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迫切。笔者对连平县个别镇的调查发现,镇、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供给量不足、利用率不高、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基于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状况,政府要加大力度,调动多方力量来建设农村文化设施,提升村民的文化幸福指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论文 篇1:

基于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针对性研究

摘 要:近年来,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喜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配套设施滞后,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管理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建立长效机制,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利用率等举措是有效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良策。

关键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保定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1100万,其中农村人口就占90%左右。抓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市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下半年至2013年初,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一、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会展馆、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大院、农村书屋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目前,保定市已建成 22个县级图书馆,22个县级文化馆,268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72 个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0个,展厅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并在10 个县设立了58个基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成和在建的农家书屋5420多个。到目前为止,保定市6227个行政村中87%均建有农家书屋。预计到2013年保定市将大力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农村书屋将达到全覆盖。自2007年以来,保定市重点完成了7 个山区县16 部广播电视信号发射机的安装,完成了偏远山区660个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解决了21747户偏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信号难的问题。并且,已有22个县(市)已陆续完成数字影院建设任务[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发展进程来看,尚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和不断改进。

二、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给予保障。有的地方不能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县、乡、镇年度建设规划的硬性指标,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阵风”,“临时突击”“有令就行,令过就停” 的应付性、表面化局面。这就导致农村各乡镇和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目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进度缓慢,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经济发展速度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同而不平衡等现象。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特别是部分交通欠发达的山区还不能充分感受到文化繁荣发展的春风而带来的农村文化的积极变革和长足进步。惠民工程的阳光雨露还不能遍洒每个农庄和山村。所以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常态工作来抓,当做一项改善农村文化面貌的长效工作来抓,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脚踏实地走下去的根本保障。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配套设施滞后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一是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也逐年提高建设经费的资金投入,但是总体上来说农民人均文化事业经费相对较少,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农村基层还是过于依赖国家和省专项建设资金,不能积极主动的利用各方面的条件,主要依靠自身解决资金不足的现状。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单一,阻碍了建设资金的投入。申请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下来了,可是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往往不能按比例足额到位,严重影响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致使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覆盖率低、质量不达标,甚至有的地方不得不改装旧房、危房为文化站、图书室。更值得担忧的是,申请下来的文化设施项目大多是一次性投入,地方政府负责筹集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导致整体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难以奏全效,不能成全功,存在这样那样的“短板”,出现“半拉子工程”和虎头蛇尾现象。一些文化馆站、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出现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全造成无法开展正常的农村文化活动,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

(三)现有文化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率不高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偏低。一是部分地区文化基础设施陈旧、简陋、破损严重,不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二是已经建成的文化站、农村书屋、文化大院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备,软件跟不上,甚至有“有室无书”现象,致使文化基础设施功能萎缩。有“站”无人、有“屋”无书,有“院”无活动,想活动无设备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三是管理人员缺乏、监管不善。文化馆站、文化大院组织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较少,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不能更好的组织更多农民积极的参与进来,县图书馆和农村书屋开放程度、开放时间、图书种类和内容与群众需求不能契合,不利于广大农村群众充分参与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四是农民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使用和保护意识较低。部分农民还不能认识到利用农村文化设施的重要性,对农村文化活动持冷漠观望态度,对繁荣农村文化不积极,在使用文化设施时对文化设施保护缺乏自觉性,甚至出现为个人私利有意破坏的现象。

(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才短缺,专门管理人员少

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才短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员编制缺少,经济待遇偏低,二是专职人员不足,往往身兼数职并经常随时被抽调,人员不稳定,更换的人员多,致使人才流失和一些人员不能踏实专心从事文化管理工作。三是高职称、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少。原因是准入门槛低,招工带有随意性,继续教育跟不上。大多没有做过文化工作。比如县级图书馆具有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馆员很少,村图书室很少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采购、分编、收藏、借阅等工作,有书无人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

(一)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策法规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县乡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政规划,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按照以人为本、需求为先、个别扶持、均衡發展的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发展县乡文化馆(站),农村书屋及文化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要在土地规划、投融资、管理利用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予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特别是对于偏远贫困地区更要优先考虑。要彻底杜绝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阵风”的短期应付行为。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惠及百姓的伟大工程常抓不屑,才能真正见成效。

(二)“上申下筹”,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

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抓手就是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采取以政府投资为主,以社会力量为辅的多元投资、多措并举的发展策略,一是积极向国家和省申请专项建设资金,将国家和上级政府划拨建设资金投入和补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地方县乡镇各级政府要广开财路,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文化设施建设,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同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和谐共促,形成政府主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三是要保证国家建设资金下拨后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尤其是配套设施所需的后续资金的筹措,避免农村基层馆、站建成后因无后续资金而导致的“烂尾”工程,必须明确文化设施不只是为“有”而建,关键是为“用”而建。

(三)发挥“三个作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价值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建筑设施的作用。调查发现,在一些乡镇和行政村的馆、舍、室、院被挪用或搁置,严重影响了文化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及有效利用。因此,县乡有关部门要建立文化基础设施档案、检查、评估体系,防止文化基础设施的损坏和闲置。对于不符合标准以及陈旧破损严重的建筑设施要及时保护和整修,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价值。二是充分发挥配套设施的作用。配套设施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核心要素,忽略了配套设施的建设、保护和利用,文化基础设施就会成为“空壳”,其利用价值就会大大下降。比如一些文化馆站的办公设备、多媒体设备、软件,农村书屋的图书、期刊、报纸资料,文化大院的娱乐设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或流失。因此,要积极宣传和引导农民提高对文化设施的保护意识,以加强对配套设施及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这是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的重要一环。三是充分发挥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组织引领作用。目前一些乡镇和行政村的文化设施没有专门人员去管理,更没有专业人才组织引导群众利用这些文化设施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因而形同摆设。因此,县、乡、镇、村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建立一支规范化的工作队伍,提高基层文化管理工作者组织利用各类文化设施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能力,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宣传、教育、娱乐功能。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公益化、开放度和利用率,防止文化基础设施功能的萎缩,最大限度提高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整体水平

农村文化工作者业务素质及其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保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关键所在。因此,要稳定队伍,提高整体水平,一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的规范化管理。对县乡文化馆(站)、图书馆(室)文化大院,包括农民自办文化机构的从业人员要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健全人事档案。对现有人员,加强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后聘人员,提高准入门槛,逐步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能力和整体水平。二是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根据个人表现和工作绩效建立奖惩机制,对考核优秀者可采取入党、入编、提薪等奖励措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加强在职进修和集中培训,政府财政部门要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划拨培训经费,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创造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组织群众积极利用文化基础设施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艳,邓尧.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12):193-194.

作者:邓尧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论文 篇2:

农村文化设施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及几点建议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迫切。笔者对连平县个别镇的调查发现,镇、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供给量不足、利用率不高、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基于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状况,政府要加大力度,调动多方力量来建设农村文化设施,提升村民的文化幸福指数。

[关键词]农村文化设施 老百姓生活 影响 建议

一、连平县田源镇文化设施建设成就

田源镇位居广东粤北山区,隶属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目前有8个村,180个生产队,2万左右的居民。前些年,各级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都是在每个乡镇的路边、街上、学校操场等十分拥挤的场地上演出,文化阵地的缺失,使得很多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田源镇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镇已建成7个文化广场和3个全民健身场所,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十二五”期间,连平县田源镇投入建成了镇府、田西村、肖屋村等8个村级文化广场,建成了镇府、田西村、永吉村3个全民健身娱乐场所。

二、田源镇文化设施建设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

近年,田源镇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各村文化广场的有序完善和三个健身场所的投入使用,大大丰富了本镇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文化广场——当地百姓娱乐的大舞台

1.文化广场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老百姓们以文化广场作为娱乐平台,完全改变了以往单调的生活,以往文化广场还没有建成之时,乡亲们除了耕作之外,并没有过多的活动,最多就是劳作之余,茶余饭后看看电视,到邻居家喝几口茶,商讨一下时下的耕种进程,别无其他的休闲活动。如今,文化广场大大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每逢耕种之余,乡亲们便有了好去处,在广场上悠闲散步,在篮球场上打打球,三五成群聚在文化广场上闲谈一番……

2.广场舞点缀了文化广场。

除了农忙时节,大多数人每晚都会在八点钟左右不约而同的齐集附近的文化广场,跳起广场舞,不分职业,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随着领队的指挥,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是一天中文化广场人气最旺的时候,愿意跳的,会毫不掩饰自己的表情,尽情的加入广场舞的行列中。不想跳的,也会在边上为跳广场舞的人呐喊助威、喝彩。

3.电影丰富了乡亲们的精神生活。

以前没有文化广场,人们一年都难得集中看上一回电影,有了文化广场后,县级、镇级的文化部门会每个季度组织播放一次电影。每逢放电影,大家都会早早吃了晚饭,用保温杯泡好茶,拿着小凳子走向文化广场,上级文化部门也很照顾不同类型的人群,战争片照顾了中老年人,爱情片照顾了年轻人,《熊出没》照顾了小朋友,有地方放电影,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健身设施——当地群众的锻炼的好去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导向在原始的物质追求逐渐向精神方面过度,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强身健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建成镇府、田西村、永吉村三个体育健身场所,这三个健身场所都是在文化广场基础上兴建的,这样大大增强了文化广场的功能。

健身设施没有建成之前,喜好运动的人们除了利用早上到乡道、村道上跑跑步,还有就是闲暇之时到当地学校的球场上打打球,健身项目单一,参与健身的人数也不多。现在镇上、村里头建成了基本的体育健身设施,极大提高了人们的锻炼热情,参与的人数多起来了,运动项目也由过去的单一向多元发展。现在人们除了跑步、打球,还可以跳远、做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运动项目多样,运动场面热闹。

三、田源镇文化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田源镇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设施简陋短缺,总体水平低。从总体调查走访结果来看,田源镇文化设施短缺现象是很严重的。三分之二的行政村没有体育健身场所,个别行政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一些必备的娱乐设施就更谈不上,各村都没有农家书屋。

2.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田源镇政府附近的几个行政村的文化设施稍微完备;而较偏远、交通不便的村落就相当落后,文化设施建设差异明显。偏远地方的文化设施严重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活动无场所,娱乐健身无设备等问题严重。

3.文化设施急需加强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以及邻里之间的聊天已经不能满足村民对信息的需求。引进更多合民意的设施急需解决,如多媒体及网络设施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二)原因探析

1.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文化设施建设不健全的主要原因。上级政府及本级政府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比例不大。行政村财政得不到充裕的供给,设施更新、活动开展就有了极大的局限性。导致了文化设施短缺,设备闲置,文化设施使用之后无力保养和维修。

2.乡镇领导对文化设施建设认识不足,这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目前,各个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进程,文化发展氛围不浓。而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则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立竿见影,因而,文化设施建设一直不能得到当地领导的重视,经费投入上不去,建设上没有规划,导致全镇文化设施更新不及时。

3.文化设施缺乏有效的管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所等管理者大部分管理员一人多用、身兼数职,缺乏专业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为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各项文化设施正常才可能真正做到实处。另外,政府也可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流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上来。这样,逐步建立一个由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再加上政府的引导调节作用,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就会活动起来,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就会向前健康发展。

(二)适当考虑将文化设施建设状况纳入到当地领导者的考核机制中。

目前,农村文化活动更多的是应付市县布置的硬性任务,很大一部分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处于随意和应景状态,一些文化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要调动乡镇文化干部的主动性,就需要有一套比较健全的考核机制。尽快出台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配套政策,要建立起农村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对文化事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做定期考核。这样,地方领导干部建设文化设施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想方设法改变当地的文化设施,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文化设施建设要紧扣乡情。

文化设施建设要突出当地特色。如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是新丰江的源头地,是有名的生态建设区域,田源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可依托生态建设而展开,可以考虑建设一个生态游乐公园,这样,这里的居民的业余生活就丰富了,而且,在无形中还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

同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更要考虑娱乐的对象。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的常住人口实际是以老年人和孩子为主。因此,在建设乡村文化设施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及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比如建些棋牌室、儿童游乐园,这样就能真正落实党中央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政策,也让孩子们玩能有地儿,玩中有所学,有所获。

结语

随着党中央明确表态要加大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打造文化阵地,切实提升广大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指数,让乡亲们的文化生活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2011年10月25日;

〔2〕中国新闻网.财政部.中央财政增加文化投入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2013年09月05日;

〔3〕李锡鹏.云南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问题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6)。

作者简介:叶罗利(1982--),男,本科,现任职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田源中学。

作者:叶罗利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论文 篇3:

对廊坊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研究

摘要:系统分析了廊坊市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基础设施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廊坊市;农村;城镇化;体育基础设施

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是每个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村经济形式的转变和农民居住区域和环境的改变。2006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等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加快了各地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廊坊在建市后,经过历届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廊坊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体育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其为促进廊坊市农村体育健身事业健康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廊坊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区域内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一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多元性特点。地区经济实力的发展决定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经济水平发展的快与慢是影响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例如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从目前我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平衡性。首先,廊坊与京津之间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由于北京和天津在经济发展上要快于廊坊,政府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力度要比本市大。同时,京津两地每年都会举办众多的国内外体育比赛,这些体育赛事会给体育部门带来门票、电视转播、广告等收入,为两地的体育事业打下了基础,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互补的良好局面。其次,本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廊坊市区、固安、北三县与其它县市之间的差距。北三县虽然隶属廊坊,却被京津包得严严实实,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了河北的经济特区,北京最近的“后花园”,而固安县由于北京加快对大兴区的开发,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廊坊市经济的新秀,固安工业园区成为河北省发展最快的工业园区之一,所以在经济上要领先于其它县市,也相应地带动了这些地方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其它县市由于经济发展不如“北三县”和固安快,所以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薄弱。因此,应把我市各县的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保证我市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

2.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尚待健全

从1989年建市以来,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据统计廊坊市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约105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长了17%,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我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大幅的改善,建成基层体育指导站1500个,拥有体育人口17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4%。全市700余个行政村都安装了健身器材,占全市3228个行政村的20%以上,未来社区体育将作为我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发展还不平衡,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体育健身设施不能满足农民健身所需;管理工作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等问题。应加快建立完善的新农村体育健身机制,顺利开展社区体育健身工作,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活跃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建立安定团结,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3.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都是由政府来承担,这给各级政府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直至市场经济的出现,这种情况才得以有所改变。因此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走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形式,政府除了在管理上发挥主导功能的同时,一方面想方设法提高我市体育事业的收入,增加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引入社会和个体企业的资金参与我市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减少政府的压力。同时政府也应放开管理与经营的职能,给参与投资的企业或个人以自主经营的权利,即形成“谁投资——谁管理——谁获利”的格局,这样才会引起投资者的投资兴趣,这样不但减少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又减轻了经营和管理上的压力。即促进了地方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4.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市的体育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修还存在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各种体育基础设施,由于没有很好地管理和定期维护,有的体育基础设施闲置不用,成为摆设;有的设施已经损坏想用又不能用,即使勉强可以用的设施也非常危险,所以政府应尽快制定或完善我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在可调控的范围内把经营与管理的权限放开,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分工,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避免形成多部门共管或只建设不管理的现象发生;在政府主导下让投资方参与管理与经营,给投资者更大的权限,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实现“谁投资——谁管理——谁获利”的良性循环机制。

5.相关体育人才缺乏,文化体育活动难以开展

我市的体育人才培养与引进的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专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人才非常缺乏,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主要集中在市、县两级,乡镇以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农民群众得不到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健身的知识,有些地方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影响了农民群众体育建设意识的培养,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二、促进廊坊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1.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

近年来,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村文化、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也要避免搞“形象工程”的现象,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科技、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科学的进行利用。

2.利用廊坊市的地理优势,拓宽投融资渠道

利用我市的地理优势,鼓励和吸引区域内外的社会资金参与我市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投资、建设、经营、回报、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和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有效利用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对我市各县市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尽量缩小各县市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不平衡现象。避免盲目乱建和重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强管理,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设施,防止设施闲置不用现象。

4.大力培养和引进体育事业方面的专业人才

加大培养和引进体育专业管理人才的力度,特别是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指导员不仅对城镇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与锻炼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城镇社区体育活动有管理作用,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增加我市的体育人口数量和素质,加快我市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李留东,张文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发展农村

体育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 陈晓华,张晓林,梁丹.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

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3).

[3] 黄细渭.新时期湖北省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之研究[J].武

汉体育学院,2007,(4).

[4] 丁建伟.新时期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布局的理性再阐述

[J].山东体育科技,2009,(4).

[5] 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1).

[6] 王庆贤.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搏

击(体育论坛),2010,(5).

[7] 夏远群.创新——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之路[J].山西

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4).

[8] 许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农民体育开展模式的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作者:何永峰

上一篇:多媒体语文拼音学习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环境对会计确认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