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23-03-16

第一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中共洪湖市曹市镇委曹市镇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整合,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得农业生产条件较快改善,农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据粗略统计,三年多来全镇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7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高产农田建设3万多亩;疏挖沟渠106条87公里(其中衬砌河渠19公里);新修通乡联村公路80多公里;解决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沼气池1850口、垃圾池680个,拆除破旧废弃房层1.8万平方米,新建晒场4万平方米,填塘平坑65万立方米,植树30多万棵,基本实现了国土整理、沟渠整治、通乡联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和村庄环境整治等“五个全覆盖”,让广大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和深刻变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科学规划,精心描绘发展蓝图

我们按照《仙洪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一主四子”(即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村庄布局)

规划编制,引领了各项建设的高效有序推进。一是在规划编制前期,先行试点示范。早在2008年,我们就选择了“锦绣梅园” 这一群众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进出交通方便的区域先行试点,为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二是在规划编制之中,广泛征求意见。在规划编制中,我们组建专班,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基本情况。通过走访群众、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以及向部门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印发初稿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集思广益。特别是对于涉及民生根本利益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必须取得广大村民的一致同意。三是在规划实施之时,及时修订完善。如我们抓住被纳入全国农村土地连片整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双试点县市机遇,及时加大了国土整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力度。这样通过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使得规划充分体现了专业水准、地方特色和群众意愿,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指南;规划编制过程也成为统一思想、发动群众、集中智慧、推进发展的过程。

二、坚持多元投入,广泛筹措建设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但完全靠政府大包大揽也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重点向“三农”

倾斜和设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力度。几年来,仅“锦绣梅园”项目区,就共争取财政、交通、国土、农业、水利、卫生、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二是引导农民投入。通过规划带动、项目引导和政策激励,充分调动农民投资建设可直接受益的“家门口工程”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如我们对修建通修建晒场每平方米奖励10元,拆迁违章建筑的每平方米奖励60-150元。几年来,共带动农民投入建房、修路、改水和环境整治方面的资金3000多万元。三是吸引社会投入。三年多来,通过采取市场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等共2000多万元。如我们与市内一家林业公司签订十年的承包河道边坡植树的合同。镇里不用掏钱,村里不用掏钱,农民不用掏钱,用十年的承包款来投资疏挖扩洗。通过这种办法共疏挖扩洗河渠61公里。通过修路以后,路两边的土地增值了,我们采取公开拍卖、吸收民间资本用于交通建设。同时通过国土项目实施迁村腾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村集体的机动地又可以进行公开招租,从而增加村集体收入,全镇以此筹措资金150万元,新增耕地500多亩,增加集体收入30多万元。

三、坚持项目整合,实施集中连片建设

抓好项目资金整合,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载体,以整合为手段,

按照“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单一项目独进的格局,实行多项捆绑,全面治理,从一村整治到一个区域全面建设转变,充分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和项目示范作用。一是加强源头对接。在建设之初,我们根据各村规划实际,积极将具体建设计划与部门资金项目实行对接,确保将各项建设计划落到实处。二是实行捆绑使用。坚持小项目靠近大项目、移动项目靠近固定项目、后规划项目靠近先规划项目,同类项目相互衔接,实行集中捆绑申报,审批后分块实施的办法,加强项目资金的整合。三是坚持连片建设。我镇新农村建设就是先行在“锦绣梅园”项目区的天井、梅桥等五个村试点,然后到拓展到周边15个村,最后扩大到全镇范围的。目前,我们正抓紧推进以穴堤、吴口等村为重点的“锦绣梅园”项目区四期建设,主要包括硬化沟渠6.2公里,实施国土整治2万亩,开展“一建三改”200户等项目。通过加强项目整合,实现了“三个最大化”:第一个最大化就是项目效益的最大化。项目整合到一块后,项目之间互相配套、互相支持;第二个最大化就是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把资金整合到一块以后,既可以减少当地政府配套的需求,又结合统筹建设把资金使用得更加合理有效;第三个最大化就是群众参与的最大化。通过项目整合,路修好了,河渠疏洗了,“一建三改”建好了,从而调动了群众大力支持、直接参与的积极性。

四、坚持长远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渠道疏挖好了,沼气池修建好了,农户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好了,村民活动场所和设施配套好了,如何进行管理,使其更长久地发挥效益?这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们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建立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如“一建三改”项目中,原先也建过沼气池,但使用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市场服务体系。我们补贴资金购置配送车辆运输猪粪,从而解决了沼料供给问题,一般猪粪50元一车,加点桔杆发酵,50元可管6个月,1个月的成本只要10多块钱;同时,每500户建立了一个服务站,农户交20元钱用于维修,配置了一个吸料车免费收集,清运沼料,解决出料难的问题,群众对建沼气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建立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在村庄环境卫生问题上,我们在配齐垃圾池、清运车等硬件设施外,采取政府投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办法,每村配备6-10名垃圾清扫人员,定时清扫,确保环境卫生整洁。三是建立农民自主发展、民主管理的自治机制。我们坚持把推进民主政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发挥村民理事会以及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坚持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的制度,普遍实行了政策、政务、财务“三公开”,对村里每项建设,采取“五民工作法”的方式,即民事民议、民事民

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从而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

曹市镇作为仙洪试验区首批进的试点乡镇之一,虽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但与全省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段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5-7年大变化的目标,认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力争把仙洪试验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示范。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运行机制的调研报告

200*年以来,**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坚持不懈地深入实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着力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

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全面系统的思路、办法和体制机制。6月**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六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收入差距从266∶1缩小到的262∶1,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了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和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四大基础工程”是在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基础上,在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创新形成的一整套农村工作办法措施。它涉及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是推进农村加快发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

一、“四大基础工程”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初,我市开展了以“还权赋能”、“农民自主”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一是确权颁证基本完成。截止底,全市共有257个乡镇(涉农街办)、2661个村(涉农社区)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农户19004万户,扎实开展了覆盖全域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向农户和村组集体颁发了“五证两卡”,其中:向村组集体颁发集体土地所有证337万本;向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5828万本,林权证5421万本,集体土地使用证14994万本,房屋所有权证14567万本;向农户颁发耕保基金卡和农民养老保险卡。二是新型耕地保护机制初步形成。截止底,发放耕地保护基金117亿元,涉及农户1118万户。三是农村产权流转有序推进。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区(市)县设立农村产权交易分所,乡镇设立农村产权流转服务站,搭建农村产权流转的有形市场。截止底,确权颁证后实现农村产权流转共计663万余宗,金额3362亿元。

(二)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11月以来,我市以村(社区)为重点,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关键,着力构建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分类供给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设施统筹建设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五大机制,全面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前,今年的村级专项资金71亿元已经全部划拨到位。全市首批启动了111个村(社区)的村级融资建设项目,其中63个村(社区)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融资9100万元用于村级道路、水利设施等建设,形成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财政投入机制。群众广泛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项目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的过程,农民自主、自愿、自治得到充分体现。干部作风和工作观念明显改观,实现了干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自主决策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经第三方调查了解,全市村(居)民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知晓度、参与度总体达到90%以上。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我市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健全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乡镇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按照公开内容明细化、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程序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完善党务、政务和村(居)务公开制度。二是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创建了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管理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村政经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村级组织架构。三是积极推行社会评价。完善民主评议体系,形成了区(市)县、部门和乡镇(街道)领导干部、村(社区)干部、普通党员“四级社会评价网络”和“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社会评价机制。

(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7月,我市召开土地综合整治现场会议,提出了充分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这个政策,争取用5—6年的时间对全市农村300万亩耕地和30万亩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每年整理耕地6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4—5万亩;每年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5—6万亩,腾出农村建设用地3—4万亩,每年改造6—

8万户农民的居住条件,用5—6年的时间使大约40万户农民搬入新居。现场会后,按照土地综合整治的新标准和要求,全市已启动金堂三溪镇、蒲江县大兴镇等4个乡镇的综合整治项目;已确定2010年首批启动整乡推进的24个乡镇,省国土资源厅已批准项目52个。

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中,有的农民参事、议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能力有待培养。

二是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个别区(市)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确权颁证后,农村产权流转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推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缺乏社会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资产还不能真正向资本转变。

三是部分地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由于涉及人地矛盾、违法违规占地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个别区(市)县存在畏难情绪,害怕暴露的问题难于处理;害怕激化农村长期以来积累的利益矛盾,没有勇气把多年以来历史遗留的各种疑难问题解决好。

四是基层干部的观念和工作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有的基层干部还存在“代民作主”的惯性,怕把事情给农民讲清楚,怕把事情交给农民自己办,工作方式简单。

三、几点建议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市委确立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丰富和完善。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一项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推进运行机制,深化农村“四大基础工程”,促进城乡和谐相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努力实现现代田园和现代城市的有机统一。

(一)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村“四大基础工程”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一是要加大“四大基础工程”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坝坝会、院落会等会议和开展知识竞赛、创编文艺节目、网络宣传等丰富的活动,真正把“四大基础工程”的目的、意义和有关的政策讲清、讲透,把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意愿。由于各地的条件和基础不一样,群众认识水平和具体面临的问题有差别。因此,在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具体工作中应当始终尊重群众的意愿,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群众的意愿作为推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三是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权益。“四大基础工程”是促进农村发展、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的惠民工程。要始终把群众得实惠、农村促发展作为推进“四大基础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让绝大多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和好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共创共享的新机制。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要致富、农村要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应当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构建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一是要深化确权颁证工作。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在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清理和违法违规用地处理基础上,对农村自留地、未到户土地使用权等开展全面确权到户工作。同时,对村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清偿,明确集体房屋等其它集体资产权属,努力做到将集体房屋等设施的使用权属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含未清偿的债权债务)全部股份量化到户,使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彻底明晰,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产权和资本为纽带、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农户自愿参加为基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机制。

二是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对原村级所有的集体企业或者经营实体实施改造。积极引导城市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进入农业领域,培育和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形式,以产权为纽带、以农户自愿联合为基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业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和鼓励农民通过“小拆院并院”集中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结合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特色旅游和旅游产品,发展产权明晰的

二、三产业实体。

三是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功能,及时修订完善交易规则和交易流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网络,加快农村产权要素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民产权权益保障机制,确保权益不受侵害、有法可依;深化农民的产权意识,积极培育农民群众行使自己权利的能力。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产权纠纷调处机构职责,保障产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纠纷和侵权时能够得到及时、便捷的调处和维护。

四是以促进社会资金投入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和“四性”规划原则,在制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集中居住区规划、农村生态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全域**范围内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大力开发集体建设用地就地就近集中使用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给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充分的弹性空间,鼓励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联合,自主实施或引入投资者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并集中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探索大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流转的途径和办法,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充分依靠群众推动基层矛盾问题的解决。坚持“只组织不干预、只引导不拍板、只协调不做主”的工作原则,把主动权和决策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全程参与,自己处理自己的事,自主解决各类矛盾问题。通过完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构建“村两委+议事会”的村级治理模式,民主选举设立村(社区)议事会、民主监事会和调解小组,促进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不能将这四方面工作孤立起来,还必须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配合、相互推动,才可能取得实效。

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广灾后重建中农村土地、房屋产权抵押担保贷款的经验和办法,建立农业发展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体系,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保险体系,加大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

二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投入,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交通、农田水利和饮水安全保障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健全统筹城乡的户籍、就业、社保体系。结合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的户籍、就业、社保服务体系。

(五)推动基层干部观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的要求,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促进观念的转变和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

一是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现场培训的形式,加强对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组干部等与群众长期“打交道”的基层干部的培训,把握好推进“四大基础工程”的政策、内容、要求,增强带领群众推进“四大基础工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要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干部要深入群众,摆正与群众的关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工作重心要下移,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转变过去“代民做主”的工作作风。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反映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有效地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是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典型引路。俗话说,眼见为实。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是推进基层工作的重要方法,观念转变的捷径就是让他亲眼看到这条道路好。要集中力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通过典型来推进面上的工作。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将在各位领导、各位委员的领导和支持下,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努力把“四大基础工程”建成群众拥护、主动参与、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警务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举措,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农村社会的稳定。公安机关做为维护社会稳定中坚力量,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找准公安工作的切入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时期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结合奇台县农村实际及自身工作实践,就当前完善农村警务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当前影响农村警务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衍生出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综合治理“单打一”。综合治理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协调不够或是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不够,形成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的局面。二是农村治安“不设防”。目前奇台县农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治保会形同虚设,广袤的乡村处于不设防的状态。2006年全县共立刑事案件615起,农村发案253起,占41%,农村发生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占81.4%。三是群访事件“不间断”。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因土地纠风引起的群访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占用大量的警力,同时更多影响了公安机关形象,影响了警民之间的关系,造成警民情感的对立。四是基层工作“短平快”。农村派出所肩负的侦查控制、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担子越来越重,再加上接连不断的专项行动,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和有限的警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基层派出所民警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五是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根底浅”。当不良文化思想侵蚀时,不能有效防御,积极抵制。当个人利益受到他人侵害时要么用武力解决,发泄私愤;要么蓄意报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不能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06年全县农村立治安案件493起,其中因民间纠风引起的打架斗殴案件占到70%左右。

(二)原因分析

以上存在的这些影响农村警务工作的突出问题,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公安机关自身的制约。

1、社会问题对农村警务的影响。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迁,带来农村利益主体分化,农民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减弱,同时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经费运转及基层组织领导工资完全靠村提留或村集体自留土地承包费来解决,但近年来国家取消了村提留等收费项目,行政村领导人员精简(基本保持在3-5人左右),相当部分的村委会的职能仅限于农业生产,而社会治安无人过问,治保会更是“机构尚在,功能消失”,各类纠纷全推向公安机关,农村各级组织的行政功能逐渐衰退,加上各部门协调不够,导致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难以落实,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的局面。二是文化宣传和普法教育滞后。农村犯罪问题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相对贫乏,虽然各行政村大多都建有文化室,但各自然村的文化设施无存谈起,另一方面从农村犯罪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群体,现有农村文化室的建设适合中青年群体的少之又少,大多适合中老年人的活动需要,加之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域特点,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文化生活匮乏,精神生活空虚,大多中青年沉迷于赌博、酗酒。另外,一些地方“普法”工作不到位,普法教育虽然年年搞,但普法对象仅仅是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基层各级组织领导,对于广大农牧区群众的普法工作不深入,不到位,很多农民不知法、不懂法,法制意识淡薄。三是因耕地纠纷引起的的群访事件不断出现。随着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惠农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农业税的减免、农村“三提五统”的取消、农业粮食补贴以及其它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农村土地热,同时由于个别部门,农村基层组织的不作为或长期遗留土地问题,尤其是因耕地使用权归属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较多。

2、公安机关内部制约农村警务的因素。一是警力配置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村警务基础。农村社会的稳定根本在群众,农村警务的基础从客观上讲在以基层民警为单位的警务区,因此警务区工作是否扎实,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但从我局目前农村警务区工作来看,基础工作薄弱。我局原有农区派出所13个,后经合署办公后共有农牧区派出所6个,共有民警41人(其中所领导及户籍民警19人),管辖人口11.9万人,按照一个片警管实有人口3000至4500人,就目前各所的警力来看,没有一个派出所能达,实际工作中这些民警(包括所领导在内)均身兼数职,户籍民警兼内勤、档案民警,其它民警既是治安警,又是管区警,在这种情况下是抓案件查处?还是抓社区管理?最终导致民警“事事都要管,件件管不好”,到检查、考核前突击加班,有的临时下管区转一圈,有的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二是工作压力太重造成基层民警身心疲惫。从工作任务来看,派出所民警除了社会面的管理、各类案、事件查处外,主要面对的是民间纠纷的调解(大量的纠纷调解工作占用了民警大量时间),流动人口、出租房屋、高危人群、工作对象的管理,公复复杂场所、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这些工作已压得民警喘不过气来,还要参加所里值班,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又要落实上级的各项专项活动。下基层,搞基础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民警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三是尚不健全的激励机制造成基层派出所民警心里失衡。在调查中发现在一线民警中,派出所民警是最不愿意做的。一是派出所民警任务重且杂乱,无显著成绩,也无突出成绩,得不到领导表扬,也碰不到表彰、嘉奖、立功、提拔;二是多年来,在民警调配中首先考虑刑侦、交通等队伍,无形中表现出各警种差异,致使民警不愿做派出所民警;三是没有形成科学的考核、奖罚机制,工作好坏无标准。四是经费无法保障和办案成本高昂使基层派出所工作偏重案件查处工作。这些问题影响基层派出所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出现心理失衡。

二、完善农村警务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加强人民调节工作,置换警力。农村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解决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警力短缺,地方经济落后,这些情况在短期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只能从自身深挖潜力,农村派出所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社会治安情况,并积极进言纳谏,配强农村基层组织班子,重点加强人民内部调解工作,建立有效的调解工作机制,使大量的民间纠纷、矛盾在人民内部化解,即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功能,而且置换出大量警力,缓解警力不足的现状。

(二)加强农村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工作,争取主动。一是做好群访事件的苗头排查、原因分析工作,提前处置。农村大多数群访事件具有自身形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都是由于群众合法利益被侵害因长期得不到解决引起的,其目的的明确性和诉求的合理性决定了此类事件的复杂性和对抗性。在实际工作中此类事件发生后先期处置的是公安机关,这些事件的处置往往将公安机关与群众对立起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警民关系。因此,基层公安机关要对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及早进行的梳理。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通报有关部门,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有效化解和解决。二是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的原则坚决查禁取缔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在邪教、非法宗教活动突出的地区,适时组织力量开展专项斗争坚决打击,同时还要教育人民群众自觉抵制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决不让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有藏身的场所,坚决遏制其在农村发展蔓延的势头。三是对一些民事纠纷有可能转化为案件的,公安机关要提前介入,超前预防,避免矛盾的扩大升级。在这方面,奇台县局一派出所曾做了有效的尝试,效果明显。该派出所民警在下村组的过程中随身携带派出所印制的《预防案件告知书》,要求民警对走访中了解到的各类矛盾、纠纷先期告知当事人,并告知其通过合法的渠道解决,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三)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农民的安全感。要认真研究农村社会治安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农村刑事犯罪的客观规律,适时适势、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类严打专项行劝。一是对农村地痞村霸的违法犯罪活动从重处理,加大处罚力度,决不让其形成气候。二是严厉打击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各类案件。重点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三是严厉赌博等影响社会风气的各类案件,净化农村社会空气。

(四)借助民力加强治安防控力度,营造稳定、和谐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农村社会治安防范“点多、线长、面广”,仅靠有限的警力无法建设完善、到位的治安防控体系,在工作始终树立“民力无边”的思想,充分发挥农村治保会、调解会、治安巡逻队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力量有效加强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范工作。基层公安机关对辖区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村组认真分析,梳理线索,在组织有限警力集中整治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预防,形成“公安扛旗,群众敲锣”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谐氛围,营造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秩序。

(五)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意识,重视农村警务建设。

一是深挖内部警力资源,补充农村一线。优先考虑解决农村派出所长期以来警力不足、保障不力、设施落后的状况,确保农村派出所正常工作。在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突破警力配置瓶颈,客观认识年龄、知识水平、工作精力与公安工作实际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岗定人”的用人制度,精简机关及业务指导部门岗位数,将基层工作优秀,政治坚定,能够胜任多项工作的民警调整到这些岗位上来,以此压缩警力,补充一线。二是完善激励机制,规范警务运行,激发工作热情。重视加强农村一线民警的培养,完善激励机制,在调动工作或提干时,首先要考虑农村派出所一线民警,打破常规,对农村派出所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实行轮岗,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体制,促使每个基层民警从消极应付,思想低沉中解脱出来,激发工作热情,使之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促进公安整体工作。

第四篇:完善设施建设强化自身素质 优质高效搞好就业服务

——晋城市城区人力资源市场优质就业服务纪实

晋城市城区人力资源市场设在区就业管理中心,是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多年以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市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有关就业工作的指出精神,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把搞好服务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重要内容,抓队伍建设,健全制度,强化素质,狠抓责任和任务落实,通过组织有关就业职介,就业培训和落实国家有关就业扶持政策等活动和措施,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力推进了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区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在10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以内。就业促进工作取得良好成绩。为稳定我区就业形势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工作出色曾被山西省劳动厅授予劳动力市场“三优”文明窗口先进单位、被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全省“三优”文明窗口达标单位,多次授到市区政府的表障。2010年2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创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2009)。2010年3月被晋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2008—2009“文明和谐单位”。

晋城市城区人力资源市场现有在职职工48人,主要承担全

区城乡统筹创业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劳动人事代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转移就业、国家就业政策落实、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以及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 晋城市城区地处城市中心,市区人口总量大,流动人口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晋城市区是有由农民托起的新型城市,失地农民多,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技能,就业困难,城区仅有的集体企业大多停产歇业,主要靠房租来维持职工社会保险,职工在职不在岗,技能单一,隐性失业问题严重;农村劳动力守着城市小富即安走不出去,新增劳动力就业观念狭隘,缺乏吃苦精神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精神,眼高手低等、靠、怨、消极态度严重等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工作工作量大、任务重。针对我区就业工作的环境和形势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改善办公条件,优化就业服务环境

我区目前有一镇七个办事处78个社区。2007年以来,我市场工作人员办公地点和任务有了新的变化,一部分人在就业中心市场办公楼办公,其他人常驻社区专职从事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但每人都专或兼职一至三个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为了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需求,我区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共投资150余万元,为市场各科室窗口、1镇、7个办事处劳动保障、78个社区劳动保障站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复印、传真一体机;在市区最繁华闹市区安装了25m的L

2ED大型电子显示屏供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宣传使用;建立了链接包括周边城市就业信息网站在内的城区就业中心信息网站,供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广大求职者寻找工作使用。实现了一点发布、多点查询;设置了信息触摸屏,信息栏、方便于到市场登记求职的百姓查询信息。

二、完善学习工作制度,强化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人力资源服务窗口是直接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基层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韧带,为保证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近年来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制度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如“首问责任制度”以促进并实现热情、周到、优质服务;“学习制度”以强制学习政策和业务提高办事水平和能力;“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以评定工作优劣促进工作任务实现;“工作制度”规定工作期间行为、以提高办事效率;“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以保证其保持正确的作风和形像;“政务公开制度”以做到政策、程序、纪律、职责、公开等,使人民群众办事不走弯路;同时强化业务学习培训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成为业务能手和骨干通过制定和运行制度强化了素质,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扎实工作创新就业工作新局面

多年来,我们坚持贯策国家关于“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同时认真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注重同过有效服务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1.大力开展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充分就

(一)组职专项大型职介活动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搭建洽谈平台。

每年坚持不懈积极认真开展“就业援助月”就业服务活动,举办“春风送岗”、“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等大型公共职介活动。每年“春风送岗”、“民营企业招聘周” “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活动都组织大量用人单位参加。每年都有近500家提供招聘信息,提供岗位8000余个,每次现场招聘活动都有100至200家企业参加,参加招聘会人员超万人。每次招聘活动都能达成预想的效果达到用人单位和广大群众的肯定。 专项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我们本着为民办事,不走过场,力戒作秀的真诚态度。每次现场招聘大会前我们都要组织人员深入每个社区和农村,走访每一个用人单位为招聘大会准备和提供第一手用工、用人、空岗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市电视台,城区报、太行报、大型电子屏幕、就业中心信息网向社会发布公告,同时,组织人员深入我区每个社区和农村将印刷好的用工、用人、具体岗位信息公告进行张贴和宣传,为大会取得成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每年活动要发放用工信息公告6000余份。《农民工维权手册》、《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务工指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征集及就业援助公告》以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相关资料60000余份。

(二)紧盯企业用工完善岗位开发和空岗信息收集发布机

制。每月都要组织人员多形式多渠道收集岗位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就业中心就业信息网,大型电子频幕,触摸频,信息栏等宣传工具向社会,向城乡群众发布,供失业人员求职使用。

(三)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综合服务场所功能,做好日常性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工作。在做好专项职介活动和完善岗位开发和信息收集发布机制的同时把日常职介作为更加重要的内容,开展求职登记、招聘登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培训指导,培训服务等基本服务。

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就业扶持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一)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援助。为做好就业困难对象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援助工作,08年以来,在普遍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市区内符合就业援助条件的就业困难对象进行了公益性岗位和企业吸纳就业援助。目前我区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援助总数近1000,基本做到了发现一个援助与个,发现一户援助一户。

(二)发挥小额贴息贷款在就业工作中的促进作用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多年以来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创业培训结业证》从事规定范围内经营活动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小额贴息贷款支持。共发放小额贴息贷款200万元,支持创业人员40人。

(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身体条件相对较好的零就业架庭人员及在公益性岗位就业三年以上不到退休年

龄的人员落实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给予吸纳企业相应的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目前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85人。

(四)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对通过非正规劳动组织实现就业,自己组织起来就业和其它形式就业的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3.开展职业培训发挥培训在促进就业中的特殊作用

(一)认真组织开展以培训促创业以促就业的创业培训,几年来培训学员 名,学员成功创业 人,带动就业 人。

(二)发挥民办职校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和民办职校签订培训合作协议,对经过培训稳定就业的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

(三)抓劳动预备制培训,落实补贴政策,组织两后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四)抓在岗职工劳动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每年积极组织培训科人员深入民营企业对农民工和业主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培训,教育双方如何规范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4.规范劳动力市场,优化劳动就业环境。

积极组织人员深入企业督促和帮助用人企业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办理用工备案,规范用工行为,对非法延长劳动时间、拖欠

劳动者工资、得不到最低工资标准、非法解除劳动关系、不签劳动合同、不按时进行用工备案、不给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排查。

5.发挥镇办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作用促进就业工作 镇办社区劳动保障机构承担着具体的就业服务工作,多年来注重抓社区就业服务工作,把本单位职工派驻社区或对接社区抓社区就业服务工作,担当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将就业工作下移。做人力资源库与岗位信息库的建立和对接工作,做社区组织求职登记,岗位推荐,培训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作管理,做辖区用工单位用工服务和管理以及其它劳动保障工作。

2011年11月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关键词] 新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 对策

党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6]1号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包括农村各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在农村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利益补偿和收入再分配的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社会成员间社会分配不公、利益分化过于悬殊的问题,缩小城乡、地区、阶层间过大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为那些无力参与竞争或失去竞争能力的农村人口,以及那些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农村人口提供必要保障,以消除这部分农村人口的不安全感,弥补市场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起到社会“调节器”的作用。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必要支持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在农村建立完善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必然会造成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劳动岗位从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或减少收入而陷入生存危机,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使这部分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物质资料,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使劳动力的再生产成为可能。目前,国际社会对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已经形成共识,即社会保障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对国家的一种负担,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为了在经济生活中使工作能力、效率和动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种手段。如果一个国家缺少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那么,这个国家要构建任何一种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在中国的农村不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农村市场经济将不会顺畅地发展起来。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手段

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要大力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自由流动和按能从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劳动者会无后顾之忧的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优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化和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这无疑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使擅长于加工、运输和服务等行业的农村劳动者可摆脱种地的束缚,在农村社区间及社区与城镇间专门从事第三产业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并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会促使部分农民退出农地,让农地集中在真正的种地能手手中,有利于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从而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有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规定和法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其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据统计,目前全国仅有40%左右的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只有约25%左右的村民委员会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会。其次,社会化程度低。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除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由于是财政提供资金而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外,养老、医疗保险仅在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尚未在全国普及,即便是建立养老、医疗保险的地区,基金统筹也多是以县、乡为单位,基金调剂范围很小,社会化程度很低。再次,管理体制分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呈现明显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虽然名义上讲,民政部门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主体,但实际上卫生部门、农业局、扶贫办、乡村集体等部门也在不同程度的承担着管理职能。最后,法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没有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批通过的法规作为依据,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也缺少专门的保障项目的有关法规。这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着手,最易产生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效应,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所有现代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最后一道“安全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维护农村人口应享有生存权利的最起码要求,涉及到全体农村人口的利益,最具广泛性。

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种基本保险和其他多种补充保险。从我国农村的实际需求与可能出发,当前要重点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配套工程,也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养老保险制度,一是解决农民的养老之忧,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能得到农村人口的支持;二是适应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老龄化问题解决的安全网。

2.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的社会程度。在我国农村多数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还较低的条件下,盲目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只能阻碍其发展。因而建立个人账户,按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的总额确定保障基金的发放标准,应是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也是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潮流。农民个人缴费划入个人账户,会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有利于调动广人农民群众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但建立个人账户与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不应对立起来,在设立个人账户的同时,还必须要有一块社会统筹基金。在目前条件下,基金还只能主要来自于政府补助和集体经济的积累,由它来发挥社会互济的功能。

3.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成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机制。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拓宽基金来源,在实行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胀户基金的分账管理,确保个人基金的有效积累,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基金增值保值范围。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对社会保险资金的筹措、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等给予明确的规定,严禁挪用挤占,各种慈善和城市扶贫等筹集的资金,应统一集中管理,保证资金的完整性和收益性,真正做到钱为民所用。

4.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也应是法制化的保障。因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不仅是从整体上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途径。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如同完善整体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样,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循序渐进,逐步到位。政府可首先出台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首先只对农村社会保障作一些原则性规定,然后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制定具体可行的办法。关于具体保障项目的立法应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鼓励和提倡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实行地方性的关于具体保障的法规,从而为全国普遍性的具体保障项目的立法工作取得经验。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窦尔翔,何小锋.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保障制度[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

[3]禹元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J].理论月刊,2006,(8).

作者:林 娣 来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上一篇:网上书店系统设计思路下一篇:卫生院安全生产自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