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2022-04-20

摘要:茶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禅宗的精髓,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东方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东方茶文化灿烂的瑰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篇1:

茶香氤氲,共话未来

王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茶香千年,道以永存。庆祝《海峡茶道》创刊100期。

郭正伟(宁波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海峡茶道》是目前茶界最有影响的茶刊之一。贵刊已多次报道宁波茶文化,是我们每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以及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主题研讨会邀请的嘉宾媒体之一。当前正是茶文化媒体的快速发展期,期盼《海峡茶道》走出福建,以创新思路和更广阔的视野,立足福建,面向世界,以更多篇幅介绍各地茶事,努力使之成为《中华茶道》,为海内外茶人所喜闻乐见。

陈郁榕(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海峡茶道》杂志是一本专业的茶文化刊物,至今已一百期了。其文章、内容记述着历史的变迁,用流淌的笔将文化传承。感谢《海峡茶道》的编辑、记者,把茶界中平凡的人和事描绘、升华得多姿、多彩、多娇。是茶学专业人士、喜茶、爱茶者可读、必读的一本杂志。

程启坤(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海峡茶道》一百期,每期内容显珍稀,越办越好众人夸,茶界媒体一面旗。

陆尧(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海峡茶道》选题新颖,发行量大,百期辉煌。祝共同唱响健康、时尚、和谐的茶文化主旋律。

范增平(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海峡茶道》是我国发行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影响力最深远的茶文化杂志。今天庆祝发行满一百期,这是值得恭喜,也是值得祝贺的好事。过去新闻界都知道曾流行过这样的一句话“要害一个人就叫他去办杂志”,现在杂志出版一百期了,不晓得办《海峡茶道》的这一批人有没有感受到是被陷害的呢?不管怎么说,对广大的读者来讲,有了《海峡茶道》杂志让中华传统优美的茶文化得到发扬了,联系了我们广大爱茶人的感情,增进了我们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知识。我连续看了八年,它是我每个月必读的刊物,如果有一期我没有看到,就好像欠缺了什么似的,失去了什么的样子,颇不是滋味。就这样的情况下《海峡茶道》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能没有它。

吴雅真(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海峡茶道》是本宏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即专业又富趣味,深得茶人、爱茶人喜爱的专业茶书。愿《海峡茶道》越办越好,走遍世界都能看到它。为宏扬祖国茶文化再创辉煌。

蔡荣章(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无我茶会”创办人):《海峡茶道》是一本我们期待收到的月刊。好的刊物不但会排除错误的资讯与知识,以免以讹传讹为害读者,更会兼容各方见解尊重学术自由。这样的难题有赖杂志的智囊团,更有赖读者与广告客户的支持,免得杂志为求生存不得放弃原则。因此,我们多么珍视《海峡茶道》。

余悦(江西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海峡本一家,茶道弄清雅。百期承重任,扬帆展风华。《海峡茶道》百期,成就喜人,祝百尺竿头,续写华章,百川归海,再创辉煌。

张士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海峡茶道》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承“传承茶文化,解读茶经济”的办刊宗旨,以“以茶悟道,以道论茶”为办刊理念,通过搭建“茶道”金桥,为提升海峡两岸乃至全国茶叶的文化品位与品牌价值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茶业这棵“产业树”中的一支重要根系。在《海峡茶道》百期盛典之际,我谨代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期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王岳飞(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茶学系副主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绎,中国茶文化已自成体系与格局。“茶为国饮”正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机遇和挑战,共同编织成了中国茶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亦在提升与鼓舞着茶人的文化自信。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造就两地茶产业互动的频繁性。而茶性向以平和著称,其不仅能调和身心,更堪称和平之饮。大雅能容物,文章不染尘。好茶如好书,细读一本书犹如细品一杯好茶。品茗之道,不必人云亦云,释放中式魅力的同时,也擅于发挥“海峡”优势,是为“茶道”之“海峡”精神。小满品茗,或窥茶道表里。

郑国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欣闻《海峡茶道》创刊8年,并迎来第100期,在此谨表祝贺。本人作为《海峡茶道》的忠实读者,每每看到里面的好文章,总让我对编辑和作者产生敬佩和感激之情。中国茶文化的传播需要她的参与,中国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她的推动;她是茶树的种子、茶园的阳光和茶人心灵的雨露!我们深信,《海峡茶道》将不断传承“清、和、美、静”的茶文化核心理念,为茶产业的持续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许玉莲(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海峡茶道》发行第100期,是近代茶文化发展的佳音,它能够一路走来八年多,当然因为它并不是一般只写应酬文章的杂志,《海峡茶道》注重茶界各范畴的事物演变和成长,容纳了各地区各领域的茶人发表研究与思想,值得赞。

舒曼(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推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事业,它与茶文化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峡茶道》作为中国茶事传媒中的佼佼者,担当了弘扬中华优秀茶文化的重要角色,彰显出独特的办刊风格和魅力,深受业界广泛好评。在《海峡茶道》创刊一百期到来之际,祈愿《海峡茶道》在有目共睹的成就中,跳出福建看全国乃至世界茶事发展,这不独对福建茶文化产业发展有意义,质而言之,整个中国茶文化产业发展正需要《海峡茶道》对之关爱和提升。祈愿《海峡茶道》越办越好,常看常新,常读常爱。

苏峰(福建省农业厅茶叶专家):《海峡茶道》从创刊之始我就一直关注,曾为创刊出谋划策,它为广大读者打开了解茶知识的窗户,是展现丰富多彩茶文化与文化交流的阵地。八载薪火相传,百期谱就华章。希望《海峡茶道》以创刊100期为新的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握机遇、锐意进取,面向大众,服务产业,打造茶文化刊物之精品!

小泊重洋(日本中国茶协会顾问、原日本原静冈县茶业试验场场长):茶,从古饮用至今,是我们现在也是世界人最爱的饮料。时代的变化,给人们的习惯也给社会环境带来了变化,发达国家出现了饮茶人口减少的趋势。因此,茶是当今人类必须重新认识的饮料。希望贵刊今后能承担起这一重任。

陈荣冰(原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我觉得《海峡茶道》这本杂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追根溯源历史悠久的中华茶史文化,又有紧紧围绕当前茶产业的热点,深入边远茶区采编组稿的报道;既有各种茶类的产地寻访,又有各种茶类的品质鉴评;还有茶人、茶事、茶艺、茶具、饮茶功效等等相关内容。让读者觉得较为专业实用,而且时效与可读性强。几年读下来,我从中学到许多茶文化知识,领略了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值此,《海峡茶道》创刊出版100期之际,谨向《海峡茶道》杂志社所有成员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祝愿《海峡茶道》为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旭烽(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鱼在水中游,不意水的存在:人被空气包围,不意空气的存在:茶在道中绽放,不意道的存在。

欧阳道坤(中国茶企领袖俱乐部秘书长):在中国茶业的黄金发展期,希望《海峡茶道》继续为中国茶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为中国茶业发展贡献力量!

陈銮(福建省茶叶质检站站长):《海峡茶道》创刊以来,以专业的视角全方位的展示,传承茶文化、解读茶经济,为推动福建从茶叶大省迈向茶叶强省、实现茶产业千亿梦,辛勤耕耘,功不可没。祝《海峡茶道》越办越好。

寇丹(知名茶文化专家):它像独具特色,令所有钟爱茶的人爱喝的一杯茶。在全国产茶大省中,福建是文化性茶刊最多的一个省,而《海峡茶道》的品位上乘是其中佼佼者之一。品位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和运用的表现;品位是编辑部在文风、内容、版样、装帧上为读者着想的一种责任;品味是对茶产业和广大茶农们辛勤创造的一份感恩。品味更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能恪守办刊原则抵制“污染”,是对乡土自然与社会的坚贞爱护。愿《海峡茶道》越办越好!

马嘉善(终南山千竹庵主人、西安知名茶人):看着《海峡茶道》在茶香萦绕中走过的八年路程,心里很欣慰。中华茶业复兴离不开茶文化,而茶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茶文化刊物。从目前国内十多种茶文化刊物来看,《海峡茶道》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值得赞许的。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中华茶业复兴其实是中华茶道精神的复兴。希望《海峡茶道》能再接再厉,以弘扬中华茶道精神为己任,以复兴中华茶业为担当,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林治(西安六如轩主人、西安知名茶人):在迎来《海峡茶道》百期大庆之际,祝《海峡茶道》继续道心文趣兼备,引导大众通过品茶“品味生命,解读世界”。另附上诗一首《茶,你是任由我想象的一杯水》:不记得,曾把你捧起几回,亲吻几回。不记得,曾把你放下几回,回味几回。茶啊,在众心眼里,你总是最美,最美。陆羽为你写经,东坡被你陶醉,才子佳人因你夜不能寐。茶啊,在我的心中,你永远最美、最美。你是禅,你是梦,你是海里的浪花,你是天边的流霞,你是观音菩萨净瓶中的甘露,你是任由我想象的一杯水。

竺济法(茶文化专家、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善若茶,茶于人类有百利而无害。茶园美,茶树美,茶叶美,茶香关,茶艺美,茶有大美,关在真善!当我们的空气、水源不幸被污染之后,高山茶园无疑是一片令茶人和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保护、弘扬这片圣地,保护生态茶园,是每一位中华茶人责无旁贷的职责。茶文化是茶人的精神家园,同样需要茶人精心呵护。茶产业、茶文化中的假丑恶,就像茶汤中的苍蝇,令人恶心。精行俭德、弘扬真善美是茶圣陆羽倡导的,我们茶人要努力实践、共勉。百期《海峡茶道》,已经为弘扬茶之真善美作出了巨大贡献,期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新的面貌,为中国茶产业、文化的纯净与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银汉晴(北京孔庙国子监茶道总监):借一盏茶将心安了,燃一炉香且修当下——祝福《海峡茶道》用一百期传千年茶道。

陈书谦(雅安市茶叶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雅安市茶业协会副会长):立足中华,弘扬传承。海峡茶道,气象更新。

传明法师(闽南佛学院教务长):茶与禅,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因禅而升华,禅因茶而表现。茶虽然普通,但善用还是可对悟入禅宗提供某些前行引导的方便,比如培养专注力、达到宁静致远、提醒不沉溺香味而忘记修行,皆有助于禅修,所以,历来为禅宗所提倡。

定空法师(福建古田极乐寺主持):人的荣华富贵自古以来不是老天所能左右的,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不肯清闲罢了,安安静静地泡一壶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像一杯茶一样,学会删繁就简。

悟澹(某佛教杂志副主编):对于慈悲而言,禅者的话杯中的茶,在一盏茶中,观世态之极幻,反复无常,倒不如咀世味之昏空。你会忽然发现,倒不如潺潺流水之间,一盏清茶之中,更多了几分慈悲与智慧的浓旨。

李合春(成都市至真观):恭贺《海峡茶道》杂志百期出版。茶亦道矣!茶无道则不可称茶。茶之精髓在其能载道而润物化生,利乐友情。老子说:“道尊德贵。道生之,德蓄之。”乃茶道人心之机,缘融也。天之神品,茶可清心亦可寡欲,涤除玄览。时得此妙品;三才合一,壶中天地。调理阴阳,均衡五行。形神具妙,与道合真。

沈学政(浙江农林大学教师):《海峡茶道》已经出刊百期,这既是纸质媒介对茶文化传播责任的勇敢担当,也是茶人们对记者深度记录和解读分析的认可。两向相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持。借百期寄语,道一声由衷的感谢,感谢你们以茶为入道媒,开启我们的自在门。

夏良玉(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时光,重叠在青葱滋茂的草木间,守望着“俭、清、和、静”,流淌云影飞雨的禅意,承载山水天地的道韵。

大茶(浙江湖州爱茶人):有幸结缘,春秋八载;隐心于茶,相知相惜;《海峡茶道》伴我“重走陆羽路”,且行且思,清芬漫天涯。

胡建平(浙江德清县农业经济合作站站长):《海峡茶道》美文通四海,茶香飘八方。

大和(长兴好和堂·茶人之家):海峡茶道,茶和天下。

王迎新(知名茶人,《吃茶一水间》作者):一本懂得坚持与坚守的刊物,跨越地域与茶类,包容进国人所有对茶的美好想象,并践行为一场不曾落幕的芬芳。祝福《海峡茶道》,感谢所有编辑记者的辛勤付出,愿我们一路同行,香俞久远。

石为云根(知名古器修复者):饮茶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们藉饮茶来安顿自己的心灵,这个过程既有茶本身引发身体的反馈,也有饮茶环境和器物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中国本土的茶艺再次复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有中国气派的茶道美术系统建设尤显重要,关注与其有关的手工艺,关注潜心于其中的年青人。

静清和(山东知名茶人):曾经的我,喝茶为牛饮。数年的跟踪阅读,贵刊予我许多启迪,于茶,事茶让我走上了精致与深究的茶道,感谢《海峡茶道》。

且饮且读(学者,资深茶人):当喝茶成为生活风尚,《海峡茶道》终将引领我们忘记附着于茶叶之上的虚荣与风雅,忘记关于茶品的自我评价。我们将学会包容和尊重不同茶类的表现,抛弃面对茶品时的狭隘、高傲与我执。祝《海峡茶道》越办越好。

崔榕(积善斋主人):佳茗自古通南北,《海峡茶道》传四方。

公泰老山(资深茶人、公泰茶庄庄主):《海峡茶道》创刊八年来,充分丰富了茶友的知识和素养,最重要的是给读者提供良好的体验与学习机会。希望将更多的茶文化创意导入刊物,进而塑造出刊物的特色。

吴德亮(台湾作家,摄影家、茶艺家):常在我的博客收到大陆茶友的留言,说订阅《海峡茶道》,是因为透过多篇台湾名家专栏,可以实时得知台湾茶业最新动向。更常接到台湾读者来信,说阅读本刊可以“茶人不出门,便知对岸茶事”。显然作为两岸茶文化最佳的交流与沟通平台,100期生日快乐的《海峡茶道》当之无愧矣。

尤向荣(资深茶人):2006年《海峡茶道》创刊,犹如一株刚栽种的茶苗,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众茶人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凭借日渐专业的茶叶知识,及汇聚世界茶道之思想,以飨读者,成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茶专业媒体。希望《海峡茶道》在为茶产业服务的同时,能让更多茶友在这个文化平台上充分享受茶之美,感悟茶之德。

木白(昆明茶人):着手茶叶一事,成就百册高台,方得风光无限,一览无余。立足海峡两岸,聚焦八方茶人,自是盛况空前,不绝于后。

浊玉轩天上客(知名茶人):《海峡茶道》自创刊至100期以来,成为海峡两岸爱茶人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就像茶多拉的礼盒一样携带着茶的知识和礼物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海峡两岸。祝愿《海峡茶道》杂志秉承优良的传统,充分发挥专业杂志的优势,传承中华茶文化,推广健康饮茶的知识,在中国茶道振兴的路上继续引领潮流,再创辉煌。

冯敏(云在堂古美术):愿《海峡茶道》真正成为茶人之友、茶人之家、茶人之师。

徐秋生(武夷山市岩茶厂高级制茶师):感谢《海峡茶道》一直以来对武夷岩茶的倾力支持!这么多年过去,虽然武夷岩茶已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但真正喝得懂武夷岩茶的人还是不多。如今武夷岩茶的市场还属比较混乱阶段,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岩茶标准,真正的国家标准却越来越被忽略,导致很多消费者感到迷惑。故希望《海峡茶道》今后能在这方面多做宣传,一起努力让武夷岩茶的市场更加井然有序地发展壮大起来。

黄琴芯(武夷山茶人):悠悠一百期,深深茶香情。月月刊新知,年年创新高。

茶企寄语

何一心(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一心同筑中国梦,品茶品味品人生。热烈祝贺《海峡茶道》创刊100期。

江元勋(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俭清和静茶水道,枝叶源流海峡情。值办刊100期之际,我衷心地祝愿贵刊在推动两岸茶产业发展,弘扬中华茶文化方面一如既往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文礼(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茶为国饮,希望《海峡茶道》杂志在宣传茶文化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天下茶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肖文华(厦门华样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礼传天下,愿《海峡茶道》在这个蓬勃的年代越办越好。

叶济德(九峰茗茶董事长):《海峡茶道》雅名成,刊创百期硕果丰,百尺竿头同跨跃,更开宏业又高峰。热烈祝贺《海峡茶道》出版100期,衷心祝愿贵刊取得更大发展。

梁骏德(骏德茶厂创始人):《海峡茶道》是中国媒体中做得最好的一本杂志,是第一个报道金骏眉的茶媒体。祝愿《海峡茶道》越办越好,在茶界永远保持第一媒体的地位。

汪建仁(品雅有机茶董事长):祝贺《海峡茶道》100期出版成功,感谢让我们见证了茶行业稳健发展的历程,期待办得更好更棒。

胡文涛(广州白沙溪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峡茶道缘,两岸共品茗。一刊一世界,一茶一中国!

刘国英(福建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感谢《海峡茶道》8年来对宣传推广武夷茶文化所做的贡献!值此创刊第100期之际,祝愿《海峡茶道》越办越红火。

黄勇(武夷山清风茶业总经理):《海峡茶道》在福建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并且在宣传茶文化,告知人们茶为何物,如何种如何做如何饮如何品上,期期有惊喜,其影响力与福建茶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交相辉映,祝愿越办越好。

陈孝文(岩茶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与《海峡茶道》相识多年,见证每一步的发展足迹。从一到一百,《海峡茶道》书写茶专业媒体的一个个奇迹。抵百已是丰厚,积淀之后的征程,满载希冀与美好,华丽启程。

吴在旺(武夷山市青狮岩茶业科学研究所总经理):做好茶,做好人。

王聿心(福州孝文家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00期这是一次圆满,更是一次新的旅程。过去的100期,你陪同着闽茶走向全中国。未来的100期,期许你带着闽茶、代表中国茶文化昂首走世界。茶的文化最能融入生活,也最能超越生活。中国文化的复兴,有茶文化、有你,有我们一同来见证。

石晓辉(天润万和茶业总经理):仓促的人生中,我偏爱《海峡茶道》细水长流般的美好。从这里触摸到的茶世界,朴素苍老,生动迷人。

陈如山(极简(厦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平常茶,非常道。《海峡茶道》,经此数年,一期一会,仿若一封老友来信,见茶如面。期待下一个百期,下一场茶中论道。愿《海峡茶道》历久弥香。

郑正郁(郑福星茶业总经理):自《海峡茶道》创办伊始,我就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茶道的普及为快节奏生活的当代人,提供了慢生活的方式。一如《海峡茶道》,对中华茶饮之源起,研传,茶产业发展都作出了深入的报道,为两岸茶行业的文化品位定位提供了依据。今《海峡茶道》杂志创刊8年,特此献上创刊第100期生日祝福,祝《海峡茶道》杂志未来一帆风顺。

李素军(桐正茶厂总经理):因为爱茶,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传播久远。以博爱之心让爱茶人更懂茶的心灵。

赖闽鹏(悟源涧茶厂总经理):以茶载道,道通达而茶流芳。

余盛良(武夷山擎天岩岩茶厂厂长):茶刊创百期,服务乐三农。

李茂鹏(恒昌泰茶业总经理):习茶之路,百期相伴。祝海峡迎盛世、茶道丰年来。贺《海峡茶道》喜迎100期。

chris(小可,旅居福州的英国茶叶商人):我和我的国外朋友、客户祝贺《海峡茶道》杂志100期,谢谢你让我们的茶生活更丰富!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篇2: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摘 要:茶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禅宗的精髓,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东方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东方茶文化灿烂的瑰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

关键词:中国;日本;茶道;茶文化异同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二、日本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1500年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撒播于台麓山,开拓了日本种茶史。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将制茶技艺带回了日本。镰仓时代,1211年荣西明庵禅师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介绍了中国寺院里种种的喝茶方法以及宣扬饮茶有益寿延年的作用。在荣西的推动下,出现了“寺院茶”,宋风“抹茶法”尤其受到钟爱。室町中期以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更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高贵华丽的“书院台子茶”。而珠光(14231502年)认为书院台子茶在其华丽的形式下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容。他注重和汉相融,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创建了清寂素朴的“草庵茶”,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雛形完成了。

三、中日茶文化不同之处

1.两茶文化的流派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分别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薮内流派”、“远州流派”等。

2.使用的茶具不同。

在表象层面上,中日的茶具不尽相同。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10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茶杓、茶筅等。

3.茶文化的参与者不同。

茶在中国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馆、茶室。这种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

4.茶文化的演变过程不同。

在中国,茶文化经历了从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这是一种从物质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过程。而在日本则是相反的,茶从中国传入日本是从精神领域起步的。因为最初传入日本的茶叶有限,茶文化被日本高僧作为先进文化来传播,带有“精神文化”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5.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与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核心。较之讲究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6.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近代,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茶馆”,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等。日本茶道的载体主要是茶室,有严格的程序,茶室摆设极为讲究。

7.两国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茶文化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追求的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有渊源关系,艺术层面强调自然美学。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两国茶文化规范仪式不同,各有利弊,日本茶道的“四规”、“七则”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四、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1.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

2.两国的茶文化皆体现出本国的民族文化。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

作者:张丽丽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篇3:

茶品茶蕴

摘 要: 茶自中国流入日本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本文分析了日本茶道的产生与流变过程,并将其与中国茶文化进行了比对。

关键词: 日本茶道 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

日本,堪称世界上变化最迅速的国家。由于日本民族比较保守,因此现代的日本文化表现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又由于二战的切身经历,其又具有相当的外化倾向。日本茶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日本茶道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茶的祖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继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逐渐传播到整个世界。各国将古老的传统中国茶文化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其本国特色的日本茶道、韩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摩洛哥茶文化等。日本列岛作为中国的近邻,较早地传入了中国的茶。因此,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本文从日本茶道文化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探析其对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公元八世纪遣唐使于中国唐代(日本奈良时代)将茶带回日本。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传,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照唐代的饼茶煎茶法。但当时,茶传入到日本后只是作为贵重的饮料和清热去火的药物来饮用,尚未形成饮茶的社会风气。

当时的日本茶文化以弘仁年间为中心展开。这一段时期,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后来由于政治上政策的改变,中日茶文化交流曾一度中止。然而茶道从“唐风茶礼”变为“倭风茶汤”,即形成具有和风的茶道,却是数个世纪后的室町时代的事了。

日本的第一本茶书《吃茶养身记》(公元1214年)是在镰仓时代由日本人荣西撰写的。此书的问世,推进了日本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广的步伐,更是促进了三百年后日本茶道文化的成立。荣西两次渡宋向日本输入了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使茶风靡于日本僧界、贵族、武士阶级以至于平民。因此,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又可称其为日本的“茶祖”。

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豪华的“斗茶”成为了日本室町时代茶文化的主流。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修建了银阁寺,并以银阁寺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成为了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全室榻榻米的“书院式建筑”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这一时期也基本得到确立。

作为日本茶道鼻祖的村田珠光(1423—1502)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到饮茶之中,首先创立了日本茶道的概念,从此结下了茶与禅的不解之缘。他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佛偈中领悟到“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他还主张茶人们要摆脱欲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的茶文化真正上升为“茶道”。因此,从村田珠光为日本茶道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他被后人称为“茶道鼻祖”绝不为过。

继村田珠光之后,日本杰出的大茶人武野绍鸥(1502—1555)将和歌理论中表现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与纯净的思想引入日本茶道,补充和完善了村田珠光的茶道思想,使日本茶道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

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后,群雄征战,社会动乱,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合了艺术、美学、饮食、健康与娱乐为一体的茶道得到了空前的瞩目。伟大的日本茶道艺术家千利休(1522—1592)在继承了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基础上,真正把日本茶道由喝茶提高到艺术境界。他将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从以往的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茶道面目,并确立了日本茶道中重要的“四规七则”。所谓“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所谓“七则”: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室内插花要新鲜,保持自然美;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至此,源自中国的茶文化由村田珠光奠基,武野绍鸥发展,最后由千利休集大成,具有其民族特色正宗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真正形成,而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至今仍然是日本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此,饮茶由单纯的趣味性、娱乐性发展成为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的文化艺术活动。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了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

二战后已逐渐普及的茶道在战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在昭和三十年代后,媒体、文化中心等信息产业日趋发展,日本国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日本出现了越来越多提供学习日本茶道场所的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定期邀请各流派的茶人举办茶会。此外,电视上出现日本茶道节目对于日本茶道的传播与普及发挥了很大作用。

如今,日本茶道已广泛流传于日本民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的青睐,日本的茶道人口已高达1000万,将近日本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日本茶道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已发展为集宗教、文化、哲学、伦理、美学等为一身,涉及到雕刻、陶瓷、书法、建筑、绘画等诸多领域,具有日本民族特色,且具有广泛知识和感性认识的深奥艺术。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对于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日本茶道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茶道的开创、传播与发展,传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华茶道。并且,“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思想深入到每一个日本茶人的心中。茶道思想更是美化了人的内心,使茶人的思想得以升华。现在,日本人已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会交际的手段。

通过茶道的传播,茶人们也发现了茶的其他作用。现代科学证实,以及中国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消胀,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烟辟蚊蝇)等。现在,日本不仅出现了茶膳(即添加了茶叶的各种日式料理),而且出现了茶面包、茶饼干、茶挂面、茶豆腐、茶糖、茶酒、茶果汁等许多茶食品。除了饮用与食用外,用茶叶制造生活日用品也已成为一种流行。这种日用品用途广泛,遍及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因此,中国茶文化对于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刻。同时,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但中国古语曾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茶文化,但与我国的中华茶道有着本质的不同。日本茶道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涵。其一,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与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中华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融儒、道、佛为一体,使得中华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禅宗思想,同时,融入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因此,日本茶道深刻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特色。其二,日本茶道对于程序要求特别严格,这大概与日本茶道的“一期一会”有很大关系。大茶人千利休的“四规”、“七则”一直是茶会上严格遵守的规矩。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是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与日本茶道的古朴、清寂不同,中华茶道则更加强调崇尚自然、随和之美。其三,中国的茶文化来源于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的茶文化则恰恰相反,是由皇族、贵族及少数高级僧侣逐渐普及到民间的。因此,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日本茶道又不同于中国茶文化,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日本茶道对于中国茶文化也起到了促进与弘扬的作用。

中日两国作为两个近邻国家,一衣带水。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尽长河,悠久广泛。日本人曾经是中华文明最热烈的崇拜者和学习者。日本最完整地保留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某些精髓部分,如禅宗思想、汉字、服装、建筑、茶道、插花等。茶文化交流作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日]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日本学,1995,5.

[2][日]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三联出版,1989.

[3][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4]祝毓桄、李恩赐.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杭州大学出版,1991,66-68.

[5]东君.日本茶道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4).

[6]林桦.刹那樱花.中信出版社,2007.

[7]李涛.罪与耻——日本的岛国属性.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8]伊藤古鉴.茶和禅.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朱金月

上一篇:基础教育与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制造业品牌营销探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