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策略

2022-10-01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新经济革命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 那么肩负培养人才使命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显得的尤其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不为时代所淘汰就要坚持努力学习, 在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有学者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 即:反思教学、合作发展、行动研究和科学探索。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提出了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1 积极解放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与学, 教师是“主演”, 学生是“听众”, 知识的传授更多地是以灌输的形式进行;而新课改的要求, 就是要打破这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只起“导演”作用, 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演”。教师应从“施教者”转变为“引导者”, 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员”, 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论, 确立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 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2 增强服务意识, 加快自身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标, 是为了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下一代人才。因此, 归根到底, 教师是为教育服务的, 是为学生服务的, 是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所以, 教师应尽力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子, 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服务宗旨。为了这一目的, 教师就要加快自身发展和进步, 紧跟时代的步伐。

3 增强创新意识, 点燃创新火花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 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所以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任重而道远。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绝大部分是以教导与服从为特征的, 学生更多地被要求接受、理解和模仿, 这样往往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考了多少分, 记住了多少知识, 关注的只是学习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与国外学生相比, 在成绩上能胜过他们, 而生活经验、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却往往难以和他们抗衡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状况则不然, 他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在学校向老师提出了多少问题, 提出了什么问题, 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所说:“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 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 所以, 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这种鲜明的对比, 强烈地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滞后性。因此,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 由此来点燃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

4 树立科研意识、培育科研水平

时代在前进, 知识在更新, 教学内容在改变, 不同时期的学生接收的信息内容、信息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 教师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应努力探究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新思路, 探究新时期下的教育新模式, 探究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的教育新手段, 走科研发展之路。在课程改革研究上, 有一句名言, 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每位教师应立足本职, 立足本校, 寻找适合该校学生发展的科研课题。

5 注重教法改革、师生共同进步

5.1 增强学习意识、谋求全面发展

在不断变革的社会大环境下, 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即“教育既是为了促进个人的终身全面发展, 又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 才能不断适应素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才能建构新课程条件下的目标、教学、评价体系。这不但是一种新的观念, 而且是一种精神境界, 是教师自身提高和创新教育的原动力。

5.2 营造和谐氛围、创造宽松环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 那仅是限于少数, 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 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 只有民主才能办到, 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所以, 教师应改变以往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学生一味服从与执行的局面。注重学生的存在, 重视他们的需要、情感和认知水平, 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加强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交流、沟通和碰撞。

5.3 鼓励勤于思考、倡导大胆质疑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 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5.4 注重实践参与、培养动手能力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这些都证明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 获取知识。

5.5 给予成功欢乐、获得幸福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产生厌倦情绪, 甚至出现逃学、弃学现象, 这往往是因为学生较少获得学习的成功与欢乐。所以, 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欢乐与满足, 从而提高他们继续学习, 再攀新高的积极性。

5.6 注重信息技术、开发利用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 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现在教材的概念已经扩大到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利用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殷切期望, 我们广大的人民教师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难, 勇于吃苦, 乐于奉献, 肩负起培育有世界竞争力水平的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专业化道路上成长和进步。本文不但提出了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还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专业化,对策

上一篇:基于劳动经济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探讨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