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法”在车工工艺教学中的应用

2022-09-20

1 行动导向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

行动导向法是德国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主体,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行动导向法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 其学习的内容包括:行为的意义、行为系统、自我控制、协调合作等。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 而不是教师的教导;学习的成效在于学生行为的改变, 包括由内化而至外显的行为;每个单项学习的累积与各个部分的结合, 可以成为整体;任何事物都是以某种量的形式存在的, 因此都可以测量。

行动导向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在课堂上, 教师位置由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角色,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各种行为能力亦可以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目前, 遵循行动导向法的思想而发展的教学技术有下列几种:

1.1 项目教学法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 方案的设计, 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1.2 模拟教学

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 且成本较低。

1.3 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 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 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 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1.4 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 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 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 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这四种方法共同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但各种方法又应用不同的课程教学上, 作为中高级技工的专业课, 车工工艺的教学更适合使用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 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 所有六个环节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独立地获取资料信息, 独立地制订方案, 独立地作出决案, 独立地实施方案, 独立地反馈信息, 独立地评价成果, 通过这一而再, 再而三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承受能力的形成, 学生每当碰到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时, 就不再会束手无策了。

2 行为导向法在车工工艺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法现行没有适用的教材, 本文借用劳动版《车工工艺学》教材, 将课程分解成六个项目。

项目一:机床传动

问题引导:

(1) 机床的运动:要求学生认识机床的各种运动的形成, 在实践中举例说明某一种机床的各种运动。

(2) 机床的传动形式与传动系统:认识各种传动件、传动系统图, 列举某型号机床的传动链。

(3) 运动的调整计算:要求掌握机床各传动链的计算, 学生必须选择某种机床的传动链进行计算举例。

项目二:机械加工精度

问题引导:

(1)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及其分析:要求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归纳出各种因素引起的加工误差。

(2) 掌握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要求学生讨论探讨各种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并选择某种工艺措施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搜集相关数据。

(3) 加工误差的综合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加工误差的数理统计方法, 每种方法应用实际例题加以验算。

项目三: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问题引导:

(1) 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要求学生归纳出切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并利用实际操作加以评述。

(2) 影响表面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要求学生掌握由于切削力的作用, 表面层力学性能的各种变化。

(3) 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表面质量对零件的各种性能的影响, 并加以分析。

项目四: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问题引导:

(1) 生产过程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零件的工艺过程、工艺特征, 获得加工精度的各种方法。

(2) 工艺规程的制订:要求学生掌握制订工艺规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拟定编制工艺规程的零件并编制出整条工艺路线, 解决工艺尺寸链的计算问题。

项目五:车削加工

(1) 车床:要求学生对某一型号车床 (如C A 6 1 4 0) 全面了解, 掌握其主要部件、机构的结构, 列举该型号机床的传动计算。

(2) 车削刀具: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车刀的结构、材料、几何角度、切削用量的合理选用。

(3) 车床夹具:掌握车床各种夹具、辅具的使用。

(4) 车削加工:掌握各种表面的车削加工方法, 要求学生选择某种表面的车削深入探讨, 对遇到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并归纳车削特点。

项目六:典型零件工艺分析

问题引导:

(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要求以主轴零件为例, 通过分析其材料、毛坯及技术条件, 编制主轴加工工艺过程, 并对加工工艺过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

(2) 套类零件加工工艺:要求以套筒类零件为例, 通过分析其材料、毛坯及技术条件, 编制套筒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并对加工工艺过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

(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要求以箱体为例, 通过分析其功用、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 确定定位基准, 编制加工工艺规程, 并对加工工艺过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

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项目划分时要注意到: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 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3 采用行动导向法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3.1 教师的不适应

教师的不适应表现在:一是教师本身的心理定势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会什么, 现在则不然, 学生是学习主体, 教师很难在教案中预先估计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 心理不踏实。二是教师的知识面问题, 传统的教学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窄, 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 教师总有点担心。三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 理论课教师往往缺少实际操作的工作经验, 理论知识传授还可以, 而学生提及的问题多半都面向实际, 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理论教师有时难于回答解决。

教师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双师型”的方法, 有条件可以安排部分专业课教师到实习车间实习, 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来促进“行动为导向教学法”的开展, 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 加上一轮、二轮的教学实践, 不断提高, 严格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适应这一教学模式了。

3.2 学生的不适应

学生的不适应表现在:一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习惯于老师教什么, 我学什么的“懒惰”思维定式。二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归纳能力, 实操能力的影响。

这要求教师加以引导, 精心组织, 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管理, 不断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经过一、二个项目的学习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很快调动起来, 要求学生完成每一项目后要作出自我评价, 教师必须对学生完成的结果进行综合讲评, 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实习操作场所问题

车工工艺课程介绍的设备种类较多, 一部分项目可以在本校校办实习工厂进行, 要求有专业加工的设备, 设备性能要求较高、经济投入较大的可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实习, 收集资料, 总结归纳。

3.4 教材的问题

现行使用的教材, 都是按传统教学方法而编写的, 教师可作参考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操环境条件对教材进行模块划分。有条件可组织专业教师按照行动导向法进行编写教材。

3.5 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考核

传统的考试考核采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模式, 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生首先对完成的每一个项目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采用考核任务完成情况、动手与技能水平、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结果的创新性等几方面, 结合技术总结, 进行口试、答辩等, 达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语

通过行动导向法的“项目教学法”在《车工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我们深刻体会到:“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 更使他们懂得如何在实操中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行动导向法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关键的是行动导向法的实践过程中,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更体现了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

摘要:“行动导向法”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有机结合而成的, 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为内核, 即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车工工艺是中等职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车工工艺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法能较好地实现本课程教学目的。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车工工艺,应用

参考文献

[1] 上海同济大学徐朔教授著.行动导向法.

[2] 许兆丰.车工工艺学[M].中国劳动版出版社.1996.

[3] 陈树兰.浅谈国外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现状[J].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2) .

[4] 林媛英, 林丽英.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高质量人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8) .

[5] 魏秀玲.试述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学方法之改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2 (10)

上一篇:浅谈心理学在信息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下一篇: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化学改进技术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