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2023-01-23

第一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讨

当前形势下,支持农业基础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举措。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 金融 机构,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 经济 形势的需要,为支持新 农村 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农发行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现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推进农村经济 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农发行提出新期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要建立 现代 农村金融制度”,并明确提出了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这些要求为农发行信贷支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也为农发行在支持“三农”中切实加大力度、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的 历史 发展阶段对农发行改革发展提出新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发行提出了“办好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立足“三农”谋发展,把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促进生产条件改变、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农发行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提出新要求。当前形势下,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与农发行的信贷业务都是密切相关的,农发行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贡献。因此,农发行应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认真履行职责和一项 政治 任务,抓好落实,有所作为。

二、农发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合理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重点投向

一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发展上,要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切实履行支农职责,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并根据当地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实际项目,以及农发行信贷计划,发挥整体优势,集中信贷规模做一些立全局、看长远、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性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把握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找准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大信贷投入,切实解决社会关注、政府关心、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重要项目及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地方财政实力大小、风险承受强度等因素,确定信贷支持的先后顺序。当前要首先要支持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中所列重点领域、行业中符合我行业务范围的项目。其次要支持信用环境好、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较足、可用财力充实的地(市)以及第一还款来源充足、第二还款来源有保证、资产质量好的项目。

第二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问题研究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当前形势下,支持农业基础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举措。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使用期限较长,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设施的总和。通常纳入到农村基础设施范围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基础设施,指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农村道路、通讯、水利、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另一类是社会基础设施,指为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设施与社会福利设施等。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薄弱

第一,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数是

六、七十年代兴建完成的。近年来,中国水利设施建设以江海堤防达标工程为主,河道整治和农田小型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省市虽然相应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但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乡(镇)、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经费筹措困难。农村道路建设有四分之三的资金投入要靠基层自筹,镇、村两级财力根本无法配套整个工程的实施。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纷纷加大政府投入,但扶持重点在县乡级河道的疏浚整治,农村村组级河道仍是盲点,成为农村水利组织与投入的最薄弱环节。

第二,农业科技水平普遍不高,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主要表现为:技术集成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

均水平。

第三,农村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同时其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主要特点是:农户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因此,过分的耕种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普遍滞后

在农村调研中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农民乱搭乱建现象较为突出,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效益发挥差。据了解,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的无规划;有的规划缺乏统筹,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有的规划脱离实际、不便于具体操作;有的规划布局不科学、不适用;还有的规划因没有向农民宣传和公示,使得广大农民不了解。

(三)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落后,资金只重投入不重管理

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国家财政的投入机制,只负责拨款投资兴建,却没有对建成设施利用程度、管理维护情况的跟踪调查和测评体系。缺乏效率测评机制,使得投放出的财政资金如同泼出的水一样,无从知晓或无法控制其利用效率。这种单纯以项目而不考虑效率的粗放式财政投入机制,极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又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与当前大力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不相称的

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第一,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承担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要把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要在较大幅度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确保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加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规模,不断拓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渠道。

第二,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性投入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和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近20多个部门,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也有10多个。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重复。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必须重视并切实解决各种政府支农投资协调整合问题。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农财力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工程。一直以来,国家实行市管县制,就是为了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各大中城市要切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延伸,加大市级财政性资金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特别是工业企业,帮扶农村,增强都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展、农工共同繁荣的局面。同时,为促进工业资金向农村实施投资,要在税收等面给予一些明确的优惠政策。

第四,加快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施建设。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注重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给予低息、贴息等优惠措施,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也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五、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意识。改变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事业。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对待;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对待;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对待。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全国各地区、各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感,从农村最紧迫、农民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缩小城乡在公共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第六、规范管理和科学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建设所在地进行公告、公示,接受当地群众监督。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按建设的实绩和成效,合理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相应的项目扶持力度,在搞好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轻重缓急统一组织实施。

第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通信、电力、计划、财政、扶贫开发、教育、文化、卫生等众多部门,涉及到规划编制、可行性研究与论证、项目申报与衔接、项目资金争取、配套资金筹措、项目实施及竣工验收等诸多环节,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所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实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第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规划先行。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

策措施。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对村庄布局、居住方式、基础设施布局所带来的变化;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多村负债搞建设;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要重点推进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县一级政编制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综合性规划,整合县域内各种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平衡,发挥各专项建设规划的作用,做好区域规划与专项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要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注意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规范规划审批程序,防止规划过多过滥。

第九、整合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设施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厨,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设施建设。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结合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园区、矿区的扩容,把城中村、园中村整理改造成为城镇新社区,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镇居住区集中。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撤除。建设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要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就必须有强大、发达和完善的现代

农村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接对农村经济产生关联效应,有利于形成农村统一的大市场,从而大幅度降低农村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必须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篇: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现状分析调查问卷

说明:目前收到同学们反映的意见如下:

1、以前的问卷调查表过于简单,收集的信息量不足,难以满足论文写作要求,并且以前的调查表难于操作,建议老师对调查表进行重新设计,以增加其信息量,并易于操作(以选择项为主)

2、同一专业同一门课程且同一位任课教师的考试内容应当相同,这样才能公平,但我们是同一专业同一门课程且同一位任课教师的考试内容却不相同(调查内容不同,问卷不同)这不公平,建议老师统一调查内容和问卷。

王广深的回复:

1、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宝贵意见

2、我对调查表进行重新设计,以增加其信息量,并易于操作(以选择项为主)

3、统一调查内容和问卷

要求:

1、08会计1-5班所有同学应当采统一用新的问卷进行调查和写作

2、每位同学交调查报告(附上一份空白的调查表)一份和5份以上完整的调查表(对调查表中的每个问题都进行调查和填写的调查表)

3、提交时间:2011-8-27

4、提交方式:调查报告和调查表交到学习委员,学委收齐后,按学号顺序排好后交到我处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现状分析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省市区/县乡/镇村,

问卷号:

水利设施:是指堤防、闸坝、河渠、渡槽、水库等等,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的设施

A 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联系电话

A1您的性别:

1. 男2. 女

A2您的年龄:

1. 25岁以下2. 25-35岁3. 36-45岁4. 46-55岁

5. 55岁以上

A3您的教育程度:

1. 初中或初中以下2. 高中、中专或中技3. 大专

4. 大学本科5. 硕士或硕士以上

A4您的家庭人数是:

1. 单身2.2人3. 3人4. 4人5. 5人

6. 6人7. 7人或7人以上

A5您家中是否有进城务工人员

1.有(转至5.1)2.没有

5.1 有几名务工人员

1.1名以下2.2-3名3.3-4名4.4名以上

A6

1. 3000元或以下2. 3001-5000元3. 5001-8000元

4. 8001-10000元5. 10000元以上

A7 您的收入最主要来源于

1.种植农作物(请跳转至A8)2.村集体分红 3.在乡镇企业或进城务工所得(请跳转至 A9) A8.1 您种植的最主要作物为

1稻谷2.油料3.糖料4.烟叶5.蔬菜6.水果7.茶叶

8、其他

8.2您的作物的主要售卖方式是

1.政府的收购2.村委会集中收购3.定期卖给大个体收购商4.小商小贩5.个人日

8.3您主要的灌溉方式

1.畦灌2.沟灌3湿润灌4.漫灌 5水平池灌

A9您(家人)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

1. 收入比种地多2. 土地被征用3.希望在大城市发展4,其他

B 当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B1 您所在的村(乡、镇、市)是否经常经历洪涝灾害

1. 是的,很频繁,年年都有2.偶尔经历,但不经常,3-5年一次3.没有经历过洪涝灾害(请跳

至B4)

B2 您所经历的灾害主要是

1. 旱灾2.洪灾3.台风4 .其他(请注明)

2.1 洪涝灾害为耕种带来什么影响

1.影响农作物的播种 2.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3.影响农作物的收割 4.其他

2.2 洪涝灾害一年给您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

1.200元以下2.200-500元3.500-800元4.800-1200元5. 1000-2000元 6.2000元以上

B3 受洪涝灾害的面积有多大

1.一到三亩地2.三到五亩地3.五到十亩地4.十亩以上

B4 您所在的村(乡、镇、市)是否有相关的水利设施

1. 有2.没有 3.不清楚

B5您所在的村(乡、镇、市)主要的水利灌溉设施为(可多选)

1.大型水库2.小型水库3.水车4.水渠5.喷灌.6.抽水机(水泵) 7.其他

5.1 您所在的村(乡、镇、市)主要的排水设施为(可多选)

1.排水渠2.湾塘3.沟壑4.没有 5..抽水机(水泵) 6.其他

B6 您所在的村(乡、镇、市)的水利设施是在何时建立的

1.50年代 2.60年代3.70年代4.80年代5.90年代6.2000年后7.不清楚

B7 您所在地最近几年有没有兴建水利

1.有2.没有3.不清楚

B8 当地的水利设施的建成主要投资来源于

1. 村里集资 2.乡镇政府出资 3. 省政府出资 4.国家出资4个人投资 5,不清楚

B9 当地修建水利设施是否有政府补贴

1.有 (请转至9.1)2.没有3.不清楚

9.1获得补贴的范围是多或少?(以人均计算)

1、50元以下

2、50到80元

3、80到100元

4、100元以上

9.2、政府水利补贴对您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影响有多大

1、基本上没有影响

2、有些影响

3、影响很大

B10 如果村里讨论要兴建水利设施,您认为有必要吗

1.有2.没有(请转至B11)

10.1您认为没有必要的原因是

1.占用土地2.没有得到收效3.影响当地环境4.没有资金5.其他

10.2假如村里需要1万元维修水利设施(水渠、排灌等),您愿意出多少钱?

1. 0元2. 1-5元3.5-10元4.10-20元5.20-30元6. 40-50元7. 60-80元

8.90-110元9.120-150元10.160-200元11.210-250元12.260-300元13.310元-400元14.410-600元15. 600-800元16. 1000元以下17.1500元

18.2000元19. 3000元以内20.4000元以内21.5000元以内22.6000元以内23 8000元以内249000-10000元

10.3 假如村里需要1万元维修水利设施(水渠、排灌等),你希望村委会出多少钱?

1.村委会不用出钱,全村人均摊;

2. 村委会出1000元,其余9000元全村人均摊;

3. 村委会出2000元,其余8000元全村人均摊;

4. 村委会出3000元,其余7000元全村人均摊;

5. 村委会出4000元,其余6000元全村人均摊;

6. 村委会出5000元,其余5000元全村人均摊;

7. 村委会出6000元,其余4000元全村人均摊;

8. 村委会出7000元,其余3000元全村人均摊;

9. 村委会出8000元,其余2000元全村人均摊;

10. 村委会出9000元,其余1000元全村人均摊;

11. 村委会出10000元,村里人不应出钱

B11 目前,当地的水利设施对农业的作用

1.很先进,对农业生产作用很大 2.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 3.很大落后,基本没有起作用 B12当地水利建设主要兴修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1.疏通河道 2.修建水库 3.修建水渠 4钻眼打井5.拦河筑坝

6、其他

B13 当地兴修的水利设施的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1.防洪 2.灌溉 3.发电 4.养殖5.其他

B14 兴修水利之后对农业生产是否有收效

1. 有,农业生产有了增产 2.收效不大 3.对农业生产基本没有影响

B15.1 当地的水利设施是否有定期维护

1.有2.没有 3.不清楚

15.2 如果有维护是多长时间维护(修)的

1.1-3个月维护(修)一次2.半年维护(修)一次 3.1-2年维护(修)一次 4.两年以上维护(修)一次5.从来都没有维护(修)过

B16 您是否参与过当地水利设施的建设或维护

1.有,我出了资金 2.有,我出了劳动力 3.没有

B17当地水利设施的建设或维护的资金来源于(可多选):

1.政府2.村集体 3.农民

C 有关政策的宣传情况

C1.村委会有定期举行村民大会讨论村里的事吗

1.有,经常2.有,但不经常3.没有

C2.您了解村委会的日常工作吗

1.熟悉并清楚知道2.大概了解3.不是十分清楚4.完全不了解

C3.您知道一事一议政策吗

1.知道2不知道

C4.你们村里一事一议有没有集体集资兴修水利?

1.有2没有

C5 您有参与过村民大会并提出意见吗

1.有参与并提出意见2.有参与但不提意见3.没有参与

C6 您认为村委会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多选)

1.应该清楚了解情况,再通过村民讨论是否要修建水利设施

2.宣传有关方面的知识,让村名知道水利设施对本村的作用

3.积极组织多方力量进行水利建设的融资投资

4.全权负责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是否兴建

5.定期公开水利设施方面的各种情况,协调和管理好水利设施的使用情况 C7 您是否主动找村委会人员商量水利设施建设

1.有,并且受到足够的重视 2.有,但没有受到重视 3.没有,但曾经想过 4.没有 C8 您找村委会商量时,村委的态度如何

1.很重视2.态度一般3.服务意识较差

C9. 村委会的村务状况透明度高吗

1.高2.一般3.不高

C10.您认为本村在管理水利设施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C11. 您对现行的水利设施建设有什么建议

C12. 您认为政府、村集体和农民在水利设施建设中各应承担什么责任?

第四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正确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理清基本思路,科学筹措资金,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以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资金来源;基本思路

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一、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兴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更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设施不配套,效益衰减。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二是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的同时,质量下降。农户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以上。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一80%的平均水平。

2.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依然落后。一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我国目前有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90%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垃圾随处丢放。二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三是农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0%,薪柴占25%,两者合计比例高达55%,一直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燃料的主体,而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年产农作物秸杆62亿吨,其中有35%约22亿吨剩余秸杆未被利用,开发前景广阔。

3.农村经济服务设施亟待健全。一是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覆盖能力和技术状况都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农村公路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近5年来,全国粮食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23%和6%,年均造成粮食损失250亿公斤左右。三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用不上电。目前农村电力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还相当突出,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还比较薄弱,全国还有约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四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尚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农村显得无可奈何。

二、科学界定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体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个“新”,突出表现在能够让农民在生

产生活过程中与城里人一同享受现代文明进步成果,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进农民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主要是:

1.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农业土地质量保持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优化。

2.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民生活,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和人居环境,美化村庄风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物质文明进步水平,促进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村庄安全建设、广播电视电话网络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建设。

3.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是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改善农民生存和发展条件、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社会覆盖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品质和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服务性物质技术条件。它主要包括:农村交通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村电力电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等。

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一项惠及10亿农民的伟业,也是一项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投资量大、持续期长的宏大工程。组织实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有政治热情、政治责任心,而且要有长期进行的决心和恒心。当前,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很高,一些地区通过试点,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盆景工程等一些苗头性问题,值得警惕。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思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注重长效,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1.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统筹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如此。规划搞不好,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中央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订和完善带有全局指导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和专项规划。各省(区、市)要结合组织实施中央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提出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特别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编制规划要有前瞻性,以适应未来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同时又要从现实物质条件出发,防止过分超前、脱离实际。要加强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单打一,避免一些工作的重复、浪费。

2.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激发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尽可能地寻求到国家明确支持,综合财力、技术条件可行,农民愿望强烈、能力许可这样一个结合点。为此,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不同,山区、丘陵、平原都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优先顺序、建设标准肯定也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不能包揽一切,只能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在重点项目上,发挥引导作用。

3.明确职责积极推进,精心组织有效实施。职责划分主要是明确划分政府、乡村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与科研机构的职责。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得不好,就会

形成各方喊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却谁都不负责的尴尬局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搞好规划、制定政策,抓好试点示范,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宏观指导与管理。政府要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并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要认真、及时地加以解决,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依法提供保护、鼓励和支持。要在搞好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不能搞运动。要尊重农村意愿,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切不可背离农民意愿,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村级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前提下,组织好实施工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则应对规划和建设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围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形成一批先进、实用、经济、受农民欢迎的新技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4.从实际出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背景下,一定会在短期内得到各方面极大的重视,也一定会得到切实的实施。但如何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所说的在集体化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功能丧失殆尽就是最好的反证。建立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主要是解决谁投资、谁管理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主体到位问题。只有主体到位,才有可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制定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让投资者放胆投资、放心受益、放手管理。因此,特别要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在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时,要建立明确的产权归属制度,确保谁投资谁受益。就是那些完全由政府或村集体投资形成的设施,也要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主体缺位问题。当然还要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设置一些现代技术方法,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投资主体能够较稳定地、合法地获得应有受益。最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并能真正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他们是基础设施的主人。

四、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巨额资金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如此巨额资金的筹集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1.要规范和稳定中央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比例。中央财政用于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从目前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提高到3%,并最终能稳定在5%以上,且中央财政的该项资金投入要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财力持续增长相适应,不断增加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并对全社会发挥引导作用。

2.要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承担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要把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要在较大幅度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确保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规模,不断拓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3.要进一步整合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性投入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和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近20多个部门;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也有10多个。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

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重复。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必须重视并切实解决各种政府支农投资协调整合问题。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财力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要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工程。实行市管县体制,就是为了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大市级财政性资金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特别是工业企业,帮扶农村,增强都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工共同繁荣的局面。为促进工业资金向农村实施投资,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政策。

5.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注重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给予低息、贴息等优惠支持,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张富良,洪向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本书编写组.农村政策与农村工作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4]徐祥临,周少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第五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实施意见的通知

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是现阶段从我省实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近年来,我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少地方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从整体上看,我省农村面貌仍较落后,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人居环境仍然较差,与迅速发展变化的城市形成很大反差,与广大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反哺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的条件基本成熟。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尽快取得成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目标

从2008年开始,经过三年努力,在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套,村庄区划科学合理,建筑美观有序,绿化美化水平较高,居住环境良好,村庄管理水平较高,推动有条件的村庄发展成为农村新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人均收入

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区划合理,建筑整齐有序,绿化水平较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大批整洁、优美的村庄;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对其中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及异地迁建扶贫,使基础设施状况整体明显改善,并做到村庄建筑切实按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约合理,绿化、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庄管理加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面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严重存在的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等问题,使广大农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2008年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力争1燉3的村(包括100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规划标准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其中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元的郑州、焦作、济源、许昌4市完成比例超过1燉3;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纳入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村镇要在建设和整治中走在前列,率先达到规定要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各级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组织发动等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二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坚持先规划后整治,按规划调整村庄建设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存。

三是积极作为,注重实效。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实行小拆迁、大整治,不搞大拆大建,防止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四是发扬民主,尊重民愿。认真履行民主程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集中群众意见和智慧,不搞强迫命令。

五是分批实施,整村推进。以县(市、区)为单位,合理安排参建村庄,建立分级负责制,实行竞争激励机制,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确保建设和整治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乡村道路

在全省实现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质量,构建农村交通良好的骨干网架,提高通达水平。合理规划布局,实行多元化投资,加快实施村村通延伸工程,逐步实现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形成完善通畅的农村道路体系。有条件的村要硬化村内道路,努力实现“村内通”。一类村要率先完成;群众积极性高、资金筹措有保障的二类村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三类村中符合国家扶贫资金及以工代赈资金等支持条件的,要根据所在县(市、区)扶贫和以工代赈目标任务的整体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2008年投资60亿元,修建改造县乡公路7000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800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危桥1万延米,改造渡口150道。

(二)农村饮水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对城市、县城自来水厂能够覆盖的一类

村,2008年要全部用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其他一类村要有50%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对于二类村,纳入国家饮水安全规划的,在国债资金支持下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步伐,不在国家规划且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由当地政府和群众自筹解决,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对于三类村,通过国债、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支持,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饮水条件。要充分发挥现有饮水安全工程的作用,通过延伸管网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在水质达标地区,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水源。2008年筹措资金约10亿元,其中国家和省安排7.5亿元,改善1万个村、1500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解决2000个村、2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农村沼气

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养殖集中区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保障已建沼气池正常发挥效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加大“一池三改”实施力度,支持以沼气为纽带建设生态示范村。

一、二类村及纳入整村推进

扶贫规划的村要根据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建设户用沼气或以大中型沼气及联户沼气为主体的集中供气工程;三类村要结合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扶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分期分批实施农村沼气建设。2008年积极筹措资金7.5亿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600座。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通过典型示范和县(市、区)政府适当补助、实物奖励等方式加快推广普及步伐。

(四)农村电力

以提高农村供电质量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低压电网供电保证率,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扎实搞好“盲点村”电网改造,开展农村排灌电网建设试点,推动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内主干道亮化。2008年投入资金28亿元,新改建配电台区2000个,建设10千伏及以下线路4500公里,完成剩余303个行政村、涉及22万户的“盲点村”改造任务;建成132项县域内110千伏主网建设(改造)项目,新增线路1532.1公里;完成1000个电气化村建设。

(五)连锁超市

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经营网点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条件好的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2008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1万个以上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省2燉3以上的村。切实抓好家电下乡补贴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家电消费,力争试点期内彩电、冰箱、手机三大类家电产品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

(六)垃圾污水治理

以治理村内垃圾、秸秆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为中心任务,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逐步实现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进行处理。组织清理积存垃圾,积极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有条件的村要建设垃圾站,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堆放设施,就地进行分类,能利用的进行资源化处理,不能利用的进行安全填埋。2008年争取筹资2亿元,建设村庄垃圾站(池)1000个、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00个、乡镇垃圾集中处理设施50个。积极规划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搞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城郊乡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支持工业、旅游强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村庄可采取沼气池、氧化池、坑塘等适当方式集中处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控制施用化肥和高残留农药,减少面源污染。要扎实深入地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卫生设施

以向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大力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和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对困难群体因大病住院进行医疗救助。2008年投入资金58亿元,其中省筹措14.5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提前实现合作医疗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目标,建设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八)文化设施

着眼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重点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网络和农村体育设施。搞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快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有线电视入村进户,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采取政府补助、群众参与、对口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加快村级文化大院(活动室)建设。2008年在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保证60%以上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建设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1万个村开展体育健身工程。同时,加大送书下乡和文化下乡工作力度,新建2000个“农家书屋”,开展“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活动。

(九)村庄绿化

以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周围、村镇街道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村镇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模式,采用混交、多层的树种配置模式,形成多样化、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生态植被系统。通过补助林木种苗款等形式,并结合国家扶贫及以工代赈等政策性资金的使用,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木,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全面启动林业生态省建设村(镇)绿化工程,计划筹措资金1.83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资金4300万元,完成1万个村(镇)的绿化美化。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协调安排好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共建共享。要尊重村民意愿,统筹规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文化、卫生、商业、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等布局。强化建设规划的基础性指导地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村庄建设规划、农房设计等所需经费。结合“空心村”治理,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管理,严禁村民违规沿公路建房。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逐步清理一户多宅。对分散、易发自然灾害、不适宜居住的村庄,实施易地规划,稳步推进整体迁建。各地要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技术服务,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二)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省、市、县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增长的幅度要确保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省政府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现有各部门、各专项的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由县级政府统筹协调,按照农村建设和整治规划要求,集中用于整村推进的相关项目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金融、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各地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对于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可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营权与工程管护责任相统一;对于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

进行监督。要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配置和综合利用,有条件的村庄可将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超市、体育健身场所等相对集中,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实行村民自主管理,使群众广泛参与农村各项管理工作,巩固建设和整治效果。切实抓好村庄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

(四)明确建设主体

农民群众既是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直接受益者。要把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要加强舆论宣传,不断提高认识,赢得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要善于组织发动,依靠群众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依靠群众踊跃出工投劳,依靠群众广开筹资渠道,依靠群众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依靠群众加强民主监督、改进各项管理。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动员激励外出创业成功者为建设美好家乡开展多种捐资助建活动。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用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双手改变农村面貌。要把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村级两委班子作为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领导作用。各县(市、区)在确定今年任务时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先行安排,以确保这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见实效。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力推进。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为召集人,省发展改革、建设、财政、交通、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资源、商务、环保、卫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电力、扶贫、供销、畜牧和共青团、妇联等为成员单位,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协调农村建设和整治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也应建立相应机制。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县(市、区)要按照省确定的

一、

二、三类村的标准列出各类村庄的名单,并制定分建设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由各省辖市汇总后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先易后难、集中突破、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等方式,尽快打开工作局面。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导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建设和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周密部署、及时检查、认真验收、科学总结,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上一篇: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方案下一篇: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