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安全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安全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为进一步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范农机安全检验工作,减少农业机械事故隐患,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状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日前,农业部制定并公布了《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分4章23条,包括总则、检验、管理和附则。

第一篇:农业安全论文范文

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评价

摘要构建了基于“四力”模型的农业产业安全新指标体系,利用新型隶属函数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2001—2013年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度一直处于“基本安全”及以上区间,其中,2010、2011年处于“安全”区间,2013年处于“很安全”区间,其余年份均属于“基本安全”区间;农业产业生成力指数、竞争力指数和依存力指数一直处于“基本安全”及以上状态,而农业产业控制力指数则存在从“基本安全”状态向“不安全”状态转变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创新进程,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尤其要对外资进入和外资并购控股制定更为严格的市场机制,提高农业产业控制力,为农业产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农业产业安全;“四力”模型;模糊综合评价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加大,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已由2001年的279.1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 875.6亿美元,居世界前三位。然而,由于农业天然的弱质性,易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比如,近年来发生的“高盛养猪”事件、张裕A事件等跨国企业针对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的“斩首行动”,已经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因此,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安全问题,有助于厘清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和困境,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当前农业产业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安全的内涵研究。朱晓峰[1]将农业安全界定为农业在所有产业中处于稳固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徐洁香等[2]则认为自主生产能力、自主控制农业生产能力、国际竞争力构成了农业产业安全的“铁三角”。朱丽萌[3]侧重从抵御外来威胁和风险等方面阐释农业安全。倪洪兴[4]认为农业产业安全是主题功能实现情况、产业控制力情况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者的综合体。任大鹏等[5]认为资源配置问题是农业安全的核心。②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学者们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6-7]、数据包络分析模型[8]、因子分析法[9]、模糊综合评价方法[10]、熵权法[11]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进行测算。张淑荣等[1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棉花产业作为样本,对棉花产业安全进行了评估。③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Vandana Shiva[13]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大型农业跨国企业的垄断势力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安全成负相关。王欣兰等[14]认为我国在国际贸易地位和待遇方面的不平等会威胁到农业产业安全。杨巍[15]研究结果表明,外商投资并未产生显著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反而导致我国农业产业风险加大。倪洪兴[4]发现农产品贸易对农业产业安全会产生双重影响。任大鹏等[5]认为农业劳动力是影响农业产业安全的长远因素。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农业产业安全的内涵研究还不够透彻、系统;当前专门针对省域的农业产业安全研究比较缺乏,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由于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等优点,已成为测算农业产业安全的主流方法,但现有成果在等级隶属函数的设置上过于简单,未全面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笔者依据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模糊数学、产业安全理论等知识,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基于“四力”模型构建一种新的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一种新型等级隶属函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加入WTO以来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进行实证分析,为湖南省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维护农业产业安全提出针对性建议。

1农业产业安全指标新体系“四力”模型的构建

综合来看,国内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1)[3,7,11,16-17]大部分是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我国经济为研究样本,以某个具体的产业为研究对象建立的。这些指标体系仍存在产业安全内涵和外延不清晰,过分强调产业控制力、竞争力和对外依存度,未体现产业生成环境、恢复能力等方面要求。鉴于此,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产业安全理论为基础,提出农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四力”模型,包括农业产业生成力、农业产业竞争力、农业产业控制力和农业产业依存力4个部分。基于“四力”模型的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2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2.1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根据“四力”模型指标体系,该研究选取了产业政策、劳动力成本等15个经济变量。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湖南科技统计年鉴》、Wind数据库,对于部分缺省数据采用均值代替。为检验所选用数据的质量,并观察各变量的基本特征,消除异常数据对之后分析的影响,2001—2014年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主要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

各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可公度性,直接计算会导致评估结果失真。因此,接下来将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首先利用取倒数的方式将逆指标转换成正指标;然后采用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化纲处理。

2.2指标权重的确定该研究采用客观赋值中较为常见的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和因子得分系数。由于权重一般取值范围为为0~1,而因子得分系数可能出现负值。为此,运用以下公式进行处理:

wi=pj=1(aij×λjpj=1λj)/ni=1pj=1(aij×λjpj=1λj)(1)

式中,aij表示得分系数;λi表示主成分的特征值。

利用因子分析和公式(1)得到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各指标的权重,見表4。

2.3模型的设定由于人们对产业安全的判定主要来自先前经验和感知,目前安全与不安全之间并未形成明确的界限。因此,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发展起来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业安全评估更为准确、有效。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之前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计算到取值范围为0~100。计算公式为:

Pij=60+40×Xij-maxXij-minXij (2)

(2)设定隶属函数。由于人们对安全的评价存在模糊区间,比如在0~20分时,肯定是“极不安全”,但20~30分,则可能在“极不安全”和“不安全”摇摆。同样,40~50分既可能处于“基本安全”区间,也可能处于“不安全”区间。因此,当前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等组距隶属函数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鉴于此,采用下列方式设定隶属函数。

A1(x)为“极不安全”的等级隶属函数,定义如下:

A1(x)=1,0≤x<2030-x30-20,20≤x<30(3)

A2(x)为“不安全”的等级隶属函数,定义如下:

A2(x)=x-2030-20,20≤x<30

1,30≤x<40

50-x50-40,40≤x<50(4)

A3(x)为“基本安全”的等级隶属函数,定义如下:

A3(x)=x-4050-40,40≤x<50

1,50≤x<60

70-x70-60,60≤x<70(5)

A4(x)为“比较安全”的等级隶属函数,定义如下:

A4(x)=x-6070-60,60≤x<70

1,70≤x<80

90-x90-80,80≤x<90(6)

A5(x)为“很安全”的等级隶属函数,定义如下:

A5(x)=x-8090-80,80≤x<90

1,x≥90(7)

2.4湖南农业产业安全评估结果根据隶属函数(3)~(7),计算得出2001—2013年湖南省农业产业生成力、竞争力、控制力和对外依存力这4个一级指标体系下各二级指标相对于评价集的隶属度,然后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相应的模糊变换得到对应的一级指标的隶属度,每个层次按类进行评价。湖南农业产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2001年湖南农业产业安全隶属于不同等级的概率分别0、0.235 4、0.382 1、0.368 8、0.013 7,根据最大隶属原则,2001年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属于“基本安全”。根据这一原则,2001—2009年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属于“基本安全”,2010、2011年属于“安全”,2012年属于“基本安全”,2013年属于“很安全”。总体上看,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呈现从“基本安全”向“很安全”转变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农业产业安全等级上升明显。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处于“安全”或“很安全”区间的状态还不稳定。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的大背景下,湖南农业产业安全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根据湖南农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农业产业安全的4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

(1)农业产业生成力指数由“不安全”等级向“安全”等级转变,呈现变好趋势。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引进和改进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国家农业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度以及技术吸收学习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湖南省一直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税收优惠、财政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强金融融贷力度,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貢献率超过60%,比全国高4.4个百分点,因而湖南省农业产业生成力不断提升。

(2)除2013年处于“很安全”等级以外,湖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指数均处在“基本安全”区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湖南省农产品出口额的国内和国际占比不断提高,“三品一标”数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十。但湖南省产值超过10亿元的龙头农业企业不足20家,出口农产品技术含量仍较低,大品牌较少,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大多数年份的湖南省农业产业竞争力指数处于“基本安全”区间。

(3)农业产业控制力指数与前两各指标变化趋势截然相反,从2001年的“安全”依次向“基本安全”“不安全”等级转变,表明湖南省农业产业的控制力在不断下降,外资的引入对农业产业控制力已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企业的的并购活动增加,比如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有64家被跨国粮商参股控股,参股占比高达66%。因此,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控制力不断下降,已跌至不安全状态。

(4)农业产业依存力指数变动比较频繁,但多数年份处于“基本安全”区间及以上。虽然近年来,湖南省农业进出口依存度不断下降,但由于对外国资本依赖形成一定的惯性,这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3结论与建议

该研究构建了基于“四力”模型的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度进行了实证测算。结果表明,2001—2013年,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度呈现从“基本安全”向“很安全”转变的趋势,但并不稳定,仍需对农业产业安全风险问题保持警惕。4个一级指标中,农业产业生成力指数和竞争力指数与总指数评估结果几乎一致,农业产业依存力指数变动比较频繁,在“基本安全”附近波动,农业产业控制力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变坏趋势,从“安全”向“不安全”状态转变,表明外资并购、控股农业企业已对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形成了显著的威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为维护湖南省农业产业安全,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国内外经济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创新进程,提高农业产业的生成力;细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避免盲目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建立更为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对外资参股控股农业企业必须制定并严格市场机制,提高农业产业的自主控制力,降低农业产业的对外依存度,从而确保湖南省农业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晓峰.论我国的农业安全[J].经济学家,2002(1):25-30.

[2] 徐洁香,邢孝兵.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探析[J].商业研究,2005(17):11-18.

[3] 朱丽萌.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安全预测[J].财经科学,2007(4):112-116.

[4] 倪洪兴.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0(8):8-12.

[5] 任大鹏,朱启臻,李平,等.关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学术讨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0-107.

[6] 许芳,刘殿国.中国农业安全度的生态学评估:基于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法的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2):53- 56.

[7] 孙容,刘殿国.对外开放条件下农业产业安全生态学预警:基于灰关联-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法[J].生产力研究,2009(9):136-137.

[8] 宁学敏.基于DEA原理的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度的评估与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4):49-51.

[9] 金赛美,曹秋菊.开放经济下我国农业安全度测算与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320-323.

[10] 肖文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11] 董银果,梁根,尚慧琴.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2-68.

[12] 张淑荣,魏秀芳.我国棉花产业安全状况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1(2):92-95.

[13] VANDANA S.Stolen harvest: The hijacking of the global food supply[M].Cambridge,MA:South End Press,Cambridge Massachusetts,2000.

[14] 王欣蘭,姜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3(3):122-124.

[15] 杨巍.外国资本流入与我国农业安全:基于价格传导机制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0-24.

[16] 何维达,何昌.当前中国三大产业安全的初步估算[J].中国工业经济,2002(2):25-31.

[17] 何维达,何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产业安全估算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 (2): 50-56.

作者:肖文兴 马永军张德容刘善球

第二篇:农业部公布《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办法》

为进一步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范农机安全检验工作,减少农业机械事故隐患,提高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状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日前,农业部制定并公布了《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共分4章23条,包括总则、检验、管理和附则。第一章“总则”,明确了制定《办法》的依据、适用范围、实施实地检验农业机械的种类,实地检验的地点、方式和执行标准要求,实施实地检验的机构及经费保障。第二章“检验”,明确了农业机械所有人在实地安全检验办法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了农业机械实地检验的周期和检验结果的处理。第三章“管理”,明确了实施实地检验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了农业机械实地检验人员的管理、农业机械实地检验的方式条件。

《办法》的适用范围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植保机械、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插秧机、铡草机等。同时,考虑到近年来一些地方卷帘机、微耕机等农业机械事故增多的情况,《办法》第二条特别规定省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也可以将对人身财产安全可能造成危害的其他农业机械纳入适用范围。

《办法》将于2012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

作者:张立阳

第三篇:发展生态农业,确保消费安全

摘 要: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诸多的消费安全问题:不仅使我国粮食安全不容乐观,也使我国食品安全令人担忧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生态农业是我国确保消费安全的必然选择。因为,发展生态农业不单有利于避免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的诸多消费安全问题,更有利于应对我国消费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与挑战。因此,我们应认真采取对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关键词: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消费安全

一、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诸多消费安全问题

所谓石油农业,就是大量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兽药等农用化学品,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发展的农业模式。这种农业模式尽管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诸多的消费安全问题。

1.粮食安全不容乐观

发展石油农业损害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危险,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从而使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容乐观。具体地说:(1)破坏了耕地资源,严重损害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石油农业的的机械耕作和农作物的大面积连年单作,再加上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使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流失土壤每年在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世界水土流失总量的1/5。水土的严重流失,必然毁坏耕地,使我国耕地锐减。近十多年来,我国共减少优质耕地累计近466.7万公顷,折算损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4 000多万吨,占我国目前粮食总产量的10%[1]。虽然石油农业不是造成我国耕地锐减的唯一原因,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水土流失,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从而使耕地变得贫瘠,加速了地力衰竭,严重损害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危险。因为石油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往往只使用本地品种从事生产的做法,在生产中大都使用少数几个品种,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这就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危险。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灭。实际上,就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的减少,才数次使我国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3)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石油农业是依靠石油能源的能源密集型农业。发展石油农业需要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均石油能源禀赋极为贫乏的国家,加上石油农业对石油能源的消耗很大。实际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单靠自身的石油能源已很难支撑石油农业的发展。正因如此,我国加大了对石油的进口。1993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 000万吨,2004年进口量突破1.2亿吨,2007年进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6亿吨。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0%。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发展石油农业,势必造成我国石油能源的紧张,甚至造成全球石油能源的紧张(因为全球石油的蕴藏量毕竟有限)。一旦石油能源紧张,石油农业的发展就将难以为继,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将面临威胁。

2.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发展石油农业,致使我国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及化肥污染严重,动物性农产品的抗生素、激素残留,从而使我国的食品安全令人担忧。具体地说:(1)致使我国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及化肥污染严重。据对海南省的茶叶、菠萝罐头、蔬菜等21种食品中BHC、DDT残留分析,有机氯农药检出率为40%,最高值为0.169 2 毫克/千克[3]。有关部门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场上有51.2%的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其中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分别为22.2%、56.3%、65.6%,其中有些蔬菜甚至检出了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致畸、致癌的农药[4]。2002年5月抽检江苏全省8市28县(区)粮食食品(大米、小麦和面粉)质量,铅检出率达88.1%,超标率21.4%;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基本农田保护区产品质量检测发现,重金属几乎达100%;除苏州因抽样不当而未出现超标外,南京、无锡产品中重金属铅、汞、镉超标率分别达到66.7%、33.3%、25%[5]。研究表明,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会引起中毒,甚至癌症。(2)造成我国动物性农产品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近几年来,抗生素、激素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严重。有人对取自广州食品市场200例食用猪肝进行病理分析,68%的猪肝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变,病变种类多达25种,不仅有肝细胞的萎缩和各种变性、水肿、囊肿、出血、坏死和钙化等,还发现恶性肿瘤。23%的猪肉和猪肝检出有瘦肉精,18%的禽肉及水产品检出有激素,10%—20%的不同奶粉中检出有硝酸盐类物质[6]。另据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对武汉市三镇集贸市场的猪肝所进行的检测,发现抗菌药残留超标率达46%[7]。研究表明,抗生素残留可引起原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造成人的机体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同时会使抗生素过敏体质的人出现过敏反应。高激素残留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瘦肉精将导致人的心率加速,代谢紊乱等不良后果,特别是硝酸盐类物质残留甚至可以致癌。正是因为石油农业的产品存在上述安全隐患,所以食品安全问题现已成为我国消费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据卫生部门统计,全国每年重大食物中毒者上万人,死亡人数高达几百人。

3.我国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发展石油农业,造成我国资源与生态条件恶化,致使环境与健康安全问题突出,生物物种减少,从而使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威胁。具体地说:(1)造成我国资源与生态条件恶化。发展石油农业,除造成我国水土严重流失和能源大量消耗外,还致使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农药、化肥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首先使我国农田遭受严重污染。据估算,我国农药污染及重金属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农药、化肥的污染造成的)的耕地已达2 906.7万公顷。全国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少的粮食1 000多万吨,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更多达1 200万吨[8]。其次是使我国近海海域、河流、湖泊的污染严重。从我国的情况看,近海海域已大面积污染,连续出现了赤潮,内河水域污染程度多数超标。在全国7大流域中,有近5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石油农业虽不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唯一原因,但它的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农业污染是面状污染,治理的难度大。再次是加剧了大气污染,使我国空气质量下降。(2)致使我国环境与健康安全问题突出。发展石油农业,使我国生态环境正在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趋势变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我国耕地、地下水和地表水及农产品遭受污染。而耕地的污染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食物链的平衡,形成有毒有害物质积累,最终影响人的健康。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也使我国许多地方在饮用水方面不符合卫生标准。据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健康构成威胁[9]。特别是农产品的污染更是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存构成威胁。据我国对部分城市的调查显示:由于长期使用含激素的食物,女孩的月经初潮已由20年前的平均14岁左右提前到现在的10岁左右,青年男性的平均精子数量已比20世纪40年代下降了60%,肿瘤患者呈上升趋势[10]。(3)使我国生物物种减少,这向世人敲响了警钟。保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方面。据记载,我国约有8.3万种主要生物。迄今为止,我们只不过利用了200种左右的生物,我们食物的90%只来自于20多种动植物。由于农药、化肥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使许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特别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杀死虫害时也杀死了天敌。据估计,在我国3万种高等生物中有3 000种处于濒临灭绝境地。我国的植物物种有15%—20%处于濒危状态。专家指出,如果生物大量消亡,人类的生存也会发生危机。

二、 生态农业是我国确保消费安全的必然选择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发展生态农业不单有利于避免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的诸多消费安全问题,更有利于应对我国消费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与挑战。

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避免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的诸多消费安全问题

其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避免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因为:(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如果说生态农业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前提,那么这个重要前提实际上就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所以凡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地方,都十分注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002年,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3%;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11]。也正因如此,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保护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2)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由于生态农业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与现代农业的科技和设施相配套,特别是生态农业还具有绿色覆盖率高、光能利用率高、资源转化率高的三高特点,这就决定了其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大量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一般可比当地的常规农业模式增产8%—12%,高的可增产15%—20%,尤其是推广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增产幅度可达25%以上[12]。另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实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地区,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一般都在15%以上,单产增长10%以上[13]。 (3)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我国利用非谷物食物资源和减轻我国粮食压力。由于生态农业具有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特点,这给我国发展“草地农业”提供了机遇。我国发展“草地农业”的潜力巨大。如以全国2.67×108公顷可用草地的8%建立丰产人工草地,除了可得到0.21×108公顷的虚拟农田外,还可提高草原整体生产水平近一倍[14]。这样,就可加速我国畜牧业结构改变,压缩养猪数量,从而压缩饲料粮。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如改变畜牧业结构,压缩养猪数量1/3,将耗粮型家畜代之以草食家畜,可节约0.67×108吨谷物,相当于0.15×108公顷(0.67×1000/300)农田当量[15]。 这样,我国粮食压力就会因合理利用非谷物资源而大为缓解。

其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避免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生态农业的产品是绿色食品,而绿色食品有明确规定的质量标准。绿色食品不是指富含叶绿素的绿颜色食品,也不是指走上餐桌的野菜,而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有明显的区别,普通食品是指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一类食品。绿色食品除必须满足普通食品的要求外,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二是原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必须符合国家颁发的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规定,灌溉水符合水质标准,家畜家禽、水产养殖必须符合国家颁发的饲料标准;三是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不能使用未经国家允许的色素、防腐剂、糖精及人工合成添加剂,最终产品经食品监测机构依据绿色食品有关标准检测合格。A级绿色食品采用农业部A级绿色行业标准(NY/T268—95至NY/T292—95);AA级绿色食品中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合成食品添加剂均不得检出,其他指标应达到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行业标准。食品包装符合国家有关包装材料标准、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7718—94、农业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及其他有关规定。就卫生标准而言,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要求更高,如全脂加糖奶粉的绿色卫生标准监测内容有Pb、Cu、Hg、As、六六六、DDD、细菌总数、大肠杆菌和致病菌9项,而普通全脂加糖奶粉卫生标准只有后3项。绿色食品有专门的识别标志,但某一产品的绿色标志一旦获得并非永久有效,必须三年重新申请,经审核后方可继续使用。

其三,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避免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因为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为我国确保生态安全创造条件、夯实基础。生态农业的“两个良性循环”(即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际上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最佳手段。例如,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工程方法组装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立体种植与开发,在增强农田生产力的同时,使农、林、牧等产业优化组合,构成资源增值与开发同步的农林牧复合系统,改变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济状况,增强生态适应性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组能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又如,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当地资源优势组建种养加贮运销的农副产品及资源开发增值链,促进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的适应性,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经济系统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持续性。再如,运用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开发宏观与微观生产的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利用的再生资源高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增强可再生资源利用与环境容纳量的持续性。不仅如此,生态农业的产品还是绿色食品。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选择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技术条件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要求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区。因此,绿色食品基地的选择和建设能够促使对那些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方做出进一步的保护,对那些生态环境欠佳的地方进行建设改善,促使其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此外,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无公害的生产过程,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绿色食品生产对环境的无公害性。无疑,这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2.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应对我国消费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与挑战

其一,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从影响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平衡的因素看,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和食物结构升级,将推动我国粮食需求量的巨大增长。到2007年底,我国总人口数量已达13.2亿。据测算,即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也将先后达到14.7—15.4亿和15.3—16.3亿。人口增长是推动我国粮食需求量增长的最基本因素。即使假定人均粮食消费不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仅人口增长一项,也将使我国粮食需求量到2020年绝对增加6 000万吨(新增的1.5亿人按人均400公斤计算)。特别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快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推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食物消费结构的高级化,虽然在食物消费总体中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减少,相对份额下降,但粮食的间接消费将增加,相对份额上升。实际上,食物结构高级化的结果,不是粮食需求量的减少,而是粮食需求量的更大增加。因为对粮食的间接消费主要表现为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而粮食向动物性食品的转化,消费1公斤鸡肉,意味着消费2公斤粮食;消费1公斤猪肉,意味着消费4公斤粮食;消费1公斤牛肉,意味着消费7公斤粮食。因此,据一些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7.34亿吨(目前是5亿吨),其中饲料粮需求量就将达到3.67亿吨[16]。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全球气候变暖,又将大量削弱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和未来粮食供给能力。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据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217 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092公顷。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后非农产业与农业在耕地利用方面的矛盾会更加突出,耕地面积的减少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根据门可佩、朱鸿婷预测,2008—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将分别为:1.213 700、1.209 820、1.205 951、1.202 096、1.198 252亿公顷[17]。也就是说在这5年里,我国将减少耕地0.764 9亿公顷。耕地的减少,无疑是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最大威胁。另外,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从整体上讲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研究表明,气温上升华氏3度,将使水稻单产明显减少。另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工业的发展和燃料使用的结构不变,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明显增加,将会使大气的平均温度增高1.5℃—4.5℃,这种现象会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来明显影响。面对粮食供需的严峻形势,我国只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才能大幅提高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和未来的粮食供给能力,从而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其二,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应对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威胁。从统计数据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为2—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40万人。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我国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以此推论,我国掌握的食物中毒数据仅为我国实际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目前我国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物的种类非常多,但从人们日常消费来看,主要分为粮食类、植物油、蔬菜类、果品类、畜禽类食品和水产食品等。从这几类食品来看,不同种类食品的安全性有较大差异,但每类食品都存在隐患。据卫生部近几年的检测结果表明,动物性食品是我国主要的食物中毒原因食品,其中以肉及肉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多,为21.88%;其次为水产品,占10.11%。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因食品安全问题而遭受严重影响。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在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民众造成很大的心理恐惧与心理障碍。面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我国只有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才能尽快消除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从而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问题。

其三,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应对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威胁。当前,我国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首先,从国土资源看,我国除水土流失惊人外,土地的沙化、退化、盐渍化也很严重。据统计,全国沙化面积已达174万。目前仍在继续扩张,每年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40%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壤盐渍化发展迅速,面积已达8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非农业建设用地也在大幅增加。目前,全国已有666个县突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053公顷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平均耕地已不足0.033公顷。这对我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威胁。其次,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调,北方更为突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水灾不断,损失越来越大。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多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地下水超采严重,华北平原出现世界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水位下降水质不能保证,引起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严重缺水的108个[18]。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水资源供给困难,就会严重威胁人的生存与发展。再次,从生命健康安全看,我国生态环境污染正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据报道,2009年8月,我国就有湖南省浏阳市发生镉中毒事件,其中32名中毒者入院治疗;陕西凤翔县发生铅中毒事件,确诊851名儿童血铅超标,其中174名重度铅中毒儿童需要住院治疗;湖南省武冈市发生铅中毒事件,确诊轻度铅中毒儿童28名,中度铅中毒儿童17名。一个月内接连发生这种群体性中毒事件就是因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污染所致。面对生态安全的威胁,我国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减轻或消除来自农业的巨大污染,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从而维护我国生态安全。

三、认真采取对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既然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避免石油农业给我国带来的诸多消费安全问题,有利于应对我国消费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与挑战,那么我们就应该认真采取对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1.把生态农业纳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替代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全新农业模式,它的目标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对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应纳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议程,重点推动和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目前,我国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认识,但为了今后生态农业更进一步的发展,还必须加强宣传工作,以引起更广泛的重视。一是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通过墙报、黑板报等宣传全国生态农业的典型事例,真正做到人人知道生态农业,个个重视生态农业;三是重点宣传生态农业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系,了解生态农业对确保消费安全的重要作用。

2.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和推广力度

不论从世界各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还是从现状来看,发展生态农业均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也不应例外。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市场无法予以有效调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的对象大多为公共资源,其浪费具有无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故需要国家和政府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对实施生态耕种的农场进行补贴,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刺激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并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还要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使消费者取得共识,以此来促进生态农业加速发展。

3.加强生态农业基础研究和基层培训

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持,因此,需要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以及相关政策和模式探讨和研究。即依托高校和各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培养包括遗传、育种、栽培、生态、生化、土壤、植保、园艺、水产养殖、畜牧、林学、生物工程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方面的科研人员,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组织工作,机构健全并以现代科技技术和手段为依据,把科研与教学、推广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农民培训及信息服务,促进有关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以及对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主要包括如何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技术来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新认识等,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要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与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5.完善生态农业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整顿农产品质量检测混乱局面,坚决打击市场上各种农产品鱼目混珠状况,促进生态农产品流通,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特别是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立,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19];同时加强各级农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确保生态农业的安全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并根据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严格执行现有国际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并积极参与国际有关生态农业标准制定,以促进中国生态农产品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中国生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宗超.世界粮食形势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5):60—63.

[2]谢建春, 杨世勇. 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及保护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21(6):72—73.

[3]卓海华, 刘小梅, 欧伟, 等. 海南省部分出口食品中BHC和DDT残留量检测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6(2):128—132.

[4]谢建治, 刘树庆, 刘玉柱, 等. 保定市郊土壤重金属污染对蔬菜营养品质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 2002,21(4):325—327.

[5]赵其国. 现代生态农业与农业安全[J].科技与经济. 2004 (1):63.

[6]赵其国, 黄国勤, 钱海燕. 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J].土壤学报. 2007,44(6):1128.

[7]陈锡文, 邓楠, 等.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431.

[8]高翔云, 汤志云, 李建和, 等.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环境保护, 2006 (4):50—53.

[9]吴敬秋.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J].攀登, 2006(2):7.

[10]李之才, 刘卫平, 陈许华. 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243.

[11]肖体琼, 吴崇友, 张文毅, 等. 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差异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4):4363.

[12]胡钢, 王文军. 论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J].安徽农学通报, 2006,12(10):10

[13]徐树建, 杜忠花. 生态农业: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18(5):15.

[14]任继周, 侯扶江. 我国山区发展营养体农业是持续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J].大自然探索, 1999,18(67):48—51.

[15]任继周, 林惠龙, 侯向阳. 发展草地农业 确保中国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3):619.

[16]林善良, 张国. 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104.

[17]门可佩, 朱鸿婷. 基于改进的MGM模型的我国耕地面积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5):1868.

[18]尹世杰. 优化消费环境,弘扬和谐文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7(1):55.

[19]颜景辰, 雷海章,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 2005(1):7—10.

责任编辑:陈桂香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nsure Consume Security

WANG Qi-yun

(Business Colleg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作者:王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