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6例分析

2022-09-11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属于中医“胆瘅”[1]范畴, 本人认为本病主要是胆邪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宜用苦辛通降之法。因此笔者自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在临床上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6例, 同时与单用西药吗丁琳、硫糖铝、庆大霉素治疗48例作对照, 结果半夏泻心汤组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组患者均为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我院门诊病人。104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 对照组48例。治疗组中男38例、女18例, 对照组中32例、女16例。2组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59岁, 平均年龄43.5岁, 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本组患者中做胃次全切除术4例、胆囊切除术6例、大便检查出有虫卵5例、B超检查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36例、胃镜检查合并有食道炎30例、胃溃病2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十二指肠球炎1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4例。本组病例肝功能检查均正常。诊断依据:本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 常有明显而持续或频发性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胆汁性呕吐、口苦嘈杂、渴不欲饮、大便不实、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所有病例经纤维胃镜检查, 胃粘膜弥漫水肿, 并有明显胆汁返流。病理活检证实为慢性胃炎。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法半夏、积实、蒲公英各15g, 黄氏、干姜、党参、生大黄各5g, 黄连3g、砂仁5g (后下) , 炙甘草6g。并根据中医辩证分型, 随证加减暖气、呃逆频作者加旋覆花 (包) 15g, 赭石 (先煎) 30g, 胃脘痛较重者加延胡索、川栋子各15g, 食滞者加麦芽30g、鸡内金10g,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者去党参、干姜、加石解、北沙参、麦冬各10g, 胃次全切除术后或胆囊切除术后有气虚者加黄氏30g、党参15g、白术12g, 每天1剂, 水煎2次 (约500mL) , 分早晚餐前30min服用, 4周后改为隔天1剂, 8周为1个疗程。 (2) 对照组:吗丁啉5mg, 每天3次;硫糖铝1mg, 每天3次;庆大霉素片8万U, 每天3次, 于餐前20min服用, 8周为1个疗程。

2 结果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 胃镜检查未见胆汁返流, 粘膜炎症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自觉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胆汁返流减少, 粘膜炎症减轻。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胃镜检查胆汁返流改善或加重, 粘膜病变无变化。治疗结果见表1。

2 组总有效率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P<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病案举例

金某某, 女, 4岁, 2001年4月7日初诊。患者胃部闷痛, 呕吐苦水, 反复发作3年。曾于2000年5月19日纤维胃镜检查提示:胃粘膜炎症, 空腹胃液有胆汁存在。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刻在症见形体消瘦, 面色苍黄、颧红, 上腹部疼痛灼热, 进食后加剧, 时有恶心呕吐, 吐苦水少许, 即觉咽喉热辣、心烦少寐、便秘、舌苔黄腻、根部厚浊、脉略弦。证属胆胃郁热、胃失和降, 当治以苦辛通降, 和胃降逆, 兼佐平肝。处方:法半夏、太子参、代赭石各15g、黄连3g、干姜5g、柴胡、桔梗各12g、黄茂、木蝴蝶、香附各10g, 并随症加味, 痛甚加川栋子、延胡索, 便秘加大黄、积实, 气滞加百合、乌药, 胁痛加百合, 麦芽。诸症悉除, 2003年2月10日胃镜复查, 胃粘膜炎症 (轻度) , 胃液无胆汁。后以柴芍六君子汤加木蝴蝶、砂仁常服善后, 随诊2年未复发。

4 讨论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中由半夏、黄氏、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中药组成[2]。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为全方之君药, 黄氏、黄连苦寒汇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 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

应用中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要结合临床病人具体情况, 临床进行辨证分型施治[3], 本病临病可分为热淫肝胆、肝胃不和胃阴不足, 脾胃蕴热等型, 临床治疗时在本方基础上进行辩证分型, 随证加减, 并且要根据病人体型情况, 灵活掌握运用, 方可获更佳疗效。同时要嘱病人平时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调节, 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戒烟酒等方能巩固疗效。

摘要:对56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临床辫证施治, 结果显效34例、有效16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2%;与西药对照组48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79.1%,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关键词:胃炎,胆汁返流,半夏泻心汤

参考文献

[1] 林三仁, 许国铭, 胡品津, 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 2007 (4) .

[2] 苏慧芬.半夏泻心汤加味煎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胃热证的临床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 2006.

[3] 王薇, 付亮, 高欣, 等.胆汁反流与食管下端括约肌组织中一氧化氮及血管活性肠肽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 2005 (2) .

上一篇:《网站设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下一篇:关于加强企业青年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