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2024-04-09

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供稿:农村经济处供稿时间:2008-12-12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八年十一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部署和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调研活动的通知》(粤农组发电〔2008〕3号)要求,从11月3日开始,由我委牵头,省交通厅、水利厅和信息产业厅参加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从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书面调研。由我委向省直有关部门和地市发展改革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协助开展调研并报送专题调研报告,各部门和地市高度重视,业已按要求完成调研报告。二是座谈调研。11月7日,由我委余云州副主任主持召开了省直12个有关部门调研座谈会,研究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实地调研。11月10-12日,我委牵头组织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信息产业厅等部门组成调研组,赴河源市和东莞市进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走访了金史、司前两个村,分别与镇村两级干部及市直有关部门座谈。通过对两个不同类型地区的调研,力图找到两个地区的共性和特性,进而了解全省面上的现状。通过调研,我们对广东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存在问题作了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省人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农村机电排灌议案、开展农田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通村公路硬底化、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健全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粤东西北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农村信息化等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建投资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等多种途径和办法,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全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我省现有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0多万处,其中小型水库6970宗,总库容59亿立方米;10万方以下的塘坝3.82万座;万亩以下灌区渠道10.26万公里;2007年,全省耕地面积43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00万亩,约占全省灌溉面积的64%,比2003年的61%比重增加约3个百分点,其中万亩以上灌区461宗,有效灌溉面积1266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45%。此外还有一大批小陂头、小电排、小型水闸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山水田林路“大禹杯”竞赛等工程及相关措施,到2007年底,全省已整治农田41.1万亩,受益面积50万亩以上。通过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已整治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从原来的0.3-0.4提高到了0.6以上,同时,每亩水稻田比整治前增产稻谷30公斤以上,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2006年工程实施以来,3年共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数352万人。2008年5月20日,省政府审议通过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决定从今年起至2012年,用5年时间投入73.4亿元解决全省农村164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在2000年底我省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我省计划自2003年起至2009年用7年左右时间实现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目标。按照该计划,我省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里程约48000公里。目前,农村的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全省安排镇通行政村公路建设项目里程46500多公里,占48000公里总任务的96.87%。按照目前建设进度,预计2009年将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目标。

三是农村能源建设。2005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到2007年,全省正常使用的户用沼气池已达29.13万个,占适宜推广农户的20.2%,年产沼气1.31亿立方米,创经济效益4.4亿元,处理生产生活污水1164万吨,保护森林资源145万亩,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1796吨,减排甲烷5.66万吨,形成了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农场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户模式。

四是农村电网改造。我省自1998年起实施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改造工作。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安排农网改造资金214.67亿元,其中:国家农网改造国债项目资金135亿元,省农网改造项目资金79.67亿元。涉及全省102个县级农电单位,通过实施“两改一同价”,目前我省农村供电体制和电力设施发生很大改善,农村供电质量大幅提高,用电安全性、可靠性大大增强;同时已有99个农电单位实现了县级同网同价,大大减轻农民电费负担,提高了农村用电的积极性。对于无电地区电网建设,从2007年至今年10月,全省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8亿元,共解决867个自然村,37774户,188413人的生产生活用电,计划到今年底将基本实现村村通电的目标。

(四)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01年至2007年,省政府分别安排省级财政资金约48亿元专项资金,完成了对3548所老区小学校舍改造;新建、扩建、改建布局调整项目学校1827所;拆除中小学11804栋危房,面积415万㎡;维修5628栋危房,面积299万㎡;新建校舍7568栋,面积427万㎡,完成投资共29.2亿元,全省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校舍改造任务。

二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省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了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政策(每个行政村的卫生站每年补助1万元);2007年把乡镇卫生院定位为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医疗卫生单位;从2007年起每年省级财政安排约5.7亿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万户籍人口配置10名医务人员,每人每年按1.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自2007年起至2010年省财政每年在农村卫生专项资金1.5亿元中安排1亿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设备给予补助。

三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新进展。1998年到2002年,省政府实施山区文化建设议案,投入2.25亿元,全省各级财政合计投入10亿多元,扶持山区建成960多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2005年至2008年,我省又实施了扶持东西两翼文化建设工程,省财政投入1亿元、各级配套建成300多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到目前为止,全省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599个,平均每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1423平方米。其中,特级文化站229个,一级文化站108个,二级文化站244个,达标文化站433个。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向村一级延伸,全省已建有行政村(社区)文化室10782个,文化户达12534户。

(五)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2003年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决定,从2004年开始分期分批对全省农村15万户危房进行改造。4年来全省累计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7.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5.165亿元、农民自筹28.3亿元)。至2007年底止,如期完成了省委提出的提前三年改造15万户农村危房的计划任务,建设安居房面积1177万平方米,户均78.5平方米,受惠贫困农民72万人。

(六)林业生态建设得到取得长足进展

2007年全省林业用地1.65亿亩,占土地面积的61.8%,其中有林地面积1.40亿亩。林木蓄积量4.0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6.3%。全省现有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255个,总面积109.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200个。到目前为止,我省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410处,总面积96.8万公顷,占我省国土面积的5.4%,其中:国家级22处,省级63处,市县级325处。

(七)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渔港设施逐步完善,渔港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我省现有渔港133个,其中规划建设国家中心渔港10个,国家一级渔港11个,省区域性重点渔港29个。渔港防波堤长度30231米,防沙堤长度12241米,护岸堤长度131208.4米。二是原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纳入中央和省基建扶持建设的项目有13个,其中良种场10个、原种场1个和省级水产引育种中心1个、遗传育种中心1个。三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8年8月底,我省建设的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7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初步建立了以国家保护区为龙头、省级保护区为骨干,市县级保护区为通道的自然保护区网络,重点保护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湿地等,保护总面积达61万公顷,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和保护种类继续居全国首位。

(八)农村信息化取得新突破

自2002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中做出了加快山区信息化步伐的部署以来,连续5年每年安排3500万元,重点支持我省51个山区县(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山区信息化建设。山区信息化建设是我省整个信息兴农工程战略部署的第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兴农工程进入二期建设阶段,二期建设从2008年开始,连续2年由省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重点支持我省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非山区县(市)(包括江门的恩平、台山两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全省已实现12.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固定电话全覆盖,移动电话覆盖率达95%,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网络的村通率达到了97%,基本达成“网络进村”的目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公共基础设施仍然严重不足。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相当大部分公共农田灌溉设施(主要是由水源地到至田间的干支斗毛渠)年久失修、工程设备老化,灌渠淤积垮塌,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村、镇两级防洪排涝体系病险多、标准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64%,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44%,“望天田”约占全省耕地的15%,其中河源市平均为25%,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渠系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0.5,较高的有东莞市平均为0.7,较低的河源市仅为0.35。此外,我省仍有中低产田面积15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2%;涉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相对滞后,主要在农业基础科研、良种良法、防灾减灾、检验检测、海陆生态修复、自然保护、信息基础、行业执法等领域公共设施有待健全。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供水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分布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包括镇、村)以分散式(水井及山泉水自流)为主供应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水质及水量均无法保障,集中式自来水厂及配套管网设施不足,城镇供水管网相当大部分未能延伸至农村,全省仍有130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水量不安全状况。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卫生及人居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如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标准教学设施不足,个别地区被迫采取100个学生的大班制、医疗机构设备及医务人员短缺、镇村普遍缺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尤其是乡村普遍无相关设施及处理机制,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四)农民工及其子女未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尤其是较发达地尚未建立统筹城乡、服务均等的建设管理新机制。

存在上述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不足。未能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不仅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也需要有公共基础设施,也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不仅提供工业和城镇公共设施及服务的职责任务应由各级政府来承担,而且提供农业农村公共设施及服务的职责任务更应由各级政府来承担;农业农村农民对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是作出重大贡献的,但过去对“三农”应扶未扶到位,以致于历史欠帐太多,理应得到各级政府投资、财政、政策及管理的反哺和支持,而且还要形成长效的制度性安排;调研中我们发现我省农业农村农民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二)投入不够。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及投资计划中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偏低,如我省水利基建投资计划中的灌区专项资金若干年未增加(近几年年均5000万左右),而且在某个年份的资金绝对量还减少,而水利基建投资计划的年资金总量由过去的10多亿增加到今年的60多亿,相对量在逐年减少;二是支农资金用于竞争性经营领域的比重偏大,相对的是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偏小;三是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也仍较分散,存在同类投资项目有重复投入、不同类但有密切关联的项目却未能整合投资以及投资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四是尚未建立政府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如目前仍以议案形式投入,议案结束投入也结束,以及采取“一事一议”的支农方式等。其次,是社会对农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民集体土地资源未能流转,不能形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及资金积累,用以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较弱;农业农村的投资软硬环境仍不足以吸引更多的非农工商企业家投资农业,形成农业资本积累,从而通过农业利润形成农村财政收入等。

(三)机制不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未形成资金筹措及投入的长效机制,如缺少城乡统筹的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长期专项规划;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中支农投入缺少相对稳定的按比例按增长机制;部分工程项目省级补助政策标准过低,要求欠发达地区配套比例过高,如在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平均工程成本约为450元/人,我省省级财政补助标准较低仅为160元/人,而江苏省的省级财政补助为270元/人;农村公路养护、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教师、医务人员的待遇等机制尚未健全;政府有关部门支农资金未整合且因部门职能分割造成投资效率不高等,如现代标准农田工程规划中,水源到田间部分的公共干支渠改造部分未能纳入规划统筹考虑。

(四)法规不硬。针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地方法规仍不不健全,如与城镇已有相关法规相衔接的、保障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以及规范农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及机制的地方性法规尚未建立,已建立的相关法规还有待根据新形势做出修订等。

三、若干建议

(一)统一认识

要使各级政府及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正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公共道路、给排水、照明、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的支持一样,农业农村也有公共产品,也需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应该也必须是各级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农预算支出的重点领域,不仅因为对它的投入历史欠帐太多,更是因为它是公共产品;既然是公共产品,各级政府的规划、管理和财政支出就必须向农业农村的公共产品延伸,应必须走出这一步,逐步从低水平窄覆盖到高水平广覆盖的;要把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转变思路

一是根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的要求,全省政府投资及财政预算支出的重点也要放在农村,并应以“三农”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二是各级政府的投资计划及财政预算对农业农村的支出要由原来对农业农村的竞争性领域与非竞争性领域并举向以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的转变,除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流通继续投入外,政府的资金逐步退出农业农村的竞争性领域,与此同时,规范涉农企业已承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一部分退出,另一部分转到慈善事业;研究制定政府大幅度增加涉农投入使其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实施意见。

(三)突出重点

1、农田水利公共基础设施。重点是大中小型灌区、小型水源到田间的干支渠、现代标准农田工程等项目建设。重新划定20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

2、农村道路建设。组织编制与全省公路网相衔接的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规划,在“十一五”期末全面实现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并使各级政府对村村通工程的补助政策逐步扩大到通自然村工程,扩大高等级公路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在珠三角率先实现城乡公交线路对接。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适当再次提高省级补助标准达200元/人以上,以城镇供水网延伸、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为主,分散式供水为辅的技术路径,加快建设与城镇供水网相衔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1年前力争在全国率先解决我省1645.5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

4、农村公共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设施、镇村卫生医疗设施及设备、农村公共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信息化的公共平台及网络建设。

(四)资金筹措

1、各级政府原支农资金来源渠道保持不变、整合新增资金投向,用于调整优化资金的投向结构,加大重点领域的投入。

2、新设立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专项资金,主要为现行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专项支出增加资金量以及配套中央预算内对地方的补助投资项目,其来源可参照交通规费的省级统筹办法,提高征收水资源费标准并由省级统筹,电费加价并由省级统筹。

(五)保障机制

1、健全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合理划分省市县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以涉农事项是否跨行政区划及其在本级政府中的重要程度为主要标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涉农的事权财权。属跨地市行政区划涉农事项的、或经规定程序确定为省级政府重大涉农事项的,应视为省级政府的事权,实行省级统筹、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逐步取消市县及其以下政府的配套资金,以此类推,确因财政困难难以履行本级政府事权范围内涉农事项的,可申请上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解决。二是从制度上把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支出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经常性开支范围,政府有关部门的投资计划应逐步提高对农业农村非竞争领域(即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投资比重,并建立与政府总量投资和预算支出增长相联系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三是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全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竞争性领域。继续深化农业农村的各项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实施农村土地承包长久不变、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形成法规,促进形成农业农村的资金积累;完善政府对农业支持保障制度,研究制定非农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农村的实施办法;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将城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引进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2、健全农业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保障机制。一是城乡统一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逐步推行农村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双免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逐步由县级统筹转变为由省级统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进而为经费保障的全国统筹创造条件;力争到 2015年,全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城乡同地同工同酬;通过制定并实施代偿学费及助学贷款的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建立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活补助制度;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所在城(区)镇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探索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新模式,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二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包括农民工)一体化的公民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村卫生机构进修人员给予费用减免和补助,逐步提高镇村医生护士的工资和津贴待遇,从而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护士实现同地同工同酬;参照代偿学费及助学贷款的办法,吸引高学历的医学院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建设。把城市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村镇,参照城镇的市政模式,筹措必要的村级公共经费,设立村级环卫、治安人员队伍,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和废污水的集中处理和生态建设以及治安联防的长效机制。

(六)健全法规

1认真做好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配套政策、管理办法,并对成熟的政策立法。

2、抓紧编制农业农村的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其中组织编制《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07-2010年)》、中小型灌区改造建设规划、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省级补助的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等。

3、完善工程项目建设、运行和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和技术责任。严格执行规范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理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管理机构改革。严格工程资金管理。

4、尽快修订《广东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篇2: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资本”。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十一五”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着力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使全省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五年来,全省总投资XXX亿元,其中中央投资XXX亿元、省级及地方自筹投资XXX亿元,重点开展了XX、XX、XXXX等32个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开展了XX十万亩、XX水库等中型灌区和山区万亩灌区配套改造建设,在建和建成了25个节水灌溉示范区,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0万亩;实施了10个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了25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二是全省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扎实推进。自2009年开始,全省共投入XX亿元着力开展XX个产粮大县(市、区)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旱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全面加快。三是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五年来,全省总投入XX亿元,支持建设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县级防疫站XXX个、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XX个、乡镇兽医站XX个,一个向广大农村提供动物疫病测报、预防、控制的综合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建成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XX个,建成畜禽良种场、原种场、扩繁场共XX个,为稳定全省畜禽肉食品市场供应,保障“菜篮子”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顺利实施一批农业血防项目,完成血吸虫病重疫区水改旱面积XX万亩、养殖灭螺XX万亩、家畜圈养XX万头,主要疫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总投资XX亿元,建成部级棉花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X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X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XX个。五是不断加快垦区农业发展。五年来,累计为垦区争取涉农资金投入XX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XX亿元。六是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整合面向基层台站和农村地区投资XXX亿元,有效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全省林业涉农总投资XX亿元,全省森林面积达到XX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XX%提高到XX%,森林蓄积达到XXX万立方米,年均净增XXX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净增XX万公顷,人工林面积净增XX万公顷。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林业血防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共计完成人工造林XXX万公顷、保护天 然林XXX万公顷;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XX个、保护小区XX个,保护面积达到XXX万公顷;新建湿地公园XX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XXX万公顷。大力实施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XXX平方公里,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工作;XX、XXXX等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启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三)农村交通、饮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加强。到2010年底,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建设总里程XX万公里,比“十五”新增XX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主骨架、乡道为支撑、通村公路为延伸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总投资XX亿元,受益人口达到XX万人,提前五年完成了XXX万人农村饮水安全的规划任务。投入XX亿元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和“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结束了涉及全省XX个市州、XX个行政村,XXX户无电户,XXX位无电人口的无电历史;累计投入XX亿元,重点实施了XX个县(市、区)的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XX万千瓦,解决了XXX户农民的小水电代燃问题。全省农村沼气建设总投资约XX亿元,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达到XX万户,普及率达到XX%,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XX个百分点,其中有XX个县(市、区)的普及率达到XX%以上。

(四)农村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五年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XX亿元,重点支持XX水果蔬菜农产品交易大市场、XX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XX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大城市销区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支持XX冷链及物流配送中心、XX水产品冷链物流等XX个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加快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了市场功能和农产品流通效率,初步形成了综合市场、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和便民市场相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

(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扶贫等公共事业全面改观。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XX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新增农村校舍建筑面积XX平方米,累计投资XX亿元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XX个。累计投入XX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XX个乡镇卫生院、XX个村卫生室;累计投入XX亿元建设近XX个农村体育建设工程项目。累计投入XX亿元建成XX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五年来,我委帮助XX个贫困县(市)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预算内投资XX亿元,直接带动社会投资XX亿元,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主要经验启示

五年来,我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基础、管长远”方面确实实现了新跨越,各地各部门也在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打好组合拳,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摸索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投资综合效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我们到XX、XX农村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程项目。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 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项目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指导,确保项目建设成功,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坚持资金整合,多渠道投入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项目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相结合、与血防灭螺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相结合,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聚合资金,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力争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在注重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化经营;在注重农业开发,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在注重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效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增收。

(四)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群众参与建设。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结合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积极研究、储备、包装上报项目,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的投资保障。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和投资参与建设,形成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工作格局。尊重农民意愿,发扬民主,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透明度,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筹资投劳。

(五)坚持建管结合,确保项目发挥效益。严格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认真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做到工程实施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建设资金的跟踪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安全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确保项目如期建成并发挥最大化效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管好用好已建项目,落实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杜绝人为破坏的行为,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保障农村安全生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经验在我省XX试验区的建设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从2008年5月启动算起,我省XX试验区建设工作从规划目标制定到重要建设项目推进走过了两年多的历程,在中央驻X单位的鼎立支持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XXXX市县按照“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区”的要求,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奋力拼搏,使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主体作用凸显,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加强。特别是在土地整治、环境建设等方面,主要得益于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保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与协同支持,再加上省直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与相互配合,才得以把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把分类的项目统筹起来,有效实现了投资倍增效应,给力于试验区的巨大发展变化。

三、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情况看,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问题。一是规划普遍缺失或滞后。目前,受习惯思维和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没有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基层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空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甚至根本没有规划的现象,被老百姓戏称“铁匠无样,边打边相”,即使有制定的规划也大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长远考虑和谋划,造成规划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农村的新形势、新变化。二是规划对接脱节缺乏统一性。当前各个涉农部门都在制定各自的涉农规划,五花八门,从中央到地方又都有大规划、中规划和小规划。从目前实施情况看,基本上都处于“各扫门前雪”的状态,规划之间严重缺乏无缝对接,造成具体实施工作中存在“三大难”:统筹布局难、协调配合难、发挥最大效益难。三是规划责任不清缺乏权威性。在规划编制出台以后,往往会出现少人落实甚至无人落实的尴尬局面,规划就成为“鬼话”。即使实施了的,也经常会出现目标逾期不能实现,规划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或者没有依照规划完成的情况,但却没有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机制和规划实施问责机制,导致规划难落实、难见效。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问题。中央涉农投资一直呈现多头分配管理格局,也相应影响和规定着地方政府支农投资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这就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多龙治水”的不合理现象。由于在管理机制上,缺乏有机整合,难以对区域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进行全盘考虑,资金使用分散、投入重叠或缺位现象较严重,导致有限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众多涉农部门大多维护自身利益,都想“花开万朵,各表一枝”,各行其道,难以自觉自愿地有机协调配合,在项目布局和资金分 配上往往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协调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为一件事开十几次会议都属正常,内耗比较严重,大量浪费人力、物力,贻误工作“战机”,有些工作和好项目因此不得不一拖再拖,甚至搁浅。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从财政体制框架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事权主要落在低端层级,而由于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在财税配套改革后迟迟未能在省以下实质性地贯彻到位,地方财政普遍困难,无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机制看,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采取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办法,存在“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问题,而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在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就像XX市XX镇XX村支部书记XX同志描述的那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相适应”。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后管护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现象十分普遍。建设时轰轰烈烈,大干快上,验收后作为政绩上报,建成后的运行管护却少人问津,导致基础设施建成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很快报废的现象十分突出。由于国家、集体、受益农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建设、管理、使用三个环节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管理不到。在资金安排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专项资金基本都投入到新建项目,对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却没有相应安配套排资金。二是集体管理不好。县乡基层政府由于财政困难而无力承担。由 于没有维护资金,基层没有负责维护基础设施的机构。三是农户管理不了。因为是公共设施,所以村民很少有足够的动力自觉维护,加上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大家用却无人管的困境。因此,老百姓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损毁严重的现象有非常形象的总结——“八有八不”,即有沟排灌不流水、有路行走不快捷、有桥路过不安全、有渠供水不到位、有涵过水不通畅、有闸开关没作用、有泵关键时刻不能用、有水灌排不随人愿。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问题。虽然目前农村各项文化活动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大都是“虚有其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非常低下。比如:虽有图书室,可书却寥寥无几;虽有篮球场,却没一个篮球,更不用提村级文体活动的开展;有些村卫生室设施简陋,村医疗队伍结构严重老化等。同时,村民很少有机会能用到村级文化设施,究其原因,一是没人组织,二是村民的活动积极性不高。农民传统的生活模式仍然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注意倾听了基层和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盼和呼声,主要是“五盼”:一盼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长期稳定,二盼农业年年旱涝保收,三盼身体岁岁健康不生病,四盼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福利待遇,五盼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和困难,根据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政策建议和合理诉求,结合全省发展实际,必须进一步廓清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一定要以规划为纲领,物质投入为基础,整合资金为抓手,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后管护为保障,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 导、社会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多方共同努力的长效工作机制。主要政策措施建议有:

(一)尽快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有关规划立法工作。目前,要有效解决“多龙治水”的格局,消除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就是要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立法工作,制定《固定资产投资法》,进一步明确划清项目投资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能界限,强化和明晰“会计”与“出纳”的部门分工职责,让“水”从一个“龙头”出,杜绝资金分散使用和重复浪费。与此同时,建议加快制订《规划法》,把规划上升到法规层面,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无缝”对接,切实增强规划的统一性、约束性和权威性,对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和实施效果进行监管和追责,确保规划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二)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严格落实财政支农“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要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使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

(三)切实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议采用“两头并进”的整合思路,一头自上而下:中央一级尽管研究建立相关部门涉农投资的规划、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制度。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同时出台政府年度投资指南,明确各类投资项目安排原则、总体 布局、建设内容和管理要求,指导地方从项目规划和立项阶段就加强统筹和协调,避免交叉重复。一头自下而上:县级政府是各级支农投资的最终实施者,最有条件实施资金整合。坚持“资金性质不变、来源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县为主、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对各类资金实行项目直达,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四)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好后,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渠道和定期维护,年久失修,就会逐渐失去效用。要研究如何在各种公益事业建设和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比如水厂经营,可否选择一些单位招标,每个中标企业管若干个镇,提高规模效益。垃圾处理可否由受益农民共同出资,雇请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公司,专门提供各种社区服务。要进一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的办法。对农村沼气、小型水利、基本农田等单个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可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明确国家和省补助标准,项目建成后产权归农户个人所有。对供水、节水灌溉等受益人口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项目,可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租赁或组建管理协会等形式,维持所有权不变,实现经营权转让。对人口集中地区的农村水厂、水电、环卫等具有一定受益、适合市场经营的项目,可通过拍卖,转让使用权和所有权。

(五)建立完善责任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农民的责任。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扶持,制订规划和政策,但不能包办代替。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明确规模、范围、标准和程序,量力而行,防止增加农民负担 和财政负担。

篇3: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戴永昌用“四个强化”总结介绍了番禺区近年来在设施农业建设补贴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强化政策资金引导, 促进现代农业装备快速发展。近年来, 番禺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番禺区农业生产现代化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2007年至2010年, 全区共投入财政资金4553万元, 并从2009年开始区财政加大对农机投入, 每年安排不少于1500万元资金, 重点支持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 促进了区农业装备的快速发展。

二是强化惠农普及度, 建立设施农业补贴机制。2007年, 番禺区围绕本地特色优势农业,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深入听取群众意见, 做到顺民意、舒民心, 以番禺农业优势产业为重点, 以提高农民受惠面为落脚点, 在全区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同时, 积极探索设施农业“以奖代补”补贴的办法, 在全省率先实施由区财政资金对花卉蔬菜大棚、水产保温大棚、标准鸭舍和自动喷灌设施给予1/3的财政补贴, 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番禺区设施农业补贴工作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普及面广。对每一户申请建设的农民, 无论是本地农民还是外耕户, 只要建设标准达到要求, 一律给予补贴;二是结算快捷灵活。按农业设施实际建设面积计算补贴金额, 补贴资金直接支付到农民开设的账户。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 推动农业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一是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特性和动植物的生长要求, 制定了设施农业建设技术规范。推动花卉蔬菜大棚由隧道棚向构件连体大棚升级, 推动水产保温大棚由杉木结构大棚向钢架结构大棚升级, 推动喷灌设施由简易喷灌向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喷灌升级。二是引进了水底曝气增氧设施, 推动了全区高效、环保、节能增氧设备的大面积应用, 三是引进、改良、推广了国内外各种先进耕作机械、开沟机械、培土机械和植保机械等, 推动了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全面提高。

篇4: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中长期贷款业务已成为农发行山东省分行业务发展的重点。近年来,该行及时投放贷款,有力支持了山东农村道路“村村通”、农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及流域综合治理、农民集中住房建设、文教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支持新建、改建农村道路4500余公里;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41座,修缮疏浚河道2000余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80万亩,修筑防潮海堤120余公里,铺设污水管网360余公里;支持铺设自来水管网近6000公里,解决了1000多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支持农村医院新建病房30万平方米,受益人口250多万人;支持农民住房建设720万平方米,整理土地4.2万亩,可改善近16万农民的住房条件,为山东民生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支持的一些重点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山东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在“风筝之都”潍坊,该行投入20亿元贷款支持的潍坊白浪河流域综合改造项目,实现了潍河、张面河、虞河、白浪河四河水系联网,达到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了优质的生态湿地旅游资源,促进了沿河两岸经济发展。

在沂蒙革命老区,该行投入6亿元贷款支持的临沂沂河及其支流综合治理,改善了沂河流域水质和两岸环境,形成了贯穿沂水、沂南、临沂市区、罗庄区等区域的城乡交通体系。在昔日硝烟弥漫的台儿庄,该行率先投入2亿元贷款启动了台儿庄运河治理项目,推动了历史古镇文化长廊的恢复重建。

该行还累计批复贷款33亿元支持济宁高新区黄屯新农村安居工程,该项目拟建成农民住房150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文、教、卫、休闲娱乐、便民服务等公共设施,并把32个自然村的村民全部集中到社区居住,将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今年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将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突出支持重点,集中规模加大水利和新农村建设贷款投放,力争此类贷款业务实现较快增长。农发行总行准备了1000亿元专项贷款规模,该行将积极向总行争取资金,全力支持山东水利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在支持领域上,该行将优先支持纳入中央和省级规划的农田水利建设、江河湖水系治理、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以及生态水系建设等涉农水利项目,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支持农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建设,特别是大城市郊区、经济发达县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具备条件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据悉,今年1-2月份该行已投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5.7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投放25亿元。

篇5: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现将我镇有关“四元”带动,加速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和“三资”进入农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如何推进,两方面的调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四元”带动,加速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我镇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盐城市鹏大食品有限公司一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盐都区科登面粉厂一家,农民经纪人215人,各类种、养殖专业大户200多户,这些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了全镇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的步伐。特别是科登面粉厂每年春天就开始月本镇农民签订保护价收购地产小麦的订单农业,每年收购本镇地产小麦近800万斤,价格高于市场价,质量低于国家标准,为本镇农民增加了收入。三永村养殖专业大户张华今年投入100多万元饲养150亩基围虾,每亩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在他的带领下,全镇今年新发展基围虾养殖户10多户,新增养殖面积500多亩,累计为农民增加纯收入200多万元。镇农业服务中心适时推广农业新品种,及时搞好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工作,在今年病虫大发生的年份,全镇未因条纹叶枯病的爆发而造成绝收面积,有望今年秋季粮食可比上年增收一成以上。

二、“三资”进入农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如何推进。

今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三资”进入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镇“三资”累计投入农业投资金额近1000万元,其中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的有5家计380万元。科登面粉厂

投资100万元对设备进行了改造,今年新上了龙须面、鸡蛋面二个项目,并申报了国家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证书。透过了国家IS9001认证。三永村水产养殖户张华在养殖行业利润不高的情况下,今年投资100多万元对原来的鱼塘进行了改造,饲养基围虾,每亩获纯收入3万多元,市鹏大食品有限公司投入50万元对冷藏库进行了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并申报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联河村村民赵祥在时杨村投资了100万元,建成了高档的花卉苗木圃,预计今冬明春即可进入市场。同港村农民杨树洪投资近20万元种植了150瓜蒌,菊花等中药材。车林村民杨相富投资10万元种植了50多亩茨菇荸荠,目前长势较好。三永村养鸡专业护农民经纪人李桂发投入30万元新建了水产品中转站,为本镇农民饲养的水产品鱼、虾、蟹提供了经销场所,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主要存在问题:一是“三资”投资农业的大项目短缺,与农民的直接利益链接关系除科登面粉厂的小麦收购合同外,其他项目均不能产生直接的利益链接关系。二是农业投资效益高的项目较少,今年同港村300多亩瓜蒌菊花因遭受洪涝灾害,大面积减产,损失较大。三是外商投资农业的项目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所有这些存在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下一步,我镇将通过今年秋播布局的调整,加大宣传农民投资创业的成功典型。鼓励本地农民加大“三资”农业的投入。重点是水产养殖行业向基围虾养殖转移。种植业向高效农业――瓜蒌菊花茨菇荸荠专业转移。并培植1-2个农民经纪人,承担全镇瓜蒌菊花等中药材和茨菇荸荠水生作物的销售中转站,为本镇农民生产的产品能够及时销售,并能得到较高的效益创造良好的场所。

学富镇农经服务中心

篇6: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谭同学

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业保险虽然个别地方在推行,但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广东省F市若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畜牧业中心、做大做强农特产品,就必须重视农业保险。同时,其他农村保险也需要加强。否则由于生产、生活的风险存在,土地流转就将受限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就将要受到限制。F市凭借现有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保险,为农业农村发展建立一个风险抗衡机制。

(一)现状

在发展农业农村保险方面,根据SWTO法,F市的成绩、困难和机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绩

(1)在发展农业农村保险方面,F市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实行的农房、生猪保险制度创新已经发挥了一定的实效,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目前,F市逐步推开的农村居民住房统保和罗定市的生猪保险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全市农村居民住房统保自去年7月全面推开以来已初显保障成效。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金融办、广东保监局等负责人也普遍认为,F市推行的农村居民住房统保和罗定市的生猪保险为全省农业农村保险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其中,2007年7月开始推行农村住房保险统保工作,由市县财政为每户农民出资3元购买房屋保险,农民房屋因灾毁损可得到最高3600元的保险赔偿。

这种商业化救灾模式凸显两大优势:第一,引入市场机制,公开招投标确定

承保公司和保险额,最大限度运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提高保障水平;第二,市县财政共同投入,不花农民一分钱,最大限度扩大赔偿范围。以农房保险为例,F市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年都会受到台风、强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农房受毁损严重,部分农民因灾返贫问题突出。2003年至2007年,F市平均每年倒损房屋1532户,市县政府每年需投入430多万元帮助农民重建家园。实行农房保险之后,这方面的负担有所减轻。

(2)F市在省内率先建立“双档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绩斐然。

2001年,F市率先在全省推出农民商业医疗保险。2003年后,实行合作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大病险的双轨并行制,设置A、B两档。2007年,全市共有74943人次获得补助,金额达9954.56万元,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46%。该制度2006年荣获“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2、困难

由于农业农村保险都还是在起步阶段,从总体上来说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F市在发展农业农村保险的弱势也十分明显。以项目组的调研来看,目前的弱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不清,缺乏总体规划,立法工作滞后,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小。

(2)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保险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等。以罗定市推行的生猪保险为例,从保费的收取(通过罗定市食品公司收取)到理赔的整个过程,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赔付率居高不下

(3)管理上还是出现一些漏洞。

以罗定市推行的生猪保险为例,保额偏低(每斤赔2元,封顶400元/头),造成群众参保积极性不高,参保率只有30%-40%。而且,在一些边远地方病死生猪的处理缺乏科学性(要运到镇兽医站量重),远距离运输容易造成疫病的扩散

等。

(4)理赔程序还需进一步简化。

以农房保险为例,目前,农户农房因灾受损若需启动理赔程序,前前后后要经过8个步骤才能真正落实到位,中间甚至需要花去半年时间。尤其是因灾集中受损农户较多的时候,在现有制度下基层理赔人力根本不够用。以罗定市为例,共有保险工作人员2-3可用于调查农户受损情况,21个镇难以及时核实。按照程序有8步:①罗定市保险人员核实损失并签字;②罗定市民政局确认并盖章;③F市保险公司确认盖章;④F市民政局确认盖章;⑤F市保险公司将理赔款划给F市民政局;⑥F市民政局将理赔款划给罗定市民政局;⑦罗定市民政局将理赔款划给受损农户所在镇的社会事务办公室;⑧受损农户所在镇的社会事务办公室通知农户到镇政府领取理赔款。课题组前往罗定市调研时,刚落实的一批理赔是在6月26日发生损失,从受损到理赔款到位花去6个多月。

(5)保险公司的压力较大。

农业农村保险是一项较为特殊的工作,其风险主要是保险公司存在亏损的风险。据人保F分公司介绍,保险公司参与农房保险主要是保本经营,参与社会民生工程,第一年已经亏损。但随着农村住房的逐步改善,毁损的房屋会逐年减少,灾害也并非每年都很严重,从长远来看还比较有前景,三年是最低期限。

3、机会

(1)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农村保险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这方面有发展的空间。

(2)广东省政协2008年第136号提案提出了广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农业保险工作从根本上要走市场化的路子,保险机构从根本上也要走现代企业的路子。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始着手推进试点工作,力争取得突破和进展,为广东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强心针”,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3)2009年中央的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此外,还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对策

针对F市在农业农村保险工作方面的成绩、困难和机会等方面现状,课题组认为,F市委、市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推动农业农村保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政府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保障。目前,财政财力有限,财政补贴还应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保险标的应选择直接关系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主要实行保费补贴,可考虑先对生猪、鸡、鸭和水稻四类提供保费补贴。农业保险的保障金额应以立足维持农民基本再生产能力为出发点,保险金额以直接物化成本为依据,保费费率的确定以平均损失率为基础。在保费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经营管理费补贴。就F市而言,除了自身财政安排之外,应向广东省有关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

2、建立再保险机制。

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大,区域性强,一旦发生灾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几个县(市、区)的保险对象同时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十分重要。日本等国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这也是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商业再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问题非常谨慎。涉农再保险比较困难,购买商业再保险

成本非常高,这也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国家还没有建立巨灾基金,各保险机构实力又不足以独自承担风险的条件下,再保险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

一、由财政投资成立农业再保险公司,承担农业再保险的职能,分散农业保险。

二、通过政策鼓励再保险集团公司为各家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分散风险。

三、各保险主体也要探寻与国际再保险企业的合作,将农业风险向更大范围内分散。

3、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农业生产中洪水、干旱等巨灾风险属于不可保风险,需要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为农业保险提供政策支持。F市可考虑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主要由财政支持,积累巨灾风险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并设立专门的巨灾风险基金管理机构。巨灾风险基金的筹集渠道可以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无大灾年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结余滚存;用来平抑粮食市场价格而储备的风险基金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补贴巨灾风险基金;将农业保险各种税赋优惠的一部分充实到基金。

4、适度坚持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

农业保险的效率与参与率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率越高,农户需支付的保费就可能比较低,政府的出资也可保持在合理水平。政府给予保费补贴的办法对于提高参保率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农业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会非常严重,参与率难以提高,会出现低参与率与高保费之间的恶性循环,农业保险市场萎缩和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恶果将难以避免。

所以,建议适度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这指的不是要农民掏现金缴纳保险金,而是可考虑将农业保险和其它救灾政策和优惠金融政策捆绑在一起,不买农作物大灾保险就不能获得其它优惠政策,将自愿农作物保险变成了有条件的强制保险。

篇7:公安基层基础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同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公安机关要牢牢把握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总要求,必须以执法为民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强警为支撑,以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保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公安部党委确定了2006年大力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的工作重点,并提出要坚持不懈、一抓三年。就此,***部长提出了“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工作思路。这个思路,是实现公安工作历史性转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如何抓好基层基础工作,结合渤西分局实际,我们认为关键在人,必须从人这个个体抓起,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则体现在每名民警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综合素质上。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实施什么样的行为,这是客观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就要求每名民警必须树立大基层观念。中国公安目前处于怎样一个状况?借用四川剑门关上的一副对联来形容最为贴切:“历尽艰险,方博得脚跟站稳;前程坦夷,岂能够掉以轻心”。特别是随着国家改革开发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等目标的提出,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提出了种种挑战:公安工作要乘势而上对现行体制提出挑战社会变革对警察政治生活角色地位的挑战,新形势下犯罪出现的新情况对警察队伍素质的挑战,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的挑战,公安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对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者的挑战,社会治安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中国警察理论匮乏的挑战,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对警察应对能力的挑战。这些挑战无一不是对民警思想、业务等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如何使民警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在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摆正位置、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体现在行动中呢?我们认为,要从抓好“软基础”、“硬基础”两个方面入手:

一、把人性化管理深植于公安队伍管理中,打好软基础。

要坚持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上的以人为本,把公安队伍管理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放在充分调动民警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在增强基层基础工作中的决策、建设和作用的潜能。

一是要创新管理手段和机制。首先建立一套以激发民警内在动力的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目标管理。参考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把民警与工作目标—完成过程—完成结果—考核兑现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工作过程的控制,核心就是通过管理手段量化工作,通过考核和经济兑现来调整、激励民警自觉、主动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要强化民警日常考核,改变过去考核只涉及单位的一刀切做法,将考核细化到每名民警,突出对工作业绩突出民警的激励,增强了民警参与管理、参与考核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实现民警精神世界的归属、承载和积淀。二十公把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作为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渠道,而公安文化建设则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文化的核心是警察价值观,它以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通过“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提高人、激励人、发展人”的方式,引导广大民警自觉自愿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并通过强烈的文化舆论氛围,使民警产生一种自我心理约束和自我行为控制,从而使精神变物质,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公安文化还能起到沟通民警思想的作用,使他们对公安机关的价值取向、职业精神等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是抓住点滴。以周部长提出的“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和人民警察内务条例为基础,按照正规化建设要求,加强民警警务礼仪和作风养成,规范执勤工作,从细微处树立警风。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功以才成,业以才兴,公安事业需要人才、需要业务精兵来支持、来成就。综合环境因素对人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必须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适当的待遇慰勉人,营造有利于吸引、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在大力鼓励民警学习文化及业务知识的同时,对有特长、专长的民警,努力给其创造能够发展、提高的空间和阵地,敢于加担子、给压力,尽快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借以带动其他民警,实现以点带面,形成处处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和工作氛围,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和推动“战训合一”练兵机制,打好硬基础

突出岗位练兵为主,体能练兵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是注重重点培养。以科所队基层领导干部为培训对象,每年至少举办两期队伍管理研讨班,进行队伍管理、业务技能提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科所队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带兵能力,使基层领导既会抓业

务,又能管队伍,既要练好兵,又要管好兵;

二是抓一线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期不少于15天的集中强化培训活动。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工作思路,注重贴近实战,贴近实际工作,重点进行业务技能、知识的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民警在日常执法办案、治安管理和基层基础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全体一线民警素质。

三是以考促练。大练兵活动是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而推动基层练兵走向深入、体现实现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和完善练兵考核制度,把练兵评估与奖惩机制结合在一起,奖优罚劣,促进民警自觉主动地参与练兵活动。

篇8: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关于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关部署,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业部决定于10月8日至21日开展“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题调研”活动。此项活动共派出13个小组, 分别下到24个省 (市、自治区) 进行专题调研。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举措, 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新实践。这项工作写入了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今年7月召开的农业厅局长座谈会, 都对示范区建设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据悉,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自2009年11月开始, 截至目前, 农业部已经认定了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分布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草原生态区、热带地区和都市区等不同类型的地区。这些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已初步显现, 促进了各地现代农业发展, 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调研活动既是农业部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 也是农业部今年继机关干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之后, 又一次了解实际、贴近基层的大型专题活动。此次调研活动的任务是摸清各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 剖析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研究进一步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农民日报将安排24个省 (市、自治区) 的驻站记者参加农业部13个调研小组的调研活动。吉

上一篇:电子竞技社简介下一篇:去云南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