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黄河下游水资源的利用,长久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问题,因其覆盖面甚广、需求量巨大、供应人口眾多,黄河下游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黄河下游大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水利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但黄河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并不乐观。

第一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中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略

摘要:针对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加剧、“水减粮增”矛盾突出、粮食生产与区域水资源分布错位、“北粮南运”难以为继等重大问题,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实施粮食生产区域再平衡战略、强化降水利用的绿水战略和短缺水资源的技术、非常规水、贸易替代方略,同时提出建立与水资源相匹配的种植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升级节水灌溉技术、建立水资源转移补偿机制、改变膳食结构等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方略;水资源;农业

0引言

自1990年起,中国农业用水总量减少而粮食生产(需求)持续增加,“水减粮增”矛盾突出。糧食生产流通也由“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新格局,这种新格局与水资源分布严重错位,加剧了缺水北方的水资源压力,一些地区(如华北平原)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维系农业生产,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漏斗大面积出现,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如何可持续性地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当前急需回答的重大命题。

1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总体判断

1.1水资源严重短缺,开发利用程度高

中国水资源总量28412亿,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77.2 m3(按2014年人口计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淡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之一。中国现状缺水近500亿m3。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根据《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6.3%,北方地区已超过50%,其中松花江区42.1%、西北诸河区45.1%、辽河区50.6%、黄河片区54.7%、淮河片区73.8%、海河片区123.9%。中国北方一些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已超过合理利用的程度,致使河流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甚至消失、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入侵,造成严重后果。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虽不高,但因污染造成的水体质量下降,产生了局部水质型缺水。

1.2农业用水量减少,粮食需求反而增加,“水减粮增”矛盾比较突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农业用水总量快速增长,到1990年达到最高值4367亿m3;以后农业用水量则缓慢下降,直至2003年降到最低值3433亿m3;近8年来,农业用水量则徘徊在3650亿m3。农业用水比例由1949年的97.1%下降到2011年的61.3%,呈持续下降趋势。然而,全国用水总量持续上升,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及其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图1)。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水必将被挤占,导致农业用水只能是“零”增长,甚至呈现“负”增长态势。而由于人口的增加(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16亿,比2013年还增加2.5亿人),对粮食及其食物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因此,“水减粮增”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1.3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分布错位,“北粮南运”难以为继

中国水资源是南方多而北方少。南方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降水量大多在1000 mm以上,而北方区的降水量则多小于750mm,其中绝大多数北方区小于400mm。南方区拥有的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而北方区则仅占19%。耕地资源则相反,南方区占35.2%,而北方区占64.8%,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

历史时期,南方区生产的粮食远比北方区多,有“江浙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形成“南粮北运”格局。但自1990年以来,“南粮北运”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南方区由原来粮食净调出转变为净调入,而北方区由粮食净调入转变为净调出,形成“北粮南运”新格局。1990-2008年间从北方区调入南方区的粮食总量年平均为2689万t,约占北方区历年粮食产量均值的12.0%。

南方区粮食生产减少,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尤其是水稻主产区大面积双季稻改种单季稻。1998-2006年,中国双季稻区至少有174.4万h㎡的双季稻改为单季稻。1995-2003年,湖北省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42.93万h㎡下降到67.27万h㎡。2011年,湖南省有73.3万h㎡一季稻,其中近一半属于传统双季稻区。2009冬季,作者在巢湖流域调查时发现,在水稻一冬小麦(油菜)一年两熟种植区,大约2/3的调查点仅种植了单季稻,即水稻一冬小麦(油菜)田调查到47个点而单季稻稻田调查到88点。

粮食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北粮南运”相当于由北方缺水的地区向水资源丰富的南方输送水。自1990以来,随“北粮南运”调到南方的水量呈现持续增加态势,2008年为523.5亿m3,2010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774.9亿m3和752.8亿m3,相当于“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总量278亿m3的2.7倍。这说明中国北方粮食生产与水分资源的分布严重错位,这种错位将进一步加剧北方区的水资源压力,使缺水的北方更缺水,北方一些地区不得不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

华北平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水资源严重短缺,降水不能满足现行的主要种植制度。根据研究,华北地区冬小麦一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的周年耗水量800mm左右,而年降水量仅为500-600 mm,缺口达200~300 mn。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漏斗大面积出现,其中深层地下水漏斗面积占50%以上,水头最大埋深超过110 m,严重影响到未来农业的发展。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北粮南运”难于为继。

1.4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污水灌溉隐患大

根据《2011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的劣V类水的河长占17.2%,其中淮河17.9%、黄河18.0%、海河32.8%、徒骇河50%、马颊河50%。对全国103个主要湖泊的2.7万k㎡水面进行了水质评价,近1/4的湖泊水面的水质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对全国471座主要水库进行了水质评价,劣V类水库占4.5%。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使本来已十分紧缺的水资源尤如雪上加霜。

污水灌溉隐患很大。环保部门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污水灌溉污染的耕地面积达到216.7万h㎡。南方“镉大米”事件出现。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污灌区小麦、玉米籽粒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发现污灌区农作物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积累,并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小麦铬的最高超标率达到42.4%,玉米铅的最高超标率为33.3%。2007年,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对石家庄污灌区的疾病死亡率进行调查,与1984年相比,污灌区的死亡率高于清灌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甘肃省白银污灌溉区,当地农民曾出现莫名疼痛等症状。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2.1粮食生产区域再平衡战略

为解决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不平衡、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必须实施区域粮食生产的再平衡战略,形成“北稳、南扩、西进”的均衡生产新格局。在北方地区,以减少地下水开采为导向,以提高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为核心,以稳定粮食总产能为目标,有计划地向华北平原调水,调整黄淮海平原区现行的主要种植制度,即冬小麦一夏玉米一年两熟制,适当控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蔬菜生产规模,努力实现粮食均衡发展与水资源安全的协同。在南方地区,充分利用充足的光热水资源,恢复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玉米生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加工用粮和饲料用粮,强化南方粮食安全生产责任,逐步压缩“北粮南运”规模。在西北地区,发挥西部土地资源优势,大力挖掘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节水增粮潜力,科学布局和规划以中西部旱作玉米为主的能量饲料生產,适度扩大马铃薯等种植规模,减少冬小麦、春小麦等夏收作物种植规模,即“压夏扩秋”战略。为缓解北方水资源压力腾出空间和时间。

2.2绿水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干旱化趋势加剧等因素影响,农业用水总量难以满足,用水比例呈持续下降趋势。再加上种植粮食比较效益低,从而导致灌溉农田向非粮农田转变,灌溉粮田面积趋于减少,单纯依靠灌溉尚不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增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减少对灌溉用水(蓝水)的依赖,强化对降水(绿水)利用的绿水战略,大力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工程,以弥补灌溉水的不足。

2.3替代战略

在中国农业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态势下,要保证食物安全,必须走农业用水的替代战略。一是技术替代。加强现代节水农业科技的联合攻关,突破提高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的技术替代措施。二是非常规水替代。开发利用污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替代措施,增加农业用水的可供水量;三是贸易替代。粮食安全在立足国内生产的基础上,适当进口部分农产品,以替代国内高耗水的农产品,形成国际贸易增加虚拟水资源的替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水资源的需求压力。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建议

3.1建立与水资源相匹配的种植制度

针对中国南方水多、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的实际,加强南方“双季稻”、“水稻-小麦(或油菜)一年两熟、一年多熟的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逐步减少对北方粮食生产的依赖。针对西北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雨热同季、春季干旱的特点,建立以玉米、杂粮和马铃薯为主的“压夏扩秋”种植模式。鉴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漏斗大面积出现的严重状况,逐步由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向两年三熟制(冬小麦一夏玉米一春玉米或棉花)或一年一熟制(冬小麦或夏玉米或棉花)转变。

3.2大力推进节水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抗旱节水的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单位水资源的生产力,即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加强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最大程度地挖掘作物自身节水潜力;大力研发节水灌溉设备,增强中国节水灌溉设备的竞争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加强旱地农业技术攻关,提高自然降水的生产力。加强技术集成应用。破解技术瓶颈,推进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等实用技术的组装与集成应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节水农业技术服务社会化。

3.3升级节水灌溉技术

在节水灌溉方面,喷灌和微灌(如滴灌和微喷灌)有了一定发展,但井灌区主要以低压管灌(小白龙输水)为主,渠灌区大水漫灌现象还很普遍。因此,必须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升级改造,以先进的喷灌和微灌技术替代落后的地面灌溉技术。对于冬小麦一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采用喷灌,开展墒情监测,实施精准灌溉。对于果树和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全部采用滴灌和微喷灌,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力,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以扩大有限水资源的灌溉规模。

3.4建立水资源转移补偿机制

随着城镇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用水势必被工业、第三产业(如服务业)挤占,也必将牺牲农民的切实利益,需要研究和建立行业用水转移的补偿机制。随着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弃耕现象比比皆是,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北粮南运”格局形成,加剧北方缺水程度,需要研究“北粮南运”的水资源向南方转移的区域补偿机制。现在灌溉水水价为0.1元/m3,灌溉水价大致在360亿/年,对中国经济收入来说,实在是太小了。因此,让农民灌溉无偿使用一定量的灌溉水,并对节约用水农户或企业实施补偿。

3.5改变膳食结构

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是饲料粮不足。耗粮型畜牧业(生猪、肉鸡)快速发展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短缺。因为生产1kg猪肉和鸡肉分别消耗粮食5kg和3kg,如果按1kg粮食消耗水1 m3计算,食用1kg猪肉和鸡肉则相当消耗水资源5m3和3m3。为此,适当减少动物性产品的消费量,尤其是猪肉和鸡肉的消费,从而压缩生猪、鸡的生产规模,即可减少饲料粮种植规模,可缓解水土资源压力。由此看来,转变膳食结构,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王庆锁 梅旭荣

第二篇:黄河下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摘 要:黄河下游水资源的利用,长久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问题,因其覆盖面甚广、需求量巨大、供应人口眾多,黄河下游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关系到黄河下游大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水利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但黄河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将简述造成黄河水资源利用窘境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黄河下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策略,以期为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黄河 下游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黄河水资源是黄河下游地区的主要水资源。如何合理的利用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并想方设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就是水力资源部门面对的重要课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黄河下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尤其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黄河支流、干流断流的情况越来越多。农业灌溉时期缺少水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黄河沿岸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黄河下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黄河下游水资源现状分析

根据黄河流域多年的水文资料显示,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地下水储存量与黄河支流水资源存储量也在逐渐减少。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地面降水。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到气候与环境因素等的影响,黄河上游的降水量明显减少,黄河水资源的总量也在日益减少。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各支流的实际水流量呈逐年减少趋势,而水流量减少的趋势比降水量减少趋势还要大。而黄河支流水流量的逐渐减少也造成了黄河干流水流量的减少。近年来,黄河干流的水流量从上游到下游的减少幅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90年代的减幅最大,甚至直接造成了黄河下游多次断流。

2 造成黄河下游水资源现状的主要原因

2.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黄河下游地区工农业发展的不断扩大,其供水范围的逐渐扩大,对供水量的需求也在逐年地增长。黄河所负担的用水需求已经超过了黄河的承受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就更加尖锐。尤其是引黄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更是大大加重了黄河的供水压力。

同时,在黄河的漫长历史中,黄河流域虽然多次经历干旱灾情,黄河流域水量也出现多次减少,但从未出现黄河断流的情况。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黄河沿岸兰州、包头、济南等城市的迅速发展。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量激增。河套地区和宁夏平原等黄灌区的面积的拓展,也使得引黄灌溉的水资源利用量增长了1.6倍。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面积也比上个世纪50年代拓大了6.5倍。黄河的水资源利用率高达50%以上,处于中国七大河流之最。所以,黄河沿岸城市的扩大发展,居民数量的增多,引黄灌溉的农用土地面积的扩大,都使得黄河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2.2 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

目前,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仍是以粗放型为主。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尤为突出,而部分工业和居民生活地区还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由于目前黄河流域部分灌区的灌溉设备老化,年久失修,工程配套设施不完整,水资源管理方式粗放,灌溉方式粗放,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其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还达不到40%。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与国内一些科技先进的灌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3 水源污染严重,不重视生态保护

随着黄河沿岸的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黄河之中。而农业中大量播撒的化肥与农药,也造成了水体污染。目前黄河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靠近城市的黄河支流几乎成为了藏污纳垢的所在。据统计资料显示,仅在2013年到2017年两年之间黄河干流60%以上的河段,水质处于重度污染级别,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在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现象非常严重。有很多地区盲目的开荒种地,滥采滥伐,破坏森林,导致黄河流域的多处湿地萎缩甚至消失。进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含沙量高达50%,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黄河下游的自来水收费标准一直偏低,而水费过低带来的后果就是黄河沿岸的居民并不珍惜黄河有限的水力资源,从而造成了黄河水浪费情况非常严重。

3 实现黄河下游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3.1 在现有的供水设施中引入竞争

在我国传统的水资源供给体制中绝大多数的供水企业都是隶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属于国有垄断企业。因其缺乏竞争,就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差等问题,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一些跨国的大型水利集团将进入我国的城市供水市场。我国国内的供水企业想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城市供水系统要采取政府与企业分离,建立企业自主经营机制和政府管理机制。政府只对供水企业行使监督管理权,而不负责企业盈亏。我国的供水行企业只有怒力抓住自身优势,努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促使供水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益。

3.2 修建水库,提高储水能力

为了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就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利用。所以在黄河沿岸要多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在黄河汛期多储存水源,以满足黄河沿岸地区的持续需求。也可以组织黄河沿岸的居民,在汛期努力收集雨水以增加水资源储备,以此来保证旱期的用水需求。除此以外,也可以适当的开采当地的地下水作为黄河水资源的补充,来减少对黄河水资源的依赖。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较好地满足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需求。

3.3 引入其他投资,修建储水设备

在大城市的供水系统中,政府几乎是供水系统的唯一投资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供水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对供水行业的控制,开始支持各类资本进入到供水行业中。地方水利部门可以引用民间资本,建设有民营性质的水库,既能够补充国有投资的不足,又能够满足地方人民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国内目前大量民间资本无处投资的窘境。除此以外,政府也可以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桥梁建设等城市基础性设施建设当中。

4 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命脉。如何对黄河下游水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则是黄河下游地区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的治理和利用。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黄河下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彭瑞善.提高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途径[J].水资源研究,2017,6(4):384-391.

[2] 李福军.山东黄河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管理浅析[D].山东大学,2017.

[3] 苏茂林.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与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人民黄河,2015,37(11):1-3,.7.

[4] 夏军,彭少明,王超,等.气候变化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J].人民黄河,2014,36(10):1-4,15.

[5] 孙开岗.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 皇甫泽华,朱翠民,皇甫玉锋.黄河下游水资源合理利用浅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20):16-17.

作者:王向明 厉玮 贾立玲

第三篇:水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分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水是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经济的不断发展,严重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致使水源污染,如果不及时解决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那么就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有效的利用方案,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并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及可持续利用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分析

引言

我国在自然条件、国民发展和水资源管理水平中的问题,自然灾害、水资源匮乏与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假如不改善这种现状,水资源无法利用,水环境无法循环,经济发展无法快速。增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发展,最后加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人口基数较大,造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最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产业,在壮大发展期间诱发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水污染是最为常见的污染类型,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保护与利用工作,是解除干旱缺水问题、促进部分水资源短缺区段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可持续发展是指资源开发、应用期间需执行的标准,对水资源进行管理,需明确引起污染与资源短缺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方案。城镇居民用水多采用地下水与地表水相结合的方式,但若地表水被污染,则会降低城市居民饮用水的安全性,进而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工业排放造成的污染是最常见、最直观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而直接排放至河流中,就会污染水资源,导致水质下降,难以符合饮用标准,污染水资源的同时,也会降低達标水资源的储备量。此外,人们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短暂的经济利益,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降低,也影响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以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严重。

2水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分析

2.1创新治水方案

在进行水资源管理前,需要制定有效的治水方案,并且保证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达到水资源保护以及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妥善的解决水资源污染导致的水质恶化,干旱缺水等一系列的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治。实现水资源保护以及高效利用。另外,需要强化防洪体系,避免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并且,相关政府还要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严格规划人们的用水行为,让人们能够深刻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起水资源的危机意识,把节约用水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2.2加强水利法制的建设

探索和寻求一种更加适合中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制度,首先可以通过总结国内的水利工程管理的经验,列出优点和不足,再通过各种专家的研究和论证,建立一套完全满足自己需要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为水利水资源的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可以通过向国外的水利工程管理学习它们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汲取其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所谓学习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而不囫囵吞枣的走马观花和生吞活剥,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刺激我们的灵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3加强水生态保护,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体系

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高度重视水资源与水生态的保护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联系机制为基础,全面推进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实施。积极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载体的农业高效节水、水资源生态调度科学研究,促进流域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2.4加大在政策倾斜,提高补贴标准

水库环境保护区当地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将自己的耕地退耕还林,但目前国家或地方有关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过低。环境保护导致水库周边地区收入锐减,政府补贴满足不了农民生活需求。收入来源渠道日益狭窄,农民生计问题愈发明显,使得农民对水资源保护态度消极,对由于水资源保护带来的无地可耕,无业可做产生不满情绪。因此,在水资源保护中应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各类补贴的标准。在环境保护领域,应当充分考虑政策倾斜对环境保护带来的不利后果,将政策倾斜与环境保护相连接。由于农业的外部性,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农业公共环境产品理应由政府支出。在政府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也应当重视农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大力推广无污染生态农药,生态肥料的使用。

2.5设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技术

为严格防控水资源被恶意污染的现象,需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编制相应的责任追查制度。针对违法排污企业与单位等做出严格处罚,以儆效尤。健全大型水污染违法案件移送司法以及协同配合机制,加大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认真落实“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行政理念,加强检测与监督力度,重视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检查,增加检查频次,保证污水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以确保污水达标排放。主动和涉水部门建设良好的交流、反馈与协调关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统一发布水环境质量信息,提升水资源管理保护相关信息的共享效率,发挥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建设跨部门、跨区域的水污染联防机制,确立水资源管理方法技术,促进水污染防治形成合力作用。

2.6加强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关政府应当对行业用水制定一个有效的标准,避免出现大量用水导致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对一些不达标的行业以及产业进行整改。对于重工业来说,应加强节水管理力度,并有效运用节水设施;对于农业来说,改进传统的以大水灌溉的措施,应在雨季将雨水集中贮存,合理用于灌溉,并加大对新的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对于工业来说,应优化调整内部布局,严格实施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对一些用水量较大的产业,需要加强对资源使用的节约程度,保证最大限度的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而对于城市居民用水来说,应转变人们对于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增强节水意识,从节约身边的每一滴水做起。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资源匮乏,但与此同时水资源浪费严重。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的水污染一直向纵深蔓延,由地表水至地下水,从各个湖泊至海洋。实施最严谨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不但能处理目前发展问题的重要问题,更是长久之计。全面实施《水法》和最严谨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关未来发展,有关环保型社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爱敏.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6.

[2]杨杰军.青岛市崂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3]陈静.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社会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李芳.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8.

[5]张锦霞,李秋子.水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01):42-43.

作者:田雅

上一篇:会计专业学科导论论文下一篇:航空公司地面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