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农业环境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关系到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企业不仅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文章就农业企业化发展的优势以及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提出维护措施。

第一篇:农业环境论文范文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思路

【摘 要】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厘清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指引农业资源开发,以绿色生态理念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构建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推进生态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农村面貌焕然一些。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各地应当继续加大三农投资,持续推动惠农政策落地,以加速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一、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现状

(一)农业生态环境现状1.耕地面积和人口均在减少。一方面,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农村劳动力短缺,高质量的农业生产严重受阻;另一方面,与城镇化相伴而行的城市扩建占用了农村耕地,导致农村耕地逐年减少。而伴随城市扩建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此过程中生态农业也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2.环保理念淡薄而落后。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带动农民环保理念的提升和改观。如,他们未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乱扔乱堆乱放现象很普遍———或将一些生活垃圾扔入河道,或集中堆放于户外空地,给农村的土壤和水资源带来极大污染。另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农民会大量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导致南方许多地方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也带来了农村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减少这一严重恶果。

(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1.农业比重下滑。近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农业发展策略不断得到了调整,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助农措施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化农业。2.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多。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出信息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作为种植及其他生产活动主要场所的农村,由于物流体系和网络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加之一些农民对网络营销的认知不足,想通过网络销售来提高特色农产品销售效率的发展目标仍未完全实现。尤其是农村大都位于交通不甚发达的偏僻地带,其农业产业信息体系建设更是困难重重。二是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外部环境。农业的应急处理机制及预防机制不够完备,农产品抵抗气候、虫害、传染病等灾害的能力较低,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面积交通封锁的形势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采购、运输、销售严重受到影响。三是农业种植也难以成规模,且种植标准化程度低。当前蔬菜、水果、棉花等农产品的种植大都是由农民个人承包或小企业、村镇集体承包。这种承包种植的规模较小,而且其中的现代化科技农业含量低、生产行业标准及采购标准难以统一,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一)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自党的十八大开始已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和深入开展,在保护及治理方面的成效显著。2016—2020年,国务院将土壤防污治理作为重点工作,以此来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并为之提供操作指导和科学的数据参考。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提升以及近年的整顿及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大大改观———整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治理制度,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治理行动能力等都有很大进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农业资金投入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随之也减少了,农业经济发展也逐渐走上了绿色可持续之路。

(二)农业经济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整顿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同时对于农业经济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还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多层次、绿色、高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并逐渐呈现出相对比较稳定的地方特色。这種农业经济发展态势反过来也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反哺农业生态环境。因为,农作物的生长能够有效改善土壤NONGJINGTOUSHI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保障土地的永续利用。

三、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以生态文明指引农业资源开发农业资源开发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合理整合和再分配农业资源,目的在于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资源包括涉及农业发展根本要素的农业用地、地下水资源及农作物种子、肥料等。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必须依据不同的农业资源种类制定不同的开发策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应严格按照使用耕地的相关规定,积极响应退耕还林等政策,在确保不损害农业用地的前提下,以可持续种植理念为指导,积极利用科学绿色的农业技术开展农业用地的生产活动,坚决杜绝乱种植和破坏植被等能够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非法用地现象;开发利用地下水系统资源,需优化升级现有灌溉技术,大力扶持农业灌溉方式改革,积极推广滴灌和喷灌,减少对农业水资源的浪费,严格监管农业污水处理;要正确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物资,控制化肥、农药等物资的用量,改善其喷洒模式和使用方法,减少其对农业用地及农业水资源的污染。合理规划使用塑料膜,坚决禁止随意丢弃使用过的塑料膜,将其用量控制在农业土壤正常生产活动允许的范围之内。

(二)以绿色生态理念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科学的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农业经济。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及经济学原理,结合现代化农业技术与管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我们将这种模式的农业称为绿色生态农业。该模式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协调发展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必须在制定符合农业发展现状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指导农业生产模式;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农业生产模式,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和谐相处、融合发展。

四、结语

总之,现代农业体系中的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互利互生、相伴而行的。所以,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应该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农业资源;应该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引,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支撑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反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态势和良好发展格局。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纪云.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2).

[2]李振春.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01).

[3]高邓.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05).

[4]王修美.浅析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耦合协调发展[J].商讯,2020(12).

作者:包和希叶勒图

第二篇:农业企业化经营与农业环境保护

摘要: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关系到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企业不仅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文章就农业企业化发展的优势以及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提出维护措施。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环境;维护措施

一、引言

农业企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它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二、加快发展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出现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可以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增强抗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二,利用现代化的要素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由小农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解决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农民整体素质,取得农业生产的最大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营造和谐社会作贡献。

三、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企业经营不仅要追求高效率与低成本以提供价廉物美的农产品,而且还要追求保持水、空气的清洁与优美的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环境保护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业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衣食原料生产的保证条件,良好的环境状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伴随着科技进步,除草剂、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也同样面临严重农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我国用世界8%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支撑着全球20%的人口。继工业和城市点源污染之后,我国农业污染逐渐凸现,目前大致占到全部污染的1/3。农业污染正在呈现来源扩大、复合交叉和时空延伸等新特征,对农业环境格局的扰动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呈加剧趋势,总体态势非常严峻。我国农业环境目前正面临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自身污染的双重威胁。

第一,污水灌溉。由于目前的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许多农户只有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据2006-2007中国农村情况报告对141个村庄的问卷调查中,抽样调查显示有29.23%的村庄使用被污染的水进行农业灌溉,该调查还显示在受到水污染的65个农区中,污染面积在20%以上的占到63%之多,其中污染面积在80%以上的竟然有13个农区,占到20%。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钾,有效性磷降低,pH值降低,含氮量增加,会对水稻造成徒长、倒伏、结实不佳、多病虫害等影响。污水中的砷渗入土壤,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牲畜及野生动物体内,会造成疾病等不良影响。据农业部组织的全国性污灌区调查,我国污灌区均遭受各种病原菌、有害有机污染物、盐分和重金属等污染。

第二,过量施肥,土壤退化。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加快农业发展,日益加大化肥的施用力度。近20年来,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年以157万吨的速度递增,化肥施用总量由1984年的148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4766万吨,居世界第1位,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而我国的化肥消耗量比世界平均消耗量要高2.6倍,比发达国家也高2.1倍。这种不合理地施肥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并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长期过量施肥会造成蔬菜等植物硝酸盐超标,这种超标的蔬菜被人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第三,农药污染。农药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世界十大公害之一。农户无限制地施用农药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更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长期生活在高残留农药环境中的生物会诱发基因突变,造成生物物种退化甚至死亡,早成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农药通过食物链传递势必危及人畜健康。

第四,粪便、垃圾污染。由于农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乱堆乱放,滋生了大量的病原体,垃圾中的有机物质会滋生蚊蝇、老鼠等病媒,从而对人类及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全国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超过40亿吨,是工业有机污染的4.1倍,且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农业环境带来了极大威胁。

第五,秸秆焚烧污染。近年来,由于秸秆产量大大增加而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却很滞后,农村多是采取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多余的秸秆。秸秆季节性焚烧严重影响民航、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杀手,不合理焚烧秸秆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又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环境,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第六,土壤流失、污染严重。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和襁褓。由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等原因,耕地面积连年减少。据统计,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亩,耕地质量下降趋势明显,突出表现为有机质和磷、钾含量缺乏:水土流失毁掉了206万顷耕地,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总量的1/5。每年约有1000万吨的农膜等塑料残余物滞留在农村地区,土壤污染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6。

第七,乡镇企业污染。目前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乡镇企业“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大约在266万公顷左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约40亿千克。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促进农业企业化发展与环境维护

要保持农业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环境建设与保护,在近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即便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环境建设与保护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加入WTO后,我国必须对国际社会逐步履行环境承诺,农

业环境必须加以维护和改善。农业企业应该将自然环境保护纳入其经营系统,通过构建内部良性循环配置体系,拉长农业产业链,在保证自然环境系统内在平衡的基础上,争取在多个环节获得产出:同时,开发与农业经营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项目,获得保护自然环境的商机,并将其转化为现实利润。

(一)健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的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在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环境保护法律6部,资源管理法律13部。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行政法规30余部。1998年我国制定了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2000年12月我国政府又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中长期目标;2003年初,围务院又印发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法律制定、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说来,我国的农业环境法规体系还相对薄弱,部分法规条例已经难以适应新的体制变化和经济发展需要,地区间、部门间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执法工作方面,也存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机构过于分散、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装备落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强化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

农业给我们提供了必备的生活资源,只有保持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农业长期、持续发展。要在广大农业企业经营者中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通过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支持,并产生对环保产品的巨大需求,为有机农产品等的销售提供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引导广大农业企业经营者对农业环境的重视和保护,促使他们积极从事环境保护型农业生产,自觉减少对化肥、农药等有碍农业环境的生产资料的使用。

(三)发展绿色农产品

积极培育、扶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按国际市场的需求,坚持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和突出特色等原则,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基地,扩大高质量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发展绿色农业使生态环境保护不再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负担,而成了农业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手段,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问题。

(四)建立农业环境政策影响评价制度

严格评价环境政策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运行成本,对重大经济政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重大环境政策也要进行经济评价。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要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多层次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系统,开展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定期发布监测评价报告。

(五)依托项目来实施环境政策的好处

依托项目管理来实施环境政策是发达国家在农业环境保护上的一条成功经验。项目的执行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走规模效益的道路,解决影响环境的关键问题。美国的农业环境政策除了依靠环境法规以强制性形式执行外,还通过大量的环境项目建设,将环境措施具体化,推动农民对环境的保护。如水质改善项目、自然保护区计划、农业资源保护项目、野生动物栖息地激励计划等。依托建设项目,环境政策实施起来就容易控制,效果也容易进行评价。

(六)加强国际环保的合作与交流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任何一个地区环境的破坏很快就会设计其他地区乃至全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是无国界的。因此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经营的国家要帮助环保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争取国际帮助开展生态建设,学习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通过对外交流,使更多国家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扩大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国际影响。

作者:刘晨雨 熊 健

第三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摘要: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作为国计民生之本,需要着眼发展的长远性,寻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从现实中看,部分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已经对农业经济本体构成了损害。基于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协同,极具现实意义及战略价值。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人类生产活动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开发的同时,人与自然也呈现出一定矛盾。在国家提倡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依托农业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及民生状况得到迅速提升。但在看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针对一体两面的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过度开发,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应视而不见。只有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才能收获金山绿水。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后被提到新高度,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在各地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经济的属性决定了农作物必须处于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下才能提高丰产率。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业经济的效益表现。

其次,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在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发生矛盾的概率,农业发展带来的广泛关注及农业经济产生的大量经济价值,可以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在协调状态。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带有相对性、约束性及均衡性。从相对性及约束性上看,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中给出战略选择,两者都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被选择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有其相对性。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的过程,农业经济出于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的目的,通常会选择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展,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有其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考虑发展农业经济时,约束性特性是平衡两者关系的重要原则。从均衡性上看,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不应被片面理解,两者均有价值,过度发展农业或因生态环境保护而阻碍农业发展都有偏颇性,应把握两者的均衡性。

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農村建设及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了供人们消费使用的物质,这一生产过程是在生态环境下进行的,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生产实践的必要条件。新农村建设倡导农业经济生产生活要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及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相依相存,一方面,这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串联起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品的整个过程,使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模式转变为现代可持续农业。

(二)改善农村环境

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不仅仅会对农业生产,还会波及到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有鉴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战略。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农村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以往伴随着大量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如滥伐树木、滥垦土地等,农村水渍化问题屡见不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及农民居家乐业的基础保障,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能够通过创设舒适的农村生存空间,借助环境资源换取农村发展资金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扫除后顾之忧。

(三)助力农民创收

生态环境的多样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基础资源,如清新空气、干净水源、肥沃土壤等。通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农业生产实践中为了给农作物生长提供绿色环境空间,会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量,从而生产出真正的绿色高质量农产品。当绿色农产品投入农业市场,受供需关系影响,其价格必然一路上涨,如此能够帮助农民创收。从农业实践中看,因绿色农业而使农民增收致富的案例并不鲜见,概括其优势经验,主要在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先,农业生产跟进在后的策略,如扩展林地及草地面积,发展林下产业等,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提高的路径。

三、常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看,简陋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并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下,使农业经济发展受阻。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农民群体受传统思维影响,在耕作方式上较为传统,延循旧法,不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如一些农户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作物种植中大量使用农药及化肥,带来了土壤板结硬化,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减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及经济附加值。从宏观层面看,生态环境带有系统性,在农业资源,如土地,水源面临问题后,农业用地的质量会下降,农业种植产量提升缓慢,外加上农业人口基数的增加,从而形成农业发展恶性循环。当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到一定程度,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此,在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避免走入竭泽而渔的困境,寻求以生态农业为中心创新农业经济格局。

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思路措施

(一)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为依据,确定现代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农业经济发展应首先依循自然生态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应用,然后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特点,在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适宜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经济模式的选择需要与生态环境调研为依据,农业生产活动要突出生态环境指导下的因地制宜属性。相关要点有:第一,对农业经济中农作物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的情况加以改变。可根据农村所处区域及农村土地的具体特点,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划分,增强可利用的生态资源的利用率。第二,结合农业资源,将农业产量因素与生态环境因素加以结合,打造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性,各个层次都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所用,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串联起各类农业生态系统要素,如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具体实践中,在高层种植区或农用地边缘区域,以植物种植为主;对马铃薯、花生等低种植植物,采用混种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由农业防治改为多样化防治,如遵循生物规律,构建避害生物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防病害能力,尽量不采用化学防治手段。第三,以农业现代化为思路,优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调整,采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生态农业所需资源,确定农业发展适宜模式。

(二)多手段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结合了传统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技术,然后遵循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等基本规律,实现对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农业经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农业因具有环保优势突出的特征,广受关注并得到实践。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一是要结合农业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规划,对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环境气候因素、农业经济重心等因素充分考虑,凸显出生态农业优势,为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做好铺垫。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中,要确保其环保性得到充分展示。这一环节可以借助农业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打通及共享农业生态信息,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构建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及共享平台时,要注重农业信息的沟通传递,借鉴引入城乡一体化经验,在农业生态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上互通有无。

(三)做好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经济发展及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创建应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借助农业资源才能开展实施。在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协同发展中,突出的两者的协同,而不是偏重某一边。农业资源作为农业经济基石,在开发利用时一定要突出合理性,而衡量合理性的标准就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环节把握如下几点:第一,保护性利用农业耕地。在耕地的利用上为达到高效化,应多依靠农业科技,在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亩产量。第二,在农用物资的使用上,掌握经济性及绿色环保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农用物资应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时,根据农作物种类应确定施肥及地膜管理方案,以对生态环境最小化影响为前提,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第三,对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在这一方面可以推广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技术等,在满足农业需求的同时,将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四)控制农业活动污染源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对影响及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控制,阻断污染源传播链条。通过对污染源的控制,能够起到农业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的保护作用。一是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在对农业生产区域的环境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后及检测后,确定农业生产活动的具体时间,避免无序生产劳作而对环境施加破坏。二是在立体农业发展中,在林下经济产业中,要以畜禽洁净化养殖为思路,采用环保性能好的饲料,减少對环境的不利影响,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格局。三是做好农业生产再生品的加工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如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不能放任其在田间燃烧,可以将其进行回收再加工,使其用于工业生产。

(五)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除了在制度框架、模式选择及生产资源利用上做好相关工作外,还需要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入村,上墙等方式,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引导,加强其环保观念,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五、结语

农业是国之大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在对两者的内在关系加以认知后,应从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生态农业的推广、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业污染源的防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齐抓共管,使农业经济能够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农,刘宝存,孙约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与未来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01):1-5.

[2]王继东.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4):47-48.

[3]于耀义.生态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218+220.

[4]贾晓君.农村能源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探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03):18.

[5]赵广会.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J].江西农业,2020(20):130-131.

[6]王丹,刘新彩,蒋冬荣,等.简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7):49-50.

作者:王启梅

上一篇:地质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英语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