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等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针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以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第一篇:农业本科论文范文

应用型本科《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農业气象学》是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很多涉农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办学特色作了明确的定义,即“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国家对经济转型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部署,也是以国家层面提出的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概念的首次正式文件[1]。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1-3]。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的具体内涵,即,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专业设置应适合社会需求;教学内容应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3]。《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以利用和创造有利气象条件及抗避不利气象条件,为农业的高产、稳产、高效和优质服务的边缘学科[4]。农业生产对象包括农作物、园艺植物、食用菌等,因此其授课对象也以涉农专业为主,如农学、种子科学、园艺、设施农业、林学、植物保护等。《农业气象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很多涉农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且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密切相关。该课程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仅一直未能受到(学生、管理层)的重视,且在教学环节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授课时间被压缩所造成的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等。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业气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把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时代需要。《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首先要把大量新知识、新理论引入到教学内容作为前提的基础上,要考虑专业基础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即,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科学素质、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气象学》教学内容包含气象要素、天气及灾害性天气、气候和农业气候资源等三个部分的内容。

1.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农用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大气、辐射、温度、水和风的变化规律以及农用生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活动)对这些气象要素的反应,且也是农学、种子科学、园艺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的主要结合点。该部分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包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较多,另外,也包含一些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因此,在该部分教学内容改革上,首先对与其他课程的重复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其次,考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即,应用型本科要求理论坚实,但不要求过深,应该重视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及如何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5]。例如,辐射相关的教学内容中除辐射与农业生产外均以理论内容为主,而辐射与农业生产则为应用于实践中的内容。辐射与农业生产又可分为作物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物群体内的辐射变化、光照时间的变化等内容,其中,除作物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物群体内的辐射变化和光照时间的变化等内容之外,其余内容有的在其他课程中已提及或在后续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及。所以辐射这一教学内容中,利用少数时间介绍辐射的基本定律等理论部分,而大部分教学时间则应用于作物群体中的辐射变化、光照时间的变化等内容的介绍,并把大量新技术、热点研究内容,如遥感技术、基于冠层图像分析的作物长势监测等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去。温度、水分等知识点也通过相同方法进行优化。

2.天气及灾害性天气:主要教学内容为天气系统的形成、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机理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和相应防御对策等。该教学内容也是与农学、园艺、植保等专业毕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多种气候类型,农业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地区间差异也较大。因此,根据不同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当地所发生的主要天气系统、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方法。如,我国华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为春旱、干热风、冰雹、霜冻和冷害等,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春夏之交的洪涝、伏旱、台风等是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气候及农业气候:主要教学内容为气候的形成和分类、气候变迁、中国的气候、农业气候的分析、区划及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等。对于农学、园艺、植保等非农业气象专业来说,农业气候评价、区划、利用和农业小气候调节等是重点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也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科学界的热点之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均产生重大影响[6]。雾霾是发生在近地气层的一种灾害天气,可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重要的危害,且雾霾的长期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有密切联系[7]。把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研究,大气污染、雾霾天气成因及影响等热点内容引入到新教学体系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

1.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业气象学》课程内容具有时空范围广、动态性强、抽象等特点,单一的传统板书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集图片、动画、文字、视频于一体,具有信息量大、模拟生动的特点[8],有利于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具体、直观的内容。《农业气象学》教学内容中的气象要素空间分布、云的种类、热带气旋的形成等都适合用动画方式表达。多媒体教学方法如使用不当,也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如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主次不分等都是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只有克服多媒体教学不足,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8-9]。

2.教學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宽松环境。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则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同样,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些热点问题或与专业课相关的知识点,组织课堂讨论。如,全球变暖、雾霾、大气污染等可成为课堂讨论的题材。

3.网络和移动网络资源。网络版多媒体课件是提高校园网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它能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和辅助。利用校园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未能在课堂上讲授的教学资源,如灾害性天气、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方法等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有利的条件。3G、4G可将有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成于一体形成移动互联网[10]。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查找学习资源。也可通过移动网络,教师与学生利用微信,共享文字、图片和视频,也可通过聊天功能,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区别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人才类型[1],而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它要求大学培养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所需的大量应用型人才。《农业气象学》作为农学、园艺、植保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气象学》也有了快速发展,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只有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探索,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3]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4,(5):30-33.

[4]段若溪,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5]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6]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33(7):874-883.

[7]张人禾,李强,张若楠.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44(1):27-36.

[8]钱登峰,张博.浅析《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4,(3):112-113.

[9]崔凤国,程志辉.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利与弊[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27(6):51-53.

[10]沈璐.基于3G时代的移动网络教学模式构建[J].电子世界,2014,(13):168-169.

作者:崔日鲜

第二篇:农业高校本科《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等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针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以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实验;探讨

一、引言

《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以力学、动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回答食品原料在加工过程中、进出各加工单元的相互关系,如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关系,以及影响它们关系的因素[1,2]。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机械设计制造、选型配套以及食品机械操作、维修等的基础,是保证食品工艺准确、合理、经济、合理实施的必备知识。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和介绍食品工业生产中传递过程与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内在规律、常用设备以及过程计算方法[3,4]。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运用其基础理论知识解决食品工业生产中的一般工艺技术、常用设备的选型配套、设备的清洗除垢、维修及常见问题的解决等实际问题。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食品工程原理的相关学习内容,是提高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过程,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过程枯燥、抽象且无趣。《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大部分章节涉及很多公式定律、图表计算等知识内容,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很难将每个知识点内容都讲解得生动有趣,尤其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只能通过反复强调重点内容和机械式地重复讲解知识难点推进教学[1,4,5]。但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让学生死记硬套公式达到机械性解题的结果,从而导致当题目与原题稍有变动,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思路,同时由于学生无法充分理解课程内容,更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理论课程内容烦琐。《食品工程原理》涉及大量的公式、定律和概念、图标等记忆性知识,学习内容较烦琐,教学中容易照本宣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课程内容重新组织、反复揣摩[5]。

3.缺乏直观的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内容涉及多种设备及其机械运作原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实践条件限制,学生对食品加工机械及其组成的生产线缺乏科学认知,缺乏对工程设备等的直观学习,使学生学习工程理论时难以联系实际。如何在学生缺乏实战经验的前提下引入情境和激发兴趣[6],这对创造与工程实践有关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虽然食品生产线设备或某一单元操作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但简单的二维平面展示远达不到三维实物观摩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的潜在方向及对策

1.由现象到本质再到现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现象—本质—现象”进行一步步剖析。例如,在流体力学基础章节教学时,在开始学习之前可以举些例子。譬如,给学生提供三个相同的管子,三杯不同的饮品,分别为可口可乐、汇源果汁和纯甄酸奶,均是200mL,让学生猜想一下,当同时将这三杯饮品从管子的一头倒入,哪种饮品先流出?如果采用三根管径不同的管子,每根管子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同一种饮品,流出的速度是否相同?进而再扩展到,这些饮品在生产过程中、加工输送过程中是否也会存在不同的流动?加工设备、输送管的材质、粗糙度,以及管件等会不会对流体的流动状态、速度产生影响?进而再引入“沿层阻力”的概念、能量守恒公式、伯努利方程以及达西公式等,再具体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题思路。从而完成“现象—本质—现象”剖析讲解过程。再例如,在传热章节教学时,同样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开始导入,分析教室中暖气片与室内环境进行传热时包括哪些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是什么样的传热方式?还有就是天气凉了,探讨我们是将保暖性好的衣服穿在里面还是外面,为什么?比如,早餐一杯热牛奶,由于时间紧迫,我们要加快牛奶降温以迅速完成早餐,我们通常采取什么方式?并用传热学知识解释为什么采用此操作等等。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传热,完成由现象到本质,再由本质解释现象的蜕变。

2.加强板书,充分理解,化整为零。公式推导和理论计算是《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难以规避的问题。一方面,当前PPT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但对有大量公式和计算的《食品工程原理》仍需重视板书教学。特别是在流体静力学方程、伯努利方程、管路计算和傅立叶定律等内容的讲解时,板书通常比PPT更具逻辑性,加强板书教学,可有序推进《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理论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食品工程课程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很多公式,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就无法完成相关内容的计算。因此,必须抓住重点章节进行详细的探讨和讲解,如果是通篇内容讲授,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差,达不到教学目的。对此,可选取重要章节,详细讲解公式推导以及数值计算,各参数的意义,让学生举一反三,做相关内容公式的推导。例如,在学习传热相关内容时,对于热传导部分,平壁和圆筒壁稳定传热过程中,根据傅立叶热传导定律进行热流量公式的推导,可以采用板书的方式详细推导单层圆筒壁和三层圆筒壁热流量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推导单层平壁和三层平壁的热流量计算公式。推导完成之后,再进一步举一反三,推导中空球壁稳定热传导过程中热流量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多次反复举例,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对热传导进行充分理解,便于对相关公式记忆和运算。对于此类内容的讲解,采用板书的方式讲解更容易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再例如辐射传热时,采用板书的方式对有效辐射(J)和单位表面与外界换热量(q)的关系公式进行推导,可以事先进行提示,然后找学生来推导,再讲解。再对两灰体表面构成封闭空间的辐射换热进行逐步推导,并说明若两灰体构成两个无限大平行平面和若一个物体的面积远远小于另一物体两类特殊情况时,该推导公式的变形不仅可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更加深了學生对该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3.動画及视频等有机结合,虚拟实验辅助教学。首先,通过给学生观看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教学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比如泵的内部结构、汽蚀现象、气缚现象、换热器结构、传热过程等都可以通过动画及视频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此外,通过虚拟实验室辅助实践教学[8],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实体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教学的结合,以满足本科生对《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的全面认识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实用。从而培养具有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业人才。

四、结语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相关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传授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笔者从“现象—本质—现象”剖析讲解过程,通过板书对公式举一反三的推导演练,以及多媒体结合虚拟实验室等方式,提升《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记忆能力,以期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段腾飞,郭志华,高贵珍,等.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8,(5).

[2]彭明喜.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J].食品科学,2015,36(04).

[3]范方宇,阚欢.“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农产品加工,2017,(3).

[4]冯敏,常海军,唐春红.浅谈食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16).

[5]叶栩文,王杰,司友琳.医学院校《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广州化工,2018,46(2).

[6]雍雅萍,苏靖.应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思考[J].现代食品,2018.

[7]李文峰,张慧.利用信息技术和先驱实验改进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J].探索创新应用,2018.

[8]张雅娜,刘丽美,刘东琦.“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虚拟实验室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8,(5).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N Shun-shun,ZHANG Jian,ZHANG Yan-jie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2,China)

Key words:"Principle of Food Engineering";teaching;experiment;discussion

作者:林顺顺 张剑 张艳杰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类院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内容体系庞杂、教学形式难以突破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应在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尤其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懂农业、愿意为农业服务的高级人才。《农业经济学》一直是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畜牧兽医、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的重要选修课,学习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研究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作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难,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指望考前突击,考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本文基于我校《农业经济学》教学,分析应用型本科学校《农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 我国应用型本科农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庞杂的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与应用型本科教学发展的矛盾冲突

农业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和分析农业部门的重大经济问题一门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它既需要应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又区别于一般的经济学;它不仅研究农业和农村相关部门的生产,更研究农业生产者本身。而我国《农业经济学》是在吸收前苏联农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将其中国化而形成的具有政策解释功能的学科。虽然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学》也引入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仍没突破原有框架局限。在学科内容体系上,存在多学科简单交叉重复、学科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多理论说教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学科研究重点,无法掌握农业经济学研究特有规律。而且这种简单重复堆砌,对农业经济学仅仅是概念上的解释,理论上的套用,缺乏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应用型本科教学“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

1.2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矛盾冲突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在目前的《农业经济学》实践中,教与学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教师角度来讲,我校多数老师认为《农业经济学》是理论型课程,教学中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多采取“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互动当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受到挫伤,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从学生角度来讲,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多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定,再加上大多学生受就业观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存在应付考试思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可见,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参与教与学的两大主体在更多时候处于分割状态,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的被动式学习很难形成“教学互动、相互启发”的良性发展的教学局面。

1.3 单一教学形式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校《农业经济学》课程已开设多年,任课教师也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比如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增加了案例教学、“三农沙龙”等教学形式。但从整体上看,教学形式仍然单一。首先,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借助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增加了案例教学环节,但多媒体仅仅减少了教师板书时间,许多现代农业经济复杂的发展动态演变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推导演绎并没有显示出来,无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农业经济基本规律。案例教学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参与课堂的频次并不高,而且案例设计多与实际脱节,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其次,部分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督,学生存在应付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农沙龙”一般安排在学期最后几周,由老师带领学生对当前“三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本环节设计的初衷是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但在实施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使得课堂讨论往往是个别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参与较少,没有到达目的。

1.4 传统考核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目前《农业经济学》的考试形式大致分为两种:如果是必修课,一般采用期末出试卷闭卷考试形式;如果是选修课,采用写小论文形式。《农业经济学》是部门经济学,它不仅是农业经济理论的介绍,也是根据经济理论,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领域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纯粹试卷考试,往往侧重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核,无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而选修课的小论文,学生抄袭现象严重,也达不到督促學生掌握农业经济基本理论的目的。

2 应用型本科农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 完善教学大纲,理顺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关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完善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理顺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中,要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对中国“三农”问题应用,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尤其是对农业微观主体经济行为和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在教材的编制中,要着重体现农业经济发展所特有的规律性,以农业的发生、发展、组织管理为脉络,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研究。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重要主體,其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都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鉴于《农业经济学》特点,要求任课教师既要具备农业经济扎实理论功底,同时要熟悉“三农”,对世界,尤其是中国农业发展有深入研究。因此,在我校农业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吸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参与本门课程教学,同时在教学安排中,要做好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实行集体备课,这样既能集思广益,提高备课质量,又能对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边界,避免重复讲授或遗漏重要内容。其次,为开展好实践教学,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多到企业跨职锻炼,多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料,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也可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到学校讲学,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要注意师资团队的梯度。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要引进有创新能力、懂农业经济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青年教师加入,做到以老带新,取长补短。

2.3 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改革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曹健,2016)。农业经济学涉及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很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持久,也就影响学习效果。因此,相较于其它课程,《农业经济学》教师更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首先,创新传统案例教学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提高同学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这里最关键的在于案例的选择,教师可以带领同学参与案例的选择过程,如田野调查中搜集相关案例,将案例融进课堂深度剖析。其次,结合《农业经济学》特点,探索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其对农业经济的兴趣,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再次,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手段也要不断改变,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外,“慕课”等已成为高校教师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第四,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参与到农业经济科研项目的研究中,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社会调查、数据整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可以致用,提高其专业认知度,增强专业思想稳定性。

2.4 改革考试方式,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

鉴于农业经济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一门学科。在考试方式上应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实行“平时成绩+期末卷面考试+课程论文”综合评定方法。平时成绩由主题演讲、调查报告、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等内容构成;卷面笔试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测定为主;课程论文以当前热点“三农”问题为主题,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供学生选择,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拟题。课程论文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生要实时向教师汇报论文的写作工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资料查阅、调研、数据整理等提出建议。考虑到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学生科研能力,课程论文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又能锻炼学生灵活思考农业经济热点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风。

3 结束语

《农业经济学》囊括了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价格形成、土地制度、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等众多理论,理论体系庞杂,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避免与其它课程重复,更要避免理论的堆砌。要根据培养目标,有重点安排理论讲授。同时,众多理论内容可能导致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学习起来有些枯燥,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要根据学生、课程特点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要与当前国家形势结合起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曹健.农业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70-71.

[2]黄灿.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153-154.

[3]张守,忠王,俊杰,等.例教学在土地经济学中的应用——以“土地规模利用”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6):138-140.

作者:吴珍彩

上一篇:本科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采购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