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农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立体农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林果地粮经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依据林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利用经济林地、果树园地、用材林地的空间地带,套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态农业复合系统。在林果树下根据不同粮经作物的特点,实施立体种植,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较高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第一篇:立体农业论文范文

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技术

[摘 要] 从粮茶间作套种模式、园地选择、种植方法、移栽后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论述了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技术。

[关键词] 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

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现有茶园10.6万亩,2011年生产各种茶叶379.8万千克,产值7577.34万元,其中实施粮茶间作套种的达3.2万亩,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实施粮茶间作套种不仅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高茶园经济效益,是一项符合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现将南涧县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一、粮茶间作套种模式

采用粮-茶的种植模式发展粮食和茶叶生产,根据海拔1800-2400m的山区实际,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麦类、豆类及蔬菜等轮换种植。

二、园地选择

茶树生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一般要求降水量在1500mm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年平均温度在14℃以上,极限温度不低于-5℃。选择气候条件适宜、pH值为4.0-6.5的酸性土壤、土层深厚、适宜种茶的常耕地进行茶树种植。

三、种植及移栽

1.确定种植沟

在收完小春后,大春作物种植前划定种植沟,种植沟要求等高水平,根据各地块的不同情况进行,并掌握“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其划分方法由地块底部开始,从下往上每隔2m划定种植沟进行预留,种植沟宽度33cm,在种植沟内不再种植粮食作物,可视作分墒的墒沟。

2.开挖种植沟

常耕地茶园的种植沟不需要像新植茶园那样深翻深挖,但也要求挖出宽33cm,深33cm的种植沟,每亩施入25kg普通过磷酸钙,回填部分土壤,以避免移栽后茶苗根系直接与肥料接触而引起烧苗。

3.茶苗移栽

茶苗移栽时期应选择在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地下部根系生长较为旺盛时进行,一般是晚秋和初春两季。但由于南涧县晚秋和初春正是旱季,所以在7—8月份进行移栽,此时雨量比较充沛。种植密度为每亩1000株左右,即株距为33cm,行距为200cm。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茶苗成活,在定植前可以将茶苗地上部分距根颈15cm以上的主枝剪去。种植时,一手拿茶苗,按要求的株距扶在沟中,另一手将土填入沟内,使茶苗稳定沟中,土填至一半以上时,用小锄压紧,然后继续填土压紧,直至茶苗根颈为止。注意每一株茶苗的根颈,要与地面相平,或者略低于地面。茶苗定植后,如遇下雨,土壤潮湿可以不浇水,晴天则应在土壤压紧后进行浇水,尔后再铺上一层细泥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并插竹签以标明茶苗位置,以防止农事活动过程中损坏茶苗。具体种植结构如图所示

四、移栽后初期管理

移栽后的茶苗,在其幼苗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必须认真细心的培育管理,才能确保茶苗健壮的生长,特别是第一、二年的管理。同时,茶树的生育是连续相当年数的,如前期管理粗放,幼苗长势差或成活率低,缺棵严重,必然影响后期生育,以致造成单产低。因此,初期管理的重点在于精心护苗,确保全苗、壮苗。第一年的任务可概括为:抗旱、除草施肥、间苗补缺、定型修剪、增施肥料和病虫害防治。

1.抗旱保苗、勤除杂草

南涧县茶苗移栽时间为7—8月份,此时雨量集中,但特殊情况也会出现干旱,采取铺草覆盖或树枝遮荫以及浇水等措施。勤耕浅锄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起到清除杂草的目的。

2.补苗

新植茶园的补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同年苗假植补苗,另一种是次年用当年苗进行补苗。

3.定型修剪、增施肥料

(1)定型修剪

适时定剪是改变茶树自然生长状态,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建造分枝密集、幅度开阔、采摘面宽的必要措施,为提早形成速生高产的树冠奠定基础。茶树生长至1.5龄完成三次定剪。茶树定剪要求:剪口平滑,保留外侧芽。

①第一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30cm高以上,离地面20cm左右剪去主枝。

②第二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50-55cm,在第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cm左右进行修剪,使苗高控制在35cm—40cm。

③第三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70cm以上,留50cm—55cm,剪去以上部分。

(2)幼龄茶树的打顶轻采

茶树经过定剪逐步形成投产树冠面后,便实施“以养蓬为主”的轻采,严格掌握“采高留低、采密留稀、采中留边”的原则,留二叶采摘,以利于继续增宽树幅,培养高产合理的树冠。打顶采以加工生产名茶和一级茶原料为主。

(3)增施肥料

幼年期茶园进行三次追肥,时间在3—9月份、10—11月份和结合茶园冬耕时施用基肥。

五、病虫害防治

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及时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时,严格按照生物农药防治要求进行,同时努力掌握使用时间,以达到减少生物农药的防治次数。对小绿叶蝉等叶部害虫的防治,主要是及时除草、合理采摘、人工摘除病虫叶等农技措施减少虫源,并根据虫情轮换用药,适时喷施600倍白僵菌孢子悬浮液、500倍鱼藤酮和1000倍苦参碱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使茶树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六、综合效益分析

粮茶间作套种是南涧县茶叶科技部门,为了适应新形式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总结推广的一项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了粮茶管理上的“三同”,即除草、施肥、施药同步进行;效益上的“三高”,即高产出、高收入、高效益;做到了“两个互补”,即地力光照互补、粮茶品质互补。该技术的推广运用,不仅能改善茶园的生态系统,恢复生物群落,增加茶树病虫天敌,还能利用粮茶不同生态位的特点有效减弱夏秋季阳光对茶叶的强烈照射,光能得到综合利用,从而改善茶叶品质,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顺.茶犁间作生态茶园生产技术.中国茶叶.2006(6)

[2]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

[3]南涧县.2007年粮茶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

[4]刘红丽.香蕉组培苗高产栽培技术.云南茶叶.2012(4)

作者:吴文波

第二篇:林果地粮经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

林果地粮经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依据林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利用经济林地、果树园地、用材林地的空间地带,套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态农业复合系统。在林果树下根据不同粮经作物的特点,实施立体种植,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较高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一、林果地粮食作物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林果与粮食构建的这一系统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物候期和不同特点,通过错开生物生长的时间季节,合理利用林果地中林果树株行间的土地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和豆类等粮食作物,形成不同类型的农林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如林—麦模式、林—豆模式、林—薯模式等。它充分合理利用了林果树和作物之间在时空上对土地与光热资源利用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形成高效农林复合种植有机体,能够获得较单一的林果业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解决林粮争地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山西省晋南盆地在枣树干果林空间套种小麦。枣树的树体高大不仅能够起到麦田防护林的作用,还能够防止干热风对小麦抽穗灌浆的影响。同时小麦的田间灌溉和施肥给枣树补充了水肥,小麦蒸腾的水分散发在枣树的树冠,又为枣树创造了湿润的生长环境。由此可见,枣树干果林空间套种小麦不仅有利于枣树和小麦生长,提高枣树单株产量与品质,而且提高了枣园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再如北京十三陵地区的柿粮间作等。

此类模式主要技术包括:林果栽培与田间管理技术,粮食作物套种技术,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 案例

河南省兰考县是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的国家级贫困县。在40多年前,时任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同志探索出一条根治三大自然灾害的农桐间作立体生态农业的好办法。就是在农田间广种泡桐,实现农桐林网化。这种农桐间作立体生态农业不但阻挡了风沙,有效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桐间作的小麦亩产可以达到500千克。农田里的泡桐更新、间伐后,桐木还可以生产加工成家具、木制工艺品、桐木拼板,制作成古筝、柳琴等乐器,大幅增加了农田的经济效益。目前,兰考县农桐间作面积达46万亩,实现了林粮双丰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高效统一,成为全国治理風沙、盐碱、内涝的成功案例,是全国农桐间作立体生态农业的样板。

二、林果地中草药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林果地中草药立体种植模式是在林果树间的土地上套种喜湿耐阴的中药材,形成一个林—药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林—药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林果树间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强肥力、促进林木的生长。中草药种植技术一般简单易行,投入资金较小、管理务工较少、劳动强度较低,妇女老人皆宜,经济效益较好。该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缓解用地紧张、农林争地矛盾。在实施这一模式时一定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出发,选择适宜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中草药品种种植。一般情况下幼龄林郁闭度在0.5以下时,适宜套种柴胡、黄芩、桔梗、板蓝根、牡丹、瓜蒌、知母、芍药、丹参、冬凌草等中草药。当郁闭度在0.5以上时,适宜套种耐阴的中草药,如五味子、平贝、穿山龙、天麻、草珊瑚、金银花、鸡血藤、刘寄奴、两面针等。在林果地套作中草药时必须注意控制连作效应,一方面常年种植同一种药材容易发生病害,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连作同一种中草药容易造成某种营养元素的缺乏,造成药材品质下降。因此,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或隔年进行倒茬,种植其他品种的中草药或作物,如轮作绿肥,培肥地力,再种植中草药等。

此类模式主要技术包括:林果栽培与田间管理技术,中草药的品种选择与套种、田间管理、配方施肥技术等。

2. 案例

①福建省长汀县馆前镇黄湖畲族村山区林地中草药立体种植模式。长汀县馆前镇黄湖畲族村,地处福建西部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党的十九大以来,畲族村积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立足本村的实际,充分发挥山区林地资源和当地常年山地生长野生七叶一枝花、太子参等中草药的优势,大力发展山区林地立体种植中草药,成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在发展林地立体种植中草药的实践中党员干部带头,组织村民入股,投资10万多元创办了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基地。2018年在基地种植太子参、七叶一枝花、金线莲等喜阴耐寒中草药10万多株,加之零散种植的2万株,一共种植12万多株,安置7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脱贫,年产值可达10万多元,平均每户增收1万多元。

②江苏省射阳县林果地中草药立体种植模式。江苏省射阳县大力发展林果地中草药立体种植,较好地解决了林业投资时间长、短期见效难的不利因素,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射阳县的主要做法与经验:一是根据林果地不同树龄和郁闭度的大小,选择适合中草药生长的品种进行套种。如在郁闭度小的幼龄林,套种地黄、芍药、沙参、菊花、红花、白术、板蓝根、黄蔑、党参、牛膝、金银花、草决明等喜光中草药品种。在郁闭度大的成龄林,套种人参、灵芝、细辛、天南星、黄连、半夏、麦冬、天麻、百合、天门冬、丹参等喜阴或耐阴中草药品种。二是根据不同树种的林木,选择适宜套种的中草药品种。如在阔叶林幼林期套种牛子、冬花、白芷等生长期短的中草药品种,在阔叶林近熟林套种人参、灵芝、半夏、天麻、百合、天门冬等喜阴或耐阴中草药品种。在针叶林套种紫草、草乌等生长期较长和喜光的中草药品种。在苹果园套种冬花、丹参、麦冬、百合、天门冬等耐阴中草药品种,在葡萄园套种天麻、人参、半夏、细辛等喜阴湿的中草药品种。射阳县在林地立体种植中草药平均每公顷每年增收3万~6万元,获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三、林果地食用菌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林果地食用菌立体种植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合理利用食用菌生长喜湿与喜阴的特点和林果地树木的林荫下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氧气充足的小气候优势,实施林下立体套种食用菌的新技术。一方面林果地树荫为食用菌生长创造了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弥补了高温季节市场供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食用菌生长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促进了林果的光合作用,净化了空气,改善了生态小环境,十分有利于林果的生长,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统一。目前可用于人工种植的食用菌有20多种,在北方郁闭度较高的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内,可套种黑木耳、香菇、鸡腿菇、茶树菇、平菇、双孢菇、姬菇等食用菌。在南方郁闭度0.8以上的竹林内优可先考虑套种竹荪,也可套种香菇、金针菇、平菇等食用菌。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向吃好、吃鲜、吃健康方面发展,黑木耳、蘑菇等食用菌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需求潜力大,林果地立体种植食用菌前景广阔。

此类模式主要技术包括:林果栽培与管理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套种与管理技术等。

2. 案例

①江苏省东海县林地食用菌立体种植模式。东海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林地面积达到近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近28%。为了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土地资源和林木天然遮阴的有利条件,采用遮阳棚内地垄栽培技术,发展林地立体套种食用菌,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其中石湖乡新希望香菇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姜新华,就是东海县林地立体种植食用菌的受益典型代表。2006年他投入160万元在石湖乡承包了林地13公顷,发展林地立体套种食用菌。2013年成立了新希望香菇种植合作社, 林地立体套种食用菌达到33.3公顷,塑料大棚400个,香菇菌棒100万袋,年产香菇50多万千克,实现产值1 000万元以上。并与韩国一家企业联合注册公司,专门生产香菇,并签订生产销售合同,使蘑菇生产销售走出国门。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郊区乡萨斯克阔普尔村林地香菇立体种植模式。2017年,在额敏县农业局的引导扶持下,郊区乡萨斯克阔普尔村组建了香露食用菌合作社,积极发展林地立体种植香菇生态农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林地空间搭建简易大棚,利用树荫遮挡大棚,在大棚内有序摆放菇棒,在菇棒接种香菇菌种,生产出绿色香菇。从林地的香菇生产基地建设到备料、拌料、装袋、灭菌、制棒、菇棒摆放等全过程,井然有序,科学合理,达到香菇高产优质的标准。目前,香露食用菌合作社发展林地立体种植香菇面积已达到80亩,摆放菇棒达10万袋。生产的香菇品质好,质量高,一袋菇棒可生产0.7~1.2千克,纯利润在2~3元。同时,还优先安置一些贫困户劳动力在基地工作,每月工资收入4 000元。额敏县把林地立体种植香菇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作为重点扶贫产业加以扶持,让农民通过林地立体种植香菇实现脱贫致富。

四、林果地瓜果蔬菜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

1. 模式

林果地瓜果蔬菜立体种植模式是合理充分利用林果地土地资源和林下独特的小气候条件,根据林果地空间阳光照射强弱和瓜果蔬菜的需光性在林果树间种植萝卜、辣椒、大白菜、菠菜、油菜等蔬菜和西瓜、甜瓜等瓜类的新技术。林果地种植瓜果蔬菜,可以互补林果与瓜果蔬菜生长空间,改善田间的小气候,促进林果与瓜果蔬菜协调生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在幼林期,可在林果地套种豇豆、扁豆、茄子、长豆、丝瓜、黄瓜、西瓜、香瓜等瓜果蔬菜。在成林期,可在林果地套种油菜、菠菜、萝卜等蔬菜。

此类模式主要技术包括:林果栽培與田间管理技术、灌溉与施肥技术、瓜果蔬菜套种与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2. 案例

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从昌平区的山区和半山区的自然条件出发,充分发挥其林地资源的优势,走科技兴农之路,积极探索林地立体种植蔬菜,发展林下生态经济。2017年在十三陵镇林地空间试验种植甘露、百合、地藕等蔬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又在山区林地立体种植南瓜、食用艾草、瓜蒌、鱼腥草、金丝搅瓜等蔬菜品种。4月4日在现场调查,甘露、百合已经发芽,相信它将成为昌平区山区林地发展农业经济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外,林果地立体种植模式还有:林果地立体种植牧草或香草模式、林果地立体种植花卉模式、林地套种茶树模式等。同时,在实践中还可以开发科技含量更高、经济效益更显著、生态效益更好、更适合农民种植的更好更多模式。

总之,不管哪一种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一定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技术规范,管理有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风街2号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13号楼 邮编:030006)

作者:梁吉义

第三篇:试论立体式教材与立体式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从立体式概念入手,对外语立体式教材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立体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素,并对提高教师的“信息一教学”素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立体式教材;立体式教学方法

目前,在外语教学领域,一谈起教材,就会有立体式教材的提法。在各种教材的介绍中似乎都会出现这个新名词,好像不说“立体式”,教材就会逊色不少。然而,人们对这种提法的含义却缺乏深究。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对何谓立体式教材作些探究。为便于阐述,本文将从立体式教材概念人手,力求理清立体式教材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探讨立体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素,并对提高教师的“信息一教学”素养提出建议。

1、立体式教材

究竟什么是立体式教材?至今未有一个权威、完整的定义。最初,人们提出立体式教材的概念,大多基于自己教材的个体特点总结而成,或多或少地囿于自己的视角局限。因此,要对立体式教材有个较为正确、全面的定义,我们还得从对立体式教材的理解说起。

一般说来,对现有立体式教材的理解有三种(陈坚林,2005、2006):第一种是形式理解。上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大多使用的是纸质平面教材,内容呈现以文字、图片、声音居多,其载体多为纸张和磁带。到了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平面纸质教材开始配有音视频光盘,于是就有了立体式教材的说法,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第二种是物理概念理解。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只是立体式教材的表现形式,而教材的立体概念应体现于承载这些内容的物理载体上,所以教材是否“立体”应看其是否由纸质课本、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组成。如果一套教材具有这些物理概念上的载体,那就是立体式教材。第三种是理论内涵理解。从理论上讲(陈坚林,2010;Nunan,2009),任何教学都有其相应的理论内涵和方法应用,外语教学也不例外。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当然也会与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相关。因此,传统的外语教材体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而立体式教材因其有音视频多种媒体的参与不仅是理论和方法的体现,更是技术优势的全面再现。上述三种理解只是对立体式教材的一般认识,而远非立体式教材的确切定义。

随着对立体式教材的认识和编写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何谓立体式教材概念的阐释也日趋理性而成熟。笔者通过对各种概念的梳理总结出几条要素,认为对当前立体式教材的内在含义进行界定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首先,立体式教材是一种教育观的反映,是对中国几十年来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外语教材建设的一种更迭与创新。回顾人类千年的教育史,从教学的角度看,大致有三种教育观(张景焕,2000;戴炜栋,2006):①启发引导式教育观,主要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和孔子。苏氏认为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自己的智慧,进而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孔子则认为教育是启发学生领悟事理,进而学到治国治事的本领,这种教育观下的教师作用,自然是主导教学。②传递式教育观。主要代表人物是培根和董仲舒。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掌握自然科学的法则是改善人类世界的必由之路,所以教育主要应传递研究自然的经验。董仲舒认为人类知识的精华已包含于孔子等诸多大家的著作之中,所以教育只要传递前人总结出的知识精华就行。在这种教育观之下的教师作用,是知识的传递者。③发展式教育观,也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它认为教育应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所以学生是主动的创造者,而不是被控制的接受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合适的教育环境,既非主导也非传递。这种教育观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罗杰斯、陶行知等。三种教育观的发生、发展虽不相同,却一直共存,人们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当代则倾向于发展式教育观,而把启发、传递作为发展的手段。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立体式教材也正是这三种教育观的综合体现。从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来看,教材因技术的参与使教育的启发和传递功能更加直观、强化,以达较高的教学效果与目标。与平面单一的纸质教材相比,立体式教材体现了综合、全面的教育观,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其次,立体式教材是一种媒介的转换,更是教材发展范式的转变。立体式教材是从传统教材(纸质图书)到音像、电子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多媒体、多模态的存储和呈现介质的转移和融合(陈坚林,2010:186)。从理论上讲,传统教材体现的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而立体式教材体现的是理论、方法与技术。可以说立体式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了技术的参与。这里的技术既是指信息技术又是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主要与多种媒体有关,强调的是信息的储存与呈现,是传送和接受的通道,即通过多种媒体(电脑、音视频传送器、网络等)传送和接受各种信息,而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使电脑等媒体具有高度拟人拟物的功能,达到信息传送快捷、信息储存海量、信息呈现逼真、信息覆盖面极广的效果。教育技术,相较于信息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技术。根据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1994年给出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根据这一定义,教育技术既是教学资源的支撑技术,又是教学过程的支撑技术。同时,教育技术的研究形态是理论和实践,研究任务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教师在利用立体式教材时,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应该有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利用、

2、立体式教学方法

关于立体式教学方法,学界已有过不少探讨(应云天,1997;张正东,1999;徐明成,2008;龚春燕,2010),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①立体式教学就是全方位、多极化的教学,既要注重外语各项技能(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又要注重师生间互动、学生问互动等多方互动教学。应云天(1997:101—103)认为“语言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是语言和言语的统一。语言作为一种体系是各结构层次——语音、语法、词汇的统一。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或交际活动是四种形式——听说读写的统一。因此语言(外语)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是语言各结构层次和语言各形式的统一。鉴于此,外语教学法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立体式的方法。”②张正东(1999:42)经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外语立体式教学有这样四个基本原则,即“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包容中提炼,层层相联”。“从实际出发”指的是教学要考虑实际的学校环境,包括当地的经济与文化需要;“扬长避短”就是要在教学中挖掘潜力,发挥专长,合理配置,

取长补短;“包容中提炼”是指教学上要合理地利用古今中外的经验,因此必须对各种经验有所提炼;“层层相联”是指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教学观点、模式、技巧的相互关联和连贯,从而形成教学的系统性发展。③立体式教学就是多元化、立体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尤其注重立体信息输入模式、自我驱动模式、电子交互模式与文化意识培养模式的综合运用。龚春燕(2010:125)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型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图、音、像、影、文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和立体式教学。”

综上,立体式教学法最初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教学,此后结合了环境和文化因素,现在又融合了技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可见,立体式教学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方法,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可能会催生不同的立体式教学法。传统外语教学使用的是纸质平面教材,体现的只是理论与方法,因此教学中综合性地照顾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实际应用可以被称之为立体式教学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发现只注意语言技能的教学和操练而忽视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就有了语言技能与文化环境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法。此后,随着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教学的容量和内容已有了“爆炸式”的发展,这就需要语言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有限的时间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实践,教材也就相应地体现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综合因素。因此,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立体式教法也必须是技术的充分体现。由此,立体式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框架,随着教学主体(包括教材资源、教学过程、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的变化而动态形成。因此随着立体式教材的开发和使用,笔者认为现在课堂所使用的立体式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呈现。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外语教学应以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应该说,信息技术要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贴切地结合,遵循多种媒体形式结合运用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存储和呈现教学信息,不同的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选择使用媒体,使其达到优势互补。

首先,现代外语教学中,多种媒体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传统教学中,那些很难呈现的教学内容,如微观的、宏观的、或具有危险性的事件(战争状况、灾难再现等)、有些需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能启发学生想象力空间的情景、已经过去的事件或过程等等,均能通过教材中的技术部分(如课件、网络)加以储存与呈现,从而使立体式教材的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材中的课件具有传输快、交互强、反馈快、信息量大、灵活性强、可扩展、可移植等特点,可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同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以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再者,立体式教学法要求听说读写译技能与语言、文化知识相结合,外语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这种结合具体体现为相关学科设置、教学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第三,立体式教学法不仅要求听说读写译技能与语言、文化知识相结合,而且要求学生的视、听、味、触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利用。要做到这些,外语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立体式教材的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的优势,使语言的音、形、义合为一体,使表达与理解、讲解与练习有机配合,使师生的作用相互交流,进行多方位、多途径、立体式的教学。

(2)教学设计。这里的设计主要是指内容与过程的设计,而教学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内容、媒体几个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利用整体、优化的方法,将各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因此,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教学内容与过程应以一体化、系统化策略来设计。所谓的一体化就是整体化,系统化就是完整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多种媒体的参与都要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的主题来设计和展开,给学习者以整体之感。有了整体安排就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完整性既可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不同单元设计的前后顺序上,即不同单元间应在内容上达到相互关联和有机联系,又可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教学呈现上,即就某一语言主题的教学有各种因素的参与(技能、功能、文化、环境等)。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规划程序和操作程序(陈玉琨、代蕊华,2002:98):教师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可将教学意图理想化,教学方式定型化,教学时空结构化,是教师施教前头脑中对教学活动的规划蓝图。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设计方案会不同程度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但一体化和系统化却是立体式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实现。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教学过程应以多元化、互动式方法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即教师讲解(教),学生听记(学),重点在于“教”。然而,随着人们对教学的深入研究(陈坚林,2000:;5),70年代出现了认知法,该教学法在理论上吸取了皮亚杰的“认识结构”学说、布鲁纳的“发现法”、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等思想,把外语教学的重点由“教”转移到“学”,着重研究“人是怎样学习语言的”,即人类学习语言的心理本质及规律,从更深层次把外语教学中理性与感性、规则与技巧、母语与外语、书面语与口语等矛盾统一起来,从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等更具有综合性质的教学原则。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外语教与学的过程就应以多元化、互动式的方式来实现,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立声音与图像、结构与情景等多元因素的联系,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互补作用,使学习“触景生情、因情发思”,从而实现多维度的条件反射,加强音、形、义及语音、语调、节奏的整体感知。应用多元化、互动式方法实现教学过程可考虑下列三个方面:①创设情境。重视影像的运用,创造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的具体场景。影像应符合在目标语国家中交流时的真实状况,节目中人物的语言和身体语言表达都应当易于观察体会,并可以模仿;通过播放不同文化情景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的区别。②设立任务。通过尽可能真实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真实交流能力。③激发情感。现代技术手段使得教师可以运用声音、音乐、图像、电影片段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降低焦虑,加强学习动力和参与性(Debski,2006:102—103)。这

样才能使教师真正实现多元化、互动式的立体式教学过程。

要实施立体式的外语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对自身能力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3、对教师的要求

笔者曾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过这样的阐述(陈坚林,2010:160),“信息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而外语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素养,而是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相结合的整体素养,即“信息.教学”素养。

鉴于立体式教材及立体式教学法的固有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这样四个方面的“信息.教学”素养或能力:

(1)用好“活书”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立体式教材实际是一种多媒化教材。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材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动态化发展、立体化表达与形象化呈现。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在这样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尤其是网络学习平台上,各画面之间好像有着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作超链,这种超链加上内容的立体呈现使原本的“呆板书本”变成了“活书”。因此,在立体式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着力探讨和研究如何把“活书”课程设计好,如何使学生把“活书”学好。

(2)选好资源的能力。与传统教材相比较,立体式教材在内容资源上已得到很大的扩张,尤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主题相关的教育资源更是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扩大。这就意味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育资源链成了一个知识、信息的海洋,供教师享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虚拟图书馆、电子书刊、新闻组合、各类数据文库等。面对“海量”资源,我们的教师应该具有选好资源、优化组织资源的能力。

(3)设计好虚拟环境的能力。外语教学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立体式外语教学的重要特征。虚拟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校园、虚拟场景、虚拟图书馆等。我们的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根据外语教学的主题、要点、学生情况、设备条件、文化背景等设计好虚拟的外语教学环境。

(4)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教学个性化方式、学习自主化方式和任务合作化方式三个方面。教学个性化主要是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海量”资源,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多元智能发展情况、爱好需求等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要利用立体式教材的特点做自主学习的资源提供者、辅导者或促进者。任务合作化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或网络合作的方式,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学会或培养任务设计、任务组织、任务评价的能力。

关于教师“信息一教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陈冰冰(2008)曾建议教师需要体验以下三个过程:①教师需要体验如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获取新知识,即用好“活书”;②教师需要知道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可能有哪些关系,即选好资源;③教师需要利用他们所了解的关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关于技术的知识,去设计、管理、维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的学习环境,即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设计好虚拟教学环境。笔者认为教师的这种体验对正确使用立体式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我们的学校生活,大部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度过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总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或做笔记。课堂活动无非就是回答问题、做练习、写作文、进行测试等。因此,当我们要求教师以立体式、多媒体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立体式教学方法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对教师而言,既然他们试图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获取新知识,他们自己首先要认识到课本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教科书,而是融多媒体与信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活书”。要搞好教学,教师当然得体验一下这种学习活动是怎样进行的。体验一下学生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教师感受到立体式教学的好处,也有助于教师能了解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细节过程,如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挫折等。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师就会在具体教学上提高“信息一教学”素养,更加得心应手地用好“活书”。

4、小结

目前,外语教学普遍使用立体式教材,但人们对此种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却相对滞后,始终徘徊在教材形式、物理概念及理论内涵等三个理解层面上。随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日益整合,人们开始对立体式教材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教材不仅体现了发展式教育观与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体现了一种媒介的转换与教材发展范式的转变。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立体式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的立体功能(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的存储和呈现;一体化、系统化的立体教学设计;多元化、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实现)得到全面的发挥。要真正实施好立体式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一教学”素养,用好“活书”,选好资源,设计好虚拟教学环境,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Debski.R.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ject-orientedCALL[A].In Hubband,P&Levy,M(Eds.).TeacherEducation in CALL[C].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2]Nunan,D.&Bailey,K.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M].Heirde,Cengage Learning,2009.

[3]陈冰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二)[J],外语电化教学,2008(4)。

[4]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5]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6]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8]陈玉琨,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戴炜栋,中国外语教学法回顾、探索与展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11]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徐明成,现代教育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3]王守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J],外语界,2009(1)。

[14]张景焕,教育科学方法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5]张正东,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科学出版社,1999。

[1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陈坚林

上一篇:建筑材料论文范文下一篇:单位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