合见习班主任工作,观察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让学生有更多接触、了解、参与学校教学的机会,以达到避免干扰教学、拓展实习内容的目的。

3.加强师范生实习的组织管理,增强与中小学之间的广泛联系

目前教育实习的主要形式有:集中、分散二种实习形式。为了能让实习达到管理有效、指导有力的目的,各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组织管理形式,更要注意充分发挥各实习基地、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作用,及早培养实习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同时由于我国高师院校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等陋习,造成了与中小学机构联系不紧密,高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脱节的现象。所以应大力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从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等各方面入手主动去适应,积极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与指导。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4.完善教育实习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高师院校应更新观念、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增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同时,强化对教育实习的计划、组织、指导、考核等各方面研究,进一步完善教育实习质量考核体系,制定科学的实习目标及考核细则,及时反馈,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实效。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走向未来职业的重要窗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面不光需要实习生本人也需要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的共同努力。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个人认为教育实习是我们人生一次重大的角色转换,是提升我们成长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我们要好好利用每一次教育实习。因为从这里面我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符号形态的知识,还有过程、经验和成长实践的知识,这些都是与我们自身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实习理念将直接影响我们实习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实习改革实践为例张伟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5(4)

[2]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巧兰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8(6)

[3] 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和创新的思考季新华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7

(3)

[4] 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师教育实习的思考秦文俊 职教论坛

[5]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篇6:如何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师范生毕业实习支持系统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水平。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的视角不断投向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教育领域。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一门特殊的集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必修课程。

袁振国教授从我国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入手,阐述了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政策选择、高等教育与教师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提出了我国应该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资源、基地、政策、保障、评价等方面的支持服务。目前,教师教育已经受到广泛重视,教师培训已在全国开展起来,但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仍处于探索阶段。下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组织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组织管理现状

对师范生的实习组织管理,主要由师范院校和实习单位承担,实习学校主要通过师范院校领导及教师的人脉关系来确定。师范院校根据实习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实习人数和学生负责人,并安排相关教师将实习生带到实习学校,进行工作交接,因为带队教师均有教学任务,所以基本上他们把实习生送到实习学校后便立即返回。实习生到达实习学校后,由实习学校的负责人将实习生安排至各个年级,确定跟随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实习期间基本上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自行安排。

2.存在的问题

师范生的实习管理是师范院校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政府部门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地方政府更注重眼前的教育效果,而实习生不会给学校的升学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根据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原则,师范生要进入学校任教,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和面试,才能进入当地教育局的人才系统,这就减弱了政府部门对师范生实习的关注度。第二,师范生的实习管理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参与到实习生的实习管理中来,也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对实习生的管理职权划分不清,各行其道,使得师范生的实习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系统的监督,而且对师范生的实习评价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详细而明确的标准。第三,师范生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多实习基地都反映管理实习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一些师范院校的教师把实习生带到实习学校后,就很少直接参与实习生的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师范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人力、物力、财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备情况

各师范院校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来安排实习生的实习,但由于教师都有教学任务,所以没有专门从事实习生实习指导工作的教师。另外,实习学校的教师也有较繁重的教学任务,给实习生的指导时间非常有限。在实习结束后,实习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有:①锻炼的机会不多,多数时间在批改作业;②指导教师给予的指导非常有限;③实习效果不明显。

2.经费投入情况

国家加大了免费师范生的经费投入,但对于全国的师范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师范生的实习费用主要由师范学校和实习生共同承担,实习生到实习学校实习时,理应付给实习指导教师一定的报酬。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实习学校接纳实习生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主要是出于考虑各方面的人情,才不得不接收实习生,这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非常不利。

3.物力配备情况

实习基地和师范院校在为实习生配备相关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如物力支撑均显不足,很多实习生找不到归属感,造成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教师的职前培养需要通过外力推动和自我成长两个途径。师范生的毕业实习支持体系具有复杂性,需要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教育实习基地四个子系统于一个大系统中。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第一,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互动,即支持体系中的影响因素不是单纯地在单一的子系统内就能找到;第二,支持体系这四个子系统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四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所控制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不同,具备的功能与作用也不同,决定了各系统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根据不同子系统具备的功能与作用,教师职前培养支持体系的运行主要靠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实习基地和师范院校一起实施。所谓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在教师职前培养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其基本特征是从体制和制度上保障教师职前培养方式的运行(如师范生与基地学校教师的顶岗置换实习,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加以扶持),并通过立法保障经费的投入,这是“政府主导”的核心;所谓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就是各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师范生的毕业实习情况进行统一组织、管理、考核、评定,使各项培养落到实处;师范院校和教育实习基地直接决定了教育实习的实施情况,师范院校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在专业知识上打下扎实的基础,并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已基本具备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但在课堂调控、与学生互动、课堂应变等方面还缺乏经验,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有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能结合各科课程和班级管理经验对实习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学与班级管理能力。

篇7: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1

为了考察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作用,本研究在实习前期和实习后期,分别以274名和103名一般师范生为被试,采用王鑫强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问卷,对其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按照分布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领头羊—演员—混饭者—羡鱼者。

t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师范教育学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实习显著降低师范生的职业意志水平,而在职业认同感整体及其他维度上,实习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感是由个体对某一特定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目前自身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

目前国内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研究处于成熟阶段,归纳这些研究的主题可分为三个阶段:(1)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构成及维度的探讨,如王鑫强等人。(2)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封子奇等人认为,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组织环境和个人因素等。

(3)调节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干预研究。鉴于教育实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些研究者认为,实习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工作效率、职业热情和改善职业倦怠。但也有研究不支持实习支教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积极作用,如张冬梅 的追踪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前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针对干预研究中不一致的研究结果,且研究对象以免费师范生为主,缺乏对于人数更为广泛的一般师范生的探索,本研究以实习作为一种干预方式,探讨其对一般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实际效果,以期明确实习的作用,同时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20xx年上半年和20xx年上半年对沈阳师范大学的20xx级(前测时属于大三年级,后测时升为大四年级)的师范生群体发放问卷。前测时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1份,有效问卷为274人,有效率为85.4%。其中农村生来源172人(62.8%),城镇生来源102人(37.2%)。

后测时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率为100%。其中农村生来源81人(78.6%),城镇生来源22人(21.4%)。两次研究对象所涉及专业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信息技术、思想政治、音乐、美术等15种专业。

(二)调查工具

采用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该量表由王鑫强、曾丽红等编制,包含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包含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和职业效能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水平越高。张燕等人采用《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该量表进行效标效度的检验,发现高达0.84。在本研究中,两次测验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四因子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81、0.86、0.86、0.78和0.95;以及0.77、0.76、0.78、0.84和0.83。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聚类分析、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类型相关理论,以及二阶聚类分析结果,认为4个类别的聚类结果比较合理。因此运用快速聚类法(K-Means)对选定的样本进行聚类,前测和后测分别迭代11次和14次,得出相应的数据。将师范生职业认同在各维度的Z分数中心点绘制柱状图如下,根据每个类别在各维度Z分数的不同特点,用词汇隐喻的方法对这些类别进行如下命名。

1.“领头羊”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的师范生在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和各维度分数均高于其他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并十分肯定其价值,同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一名教师,更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是师范生中典型的“领头羊”,其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9.1%和35.3%。

2.“混饭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所有类型中是最低的,他们虽然也会有人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但对教师行业抱有很低的期望,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职业,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够胜任教师职业。其从事教师的原因大多数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一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7.2%和19.6%。

3.“羡鱼者”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他们虽然也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并对其价值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感到自己无力胜任一名教师,因而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这类师范生可能在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存在困难,其对教师职业有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该类型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2.8%和18.6%。

4.“演员”类型师范生职业认同

该类型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较高,仅次于“领头羊”类型,他们对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认为教师很有价值,也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在学校里可能表现得比较积极和优秀,以符合外界对他们的要求,但其内心却不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像演员一样扮演着不同的自己。这类师范生实习前后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1%和26.5%。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别上的分布及变化

对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的人数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各类型人数比例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和“羡鱼者”。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实习前后四个分组的人数比例无显著差异,实习对这四种类型的分布影响不大。同时,我们也对师范生在实习前后的职业认同感及各维度进行t检验发现,师范生实习后在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显著低于实习前,t=1.87,p<0.01;而职业认同感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分数均不显著(见下表)。

四、讨论

(一)师范生职业认同类型与状况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共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比例由大到小分别是:“领头羊”类型、“演员”类型、“混饭者”类型和“羡鱼者”类型。结果表明,35%以上的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四种类型上所占比例最大。当然也有26%左右的师范生只是表现得比较“积极”,其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这类师范生的比例仅次于“领头羊”,这可能由于不少师范生在实习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原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权衡利弊,其职业认同也表现出一种矛盾性和兼容性。

然而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比较消极的师范生,其原因是不同的,19%左右的师范生是本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的心态,而大约18%的师范生则是由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遇到了困难,导致信心与胜任感不足。

(二)实习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从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实习对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显著的消极作用这一点与张冬梅[6]的结果比较一致。但是在职业意志上反而产生了一个略微消极的作用,这远非我们预期的效果,虽然与以往类似的研究有所不同,回顾与师范生在实习前、后接触和研究的全过程,我们也找到了之所以出现这一反差的内在原因。

由此可见,经过实习的洗礼,师范生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利与弊,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未来的教师在职前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定位和心理准备,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些处于游离状态和主观意愿并不强烈的师范生及时了解状况并做出新的职业选择与规划,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从教后因与理想有巨大差距而离职的情况。

我们还可以看出,实习没有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类型产生显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认同感的类型是不可改变的,相反,我们可以在职业效能、职业意志两个维度上着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使更多的“羡鱼者”师范生和“演员”型师范生向“领头羊”这个类型转换。

五、关于师范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良好的职业效能感

目前大学课程太过理论化,实用性不强,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获得有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导致实习时屡屡受挫,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职业效能。大学可以考虑增加教学技能的课程,或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二)开展服务性学习,磨砺坚定的职业意志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习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实习的时间和深度不够,许多师范生也因此缺乏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和相关经验,对教师职业的种种困难心生畏惧,从而动摇了终身为师的职业意志。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服务性学习,将学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来积累经验和调整心态,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

(三)发扬教师榜样作用,鼓舞师范生的从业热情

很多师范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都源自于学生生涯中某个印象深刻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的模范作用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也包括大学的任课教师。因此,任课教师要发扬教师的榜样作用,正确地评价教师

这一职业,鼓励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

六、结论

(一)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分为四种类型,按人数分布比例的大小顺序分别是:“领头羊”“演员”“混饭者”“羡鱼者”。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在各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变化。

(三)实习仅对职业意志这一维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实习后职业意志维度上的均分要低于实习前。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2

姓名:毛敏

专业:汉语言文学(三班)

学院:潇湘学院

摘 要: 本文依据实习经历,大胆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广泛参与、双向互动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问题 策略

正文:

互动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交互影响。与单向传播相应的则是双向互动式学习,双向互动式学习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既取又予,双向交流,从而使互动的个体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产生变化发展。

在单向传播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从提问的方式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要学生怎么样做学生就照着做,这样就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发散性。互动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我概念来理解对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不仅仅纪律是师生互动的产物,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的手段也是师生互动的结果。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只能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现今课堂互动的现状的分析

(一)师生互动中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产生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他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能动性,而使绝大多数同学处于压抑状态。我们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的储备、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家庭情况等诸方面都存在差异。也正式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对象产生了垄断。

(二)活动形式的轻松异化为放任自流

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愤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间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实,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

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实现有效互动的基本手段。我们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由于我们现在所授班级一般都是大班额,学生数目较多,因此我们可采取大组套小组的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如将全班分成四大组,再将每大组分成三小组,每小组四到六人。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根据个性特长,给每个成员分配任务,使学习小组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生生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使学习个体能从群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活化小组力量资源的目的是激发个体力量源与凝聚整体合力。合作学习容易导致个别学生的依赖、懒惰行为,也容易导致优等生的主宰地位。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的一员,我也很重要”“小组的伙伴需要我”时,学生学习的自动性、自发性、责任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焕发出来,凝成一股百折不挠的合力,从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认识到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

整体上来看,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湘潭市第十二中学)师生间互动相对比较好,他们很多的先进的师生互动方式和启发式教学手段都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仍能从中找出不当之处,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每一个实习生应该有的思想,不盲从于权威,独立思考。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3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因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教育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在许多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中,受到最多关注的是学科教学知识(即PCK)。一般的认知是,PCK作为教师知识的核心,也是评定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本文从教育实习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PCK的发展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育实习;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PCK

一、PCK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PCK的概念。

PCK是指个体教师以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其他各种教师知识为基础,在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针对教学中的特定主题,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灵活进行组织、呈现与表征,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吸收。

(二)PCK的组成要素。

PCK的组成要素有: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教育教学目标知识、评价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学习者认知规律知识。

二、不同形式的教育实习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PCK的影响

教育实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选取其中的微格教学和听优质课作为代表进行深入研究,并采用微访谈的呈现手法,分析在进行教育实习的前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PCK产生了哪些变化。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与其他教学实习不同,其时间短,更有利于实习生审视自己,也便于实习生之间进行互评,这种形式在师范院校中使用比较广泛。刘同学对微格教学的训练很有感触[1]。刘同学说学校对他所在的班级采用微格教学,五六个同学分为一组,每组在一个小教室,可以使用板书或者PPT,每个小教室都有一个摄像机进行录像,可以把教室里的师生活动拍摄下来,每个人有几次练习机会,每次十多分钟。小组练习结束后,录像视频会在大教室进行播放,全班同学对每个同学的试讲进行讨论,优缺点进行总结归类,老师也会在同学讨论后进行点评,他有一个问题印象比较深刻,就是一个同学提出的正板书和副板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他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所以他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注意到这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PPT的制作问题,在制作中每张PPT承载多少内容,如果内容太多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会看不完,因为微格教学的时间本来就很短,于是就发现准备的内容太多根本就讲不完,常常会变成读PPT的内容,在今后的备课和讲授中需要注意避免这样的问题。这都是通过这次微格教学得到的收获。由此可见,微格教学是促进师范生提高具体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常常是模拟正式的教学情景,让师范生通过反复观看自己教学的视频,从而找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师范生在不断的教学中进行反思。刘同学通过微格教学的实习,获得了PCK上两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教学方法的提升,主要是正副板书内容和PPT制作方面的提升;二是与学生交流方面的提升,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注重调整课堂节奏和师生间的互动。

(二)听优质课。

通过听优质课的实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多地学习到教学中一些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操作。王同学认为,通过听优质课的实习经历对她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王同学说她在三月份的实习中有非常多的收获。虽然实习的时间不是很长,只有短短的3个星期,但是正好赶上了优质课的比赛,她去听了几个不同学科老师讲的课,每个课程十五分钟,听了优秀教师讲课的环节步骤,她受益良多,对她影响也很大。虽然十五分钟时间很短,但是毕竞是优质课,囊括了一节课所有的精华。听了优质课的环节设定,尤其是一些讲的比较好的课,就能鉴别出来其中的闪光之处,例如在面对学生时上课的步骤、教学思路的设置,教学方法与学生对应的反应。对这些优秀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可见,通过听优质课的教学实习,王同学在观摩中学习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促进王同学在语文教学学习采用这些优秀的教学活动的步骤和方法。在观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上学习到好的教学方式,并通过交流学习,逐渐掌握更多的语文教学方法[2]。

三、教育实习期间不同发展阶段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PCK发展变化———以顶岗实习为例

顶岗实习是教学实习的方法之一,其时间跨度长,角色带入性明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某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某小学语文课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情况为代表,继续研究这种实习方法对师范生PCK产生的影响。

(一)教育实习初期。

1.PCK要素理论化,各要素发展不均衡。

在师范生顶岗实习开始前,学生的PCK知识主要来源只有书本的理论知识,没有转化成能够指导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个体性、缄默性的知识。这个时期的师范生对这些知识要素的把握常常还停留在表面的、抽象的,没能深入把这些知识的本质融会贯通,而且也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作支撑的,自然很难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效率[3]。因而致使他们面对实际的教学情境想要采取更灵活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应变策略也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以下是顶岗实习初期的师范生对于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要素的认识。师范生A:我今年就要毕业了,说实话如果你在我实习前问我这个问题,我的答案一定是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论、教学法。但是当我经过顶岗实习之后,当我真正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过课以后,我才发现其实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最需要的是在实践中积累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知识。我虽然储备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但当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我还是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用我的理论来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需要的就是实践知识,但这个真的只有在真实的实际教授中才能获得,通过自己的积累沉淀下的精华,是别人给不了的。通过这位师范生的回答我们可以发现,该师范生各种知识要素的认知理解仍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进行自我理解与转化来指导教学。可见顶岗实习初期师范学生对各知识要素的掌握还不能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2.以PCK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

可以说顶岗实习是师范生第一次走上讲台讲授课程,所以往往这些师范学生都是怀有满腔热情的,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会有一些差距,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与忧患意识。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师范生比较关注“生存技能”,对PCK的其他各项知识要素有所忽略,所以没有在实践中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从而达到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能力的提升。以下是顶岗实习初期师范生关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看法。师范生B:我们大学里的课程还算比较全面,所有应该学习涉猎的我都学习到了,例如教育学原理、语文学科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等,而且考试的时候成绩还是比较优秀的。所以我当时是很有信心面对顶岗实习的,认为自己有能力把课上好。但当我走上讲台开始上课时,我才发现问题,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上课,在课堂上我简直就像是在背教案,而我准备的教案还多数是从参考书上抄来的,这与我之前的预期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学校学的知识根本很难运用到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完全派不上用场。我现在的第一目标是提高我的教学技能,如果连“工具性”都不能真正掌握,更谈不上兼顾“人文性”了。我觉得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类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肯定会体现“人文性”,但前提是一定要先掌握好它的“工具性”,把“工具性”作为载体,与“人文性”相融合,在教学中熟练应用,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在面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问题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式,我觉得这才是我现在实习中要重点发展的能力。由这位师范生的回答不难发现,该师范生目前最关注的仅是“能熟练进行教学”这一种生存技能,可见其对PCK各知识要素的关注并不全面,其以PCK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显然还未形成。

(二)教育实习后期。

1.PCK各要素发展已向多方面延伸。

通过实习前后调查数据的对比显示,实习后期的`师范生、顶岗实习后期的师范生PCK的知识要素掌握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已由“不太熟悉”发展到了“比较熟悉”。而且PCK的各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发展最快的是“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知识”、“语文学习中学生认知规律知识”这三项,已经有80%以上的教师达到了“比较熟悉”程度。以下是顶岗实习后期的师范生对于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要素的认识。师范生C:人文性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的语文知识储备,而且对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掌握。当然计算机的掌握作为现代授课的媒介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多种渠道准备资料,才能使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浓。通过与前期对比可以看出,这位师范生现在的认识比较全面,不仅认为教师应具备学科知识,还认识到一般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可见,顶岗实习对师范生PCK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以PCK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有了较大改善。

在顶岗实习后期,师范生已度过了前期的“生存焦虑”。在实习中提高了各知识要素的储备量,各知识要素开始出现互相渗透和融合,各知识要素交织融合在一起,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以下是后期的师范生对于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要素的认识。师范生D:我觉得语文是运用最为广泛、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学习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其影响。不难看出,实习后期师范生的PCK各要素开始逐渐融合,以PCK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改变。

四、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生PCK发展的因素

(―)相关课程的学习。

师范生的PCK基础主要来自大学阶段的学习。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等课程,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学习常常停留在空有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的锻炼,这些理论难以指导具体教学实践,还是需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摸索。

(二)教学实践的体悟。

师范院校通过开展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师范生的PCK发展,弥补课堂教学偏于理论的不足,如:顶岗支教实习等方式。但活动后不同师范生的PCK发展程度也因人而异。例如刘同学在微格教学后,及时地根据反馈信息,提高了他的教学技能及相关的教学方法。

(三)与优秀老师的交流。

在实习期间,师范生能够与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直接得到来源于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对学科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能够更好地指导师范生在具体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推动师范生的PCK快速发展。

五、结语

师范生PCK发展是培养新手教师的关键所在,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的教师基础知识。师范生是教师事业的后备力量,培养好师范生的PCK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教师教育水平,促进PCK的发展和整合至关重要,希望本文能够给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师范生教育实习论文4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增加实习基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建立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心理学专业师范教育实习的整体效果。

教育实习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师范生了解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些学者对此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李会学等人[1]探讨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应对措施。谷莘[2]以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习为例,对参与式教学实习展开研究,认为该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该学院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李晓黎[3]也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指导老师在实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实习是为了给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从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应用性逐渐凸显,以往教育实习在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心理学专业教育实习是高等学校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以我校为例,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部门、教学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度、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其中社会参与度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度,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会学习、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文化修养包括较高的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和审美与人文素养。

(2)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及相关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技能、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和文字处理工作,具有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与他人和谐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适应和心理调节能力。

(4)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外,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实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实习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指导心理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我们组建了一支较有力的指导团队,由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多年的教学院长从专业角度和管理角度做全程指导,由两名专业老师负责提供专业方面支持,一名老师负责数据分析,两名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教育实习工作中的一手资料,并负责撰写分析报告,两名在读博士生做问卷调查及资料整理。

通过对近几年教育实习工作的跟踪分析,我们认为实习基地、实习自由度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①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早期阶段,心理学专业的实习大多集中在中小学校及部分职业学校。由于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传统中小学对学生心理活动和状态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心理相关课程偏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因此他们对实习生的接待能力有限。大多数实习单位仅能接受少量实习学生,即使学生到了实习单位后,也很难保证开展适量的实习活动和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实习趋于形式,学生在实习阶段未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

② 学生实习的自由度不够。学校给学生合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范围内自主实习。传统的实习大多以集中组织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管以往实习中有分散实习环节,但是力度不够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实习效果。

③教育实习评价机制不健全。传统教育实习效果是根据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但心理学专业的实习有一部分是课堂之外的,表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实习效果的评价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这部分需要做大量调研和实践。

(2)具体解决措施

① 建立实习基地。其实,心理学专业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外,还可以扩展到企业、公司,社会团体,让本科生的实习过程贯穿社会各个层面,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状态,并解决一定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的种类可以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在注重扩充实习基地数量的基础上,要提高基地质量。实习基地的种类要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多个校企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实践活动搭建新的服务平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完成教育实习的同时,实习基地本身就是学生就业良好而有效的渠道。

②调整实习教学计划,加大实习自由度。开放型教育实习是对现行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实习自主性,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增加实习单位的种类,不拘泥于讲授好一堂心理课,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习计划的安排上,可增强实习地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全方位服务社会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安排上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实习的自由度,加大分散实习的比例。比如,学生可利用假期时间分散、自主地选择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习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有力保障。

篇8: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探讨

一、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 实习时间分配不合理。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强调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确保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大部分师范类院校的实习时间为三个月, 实践证明三个月的实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实习生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 还要进行研讨、课外辅导、承担班主任工作、处理各种突发因素, 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教师的转变三个月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

高师院校一般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集中在第七学期, 而我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和公务员招考也集中在每年的下半年, 这些考试的备考和教育实习的时间发生冲突, 学生无法安心备考, 也不能认真实习。

(二) 实习学校不能满足实习要求。实习生去实习会影响实习基地学校的正常教学, 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会让实习基地学校觉得有负担, 所以部分实习基地学校不愿意接受实习生。部分实习基地学校即使接受了实习生, 但由于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 中学不让实习生或很少让实习生进课堂, 不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 实习生平时在实习基地学校除了改作业, 改试卷就是做一些杂活, 根本起不到实习的效果。

(三) 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由于实习基地分散, 学院的实习指导教师数量有限, 实习生数量大, 指导的任务重, 导致大多数老师不愿意指导学生实习。有些指导教师对实习指导没有明确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在外地指导学生实习还要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 两地跑分散精力, 影响指导效果, 有些学院随意指派指导教师指导实习, 这些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 指导水平有限, 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 实习生的素养有待提高。很多师范生的专业理想不够明确, 他们虽然读的是师范专业, 但并不打算从事教学工作, 所以他们会认为教育实习和自己无关, 参加的热情不高。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大, 本科学历无法满足就业需要, 因此很多学生都会以考研为借口不去参加教育实习。虽然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 但缺少情感的培养, 在实习课堂无法从精神上给学生以人生观和真善美的引导, 无法在互动中实现课堂管理。

(五) 教育实习形式过于单一。师范教育实习应包括“课程实习、 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 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 课程实习, 专业实习, 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没有真正意义的开展, 传统教育实习形式主要采用集中定点或自主联系的单一教育实习模式, 也就是本科生第七学期集中实习三个月, 无法使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培养过程中来, 达不到师范生的培养效果。

二、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措施

(一) 延长实习时间, 提高实习效率。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三个月延伸为一个学期, 推进以“嵌入式实践, 跟踪化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师范生从第一学年开始见习, 将见习、实习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为避免毕业实习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务员备考时间上的冲突, 将师范生毕业集中实习控制在两个月。

(二) 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改变教育实习模式。随着教育实习人数的增加, 高师院校需要有足够的实习基地供学生教育实习, 将大批实习生派往一个实习基地是不切实际的, 会影响实习的效果。新建实习基地需要学校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另外, 高师教育实习基地一般为公立中小学, 这些学校对接收高校实习生兴致不高, 其中自然因为实习人数过多, 实习学校担心影响教学安排和学习效果。高师可以开拓新型实习基地, 增加学生实习场所, 比如广东、江苏等地私立学校和教育机构。学生在这些单位实习内容比较全面, 上讲台锻炼的机会也比较多, 可以起到很好的实习效果。

(三) 制订实习指导老师管理制度, 规范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是一个将学科素养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过程。“技能是一种个体体验”。教学学院应选派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水平精湛的教师指导实习生。 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 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职责, 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权益。此外, 学校在实习结束后评选“优秀指导教师”, 并将“优秀指导教师”与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挂钩,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

(四) 加强师范生素养教育。师范生的课程主要围绕师范教育展开, 培养学生从事教育的基本技能。很多师范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毕业后当教师, 即便是毕业后想做教师的学生, 也有一部分认为教中学生不需要太深奥的知识, 只要把基本的知识学会足够施教了, 什么心理学、教育美学等提高专业素养的学科学不学都无关紧要, 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师范素养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课程改革, 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

(五) 改变教育实习方式, 提高实习质量。全面拓展教育实习形式, 实行多形式, 多渠道的实习方式。如鼓励学生回母校实习, 在实习安全和实习食宿方面都可以得到保障;鼓励学生参加国培顶岗支教实习, 使学生更加接近基础教育, 更加了解基础教育等。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我们要及时总结, 及时改正, 使教育实习能够顺利开展。

三、结语

师范生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在培养过程中要优化课程体系, 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加大实践力度, 拓展实践形式, 使师范生边学习理论, 边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将教育实习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 促进师范生切实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育人规律, 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凌洋, 易连云.专业化发展视域下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3) .

[2]邹霞, 李继富.论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2014 (7) .

[3]王平.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改革困境探析[J].教育导刊, 2015 (2) .

上一篇:宣传环保低碳的演讲稿下一篇:喜迎十一国庆征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