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数字农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数字农业农村是数字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力量。从政策设立、基础设施、数字农业、农业电商、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方面分析了江苏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探讨了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深刻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提升数据建设应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第一篇:数字农业论文范文

欠发达地区数字农业发展路径

[摘 要]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数字化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并作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更是欠发达地区实施赶超的重要路径。黄冈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还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数字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研发力量不足,创新能力“掉档”;整合力度不够,产业化水平“断档”等问题。探析以黄冈市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数字农业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现代农业;欠发达地区;数字农业;农业现代化

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更是欠发达地区实施赶超的重要路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虽然经济发展较落后,但农业发展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且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过程之中。因此,研究数字农业基本内容,调查和研究以黄冈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和发展高质量数字农业的对策与建议,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农业的内涵、意义及发展规律

(一)数字农业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数字农业”的概念源自“数字地球”,由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于1997年正式提出,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设计、控制与管理[1]。具体来说,数字农业是融合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农业现代化多学科、多领域高新技术,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及农作物本身进行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精准监测和控制[2],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并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借此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3]。

数字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从国外来看,数字农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以农业计算机应用为主;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主要以农业专家系统的建设为代表;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主要以精准农业技术为典型代表,进入全面信息化时期;第四个阶段(2008年至今),以农业物联网和农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等的提高[4]。就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而言,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节点(见图1):1990年科技部支持研究“农业智能应用系统”;1998年提出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2003年国家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2013年农业部开展农业物联网等方面的试验工程;2015年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方向;2017年农业部设立“数字农业”专项,旨在推动我国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的发布,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5]。

(二)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数字化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2019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我国数字乡村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6],为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作出全面部署[7]。

这些文件出台后,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迅速组织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研发数字农业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地生效[8][9]。

1. 数字农业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数字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高级形态,契合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是数字中国、乡村振兴和数字农业农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数字农业建设,不仅促进了传统农业深度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8],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农业的发展是落实数字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农业农村战略的重要举措[1]。

第一,发展数字农业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國要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其中,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数字农业的建设,数字中国要真正得以实现,就必须大力推动数字农业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现代化信息技能,用数字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发展数字农业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发展数字农业就是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发展数字农业,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有效衔接一二三产业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还能促进数字技术渗入乡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结合,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 发展数字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对资源消耗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越来越大,以及人口红利的不断缩减,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人口红利为基础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难以为继。

数字农业是数字技术与农业各环节深度、高效融合的结果。发展数字农业不仅能进行精确生产,最大限度挖掘动植物生长潜力,减少投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供需匹配度,而且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时间上的合理利用。此外,发展数字农业还能够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康养等多种功能,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0][11]。 因此,数字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高级形态,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12]。

3. 发展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一,发展数字农业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农业生产较为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发展数字农业能够促进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生产,甚至推动新型合作模式的产生,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智能化发展。

第二,发展数字农业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数字农业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平台等数字技术,能够提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精准信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追溯,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发展数字农业是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的必然要求。发展数字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数字化,能够促进农产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和动态化,提高供需双方对农产品信息的获取效率和处理效率,减少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等带来的影响,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农产品供需的精准对接。

第四,发展数字农业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必然选择。发展数字农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经验、知识和技术数据化,可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产业化和高效化,促进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三种类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13]。

4. 数字农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一是数字农业的成长空间潜力巨大。《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 年)》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31.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34.8%,其中工业、服务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18.3%、35.9% 和 7.3%[14],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与“十四五”展望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326724亿元,“十四五”数字经济整体年均名义增长为11.3%[15]。从农业数字经济占比来看,农业领域数字化渗透不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新技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生产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农业产业小、散、弱的特点明显,我国仍处于农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数字农业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二是数字农业的需求空间潜力巨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农村网民规模达 2.55 亿,占整体网民的 28.2%,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6.2%[16]。以农村为代表的网络购物下沉市场拓展了网络消费增长空间,数字技术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加速融合发展,跨领域农业互联网平台逐步搭建完善,各地涉农网上政务服务功能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对接,基于农村公众需求的个性化农业App 大量涌现,为数字农业的发展开拓了巨大需求空间。总之,不管是数字农业的成长空间,还是需求空间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8]。

(三)数字农业的发展规律及要求

数字农业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其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字农业、发展数字农业。

第一,数字农业的本质是农业。数字农业只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农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其本质还是农业。因此在数字农业的发展实践中,首先,我们要以土地为基础进行数字化设计,让数字化深入田间地头;其次,鉴于农业生产和收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数字农业的发展,不但要求我们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数字化装备设施的投资建设,而且要求我们对数字农业的经营收益要有耐心,同时,政府也应给予适当的补贴或优惠政策。

第二,数字农业是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数字农业的发展应关注其整体性、系统性。数字农业不是某一个环节的数字化,而是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和农业生产部门数字化。因此,在数字农业的投资建设中,要做好谋篇布局,做好整体规划设计,争取打通数字农业各个环节,贯穿数字农业全过程。

第三,数字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数字农业是农业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农业各个环节,用数字化的技术重塑农业,所以,要利用數字化解决农业生产经营问题,就必须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数字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引进农业、数字化人才,以及农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并加强人才储备;二是要定期对引进的人才及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人才的质量和技能;三是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合作,攻关数字农业技术难点,探索数字农业技术发展新思路[17]。

二、当前黄冈数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黄冈各县市区纷纷启动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现代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比较滞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开展农业大数据研究和建设的时间比发达地区晚5年以上,基础数据平台的完善和数据整合与实际需要仍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部门、企业、社会等各类涉农数据来源散乱,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集成、分析、利用水平还较低,与黄冈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与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相比,黄冈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研究应用明显滞后。

(一)投入不足,发展基础“空档”

目前,黄冈市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标准缺失阻碍应用协同,发展基础“空档”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数字农业政策导向不明,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向不明确。国家发改部门的“特优区项目”中用于农业信息化的资金不足五分之一;省政府和省直部门目前尚没有数字农业项目立项申报;县级政府奖补资金没有单列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大多数直接奖补到基地的道路建设、灌溉设备等,引导支持导向不明晰。受上述一系列政策导向影响,黄冈市数字农业应用技术大部分停留在硬件层面,软件服务和数字利用率较低。

2. 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一方面,各级政府因财力有限,对农业数字的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贯通、网络维护等配套投入力不从心,物联网、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等均处于起步阶段,且进展缓慢。如某物联网基地因为资金结付等问题,设备失修,后期维护缺乏保障,投资近300万建设的高标准机房,因维护资金不足而出现硬件淘汰、系统落后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农业建设投入周期长、资金高、见效慢、维护难,市场主体自主投入建设数字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处在观望等待阶段,已建的数字农业运行效率低,有的企业上传数据不及时或根本没有上传,不能达到预期建设效果。

(二)研发力量不足,创新能力“掉档”

目前,黄冈市缺少农业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科研实力强的农业信息化企业较少,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创新不足,成果转化率低。

近年来,黄冈市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和农业领域人才不断丰富,但是跨界的农业信息化人才较为缺乏,尤其是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摸瞎”的情况;由于发展环境和薪金待遇等原因,存在外聘的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问题。延伸到县乡一级信息化人才更是匮乏,已成为打通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另一方面,缺少完善的培训制度,专业、跨界人才较缺乏,人才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力量不足,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创新能力“掉档”。加之农村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业劳动强度大,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亟需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精准化。

(三)融合力度不够,产业化水平“断档”

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不够,数据整合不充分、开发应用不足,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不够,产业化水平“断档”。政府引导不力,整合力度不够。譬如黄州、蕲春、浠水、英山四县区政府尚处在出台推进方案、试点示范、政策推动阶段,存在总结引导不够、宣传推广不足、组织协调不力等问题。目前只有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一家主力支撑数字农业研究和应用,平台分散,量小質弱,平台发挥的综合应用效应有限;农业农村、商务、科技、湖泊和水利、环境资源保护等部门只是在上级安排的信息化项目资金基础上做些具体推动工作,推进数字农业建设的联动机制未真正建立。

目前,黄冈市数字农业建设的联动机制未真正建立、农业信息数字管理平台建设不完善,以及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黄冈数字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缺少相关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等标准,导致黄冈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存在技术障碍,难以整合并互联互通,数据采集、分析标准化程度不够,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由于缺乏农业物联网技术、智能装备等方面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黄冈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影响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

三、欠发达地区建设和发展数字农业的建议

数字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是“空不得、等不得、慢不得”。推进和发展数字农业,抢占数字农业先机,是欠发达地区建设农业强市的必经之路,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试点、多点发力的原则,心无旁骛地建设和发展数字农业。

(一)创建市级数字农业发展联盟,整合数字农业资源

第一,聚集人才资源和信息技术要素,深度融合农业生产、乡村治理与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和引进数字农业专家队伍和社会组织,创建市级数字农业发展联盟。联合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农业企业、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创建覆盖省、市、县、镇、村五级的数字农业社会组织模式,使联盟成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以资源优势互补为重点,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共同开展联盟协同创新行动,定期研究和解决数字农业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堵点,大力发展5G技术应用,整合数字农业建设的人才、资金、资源和网络技术平台,尽量保持平台兼容,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各类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产品销售平台等,全力打造建立“市级数字农业大数据综合平台”。科学编制“数字农业建设与发展实施规划”,并引入地方评估机构定期考核。

(二)创建市级数字农业试验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一,创建一批数字农业试验区。针对县域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政府引导,强化市场运作,培育企业主体,大力建设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农业试验区。大力引进数字技术产学研机构和涉农企业,打造数字农业硅谷,推动欠发达地区数字农业跨越式发展。强化激励机制和补贴制度,对应用数字农业的市场主体实行奖补,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探索政银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引导保险覆盖农业项目,防范化解数字农业项目建设的经营风险。

第二,培育一批数字农业示范龙头企业。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优工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设施装备。依托农业产业化信息平台,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监测指导,引导现代数字农业示范龙头企业在原料与制品可溯互通、加工全程智能化控制、产品质量自动监测、生产过程可视化监管等方面,全方位系统化发展数字农业。同时,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和功能多样的数字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等。

第三,培育一批数字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依托功能完善、便于操作的管理软件,提高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信息化建设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农民合作社社务、财务、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动态监测机制,依托专业化数字服务,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精准化的生产、销售、金融、物流等社会化服务。

(三)培育一批科技示范创新团队,突破技术瓶颈

第一,引进一批数字农业专业人才。以“引智”为重点,引进一批硬件维护、软件升级、物联网技术接口、物联网信息技术交互等专业人才,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问题。强化数字农业农村理论课题研究,建成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和成果展示基地,实现农业农村数字科技服务的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融合。

第二,培育一批科技示范创新团队。依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研成果项目库,联合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和企业,加大力度转化线上线下农业科技成果。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项目研发,引进一批数字农业农村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制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建立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做好市场信息发布和服务,着力破解农民“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等生产经营难题。

第三,培养一批农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依托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等平台,培养一批农业技术实用人才,加强对市场主体、农机推广人员、种养大户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顺利落实数字农业的基层实践。鼓励并支持涉农部门招录配备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强化数字农业系统的日常操作和维护,实现数字农业“建起来、用得好”。

第四,培育一批数字农业农村新农民。利用新型数字农民学习平台,开展操作性强、智能化高的农业数字化技能培训,培育新型数字农民。整合农业专家资源,推广“平台+专家+服务”模式,普及线上教育。以创业青年农民、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为重点,创新农民新技术培训体系,推广农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应用,提升数字化技能操作及管理能力。

(四)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促进产业数字化融合

第一,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一是加快发展数字农情,利用地面物联网、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手段,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灾情虫情、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种植面积、种植类型,加快建设数字植保防御体系和农业病虫害测报监测网络,实现种植业信息化生产管理和重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二是建设数字田园,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等领域,集成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智能感知、智能分析等数字农业手段,推广应用精准种植、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等。同时,依托智能“车间农业”,智能管理种植业生产经营。

第二,加快推进畜牧业智能化。一是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智能化改造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利用精准上料、电子识别、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智能监控畜禽养殖环境,实现精准饲喂。二是加快应用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精准诊断、预警和防控动物疫病疫情。在畜牧业市场主体,如獸药企业、饲料、养殖场、屠宰等中间,实现数据直联直报,建立健全“一企一码、一畜一标”动态数据库,打破数据屏障,实现数据在畜牧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自由流动。

第三,大力推进渔业智慧化。以智慧水产养殖为重点,建立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的物联网系统,加强网箱自动升降控制、循环水装备控制、饵料精准投喂、水体环境实时监控、病害监测预警等,推广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

第四,大力推进种业数字化。一是紧贴商业化动植物育种需求,推广应用动植物表型信息获取技术装备,高通量获取海量表型性状数据,创建表型数据库和品种资源基因数据库。二是由“经验育种”转向“精确育种”,依托数字化智能育种辅助平台,充分利用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数据,实现针对定向目标性状,定制化育种,优化育种。三是充分利用生产经营许可、生产备案和天空地一体化等监测手段,在制种基地、种畜禽场区、水产苗种场区、交易市场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实现种业智慧化监管。四是横向联结数据库,“一站式”综合查询和办理涉及种业的数据、技术、服务、政策、法律等各项业务,依托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手机App,创新种业服务模式。

第五,推进数字农业新业态多元化。一是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定制农业、众筹农业等新业态,推广网络经营新模式如云农场、共享农业等。二是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作用,依托“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推广大数据赋能、人工智能农村实体店布局,全力畅通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三是创建智慧休闲农业平台,补齐休闲农业数字地图短板,鼓励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实现线上经营,大力开展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经营新模式。四是整合跨行业、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开发涉农保险、授信和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创造性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供求分析、产品营销等服务方式。

第六,质量安全管控全程化。一是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工程,确定农产品分类、分等分级等关键标准,建立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二是大力推动农产品标识化,鼓励涉农生产经营主体对所售农产品强化品名产地、质量认证、商标品牌等标识。三是推动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云上云。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创建一村一品大数据,整合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数据资源,及时提供农业生产的市场动态信息。鼓励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建云上云,实现优势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采购全过程上云,创建竞争力强、特色明显的农业全环节大数据服务体系。四是实施农产品可溯化工程,健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整合涉农生产经营数据,涵盖种畜禽、种苗、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领域,创建县级投入品监管溯源机制。

[参考文献]

[1] 田娜,杨晓文,单东林,等.我国数字农业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4).

[2] 葛佳琨,刘淑霞.数字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东北农业科学, 2017,(3).

[3] 张煜.关于云南省发展数字农业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0,(20).

[4] 赵春江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支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N].农民日报,2020-01-15.

[5] 马丽.浅谈数字农业[J].云南农业,2020,(7).

[6] 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20-01-20. http://www.moa.gov.cn/gk/ghjh_1/202001/t20200120_6336316.htm.

[7] 阮俊虎,刘天军,冯晓春,等.数字农业运营管理:关键问题、理论方法与示范工程[J].管理世界, 2020,(8).

[8] 吕小刚.数字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农业经济, 2020,(9).

[9]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课题组.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J].黑龙江粮食,2020,(4).

[10] 韩旭东,杨慧莲,郑风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发展 [J].改革,2018,(10).

[11] 曾亿武,郭红东.电子商务协会促进淘宝村发展的机理及其运行机制——以广东省揭阳市军埔村的实践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6,(6).

[12] 方晓红.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3).

[13] 王小兵.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J].机器人产业,2020,(4).

[14]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EB/OL].新华网,2019-04-18.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9/0418/c1004-31037803.html.

[15] 中國数字经济规模测算与“十四五”展望研究报告[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09-04.http://www.cssn.cn/zx/zx_gjzh/zhnew/202009/t20200904_5178924.shtml.

[16]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2020-04-27.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17] 曹卫星,朱艳,田永超,等.数字农作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科学,2006,(2).

[责任编辑:李利林]

作者:郭小平 梅思 张文昌

第二篇:江苏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研究

摘要 数字农业农村是数字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力量。从政策设立、基础设施、数字农业、农业电商、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方面分析了江苏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探讨了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深刻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提升数据建设应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农业农村;数字农业;农业电商;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3.065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Research in Jiangsu Province

MAO Xue-wei, TAN Jing-jing, SHANG Fen-fen et al

(Jiangsu Interne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er, Nanjing, Jiangsu 210017)

Key words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rural;Digital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e-commerce;Big data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Information entry into villages

作者簡介 毛学伟(1991—),男,湖南常德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7-26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帷幕[1],世界经济步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2]。在农业农村领域,现代信息技术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不断驱动传统农业农村向数字农业、数字乡村跨越。实践证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抓住用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宝贵机遇[3],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踏上致富之路,绘就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好蓝图。鉴于此,笔者从政策设立、基础设施、数字农业、农业电商、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方面分析了江苏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刻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提升数据建设应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1 江苏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1.1 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强调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把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到基本方略的高度。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加快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与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作出部署安排[4-5]。202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这些指导意见为驱动传统农业农村向数字农业、数字乡村跨越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充分说明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走在前列,信息化也必须要走在前列。

1.2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完善 江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快、成效好,数字经济规模全国领先。根据《2020数字江苏建设发展报告》报道,江苏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全省互联网普及率为61.5%,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5亿元,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总数7 249万个,位居全国第2。固定宽带用户数达到3 660万,平均接入速率达到140.57 M。全省4G网络和窄带物联网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窄带物联网连接数超过1.5亿个。建成5G基站约1.63万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5家,数字经济规模超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2,占GDP比重超过40%。此外,江苏物联网业务收入占全国“半壁江山”,农村电商发展、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排名均位列全国第1。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物联网技术已嵌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1.3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增速

1.3.1 数字农业建设扎实推进。持续将数字农业建设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连续多年将农业物联网技术纳入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江苏省涌现了一批创新团队、产业联盟、研究中心、试验区等数字农业新技术推广平台载体。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感器等智能装备已在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大田种植等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一大批规模种养基地、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实现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方式转型,发挥了鲜明的导向示范作用。 “十三五”期间,江苏平均每年新增智能农业示范点500个以上,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2.7%。全面完成国家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设,构建了水产养殖、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三大重点领域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累计建成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2家、数字农业新技术应用类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158个[6]。

1.3.2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业电商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2020年江苏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843亿元,连续多年增幅超过25%。从2015年起,每年开展电商“万人培训”活动,累计培训人数6万多人,农产品网络营销蔚然成风,形成了“沙集模式”“沭阳模式”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商发展模式,具有地域优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的突破口、领头羊。各地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合作,累计开设地方特产馆345个,培育淘宝镇248个、淘宝村664个,分别位居全国第2和3位,其中以农产品销售为主的淘宝村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累计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新业态发展类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304个,“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456家,打造“快递+特色农产品”项目超过100个。江苏各地还累计建成县级农业电商产业园或涉农电商创业园82个,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亿元的有22个,通过要素集聚和服务共享,为农业电商主体做大做强提供全方位支持[7]。

1.3.3 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全省覆盖。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立江苏省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江苏省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六个一”标准加强益农信息社建设,江苏省建成运营数量达14 875个,村级信息员累计培训数量达11.6万余人次,实现从首批试点向整省覆盖的跨越。全省各地积极与电信、银行、有线、邮政等公司加强合作,涉农服务资源进村到户渠道更加通畅,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和培训体验服务等“四项服务”内涵不断丰富,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明显提高[8],已累计接听12316咨询电话397万个,开展公益和便民等服務达2 913万次,便民服务金额达20.6亿元,培训服务累计达87万余人次。各地还积极拓展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功能,累计实现网络销售额超过60亿元,并不断探索运营管理新经验、新做法,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服务模式。

1.3.4 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创新发展。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扎实推进,形成了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35类60多个行业业务系统,如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智慧动监”信息系统应用范围覆盖全省;农产品追溯平台已有1.4万家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入网,实现了“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搭建的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是我国农业农村领域交易量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平台,累计成交额达960多亿元。同时,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大数据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南京、常州、苏州、连云港、镇江等多个地区已初步建成市级大数据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创新应用和辅助决策作用。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初步形成农业农村大数据标准规范和数据资源目录,梳理形成数据库50个,数据表单12万多张。

2 存在问题

2.1 数字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有待加强 当前,江苏数字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与国际高端产品相比,在精度、稳定性、寿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数字农业技术应用中,基础环境监测、监控等应用场景多,数据自动化采集分析、精准化控制、智能化决策等应用少。

2.2 数据资源建设及融合应用层次不高 农业信息资源分散、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机制缺乏、数据分析利用能力薄弱;省市县涉农数据“孤岛”有待打破,数据互通互联新格局尚未形成;数据服务产业的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满足“三农”宏观决策分析、微观生产指导、农业市场分析等应用场景。

2.3 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网点偏少、分布不均,生鲜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成本较高;农业生产服务平台载体不多、数字化水平不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益农信息社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4 信息化人才队伍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江苏省农业农村信息条线,特别是县以下人员力量薄弱,信息化人才储备不足,服务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能力不够,不少地方还没有专门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机构;不少农业经营主体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不高,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智能生产的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及管理维护能力不强。

3 政策建议

3.1 深刻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战略高度,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党的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智慧农业。同时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特别指出要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9]。这些都为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3.2 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对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有着关键作用,应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引领、政策支持、标准规范制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研究完善数字农业农村政策制度,保障公共财政持续投入,激励各类农业主体、创新企业、科研院所、社会服务机构等积极参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协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加快推广应用[10]。

3.3 推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应聚焦数字农业前沿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完善协作开发机制,开展联合攻关。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农业、大数据认知分析等战略性前沿性技术超前布局,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实现农业产业链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围绕农村数字化服务,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满足农民对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体验服务等全方位信息需求[11]。

3.4 提升数据建设应用水平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大数据已成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应以推动数据高效应用为导向,积极统筹和融合全省农业农村数据、卫星遥感时空数据等资源,提高数据建模、关联分析水平,研究数据深度挖掘、综合应用方向等,提供数据监测、分析、预警、预测等服务,管好用好数据资源,并创新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推广应用机制,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提供辅助决策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金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中国的行动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9(3): 77-86.

[2] 浙江省数字乡村高层论坛·2020即将开启[EB/OL].(2020-08-21)[2021-04-20].http://www.365aitao.com/article/107473.html.

[3] 陈锡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三方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果业信息, 2018, 35(2):3.

[4] 温靖,郭黎,黄珊瑜,等.聚焦“院士展望”与“权威发布”:2019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论坛侧记之二[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3):13-14.

[5] 余心杰.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引领,积极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宁波样板[J].宁波通讯,2020(8):24-25.

[6] 数字农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腾飞翅膀[N].新华日报,2021-07-06(008).

[7]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培植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33):50-51.

[8] 王宝金.徐州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发展现状[J].现代化农业,2021(2):64-66.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J].共产党员(河北),2020(21):8-20.

[10]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课题组.智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支撑:江苏智能农业发展专题研究[J].江苏农村经济,2017(11):7-11.

[11] 唐华俊.强化数字农业科技创新[N].中國畜牧兽医报,2020-02-23(004).

[12] 张洽棠.农业数字化战“疫”有高招:渠道与技术双发力[N].中国经济导报,2020-02-26(002).

作者:毛学伟 谈晶晶 尚芬芬 王海芹

第三篇: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创新

“三农”事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构系统化的农业新闻传播与推广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刘继忠、牛新权、刘玉花合著的《农业新闻传播》一书是我国农业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系统性探索成果。该书查阅了大量专业文献,广泛征集了相关的专业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应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发展研究等学科的理论研究知识与方法,与时俱进地建构了现代农业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可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人才教育、农业新闻传播、农业市场开拓等工作的展开提供科学专业的参考。

该书论述严谨,系统性强,共包括8个章节:第一章的绪论阐述了农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并根据大陆农业新聞传播研究的概况和特点,重点分析了我国的农业新闻传播与“三农”问题;第二章的“农业新闻传播史略”按照历史时间发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原始形态的农业新闻传播、近代中国的农业新闻传播、20世纪前40年的农业新闻传播、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农业新闻传播,在历史性分析的基础上反思当下和未来的农业新闻传播学发展趋势;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农业新闻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众”,具体化地分析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分类、特征、需求、素养要求;第五章从传播者的角度论述了农业新闻报道的艺术,包括报道对象、报道类型、新闻获取、新闻写作、报道形式技巧等;第六章论述了农业新闻传播的效果,对农业新闻的整体效果、负效果,以及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方法等内容进行了专业的探索与总结;第七章论述了农业新闻传播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包括农业新闻传播与农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业发展对农业新闻传播的影响作用;第八章论述了当下和未来农业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包括乡土社会基层的变化、传播媒介的发展等。作为系统性的现代农业新闻传播学教材,该书兼顾了教材的理论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从不同阶段、不同理论研究维度、不同实践需求的角度全方位反思了当下农业新闻传播的发展。

1 农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农业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是一个年轻化的研究课题,它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对其研究需要深入考察我国的农业新闻传播活动,并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社会学、新闻观等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深刻把握农业系统中新闻传播需求和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期科学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农业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分析并总结农业新闻传播的特点、原则和一般规律,找准农业新闻传播的方法和路径,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并在涉农新闻传播与舆论管理方面占据主动性,进而更好地为“三农”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就农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农业新闻传播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变革与创新的关键环节,农村能否复兴,能否重建,能否完成现代化目标,很大程度上需要农业新闻传播、信息交互和科技推广作为支撑,且良好高效的农业新闻传播体系能够站在农民农村农业的立场上更好地为农民农村农业谋福利、求发展;(2)农业新闻传播能够更加开放高效地打开农业农村农民对外沟通、合作与发展的窗口,更及时地反映窗口内外急剧发展着的变化,一方面让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和需求能够通过农业新闻传播的窗口更好地传达给社会,获得问题的分析办法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也让新的农业科技、农业理念、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人才得以更好更快地进入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环境中,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出人出力、献计献策;(3)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农业新闻传播是现代新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不能只是照搬现代新闻传播的规则、方法和机制,而应该充分了解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特征与需求,构建符合“三农”事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农业新闻传播秩序和机制,强化农业新闻传播的积极效果,减少可能产生的负效果,并最终健全和完善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总体框架,实现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现代化发展。

2 数字化时代下农业新闻传播的变化与发展

因为科技传播成效、组织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滞后等诸多局限,城乡之间明显存在着不可小视的信息鸿沟,数字化时代到来后,信息交互的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之间在社会信息共享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面对这一变化,我国开始高度重视数字化时代下农业新闻传播的调研与分析,着力通过总结数字化时代下农业新闻传播的变化与发展,探索新形势下农业新闻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科学路径。

首先,数字化时代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面貌出现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被改变,人们不再只局限于农业农村这一孤立的、地方性的社会圈子,且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下,创新性的新媒介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过去较为封闭保守的农村,更多地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与城市居民一起获取平等的、丰富的、开放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化时代下农业新闻传播改变了过去依靠文字来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而开始采取多元化、数字化的传播媒介和渠道来进行信息交互,满足了农业农村农民对大众传媒与信息获取的现代化信息需求。

其次,数字化时代下农业农村农民的主体意识开始逐步增强,互联网意识、新闻意识、三农事业发展意识等逐步觉醒,为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在过去,涉农栏目、电视剧、报刊有不少,但是农民群众中真正愿意主动去接触并利用相关传播信息的人数却不多,一边是传播者的殷勤扶持、大力推广,另一边是受众的不配合、不关心、不在意,如此之下,农业新闻传播的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媒介的创新充分强调了个体的重要性,鼓励个体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传播与共享过程,个体的主动意识觉醒,农民群体同样也是如此。因此,数字化时代下农业新闻传播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农民群体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涉农企业、组织或农民能够主动积极地接触农业新闻传播。

最后,数字化时代下农业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规模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传播的负效果也随之放大,虚假新闻的报道、夸大事实的涉农广告等内容通过数字化的农业新闻传播渠道和平台扩大了其自身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避免或减少农业新闻数字化传播的负面影响,我国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推进相关传播法律、制度、规则的健全和完善。不仅如此,在接受环节中,农业新闻传播的内容有被误解或曲解的可能性,阻碍农业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对此,农业新闻传播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受众的接受情况,利用数字化媒体的交互模式实时化地监测与处理农村受众的反馈,不断优化农业新闻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模式。

3 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与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我国农业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将更好地从实际情况和“三农”事业建设的需求出发,构建与时俱进的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对此,笔者认为,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与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与创新需要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与行业规则作为基础性的保障,也就是说,在农业新闻传播学的创新研究中,制度创新的步伐应当紧跟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步伐,以便更好地规范农业新闻传播的行为,让农业新闻报道能够以更加专业、实用和规范的方式发展下去,为“三农”事业的建设发展服务。毋庸置疑的是,农业新闻报道正逐步成为一个公共领域,它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其中制度性的保障是最不可或缺的基础,它能够有效防止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受到不良政治、经济利益等的侵蚀,减少农业新闻传播这一公共领域的非理性因素,让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更切实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第二,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与创新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拓宽对农业新闻的理解,丰富农业信息传播的内涵,让传统的、狭义的农业新闻能够打破自身的内容限制,更多角度、更多层次地展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动态,重新确立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現代农村生活模式。与此同时,农业新闻数字化媒体传播体系还应当借助数字化的传播媒介和渠道,向更广泛的公共空间拓展,避免涉农新闻报道陷入边缘化的境地,换言之,农业新闻数字化媒体传播体系需要紧随社会大众传媒体系的发展步伐,让涉农信息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到大众传媒体系当中,扩大影响面和影响力。

第三,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与创新需要在传媒变革的环境下运用多元化的创新化的数字化媒介,在技术变革中谋求农业新闻传播的发展,加速农业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发展。数字化时代下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它打破了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为主的媒介体系,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与交互的成本。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利用新兴媒介在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反馈信息上的优势,积极探索农业新闻传播的科学路径与方法,优化农业新闻数字化和网络化传播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的实践探索,我国还应当重视数字化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提高农村受众对新兴媒介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

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农业新闻传播》一书之后,结合数字化时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新闻传播发展的现状,对农业新闻数字媒体传播体系的实践创新所作的探索。笔者认为,农业新闻传播学在传播领域和农业发展领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新形势下,依照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特点、现状、需求和规划,我国需要建立起以农民为主体的,以农业农村为内容的农业新闻数字传播体系,提升农业新闻传播的效率效果,促进农村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

(孙晓玲,女,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多媒体技术与艺术)

书名: 农业新闻传播

作者: 刘继忠,牛新权,刘玉花

ISBN: 9787810857314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6月

定价: 38.00元

作者:孙晓玲

上一篇:工程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认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