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物质及精神成果。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首先必须了解其文化,文化交流也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他们拉开了中法交往的序幕,成为了当时两国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和桥梁,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果,也使法国成为了欧洲的汉学中心。

第一篇: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法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道

摘要:法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遵循国家干预的文化保护传统,强化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干预和扶持,建立了完备的文化遗产法律体系,通过制度激励,吸引了基金会和协会等主体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不断扩大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在实践中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互促。

关键词:法国;文化遗产;文化干预;法律保护

法国是文化大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取得了令世人称道的成就。“如果说当代世界的遗产范式导源于欧洲,而欧洲的近代遗产范式导源于法国,这大抵不会错。当代世界的许多遗产法典、法律、法规、登记制度、奖励制度、遗产日等等,在人们做知识考古时皆可瞥见‘法兰西身段’”。[1]对法国人而言,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战略意义,“‘文化遗产’保护居于首要地位,对内扶持高雅艺术,对外展示法兰西文化的辉煌,是其文化政策的重中之重。”[2]长期以来,法国积极推行“国家干预”的形式来保护文化遗产,构成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政策,注重运用法律来保护文化遗产,在使最大多数法国人接触法国文化这一思想指导下,不断扩大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吸引多方主体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较好结合起来,在延续传统和开拓创新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讨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们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一以贯之的文化保护政策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法国拥有极其璀璨的文化传统资源。从12世纪开始,法国的文化艺术成就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长期以来,法国人认为文化是一项“国家事务”,代表着法兰西的荣誉,因而积极推行文化的国家干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保护政策。“无论是在君主专制时期、帝国时期或是共和国时期,执政者以民族信仰之名独揽艺术保护的大权,而正是长此以往对文化的关心促成了法国文化政策的诞生。”[3]这一文化保护政策的形成和传承有历史渊源、人文传统和现实考量的多重原因。从历史渊源来看,自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对文化的国家干预传统开始初步形成,16世纪时期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被称为“文艺之父”,他被认为是迄今为止500多年来法国文化干预的启动者。17世纪波旁王朝时期的法国君主、政府对文化艺术的保护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虽历经战争洗礼和政治动荡,对本国文化的热情和自豪并没有衰减,对文化的干预传统也被继承了下来。①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法国创立了文化部,从第四个五年计划(1961-1965)开始,文化被列入五年计划的总体战略,其中文化遗产保护被列为首位。此后,法国政府在每一个五年计划中都不断完善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政策措施。其次,从人文传统来看,法国拥有辉煌的人文传统,这种传统不仅影响了法国,而且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法国是17-19世纪的欧洲霸主和世界霸主之一,“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有什么国籍,他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4]在法国的对外扩张过程中,法国的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中世纪,尽管欧洲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在精神上却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这种统一主要依靠的是法语和法兰西的文化。特别在拿破仑征服欧洲的同时,也把法兰西文化带到了欧洲,从而实现了一个‘启蒙运动时代的法语欧洲’”[5]再次,从现实考量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的大国地位逐渐衰弱,借助文化来加强政治和文化影响,成为战后法国历届政府的选择。用法兰西的文化来维护和发扬法兰西的荣誉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文化扩张,法国更是将文化保护视为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密特朗执政的十四年期间,法国全面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当时,在法国的新主人中,时代的气氛是拒绝美国文化帝国主义。”[6]进入90年代之后,法国经济发展又面临增速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法国政府希望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投入和保护来拉动法国经济的增长。文化不仅代表了法国的形象,也成为法国政府重振经济的重要手段。希拉克政府时期的文化部长雅克·朗格强调指出,经济危机首先是文化危机,因此“文化能对危机作出回答,创造力可以成为经济复苏的动力。”[7]

二、以行政为主导的保护传统

以行政为主导,强调政府对文化遗产的干预和扶持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特点和传统,这一特点从法国文化保护运动兴起之初就鲜明体现出来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化在17世纪30-80年代的兴盛,其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首先值得提出的是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8]以行政为主导的文化遗产保护源于封建时代君主对文化的资助,君主对文化的资助被视为是“国家干预文化的源头”[9]。历史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干预也是从历史建筑开始的。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1790年,“历史建筑委员会”(commission des monuments)在法国成立,这是法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首次设立这一机构,这一机构存在了约5年时间;在1830年,法国设立了历史建筑总督察的职位,专司历史建筑的记录、保护和修缮之责,并配備了专项资金;1837年对历史建筑委员会进行了改革,其成员涵盖了建筑师、考古学家和政府官员;1841年法国奥尔良王朝时期颁布了一道敕令,对历史建筑委员会的使命和责任进一步进行了明确,提出了“审核并批复所有由地方或科学团体提出的要求资助的申请;将所有值得登记在册的历史建筑列入历史建筑清单,列入清单的要得到国家资助必须满足三点:该建筑能激发地方自豪感,地方支持,地方投钱;评估并提出任何已登记历史建筑进行整改的意见;决定是否收购濒危历史建筑”等三项职责。

二战后法国新政府成立,1959年法国政府设立了文化部主管全国的文化事务,目的是“确立文化领域内的各项标准,各种准则,来影响文化领域的价值标准和导向”。承担了立法与限制、直接管理文化机构、再分配资金以及活跃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的职能。[10]文化部下设建筑和文化遗产司等十个司局,并直接管理卢浮宫等重点文化设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法国开始推行地方分权改革,地方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财政权得到了很大强化。①目前,法国主要通过中央层面、大区层面和省层面三级机构来保护文化遗产。②在中央层面,文化部下设10个部门,其中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的是建筑与文化遗产理事会,下设高级考古研究部、遗产调查总部和历史纪念物、纪念地资金公共管理部等部门,承担了遗产的普查、修复、研究、保护、宣传、监督、培训和教育等功能。[11]在地方,大区文化事务管理局被称之为小文化部,负责落实中央政府的文化政策,设立了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承担了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大区以下层面负责文化遗产保护的则是各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处,承担了文化遗产的咨询、管理和保护任务。法国文化部各司局还向地方派驻“文化顾问”以加强对地方文化工作的领导,保障文化政策的落实。除了设立相关的机构,法国还十分重视资金的保障,政府每年拨款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199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文化事业中,有接近一半的资金来自地方行政机构。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文化遗产方面的投入占当年文化部财政投入的20%,位居第二。[12]在政府主导的方式上,公共津贴和地方文化发展协议是两种主要的形式,其中公共津贴被称为是最能体现契约精神的一种制度形式,它是国家面向公立机构与民间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2015年法国文化部的预算中有约六分之一被以公共津贴的形式分配到了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五家文化艺术机构。地方文化发展协议则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地方文化协议为纽带的一种合作方式。地方政府根据协议要求落实中央政府的文化发展目标,中央政府则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技术和人员的支持,通过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实现文化发展目标。①

三、日益完备的文化遗产法律制度

法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由来已久,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国是最早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迄今为止,法国也具有最多的文化遗产立法。在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法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从1840年至今,法国已经颁布了100多项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实现了对文化遗产领域的全覆盖。②在法国大革命期间,1792年颁布的《共和国二年法令》中就明确规定了法国领土内任何一类艺术均受到政府保护。在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历史建筑保护是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1840年,世界上第一部文物保护的代表性法令《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颁布,③这一法案规定了对历史建筑进行登录,根据法案产生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单。1887年《纪念物保护法》颁布,该法对法国历史建筑的范围和标准进行了重申,依据该法组建了古建筑管理委员会,负责选定及保护文化遗产,这一法令开创性的将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保护与历史建筑保护放到了同等重要位置,明确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限定性。[13]1906年颁布了世界上首部《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这一法律的特点是将历史建筑、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纳入法律保护范围。1913的《歷史古迹法》在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里程碑性质,它将历史建筑分类分级保护,规定凡是被国家册封的历史建筑不能拆除、迁移或改动,即使是保护和修缮,也必须获得法国文化部的授权,建筑物任何可见部分的修改必须获得法国国家建筑师的同意,另一种被登记注册的历史建筑,保护的要求相对宽松,但是对该历史建筑所作的修改和变化仍然要在一定法律程序的监督下完成。[14]126这些举措强化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干预和管理,也为后世其他国家所借鉴和仿效。1930年法国颁布了《风景名胜地保护法》,将自然景观、村落、历史街区、建筑群以至整个城镇纳入分级保护范围。1941年颁布了《考古发掘法》,该法的基本框架源于1913年的《历史古迹法》。1943年颁布的《纪念物周边环境法》提出了“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这一概念,并且这一概念具有自动生效性,也就是说一旦一个建筑物被确定为历史建筑,那么该受保护建筑物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建设都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以满足建筑物视线通廊条件的需要。1960年颁布的《国家公园法》则将保护的视角从人文景观扩展到国家公园或地域公园等自然景观。1962年,又制定了《历史性街区保存法》(马尔罗法),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首次扩大到城市的整个街区,该法的立法目标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文物建筑、周边环境与城市肌理一起保护;另一个方面是为历史保护区焕发生机提供多种途径,将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14]1261967年,法国对《景观保护法》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引入了整体保护理念,不仅要求保护景观,而且具体要求对景观周边环境进行保护。1973年的《城市规划法》是一部专门性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法,针对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对城市建筑确定了更严格的控制规范。1979年法国进一步立法明确了历史建筑的具体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明确受保护的历史建筑必须是具有“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不动产。从1981年开始,一些位于乡村的特色文化建筑也被纳入到法律保护范畴中。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中央财政负担过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开始实施文化管理权下放的改革,1983年的《建筑和城市保护区域外省化法》将管理权下放至市级政府。1993年的《建筑和城市与遗产保护法》则确立了“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区(ZPPAUP)”的概念,该法不仅保护历史建筑的个性,也保护历史建筑所在街区的整体风貌,强调受保护区域的识别性,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在历史建筑协同保护中的职责和作用。2004年出台的《文化遗产法典》,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干性法典,在法典中,文化遗产被定义为公有或私有的、具有历史、艺术、考古、美学、科学和技术方面价值和意义的动产和不动产的总和。规定了文化财产的保护、归还、托管、出借、收购、财税以及法定保存方面的规范,明确了国家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是一部集大成性质的法典。

四、多主体参与保护格局的形成

法国是单一制国家,长期以来,在国家干预思想的指导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实行“国家集权”体制,这导致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其他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从1970年代开始,法国意识到依靠国家预算来推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伴随着1970年代的地方分权改革,法国积极推动其他主体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遗产基金会和协会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基金会(fondation)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源于1987年和1990年法律明确认可了基金会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①,但由于当时法律规定对赞助人的优惠幅度较小,且程序复杂,基金会的权利不清晰,在法律颁布初期,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1993年,法国政府强调指出,“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行动中要寻求外部合作伙伴(地方政府、私人业主)并采取积极政策调动所有可能的方法”。1996年,法国颁布了96-590号《有关遗产基金会的法令》,决定创建国家遗产基金会,以推动国家对遗产的保护和价值重现。基金会章程明确“主要通过补助方式,协助公共部门或私人收购、维护、管理和向公众展示这些财产,这些财产可能已经是或者还不是法律保护的对象。”近年来,遗产基金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基金会”为例,筹集了初始资金800万欧元,对未列入保护单位的40余万处地方文化遗迹专门保护。2003年法国通过的文化赞助法修正案对基金会的权义进行了较大的调整②,简化了注册程序,提高了减税额,促进了基金会数量的大幅增长。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法国已经有约2100个基金会,其中绝大多数都与文化艺术相关。法国的基金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政府基金会、附属基金会、企业基金会和私人基金会。从整体上看,基金会的经费来源有超过一半以上来自于政府的公共资金,特别是文化部门设立的基金会,其资金来源更是主要来自于政府的特别税、拨款、捐资和募捐得到的收入。基金会的运作机制和赞助方式各异,比如属于私人基金会范畴的法国古迹基金会,尽管古迹基金会是由国家组织成立的,但它性质上是属于私人所有。它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私人参与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为法国属于私人的古迹建筑重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只要建筑具有相当的遗产价值,保障施工质量良好,并且所有花费都用在公共空间中,就能够得到基金会的赞助,而赞助的方式通常是从日后的税款中扣除掉。”[15]

除了遗产基金会外,协会(Association)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法国法律的规定,协会是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无论公私)之间达成的协议,通过协议的形式将其知识和行为用于盈利以外的目的。协会具有法人资格,具有自治度高的特点,不同于基金会主要聚集资金的作用,协会主要聚集人力。其中用来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协会有1.8万多个。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家建筑和遗址保护协会联合会”,这一联合会的成员囊括了法国3500个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会通常拥有筹款功能,它们善于联络地方企业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赞助或捐助。法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发挥协会的作用,通过与协会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赋予协会参与文化遗产政策制定的相关权利,甚至还把一些地方文化遗产的管理权授予协会行使。为了充分发挥协会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2001年,法国将当年的国家遗产日主题确定为“遗产与协会”。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协会在鉴定遗产、参与制定法律和行政管理、提高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6]从鉴定遗产来看,协会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文物鉴定和保护方面作用突出,甚至有一些协会自称为“遗产发现者”,而在参与制定文化遗产法律和文化遗产行政管理方面,协会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他们通过学术研讨、向议员和立法机构提出建议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诉求,有些协会会员甚至是古迹委员会、遗产委员会等机构的成员。协会也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如果协会认为某些公共政策违反法律规定或不利于遗产保护,他们可以向行政法院提起诉讼。协会通常通过出版有关刊物、举办各类文化遗产活动等方式唤起民众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实行让最大多数的法国人认识和接触法国文化的政策目标。正是由于协会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强烈的公益性,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协会获得了法国民众超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信任度。

五、不断扩大的遗产保护范围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核心的概念是“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遗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之中。最初的“遗产”概念是指“国家所有的可供全体国民参观的公共藏品”。①从词源来看,法语“patrimoine”(文化遗产)本身就隐含了“patrie”(祖国),遗产的所有者是国家,遗产的属性是公共藏品。但此后,遗产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由国家所有的历史古迹扩展为私人所有的历史古迹、艺术品、自然古迹、景观等。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体系中,“历史建筑”(Monument Historique)是第一個被确定下来的概念,1887年《历史建筑保护法》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明确。1930年的《景观保护法》确立了“自然景观地”的概念,将自然遗产保护的范围扩大到自然景观,随后又发展到田园景观和城市景观,1941年的考古发掘法和1943年的法律将历史建筑周边地区也纳入文化遗产保护范畴,1962年关于设立“历史街区”的《马尔罗法》则将文化遗产内涵扩展到整个街区。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的工业行业逐渐式微,“工业遗产”的概念随之而生。1983年和1993年关于设立“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保护区”的法律颁布后,遗产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历史建筑被纳入环境范畴。20世纪末期,“遗产”概念的内涵获得了进一步扩充,从社会功能意义上转变到经济功能意义上,并在政治需求的框架内增加了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转型的政治功能[17],由此,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为了保护自己独特的地理、历史和建筑风貌,“保护区”的概念被纳入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在2002年,法国甚至将绵延200多公里的卢瓦尔河谷列入到遗产名录,目前,受到保护的土地面积占法国国土总面积的6%。2004年颁布的《遗产法》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集大成性法典,它集中对“遗产”的概念、种类、范围、保护方式、保护程序和法律责任等做了系统规定。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法语也被纳入了文化遗产保护范畴,1992年6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补充了“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条款,1994年8月,法国通过了《法语使用法》,2008年7月,法国的2008-274第五共和国政府机构现代化的宪法法律中,将法语保护纳入了范畴。近年来,法国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与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7年法国成立了“国家非物质遗产机构”,负责国有专利、执照、以及非物质财产的管理等职责,这些都使得文化遗产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扩充。

六、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并行不悖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为保护、保存和展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强调“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去增强本国人民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法国十分注重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但这种开发利用并非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过程,国家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上扮演着主导角色。①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是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重要一环,法国文化部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文化遗产活动。为了突出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1984年法国在世界上最早设立了“文化遗产日”,规定每年九月的第3个周日为“文化遗产日”,1992年开始延长为周六和周日两天。在文化遗产日期间,法国的公立博物馆免费开放,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由政府予以税收优惠,同时还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或演出。法国还充分利用博物馆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收藏、研究和展览,传播遗产知识,法国博物馆展览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把博物馆作为培养公民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素质的重要基地,建立了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机制。此外,各类民间社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筹集资金、提供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参与文化遗产的宣传。在法国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各种方式中,旅游业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018年接待外国游客近9000万人次,法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吸引1亿外国游客。[18]据统计,法国拥有43582个历史保护遗址,其中14157处纳入重点保护名录,29425处登记在册。因文化文物保护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达10万个,占文化遗产相关就业岗位的20%。近年来,法国政府还不断增加向公众免费开放文化遗产景点的数量,改善景点的参观条件。

七、结语

几百年来,尽管经历王朝频繁更替、战争侵扰以及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强烈冲击,法国的文化遗产仍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法国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自己的文化遗产,传播着法国文化,为了维护法兰西的荣誉,他们推行国家干预的文化保护政策,遵循以行政为主导的保护传统,重视运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不断完善文化遗产法律制度体系,善于运用合作机制,建立了多主体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格局,他们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扩大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和范围,通过多渠道多举措的宣传教育和文化遗产的普及利用,让法国人亲近、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国经验。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法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对我们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在党的领导和人大主导下,加强立法[19]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法律体系,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中来,突出中国特色,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充分展现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兆荣.文化遗产关键词(第一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1.

[2]谢传仓,李正园.传统而内敛:法国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J].贵州社会科学,2016(11):44-50.

[3]Djian, J-M. Politique culturelle: lafin d'un mythe[M]. Paris: Gallimard, 2005:9.

[4]马歇尔·郭雪.民主反对民主自身[M].法国:Gailimard出版社,2002:21.

[5] 王晓雪. 法国文化外交战略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6):60-63.

[6][法]皮埃尔·法维埃,米歇尔·马丹-罗朗.密特朗掌权十年:决裂(1981-1984)[M].宇泉,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195.

[7]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1.

[8]陈海文.法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1.

[9] Poirrier, P. L’Etat et la Culture enFrance au XXesiècle [M]. Paris: LGF,2000:15.

[10]MoulinerPierre,Politiquesculturellesetla decentralisaation,L’Hamattan,Paris,2002,p.122.

[11]教瑩.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J].故宫学刊,2013(1):362-370.

[12]张丽.法国公共文化发展政策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5):37-41.

[13]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4.

[14]胡娟.法护名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26.

[15]饶先来.基金会在法国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上海文化,2014(12):51-60.

[16]刘望春.法国鼓励民间组织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作用[J].北京观察,2003(3):43-44.

[17]车达.公共政策与社会合力: 法国文化遗产政策转型参照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4-18.

[18]法国2018年接待外国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EB/OL].(2019-05-18)[2019-07-10]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18/c_1210137140.htm.

[19]杨炼.党内法规视阈下的党领导立法[J].湖湘论坛,2018(4):94-105.

责任编辑:李 锋

作者:杨炼

第二篇: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与中法文化交流

[摘要]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物质及精神成果。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首先必须了解其文化,文化交流也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他们拉开了中法交往的序幕,成为了当时两国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和桥梁,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果,也使法国成为了欧洲的汉学中心。

[关键词]法国耶稣会传教士 文化 文化交流

一、文化概述

“文化”一词含义广泛,人们对其下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权威的汉语词典《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故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大体可以包括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两方面,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物质及精神成果。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成果,从而也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否则对这个民族的了解就是肤浅的,这反映了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以及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样地,要了解中国和法国,就要从了解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入手。

二、中法文化概述

中法两国距离遥远,一个地处东亚,一个地处西欧。中国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的影响,法国受基督教影响。当我们思考和研究中国和法国的历史和现状时,我们会发现古代和近现代史上的中国和法国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两国有很多共同语言,首先两个国家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心,都有着古老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中世纪以来,中国为东方文明之摇篮,法国则为西方文化之中心。两国人民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双方都很注重维护它自己的文化。两国都较早实现了统一,并且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传统,两国都非常注重独立。目前,中法两国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它们都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路线。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明中心之一,其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延伸至广阔的地区。直至17世纪,即在西方干涉和入侵之前,中国在教育、文化、知识和科技方面一直独树一帜,呈上升之势。

法国的人口为6000万,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上具有罗马文化色彩,从10世纪起,法国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法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底蕴深厚,法国人的艺术欣赏能力超过了一般的民族。

中法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大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和进步都做出过重要贡献。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两国人民早就有交往。而历史也证明了文明的进步存在于东西方不断的交流活动中。“中法关系可上溯至13世纪中叶,但双方完全意义上的接触则始自16世纪以后传教士来华,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热和汉学的创建。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由法国传教士进行的汉学研究初见端倪。”

三、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活动

13世纪中叶的1248年和1253年,法王路易九世(Louis IX,1215-1270)两次派多名我会修士到蒙古(当时的中国)。1477年,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出版后传到了法国。16世纪后期,欧洲传教士来华人数逐渐增多,至17、18世纪,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已达数百人。1610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原名尼古拉•特里戈)来华传教。金尼阁和德国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等欧洲传教士利用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艺博得了中国朝廷的欢心。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 法国传教士首先进行了汉学研究,这也拉开了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碰撞以及相互汲取营养的序幕。

17世纪下半叶,中国是康熙(1654—1722,1661-1722在位)皇帝统治时期,而遥远的欧洲大陆西部的法国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这两位伟大的君主统治时期也正是历史上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路易十四(1638-1715,1643-1715在位)掌权初期,法中两国之间的交流极其有限,互不了解。在其后的数十年内,两国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当时两国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和桥梁是耶稣会传教士。当时的中法文化交流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果!

为了了解遥远的东方帝国,路易十四于1685年以“国王数学家”的名义向中国增派耶稣会传教士。这批传教士以洪若翰神甫(Jean de Fontaney,1643-1710)为首于1685年3月3日从法国的布勒斯特港出发,于1687年7月23日抵达浙江宁波,最终五人(洪若翰、李明(Louis-Daniel Le Comte,1655—1728)、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张诚(Jean-Fran ois Gerbillon, 1654-1707)、刘应(Claude de Visdelou, 1656-1737)于1688年2月7日抵达北京,叩拜康熙皇帝。这些耶稣会士均为饱学之士,他们精通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他们中的张诚和白晋被留在清朝宫廷之中,担任康熙的科学顾问,其他几位传教士则被允许到其他地方传教。这是第一个到达中国的法国代表团,由此开启了中法两国官方早期交流之先河。他们既传授西方天文历法及医学、化学、药学知识,也潜心研究中国文化。

他们后来又受康熙皇帝的派遣回到法国传播友谊与中国文化。如1697年白晋回欧洲时,带回去很多中文书籍,包括《书经》、《春秋》、《易经》、《本草纲目》等。白晋把这些书连同康熙大帝赠给法国国王的礼品一起进呈给路易十四。1700年,洪若翰回欧洲的时候,曾将康熙大帝赠给法国国王的礼品茶、丝、瓷器和一些书籍呈送路易十四。1715年,传教士马若瑟将十三经等中国典籍带回法国赠皇家图书馆。1722年,通过耶稣会传教士运回法国的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典籍达4000种,这批书籍构成了今天法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的最早特藏。20世纪30年代,仅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各种刊本、写本汉籍就已达一万册以上。白晋还曾撰写了一部《康熙帝传》在法国出版发行。这些传教士不仅在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之间互送礼品书籍,还通过书信、汇报等方式向法国宫廷和社会介绍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这对“中学西传”起了重大作用,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及道德等逐渐被欧洲人所认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引起巨大震动。

四、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的历史功绩及其影响

包括法国传教士在内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在科学文化传播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传教士们远涉重洋来中国的主观愿望是要传播基督教教义,同时也负担了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天文、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但这些传教士客观上也为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体系的建立贡献很多,这正应了中国的古话“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不仅在中国积极参与朝廷的天文观测等科学活动,还把相关的科学资料送回法国科学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同时,中欧贸易逐渐加强,欧洲各国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将各类中国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欧洲,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便逐渐风靡欧洲。

曾任法国皇家科学院主席的德梅朗于1728年10月14日给在中国宫廷长达四十余年之久的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写了第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对中国的优秀之处作了肯定:

“我对它的崇敬在于它的君主政体的久远;它的政府结构,君主们的睿智和公正;它的人民对于劳作的热爱和温顺服从;总体上对于次序的理念;以及这个民族毫无动摇地坚持对于规则和旧习俗的眷恋。我不知道是否中国人性格中的最后一点,即对于旧习俗的不可侵犯的热爱,加上对于父辈和长者的尊重,以及在生前死后给与他们几乎神话的敬意,正是其他各点的源头。”

法国传教士在华传教事业发展迅速,在华发展的教徒在1918年曾达到190万人。“法国天主教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创办教育事业。尽管从本意说是为了促进传教,但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法文化交流。”和法国相关并影响很大的震旦大学于1903年由中国基督教徒马相伯出资创办。“至1943年,据估计有3800名震旦大学毕业生分布于中国所有的工作领域且大多居于显要的位置,担当重要职务。那些没有得到显赫职位的人,大多数成为律师或教师……天主教教育事业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法国政府发现,要在中国举行文化事业,不得不借助传教士的工作。虽然在理论上,传教士不能成为民族势力的传播媒介,但在中国他们却是法语教学的先驱,而且法国政府官员认为他们同时也是法国势力的代言人。”与之相对的,大量的中国书籍也被翻译成法文,法国汉学也继续蓬勃地向前发展。

正如《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的译者郑德弟教授在该译著的中文版序中所写:“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融入程度以及对我国了解的深度是以往来华的任何外国人无法相比的,他们称得上是当时的‘中国通’。而这些‘中国通’又长于著述,勤于写信,于是,在近两个世纪中,有关中国的大量信息便通过他们的著述、书信或报道源源不断地传到了西方,西方人由此才开始真切地认识中国,西方的汉学也由此才得以奠基……他们是16至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主要角色和先驱者。”

由于在华传教士们的介绍以及他们带回法国的大量中国物产,至路易十四统治后期的18世纪初,法国兴起“中国热”,“上至君王重臣,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人不对中国怀有强烈的兴趣,在华传教士们的出版物成了热门读物,来自中国的商品受到热烈的欢迎,有关中国的消息和知识不胫而走。中国瓷器在法国拥有无数喜爱者,在十七世纪中期,任何一个别墅或宫殿中若无中国瓷器点缀,便不可能被看作完美。”除了中国瓷器,中国风格的建筑、中国的漆器、丝绸、家具等工艺品也逐渐传入欧洲,先是在宫廷和贵族中流行,然后风靡整个欧洲长达数十年。当时法国宫廷中的中国影响几乎到处可见。路易十四本人习惯使用中国或按中国式样制造的家具。凡尔赛宫内,王后有一整套中国家具。王太子的办公室内,摆放着四把中国扶手椅和若干折叠椅。甚至国王的仆人家中,也有中国的漆桌、花瓶与挂毯等物品。17世纪,即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凡尔赛宫中举行的庆祝娱乐活动经常包括中国题材。在王室贵族的引领下,这股“中国热”风靡17、18世纪的法国上流社会,并传布到其他欧洲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了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如前所述,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陆续涌入中国,但到欧洲去的中国人却是寥若晨星。“中国热”虽然在十八世纪的法国热火朝天,但汉学研究却相对滞后。这里我们想提一个人,即黄嘉略(Arcade Huang,1679-1716)。黄嘉略于1702年随法国传教士梁宏仁(Artus de Lionne,1655-1713)赴法,后定居法国巴黎。在他的启蒙和影响下,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1683-1745)和弗雷莱(Nicolat Freret,1688-1740)从事并开启了法国汉学研究,他们也成为了法国18世纪初汉学的领军人物,对汉学在法国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他们开始,法国人对汉语和对中国的研究不再是传教士的专利了。”这也使法国成为了欧洲的汉学中心。

五、小结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也影响着世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但同时它也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中法两国历史上最初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研习汉语,考察中国的风土人情,介绍和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籍,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引发了法国甚至欧洲的中国热,促进了法国汉学的兴旺,起了主导性和开创性的作用。无疑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历史性功绩。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窦坤.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述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0,(4).

[3]朱仁夫.儒学传播法国——为中法文化年而写[J].云梦学刊,2004,25(3).

[4]韩琦.17、18世纪法国科学家眼中的中国科学——从德梅朗和巴多明的通信谈起[J].中国经济史论坛,2005.

[5]张雪永.20世纪20年代的中法文化关系[J].中华文化论坛,2003.

[6]杜赫德著,郑德弟等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M].大象出版社,2001.

[7]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M].中华书局,2004.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06CGWH11YB)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陈建伟

第三篇:独语与挑战:大文化观下的法国创意产业发展

摘要:设计与创意是法国创意产业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有效营养剂。在发展过程中,号称是“艺术大国”的法国基本上以文化和艺术为主轴,在创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中,文化和艺术的渗透是非常深入的,法国文化、历史、国家形象与创意产业联系非常紧密。由于法国不太信赖市场机制,为了有效规避市场本身存在的弊病,法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较多的干预。另外,法国创意产业还有一大特色:走高端市场,注重奢侈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不过,法国在以新媒介艺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创意产业领域跟不上其他发达国家,产业链的打造还处于弱势,这些都是法国创意产业有待加强的部分。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法国创意产业;设计;文化

两百年前,谁也没有预料到文化艺术这些具有内在重要价值的事物,会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对象,会与产业发生关联。因为当时固有的观念认为,文化艺术本质上是与资本、劳动力无关的,是非生产性的活动。21世纪的今天,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杠杆。2004年7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给出了一组统计数字:全球市场创意工业的市场价值将在2005年升至1.3万亿美元(而2000年是831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个百分点。创意,已经深深植入各国的文化语境中,已经成为普遍存在和认可的智力资产,设计与创意是不可或缺的经济增长的有效营养剂,能够提供新的机遇,使经济像青蛙一样跳跃式前进。

每个国家对“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英国、中国等国家采用)的称呼有较大的差异,法国称为“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北欧称为“体验经济”( Experience Economies),匈牙利、拉脱维亚等国称为“版权工业”(Copyright Industries)。[注:Chapter II. Delineating the cultural & creative sector[DB/OL].P48 culturalforum.pt/files/documents/04_chapter_2.pdf,2006-11-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论坛的会议录“国际创意领域:关于其维度、动态和受众的发展报告”(UNESCO 2003:The International Creative Sector: Its Dimensions, Dynamics, and Audience Development)专门探讨了“文化领域”(Cultural Sector)和“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这两个名称,认为要加以明确的界定,不要混淆,才能便于国际间的沟通。文章认为文化领域和创意产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术语,其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其囊括的外延边界也是不一样的。文化领域更多与非盈利组织和机构相关联,例如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表演艺术、画廊等,而创意产业正好相反,是一个典型的与盈利活动相关的术语,包括制造业、音乐唱片工业、广播、电视、电影等。来自拉丁美洲、西欧、英国、美国的与会者都带来各自不同的概念,对于哪些活动应纳入文化领域,哪些活动应该纳入创意产业,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分歧应部分归咎于各国政府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中,采用国家、私人投资的不同方式来支持文化、艺术事业,所形成的不同发展模式。例如,同一领域,某些国家是政府资助的非盈利事业,而另一些国家是私人投资牟利的产业。另外与会者不同的观念也使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产生巨大的分歧。[注:Claire L. Fronville. The International Creative Sector:Its Dimensions, Dynamics,and Audience Development[DB/OL].whc.unesco.org/archive/2003/Amsterdam_05_2003_en.pdf,2004-3-9.]一直以来,法国习惯用“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这个称呼。“文化产业”这个术语1944年出现,一开始带有非常浓厚的否定意义,因为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霍克海默(Horkheimer)和阿多诺(Adorno)两位干将将这个词描述为“一种富裕资本主义阶层剥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并将之置换为一种貌似个性化的消费品的手段和工具。”阿多诺所著《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蒙》一文,被认为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其中包含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基本论点。如今,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在英美学界遭到了某些学者强烈的质疑乃至批判。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术语被用作复数,并首次用于文化经济的研究,此时开始带有更多肯定的涵义,特别是在研究者麦厄斯科(Myerscough)的论述中,另外,由法国文化与信息部(Département des Etudes de la Prospective et des Statistiques)所完成的近期法国研究中,都开始赋予文化产业更多有趣和肯定的内涵。[注:Chapter II. Delineating the cultural & creative sector[DB/OL].P48 culturalforum.pt/files/documents/04_chapter_2.pdf,2006-11-15.]在法国,文化产业是这样定义的:“通过物质材料的使用或者信息交流技术的支撑,将观念、创造性和产品功能结合起来,形成大批量制造、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称为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大批量复制是主要的输出方式”,这也是它的典型特征。它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商业艺术(包括戏剧演出、摄影等)、音乐唱片业、出版业、影视业、传媒业、网络服务业、制造业等是其的核心内容。设计是创意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工业发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设计和创意,这已经在全球达到共识。工业设计的衡量维度包括功能性和形式感,看起来是否优雅,使用起来是否舒适、安全,质量是否有保障,装饰是否适宜,所有这些都要靠设计先行;设计为这些提供基础,设计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我国习惯用创意产业这个术语称呼这一领域,所以以下笔者仍使用“法国创意产业”一词来展开讨论。综观法国的创意产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法国政府介入较深,制定各项政策发展创意产业

政府部门成为创意产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们组织人去研究探讨这一领域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并公之于众,这有利于创意产业各个领域与公众的对话,让双方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使各企业股票和基金持有者对变动的市场也更有信心。法国政府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干预,企业在创意产业链中将面对更多的压力,因为更开放的市场及更多进口创意产品的竞争,将可能迅速缩短国内企业的寿命。“法国一方面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也在外国文化的强力竞争下感到无奈;其反对者在1994年《杜邦法》中要求在新闻传媒和网络等接口捍卫法语的地位,针对的就是各产业面临英语文化侵蚀的状态。所以可了解法国并不把重心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较重视‘文化的发展’,其强调的是文化与国家形象如何互相结合”。[注:参见刘润生、佟贺丰、李薇、张泽玉《法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文,China Infor中国科技信息[DB/OL],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03_157521.html,2007-7-3.]政府应该正视创意产业的发展,持续地给予国内创意产业以贸易政策的倾斜,给某些文化活动以津贴或其它方式的资助。当然,由于创意产业的复杂性与广泛性,研究与管理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般的非官方机构很难像政府一样统筹管理。政府则可在广泛商议的基础上得出共识,再制定商业应对策略。

政府还要致力于保护创意产业的版权,否则创意产业的利润就没有办法保证;政府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谈判有利于提高国内创意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另外,法国政府也努力推进“如何开放更多的创意产业出口市场”的议程,在市场开发过程更快速地打破各种樊篱,加快国内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

“对于文化,法国与美国采取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其在文化发展上不太信赖市场机制。法国以艺术大国自居,因此发展重点基本上是以文化和艺术为主轴。在第三共和时期(1870年—1940年),国家鼓励创作,政府试图在国家与个人涉及范围之间加以区分,国家负责必要公共事务的运作(例如教育机构、文化资产机构);而个人、企业和市场经纪人则负责其他的事务。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维护和保护教育资产、建造纪念馆;制订文艺法规保护文化资产;全力发展博物馆设施;举办文化展览活动,其1889年和1990年的法国百年艺术展最为突出。……法国艺文机构继续以强势作风推动艺文事务,并实行政策来弥补市场机能的不足,不断修正策略,并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地位”。[注:参见刘润生、佟贺丰、李薇、张泽玉《法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文,China Infor中国科技信息[DB/OL],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03_157521.html,2007-7-3.]

对于创意产业的销售和管理,法国有它自己的特色,例如对于奢侈品市场的重要一支——高级时装,法国于1973年专门成立了法国高级时装公会。这个公会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时尚业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抵制仿冒产品,打造巴黎成为创造之都,保证知名品牌的纯粹性和生产商的利益,推动新兴品牌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在时尚产业各个环节间建立协作优势(买家、纺织商、经营商等),发展培训(由其下属的巴黎高级时装公会学院承担公会的培训项目),以增强应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公会还要帮助解决高级时装产业的共性问题,同时还为公会成员提供信息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包括高级时装协会 ( The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haute couture)、高级成衣设计师协会 (The Chambre syndicale du prêt-à-porter des couturiers et des créateurs de mode,由高级成衣品牌及设计师品牌组成)和高级男装协会(The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mode masculine,由高级时装店和高级男装设计师组成)三个部分,公会有成员约100个,代表拥有世界知名品牌的公司及各大出口商联合行动。进入高级时装协会的成员是获得“高级时装”标志和称号的品牌。在法国,“高级时装”的标志受到法律的保护,工业部特设专门委员会每年颁布法令公布被批准进入的品牌,其他未被批准进入的品牌不能擅自使用,一经查处,将受到严厉惩罚。

在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领导下,法国每年3月和10月在巴黎举办约上百场高级女装表演,1月和7月主办约30场高级时装表演和30场高级男装发布会。由于法国政府的重视,公会可选取巴黎中心享有盛名的场地如卢浮宫里的方形庭院、拿破仑庭院、杜伊乐丽花园、卢浮宫卡鲁塞尔艺术廊等,以提高展会和发布会的影响力。这些大型而频繁的活动需要严密的部署,例如制定日程安排、每个季度更新多达几千人的授权记者和摄影师的名单、如何避免冲突使媒体和买家能参与全部发布会、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法国时装工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法国成为世界的时尚之都,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法国带来丰厚的利润。

二、法国创意产业一贯的特点是注重高端市场,注重奢侈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

由于从墨洛温王朝(公元5世纪——公元7世纪)以来,法国贵族宫廷文化一直是时尚追捧的中心,受到市民的拥趸,对整个国家的制造业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从巴洛克运动、罗可可运动、新艺术运动到装饰艺术运动,这些以巴黎为中心的设计思潮都倾向高端市场,走上层路线,为富裕阶层服务。一直到今天,法国创意产业仍然注重奢侈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这也是法国创意产业的一大特色。

法国的奢侈品生产在全世界处于领先位置,占据世界总市场的7/15,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奢侈品渗透于各个不同的领域,处于奢侈品尖端的产品包括:香水、珠宝、精美的陶艺、高级瓷器、银器、青铜器、水晶,另外还有白兰地、香槟、化妆品、服装、汽车等,其中香水工业又占据法国奢侈品市场的2/7。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有一次出访印度时,便带着法国奢侈品工业的69家公司代表,与印度公司代表直接接触。

迪奥、夏奈尔、路易威登、卡蒂埃、百乐水晶、拉里克、兰蔻(DIOR, Chanel, Louis Vuitton, Cartier, Baccarat, Lalique, Lancome)等都是法国著名的奢侈品品牌,目前通过经销商和代理商等渠道在全球发售。法国奢侈品牌也吸引了许多国外的直接投资,在国外的收益也是惊人的。法国奢侈品工业有一个品牌“Comite Colbert”,产品的设计以法国文化为根,设计中心和总部设在法国,在创意和设计上有很高的信誉和知名度,年零售额就高达120亿欧元。法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绝大多数是女性,这是一个复杂的市场,她们对奢侈品牌各自的特征有很高的认知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由高消费群体的出现,世界最大的顶级奢侈品集团“LVMH Group”所制造产品的销售量逐日上升,消费者对其魅力变得无法抵挡。“路易威登”是其旗下的一个品牌,“路易威登”的设计包括各种型号的箱包、服装和配件等,非常时尚,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其法国总部设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外墙的店面以一个巨大的手提包的形状做装饰,中国旗舰店则设在北京国贸大厦,在中国其它城市还有13家分店。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家购买力的增强、高消费群体成员的不断增加,奢侈品的市场还在进一步扩大,奢侈品的设计也因此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法国三大精品创意产业包括法国香水及化妆品和时装、葡萄酒。法国这三类奢侈品在世界同类行业的贸易中一直名列前茅。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法国香水产业的发展历史:1533年,亨利二世的来自意大利的王后凯萨琳,带来其专职香水师,成为法国香水文化的真正导入者;路易十四时期,有“香皇”之称的国王对臭味极为反感,要求宫廷香水师必须每天调制出一种他所喜欢的香水,以抵制身边的异味;路易十六时期,国王全力高薪聘请意大利的香水及香皂工业高手,为法国香水工业奠定了基础;拿破仑时期,拿破仑一世支持有机化学的研究,法国的香水工业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开始引领世界潮流;1730年,格拉斯市诞生了法国第一家香精香料生产公司,由于此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格拉斯市从16世纪起种植了各种花卉,成为养花之地,生产各种最高级的香精,现被誉为全世界的香水之都,品牌香水销售公司大多购买格拉斯市配制的香水,然后在此基础上按比例调入中性酒精和蒸馏水并加上包装,赚取高额利润,而不是自己配置香水;随着时尚的发展,服装产业和香水产业结合起来,品牌服装纷纷推出与自己的品牌风格相匹配的香水。香水与时装的文化联姻在于设计师们的倡导——“香水是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服饰配件”,时装设计师保罗·波华瑞、让·帕图、可可·香奈尔等的努力使名牌时装与香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香水和化妆品工业是法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世界香水业的产值高达 250亿美元,法国在香水和化妆品方面的出口占该行业世界贸易的 35%左右,远远领先于只占 11%的美国。在其出口产品中,45.6%为香水,37.8%为美容化妆品,11.6%为洗漱用品。法国产品的出口对象主要是欧盟各国,约占 49.9%;其次是欧盟以外的欧洲国家,约占 12.1%;再其次是亚洲,约占11.2%;对北美的出口约占 10.3%。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一窥法国香水和美容化妆品工业的发展状况。

之所以强调香水工业是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是因为人类现有8000多种香精原料,以不同用量进行排列组合,可调配出千变万化的气味,再加上人们还在不断发现新的可用来调配香水的原料,在此基础上,调配师依据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和要求来创造,后期的包装设计和大规模的广告策划与推广也极为重要,所以说香水不仅是一种技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

法国是全球最大的香水美容化妆品出口国(美国只是全球最大的香水美容化妆品市场),尽管全球经济危机依然存在,但是化妆品和香水工业依然表现良好,其年均增长率达5%。法国不仅具有悠久的香水化妆品文化传统,而且在其包装、产品配方和安全测试方面,法国都有严格的法规限制,所以法国本土的人基本上购买国货,其他国家的品牌很难进入香水排名的前15名。法国的Chanel、Christian Dior、Lancome、Clarins、Nina Ricci和YSL等品牌,以华贵、高档品牌著称,在市场品牌榜上居高不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基本上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国外品牌要想在法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比较困难。现在消费者崇尚纯天然产品,以往美白产品和口红大多含铅,引起消费者的警惕,如今纯天然香水美容化妆品在法国化妆品及盥洗用品市场在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在市场上有着很好的前景,另外低价、新颖的品牌也受到人们的欢迎,例如 “Zap”品牌就是代表。随着消费者的日渐成熟,如果香水美容化妆品的功能差不多的话,人们更愿意选择廉价的物品,而不仅仅重视传统名牌。当今世界市场上,每年推出300多种新款香水,令商家和消费者都无所适从,所以利用名人效应大打广告竞争的态势愈演愈烈。

法国香水化妆品工业联合会国际部有四个主要职能:(1)追踪世界上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在电脑中对每个国家都建立资料库;(2)在政府授权下发放消费证明;(3)设法建立与企业家间的交流联系;(4)出席国际性的大会。目前联合会有会员250家,生产基地450个,涉及人员44000人。法国的香水化妆品生产持续发展,1991—200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5.9%;2001年达7.7%,产品在世界上218个国家销售,香水已成为法国仅次于航天、汽车和农产品的第四大出口产品。2001年出口按产品分类的销售分布情况为:香水类41%,化妆品42%,发用类及其它7%,盥洗用品10%。按2001年统计,销售领域主要分为四部分:(1)大众消费,占54.1%;(2)品牌销售,占27.6%;(3)药店销售,占9.5%;(4)直销,占8.8%。从2003年开始,香水品牌专卖商店的销售却停滞不前,这种情况在香水销售市场还是首次出现,这也体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老一代对传统品牌香水的忠诚度比较高,而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喜欢低价、新颖的品牌,香水品牌专卖商店的销售停滞不前的原因即在与此。

和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一样,法国香水化妆品工业联合会也有下属的培训机构——法国国际香料香精化妆品高等学院(ISIPCA),设有日用调香实验室、化妆品实验室、分析中心食用调香室、香水陈列室、阅览室等部门,主要是培养香料香精化妆品行业的技术、市场、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助于促进法国香水的发展。

法国香水美容化妆品工业不仅注重国内市场,也重视国外市场的销售。从国内市场来看,法国家庭用在香水等奢侈品的消费支出虽然比较客观,但由于法国人对护肤、化妆品等产品有旺盛的消费欲望,再加上他们高品质的生活要求,所以基本上平均每个法国人每年购买171欧元的香水、卫生和美容品,居世界第一位。根据法国香水工业联合会公布法国1999年在全球共实现732亿法郎(约合105亿美元)的营业额,2003年2月4日的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法国香水美容品营业额达133.23亿欧元,其中,在法国国内实现营业额63.09亿欧元,占总营业额的47%;出口营业额70.14亿欧元,占53%。营业额年增长4.9%,10年内平均年增长率为5.9%;2003年法国香水工业的营业额达到135.9 4亿欧元;2005年营业额达到145.6亿欧元,增长2.5%。迄今为止,法国香水业已经连续39年赢利。从国外市场来看,2005年法国香水出口80多亿欧元,增长4.9%。其中2/3的法国香水出口至欧盟国家,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是法国香水业的3个最主要的客户国家。其次是其它欧洲国家12.7%;北美国家10.6%;南美及中美洲4.2%;远东地区11%;非洲2.6%;近东和中东地区6.7%;澳大利亚及其它1.6%。根据2002年的统计,法国香水美容品每天带来1580万欧元的外汇,相当于法国4到6个月的石油进口额。从这些公布的数据来看,设计和创意,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策略规划,促使法国香水美容化妆品产业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创意产业注重宣传法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以法国文化提升产品的品质

法国创意产业十分注重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掘,积极利用本国传统文化发展创意产业。创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意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更有效地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能不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挖掘。法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贵族文化和市民文化是法国最重要的文化形态,是法国创意产业借鉴和吸取的主要内核。代表法国文化传统的具体载体有:王侯宫殿、古老教堂、悠久的蕾丝工艺、民族服饰、巴洛克、罗可可装饰艺术等等,甚至各种年节时令和民间艺术和游戏项目,无一不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 无一不成为一种永远留存在所有法国人骨子里的东西。这种文化底蕴就是创意产业巨大的艺术之源,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给创意无穷的启示和帮助。反过来,只有将现代创意理念融进传统文化之中,依靠创意人才的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新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百乐(Baccarat)水晶,它就非常强调自身的法国文化品味和悠久历史:是在1764年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特许下创建的,在18世纪的时候,Baccarat只是法国东部的一个小村庄,梅兹大主教蒙茂廉基·拉巴路便向国王路易十五提交了一份申请,他向国王解释波希米亚产品在法国市面泛滥的原因:“只是我们没有出色的艺术品!”故于1764年,路易十五特许在这里兴建一个玻璃制造厂。从路易十八时代开始,百乐水晶开始向法国王侯、土耳其的王公贵族们、俄国沙皇、印度拉贾斯坦邦王公、日本皇室、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摩洛哥国王和许多阿拉伯显贵等各国王室宫殿提供水晶制品,并在法国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以及很多其他的博览会上获奖。正因如此,百乐开始打造“王侯们的水晶”、“法国第一水晶”的文化品牌,经过岁月陶冶,Baccarat精品终于成为法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名牌产品。百乐公司还购买了德诺阿依斯3000平方米的无与伦比的私人宅邸改造为“Baccarat水晶宫”——也是其总部、专卖店和陈列博物馆、餐厅及多功能会所,展示Baccarat历史上的惊世之作:如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枝状大烛台、全水晶的桌椅甚至是洗手池……让参观者迷失在光的折射中。百乐在打造品牌的时候,法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宣传一直是它的侧重点。法国是一个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优雅品味、和谐气质的国家,但也能够包容一些古怪、特异的设计家和设计作品,例如斯达克(Starck)。斯达克被聘为水晶宫的设计师,他设计水晶宫“长廊博物馆”天篷的灵感源泉来自四种颜色:蓝色(吹入模具中的空气)、绿色(河流中的水)、黑色(土、氧化物、砂、二氧化硅和铅的混合物)和红色(熔化原材料和将水晶成型所需要的火),这四种色彩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百乐重视文化的推广,给文化内涵、传统价值以足够的尊重。将品牌文化和法国国家形象联系起来。

四、法国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法国创意产业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法国仍以传统创意产业为主,且政府的干预对创意产业影响比较大,相应地,个人、企业和市场经纪人等相对其他国家较弱,面对快速增长和急剧变化的经济态势缺乏快速的应变能力。而且,文化艺术的思潮已经产生多样化的转变,新型的创意产业在迅疾地发展。例如存在强大潜在市场空间的动漫产业,法国同美国等少数几个强国相比,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与其传统的创意产业所形成的巨大优势相比,就逊色了许多。一方面法国固守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总感到骄傲和自豪,另外,面对英语文化的强力竞争和对其各创意产业的侵蚀,法国只能采用幼稚的方法来做勉强的挣扎,例如1994年制定《杜邦法》要求在新闻传媒和网络等接口捍卫法语的地位,这种方式表明法国更重视法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而没有真正把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新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而是全力捍卫法国传统文化,提高法语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文化与国家形象的结合力。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产业链的打造。产业链简单地说,包括生产和流通这两大块,它又细分为6大块,即资源、创作、生产、包装集成、流通、展示。文化创意产业要真正发展,这6块都要齐头并进。产业链的打造方面还是法国的弱项,这方面美国做得最好。

五、结论

法国创意产业“以文化和艺术为主轴、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干预与引导、走高端市场,注重奢侈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的这三个特点成为法国发展经济的优势,使法国的创意产业呈现自身独特的面貌。法国创意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欧盟经济体系中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创意产业是使国家资产翻番的有效途径,国家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杠杆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理念、形象、符号、设计表达和文化意蕴,这些与创意产业有关的因素都受到国家的关注、重视和保护。国家给创意产业的成长提供足够

的土壤,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因为它如此重要,它在法国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

(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美]凯夫斯·理查德著,孙绯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见证:使命与方向[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Howkins,John.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Allen Lane,2001.

[4]Richard Florida.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2002.

[5]霍克海默·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作者:王美艳

上一篇: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下一篇:初中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