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语文课的备课实效性

2022-09-11

备课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作为教师, 不论其专业水平多么高, 对教材多么熟悉、经验多么丰富,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 都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走上讲台。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 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备课,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整体上说,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其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 不能认为只有上课才是教学。事实上, 备课是比上课还重要的一种教学活动。没有准备的上课是盲目的, 是没有把握的, 是注定要失败的。“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败”,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其次, 从教学工作的过程看,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五个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 是最基本的环节。没有“备课”这个基础环节, 这个前提条件, 上课乃至其他环节, 却只就是“空中楼阁”。第三, 从备课与上课的关系来看,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条件, 上课是备课的目的和结果。只有备课工作扎实、认真, 才有上课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备课不认真, 准备工作不充分, 即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也可能把课上砸了。更何况, 教材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学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处于不断的深化之中, 上课前必须用心备课。

对教师来说, 扎扎实实地做好备课工作, 首先通过认真备课, 教师熟悉了教学内容, 掌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熟悉了学生, 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确立了教法, 准备好了教具, 设计好了教学进程、板书及作业, 做到了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教学的质量就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第二, 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备课的过程, 就是一个钻研和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能力不断加强和提高的过程。只要认认真真地备课,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必定会不断地提高。第三, 有利于养成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备课的过程, 其实就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 不但在业务上不断提高, 而且在思想境界上不断提高。备课活动本身, 就是教师敬业爱岗精神的体现, 所以, 只要能坚持做好备课工作, 就能陶冶自己的品德, 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如何提高备课的实效

(一) 关注学生的发展, 充分备学生。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 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因此, 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 备课时如何备学生呢, 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全面了解学生。要做到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基本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情感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

2、深入研究学生, 找准教学起点。现在学生学习的渠道多了、宽了,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 学生可能已经清楚了, 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不用教的, 学生可能不会。如果我们按事先设计的内容教学, 效果可能不佳。因此,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 就必须把握准教学的起点。比如说,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力?掌握的程度如何?没有掌握的是哪些?哪些新知识是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的?哪些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播的......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 确定哪些知识是重点探究的, 哪些知识是可以放手不讲的, 从而很好地把握起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教学。

(二) 隐性备课重于显性备课。备课时不要拿到教材就急于动笔写教案。要认真钻研教材, 放飞自己的思想, 想的远一点、杂一点没关系, 而且要着重思考整体的思路和框架。依托教材, 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思考如何让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说的隐性备课。

1、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 等等。写教案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 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 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 以便把课上好。写教案是显性的, 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等则是隐性的。我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

2、隐性备课最重要。隐性备课是“内功”, 有时是看不到的, 也无法形诸于文字。“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悟性好, 花的时间可能短但效率高, 反之就会低。当然, “内功”的修炼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日积月累。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以语文为例, 钻研教材一般可分四个步骤:第一步: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 有些关键词语, 写得精彩之处, 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 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 就做上记号。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 是跃出纸外的, 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 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好了, 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师生朗读精彩的课堂, 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 语言得准确、生动就不用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 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也要把握好, 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使用。老师领悟得深, 学生才能领悟得深, 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 会超常发挥。否则,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 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从分析课后思考题开始, 理解教材, 理解编者的意图, 更好地钻研教材。

3、要思考教法。有了思想的准备, 资料的储备, 教师已具备了驾驭课堂的初步能力, 但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充满了不可预知性, 面对突发的情况, 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去化解, 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几种方法, 多了解学生。在思考教法的时候, 必然“备学生”、“备学法”。课文钻研好了, 教法也往往随之有了。隐性实际并不隐形, 它是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了大量无形的思考。

(三) 全面解读并合理的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 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 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 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 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 否则, 一味地接受和照搬, 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 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 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 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 学生然厌学。另一方面, 教师要跳出教材, 超越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 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 教师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思想, 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 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 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 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1、重视教材。我们经常说, 教书育人。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教书的目的而言, 教书要育人, 不做教书匠;另一层是从育人途径而言, 育人要教书, 在教书中育人。因此, 必须重视教材。首先, 教材是新课标的精神体现。编者通过教材渗透新课标的精神, 通过教材面对学生。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化。其次,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 是实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第三,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师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等, 都要依据教材来进行) 第四,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凭借。教材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支撑, 为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提供支撑。

2、吃透教材。仅仅重视教材是不够的, 还要吃透教材。教材虽然是个例子, 是个凭借, 但例子是重要的, 例子钻不透, 就设计不出好教案, 就挖掘不出引起学生兴致地探究点, 只是在表面游来游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拿一篇课文来说, 应从几个方面钻研教材:

一是吃透整体。要整体把握教材, 不仅要抓住每段的具体内容, 而且要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叙述顺序以及表达方法。二是吃透局部。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整体是由局部组成, 局部有离不开整体。所以, 从整体中抓局部, 从局部中悟整体, 应该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 钻研教材。三是用足教材。吃透教材很重要, 用好教材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善于用足教材, 要让教材为学而用, 为教会学生而用。如品味语言点。教学时, 品味语言的音、形、意、道、境、情……如扩充训练点。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再创造的空间。空间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找准这个点, 进行扩展延伸, 省略处求补充, 概括出求具体, 暗含出求明朗。

“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也是我们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新课程的理念是:一个平凡的老师, 应该把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心灵相融, 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无论是在设计教学环节还是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 都应该有充分的师生互动的内容, 如果教师在备课是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仍然走满堂灌和满堂问的老路。

备课是一种学习、提升、修炼的过程, 是一种力图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 是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 它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 (静下心来并潜心去备课) 、用情 (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备课) 、用力 (施展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去备课) 去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