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会面对一些问题。“文化”和“交际”这两种概念都具有多元复杂性,这一方面使得我们难以建设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代表性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涵盖的内容过于宽泛,容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清、重点模糊的情形。

第一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摘要: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在外语教育界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宽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门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与外语教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却值得我们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各種各样有关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如何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以及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教学

1.文献综述

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现代科技创新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情况使更多人感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必要。因此,跨文化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试图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现状。

Brian Hurn&Barry Tomalin(2013)将跨文化交流定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远距离或面对面交流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编码和解码他们收到的信息就是跨文化交流(贾玉新,1997)。

简言之,跨文化交际是不同伦理或国家的人们为了传递有用的信息和以正确的方式理解他人而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交流。

1.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由于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语言体系。一个民族的语言包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价值观等,语言在人们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外壳,人们用语言创造文化。此外,它也是人类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关键。反过来,人类的思维和文化交流可以传达文化的形成和交流。由于思维,人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不同的文化,并通过语言交流传递自己的文化。类似地,Brown(1994:165)对这两种语言的描述如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作用错综复杂。”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可以在2011年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找到。例如,序言(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提到,语言学习有助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促进国际交流。通过学习外语,我们加深了对各种文化的理解。

2.跨文化交际融入外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然而,由于对其他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造成了许多误解和荒谬事件。为了促进国际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的核心定义是:文化是全人类的产物,对人具有持久的影响,从广义上看,文化包括自然或人类改造的自然对象,如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族、心理等。

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能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问候,就像外国人见面时的问候一样。但是如果你对一个外国朋友说这句话,很可能会引起误解。他会认为你是在邀请他一起吃饭。西方人通常谈论天气、体育等话题,很少涉及人们的隐私,这也反映了我前面提到的他们个人意识中对人权的尊重。但中国人似乎没有这个想法。他们经常询问人们的年龄、婚姻、收入等情况。通常,人们会如实回答。对西方人来说,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随意询问别人的隐私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如果是严重的,就会冒犯别人。

由于全球化,商品、金钱、信息涌入我国。跨文化交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语言与人类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它起着媒介的作用,我们可以称之为人们相互交流的桥梁。没有语言,就不会创造文化。相反,文化会影响语言。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造成不同国家之间误解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同一个物体或词语代表完全不同的含义。

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结合的现状

3.1学生的基础限制了跨文化交际的使用

英语学习在国内主要是为了应试,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以单词记忆和语法学习为主,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很少被涉及。

3.2教学目标的偏离

一方面,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倾向于关注“分数”。我们的语言采用语法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语法的重要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的实际使用。结果,学生们可以在英语考试中取得高分,但他们在必要时无法与他人交流,更不用说将语言应用于实际。

4.跨文化交际融入英语教学的意义。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至关重要,语言交流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之前了解他们的文化,以避免沟通中的不愉快和障碍。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交际障碍,消除交际摩擦,也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持好奇的态度,但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发展,只有单调乏味的语法和规则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想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关西方国家的知识和有趣的事件,这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深入学习,它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繁荣。教师和研究者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他们的知识,引导学生将跨文化交流融入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鑫.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与对策[D].陕西理工大学,2018.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刘香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20(06):60-61.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任晓荣.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4(02):61-63.许国璋,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 现代外语, 1980(4): 21-27.

[6]朱泽权.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为、难为与作为[D].江南大学,201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英语等学科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作者:唐贤娇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定位

摘要: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会面对一些问题。“文化”和“交际”这两种概念都具有多元复杂性,这一方面使得我们难以建设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代表性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涵盖的内容过于宽泛,容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清、重点模糊的情形。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彻底理清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概念,教学的目的,课程的定位,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建立起更加实用化的教学系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多元复杂性;学科定位

跨文化交际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讨,但是仍然有可能会由于课程本身所涉范围过于广泛的原因,使得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方向。对于这一课程如果缺乏清晰的认知,很容易造成在课堂上对文化知识泛泛而谈,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有效提高的结果。要避免目前跨文化交际教学陷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模糊化的误区。首先需要明确跨文化交际的定位。即整理清楚“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到底是什么,造成模糊的原因何在,从而为其带来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对文化的界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粗略地把所涉及的文化划分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而探讨如何在这两种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这种划分方式在产生之初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跨文化交际实际情况的不断发展,就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挑战。

首先,在中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无论我们把中国文化的对立面界定为大的西方文化,还是具体的某国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片面性。在学生未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所面对的对象不确定的情况下,以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文化的文化常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无论此类文化多么具有典型意义,都仍然是片面的,这样的教学也就承担着以偏概全的风险。其次,我们对文化的划分,主要标准是国家,民族,乃至地域。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是以空间作为标准。这种选择标准无可厚非,甚至可能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选择。但是由于文化的构成极其复杂,这种标准仍然可能会带来一些误导。总体来说,空间、民族、语言、文化等概念是不可随意重叠的。为某地域的文化建立起一个简单模式,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和足够的代表性。第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个人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交流者个人的跨文化经验,包括跨国旅游,跨文化阅读,跨国婚姻等个人背景,也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与整个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比较而言,个体元素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被掩盖乃至被忽略了。

以上三点的探讨可以表明,文化差异不能被简单地缩减为基于空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教学也不能被简单地缩减为两种或者几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常识比较。也就是说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当跨越目前不同文化元素比较的藩篱,而进入社会语言学的范畴。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课的核心不应当是归纳总结某几种文化的典型特征。有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视角,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文化行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因素。

简单来说,跨文化交际课可能是一门英语课,但也可能是日语课,甚至可能就是一门中文课,但是根本要素在于思路,在于对跨文化交际多元复杂性的清醒认知。否则即使在课堂中使用的语言、文化系统多达数十种,整个课程也仍然被束缚在不同系统简单比较的藩篱之内。

另外,“交际”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交际的主体、目标、媒介、环境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都在不断变化中。这使得交际参与者的预期也会产生变化。所以跨文化交际教学所涉及到的问题应当进一步得到拓宽。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当纳入更多的交际行为,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非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比如在跨国企业中,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非母语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情况,移民社群与当地的文化进行的交际行为乃至与自己本国的跨文化交际等。

综上所述,“交际”概念与“文化”概念类似,都是建立在很多不同维度上的复杂结构,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定位非常容易模糊。此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内容,和其他科目有大量的重叠,比如西方文化史,比较文化学,欧美概况,思想史,语用学,传播学等,如果被这些文化知识的细节所淹没。跨文化交际课就变成了散漫的文化知识比较课;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变成了缺乏焦点的文化常识、交往礼仪知识的传授。

对此我们的应对策略,首先必须明确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定位。这样以来,文化的多元性就成了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跨文化交际教学,不仅仅要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探讨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复杂的文化结构,理解不同的交际参与者复杂的文化背景,在交流中产生的不同预期。更加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在未来面对不可预知的、已有知识之外的交流问题的时候,怎样激发自己的创造力,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进行交际。在这样一个方向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既要建立在文化知识之上,又要超越文化知识。既关注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能力,也要关注在缺乏相应文化知识的时候,如何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达成与交际对象有效的信息传递。

因此本文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内容,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仍然是以文化常识教育为基础。交际必须建立在基本的了解之上,基本的文化常识应当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石。这其中首先就包括,世界几大文化各自的核心价值观所在,产生的原因,具体的表现。围绕这些核心内容,各种行为思想模式只是差异的表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其作为核心内容的佐证和表现,而不应当将之作为教学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如果在这种内容上消耗过多的篇幅和时间,就偏离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向。这是因为,这些文化差异相对比较表面化,并不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等核心文化内容。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在文化常识教学方面,应当以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为教学核心,尽量避免空泛而毫无目的地讲述文化细节常识。

第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教学方式应当与具体的教学目的相结合。跨文化交际存在于许多不同的场合中,很多对外商务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文化活动,都有可能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但是这些不同的活动对跨文化交际所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交际的主体是不同的。因此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当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基本的文化常识之上,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来培养这些明显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三,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当适当引入一些更加经验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于不同层次跨文化交际的统计图表。跨文化交际教学归根到底应当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多元复杂性,多数教学手段都是理论的,抽象的。适当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数据统计应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

结论:由于跨文化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不断增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跨文化交际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多元复杂性。要使跨文化交际教学跟上飞快发展的社会形式,又要使其免于落入缺乏重点的空泛知识传授的陷阱,就必须彻底明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面临的挑战和教学目的。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由于学科本身的复杂性,无论我们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学系统和教学模式,都必然面对着大量的例外和非传统内容。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必须保持开放的思路,随时准备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新的内容纳入我们的教学体系之中。

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明确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所在,将零碎的知识围绕文化核心价值建构成为有机的体系,并且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强调实际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能够正确应对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Alan Durant and Ifan Shepherd,'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Volume 13,Issue 2,2009:147-162.

[2]Bowe,Heather and Martin,Kylie.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utual Understanding in a Global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P,2007.

[3]L.Kroeber & Clyde Kluckhohn,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Cambridge,MS: the Peabody Museum,1952.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0):27-31.

[5]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7-21.

作者简介:吴慧勇(1976-),男,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文化产业。

作者:吴慧勇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

摘 要: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应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并把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努力探索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在文章中,重点阐述了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口语教学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英语口语教学过来能够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应该紧扣世界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交际能力

在我国,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投入多但收益少。英语教师普遍抱怨说,英语难教,口语更难教;在英语学习上已花了几年时间的学生中大多数人的语法很好,书面表达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还是不能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意见。众所周知,现代基础英语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是重视和加强口语教学,这也是整个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像听力、阅读和写作一样,英语口语是英语教学中占有统领地位的内容之一。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口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那么,使学生掌握这种技能的困难和问题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诸多因素中,绝不能忽视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而文化知识的传授无疑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英语口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外语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的学生大多数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具备交际能力。人们经常称之为“哑巴英语”,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之中,我发现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越来越难让他们开口说英语。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发音没有自信,在读英语或说英语时总是羞于开口,不愿意说出来,生怕说错或是发音有误,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笑。但是随着这几年我国逐渐开始在小学时期就开始进行英育,并且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意识到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口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这几年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够克服开口难,以及怕开口的问题。但是,等到上了高中,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就又出现了第二个方面的为题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道说什么好。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开始,英语口语的练习渐渐趋向实质内容的对话,甚至是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互讨论或辩论,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不仅仅是会说几句问候语,进行简单的公式化对答,而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在一个设定的场景中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对话。这就需要学生们不仅仅有相当的词汇量和英语口语的能力,可以使用各种句型来交流各自的意见;而且更重要的是英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即有话可说,不会双方见面打完了招呼,问候了之后,就没什么可以说的了。这一情况非常常普遍的,我经常发现学生们最常谈的就是天气、爱好等简单的话题。由于对于英语国家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不了解,使得我们的学生找不到可以用作聊天的合适话题,因为不知道哪些是适当的,哪些是禁忌的;即使开了一个话题也很难深入地交谈,因为不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向一个还不熟悉的外国友人发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由于对不同文化的不了解和陌生感,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交际之中经常遇到困难。这样一来,就很难真正深入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技巧和巩固词汇、句型,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英语口语教学是离开跨文化交际的。

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对于我们英语教学确实有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事实上,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我国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的相互关系

首先,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语言,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语言;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话,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的话;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

其次,英语口语教学又反过来能够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做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于是,我们也可以说英语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使用英语与对方讨论或者交谈,可以增强语言的输入与储备,从而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头交际能力。而到了英语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可以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一方面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口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就不能够离开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英语口语教学的深入也能反过来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在口语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增加语言文化差异的知识。因此,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并把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努力探索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困惑,影响交际效果,甚至造成一些误解。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学会准确、得体交际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2.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注意中西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采用归纳思维的方式,而英美人则习惯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的理解必须要把握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师应结合文化和价值上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换角度换身份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对比教学法,结合词汇文化内涵进行词汇解释,扩充口语交际词汇。词汇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特定事物的独特感情评价及联想。词汇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记。因此教学中可以抓住以下英汉差异类别:

(1)英汉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的farmer与汉语中的农民之间的文化含义上的不同,又如英语中的peacock,指爱慕虚荣、炫耀等,而汉文化中的孔雀则是吉祥的意思。

(2)英汉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如英语的亲属称谓的命名较之汉语要简单得多,如英语的uncle就对应汉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夫、姑父。

(3)有的词英语有,汉语没有;或汉语有,英语没有,即“词汇空缺”的现象。如英语中的前后缀多达100个以上。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词典中是没有的,这体现了西方人的个人奋斗,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4)具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词组,包括某些习语、俗语、典故的文化内涵。如:asacountry that carvedits swath across so much of the world….中的carveditss wath不是字面“割下稻草”之意,而是“出尽风头、惹人注目”之意。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得体地运用英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以及文化差异的比较必须以词汇为先导,通过词汇蕴涵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跨文化差异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歌德学院科研处布尔曼女士(R.Buhlman)在她的《阅读是交际的一个方面》一文中强调:阅读实际上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读者为了获得所需的信息,就必须运用各种阅读技能进行判断、推论,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信息,并对它们做出评价。由此可见阅读即书面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英语文化教学,如幻灯片、录像、电影等。英语录像、电影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不但可以提供反映文化的生活及社会场景,还有助于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场景理解词、句的文化内涵。例如电影“TheDevilWearsParada”反映了21世纪美国现实主义的画面,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可以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美国的时代风貌、人文观念和拜金主义。

5.课外活动丰富文化教学。由于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课堂,在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难以独立承担起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导入的重要阵地,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英语文化知识讲座,邀请学校留学归国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或辩论赛等活动,把语言文化学习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结合起来。总之,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更新陈旧教育观念,不断地尝试新方法、新策略,把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各个环节之中。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只重视文化而不重视语言,也不是以文化为中心,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外语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社会交际的能力。这是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M].国外外语教学,1997.

[3]赖招仁.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M].龙岩师专学报,1998.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作者:施立平

上一篇:fob贸易术语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