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区位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的/意義】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效率。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可以为未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对深入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农业区位论文范文

基于区位商视角下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经济振兴的着力点,该研究在运用区位商法分析云南各地市农产品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云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高原农业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建设旅游农业,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云南优势特色农业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位商;高原特色农业;农业发展;云南省

Study on the Plateau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View of Location Quotient

ZHU Ruxia, LUO Huasong et al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2)

Key words Location quotient; Plateau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Yunnan Province

关于特色农业的含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斯蒂格利茨提出特色农业是指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的产品或从事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1]。王建农等认为特色农业是指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缘、非凡的工艺特色以及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产业总称。陈东景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2]。邹东升等从农业发展和市场经济模式阐述了特色农业的运作模式,认为特色农业应当借助科技创新和资源异质化,在推动主导产业标新立异和农产品品牌开发的过程中,实现高效、持续发展[3]。吕火明认为特色农业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具有生产的区域性、传统的继承性、产品的优质性、经济的合理性等特征[4]。赵贵宾则认为特色农业就是有效利用一定区域内的农业综合资源,开发资源条件独特、区域特征明显和产品品质特殊的名优农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销售给特定的消费市场群体的现代农业[5]。

根据以上观点,结合云南省实际,该研究总结出了特色农业的含义:在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经济区域各种区位优势,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以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管理等综合方式为途徑,而形成的面向市场的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笔者通过对云南省各种农产品区位商的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探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

1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并且农业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异常丰富,为特色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发展、面向国际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云南省在农业开发中取得了较大成效,传统优势农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新兴优势特色农产品迅速崛起,高原特色农业开发已具备了较好的农业基础,初步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优质稻米、甘蔗、茶叶、咖啡、橡胶产业区;以滇中、滇东北为主的烟草、畜牧、花卉、中药材、马铃薯产业区;以滇南、滇东南为主的热果、药材产业区。但在成绩面前也不难发现,云南省农业总体上仍处于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化经营层次低、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的境地,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落后的环境观念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6]。

2基于区位商(LQ)理论的高原特色农业测评

2.1区位商及其计算方法区位商是分析判定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一种分析方法,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用于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或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7]。

图1基于SWOT分析的高原特色农业定性评估依据图1的定性评估,结合云南省各地市的实际状况和对所选取农产品的测算结果,分析云南省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结果显示:滇中地区拥有独特的区位、资源、产品和产业优势,良好的贸易环境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农业品牌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体系也不够健全;滇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但贸易环境、生态环境均处于劣势,再加上农业信息不足、科教水平低、区域联动少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滇西和滇东南地区农业规模较小,优势农作物并不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但是在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的影响下,特色农业发展依然存在较大潜力;滇西南地区具有地缘优势、产品优势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优势,在“桥头堡”战略的带动下,拥有旅游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投入和融资力度凸显匮乏;滇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油料以及烤烟虽然优势明显,但受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制约,特色农业的市场潜力并没有被挖掘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克服内部劣势、规避外部威胁,进而协调云南省各地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从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WT)组合4个角度对研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总体评述。最终归结为4种发展战略,如表4所示。

表4基于SWOT分析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组合战略描述SO组合增长型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主体主动性,利用云南省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弱点,回避外部威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发展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旅游观光农业WO组合扭转型战略利用外部机遇,克服自身弱点,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探索云南特色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ST组合多样化经营

战略利用优势来回避外部威胁,采取保守战略,尽力回避碰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资源转型,整治生态环境,挖掘农业生产内部潜力,坚持产业一体化和多产品技术战略,以创新特色取胜WT组合防御型战略集中精力克服内部弱点,规避外部威胁,不断整合已有特色农业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走保守、稳步、互惠的发展模式

4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结合SWOT发展战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抓住“自贸区”、“桥头堡”、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等历史性机遇,形成“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政策扶持为保障”的新的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特色,把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发展新兴特色农业和发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着力培育有高原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确立农业资源差异化布局模式,并建立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合理的专业分工和区域布局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显著提高云南特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1巩固农业基础,调整农业结构,打造优质特色原料生产基地对于滇中、滇西北、滇西南等区域的优势农业资源,应采取以下措施:滇西北地区应加大优质粮生产的比重;滇西南地区重点加强优甘蔗、茶叶和优质热带水果的开发与生产,建设茶叶出口基地;滇中地区应扩大烤烟、水果、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突出原料特色;滇东南地区应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4.2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人员培训,建立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按照“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农业复种指数和科技水平”的思路,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大滇中、滇西北地区以粮食油料为主的现代种植业建设,对反季节粮食作物实施突破;完善滇西和滇东南地区的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以茶叶、甘蔗和水果为特色的滇西南地区则应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产水平,加快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4.3择优布局产业,加强区域联动,进一步壮大优势农业产业群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布局、面向市场”的要求,推进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区聚集发展。滇中重点发展粮食、油料、烤烟、果类等产业;滇西重点发展蔗糖、油料、茶叶等产业;滇东北重点发展粮食、油料、烤烟等产业;滇西南重点发展茶叶、蔗糖、果类等产业;滇西北重点发展粮食产业;滇东南重点发展热果、稻谷等产业。此外,加强区域之间不同产业的联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

4.4融入民族特色,发展旅游农业,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化战略把云南省各地市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并融入民族风情奇趣,通过特色旅游发扬农耕文化与民族文化,并借助民族文化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化战略,以特色促进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農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跨地市、跨省、跨国经营,打造优势品牌。

4.5完善交通体系,增强信息沟通,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包括与内地省份的冷链物流、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服务机制,保证特色农业对外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省内区域而言,还应建设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滇西南、滇西北、滇东南等地区与滇中地区的信息与交通联系;滇西北、滇西地区则应加强机耕道路配套设施建设。

4.6利用“两个市场”,建立融资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业环境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同时学习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扩大滇中和滇东北地区的烤烟、薯类、油料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扩大滇西南地区的甘蔗、茶叶的出口规模;扩大滇西北地区的粮食出口规模。此外,还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实行差别化农业产业政策,对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并且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项目适当给予倾斜。

4.7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特色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向集约型发展。就云南省而言,应加强滇西北、滇西地区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低碳种植,改善农业自然环境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并建立完善的环保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等.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3] 邹冬生.特色农业理论初探[J].作物研究,2001(1):7-8.

[4] 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5] 赵贵宾.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2(10):3-5.

[6] 李永前,路遥,普雁翔.如何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6):13-14.

[7]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 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2.

[9] 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N].农民日报,2012-10-20(001).

作者:朱汝霞等

第二篇:基于区位商法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摘 要:【目的/意義】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效率。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可以为未来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对深入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各产业总产值数据,利用区位商法从整体上了解我国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变化幅度和重点地区的调整情况。【结果/结论】根据区位商法分析结果,各地区农业内部及整体的结构调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应根据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对农、林、牧、渔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要继续发挥其优势,同时不能忽视处于劣势发展的地区,需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对重点地区进行合理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区位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

Analysis 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Based on the Method of Location Quotient

CHEN Meng-meng, XIAO Hong-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Key words: location quotient;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change

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效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受农业生产、市场环境与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随着近些年来农业生产方式、居民对农产品消费习惯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总结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和调整幅度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商法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基本的分析方法,其广泛应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水平研究中,近些年来也被应用到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中。如王虎等[1]利用区位商法分析北京市林下经济产业布局,并提出北京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刘湘辉等[2]运用区位商法研究湖南农业产业集聚现象,得出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并且邵阳市、永州市和益阳市的农业产业集聚优势比较明显的结论。闫建伟[3]运用区位商法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差异。王宏伟[4]利用区位商法研究构建了河南省农业现代产业集群,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杜华章等[5]运用区位商法实证分析2000-2015年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向,从而提出有利于江苏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刘靖靖等[6]运用区位商法分析福建省2001-2016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性变化,观察闽东南、闽西和闽北三大经济区域和9个地级市2个层次的区位商变化趋势,并针对于此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党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5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之后,关于我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研究较少。通过前人的研究可知,区位商法已被成熟地应用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中,本文选取2004-2018年我国农业相关数据,分析我国七大区域以及区域内部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区位商的变化情况,对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探讨。通过计算我国各区域的农业区位商,定量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规律,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1 理论基础及数据来源

1.1 理论基础

哈盖特首先提出区位商概念并将其运用在区位分析中,具体运用于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同时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因此,通过计算农业各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找出该区域在我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商LQij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其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个产业的产值),即LQij的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在本文中定义当LQij> l时,表明该地区为该产业的优势产区,具有优势地位,定义为高区位商;当LQij=l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定义为平区位商;当LQij< l时,表明该地区为该产业的劣势产区,不具有优势地位,定义为低区位商。公式如下:

LQij=xij/∑jxij∑ixij/∑i∑jxij

1.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4-2018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林牧渔业各产值情况(表1),并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地理区位划分为七大区域后,使用区位商法进行分析。

2 区位商分析

2.1 农业产业结构产值变化分析

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的不断加快,2018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含服务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13579.53亿元,较2004年首次加入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进行核算时增加了77340.54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增长43314.24亿元、林业总产值增长4105.49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增长16523.6亿元、渔业总产值增长8525.91亿元。从图1可以看出,种植业总产值一直居我国首位,且产值所占比重不断扩大;而林业在我国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一直很低。2004—2018年,种植业总产值占比增加了4.05%,林业总产值占比增加了1.12%,渔业总产值占比增加了0.73%,而畜牧业总产值则下降了8.32%。可见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不断对畜禽品质、质量有所要求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在重视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林业与渔业产业发展步伐稳定,畜牧业产业发展呈现波动式缓慢增长态势,这一系列的变化有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 我国七大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整体分析

根据区位商计算公式,测算了我国七大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性差异。得出2004—2018年我国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及东北七大区域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区位商值,并以折线图形式呈现出来(图2~图6)。

2.2.1 农业区位商变化分析

由图2可知,华东和华北地区的农业一直处于比较劣势,而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农业一直处于比较优势,其中东北和西北地区农业区位商值一直不断上升,表明农业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具有绝对比较优势,且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对稳定的地区为华东、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农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原因可能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且人均农业资源较少,但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西部地区要高,更适宜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农业总产值,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偏好。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农业区位商占据主要优势与它们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其地广人稀,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合发展规模化农业,因此其农业区位商高于其他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农业具有比较优势且区位商值比较稳定,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如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7]中,华南地区被列为优化发展区、西南地区被列为适度发展区。但西南地区受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水土资源配置不匹配的影响,在国家水利工程不断发展的推动下,虽然其农业具有比较优势,但相对华南地区处于劣势。

2.2.2 种植业区位商变化分析

由图3可知,2004-2018年间我国七大区域种植业区位商差异较为明显。其中西北地区的区位商最高,均高于1,在2011年达到峰值1.22,表明西北地区种植业为优势产业。华中地区种植业区位商一直不高,尤其是在2010年触及了近15年的最低点,之后才开始逐渐恢复。华东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因此其种植业区位商越来越低,但其土地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比起其他地区来说要高,有着比较大的效益优势。西北地区种植业规模优势比较大,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如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品质上有保障,因此一直保持着我国种植业发展的优势产区地位。而东北地区受主要粮食作物大豆和玉米价格优势相比国外低的影响,在2004-2009年种植业区位商值急剧下降,2010年之后经《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8]及其他相关政策的支持,东北地区种植业发展重新得到重视。

2.2.3 林业区位商变化分析

由图4可知,2004-2018年间我国七大区域林业区位商差异较大。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地区林业区位商均大于1,林业是它们的优势产业。华北地区林业区位商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并于2012年超过1,而后继续保持波动上升态势,呈现出林业产业优势;而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林业区位商均小于1,且呈现出连年下降趋势。华北地区的林业区位商优势主要得益于北京地区林业产业的迅猛发展,而河北和天津地区的林业仍然处于劣势地区,因此华北地区在制定林业发展政策时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西北地区林业区位商比较优势较弱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降雨偏少且受风沙影响比较大,林业在该地区存在投入大,产值低的特点,使当地林业难以发展起来,亟须出台一套适宜西北地区林业发展的产业支持政策。

2.2.4 畜牧业区位商变化分析

由图5可知,2004-2018年间我国七大区域畜牧业区位商差异明显。华东和华南地区区位商均小于1,且比较稳定,稳定在0.7~0.9之间,说明华东和华南地区畜牧业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华东和华南地区经济较发达省份其畜牧业成本、土地和环保压力剧增,越来越少农户从事畜禽养殖工作了;而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畜牧业区位商均大于1,除了华北地区之外,西南和东北地区畜牧业区位商均呈现上升趋势;华中地区畜牧业区位商比较稳定,在1左右徘徊;西北地区畜牧业区位商呈现厚积薄发趋势,在2014年区位商就超过1,之后连年增长。这主要与2015年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9]及2016年《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10]有关,使华东和华南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向东北地区转移。同时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依据其得天独厚的地广人稀特点,应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地区,虽然目前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比起东北和西南地区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上升幅度最大,受农业部2016年发布《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11]的支持并且该地区占据我国30%的国土面积,未来有望成为畜牧业具有相对优势产区。

2.2.5 渔业区位商变化分析

由图6可知,2004-2018年间我国七大区域渔业区位商差异巨大且这几年各地区区位商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华南和华东地区区位商居于高位,均在1.7以上;华中地区区位商在0.8~1.0之间,而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地区区位商均较低,其中西北地区区位商常年处于0.1位置,表明我国渔业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维持稳定状态。渔业区位商比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受渔业发展的特殊性影响,华东和华南地区作为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地区,承担了我國渔业的保障作用,它们依据丰富的水资源,需要并且能够不断保持渔业优势。

总体来看,2004—2018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除渔业区位商比较稳定之外,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区位商均有不同幅度的变化。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种植业一直为优势产业,华东、华南、华中、东北和华北地区种植业区位商均有着小幅度的变化;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林业一直为优势产业,华北和西北地区林业相对而言处于劣势地位;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畜牧业一直处于优势产业,华东、华南地区畜牧业区位商均小于1,处于劣势地位,华中和西北地区畜牧业区位商稳定在1左右,具有比较优势;渔业各地区的区位商差异较大,并且每年均是如此,单独从地区的角度看,变化不大,但各地区之间比较就有较大差异,其中华东、华南地区渔业具有绝对优势,而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渔业则处于绝对劣势,华中和东北地区渔业区位商为相对劣势产业。

2.3 七大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2.3.1 区位商均值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七大区域区位商农业均值为1.18、种植业均值为1.00、林业均值为1.13、畜牧业均值为1.03、渔业均值为0.88,其中除了渔业以外,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均占据优势地位。与2004-2018年的我国均值相比,我国农业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其中湖北、海南和云南是我国农业优势产地;种植业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其中新疆、陕西和甘肃是我国种植业优势产地;林业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华北和西南地区,其中北京、江西、海南和云南是我国林业优势产地;畜牧业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其中西藏、辽宁、内蒙古和青海是我国畜牧业优势产地;渔业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其中浙江、广东、江西和海南是我国渔业优势产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种植业优势产地的主要特点为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多晴天降水少,适宜发展规模化种植业;林业优势产地的主要特点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畜牧业优势产地的主要特点为土地资源丰富、饲料(草)原料主产地,主要是玉米和大豆、饲草主产区,表明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逐渐重视与种植业相结合;渔业优势产地主要特点为水资源丰富,濒临东海、黄海、渤海和南海这4大海域。

2.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2004-2018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农业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华东和华北地区依然不具有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但华北地区正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其区位商有所上升。农业内部各产业优势产区调整如下。

(1)种植业优势产区调整。

2018年,种植业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但2018年华南和华北地区的种植业区位商相较2004年有所增加,虽然目前它们仍处于种植业劣势地区,但未来有可能变为种植业优势产区。其中华中地区种植业从优势产区变为劣势产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 “华中干旱带”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给农作物产量带来了很大损失。

(2)林业优势产区调整。2018年,

林业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和西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区位商值由2004年的0.91上升至2018年具有绝对优势的2.04,而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区位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东北地区从2004年的林业优势产区变为2018年的相对劣势产区,主要是受东北地区林业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林业资源,而华北地区林业区位商由劣势产区变为绝对优势产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像2014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造林行动方案》[12]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0)》[13]等都给华北地区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华北地区依托林业资源发展二、三产业。

(3)畜牧业优势产区调整。

2018年,畜牧业优势产区是华北、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从2014年的劣势产区变为优势产区,华中地区在2018年失去了其优势畜牧业产区的地位。华中地区畜牧业发展从优势产区变为劣势产区主要受畜禽养殖业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影响,据各省市2017年公布的拆除猪场数[14]来看,湖北省的规模养殖场拆除了4764户、河南省拆除了2081户、湖南省拆除了964户。

(4)渔业优势产区调整。

渔业优势产区是最稳定的,2018年依然是华东和华南地区占据主导产区地位,但华中、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渔业区位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华中地区有望成为渔业优势产区,其位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依托丰富的淡水资源,具有发展淡水养殖业的良好基础。

2.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

从表4可以看出,区域商值变化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东和华北地区,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的是东北地区,区位商值正向变化了1.03;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的是华东地区,区位商值负向变化了0.06;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的是华北地区,区位商值正向变化了1.13;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地区,区位商值正向变化了0.27;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的是华东地区,区位商值正向变化了0.12。虽然我国七大区域间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除了东北和华北地区,区位商变化幅度较小,但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差异较大,其中正向调整较大的地区为黑龙江、新疆、贵州和广西,负向调整比较大的地区是安徽;种植业正向调整较大的地区为四川和天津,负向调整较大的地区为湖北、山东和吉林;林业正向调整较大的地区为北京,负向调整较大的地区为宁夏、西藏、海南和黑龙江;畜牧业正向调整较大的地区为内蒙古、青海、西藏和吉林,负向调整较大的地区为北京。渔业正向调整较大的地区为天津、浙江和江苏,负向较大的地区为海南和辽宁。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商正向增加了1.03、畜牧业区位商正向变化了0.12,这主要是由于2017年《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15]中明确指出,东北地区承担着糧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职责。华东地区种植业区位商负向变动了0.06、渔业区位商正向变动了0.12,这是由于华东地区土地资源不丰富,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村劳动力价格较高,粮食作物附加值不高,依托丰富的淡水资源,种植业区位商轻微下降,渔业优势逐渐凸显。华北地区的林业区位商正向变化了1.13,主要是受北京市的林业区位商正向变化了5.37的影响,因为北京市的林业第一产业和林业第三产业产值较高,可以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功能,同时依托大城市的消费需求,北京市林业产业发展前景巨大;但北京市畜牧业区位商负向变化了0.62,主要受北京市畜牧业发展按照“做精畜牧业”,指导全市畜牧业产业“减存量、占高端”的方向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总体上来看,2004-2018年间我国的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农业相对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华东地区的渔业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浙江和江苏的渔业发展具有绝对优势;华南地区属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都比较均衡的地区,虽然比起其他地区的农业各产业发展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也不处于相对劣势产区,因此其农业发展一直比较稳定,属于农业优势产区;华中和华北地区的林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华北地区的林业发展优势自2011年起就不断显现,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常年受风沙干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林业政策帮助华北地区抵御风沙,尤其是北京市的林业发展具有绝对优势;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西藏和吉林的畜牧业具有绝对优势;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新疆和甘肃的种植业发展具有绝对优势。可见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以地区优势产区为主,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布局,使得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优势产区的集中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3.2 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各地区农业内部及整体的结构调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应根据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对农、林、牧、渔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要继续发挥其优势,同时不能忽视处于劣势发展的地区,需要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对重点地区进行合理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3.2.1 完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空间调整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需要优化农业产业调整,发挥各地区农业产业类型的比较优势,按照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人文消费习惯等因素确定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类型。如东北地区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地区,拥有营养物质丰富的黑土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协调好种植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的共同发展。

3.2.2 推动重点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各优势产地需要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求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格局,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劣势产地则可以通过引进、优化和技术创新等途径,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走高端、品牌,特色农业道路。

参考文献:[1]

王虎,夏自谦. 基于区位商法的北京市林下经济产业布局研究[J]. 四川林勘设计,2010(1):27-30.

[2]刘湘辉,孙艳华. 基于区位商法的湖南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测度与辨识[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28(6):116-122.

[3]闫建伟. 基于区位商分析法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差异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795-1800.

[4]王宏伟. 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下的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6,29(23):5-6,23.

[5]杜华章,杨元青. 江蘇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差异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2):11-23.

[6]刘靖靖,杨文. 基于区位商分析的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2017(6):18-24.

[7]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5(6):4-16.

[8]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J]. 农业机械,2011(1):83-85.

[9]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5(12):21-24.

[10]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6(5):56-63.

[11]农业部关于印发《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6(3):30-39.

[12]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造林行动方案[M]// 张宗旺. 天津年鉴. 天津:天津年鉴社,2015.

[13]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16-2020年)[M]// 何蕊,易婷婷,许凯. 中国林业年鉴.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14]陈博. 2017年全国各地到底拆了多少猪场?[EB/OL]. (2018-01-14)[2020-11-22]. http://www.xinm123.com/html/ncbd/470082.html.

[15]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J]. 农村实用技术,2018(1):5-7.

.

作者:陈萌萌 肖红波

第三篇:基于区位商法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摘 要:基于区位商法分析和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37个县市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布局。根据研究结果,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应按照湖体农业核、滨湖控制开发农业圈、高效集约农业发展圈“一核两圈”进行布局。

关键词:现代农业;区位商;比较优势;产业布局

发展现代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建设的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1]。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到日程上来,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浪潮席卷赣鄱大地。

当前,江西省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即江西省共青鸭鸭集团有限公司和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直接带动农户16.8万户,产品涉及油料、板鸭、酒、药、羽绒服装、纺织、竹木加工、水产品、生猪、水果、蔬菜及食品添加剂等多个产业。这些龙头企业正在各自区域充分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2]。总体上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蓬勃开展,但各区县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着雷同现象,未根据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进行合理布局。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研究,对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深度开发农业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势产业的确定方法

区位商分析法是空间分析中用以计量所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一种方法,它可明确地计算出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现状优势产业,对未来优势产业的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区位商(Locationquotient)又称区域专业化率,通常认为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3]。区位商越大,该地区产业优势越大,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转化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农业区位商的计算方法

(一)不同区域农业(广义)区位商的计算

如果比较不同区域农业(广义)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用某一区域农业总产值除以该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求得农业产出在该地区GDP中的份额,以这个比重作为分子;用地区农业总产值除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求得农业产出在地区GDP中的份额,以这个比重作为分母;最后用分子除以分母求得该区域农业的区位商值[4]。计算公式如下:

LQi= (1)

当LQi>1,该区域农业优势明显,可向外输出产品;LQi=1,该区域农业无明显优势,产品只能自给自足;LQi<1,该区域农业处于劣势,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本文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其所辖各区县农业的区位商,比较分析各区县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

(二)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区位商的计算

农业结构内部包含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5个行业或5种产业。农业结构内部某一行业的区位商,可以用某一区域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的产值除以该区域农业总产值并作为分子,以某一地区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的产值除以该地区农业总产值并作为分母,二者之比即为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在该区域的区位商值[5]。计算公式如下:

LQij=(2)

当LQij>1,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具有区域比较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LQij=1,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无明显优势;LQij<1,农业结构内部某行业处于劣势。

本文通过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结构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区位商,分析确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区县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的比较优势。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个区县农业的比较优势

(一)广义比较优势

从2007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7个区县的农林牧渔总产值看(表1),东湖区、西湖区、青云普区、青山湖区、浔阳区基本上无农业,农业主要集中在余江县、都昌县、星子县、渝水区、彭泽县、高安市、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新干县等10个县市。根据公式(1)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区县现代农业的(广义)的区位商,见表1。从37个县市区的农业区位商看,余江县、都昌县、星子县、渝水区、彭泽县、高安市、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新干县等10个县市的农业区位商相对高,分别为3.61 437 885、2.791 420 307、2.023 965 715、0.003 664 48、3.591 332 779、2.136 701 582、3.591 332 779、2.727 449 166、2.135 788 482、和2.265 545 991,说明这10个县区市的农业优势明显;而东湖区、西湖区、青云普区、青山湖区、浔阳区的区位商很低,区位商分别为0.000 319 71、0.016 031 107、0.073 366 872、0.060 925 325、0.015 890 828,说明这5个区的农业无比较优势。

(二)狭义比较优势

对于农业结构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服务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7个县区市,其各业总产值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林牧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同。根据公式(2),计算各行业在不同区县的区位商(表2)。对于种植业,东湖区、西湖区、新建县、浮梁县、乐平市、贵溪市、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九江县、彭泽县、渝水区、临川区、丰城市、高安市、鄱阳县的区位商分别为1.616 04、1.618 11、1.011 534、1.256 385、1.351 579、1.052 232、1.033 701、1.055 123、1.005 127、1.141 066、1.070 252、1.236 293、1.364 335、1.192 466、1.072 228、1.072 228、1.116 661、1.082 427和1.131 461,都大于1,相比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7个县区市的其他区域,种植业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并不明显。对于林业,浮梁县、万年县、武宁县、渝水区、德安县、湾里区、月湖区区位商分别为3.922 989、3.708 134、3.080 83、2.561 898、2.550 118、2.322 817和2.058 427,林业在这些区域的优势非常明显。对于牧业,青云谱区、湾里区、余江县、樟树市、青山湖区的区位商分别为2.639 579、1.884 681、1.798 179、1.798 179、1.592 979、1.526 639,相比于其区县,牧业的优势仍较明显。对于渔业,浔阳区、共青城、余干县的区位商分别为4.228 690、2.379 506和2.247 592。相比于其他区县,渔业在浔阳区优势最明显。对于服务业,湾里区、昌江区、浮梁县、瑞昌市的区位商分别为3.437 957、2.939 947、2.932 318和2.100 017。相比于其他区县,农业服务业的优势明显。

四、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的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总体空间布局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三个层次结构[6]。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空间布局,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的建议如下。

(一)总体思路

根据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江西省制定的《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笔者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划分为“一核两圈”,即湖体农业核、滨湖控制开发农业圈、高效集约农业发展圈,旨在进一步强化农业的生产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活、生态和展示等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布局原则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型农业。优化农业的综合生产功能,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巩固生态功能。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净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原则。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落实县区市功能定位,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打造大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链。三是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区域资源要素的禀赋条件,结合市场需求和生态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产业现状,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4],积极发展具有本地域优势的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培育特色惟一性产品。四是坚持科技带动原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五是坚持产业化经营原则。拓展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切实加大一产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力度,提升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组织化水平[7]。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细化

笔者基于各农业产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区县区位商的大小,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各县区市化分成产业优势突出县区市(LQ≥3)、产业有较大优势县区市(2

参考文献:

[1] 唐安来,陈汝徐,郑斌.农业产业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J].甘肃农业,2008,266(9):20.

[2] 程选.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9-27.

[3] 冉红,李松志,冯安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主体功能分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62-65.

[4] 果雅静,吴华杰,马铃,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7,(11): 131-135.

[5] 胡明文,黄峰岩.鄱阳湖周边经济区生态畜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模式[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5): 65-70.

[6] 刘晓燕.荷兰、以色列农业对贵州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 75-80.

[7]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commercial law of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Poyang lak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y layout study

CHEN Li1,WU You-de1,LI Song-zhi2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2.Tourism Department,Jiujiang College ,Jiujiang 332005,China)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location quotient;Comparative advantage;industrial layout [责任编辑 高惠琦]

作者:陈立,武友德,李松志

上一篇:航空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航空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