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022-08-20

第一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弊端

摘要: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农村还有7%的行政村不通公路,46%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近年来各地为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应当也更有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正文:我们利用暑期时间,对于蒙城县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展开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当然,我们也发现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一、 蒙城县的概况

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6′~33°29′与东经116°15′~116°49′之间。县境略呈长方形,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简册)/209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总人口122万人(2004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二、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的成果

1、 实施县乡公路畅通工程

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修建通庄水泥路,新建、改造县乡及通村道路1103公里、农村危桥92座,进一步打造循环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2、 科学制定县域水利设施建设规划

完成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五年投入水利工程资金5.7亿元,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8.8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13万亩,解决27.3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3、 设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发放养老金2.2亿元,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建、改建敬老院33所,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由2006年的

3.5%提高到50%。新建廉租房、公租房3492套,发放廉租房补贴844万元。

4、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深入医疗改革,切合实际的开展“医保”工作,在农村建设“农村医疗所”,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 改善农村教育的当前状况

推进教育改革,兴建教学配套设施,拨专款用于农村的教育事业,定期的开展“教育下乡”活动。

6、 完善农村的供电及通信布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的建设,合理的改善了农村的供电及通信布局,一改过去断电、断通信的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方面

一是我县农村公路大多仅仅是毛坯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全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率比较低,难以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是农村道路管护难度大,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三是农民“一事一议”筹资、投劳难。

(二)水利设施方面

一是水资源短缺,城镇生产、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矛盾突出。二是水利设施老化,普遍带病运行;配套不完善,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多数不能通水;农业水费收取困难,水利工程正常维护费用缺乏,从而进一步加速了水利工程的老化。三是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滞后,老化损毁速度加快。乡镇村社管理的工程,由于各种原因,普遍投入少,管理不善。五是农机新机具推广使用难。农民缺乏购买力,而适宜推广的小型农机,由于农机作业季节性强的特点,使用率不高,农民不愿投资购买。

(三)农村供电方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电力供应呈现严重不足,将对我县经济发展产生瓶颈制约。此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项目用电需求量增加,而目前农村发展种养业用电大多按非居民照明用电收取,电价偏高,农民意见大。

(四)农村通讯方面

近年来,我县农村通讯虽然发展较快,但普及率仍然不高,特别是在边远的乡镇更为突出。由于农村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造价高,致使经营农村电话效益差,给电信公司发展农村电话带来困难。有鉴于此,全县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村安装电话难问题。

(五)农村卫生方面

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医疗网点及村社卫生室虽面广,但普遍存在设备、技术落后、医务人员服务水平不高、药物监督审计失控等问题,因而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治病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弱,使农民看病就医难,医治重大疾病更难。二是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难以形成,农民的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六)农村教育方面

全县中小学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学校教学实施不完善,存在无实验、教学仪器,运动场小,学生吃住环境差等诸多问题。一些中小学还面临教师紧缺,尤以边远地区为甚。

四、 解决的办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责任

各级各部门应深刻认识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村民的认识水平,增强建设与管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明确县、街道、镇(乡)、村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事权,建立事权与责任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分级负责制,并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县委、县政府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对街道、镇乡的综合目标考核。

(二)立足长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先行。全县建制调整后,应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对相关规划作调整,并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1、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本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彻底改造农村公路,在保持一定宽度同时,一次性硬化道路路面,避免低档次的多次重复改进。

2、以开辟水源、整治病害、完善配套、节水改造为目标,有计划地实施水源工程新增、病险水库整治、乡镇水厂完善、水保基地建设、电力提灌站改造、堤防工程建设等工程,彻底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同时,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务一体化改革和水价改革,促进水利走可持速发展的道路。

3、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农村通讯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农村安电话难问题。

4、调整医疗机构布局,有效利用和合理布局卫生资源。

5、针对目前中小学分散、入学高锋期已过的实际,结合全县建制调整,适时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

(三)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政府应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和积极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加大对农村公路、水利设施建设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等建设的投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采取切实措施,真正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严格履行基建程序,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是生命。要严格基建程序,做好勘查设计、质量监管、施工监理等工作。

2、加强已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三分建、七分养”,应高度重视已建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对蚕食、毁坏、侵占、污染公路等违法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落实专职人员,明确其职责,切实加强对村社道路的管理工作。

3、加快农机事业发展,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电灌站改造及农机新机具推广力度,切实落实对农民、农业机械作业组织购买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补贴和扶持政策,以提高农机作业装备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卫生体制改革。在各镇乡集中办好一个卫生院的基础上,可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职工内部控股和租赁、托管、拍卖、有偿转让等措施,搞活卫生院管理模式和经营形式,鼓励县直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兼并托管,领办乡镇卫生院。

五、 实践调查总结

在本次的实践调查中,虽然发现了我县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加强新农村的建设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农民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了,农民的收益也一年比一年多了,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六、 总结

通过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以另一种角色对我的家乡做了进一步了解,开始我们从满了期待与兴奋,暑期结束了,我们的活动也将告罄了,结果无疑是让我们兴奋的,看到家乡发展的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满怀兴奋的结束了此次难忘之旅。

七、 参考文献

1.《蒙城县政府报告》2011年;

2.《人民网》2012年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

远景设计研究院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

基础设施对于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它是“繁荣经济、继往开来的基础所在,或者说它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这是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重建和继续发展的宝贵经验。因此,要加快农村发展,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1.1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基本上是城乡二元经济,城乡市场隔绝,农村消费条件不充分,市场发育不完全。在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如果做到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地区将会很快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能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

1.2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1.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任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何一个经济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设想

2.1农村基础设施应该由GOV提供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从属性上同城市基础设施一样都是公共品,同一属性的公共品应该在供给上采取相同的政、策。在远景设计研究院看来农民跟城市居民一样对公共物品有同等享用权。在公共品供给政、策上,如果厚此薄彼就会造成城乡居民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从而加大城乡差距,导致事实上的歧视和不公,这与崇尚的社会公平是相矛盾的。

过去,为了在较低收入水平下顺利推进工业化,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从农民那里明拿暗取,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没有这些积累贡献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工业化基础。当前,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可以无须农业和农民的任何积累,且国家财政还能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因此,农民应该得到回报,应该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国家有责任让农民休养生息。

2.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支出和投资政策方面

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特别是要尽可能利用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

展基金的贷款和国外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农村改革和现代化事业。下决心压缩城市的重复建设和低效项目,腾出资金增加对农村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农民和农村集体进行农田改良、修建水利设施,财政部门要进行补贴。各级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财政对农村科技经费的投入。

税收政策方面

借鉴日本运用税收杠杆调节贫富差距的经验,对一切非劳动所得和高消费征高额税收,用这些税收收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实行一系列税收优惠,如降低粮食税率、土特产税率等。对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税收政策。对于进口后可能影响国内农民利益的农产品及敏感性产品,在进口时可制定较高关税。通过这些措施,从而使农民的负担减轻,收入增加,使农民自身完全有能力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促进农业、农村的更好发展。

金融政策方面

运用多种筹资功能,通过引进国外低利资金,发行农林水利建设债券,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农发行的组织机构体系,加快政策调整,完善经营机制,办成真正的政策性银行,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农村信用社必须尽快恢复成农民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立法规定农信社是公益法人、非纳税主体,实现还权还利于民。

价格政策方面

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订购价格,实施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对农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对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实行最高限价政策,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争取在短期内做到农民的“剪刀差奉献”

与财政支农资金大体平衡,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基金,当农业生产或丰或歉时,保持农产品相对价格不变。

福利和就业政策方面

加快推进城市住房商品化和医疗社会化改革进程,逐步消除市民的福利特权。今后各种财政和价格补贴不能只对市民,不对农民,凡以国家或中央政府的名义发放的各种福利和补贴必须惠及全体公民。制定全国统一的就业政策和计划。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序化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将劳动制度推及到农民。

社会保障政策方面

社会保障体系应是覆盖全社会的,城乡居民在社保基本方面应是统一的,因此,在改革城市原有保障制度的同时,应重点推进农村新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财产保险等保障制度建设。将公费医疗逐步转化为以下可供选择的用途:全民风险型健康保险基金、全民卫生保健基金、卫生事业费、其他形式保健制度的匹配资金。政府应多渠道为农村卫生事业筹资。试办农民保险合作社,鼓励或要求农村新兴城镇实施新的保障制度。

教育政策方面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实行支助或免费的经验;督促各级政府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坚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体制和教育设置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不仅将农业教育要直接从农民中招生,而且高等院校也要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办法,同时,在全国所有高校增加和专门设置面向农民、农村所需要的专业。

第三篇: 关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

为进一步推进我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县水务局的具体指导下,我乡于6月上旬对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水务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狠抓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沟渠建设的工作,全乡共建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41条,总长218600米,共有取水池40个、用水池866个,有6800多人、47065多头大中小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的问题。建有农田灌溉沟渠14条,总长63100米,有效解决了2100多亩的农田灌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我乡的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数建设年代已久,建设标准较低。许多水利设施运行年久、老化失修,安全隐患严重;灌溉渠系配套差,年久失修,排灌粗放,渗漏严重,农业用水利用率低。目前,全乡共有14 处人畜饮水工程和14条农田灌溉沟渠急需维修。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 期长,虽然上级财政每年对水利都有一定的投入,上级也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但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目前,我乡还有近5100人还没有摆脱饮水极度困难的问题,急需新建5处、维修14处人畜饮水工程。三是在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建后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水质安全监测、人饮工程突发事件预防等工作还不够到位,无法保证用水安全;四是尽管全乡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村与村、组与组之间仍有差距,有的工程入户率不高,效益不够理想。全乡还有19个自然村没有解决饮水困难;五是因水利管理部门人员在编不在岗,造成了管理及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我乡急需配备2至3名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篇:1 加强临夏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意义

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民族地区经济 和社会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受经济基础、 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影响,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 仍然滞后,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 发展差距。在现阶段,临夏州基础设施之于农业、农村、农民 来说,不仅具有社会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迚临夏州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的必然要求甘肃民族地区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一直是增 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为农业生 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与农业生产总成本具有高 度的相关性。以农田水利、仓储、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 务设施等为代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降低包括 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 农产品总成本,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 在非农产业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 范围,能增加产品需求量,使非农生产更多地接受城市经济 发展的辐射,加快发展步伐。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交 通和仓储设施,优质的农产品就会因为过高的运输成本而 无法走出原产地,更加谈不上增加附加值和为农民增收。同 时,政府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部 分也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诸如修建乡村公路、 架设乡村电网等项目均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加强其建设 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临夏州自然 灾害频繁,普遍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且多为山旱地等贫瘠 耕地,耕地土壤肥力下降问题较为严重,土地给民族地区的

农民带来的收入普遍偏低,这本性的问题。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第

二、第三次产业是增加

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东西差距、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 区差距,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 是,目前临夏州农村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却受到了基础设施 建设不足的制约。要改变农村二三次产业发展举步为艰的 状况,必须首先从基础设施抓起,加快建设,加强管理,搞好 经济发展环境建设,这样才能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临夏州各民族团结迚步、社 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目前临夏州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经济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贫困的诸多原因中 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临夏州必须 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着力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和农村落后的工作生活居住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和水平,这对各民族的团结迚步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 义。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各民族农民站在同一起点 上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基础保障。从长进来看,其有利于推 迚城市化迚程、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城乡协调 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更能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条可 供有效实施的思路。

第五篇:关于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安徽省石台县水务局

张丰秋

为了认真总结我县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经验,进一步研究加快水利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我局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开展了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石台水利突破”为主题的调研工作,重点调研当前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的改善,为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我县的根本,我县历来重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一)、全面建设防洪保安工程,为“三农”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水库安全是防洪保安的重中之中,我县现有水库50座,其中小

(一)水库6座,小

(二)型水库44座,山塘616口及三条河流沿河两岸防洪堤,总蓄水达2959.4万立方米,在供水、灌溉、蓄洪、发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大部分水库都是建设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由于缺乏有效技术指导,且都是采取民办公助、土法上马的形式。一哄而上建起来的,工程施工质量较差。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多数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险病情。目前,为防止水库出现问题,我局已组织技术力量精心会商,把全县五十座水库根据险病情大小,逐个排队,把险病情严重的31座水库上报省水利厅,并紧紧抓住中央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基本解决病险水库问题的机遇,力争在近几年内使得我县的病险水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大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陆续在七井山、原贡溪高宝、横渡历坝,原六都银溪等地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由于当时省补助经费少,很难实际解决我县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据调查,我且农村我畜饮水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山缺水,居民居住点离水源点高差悬殊;二是丘陵平畈缺水,居民点离水源点水平距离远,有的长达数公里;三是季节性缺水,我县境内三大河流的一些支流来水面积小,属季节性河流,干旱发生时,居民饮水困难现象随处可见;四是地质性缺水,我县石灰岩地区广泛,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地质溶洞裂隙发育,破碎带多,地表形成径流持续的时间短。自2002年起,我县2.0万人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全面实施,到2005年全县实施结束。自2006年起,我县开始了3.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

6、2007两年我县已解决了2.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今年计划再解决1万人,项目涉及8个乡镇27个行政村35个居民点。农村人畜饮水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改善了农村用水条件和生活环境,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二是有利农村社会稳定,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就节水、挑水成本按30元/天计,年均500万元以上。

(三)、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对于涵养水源、减少水旱灾害、改善人居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对拓宽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有明显效益。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我们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大面积生态修复、小面积高效治理开发和小型水保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2平方公里,其中改造老式茶园0.62万亩,造林1.58万亩,封禁治理49.1万亩,修建截排水沟4.17公里,治理河岸侵蚀1.64公里,修建谷坊6道,堰坝2道。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我县的山变绿、水变清,各业均衡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全县经济和自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丁香镇 新中村自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后,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390元,发展到2007年的4150元,是当年收入的13倍。

(四)、积极探索节水灌溉试点,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长期以来,我国灌溉技术虽然历史悠久,但从总体看一直落后于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缺乏节水意识,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用水效率仍然很低,具体到我县,这项工程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2006年实施的仁里镇节水增效国债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小农水建设对持续提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具有基础性作用。多年来,全县筑灌溉水田500亩以上的拦河堰7处,灌溉100亩以上的拦河堰100处,灌溉20亩水田以上的拦河堰247处。但由于历年来遭受多次洪水侵袭,全县水毁拦河堰就达125道。我县水库灌区工程原来都是土沟泥渠,直到上世纪80年开始,各乡镇的引水灌溉渠道才相继建成混凝土、浆砌石、混凝土U型槽、干砌石渠道和小型钢筋混凝土渡槽。到“十五”末,全县共建混凝土U型槽渠道9条,总长9.89km,混凝土渠道68条总长52.441 km。钢筋混凝土渡槽4座,总长352米,浆砌石渠道54条,总长41.850 km。干砌石渠道23条,总长7.285 km。全县农田有效灌溉保证率达80%。

(五)、以电气化县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电事业。我县是“十五”、“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在“十五”期间,全县小水电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小水电装机容量由1995年4310kw迅速增长到2008年7月的18370kw。年发电量达1.6万千瓦时,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各已建、新建电站发电效益良好,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在建的电源点项目有新华电站(1600 kw)和大叶岭电站(800 kw),大龙湾电站(3750 kw)已于今年7月建成发电。待建的项目有:香口水电站、黄河一级站、奇峰水电站、仙寓山水电站和车田水库等项目,项目装机容量达8480kw,设计年均发电量达2125万kwh。到项目建设全部完成,我县小水电装机可达2.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500万度,达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小水电发展将初具规模,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又一个有力增长点,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二、存在问题

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国家和省、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引水渠道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塥堰抗灾能力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大部分渠道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二是乡镇、村负债过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起来容易管理难。乡、镇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存在资金缺口大的问题,加上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跟进,因此造成工程质量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或者是降低设计要求。同时,工程后期管护一直难以保证,更是严重缩短了工程的使用期限。三是受地理位臵影响,由于我县人口不多且不靠近大江大河,难以争取到大型综合性项目,上级支持我县的资金很难有大的突破。四是重建轻管现象普遍,管理资金难以落实。五是“多龙治水”“多部门修路”,重复投资现象普遍,有限资金难以用到刀口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我县只有横渡镇河西村等少数村庄有村庄规划,缺乏可执行依据,导致村庄建设无序,布局零乱,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二是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我县各乡镇建设员虽自今年起已安排到岗,但村镇建设管理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仅靠一两个建设员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三是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一些乡镇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村庄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大部分村庄垃圾无固定收集、处理点,甚至沿河倾倒,导致水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

三、意见和建议

(一)统筹农村各项事业发观,做好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田、路、通讯、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的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业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成为民之所向。

(二)多方融资,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思路寻找资金是关键。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等,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提供自然条件保证。二要以规划统项目、以项目统资金。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投入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撑体系,以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编制、申报工作。

(三)积极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针对目前发改委、扶贫办、农发、水利、交通“多龙治水”“多部门修路‘的县状,请求县委、县政府支持部门规划,要求各乡镇尽快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行政村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资金,切实解决我县目前农村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三)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但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和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在工作中,要坚持群众工作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一事一议、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上一篇:农村社会学村民自治下一篇:民主生活会批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