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炎症56例原因分析与治疗探讨

2022-09-13

口腔颌面部炎症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多为致病性微生物感染所致, 主要为颊间隙感染和牙源性感染, 包括智齿冠周炎、牙周脓肿、牙槽脓肿、颌面部蜂窝组织炎、颌下淋巴结炎等[1]。患者一般出现局部不适或全身不适, 若对该病处理不当则会使感染进一步扩散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明确诊断、及时切开引流、有效应用抗生素是缩短颌面炎症处理疗程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治疗的56例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56例, 均为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 男性31例, 女性25例, 年龄7~52岁, 平均年龄33岁。其中农村患者20例, 城镇患者36例。年龄段在7~27岁间的比例较高, 占48.21% (27/56) 。病程8~42d, 平均18d, 颌下炎症14例, 咬肌炎症12例, 眶下炎症8例, 颌周炎症6例, 口底炎症6例, 翼颌炎症5例, 颞下炎症4例, 咽旁炎症1例。病因感染主要以牙源性感染为主, 占76.8% (43/56) , 腺源性感染占12.5% (7/56) , 损伤性感染占5.4% (3/56) , 医源性感染3.6% (2/56) , 无血源性感染。患者以颊面部间隙感染者居多, 占48.2% (27/56) , 眶下间隙感染占21.4% (12/56) , 嚼肌间隙感染占16.1% (9/56) , 颌下间隙感染8.9% (5/56) , 口底感染5.4% (3/56) 。

1.2 治疗方法

该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1) 根据人体对同一菌种或菌型的敏感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机体对抗菌药物的反应性, 以选用针对性抗生素为主, 一般病例甲哨唑及青霉素, 严重病例用头孢菌素, 产生耐药性的与感染较重应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急性蜂窝织炎时使用剂量要加大。 (2) 全身中毒情况严重者, 应加强支持疗法, 加强静脉输液, 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高热患者用物理降温, 或用退热药物治疗。 (3) 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 具备切开适应证的在2h内行内外切引流术, 一般在局麻下, 待局部脓肿形成穿刺确诊后采用合适切口, 用血管钳钝性分离达脓腔, 使脓液尽量引流。口底感染应早期切开, 保证引流通畅和呼吸道通畅;眶下感染为减压主张早期切开引流;为防损伤深部组织, 咽旁感染切开时切口不宜过深。对于较大脓腔, 引流速度不宜过快, 以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脓腔, 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水肿明显者, 高渗盐水敷料湿敷, 每日换药, 继续抗炎治疗。术后进行彻底清创、引流处理后, 用0.9%生盐水30m L+庆大霉素8万U加反复冲洗, 置橡皮条、碘仿纱条、乳胶管等引流。

1.3 疗效判定标准[2]

(1) 治愈:治疗后疼痛、发热、开口困难等症状全部消失, 局部炎症肿胀消退。 (2) 好转:治疗后疼痛、发热、开口困难、局部炎症肿胀等症状减轻或上述症状中有1项未恢复正常。 (3) 无效:治疗后疼痛、发热、肿胀、开口困难等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该组患者治疗治愈44例, 好转1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2%。1例无效患者因服药后便稀, 排便次数增多而未能坚持。疗程为3~8d, 平均疗程为5d, 大部分患者1周后出院。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炎症是指颌骨周围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为颏下、舌下、咬肌、颌下隙等感染, 局部症状明显, 化脓局限后波动感明显, 容易诊断。该组56例患者中儿童与青年人发病率较高, 占48.21% (27/56) 。患者以颊面部间隙感染者居多, 占48.2% (27/56) , 病因感染主要以牙源性感染为主, 占76.8% (43/56) , 多为根尖周炎和冠周炎引起。口腔颌面部容易发生炎症的原因主要与口腔内的湿度和温度适于各类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牙及牙周组织与上下颌骨有着直接解剖联系, 在全身抵抗力下降时, 冠周炎、根尖周炎等经常发作最易并发颌面感染[3]。牙龈和扁桃体的特殊解剖结构适合于各类微生物的寄生、存留和聚积。经我院积极的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与适当的切开引流治疗, 本组患者治疗治愈44例, 好转11例, 总有效率为98.2%。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致病菌除厌氧菌外, 主要为革兰球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抗生素治疗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用足剂量, 疗程适当。同时进行积极的纠正水电解质治疗,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必要及时切开引流, 清除病灶, 防治并清除口内病灶牙, 截断感染来源, 切开引流一般宜局麻, 术中要注意无菌细心操作, 保持呼吸道通畅, 既可缩短疗程, 又有利于避免复发, 对于可降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炎症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56例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其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该组患者中儿童与青年人发病率较高, 以牙源性感染为主, 经我院治疗治愈44例, 好转11例, 总有效率为98.2%。结论 口腔颌面部炎症是口腔多发病, 治疗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抗炎治疗、支持治疗等综合处理的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炎症,牙源性感染,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丁钰.60例口腔颌面部炎症原因分析与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8) :69~70.

[2] 胡晓文, 吴学礼, 欧阳喈, 等.2种不同方法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的效果分析[J].口腔医学纵横, 2001, 17 (4) :290~292.

[3] 陈中, 谷凤琴.口腔颌面炎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6) :102~103.

上一篇:以人文本是完善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前提下一篇:加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力度保护山区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