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精神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国企业家精神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其国内企业的经济实力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一个发展成熟且庞大的企业,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而这种精神影响可以从企业家延伸到员工以至于企业之外人士。而且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篇:中国企业家精神论文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关系研究

摘要:企业家精神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文章通过文献综述,首先阐述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将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因素概括为外部宏观组织因素、中观组织内部因素和微观个人因素;在阐释企业家精神特性及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基础上,探究了企业家精神对增强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能力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三代企业家状况的回顾,提出培育和提升中国企业家精神,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 中小企业家 持续成长 创新 作用机理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f SMEs in China

Wang Cheng Liu Li

1.引言

全球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微观群体。任何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都离不开一个成功的领军人物——企业家(或企业家群体)。试想如果没有劳伦斯·罗姆、詹姆斯·活尔森、杰克·威尔奇、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戴姆斯、卡尔·汉等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卓越才干的企业家,就不会有今天世界级的埃克森石油公司、电话电报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索尼公司、松下公司、奔弛公司、大众公司等,也不会有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共十五大以来,中国政府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相继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使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空前发展。截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出口总额的62.3%,城镇就业岗位的75%。①然而,中小企业在繁荣发展的背后却存在寿命不长、实力不强等问题。加入WTO以来,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顶尖企业的路途艰辛而坎坷,国内外很多学者将其归于所谓企业家精神稀缺(Entrepreneurship Scarcity)。随着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人们所关注,重视对企业家理论及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注重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而且是十分紧迫的现实严峻的问题。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激发因素、作用机理及培育策略。

2.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理论文献回顾

现今概念上的企业家是企业精神与能力的统一体或物质承担者,企业家是企业家精神的载体,而企业家精神是大量企业家个体所具有的精神的抽象概念,是企业家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包含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精神、务实精神、奉献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意义上,西方理论界没有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做出实质性的区分,企业家精神一直与企业家的概念紧密相联。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最早见于16世纪初的法语文献,当时主要指武装探险队的领导,包括远航海外开拓殖民事业的冒险家,其后,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引申为敢冒风险、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的品质[1]。康替龙(Richard Cantillon,1755)将其引入经济学理论,并认为企业家是一个风险承担者,是以确定的价格购买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卖出的人,包括商人、农民、手工艺者等。萨伊(J·B·Say,1803)在《政治经济学问答》中,将企业家定义为结合一切生产手段并为产品寻求价值的代理人,并认为其特质是能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和产量较少的领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和产量较大的领域。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继承和修正古典经济学派三种生产要素理论,研究了企业家担当组织的领导协调者、中间商、创新者和不确定性承担者等多方面角色后,正式提出了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并把利润归结为企业家经营管理的收益。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12)在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赋予企业家以创新者角色,把企业家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最具活力的因素,认为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是商业周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把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视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科斯(R 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把企业家定义为一个竞争性体制中替代价格机制指挥资源的人。科兹纳(Irael Kirzner,1973,1985)从信息不完全出发,赋予企业家中间商的角色,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不断在不均衡的市场运行过程中创造性地识别机会和把握机会获利。舒尔茨 (Schultz,1975,1980)分析了非均衡经济的特征和企业家在其中的作用,认为企业家精神就能是对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发现潜在获利机会,在自己的经济活动空间中重新配置时间和其他资源,使经济恢复均衡[2]。随后华列士和诺斯(J·J·Wallis &D·C·North,1987)将科斯的理论应用于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赋予企业家制度创新主体的角色。卡森[3](Mark Casson,1995)在对以往企业家理论综合的基础上,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对企业家行为的认识,认为企业家是专门就稀缺资源的协调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企业家精神在于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凭借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对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非重复性、非程序化的判断性决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改善交易的制度安排。

相对国外研究,我国学者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问题的研究比较滞后,随着20世纪中后期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而兴起,相当一部分主要致力于介绍、推介西方的企业家理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运用相关理论对中国的企业成长进行解析。张维迎[4](1995)在《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运用非对称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企业组织内部的非对称契约结构问题,认为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个人间企业家能力的差别,最具有企业家能力的人在企业中从事经营决策(制定决策),而企业家能力较低的人从事生产活动(执行决策)。鲁传一和李子奈[5] (2000)认为由于企业家在经济中的角色很多,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只能给出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并提出了将企业家精神引人经济增长理论的构想。鲁兴启[6](2001)指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一种变革和创新精神,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内在动力,市场竞争压力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外在压力。魏波[7](2002)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基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心理诉求,内容上包括了熊彼特倡导的创新精神、勇于在风险中寻找机会的胆量,不断进取永不疲倦的旺盛斗志,对利润等目标的执着追逐,专心致志辛苦操劳的敬业精神等。秦文婷和王伟(2004)在辩证地吸收和接纳了熊彼特和德鲁克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把企业家精神视为以创新为本质的社会精神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杨宇和郑垂勇[8] (2007)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将变革和开拓结合在一起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得出了两者紧密相连的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关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文献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将企业家精神纳入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二是将企业家精神纳入创业管理学范畴,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动因以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但由于企业家在经济中的角色很多,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在期所承担的角色认知都有差别,企业家理论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本文参考以上中外学者观点,融合熊彼特和德鲁克的创新理论,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下微观竞争主体——企业的持续成长性,就企业家精神作如下理解:

第一,从企业家精神的承担主体来看,企业家是其物质的承担者。历史上的企业家曾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古典企业(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的经营者,也包括现代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首先应从作为承载主体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本身应具有的经验、知识和素质这个层面来界定,而不能将其仅理解为企业职位安排赋予的岗位能力。

第二,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看,它是一个群体的抽象概念。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才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企业家行为与企业家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则不完全相同。如洛克菲勒、福特等人长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管理,而比尔·盖茨、柳传志等则是信息时代的精英,可见,企业家精神是大量企业家个体具有的时代精神的科学抽象,是具有系统性、普遍意义的高度概括。当代企业家精神是创新与冒险精神、科学精神与远见卓识、决策和组织能力、坚忍不拔、超越自我、富有活力、奉献精神等诸多方面企业家特质的抽象概括。

第三,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外延来看,它是整个社会精神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精神资本三部分,三者相互结合共同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家群体具有相似的思想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标准及内在精神品质,这种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必然上升到社会理性的高度,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本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第四,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来看,不断创新是其核心本质。中小企业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和顾客为导向,为获取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企业经营观念、制度安排、经营行为以及生产要素等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和行为。创新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必然手段,理应成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本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2000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点,对“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企业经营者选择“勇于创新”的比重最高,为47.7%。

3.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因素

企业家成长及企业家精神的激发是一个组织不断进行创新并逐步走向成功的社会过程,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9] (蔡宁和刘志勇,2003)。近年来,有关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分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如Bloogood、Sapienza和Carsrud(1995)就此论题专门从家庭体系、筹资渠道、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就环境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把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概括为是企业外部宏观因素、中观组织因素和微观企业家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1 外部宏观影响因素。

3.1.1 社会价值取向。现代企业伦理理论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其核心的价值体系,据此形成全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行为范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倾向和制度的框架等等,作为企业家精神承载主体的企业家必然会受到这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潜移默化影响,决策时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文化、道德伦理规范的约束,同时企业家也会积极地迎合这种核心价值观念,来寻求社会的广泛认同。

3.1.2 经济和政治体制。罗桑斯(Luthans,2000)指出在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或政府)控制着几乎全部的企业和资源,企业家(这里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创业意愿的个体)根本无企业可办,无资源可用。同时,政企不分意味着政府在行政和当地经济方面都有相当的自主权,企业家会因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利的抵制而决策难以自由化,企业家精神的产生和发扬必然受到极大限制。

3.1.3 所处行业的特性。不同的行业为企业家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采掘业、制造业等产业与IT、零售服务等行业有着显著的差别,工作环境、方式、方法和内容甚至全然各异,行业的特性造就的企业家异质化的决策思维方式和惯性,导致企业家精神带有其所处行业特性的深刻烙印。

3.2 组织自身的中观影响因素。

3.2.1 企业成长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组织为企业家提供的资源和战略选择完全不同,Lumpkin和Dess[10](2001)通过对96家公司124位CEO的调查表明,在产业发展初期及成长期,进取性战略导向对公司业绩更有利,而竞侵性战略则是在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对公司业绩更有帮助。

3.2.2 组织类型。商业组织和非赢利组织对于企业家精神的要求显然有差别,商业组织重视盈利能力,更加强调冒险和竞争精神等,而非赢利组织则更倾向于强调敬业、奉献精神等,因此,国有、集体、民营及三资等多种类型的商业组织对企业家精神培育会产生影响。

3.2.3 企业需求结构。早期企业家创业动机和成长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家特征等供给因素对企业家创业的影响上,如新教伦理论(Weber,1930)、追求成就论(McClelland,1961)、价值取向论(Cochran,1971)等,后期学者开始基于Glade(1967)提出的“环境决定企业家的创业和成长机会”命题,从需求角度分析企业家创业和成长动因,Dean和Meyer(1996)对美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面临的需求因素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确实存在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成长阶段表现尤明显。

3.3 企业家个人影响因素。

3.3.1 经历和性格。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经历影响性格形成,而性格是企业家精神最为内在,最为主观的影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家的行为方式乃至判断性决策的制订。许多研究表明,乐观的人有较强的风险容忍度,而性情外向人更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识别把握机会。同时性格也对企业家的成就欲望影响巨大,而成就欲望是企业家精神产生与发扬的内驱力。

3.3.2 社会关系网络。Hoang和Antoncic[11] (2002)认为创业期是最能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此时企业家的社会网络不仅为其创业了提供机会,也是企业持续成长所需资源的重要来源,能影响企业家认知和抓住创业机会的能力。企业家发展个人关系网络,有利于加强同行间的联系,借助了解的信息和关系网络,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有利于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候做出适宜的果断决策。

4.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理

4.1 企业家精神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自从Prahalad和Hamel[12] (1990)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后,这一概念就被作为企业独特、不易模仿、能够持续和创造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而倍受重视,但学术界与实业界对于其构成要素的研究尚存诸多分歧,余伟萍和陈维政[13](2003)通过收集自1990年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权威文献,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归类、汇总和频数统计分析,形成如下核心竞争力要素频率表。

从上表可见,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七个方面,而行业环境会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笔者界定的企业家精神内涵看,创新能力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内涵,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企业家在企业持续成长中应有的领导和协调才能的体现,这三种与企业家精神直接关联因素的频率总合为65%;市场营销能力是企业家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结构,组织和重视培养营销团队,运用科学营销手段的结果,同时企业家的示范、倡导作用给初期企业文化的培育打上了深刻烙印,这两种与企业家精神间接关联的频率总合为24%。可见,与企业家精神有关的因素综合起来占到87%的频率,说明企业家精神是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构成要素。

4.2 企业家精神的特性。

4.2.1 资源的稀缺性。作为企业成长发展中宝贵资源的企业家精神,从马歇尔到熊比特等均认为它是企业获得经济利润和超额利润的内在要求,随着企业家资质层次的提高,其稀缺性也越显著。

4.2.2 价值性。企业家无论是作为生产要素买方和卖方的中间人,还是作为产品买方和卖方的中间人,始终是对产品或服务的顾客价值实现最关心的人,正是这种视顾客满意为企业根本利益的企业家精神,指导着企业为顾客创造独特用户价值并带来超值利润。

4.2.3 不易模仿性。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内生的,融合了企业的内质,企业、行业不同,其形成途径各异,企业家精神的具体特质也不同,很多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在组织之外难以复制和模仿。同时,企业家们通过不断地组织创新产品、市场及管理等创造性破坏活动,不断自我超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外部竞争者难以理解和模仿。

4.2.4 不易替代性。由于企业家在企业中所处关键性地位(资产专用性),企业的创业或发展路径由企业家本人设计引领,重大决策也是其主导的,企业深深打上了企业领导者的精神烙印,因此极不易替代。

4.2.5 延展性。企业家不仅关心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成本和收益等,而且将个人的命运、企业的兴衰与顾客的利益紧密相连,因此企业不仅止于现有产品的经营,还构建并提供一个强大的平台或网络,支持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进入新的领域,无疑将对企业的一系列行为起到辐射、延展作用。

4.2.6 动态性。由于企业家精神是在企业家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其它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进而引导核心竞争力出现动态演化。

4.3 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理。

综上,企业家精神的特性无不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这使其不仅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而且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元素。本文借用生物学和医学中“作用机理”的概念(“机理”意指其主体运作的原理,掌握某事物的机理就意味着可以对其运作进行指导与掌控),将企业家精神支撑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传导路径及其变化的功能性规律称为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理。

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理模型内容为:当今时代,中小企业成长的持续成长性表现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内部系统功能逐渐成熟,企业素质不断提高,产品和组织规模从小到大、核心竞争力由弱到强,而一个中小企业的初创,往往是由于创业者掌握了某些独特的资源,之后凭借敏锐的感触、灵活的经营机制开启了初期创业之门,之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作为企业变革的主要推动者,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组织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与企业家,激发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之后企业家精神凭借着价值性、不易模仿、不可替代、延展性等特性,在企业内部通过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整合企业各方面的资源,以企业家个人威望和人格魅力,在管理中统一思想、团结员工、果断行动,将个人智慧转化为团队智慧,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进一步提炼锻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由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新的事业领域,打造出企业卓越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持续成长。由于核心竞争力随企业发展具有动态性,企业的持续成长必然带来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企业家也在企业的持续成长进程中通过不断学习、自我思考和自我体验,得到新的修炼和提升,必然使企业成长进入一个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循环。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理模型可见下图。

5.培育和提升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思考

5.1 中国企业家精神状况回顾。

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成长史是一部充满“成功、失败、彷徨与展望”的荡气回肠的涅磐史,作为其关键因素的企业家精神也随时代而变迁,呈现明显的阶段特性。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厚义主持编写的《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和《中国私营经济年鉴》等文献为依据,以时间为参数,中国企业家大体可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一批成功的乡镇企业经营者,他们凭借个体企业家精神的原发性,无畏政治风险,以敏锐的感触、灵活的经营机制开启了创业之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改变了中国的政策环境,一批党政干部、知识分子看到了商机而竞相响应,借国企改革之风,或承包或租赁,搞活了大批国有中小企业。这两代中,企业家精神一度曾是企业初创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仅十多年后,一批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企业家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压力和自身素质的局限,企业家精神经受蜕化的考验和威胁,影响了一些企业的持续成长。其原因首先是经营动机的非理性化,在实施家族化管理的中小企业中,企业家精神始终维系在个别经营者身上难以传承,存在“小富即安”现象,缺乏企业持续的发展远景规划。其次是经营手段的非理性化,多数企业经营者趁着社会转型期,寻找或制造市场空隙,凭特权寻租,战略决策带有浓厚的投机色彩,出现一批昙花一现的企业,如三株药业、巨人集团等。严格说,这一代企业家更倾向于在演绎着“商人”角色,而非人们认同的有创新和敬业精神的企业家。

第三代企业家出现于2000年前后,以杨元庆、张朝阳、王志东等年轻海归专家型企业家为代表,他们是新经济时代的产物,创新和进取精神十足,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但他们在谋求进一步的成长时,身上显露出的强烈个人英雄主义倾向与中国现存价值观念中固有的集体主义倾向有着尖锐的矛盾,同时中国社会的制度环境尚处完善之中,对财产所有权的界定仍较模糊,对这一代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仍然限制诸多。

5.2 培育和提升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策略。

中国中小企业要保持持续健康成长,就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视以不断创新变革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提升,具体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的策略。

5.2.1 促进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上重义轻利的儒家伦理和崇尚自然秩序与世无争的道家思想,与现代企业家精神相去甚远,我们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下企业家精神所倡导的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挑战精神、平等开放等纳入到改造传统文化中,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褒奖企业家精神,促进文化认同,形成以创业和创新促中小企业发展的观念和氛围。

5.2.2 推动制度创新。健全的财产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企业家获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促使企业家精神成长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企业改革最大的难题在于理清产权关系,应从深化企业家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完善企业家成长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其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

5.2.3 企业家精神与战略管理一体化。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切合实际的企业持续发展的愿景规划,战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把企业家精神纳入战略管理领域,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创业和成长期企业战略脱离核心能力的问题,使企业家既能高瞻远瞩,又能切合实际地开创新业务,真正发挥战略的愿景导向和统领全局作用。

5.2.4 强化企业家精神的内化。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最根本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群体的精神理念比个体具有更强的持久性,因此对人的管理应该是站在“人本”高度依靠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凝聚员工士气、约束员工行为、激励员工进取。为弘扬企业家精神,必须使个体企业家精神向公司企业家精神转化,使组织中成员的个人素质具备初步企业家精神特质。因为在初创时期,企业家精神通常发生在某些个体上,凭着甘冒风险、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对机遇的把握等个体特征,开始成长,但当企业向较成熟阶段转变时,容易形成职责委派、组织分化的惰性思维以及人浮于事、行动拖沓的“大企业病”,老员工极易陶醉于往昔的成功、固步自封,新员工会带着对以往企业辉煌史的崇拜而漠视发展中的机遇和危机,此时的创新和变革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唯有把企业初创是时期永不满足、开拓创新、务实奉献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才能不断借助文化的微妙暗示和心理契约作用,在整个公司形成支持革新的氛围,激励员工保持斗志,永不满足、开拓创新。

5.2.5 构建动态企业家精神学习和扩散机制。根据学习型组织进化理论,可从企业外部环境、组织内部两个层次着手,基于“观念——组织学习机制——行动”学习循环模式,将以上提到的策略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企业动态正循环学习模式。这里的外部环境受控因素主要是创业价值观念,而这是社会发展长期的价值观的体现。实现企业家精神的扩散首先应通过教育等手段,从改造社会价值观上加以引导,而组织内部观念则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微妙暗示和签订心理契约来体现。组织学习机制可以从“市场感知——学习共享——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四个方面来加强组织内部企业家精神的传播和培育,还应在资源配套、组织结构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给予保障。行动则可通过企业中个体创新领袖和精英模范的带动作用,在组织内部形成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格局。最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学习机制要紧密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将战略管理真正融于企业现实,形成一种增强企业家精神的动态学习机制,永葆企业的活力,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结语

为使中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最根本的要在深刻理解并系统整合企业家精神激发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理,将企业家精神作为核心竞争力去培育:一方面全社会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为培育企业家精神提供土壤和“温床”;另一方面要在中小企业内部建立企业家精神的动态学习与扩散机制,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形成战略支持型文化,推动战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打造中小企业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生命之树常青。

注释

①《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北京:2005年中国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5年12月

参考文献

[1] Michae H MorrisReconceptualizing Entrepreneurship:an InputOutput Perspective.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1994(winter).21~131

[2] Anderson·A·R,Miller·C·J,Class Matters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3,32:17~36

[3] Mark Casson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Culture:Game Theory,Transaction Cost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Oxford University,1991

[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3~35页

[5] 鲁传一、李子奈.“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清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6] 鲁兴启.“当代经济增长中的企业家精神初探”,《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7] 魏波.“论企业家精神的价值与培育”,《理论学刊》,2002年第2期

[8] 杨宇、郑垂勇.“企业家精神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典型相关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3期

[9] 蔡宁、刘志勇.“企业家成长环境理论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0期

[10] Lumpkin G.T.,Dess G G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429~451

[11] Hoang·H.,Antonicic·BNetwork based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65~187

[12] Prahalad C K and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13] 余伟萍、陈维政、任佩瑜.“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14] 彼得·圣吉.《第五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作者:王 成 刘 莉

第二篇: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探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其国内企业的经济实力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一个发展成熟且庞大的企业,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而这种精神影响可以从企业家延伸到员工以至于企业之外人士。而且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认真审视当前我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探究我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为重塑中国企业家精神找寻出路,是势在必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现状;成因;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8101

1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它不断地寻求变革,随着时间的改变和事物的发展而产生新的策略,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制定新模式。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责任:敬业、诚信、合作、学习。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优秀的品格。未雨绸缪,考虑周全。评估风险,三思而行。有冒险精神,也能接受失败。判断准确而又果决,行动慎重而又迅疾。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创造利润,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文化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广博的阅历,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以及不断学习进取的态度。

2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

21创新精神不足,成长缺乏后劲

中国企业家缺乏果敢的魄力以及冒险精神,以首创、独创、原创为内核的创新精神更是严重缺失,并且面对跨国公司、外国名牌企业时,我们总会有一种自卑感,以至于赶上和超过它们的信心相当缺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企业家们大部分都信奉“拿来主义”,他们从国外买来生产线,买来技术,但仅仅只是照搬国外企业的流程而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创新层面一直没有进步。中国也因为人力资源便宜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世界上充斥着标有“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的产品。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稀缺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最大壁垒。

22合作精神欠缺,恶性竞争不断

许多中国企业家都喜欢自己发展,而没有想过与他人合作,这种现象已然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任何企业都不想被兼并收购,因此有意图兼并收购者也找不到合作伙伴,导致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半死不活。 在浙江及广东东莞等地,这种现象更加凸显。大小企业工厂数量巨大,然而相似度却很高,一家做纺织或皮革赢利,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几十家企业,各同类型厂商为了竞争纷纷压低商品价格,各自为政,而极少注意提升品质或者拓展品牌效应,缺乏自己的特点和核心技术。更勿论与对口的企业合作,扬长避短。这种脆弱的繁盛难以长久发展。

23群体道德缺失,责任意识淡漠

当前,我国企业家群体道德和诚信水平不断下降,一些与企业良性发展背道而驰的道德缺失行为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为了缩减成本,污染环境;盗用别的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生产制造出售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偷税漏税,拖欠工资,或者成为长期拖欠钱款的“老赖”;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对基金产品的不了解,蒙骗消费者投资的黑心投资中介;还有压榨员工劳动力而不支付加班费的蛇蝎老板;在关乎健康的食品行业,各种黑心厂家的行为更是让人心惊,毒奶粉、地沟油、注水肉、辐射海鲜。诸如此类,不道德不诚信的现象不计其数。中国很多企业形象越来越差,中国消费者不信任本土企业的产品都正是因为如此。连基本的道德约束都没有,更遑论企业家精神中的美德。

3当前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有一句话曾经说过,“中国商人基本上都是跪着挣钱的”。翻开中国的历史看看,这句话也确实有迹可循。从春秋战国起,经商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和逐渐发展的手工业,让商业发展和货物流通变得极为普遍。各国虽然货币不同,但是依旧有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在孔子的观念中,人追求富裕和地位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要合乎道义。这说明当时对商人的要求就是要有道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而可以窥探商业精神的萌芽,讲求仁义道德以及合道,这也為以后的企业家精神奠定了道德基础。然而,因小农经济的制约,由春秋战国开始的思想家观念中,普遍认为士农工商虽然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四类人,但是商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最小。当时的自耕农经济生产力低下,手工业也不发达,往往自给自足,商品流通只是少量进行,商人的重要性得不到认可。现代企业家所对应的正是工商阶层,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划分中不如农民。这也是跪着求生存的开始。

4发展企业家精神的路径选择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如果要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就要规范企业的发展,再用成熟的企业家精神来指导企业的成长。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一个利于企业家生存发展的环境,而当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审批过程难,政府部门众多,部门之间零协同,企业“盖章难”。再比如惩处标准不统一,实施过于“灵活”。另外,在中国,企业家必须考虑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比如战略性不扩张,就无法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为长远考虑而短期不盈利,就无法向政府纳税,企业受到政府的压力颇大。而受不受政府的帮助,所对应的政策标准往往有倾斜,运营成本差距大,私企的发展环境往往不如国企;另外,当企业受政府扶持的力度大,就对政府形成依赖,难以优化配置,独立壮大,发展成世界性企业。让企业独立起来,才能让企业家精神独立,从而指导企业强大。

其次,加强对企业发展方向的监督引导,但不是阻碍企业发展。政府对提供就业岗位多、纳税多的企业往往有扶持,因而在某些标准降低要求,比如排污、安全生产。而这些硬性标准如果变成了软标准,那么对于那些投入更多成本去节能减排的达标健康企业,就是一种很大的不公平,他们投入更大的成本进行可持续发展,但是因为成本高,在与那些低成本违规企业竞争时,价格以及利润上都处于下风,不能生存的企业,还如何树立企业家精神。所以,政府在对企业扶持时,不能只看GDP,只有健康而合规发展的企业才能塑造出有道德有底线的企业家精神。

最后,企业家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为企业制定合理优质长远的发展规划,让企业生存下去,有能力把自己的企业文化长远流传下去。很多企业主只注重利益,而考虑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文化建设。海航集团短短二十多年就从一个小航空公司发展成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脱不开关系,其董事长陈峰的企业家精神更是优秀典范:不畏艰辛、不断进取、任人唯贤、有社会责任感等良好品质。而现在,海航员工近20万人,海航也将它的企业文化传播向了这20万人。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乔布斯曾说,“企业家一定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其企业家精神充满魅力,也带领苹果成为历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5结论

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基于企业的发展,它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促进企业家精神发展,就是促进企业发展,就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

参考文献:

[1] 李后建市场化、腐败与企业家精神[J]. 经济科学,2013(1):99-111

[2] 伍刚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 李维安企业家精神的培育[J].南开经济研究,2003(2)

[4] 杨虹论企业家精神生成的文化动因[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4)

[5] 陈建新论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3)

作者:黄涵悦

第三篇: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

中國艺术研究院中國雕塑院成立于2007年5月28日,隶属于文化部中國艺术研究院,系集雕塑创作、研究、教学于一体的國家级专业艺术机构,下设肖像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宗教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城市环境雕塑与创作研究部、雕塑史论研究部、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部、奖项评审与管理部、國际学术交流与策划部、公共艺术项目与发展部、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中國雕塑院网、《雕塑艺术》编辑部,并建有中國雕塑院南京见山园创作基地,中國雕塑院北京北七家创作基地。

中國艺术研究院中國雕塑院是在文化部副部长、中國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同志的极力推动下,在中國艺术研究院集科研、创作、教学于一体的办院方针的火背景下成立的,它依托于中國艺术研究院雄厚的艺术学科平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广泛而高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背景下,博采众长,以开阔的國际化视野和宽广的人文胸怀,逐步树立起自身独特的学术形象,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精研穷究的学术精神,积极倡导建立具有当代关怀的中國雕塑价值体系,为中國雕塑事业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國艺术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院长由著名雕塑家、博士生导师吴为山教授担任。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教授,著名雕塑家潘鹤教授、钱绍武教授、叶毓山教授,英國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布莱恩教授,日本著名雕塑家小杉三郎先生担任艺术顾问。吴为山教授现为全國政协委员,中國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國雕塑院院长,全國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享受國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韩國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國皇家雕塑家学会成员(FRBS),英國肖像雕塑家学会会员。中國美术家协会理事,第十一届全國美术作品展总评委。他不仅以历史文化名人雕塑闻名于世,连获英國皇家“攀格林”奖,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等诸多奖项,还在理论方面建树颇多,首次提出“写意雕塑论”和“中國雕塑八大风格论”,出版《视觉艺术心理》《雕琢者说》《雕塑的试行》以及画册等十多部。

自2007年成立以来,中國雕塑院在中國艺术研究院党政领导的关怀下,尊重传统、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一贯倡导“中國精神、中國气派、时代风格”,积极推动雕塑事业的发展,已组织雕塑家、理论家远赴南亚、东欧和中國重要历史文化胜地考察;成功举办“全國首届城市雕塑高层论坛”“第二届全國城市雕塑高层论坛”“第三届全國城市雕塑高层论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主题雕塑学术研讨会”“徐悲鸿奖?2009宜兴中國城市雕塑大赛”“滑田友奖?淮阴中國母爱主题雕塑大赛”“《意象—中國》中國雕塑院特邀当代雕塑家作品展”,承办与协办“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熊秉明作品捐赠暨学术研讨会”等多项重大展览和学术活动。2011年更作为唯一学术主持为第三届中國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的胜利召开贡献了力量。

目前,中國雕塑院已经汇聚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资深艺术家、理论家和一批卓有成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雕塑家,在加强同际文化交流、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培养雕塑创作人才、团结老中青雕塑家共同发展中國雕塑事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國雕塑院一贯认为,青年雕塑家承载着将雕塑事业发扬光大的使命,并且已经有为数不少的青年雕塑家在各种展览中崭露头角,表现出艺术的才华。他们具有活跃的思想、充沛的精力和火热的激情,正处于艺术道路的上升阶段。作为中國雕塑的最高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机构,中國雕塑院给予优秀的年轻人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空间,给他们的快速成长提供更肥沃的土壤,肩负起为这些优秀年轻人构建良好的发展空间的责任。中國雕塑院将这批青年人才汇聚一起,旨在发挥他们学习、创作和团结的精神,引领他们成为一个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群体,鼓励他们创作出植根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新时代作品。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和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國雕塑院现已培养的有四届雕塑创作方向的博士和艺术硕士,从艺术实践、理论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出发推动中國雕塑艺术的发展。2011年“中國艺术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青年雕塑家联展”成功举办,展览涵盖了中國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的青年雕塑家们数年来探索和创新之作中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青年雕塑家们力求继承传统、放眼世界,敢于探索和创新,也反映出当代青年雕塑家们正以一种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在新时期阔步前进。

在推动中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中國雕塑院正在吴为山院长的带领下,正在以“中國底蕴、國际视野、现代创造”为目标,努力成为推动中國雕塑事业的蓬勃发展的中流砥柱。

作者:郅敏

上一篇: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商务礼仪的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