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2024-05-04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共8篇)

篇1: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各个学校纷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组织和实施学校改革。其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如一朵绚丽的奇花,争相在全国开花结果。白山市第21中学在东北师范大学的直接支持下,本着大视野、大目标、大教育的思想,在全校上下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验,我们学校已经基本完成了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体系,运作方式、评估体系,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框架和内容 (一)建立专门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机构和科学教育体系 《中学德育大纲》(新版),在前言中指出:“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点教育,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在大纲德育内容中,把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列为第八项。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在理论基础、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有根本不同,无法替代。另外,从严格定义上讲,学校工作的各方面教育力量都可以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大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完成初中生健康心理过渡,也迫切需要全校,全方位的密切配合。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成立心理素质教育专门教育机构-心理素质教育室,成为全面负责指导和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完成初中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中枢,为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员保证。 为了使我校心理素质教育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理论的指导下,在全面研究学生现状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白山市二十一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大纲》(草稿)《大纲》从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实施途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任务等几个方面作了规划和布署,原则上确定了我校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操作体系。 二十一中学心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在工作、学习和社会中保持安宁状态,并能全面健康快乐成长的具有迎接未来挑战和各项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二十一中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1. 智力心理的完善教育:包括学生有意注意培养,“五形”的感知能力培养,记忆力的训练和提高,丰富想象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及考试心理的自我调适,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等。 2.情绪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理智感和自信心,并能令其指导自我情绪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克服自我不良情绪,抵制其它不良情绪暗示的能力;能控制或调适自我情绪,能达到保持经常性情绪稳定的教育。 3.意志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能加强自我行为监控能力和耐挫能力的教育。 4.交际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培养男女同学正常交住、真诚友爱,团结互助的能力: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术,能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关系,爱交朋友,具有友谊感的教育;能用语言表达自我情感;能自由地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良好的自我意识,愉快地接纳自己的教育。 5.人格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绪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具有勤奋、认真、诚实、爱国、谦虚、自信、俭朴等正确的道德行为教育;具有优良的性格、气质结构,培养积极行为的生活态度的教育。 6. 适应环境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对现实环境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观察,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企图逃避的教育,能迅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并能随时保持精力充沛和良好的自我感觉的教育。 7. 自我评价心理的自我完善教育:能客观地评价个人自身的优缺点,并能毫不隐讳地改正缺点,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不气馁;能客观地正确地对待他人评价,不要盲目相信舆论和旁人的表扬批评的教育。 8. 心理行为的自我完善教育: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初中生自我角色扮演的教育等。 9. 职业指导教育:升学考试前后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指导教育等。 为了能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和完成教育内容。白山市二十一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室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课内外,校内外,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指导,发挥各自功能和积极作用,互相配合,初步形成一个以预防教育为主,心理监控、治疗为辅的立体实施教育体系。《大纲》从心理素质教育课到其他学科教学,从专业心理教师到班主任工作,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心理测量和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到选修课程与课外活动,家庭教育、校园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规定各方教育力量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共同完成心理素质教育任务。 (二)心理素质教育进入课堂教学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素,而心理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育则是实现诸途径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二十一中学,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把心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 1. 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二十一中学心理素质教育室在一无经验、二无教材、三无专业心理教师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适合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设置课时,列入课表,参加教务处统一管理。从1995年开始,经过三年多的学习、探索、实验、总结,在心理素质教育课中一直坚持“三性”的原则,即科学性、实用性、渗透性。事实证明,“三性”的教学模式对坚持初中教育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实效作用。 一是科学性原则。在初中生心理素质教育课中坚持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课要本着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科学性的教学指导思想。这里我们分别就教材、教法两方面浅谈初中生心理教育课的科学性原则。 (1)教材组织的科学性。 在师大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和撷取各地心理素质教育的资料和经验,组织本校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反馈、同学要求设置专题课,如初中生饮酒心理的矫正,如何提高记忆力等;另一方面精心设计适合四十分钟教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有张有弛,主次分明。 教材的趣味性原则:每节课一个中心,一个兴奋点,多采用一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技术,将诗剧、小品、角色扮演、讨论,联想等引入教材,使学生乐于接受。 教材的全面性原则:四十分钟无法涉及的内容,渗透到教材后的课后阅读中,使对初中生教育全面、系统。 (2)教法选择的科学性。 好的教材,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课堂中针对不同课的结构和实际内容,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模式。 A.讨论教育课:本课的主要内容由全体同学讨论完成,之后采用心理剧的方式,教育和影响学生,如在《告别气管炎》中,初中生吸烟心理、吸烟危害由共同讨论完成,然后一起编排了一场由吸烟患肺癌的同学与医生的对话,强调初中生吸烟的巨大危害。 B. 动手实践课。本课型的所有内容都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中导出。之后再辅助相应的动手实践题。例如在《帮你成为科学家》中,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全都是在同学动手操作之后完成,如知觉情境因素,就是让同学们用三笔连接几个点。 C.竞赛提高课,本课型主要是分组分人竞赛,普遍提高学生能力,如在《谁是记忆高手》中,就是通过各个组掌握技术之后,记忆词组的竞赛,达到学以致用。 三种课型并不是孤立使用的,有时也互相渗透,灵活运用,共同达到教学目的。 二是实用性原则。心理素质教育课的宗旨是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解决学生哪些实际问题,取得哪些效果呢? (1)掌握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自己,明确自己。 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初中生了解了自己的发展特征,有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例如初中生由于性器官的成熟,性意识开始萌芽,出现仰慕异性或单相思等心理问题。当了解是初中生正常的心理状态时,便能很好地使初中生面对“性”问题。正如一位女同学所说,“真的是您帮助了我,使我逃脱了自责,忧郁,悔恨而无法自拔的深渊,我现在又可以象以前一样,面对面地与男生交往,再也没有了那种负罪感……”。 (2)掌握初中生自我心理调适技术,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初中生由于身心的不断发展,心理处于矛盾重重的动荡期,现实和未来成为思考的主题,每个人的个性已变得逐渐分明,产生了许多期望和要求;同时这种变化又使他们无所适从,难以应付,而产生彷徨、苦闷、困惑和失落等。因此,加强学生心理自我调适教育有突出作用。如一位患病的同学给我的一封信中她说:“……可能是您的存在,才有我的存在,因为如果按照我以前的性格,经历了这么一次巨大的“**”,也许我早已进入了“鬼门关”,更不用说安慰我的那些小病友了……”。 (3)掌握初中生自我角色的扮演技术,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 随着初中生年龄增长,自我意识,自我感受也不断增强,强大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日渐突出,能否更好地扮演完善自我角色至关重要,那么涉及学习指导、职业指导、人际关系技巧指导等知识可以帮助初中生参与生活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形象,达到扮演角色满分。在一位同学的《我的成功》一文中,作者不无感触地说:“心理素质教育课教我的方法果然有效,我由原来班级第十名进步到第二名,由年部第六十名,进步到第七名,而且做题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位曾经非常“马虎”的同学的由衷喜悦。 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结束时,我们制定了八个小题,考察了学生对心理教育课开展的态度。测查结果说明我们受到了同学的欢迎,对学生心理的确有帮助。测试题及每题所占人数比例如下: 序号 测试题 人数 比例(%) 1 你喜欢心理素质教育课吗?694 100 2 你喜欢心理素质教育课教师吗? 693 99.9 3 你喜欢心理素质教育课现在的教学方法吗? 686 98.7 4 你以前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吗? 72 10.8 5 你经过学习,明白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吗? 682 98.3 6 你觉得自我心理素质有提高吗? 670 96.5 7 你觉得心理教育课有必要继续开吗? 694 100 8 你认为心理素质教育课对自己有帮助吗? 694 100 三是渗透性原则。 1.心理素质教育课对其它学科的渗透 每个学科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单单停留在一个方面,它应多角度向其他方面渗透,如学校教学、德育、学校管理、和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2.通过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 二十一中学在强调心理素质教育课的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又不断注重加强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例如在《加强语文教改工作,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实验中,研究了当前心理素质教育和语文学科特征,提出语文教师心理素质教育任务、目标等。一年之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明显提高,下面是实验前后班级的SCL-90测量的数据单项因子对比表。 SCL-90两次测量变化表(强度心理障碍值) 序号 单项因子 测试时间 减少人数 降低幅度 (%) 1995年10月 5月 1 躯体化 8人 1人 7人 87.5 2 强迫症状 12人 6人 6人 50.0 3 人际关系敏感 11人 5人 6人 54.6 4 忧郁10人 2人 8人 80.0 5 焦虑 9人 2人 7人 77.8 6 敌对 13人 4人 9人 69.2 7 恐怖 9人 6人 4人 44.4 8 偏执 5人 1人 4人 80.0 9 精神病性 8人 1人 7人 57.5 10 其它 7人 3人 4人 57.1 总分 7人 1人 6人 85.7 (三)加强学生心理了解,寻找初中生特定年龄段心理特征 要成功的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掌握初中生特定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注意其发展的时代性,多变性特点,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了解,收集信息体系。 1.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实现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一体化。个别咨询与指导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新版《德育大纲》)。在明确心理咨询的学校性质基础上,二十一中学确定了学校心理咨询的四项主要任务是: 第一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初中生特定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青春期的发展目标与影响因素、促进学生最佳发展的教育,教

[1][2]下一页

学方式和途径等。 第二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内容,感知、记忆、理解、应用书本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规律;智力的自我开发;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学习方法的自我检查和调整;应试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应挫能力;人际交往的技巧;个人与师、校矛盾处理;个人专长的确定和兴趣的培养等。 第三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学生心理卫生的条件、因素;学生情绪、意志的调节;青春期性心理卫生指导;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引导等。 第四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咨询内容:青春期常见心理障碍的矫正和治疗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疑病症等。 在心理咨询体系建设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是扩大咨询对象,包括学生、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二是扩大咨询方式,包括门诊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等;三是精心设计门诊咨询记录表-《心理咨询记录表》;四是注意坚持预防咨询为主,治疗模式为辅的心理咨询理论模式。即利用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辅导和帮助,促进其心理矛盾完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五是在实践过程时,形成并坚持了信赖性、艺术性、发展性、整体性、坚持性、保密性、预防重于治疗的七项学校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原则;六是经常利用非门诊日的工作休息时间、课间间隙时间和非心理咨询室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知心朋友”晤谈式咨询;七是在心理咨询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建立依赖关系-搜集来访者信息-诊断明确目标-实施具体指导-追踪反馈、巩固和发展咨询成效-影响他人”的心理咨询过程的六大步骤。 2 . 心理测量和心理对比档案 心理测量是凭借标准化测量工具对被测量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比较客观的测量的一种方法。 二十一中学在东北师大专家的指导下,采用《中小学智商表》《艾森克人格量表》《SCL-90》等国内通用的心理量表以及学校根据学生情况自制的《时间测量表》等二十几种量表对全校两千多名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对比档案、分析、整理测量数据,反馈回的信息资料用于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一是建立“测量-整理-反馈-实践”的操作体系,在每次测量数据整理分析之后,向有关领导、政教处、教务处汇报并召开班主任会,介绍情况,进行相应指导,以利今后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学校日常管理、德育、教学工作,形成良性的心理素质教育循环。 二是规范心理测量过程,使心理测量数据收集科学化、准确化、制度化,同时建立训练有素,具有应变能力的心理测量队伍。 三是建立心理测量数据的整理体系,如五级分类入表,三类红、黄、绿三色标签入档SCL-90心理档案制度,九色标签性格,九类性格入表,四类P值入表的艾森克人格测量心理档案制度等。 四是建立心理对比档案的整理、保管工作。设立专门保管心理对比档案原始学生测量,数据分析材料的办公室、档案柜,妥善保存。 (四)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建立完整的课后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二十一中学就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实施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1.开设选修课。在学生学习《大纲》要求以内的必修课外,学校设 置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生动活泼地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小组,大胆地引进学生参加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实 践证明,经过专业训练,完全可以建立起一支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队伍。 3. 编辑出版《今天》校报。心理素质教育室于1995年开始定期出版《今天》月报,由于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形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受到了学校、老师、同学、家长的欢迎。 4. 开展“芝麻开门、金钥匙”活动,培养现代化人才。 5. 积极利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宣传,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参加心理素质教育。 (五)建立心理素质教育科研体系 培养“学者型”教师是二十一中学一贯宗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也非常注意实验研究和经验积累。 三年来确定了《初中生心理素质教育教程教法实验》,《心理素质的渗透教育》,《心理技术在语文教学上实验》,《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包括时间、考试等小课题实验)。在广泛实验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获省市论文比赛交流大奖六次,市优秀课一等奖三次。 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体会 1.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1)心理教育是时代教育的主题之一,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20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三张“通行证”的观点。人的一生中应该具有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一张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创造力,,而且一个人缺少第三张,前两张就不能得到发挥,而第三张通行证的获得也决非一日之功,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素质。因此,国际社会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等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强调人的潜能开发,重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塑造,重视意志,情感状态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越进步,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就越成为现代教育的时代主题。 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是现代政治、经济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得上现代化国家。 (2) 心理教育早已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每千名学生就有一名专业心理工作者,从事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品德、学习择业及情绪方面的问题。心理学家还设计了许多心理技术和游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日本提出21世纪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在这个目标中,除体魂健壮之外,其它各项目标都属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⑶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下,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培养现代化人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现代心理学也指出,青少年成才需要三个条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客观因素。在智力因素和客观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关键就是要看是否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即人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说未来的残疾人,已不是身体缺陷的人,而是心理有“缺陷”的人。 2. 心理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明确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首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中指出“人的身心及其它方面尽可能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想要完善素质教育,离开了心理素质教育如何构建安宁的生活状态,保持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完满的状态。 3. 心理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需要 许多心理学家和家长面对众多孩子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向全社会发出呼吁:“中小学生处于危急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构筑新的‘希望工程’势在必行”。 (1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号召 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少先队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中阐述了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江总书记说:“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青少年的需要,在人的六个发展关键期中,初中阶段至关重要。学生处于儿童期到青年期的过渡,是幼稚和成熟的集合体,是人一生中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人际适应,情感反应,学习生活等都迫切需要帮助和指导。 (3)基础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现状的需要。 八十年代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这颗幼芽才破土而出,并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但成绩中也有许多问题。 一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 二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归入政教工作,使心理素质教育目的不明确,不利于实际工作。 三是基础教育学校中,缺乏专业训练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 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深化和发展水平的竞争,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他在报告中再次重申“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相信,在高举邓小平教育理论旗帜,学习十五大报告精神基础上,以百倍的信心和坚忍不拔地努力踏踏实实工作,加快心理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步伐,发挥我国“大教育“优势,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上一页[1][2]

篇2: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20xx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一个家庭的4个留守儿童集体服毒自尽的事情,震惊了所有人,4个孩子中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正是天真无邪、青春烂漫的年纪,却戛然而止,只留给世人无尽悲伤。,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警方调查,5个小孩系躲进垃圾箱避寒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5个死亡的男孩均在10岁左右,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真是令人感到无限惋惜和痛心。此类案件屡见不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20xx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关注其教育及心理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疏导、素质培养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1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限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猛,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地区偏僻,生产力较为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变生存现状纷纷外出务工,由于户籍限制及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大多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为1.3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人,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8.29%。该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据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分为“母亲外出”,“父亲外出”,“父母亲均外出”三种情况类型。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共计2032名学生(占全部学生95.4%)。从总体上看,“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人(占30.2%)、“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人(占6.4%)、“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人(占18.6%),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人(占55.2%)。数据显示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压力,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由谁监护和看管?谁来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呢?孩子的心理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将由谁弥补?对74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有230名是托付祖辈照管,占38.7%;有23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照管,占43.2%;由127名是由父亲照管,占18.1%。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未能承担监护教育职责,“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凸显,导致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多方面缺失,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不能较好的适应集体。

篇3:有关农村学前教育中的问题探讨

1、经费得不到保障, 办园条件简陋

学前教育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具体政策, 将其明确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所以所有的经费都是自筹。而就目前政策看, 虽然上级允许收取每生每月40元的管理费, 但由于目前农村生源急剧减少, 公办幼儿园除中心幼儿园外, 其他7个村级幼儿园共有学前儿童200多人, 因为规模小, 收入寥寥无几, 维持日常经费支出已然不足, 根本没有资金改善办班条件。所以学前教育所需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填补与更新, 造成办园条件极差。以大五家子镇为例, 幼儿园绝大部分规模小, 除中心幼儿园大中小三个班外共100多人外, 其它幼儿园大中小都混在一起, 只有1个教学班, 30人左右, 教师1人;教室及各种教育教学设施非常简陋, 根本没有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身体特点的专用设施设备:幼儿图书、玩具等设施的配备基本为零;幼儿园床铺数量极少, 有的甚至没有;园内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保健措施, 没有医疗室, 没有幼儿专用水杯;有的幼儿园连一个规范的厕所也没有, 更谈不上音乐室、游戏室;说句实在话, 学前教育按照上级政策应该办, 根据家长需要必须办, 为了教育质量全力办, 但困难重重, 条件极差。

2、学前教育严重小学化

目前, 农村学前教育由于办学目标模糊、家长老师的理念陈旧、师资落后及办学条件设备简陋等原因使得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 比如要听话;上课要专心听讲, 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 坐姿要端正, 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 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 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 缺少教具演示, 缺少图案色彩, 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 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幼儿教育小学化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 拔苗助长, 压抑儿童个性, 影响健康成长。也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 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

3、师资力量薄弱

在乡村, 对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较低, 除少数是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外, 多数是高中毕业生甚至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或是教学水平较低和能力较差的被淘汰的小学教师, 这些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幼儿园教师培训。他们的工资比较低, 除了中心幼儿园园长是公办教师以外都是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 年收入3600元, 没有或很少有奖金, 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更不谈了。由于待遇低, 又没有升学任务,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我乡共有大大小小的幼儿园12所, 幼儿教师26名, 其中公办幼儿园8所 (即村小附属幼儿园) , 其余均属于民办个体幼儿园。除了中心幼儿园园长外没有一名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 均属于代课教师。26名教师中, 专科学历3名, 高中及中专学历16名, 初中及其以下7名。近几年来, 我乡先后合并了几所村小学校, 导致这些村没有村办幼儿园, 在利益的驱动下, 于是一些不具备办园资格的人通过各种渠道举办了幼儿园, 这些人大都是初中毕业或职业中专毕业, 对幼儿教育一知半解。

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思考

1、明确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和方法

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是:幼教目标从“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教育方向的转变。即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获得健康发展的基础素质, 是要把学前儿童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性和完整人格的人。这就要求学前教育要把儿童中心价值取向教育观, 学科 (知识) 中心价值取向教育观, 社会价值中心取向教育观结合起来。既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 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心理能力, 寓教于活动具体形象之中, 又要教给儿童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又要按照社会要求, 培养儿童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是知情意行等几方面整体的发展, 因此不能只顾及其中一点而忽视其他。因此学前教育必须提供全面的刺激, 使教育的影响形成合力。过分注重认知发展的课程模式并不是完美的。

2、强化认识, 切实落实各级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和义务

要切实提高对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认识, 把农村学前教育真正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入国民教育体系, 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经济成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的投入与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各级政府举办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和义务, 将农村幼儿园建设和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做到逐年增加。同时, 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上, 应明确向贫困农村与偏远地区倾斜,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和谐公平发展。

3、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业务的幼儿教师队伍

首先要制定、完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 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 逐步做到民办园教师与公办园教师同工同酬, 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尤其是幼教专业的能歌善舞懂得幼儿教育规律的大学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 以提高农村幼儿园整体师资水平;定期搞好幼儿教师培训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不断提高教师业务基本能力及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要求幼儿教师养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好习惯, 同时在琴法、音乐、舞蹈、绘画等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 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 不穿奇装异服, 禁止奇特发型。待人接物要热情, 注重礼仪, 加强自身修养, 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总之,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农村人口又占全国人口的80%, 所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系关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摘要: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 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学前教育对人的一生乃至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影响。但是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却普遍存在入学率低、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低等严重问题, 需要高度重视。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体系,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魏朦:《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 《才智》, 2011 (23) 。

篇4: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关键词】 农村;生物教学;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引言: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农村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对中学生加强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由于生物学科不仅是对自然的一个探究,也是对人体的一个探索,与健康教育密不可分,同时初中生物教学通过对人体生理上的变化进行叙述人体奥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农村初中生,这种教育是必要的。下文将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初中生的心理为主,探讨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1.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现状

现在对教育的目标已经改变,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优秀,还要从心理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1]。但是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基本的教学都是一种困难,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种奢望,生物的教学更是注重课本上知识点的疏导,对于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基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从而导致农村学生对健康卫生知识一无所知,并且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因为的他们身体开始二次发育,进入青春期,初中生物教学中会对青春期过程中人的身体变化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却忽略了他所教导的对象正是一群面临青春期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着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农村学生健康教育的渗透还是不够完善、不够彻底。

2.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2.1利用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的联系,使之相结合

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的科学,以医学、卫生与健康为基础进行科学性的研究[2]。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将生物知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对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发现健康教育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了解,还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讲解生物生殖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偷偷翻阅过,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他们自身的一个变化也是很关注的,生物生殖知识点主要是对人体的一个发育过程以及生产过程的阐述,笔者联系青春时期,学生会出现的一些身体变化,如女生月经,男生遗精,开始变声等学生所遇到的变化进行生物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告诉他们,这个时期这些变化都代表着他们向大人更进一步,而且随着生理的变化,他们的性意识也开始萌动,性心理上也产生“好奇感”和“神秘感”,只要正视这些就可以避免学生面对这些的时候采取不健康的方式来满足好奇心,也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改变了农村初中学生对性知识的一无所知。

2.2把握健康教育渗透时机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无意的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况联系起来,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生物教学时,有些时机的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把握这样的机会,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呼吸道方面知识的讲解,笔者以“人类在做什么行为的时候会对呼吸道带来伤害”这一个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对呼吸道的思考,同学开始纷纷举手回答,有说,环境污染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有同学说,吸毒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也有同学说,吸烟会对人体呼吸道带来伤害,等等学生回答,这些回答都很有道理,而且也表明了学生对呼吸道有一定的了解,这时,笔者总结,人体的呼吸道是通过对空气中氧气的吸收从而排除身体内的废气,如果人类所在的环境受到污染,必然会对呼吸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并且吸烟、吸毒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对呼吸道造成伤害,吸烟还会对人体肺功能造成损害,吸毒行为更是严重的损害人身体各个器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致命的伤害,通过对这个知识的总结,告诫学生吸烟吸毒有害健康,让学生懂得吸烟吸毒的危害性,利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生行为上进行约束。

2.3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生必城市初中生心灵上更加敏感,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如果强行的灌输一些思想和道德观念,农村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由于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内容的联系,在对生物知识的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且这样的思想教育会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讲到《健康地生活》这一课时,笔者通过课堂调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讲评,并且让在座学生也来评判这种生活习惯是好是壞,使得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生活的生活习惯,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最终笔者达到一个对学生进行适当健康教育的目的。

3.结语

总之,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农村学生身体上、心理上健康积极的成长,不仅能够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还能对农村学生精神上、心理上进行辅导教育。

参考文献

[1]金志秀.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4,45(04):70-71

篇5: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对中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对策的一些建议:

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我曾经在农村中学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从1997年起探索这方面工作,笔者认为,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1.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关注和接纳学生,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要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要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以增强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的风度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情感育人,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处世态度去感染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标准统一。关心学生、体贴学生,师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从而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当前,学校德育,注重公德,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忽视私德,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也就是缺乏心理素质教育。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行心理保健指导,懂得心理保健知识,自觉地抵制淫秽书刊,不健康小报的精神污染。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继续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加强学生心理保健指导,培养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

情感育人必须通过座谈,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心理障碍、偏异情况,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成年人的意见,不要盲目地拒绝善意的批评和帮助,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冲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让学生学会维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对学生提供相关的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进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预防。帮助学生摆脱不良心理问题的困扰。举办中学生心理问题主题班会,交流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的体会,主题班会可以采用讨论、辩论、交流、反思、体验等形式。主题班会的主题立足于学生中存在的典型突出的心理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围绕围绕主题开展充分讨论,畅谈自己的体验、感受,在图书馆、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最后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探讨。

2、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帮助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

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和信箱。教师通过讲座、黑板报、墙报宣传等手段予以答复、解决,宣传时隐去具体的事例,避免学生猜到谁写的咨询信件。通过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心理日记,班主任给学生布置心理作业,班主任要求每位学生写心理日记,陈述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体验,心理感受,尤其是自己的心理困扰,学生可以向老师吐露他们所有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日记,开启了学生的心灵窗户,教师有效的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特别是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心理世界,对于学生存在的消极、不良心理问题,可以及时有效的加以矫正,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治疗,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要创造良好的育心环境,开展各种竞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节情绪。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演讲、歌咏、体育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培养学生积极的情趣,对学生形成文明互助、友好竞争的习惯和合作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心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消除他们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的联系,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社会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来评说、讨论,从而增强对社会不良心理影响的免疫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在理论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应树立心理素质教育观念,统一认识,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素质培育体系。构筑完善的心理疏导、咨询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心理潜在的消极因素,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

篇6: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四川长宁王 志 勇

指导教师冯维教授

摘要

本文就当前农村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角色适应方面的冲突,情绪障碍,工作认知偏差及职业倦怠等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措作一浅析,希望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问题对策

教师担负着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主要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角色的真实写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对教师的要求将更进一步,再加上时代激烈的竞争,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也必然存在一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冲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常见诸报端。但专门针对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报道却并不多见,其实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其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并且不易被社会所关注。农村中学在中国的教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范围之大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有必要关注农村中学教师的的心理健康。下面就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一浅析。

首先是农村中学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农村中学教师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角色的适应问题: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同事时给教师的期望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要求,容易造成教师的角色冲突,导致心理矛盾,使教师不容易在对立中找到统一,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例如,教师既要树立角色权威,维护课堂纪律,严格管理学生,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不得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既要落实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又不得不考虑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升学压力。这些使许多教师感到苦恼,不知如何才能更好地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在从事教师工作,但却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更有甚者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自豪 1

感。由此必然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热情,没有积极地投入工作,工作效率差,有些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体会不到师生情感相通的乐趣,有些教师工作中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混日子心理严重,得过且过。

2、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经常表现为情绪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大动肝火,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学生随意惩罚。这种放纵自己消极情绪的做法只能导致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己一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采取某种冲动的方式。同时,这些做法根本就于事无补,它只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可怕或无能,进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3、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有些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和理解。凡此种种,往往是与教师的不良性格和缺陷性人格有关,诸如偏狭嫉妒、多疑、神经质,等等,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4、工作中的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有些教师基于某些教师片面的认识而形成了一些认知偏差和态度偏差。诸如学习好的学生品德也好,学习差的学生什么都差;对学生不要心慈手软,不严管不成器等等。这些偏差产生的根源在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是一种完美主义倾、向以偏概全倾向的反映。

5、职业倦怠症:这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竭的状态,是现代人的一种“流行病”。有的表现为生理耗竭,如产生身体能量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有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饮食习惯或体重突然改变,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疾患;有的表现为才智枯竭,如空虚感明显,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如有一位30多岁的男教师因为答不出学生的提问而自杀身亡,这是典型的才智枯竭的例子;有的表现为情绪衰竭,如对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情绪烦躁、易怒、责备、迁怒于他人,悲观沮丧、抑郁、无助与无望,冷漠麻木、无情,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无法关心他人;有的表现为价值衰落,如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

至转行;还有的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加剧,人际摩擦增多,极端情况下会打骂无辜的人,出现自残行为。

其次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包括抚养教育孩子的压力,和配偶分担家务以及处理家庭杂事的压力,与亲戚人情走动的压力。

2、工作的压力,这是最主要的压力。教师的工作压力有来自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班级人数的增加,考试竞争,名次竞争,升学竞争的日益加剧,教师的教学强度和难度不断增加;许多农村中学教师每周上20-30节课,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同时学校还要要求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教师要组织甚至必需参加,使本来不堪重负的教师产生心理疲劳甚至使倦怠感。育人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社会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影响以及当代青少年变化的心理特点使教育工作难有成效,教师长时间的苦心教育时常受到校外不良社会风气所冲击,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挫折感。中学生厌学、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看黄色影象制品、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更有中学生违法犯罪令教师头疼不以,尤其是班主任承受的心理压力更为沉重。对于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或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扰。进修、科研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压力。中学都是学历提高成为一种趋势,大部分教师除了要参加各种岗位培训,还要参加大专或本科的自学考试,甚至研究生进修班和教育硕士班,否则学历不达标或没达到规定的继续教育学习时数,不但影响职称职务评聘,还有下岗的可能。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投影仪和多媒体电脑的使用,有时还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学习压力考试压力交错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大部分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写出甚至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如果是骨干教师,还要承担各种教育科研课题的任务,加上评职称必须发表论文等,这又无形增大了老师的心理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近几年来,知识经济在我国已经初见倪端,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知识跃上了高收入阶层,然而中学教师依然是比较清贫的职业,如果没有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教育事

业的热爱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或跳槽,尤其是男性青年教师受到的经济压力更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经济方面的压力尤其严重。据报道安徽省截止到1999年底,累计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达16.7亿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乱收费等,使一部分迫于经济的压力而离开学校,此种现象决非少见,可见教师经济压力之大。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人际适应一向是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份调查中中学教师的人际压力约占心理压力变异的64%以上,特别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会引发很大的问题,其中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处理尤其要慎重。这涉及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的问题。这一问题因处理不当而引发的血案也时常见诸报端。工作压力已经很大的农村中学教师,学校的管理又缺乏一定的民主和和谐的群体气氛,领导管理方式不当,做工作简单化、形式化,对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正确的引导,访问演出等使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时有发生。还有就是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环保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师生活条件已够艰苦,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对环境中的噪声更敏感,更容易在这方面感到压力。事实上农村中学的环境虽没有城市的喧嚣,但一些社会不法分子时常到学校扰乱,使原本清静的学校变得热闹非凡!凡此种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三、简单谈一谈加强教师心理保健的对策。

当前,全面改善教师心理状况,已是教师使用、培养和提高的迫切问题。因为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改善和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整体素质的需要。

教师心理保健必须讲究针对性,即弄清楚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不少研究结果表明:不被重视、不胜任工作、工作不满意、人际关系不良是四项重要的职业心理问题的源,而这个四个源头又常常表现为综合因素互动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教师心理保健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师,而老师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如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等。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不应过分强调用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晋级,评聘的依据,以使教师心理松绑和减压,解决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凭借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其次,适时调节,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不会随下班而结束的,我们必须在下班后再备课,进修,学习,家访等等。在这样的工作重压下,我们要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调控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尽量在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时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留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琴棋书画,写作旅游都能有效地调节改善人脑相关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缓解压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让我们的心灵走出紧张乏味的小圈子,进入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

另外,适当参加运动,把烦恼与汗水一起排泄出去。烦躁琐碎的工作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忧愁烦恼,长期积郁在胸,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有什么表现,但内心受到消极感情的控制,使得工作没有激情,上课语调平平,影响工作效果。所以我们要采取对策,把烦恼排泄出来。如主动找人倾诉,每天晚上罗列下自己在这一天的闪光点,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等等,这些都能让自己有一个愉快的心情。体育运动是健心的良药,能有效排解不良情绪,有效消除心理疲劳。只要你做一个有以,学校内这样的机会是很多的。在活动课上与学生打打球,既健身心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与同事工同参加体育动也能排解烦恼增进同事间的友情。运动中心理得到调节,思虑得以澄清,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疏泻了心中的忧恼与不快。

早在1996年,联合国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与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我们每个农村中学的教师都应及时克服消极心理的影响,满怀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能做到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每一名话都对他们饱含热情,每一次眼神都对他寄托希望,每一个手势都对他们亲近,每一个动作都对他以鼓励。

参考书刊:(1)《现代教育心理学》冯维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心理世界》杂志社,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2005-3-41。

(3)《心理世界》杂志社,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2005-9-61。

(4)《心理世界》杂志社,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2005-10-8。

(5)《心理世界》杂志社,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版,2005-11-57。

(6)《中学教育心理学》,许其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7年版。

篇7: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方法

摘要:陶行知在健全人格的思想里, 其中提到健全人格须包含优美和乐之感情, 显然, 他把良好健康的情感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而现阶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论指导, 实践过程缺乏多样的方法, 导致效果不好。

关键词:陶行知; 起始阶段; 心理教育; 良好情感;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状态, 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 也就是说,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 心理都能保持稳定, 能通过适当的行为来克服, 这种稳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 这要根据大环境来判断的。

二、当今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及分析

(一) 自私自利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天生的, 它的产生是自身心理发展、教育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幼儿的情感陶冶和心理塑造, 而陶行知先生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生活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实践, 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启发。

案例:早晨区域活动的时候, 小朋友们都在自己喜欢的区角里玩玩具, 只听见晨晨大声地喊着:“我喜欢红色雪花片, 你们都要给我!”他一边喊一边拼命的抢雪花片, 并把其他小朋友推开。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今天有晨晨最喜欢的红烧肉, 晨晨很兴奋。我忽然听到小可的哭声, 我忙走过去问她怎么了, 小可边哭边指着晨晨:“晨晨把我的红烧肉都抢走了。”我气愤地望向晨晨, 他马上就说:“家里的红烧肉都是我一个人吃的, 我没有错!”

分析: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因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他一个人享用, 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自私的毛病。加之没有兄弟姐妹, 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社会性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二) 占有欲强

孩子占有欲具体表现在独占自己喜欢的玩具、图画书、各种用品等等。幼儿时期孩子表现出来占有欲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为孩子并没有“分享”这一概念, 这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培养的。

案例:乐乐今年5岁了, 是父母的宝, 独占欲望非常强烈, 从来不懂得分享。到他家里来玩的小朋友乐乐都不让他们碰他的玩具, 连爸爸妈妈都劝不动他。乐乐因为占有欲太强老让妈妈伤脑筋。上个月妈妈带他到亲戚家串门, 乐乐一进家门, 招呼也不打, 就开始乱翻乱吃, 把好东西据为己有;而当别的小朋友碰一下自己的东西, 乐乐立马对小朋友大喊大叫, 妈妈怎么说都没有用。

分析:占有欲解释为产生对他人所有物的欲望, 并通过行动占为己有。应该特别注意的是, 孩子的占有欲大部分仅限于情感范畴, 因为孩子的占有欲与成人还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占有欲是没有功利心的。同时, 孩子占有欲的表现不一样, 处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三) 缺乏同情心

幼儿时期正是同情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早期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具体可以通过饲养宠物, 种植植物等来实现。

案例:小小是一个漂亮快乐的女孩, 但是当看到有小朋友摔倒或者够不到玩具的时候, 她一般都是熟视无睹。又或是班上有小朋友带来小乌龟或小仓鼠, 她都没有其他小朋友感兴趣。轮到她做小动物值日生了, 小乌龟需要换水, 小仓鼠没有食物了, 她也不怎么管。都要其他小朋友或老师提醒她才会去做。通过和她交流, 小小说:“其他小朋友也是值日生, 他们可以去管啊。”

分析:孩子的同情心在幼儿阶段虽然已有推理式思考的参与, 但主要还是依赖具体形象思考。同情心是具有情境性的, 幼儿依赖眼前的情境, 或者依赖成人描述的.情境, 如果离开具体的情境, 同情心就很难产生。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

(一) 营造轻松环境, 构建精神家园

为幼儿提供一个关怀、接纳、尊重的坏境。关怀每一个幼儿, 鼓励他, 关爱他, 与孩子近距离相处;接纳幼儿的一切, 包括他的出身、性格、头脑等等, 这种包容的态度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尊重幼儿,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 多鼓励、多引导, 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点, 产生自信心。

(二) 积极开展游戏, 发展幼儿素质

在陶行知先生的经典名言中, 他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孩子在游戏中认知, 学习和成长,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设计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游戏应呈现出趣味性、生活性、教育性等特点, 满足幼儿生理、心理的需要。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个性、班级或幼儿园特色以及环境布置特点等方面, 开展多种游戏, 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三) 以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陶行知先生还认为, 要懂得儿童, 这也是父母的责任。家长不仅要起到幼儿生活中指导人的作用, 也要起到幼儿心理健康导师的作用。

幼儿的成长需要爱, 幼儿的教育需要爱, 构建幼儿健康的心灵世界自然也需要爱, 幼儿教师要能够创造爱, 并让幼儿感受到这种爱。

四、总结

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情趣周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通过情趣周记的开展, 也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研究、实践、提高的平台, 成为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举措。可见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真的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投入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读懂孩子, 体会孩子的心情, 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培养他们良好健康的心理和情感。

参考文献

[1]秦红.普教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 (1) :30-32

[2]中国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3]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I]四川教育出版社, 1月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I]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月

篇8: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

(一) 亲情缺失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 有的几年不归, 有的音讯渺无, 他们从小缺少父母关爱, 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从调查结果看, 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大多是通过电话, 有的两三个月一次, 有的半年或一年才一次, 有的甚至几乎不通话。在电话中, 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 而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情绪变化和性格形成等方面则往往注意不到, 因此许多孩子反映“好像跟父母没什么话好说”。

“爸爸、妈妈, 我好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在一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中, 孩子这样呼唤。“我不要衣服和食物, 我要爸爸和妈妈!”一对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 经常买些漂亮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寄回或托人捎回家, 没想到孩子却是这样说的。

(二) 缺乏管教力度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根据我们对学校教育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 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着很多困难, 87.4%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教育难度要大得多”;同时有78.5%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 孩子的品德行为比正常孩子要差得多了”。某农村中学校长介绍说:“在学校所有班级中, 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中, 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行为失范问题在初中阶段的男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 大部分都在学校住宿, 有的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以致道德观念滑坡和纪律意识松懈, 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某中学一位男生本来学习成绩不错, 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从父母到外地打工去了, 孩子一个人在家孤独无聊, 就经常邀请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小青年来家里喝酒、赌博, 由于害怕父母知道了要受到惩罚, 于是在那几个小青年的唆使下, 竟然干起了蒙面抢劫的勾当, 很快被公安机关抓获, 父母知道后, 悔恨交加, 但为时已晚。

(三) 留守儿童倍感孤独, 尤其渴望各方关爱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 几乎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表示“很孤独, 特别想爸爸妈妈”。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留守儿童们往往显得更加内向、孤僻、偏激。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10%的孩子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 有90%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 谁也不告诉,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产生。

我校留守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 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 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白天的时候, 珍珍经常盯着电话发呆, 接到爸爸的电话就很高兴, 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 躲在一边不出声了。令人心酸的是, 有一半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在打工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另有一半的留守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则是“城里上学太费钱。”

我校留守儿童东东说, “以前爸爸在家的时候, 爸爸妈妈一起干活, 爸爸还经常和我玩。现在爸爸走了, 我觉得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她要干很多的活, 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忙不过来, 根本上就顾不上和我说话。”

二、解决对策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长期存在, 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不合理、不完善的产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 这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更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 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父母在外出打工时, 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的选择。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必须从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 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 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教育专家建议, 作为父母, 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降低母亲的“外出率”。一般来讲, 如果父母双双外出,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有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 影响则要小得多。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同时教师应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接触机会, 及时进行角色上的转换, 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和存在, 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尚未全面展开, 导致对留守儿童状况的了解十分有限, 决策缺乏依据。但是, 留守儿童面临的很多问题, 比如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品格修养问题、教育管理问题等, 都必须依赖更深入的专门调查资料来进行分析。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及对策研究。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 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作, 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学校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前途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将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放在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首位,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克服心理障碍和不良倾向, 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落后地区。当前要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大力推行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学校, 尤其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法纪、前途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在老师关爱、同学关心、同伴互助的温馨环境中健康成长, 让他们在社会支持、学校重视、家长放心的和谐环境中同步发展。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 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 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高度重视。

上一篇:好事近,好事近邓剡,好事近的意思,好事近赏析下一篇:雨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