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颌面间隙感染30例临床分析

2022-09-11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是指发生在口腔颌周组织颜面及颈上部的蜂窝织炎, 病变可以波及皮肤口腔粘膜、筋膜及脂肪结缔组织, 肌肉、神经、血管淋巴及涎腺组织, 感染可从一个部位累及周围形成多间隙感染, 如果及时合理治疗, 感染即可控制并获得痊愈, 若感染未及时控制, 将导致严重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男23例, 女7例, 年龄38到84岁, 平均年龄52.6岁。糖尿病史1~25年不等。5例发病前从未检测过血糖, 12例未严格控制血糖, 对自身糖尿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6例糖尿病病程长并伴有其他系统性并发症, 1例为梅毒Ⅱ期患者。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者中13例均有口腔内粘膜擦伤或牙签刺伤, 其余17例有牙周炎、牙体病、智齿冠周炎等感染病灶, 症状为全身乏力、轻中度发热, 颌面部疼痛, 广泛性软组织充血水肿, 张口受限, 口内分泌物增多, 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 严重者出现吞咽困难, 呼吸急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1.3 辅助检查

空腹血糖连续2~3次均>9mmol/L。高者可达26mmol/L。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及分泌物细菌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梭形杆菌、金葡菌、厌氧杆菌、螺旋体。B超探查可提示有深部脓肿并给予定位。

1.4 临床诊断

(1) 颌面间隙感染; (2) 糖尿病。

1.5 治疗方法

通过药敏试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克林霉素、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替硝唑等;局部穿刺抽吸术, 脓肿切开引流术;在内分泌专科医师指导下密切检测并控制血糖。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治疗后28例治愈出院, 2例因严重并发症转内分泌科治疗后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1) 糖尿病是血中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伴有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导致血糖过高, 进而引起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出现乏力、消瘦、多饮等表现, 随着病程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机会感染, 心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最终导致衰竭死亡。目前世界各国糖尿病患病率均有所增长, 我国增长得尤为显著, 且发病年龄年轻化。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白细胞去化功能、粘附吞噬功能缺陷, 组织内血管基底膜的表现、胶原合成减少, 修复愈合能力、免疫调节功能下降, 导致患者抗感染能力下降, 易发生机会感染、伤口愈合障碍。

(2) 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疏松, 正常菌群保持平衡, 外来病原菌的污染一般不会导致面间隙感染, 只有当人体局部及全身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环境发生改变时感染才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口腔内环境的酸碱度较正常人偏酸性, 并且不稳定, 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也是机会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常人群口内外粘膜、皮肤无意中损伤, 一般无症状且很快自愈, 而糖尿病患者则不同, 随着血糖值升高发生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增加, 严重者导致呼吸吞咽困难、脓毒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应重视糖尿病人群的口腔卫生保健, 加强健康教育宣教, 倡导良好的生活行为, 提高防范意识, 对于较重的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常规进行血糖检测做到及早合理诊治, 预防严重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颌面间隙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2005~2009年, 对我科收治糖尿病患者颌面间隙感染30例诊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30例中28例感染治愈出院, 2例死亡。结论 对于较重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要常规进行血糖检测, 合理运用抗菌药物的同时, 及时行切开引流术, 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关键词:面间隙感染,糖尿病,血糖,机会感染

参考文献

[1] 马家骥.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33.

[2]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3~274.

[3] 胡祥文, 李秀丽, 吴海霞.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7 (3) :162~163.

[4] 韩令力, 陈于.糖尿病患者知识、行为、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3 (1) :107~108.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下一篇:新疆土壤水分自动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