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社会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红色旅游纪念地以我党历史、人物事迹和革命精神为载体的遗迹、标志物。通过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纪念地(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清红色旅游纪念地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联,促使红色旅游纪念地进一步迅速发展并壮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旅游与社会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旅游与社会文化论文 篇1: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与对策研究

摘要: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的经济影响和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旅游日益走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和消费领域,旅游业也以其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一、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一)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思想的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对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人口素质有积极作用。偏远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其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以交换而生产,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可能。不过,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也是一种失真的高消费,这是当地居民所未料到的[1],由此也引起了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地居民的迁徙甚至违规行为,这给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当地社会的结构。旅游业为妇女走出家庭、提供就业创造了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2]。旅游使目的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3]。

(三)旅游对目的地道德水准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目的地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将卖淫、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视为旅游业带来的灾难。有研究表明:自然风景的险、幽、野、旷以及旅游者的流动和彼此的陌生,都为罪犯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自然风景区内的犯罪类型,除了卖淫和赌博外,主要是偷盗、抢劫、贪污、受贿和黑市交易。受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目的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四)旅游对目的地民俗风情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风情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消极影响方面,即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真实性的流失将不利其发展。

旅游地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的所谓民族工艺品,有的已失去了民族风格,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显得不伦不类,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巧,但仍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旅游市场,这会严重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二、对策研究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只要旅游业存在,就势必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的来说,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需要我们全面地认识,客观地评价。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造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差异性、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主客接触中的特点,针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消解。

1、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尽量使主客双方在接触时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减小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影响,从而减少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上的落差感。

2、加强对主客双方的宣传与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村规村约以及一些民族自身的习惯法等,正确引导当地居民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加强当地居民自身的抵制能力;同时,不断地向当地居民传达其所拥有的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开展关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教育,向其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宗教场所的行为规范及其他与当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向游客宣传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和传统;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游客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他们将一些不良的行为带入旅游目的地,破坏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

3、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游客自身素质。通过选择市场营销手段,控制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类型,控制游客数量,吸引高素质的游客。

4、重视旅游地文化内涵的挖掘,避免“民俗庸俗化、肤浅化”现象的出现。一些人本身的文化底蕴欠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深,认识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民俗庸俗化和肤浅化现象的产生。

5、维护旅游发展的环境,加强生态保护。

游客的涌入,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而文化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空间为根本。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系列有损于生态环境的问题会相伴而来。如景观破坏,交通拥挤以及交通工具产生噪声和空气污染;旅游带来的大量人流,会引起当地一些资源的短缺;旅客食宿产生的大量垃圾,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一定要以生态保护为主,把生态放在首位,维护与民族文化相协调的旅游目的地环境。

三、结语

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和旅游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体系建设,加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衡量指标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80-84

[2]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1999(5):48-50

[3]马英.旅游开发对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5:1-45

【作者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作者:操龙坤

旅游与社会文化论文 篇2:

浅析红色旅游纪念地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摘要]红色旅游纪念地以我党历史、人物事迹和革命精神为载体的遗迹、标志物。通过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纪念地(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清红色旅游纪念地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联,促使红色旅游纪念地进一步迅速发展并壮大。

[关键词]红色旅游纪念地;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壮大;繁荣文化事业

红色旅游纪念地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1]”,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通过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纪念地(景区),既可以观光旅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人民精神、物质生活中必需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搞清红色旅游纪念地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联,弄懂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才能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科学、人性化的措施,推进红色旅游纪念地蓬勃发展。

一、红色旅游纪念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文化范围,这就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因此,红色旅游纪念地“作为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培育机构,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宣传和弘扬”及拓展、创新上。[2]

(一)弘扬革命传统和传承先辈精神

建立红色旅游纪念地的基础和今后的发展就是传承、宣传和弘扬先辈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教育类红色旅游纪念地主要是使参观者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人格,进而促使自我反省,不断升华自己”;历史事件类红色旅游纪念地则将发生事件时的政治背景、事件发生过程真实再现给游客,使游客弄懂整个历史事件前后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英明果断和共产党人的前仆后继、英勇献身品质,进而坚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和幸福生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坚决与损害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行为作斗争[3]”。

(二)深挖历史内涵,拓展和创新红色文化宣教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原有的展览内容、陈列形式和宣教方式已经落后,已不能吸引游客,人们对挖掘红色旅游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宣传教育方式和创新陈列形式的需求日益提高。因此,红色旅游纪念地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阵地,发挥红色历史文化的资源作用,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深挖红色历史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味,创造出当今时代需要、社会前进推手的一批力作,通过形式多样地宣扬新时代的主旋律、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目的,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红色旅游纪念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它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要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舆论氛围、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5]”这样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才能提高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红色旅游纪念地恰恰体现了这一作用。因此,我们清楚了红色旅游纪念地的功能、作用,才能充分利用本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使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功能和作用,红色旅游纪念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挥好“文物藏品”、“传承教育、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一)文物藏品

每一个红色旅游纪念地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文物藏品。因此,加强对相关革命文物和历史见证的保护是我们红色旅游纪念地首先的责任。历史文物是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它是我们先辈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令人信服的实物教材。没有这些历史文物藏品的存在,就不会有红色旅游纪念地的存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保护历史文物人人有责,所以我们每个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革命历史文物,否则,让革命历史文物自行消失,红色旅游纪念地的发展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红色旅游纪念地将会难以为继,纪念地的宣传教育功能亦难以有效地发挥,红色纪念地事业就不可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因此,每一个红色旅游纪念地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和重要责任就是保护好革命文物。

(二)传承教育、传播正能量

红色历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6]。因此,通过载体传承其特定的红色历史文化,传播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彰显其正能量的传统精神,是每一个红色纪念地鲜明的特点,有利于红色革命文化深入人心。红色纪念地是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我们要利用好纪念地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好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这一有效载体,充分利用党的历史时期留下的每一处革命遗迹,留下的每一件珍贵文物,用鲜活的历史教材教育好我们每一个公民,弘扬、传承革命先辈光荣遗志,从而帮助我们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人生目标。

三、红色旅游纪念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发展

(一)保护好红色旅游纪念地革命历史文物的藏品

保护好、利用好每一件革命历史文物对红色旅游纪念地发展都具有很重要作用,这是每一个红色旅游纪念地工作者妇孺皆知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不少红色旅游纪念地,珍藏的文物文献尚不丰富,有的甚至空空如也,观众看到的仅仅是单纯的建筑。究其原因:一是革命纪念物品原件和能够见证革命历史的史料珍品留存太少;二是许多收藏者将收藏的历史文物视为珍爱,不轻易捐赠,更有甚者是待价而估;三是文物部门经费有限,不能及时购买文物;四是对革命纪念物品的征集、馆藏不够重视;五是文物保护措施和方法不到位。因此,征集文物、利用民间藏品来充实红色纪念地的馆藏;采取先进的、科学的措施保护现有的革命纪念物,使文物得到更为科学、妥善的保管,使之得到常年展示与永久保存。

(二)筹措发展资金,夯实基础设施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红色纪念地游客呈井喷式增长,景区的参观人数的饱有量已超过最大限度,其交通、卫生等压力已达到最高,声、光、电等影音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行,但仍不能满足观众要求。因此,红色纪念地必须根据日益增加的游客数量,多措并举筹措运行、发展资金,完善景区内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适应新要求、新标准下的旅游发展。

(三)创新宣教形式,提高互动效果,提升红色旅游纪念地的公共服务职能

红色旅游纪念地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公众服务。充分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加大革命传统教育和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宣扬力度,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适应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好的主题教育人,以好的形式吸引人,一是艺术形式多种结合。可以在传统讲解基础上增加民谣、快板、相声、情景再现等表现形式,增强教育服务的主动性、生动性、感召力和教育性。二是开展红色历史节目义演活动。如:西柏坡纪念馆在陈列馆三大战役半景画馆增加西柏坡民谣支前演出,不仅吸引前来参观的观众,同时吸引了观众参与互动,使观众在娱乐中加深了对西柏坡精神内涵的理解。三是推广以红色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净化观众心灵,达到潜默移化教育效果。如西柏坡纪念馆推出了“五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即:献一束献花、唱一首红歌、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观一个红色展览、听一次党课。这些形式创新,打破了固有的宣传教育模式,达到了既灵活多样,又喜闻乐见拉近了观众的距离,使宣传教育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四是举办涵盖红色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巡回展览、党课、文艺演出、报告会等形式的活动进入学校、军营、机关、社区、工厂、农村等地,这也是近年来红色纪念地管理者探索与大专院校、厂矿企业建立常态互动、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广的很有效的一项新举措。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办的“三送六进”活动,常年开展送展览、送党课、送演出。五是“借鸡下蛋”。联合有实力、有影响力大的媒体单位、文化传播公司为广大公民提供贴近百姓生活、启发教育、感人肺腑的优秀文化精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四大作用,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文化保障,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使我们全体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缤纷多彩,我们全民族文化事业迸发持续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国际影响力才会持续增强。[7]

[注释]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谢建美.如何发挥红色景区的旅游教育功能[N].中国旅游报,2012-07-02.

[3]谢建美.如何发挥红色景区的旅游教育功能[N].中国旅游报,2012-07-0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

[6]《关于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的调查报告》.百度文库,2012.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

作者:王军参

旅游与社会文化论文 篇3:

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关键词:六安茶谷;传统音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途径

摘 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二者内在天然联系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道路。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具有最无障碍的交流优势,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必然。“六安茶谷”建设是依据皖西实际优势资源而设计的多产业聚集融合平台,采用区域聚集、时间聚集、产品聚集三种模式,引导多产业聚集融合。可通过强化政府引领机制,引导产业资源融合;人才创意技术引领,打造区域高端品牌的途径,实现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茶谷”经济文化的双赢。

Research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An Exam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u’an Tea Valley”

ZHAO Min(College of Arts,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Anhui 237012,China)

Key words:Lu’an Tea Valley;traditional music;cultural tourism;industrial integration;patterns and approaches

當今社会,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值此社会转型之际,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规律,取得“1+1〉2”的效果,成为时代的要求。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成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转型时期皖西传统音乐的发展困境与机遇

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不断的被人民提炼、筛选、改造、再创作,形成了资源众多、种类丰富的经典传统音乐文化而得以保存下来,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及民族特色。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音乐是广泛流行于那个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而得以发展繁荣。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状态,传统的音乐文化因发展的天然滞后性而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音乐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即便是部分经典的传统音乐得以传承保存下来,但依然无法改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日渐式微的趋势。而“流行音乐文化则根据青年人的身心特点,主动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符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因而既已得到青年人的认同……而包括民歌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则在自身的改造方面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逐渐被边缘化”[ 1]。不仅是民歌,所有的传统音乐都在经受着多元现代音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音乐类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音乐的创造和欣赏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放大了传统音乐的不足之处而掩盖了其天然去雕饰的精美部分。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各种新颖、独特的现代音乐和异域风情音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为人们接受。传统音乐在演出表现方式、文化内涵展现、审美视角选择等方面,脱离了新时代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因此造成了传统音乐受众的不断萎缩。“传统音乐的表演环境、演员、舞台、灯光、舞美等条件已经不能达到目前的国际标准,传统音乐极少出现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消费环境和视野。”[2]这也是很多历史悠久的经典传统音乐申遗的原因之一。

皖西傳统音乐曾在全国产生过巨大的反响,特别是皖西红色革命歌曲,知名度、影响力更为广泛,它们同样无法回避时代发展带来的传承发展危机。虽然皖西传统音乐面临着空前的发展困境,但时代也为皖西传统音乐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的大力提倡为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正确指引;皖西传统音乐的深厚资源为融合提供了可能;旅游大众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渴望了解为融合提供了需求;现代科技为两者完美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所以,改变原有的单一传承模式,走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特别是与现代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成为皖西传统音乐必然选择的发展道路。

二、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都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性强、产业边界不清等特质,这就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具有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和基础”。[3]自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为传统音乐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中华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统音乐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为皖西传统音乐再次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旅游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们的旅游也由单纯的景点观光转向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高层次文化精神享受,人们更想了解当地的风情文化,当然包括当地的传统音乐。因此,在旅游产业中融入地区优势的音乐、人文、历史等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让旅游产业因文化元素的融入而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产业则是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产业成为文化体验、认知与分享的重要形式,而文化则通过旅游产业这一载体实现传承和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音乐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性的通用语言,音乐可以成为无障碍的、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之一,成为旅游过程中人们最易接受和感受到文化魅力的艺术方式。特别是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和多样的艺术风格,更容易走进旅游者的心灵,引发旅游者情感的共鸣。因此,传统音乐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两大优势地方资源的“联姻”必将促进传统音乐和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从而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再次发展繁荣而创造条件。

三、皖西传统音乐文化与“六安茶谷”旅游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六安茶谷”建设是六安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于2014年8月启动,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先行区、主战场和增长极。“茶谷”项目的规划设计高瞻远瞩,做到了高起点、高标准和前瞻性。“茶谷”立足区域内的优势特色资源,以我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作为产业基础,纳入霍山黄牙、舒城小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茶谷”鲜明的产业特色和以茶为主的旅游魅力,统筹域内茶、竹、石斛产业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时,坚持引导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林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最终实现各种优势绿色产业的聚合,绿色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发展产业集群。把“茶谷”建设成为产业谷、景观谷、休闲谷、生态谷、文化谷、科技谷。以“茶谷”建设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切入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六安茶谷”经济带内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独特性,因其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影响深远而广泛,如皖西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一直在国内被广为传唱。

皖西传统音乐主要有以下类型:民间歌曲、民间戏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等。皖西民间歌曲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主要包括山歌、小调和号子,犹以山歌“慢赶牛”最为出色,如山花烂漫,蜚声国内。如《郎在高山唱山歌》《一对画眉咯咯叫》《送郎送在清水河》等金寨山歌,歌唱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追求。人们在风景优美的茶谷休闲旅游之际,在享受美丽生态茶园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欣赏浪漫优美的爱情歌曲,田园式的诗情画意是充满无限魅力的。皖西民间小调旋律优美,婉转流畅,歌词自然清新,乐观朴实,极富歌唱性。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哥当红军》《红军到金寨》等红色革命歌曲以及《采茶歌》《手扶栏杆》等。人们在茶谷众多革命遗址观光之余,不仅可以在红色歌曲文化演出中感怀先烈的英勇事迹,追思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歌·景·事的交融合一成为皖西民间歌曲与“茶谷”的最佳结合点。

皖西民间戏曲也极为丰富和精彩,既有清新婉转、细腻抒情的黄梅戏,又有唱腔明朗活泼、极具浓郁山野气息的西路庐剧。庐剧起源于霍山,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许多红色剧目和唱段,如《茶山新歌》《荷包相配盼红军》等,把这些深受人民喜爱的地方红色戏曲与地方茶文化及霍山革命老区的历史相结合,对皖西优秀传统戏曲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也是促进皖西旅游经济与传统音乐双赢的途径之一。

舒城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热烈奔放的皖西传统歌舞艺术,如能对其加以文化创意改编,这种开放式的民间歌舞狂欢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景点的民俗性,活跃旅游景点气氛,提高景点的吸引力,而且对促进游客对本土歌舞音乐文化的感知和认同,提高皖西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大有裨益的。

皖西的说唱音乐也很有特色,如六安锣鼓书,其唱词诙谐幽默,音乐明快活泼,以这种说唱音乐的形式来诉说红色皖西的光荣与梦想,无疑也是增强皖西茶谷旅游魅力的有效举措。

综上,“茶谷”要实现“一谷一带”建设,必然要整合“谷内”的特色优势资源,丰富“茶谷”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茶谷”旅游的品牌形象。皖西传统音乐与“茶谷”旅游相结合具有天然的优势,借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和创意思维,把皖西传统音乐与“茶谷”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皖西传统音乐的嬗变与传播,最终实现皖西传统音乐与皖西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四、皖西传统音乐文化与“六安茶谷”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则更晚一些。各地就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其间凸显的一些问题,对于皖西传统音乐与“茶谷”建设融合的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音乐没有真正地融入旅游产业。主要表现为在演出过程中,没有突出传统音乐的重要性,而是以声光电搭建的精美的舞台、舞美为主,虽然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展示传统音乐,是对传统音乐的创新表现,但在增强观赏性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音乐的核心内涵,强化了经济价值而弱化了文化价值,其实质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削弱。

2.传统音乐被同化、商品化,缺少创新发展。很多传统音乐在融入旅游产业时有被商业化、庸俗化倾向,没有实现自身的发展变化。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质是音乐文化的不断重新建构,一种文化不能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是在保留核心内核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纳不同外来有益元素,进一步凸显其特色,形成变迁、发展、建构的良性循环。“音乐文化的重新建构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扬弃,其中必然接受和传承大部分的传统音乐文化。”[4]

3.传统音乐挖掘整合不够,缺少经典品牌作品。很多旅游演出对传统音乐的文化挖掘不深,因过多的程式化而不能够真实地传递文化内涵,仅仅“形是而神非”,不能给游者以心灵的震撼。

4.参与传统音乐的主体人员极端两极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在旅游产业中参与传统音乐的人员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要么是专业的演出人员,要么是音乐素养不足的普通群众,既不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繁荣。解决方式应以区域内从业人员为主体,对他们进行音乐素養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主业水平和音乐素养。因为他们才是决定地区传统音乐的主要力量,这样既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又能增强他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进而提高他们传承和发展本土传统音乐的文化自觉。“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才会去挖掘和保护自身的文化传统。民族音乐作为各地传统文化的特色部分,只有其价值得到认同和确认,才能够保护和传承。”[5]

基于以上对存在问题的思考,皖西传统音乐与“茶谷”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区域聚集型。就是在同一个区域空间内,把区域内优势传统音乐和旅游资源相融合,形成产业集群,互为依托,互相支持,最终实现互利双赢。“茶谷”建设的设计不仅仅是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而是以茶为媒,集旅游、文化、互联网工程等多种产业集群的融合,是一种互利多赢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更深的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经典品牌,有助于以商业利益驱动创新发展,如生态谷、旅游谷、金寨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就是很好的开发模式。

2.时间聚集型。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各种产业实现融合。这一模式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区域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如各种大型会展、大型赛事、文化节庆等。这种模式具有丰富性、带动性和长效性,有助于传统音乐传承主体人员的培养,也有助于树立品牌意识和激发创新精神,强化产业融合深度。如大别山民歌会、淠河帆船龙舟赛、六安国际马拉松赛等,就是成功的案例。

3.产品聚集型。就是把多种产业的特色融合在某一作品之中。这种融合模式主要反映在某一产业的产品之中,如专线旅游、旅游商品、系列演出等。湘西的大型实景剧目《烟雨凤凰》就是这一类型成功的代表。这一模式在注重商业效益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过度商业化,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文化内涵,促进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并有助于品牌的打造。如皖西红色旅游专线、皖西红歌赛等,成效显著。

五、皖西传统音乐文化与“六安茶谷”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六安茶谷”建设经过几年融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传统音乐与“茶谷”建设,特别是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仍然需要继续寻求途径的突破。

(一)强化政府引领机制,引导产业资源融合

政府引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优点。六安茶谷建设能够顺利推进,正是政府主导引领机制强化的结果。其一,通过强化领导机制,成立专门传统音乐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部门、产业之间的关系,保证传统音乐发展规划、政策合理可行。其二,通过强化推进机制,加大传统音乐谋划、创新、创意及实践力度,明确传统音乐与“茶谷”融合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其三,通过强化保障机制,制定优惠倾斜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扩大融资渠道,进行资金整合,人才调配,营造氛围,保证传统音乐产业与“茶谷”其他产业资源融合快速高效。

1.产业聚集融合,形成资源禀赋的高效配置,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通过产业聚集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打破产业的边界,形成更大的规模和范围效益。因此,要改变皖西传统音乐单一的、自发的、随意的表演形式,成立大型演出公司,整合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人才、资源,与“茶谷”地方文化特色、环境特点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协调科技、文化、人才等产业公司参与,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固定场所进行音乐实景演出。如,可以在众多红色革命景区再现当年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并在其背景下演唱《红军到金寨》、《歌唱立夏节暴动》等红色歌曲。

2.人才聚集融合,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通过人才的聚集,有利于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积聚辐射力,在知识外溢传播的过程中,为相关产业提供创造灵感,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皖西传统音乐要改变原有演出模式必然需要创新,通过各种产业人才的聚集,创新表演曲目、演出形式、舞台灯光等,才能更好的融入“茶谷”,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3.资源聚集融合,突出文化主题。皖西优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特别是传统音乐文化,最能代表皖西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皖西传统音乐为主线,把域内优势自然、文化资源加以融合,突出文化主题,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如,突出皖西红色文化主题、绿色发展主题等就是最佳选择。

(二)人才创意技术引领,打造区域高端品牌

虽然皖西自然、传统音乐资源丰富,拥有《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样影响广泛的经典音乐作品,但由于没有形成高端品牌,以至于受众偏少,影响范围狭窄,限制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品牌的关键是创意技术,通过独特的文化创意和技术的创新,充分挖掘和凸显品牌特色,才能形成独特的高端品牌。

1.培养聚集创意音乐人才。创意人才对品牌的打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求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做好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如,可以通过创意人才的创新设计,把《八月桂花遍地开》《荷包相配盼红军》等,打造成为经典的高端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茶谷”的旅游快速发展。

2.融合互联网产业,做好音乐品牌营销推介。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依托网络产业快速、持续、强大的宣传能力,把优秀的、经典的传统音乐通过影视、出版、音像、广告等进行品牌宣传推介,实现多产业互利多赢,扩大影响力。

3.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多形式音乐主题品牌。如,实景再现式、主题公园式、巡回演出式等。也可以通过主题音乐博物馆展览,传统民俗日音乐活动、实践体验活动等辅助强化传统音乐品牌的影响力。

当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繁荣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潮。曾经在全国有过巨大影响的皖西传统音乐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通过依托六安“茶谷”建设,把皖西传统音乐融入“茶谷”建设,特别是把皖西优秀传统音乐与“茶谷”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皖西传统音乐的发展繁荣,还能推动皖西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文化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沈彤. 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传承措施初探 [J].通俗歌曲,2012(10):67-69.

[2] 刘祎晨. 传统音乐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实践和创新研究[D].厦门:廈门大学,2014.

[3] 李云.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和途径探析[J].民族论坛,2014(9):92-95.

[4] 吴成祥. 湘西吉首、凤凰生态旅游音乐文化探析——社会音乐教育的一个缩影[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 吴飚.论旅游开发与民族音乐传承保护[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23-124.

责任编辑:荣 梅

作者:赵敏

上一篇:英语学习法分析论文下一篇:林业新农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