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

2024-04-16

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精选7篇)

篇1: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

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

分析安徽省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如城镇数量和用地增长较快,以及城镇用地指标等,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城镇用地指标、综合评价、用地布局、利用方式、土地置换、立体开发、资源共享、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城镇土地利用对策.

作 者:董扬 作者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刊 名: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年,卷(期):16(3)分类号:F293.2关键词:城镇土地利用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安徽省 城镇规划 土地管理

篇2: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

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制度性对策

论述了有关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资源付费制、开发主体收益权上排他性、建立自然资源帐户和法典等八项制度性对策.

作 者:姜国忠 Jiang Guozhong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刊 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年,卷(期):20(4)分类号:F32关键词:农业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 制度 对策

篇3: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也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然而, 众多学者着眼于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 从溢出效应的角度研究新型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产生效益的理论实践较少。而土地作为地区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其利用行为和结果必然对周边的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人口及就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为了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进一步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研究土地在使用过程中对周边时空的溢出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利用土地产生的溢出效应提升土地的综合效益, 也能指导地方政府更合理的对土地用途进行规划, 对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1 相关文献综述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美国学者young将土地可持续利用定义为“获得最高收入产量, 并保护土地资源, 从而维持其永久生产力的土地利用”。由于不同学者对其认识角度的差异及其功能的侧重点不一样,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也不相同,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学者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给予很高的关注,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角度, 学者傅伯杰、谢俊奇等人认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 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实现良性循环, 社会方面应实现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土地利用方式。从经济学角度, 谢经荣、林培、刘彦随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是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社会协调和平衡发展, 让一定量的土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工业效益和农业效益。从土地伦理角度, 研究者于静波、梁长青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 满足当代人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高校、持久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此外, 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可行性方面, 刘黎明、林培认为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土地利用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互适应, 是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保护功能, 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近年来, 学者结合城镇化进程就土地可持续利用做了诸多实证研究。刘旭晔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角度对湖北省城镇化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进行了研究。刘欣, 朱苏加, 赵艳霞通过分析藁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 研究影响区域可持续水平的关键因子, 进而提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然而国内学者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普遍缺乏系统性、普遍性和交叉性, 研究深度上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从溢出效益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溢出效应 (Spillover Effect) , 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 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 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溢出效应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Mac Dougal作为分析外商投资涌入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提出。目前国外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多使用定性的方法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 其次是通过计量的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合理的方法综合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水平。然而, 国内国外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溢出效应却鲜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而溢出效应的研究更多的运用在外商投资、知识溢出、经济溢出等方面。土地的利用和规划不可避免的会对土地之上的人、社会、生态产生影响, 因此, 我们从溢出效应的角度对土地利用的效益进行定性分析。

2 新型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现状

2.1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土地外延式扩张迅猛

我国国土面积大部分是沙漠丘陵等不适宜利用的土地, 导致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长久难以得到改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各地区建设用地的总量呈现大规模增长态势。刘纪远团队分析我国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发现, 我国建设用地在这一段时期内大规模增长, 尤其以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更为突出。而且各地区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盲目的扩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 将大量优质的耕地转换成城市建设用地, 导致耕地资源不断被蚕食。2014年, 我国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总量为61万hm2比2013年下降16.5%。虽然国家建设用地新增总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但是总量上仍然处于不断增长之中, 而且土地外延式扩张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得到缓解。

2.2 缺乏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 土地节约集约程度不高

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 对于土地资源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兼顾的不够, 从而导致耕地不断向非农建设用地转变,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隐患。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的统一安排, 统筹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安全, 避免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了未来的发展潜力。而当前, 地方政府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制定尚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现行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十分严重。大部分相对不发达城市及大中城市的近郊地区存在大量土地低度利用或者开发商的恶意占地不开发行为, 导致土地价值长期处于流失状态, 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2.3 土地资源保护不力,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资源不仅仅被低效度开发利用, 由于监管的缺乏, 各地区的土地资源保护上面临诸多问题:耕地不断减少, 粮食安全面临威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形势严峻;土地次生次生盐渍化面积扩大;土壤肥力下降。更严峻的是,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将土地资源的经济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在土地资源开发时, 对土地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考虑不足, 导致土地污染日趋严重。人类大量化学农药、肥料进入土壤, 导致耕地土壤质量恶化, 影响植物生长, 最终导致产出下降, 工业三废的排放, 土地性能逐年下降, 使得土地恶化的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3 新型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溢出效应模型构建

3.1 土地可持续利用溢出效应的价值诉求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范围日益扩大, 带来的综合影响效应不可忽视。不仅仅关注土地的直接效益, 更关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溢出效应对周围的时空产生的综合反馈作用。因此, 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溢出效应的价值诉求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溢出效应价值诉求分为基础簇、实践簇、理念簇, 如图1所示。

3.1.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和物质保障, 土地利用则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相互影响与交互作用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关系。土地资源能否最优化配置和使用, 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能否保证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食物安全、能否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生态安全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利用的主体和结构日趋复杂, 利用强度日益增大, 土地紧缺、土地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合理的利用日益紧缺的土地, 提高对土地的管理水平, 是在转型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仅是土地可持续利用溢出的核心诉求, 其预期之外的各种影响对利用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土地利用预期之外的影响, 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规划这些稀缺的自然资源, 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3.1.2 创新土地利用结构, 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用地类型按一定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 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 如何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土地利用结构一般分为直接生产用地 (耕地、牧地、林地等) , 间接生产用地 (道路、渠道等) 和非生产用地 (沙漠、冰川、沼泽地等)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建设用地需求的迅猛增长, 用地指标的稀缺成为限制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的瓶颈。创新土地利用结构, 是研究土地利用溢出效应的重要内容。将低丘、缓坡、荒滩等非生产性用地进行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 可以在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的同时, 防止各类地质生态灾害, 促进经济环境的平衡发展。

3.1.3 转变土地利用观念, 完善土地利用体系。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地利用不仅仅要满足人的需求, 更应该考虑土地附着的整体社会及生态环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导致土地需求的增长, 加上土地的利用方式违背了自然规律, 使得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农田和牧场退化的势头不断加剧, 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安全构成日趋严重的威胁。土地利用应当确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和原则, 使土地既能满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又能满足人类对土地的需求, 促进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溢出体系构建

溢出效应 (Spillover Effect) , 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 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 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简而言之, 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 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在解读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理念和溢出效应的组合中, 我们从经济溢出、社会溢出、生态溢出三个维度及其表现形式构建多层次的递阶结构图, 如图2所示。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溢出体系由基础层、支撑层、核心层构成。基础层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对溢出效应进行整体解读。在支撑层中, 通过三个维度的外显因素溢出效应进一步表象化。最后, 在核心层对溢出效应进一步细化解读, 从而搭建起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溢出体系。

3.2.1 经济溢出效应。

经济溢出效应是指在土地开发的全价值链中衍生出来的剩余价值。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使得地方政府管辖的土地以最优化的方式使用, 在产业布局中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区, 提升土地区位的整体价值并降低企业成本。随后在企业的分工合作中, 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 形成价值的吸收和创新。人才在跨企业交流中提升了整个地区的人才质量。在土地集聚开发的产业园区中, 既有惠普、富士康等大型跨国企业, 也有联想, 烽火等国内知名上市公司。通过与这些企业的交流合作和技术引进, 供应链及合作伙伴可以从企业吸收先进的制造技术, 同时, 也可以通过产品的逆向研发、创新进一步推进技术的进步。

3.2.2 社会溢出效应。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依托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指导, 发展依托地区定位而建构的特有社会形态, 可以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一方面, 土地可持续开发促进地区人口密度的合理分布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合理配置, 促进人居环境的和谐。此外, 通过各分区的规划, 将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控制在合适的比例内, 可以促进就业, 健全社会生态体系, 有利于地区发展的持续性。另外, 将部分地区划分为高科技开发区, 可以集聚大批高素质人才。通过土地这一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 政府、企业、个人可以建构不同于普通社会形态的新型和谐城市社区。这一城镇社区不同于普通的社区, 由于其高价值的属性必然促进智力成果的加速交流, 带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2.3 生态溢出效应。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是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参考, 同时也与所在地人民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中, 通过整个地区的绿地系统规划, 保证充足的绿地覆盖率, 改善人居环境, 形成良性互动。政府对地区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使得交通、公共设施、自然环境等宏观环境的改善, 提升地区的生态格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3 溢出途径分析

土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值, 通过溢出通道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进步和完善。从这三个维度, 我们将溢出途径分为基于产业集聚的溢出、基于社会发展的溢出、基于生态建设的溢出。如图3所示。

3.3.1 基于产业集聚的溢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指明了地区的各分区规划, 政策制度奠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 政府可以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己独有的资源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这种行业集群促进整个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当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 企业数量增多, 带来了所有企业成本的降低, 此即外部经济。当企业内部订单增加, 生产规模扩大, 带来商品成本的降低, 此即内部经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溢出效应通过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作用, 带来了产业集聚的附加值, 进一步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壮大。

3.3.2 基于社会发展的溢出。

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文化建设等。城镇的基础设施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指引, 将更科学更优化一般的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对社会发展无疑起着正反馈的作用。同时, 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 建立更科学的地方产业集群。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这一途径, 形成智力和知识成果的集合, 提高城镇的智力水平, 更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此外,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成果包括成立空间结构更合理社区, 街道, 绿地, 商业形态, 有利于形成更文明更和谐的社会。

3.3.3 基于生态建设的溢出。

建设生态文明,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 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新型城镇化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 , 将致力于打造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行业, 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绿地系统,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保障整个地区基本环境承载力的最优。通过进一步的环境治理, 将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控制在最低值, 建设大量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管网系统, 发展绿色科技, 使得城镇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4 土地可持续利用溢出效应对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启示

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多数是从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的利用评价等视角研究, 我们从溢出效应这一全新的视角对土地可持续利用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收益进行了构建和创新, 并针对性的提出以下政策, 使政府部门在制定决策时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视角, 全面统筹的对土地进行可持续经营, 最优化的利用土地,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土地可持续利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 结合城镇的实际情况,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改变过去的掠夺式开发, 粗放经营的老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要实现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要以科学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为前提, 充分考虑城镇的资源特点和发展规律, 确定城镇的未来发展定位、规模和用地规划。将规划目标由过去的“经济效益优先”转变为“公平效益兼顾”。将规划的时空尺度由“计划孤立型”向“区域协调型”转变。将规划的内容由“数量分解控制型”向“生态经济协调型”转变。依托此原则, 再明确地划分各分区的土地用途、配套设施和发展方向, 确定科学的发展轨道。

4.2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关系着城镇化的发展水平。随着“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逐渐深入人心, “集约节约”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土大战略。我国人多地少, 虽然在各类城镇中, 土地可利用的空间仍然较大, 然而大量的厂房、陈旧住房和低密度社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而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将可利用的土地范围又牢牢的限制住, 因此, 在以后的城镇规划中, 应加强土地整治, 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要坚持规划引领, 统筹全域空间开发, 建立系统而完备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 形成节约集约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

4.3 加强区域土地资源保护, 建设绿色空间

我国小城镇企业布局分散, 城镇普遍缺乏系统的环境规划和严格的环境执法。目前, 有些地方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中, 往往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城镇规划水平和管理执法往往也较为薄弱, 如何加强区域的土地资源保护成为难点。面对这一现实和难题, 我们应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将土地的可持续开发效益与政绩联系起来, 将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普及开来, 倡导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系统。另一方面, 建设绿色空间, 进一步提高地区绿地率。绿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城镇居民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质量, 为了提高绿地率, 首先要增加各地区的绿地量, 对城镇的绿地系统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 这样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城镇社区生态环境和观赏价值。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推进之中, 大规模的土地资源正面临着规划和再利用。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每一寸土地及其产生的溢出效应成为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从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出发, 从溢出效应的角度, 研究土地在可持续利用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溢出模型, 以期运用此模型, 更好的利用土地对周边时空产生的影响, 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严伟宾, 张运.入境旅游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2) :59-64.

[2]陈涛涛, 宋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政策要素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6) :56-57.

[3]赵勇, 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 2009 (1) :114-116.

篇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对策探讨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就可持续利用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减少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保持资本贮量不变的同时,维持人类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一种协调与共荣,既保持环境的稳定又能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以及社会可接受性。这种特征反映出来就是土地利用具有持续性,土地功能具有增长性,土地利用具有持久性。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宝贵的资源,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地可持续利用,并不仅仅关系着土地本身,还包括地表的植被、生态环境、动植物生存等多种因素,是生态平衡的基础;二是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三是人为因素对土地退化造成很大影响,说明管理不善且没有推行可持续利用战略,将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还代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否持续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须的能量,土地环境受到破坏过后,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人类生存终将受到威胁。为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多种地形地貌,资源丰富广博。从土地总量上来看,我国的陆地总面积很大,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就我国人口数量而言,人均土地面积却非常少,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从地形地貌来看,我国的山地较多,平原较少,与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山地所占比例最大。从土地的类型来看,土地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及制约,土地区域差异性较大。从土地应用来看,耕地面积比重低,仅有56%,世界平均水平是66%,而美国与印度的耕地面积分别是87%及84%,说明我国耕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土地利用效率来看,戈壁滩、冰川、沙漠等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8%以上,同时还有一些沼泽、荒山等,开发利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处于工业化及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8%,城镇工业用地需求总量将继续攀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大了土地的需求,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新增用地进行支撑,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很有限,各种土地利用供给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三、促进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人口合理化增长,缓解用地矛盾。土地资源本身是难以增加的,为此,促进人口的合理化增长,是缓解用地矛盾的主要措施。预计我国2040年之后,人口将突破18亿高峰,人口政策的放开无疑也给土地利用带来了压力。因此,在控制人口合理化、有序化增长方面,应当不断优化,在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要兼顾土地资源问题。

(二)促进农田生产力的提升,强化建设落实。农田生产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利用成效的提升,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强化农田水利的建设与落实,推进灌溉工程的实施,不断更新和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抗灾、抗旱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缓解供需矛盾;二是提高耕地质量,通过综合措施,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以此提高耕地的质量;三是推进农田设施现代化,加快机械化进程,推广针对不同土地的机械发展,并加快温室、管道等农田配套设施建设。

(三)促进土地结构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土地结构优化与调整是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建设用地应遵循总体规划布局,保持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重新分配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清理企业用地,在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中,要注重不合理占地的清理,走集中、集约用地以及有序发展之路;三是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发展,专业化发展能够优化土地结构,形成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的优势格局。

(四)促进土地整治的实践,改善生态条件。土地整治的开展与实践,是促进土地合理化利用,改善生态条件的关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荒,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荒滩、荒地、荒坡,拓宽土地资源的应用范围;二是促进水土保护,通过开展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护林绿化工程等,提升水土保护效果,进而保护土地的质量;三是防治污染,土地污染的防治倡导的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控制污染源头,联合环保部门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整改处理,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等多种举措对已经形成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

(五)促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土地管理。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强化土地管理,保持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土地权属机制,土地权属的合理规划,是促进土地产权化、市场化运作的重要环节,能够约束土地交易,规范市场机制;二是明确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管控在中间的调控作用,在宏观调控的同时,促进市场有序进行,及时管理并处理违法违规买卖土地行为;三是强化法制建设,法律是保护土地资源不受侵犯的重要标尺,法律的进步与完善势在必行。为此,强化土地相关法律、司法监督,完善相关制度,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承担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随着人口数量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土地资源是具有局限性的,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发挥更大的效用,便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所要探讨的问题。而土地资源优化不是短期行为,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曹静.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3).

[2]黄宜广,庞佑林.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实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4).

[3]邓琳.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高师理科专刊,2002(3).

[4]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篇5: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

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安徽省水资源丰富,但随着全省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自然和人为方面的.原因,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分析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其特点基础上,指明了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仲雷 胡玮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年,卷(期):“”(1)分类号:F323.213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安徽省

篇6:论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若干对策

新疆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新疆的人口分布也发生巨大的差异,95%的人口和99%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占新疆面积的3.54%的绿洲上,由此得出,新疆同样也存在人地矛盾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随着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巨大的土地需求构成饿了未来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对主要矛盾。

本文结构框架分明,条理清晰。通过对新疆土地资源稀缺状况的初步概况,分别从新疆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讨三个主要方面并分析总结出当前面临的矛盾。其中,在对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中反映出水土不平衡,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土地资源总量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客观分析出了新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直接原因。从数据来源看,论文数据出自《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反映出论文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本文在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探讨时,能从新疆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了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矛盾出现的实时性和客观性。尊重实际情况,结合新疆特有的典型气候类型和生产实践方式,切实有效的提出了解决对策。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了“因地制宜,以水定地”的开发土地资源的建议,不仅保持了水土资源不被流失,同时也提高了对土地资源开发的效率,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针对本文的劣势提出两点看法。

本文虽然针对问题总结出解决措施,但措施中缺乏相应具体的办法,只提出了大框架,缺乏针对性;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过于宽泛,没有举出典型案例加以补充说明,缺乏实证性。

文章虽然在解决措施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但是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持,没有对调查数据进行数据的有效分析或者模型支持,只是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因此,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依据,使文章理论过于单薄,缺乏厚度。并且缺少一项重要的总结结语。

篇7: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质量退化,土地改良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对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可是最近, 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的局面。尤其是建设占用大量农用地, 违法用地、浪费土地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不仅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节约土地, 对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意义

土地资源可持利用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 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二是从社会经济学意义上来说, 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三是从时间上看, 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 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 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 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四是从系统论看,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

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对土地无止境的需求造成了人地矛盾尖锐的局面, 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未来子孙的生存和发展。

2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2.1 对土地的不合理使用

2.1.1 在现有耕地中, 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大量的使用化肥。

由于化肥使用过多, 造成土壤结板, 耕地退化, 耕层变浅, 耕性变差, 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严重下降。形成了一个重使用轻养护, 产出水平低的怪圈。同时, 有机肥的投入偏少或从未施过有机肥, 大多数农民以家畜粪肥作底肥在播种前一次施入, 还有少数农民不施有机肥, 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增加了化肥用量。

2.1.2 城市化程度增高, 地表硬化。

城市减小了不透水层面积, 雨水渗入减少, 造成雨水径流时间缩短和径流量大幅增加。硬化的地面同时阻隔了雨水直接渗透入地, 阻断了雨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 使城市地下水位难以回升, 直接影响植被的需水量, 同时也导致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愈加。

2.1.3 天然植被遭到破坏。

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 砍伐大量树木, 使得植被覆盖率减少, 有的甚至造成地表或岩石裸露, 直接的后果是植物对土地的保水蓄水能力减弱, 一旦遇上雨季的暴雨侵袭, 导致水土流失, 易被风化。而水土流失又导致耕层变浅, 土壤贫瘠化。

2.1.4 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方式。

灌溉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要求, 人为的向农田补充水分的水利措施。通过灌溉可以适时满足作物需水要求, 改善土壤水、肥, 气、热的状况, 改善农田气候, 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

2.1.5 农药的大量使用。

目前我国剧毒农药的使用已得到限制, 但高残留农药在保护地生产中仍大量使用, 从而使一些保护地土壤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受到了严重损害。

2.2 土地用途变更

主要表现在农业用地大幅减少, 特别是耕地的比重越来越小, 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已超过了农用地。

2.3 土地制度落实不到位

2.3.1 土地产权制度不全。

土地产权 (包含土地财产权及他项权利) 的没有明晰界定和解说;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抽象, 所有人与代理人之间没有清晰界限和责任;集体土地所有权有多个主体代表。

2.3.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流于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面临着耕地保有量信息失真、补充耕地质量不达标、资金难以落实到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毁林造地和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加大企业的投资成本等等问题, 致使这一制度流于形式。

2.4 缺乏技术支持

2.4.1 技术研究和推广不力。

“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培育技术、资源型技术及提高土地生产力技术利用不足, 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以及抗旱、涝、盐、碱能力差。我国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只有30%-40%, 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2.4.2 技术落后且技术利用不当。

目前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既极大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 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潜在的危机, 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3.1 对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控制, 保证耕地的动态平衡。

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 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抓好以防洪除涝为中心的综合治理黑龙江省农业后备土地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三江平原东部、黑龙江沿岸及大兴安岭地区的低洼易涝地, 要搞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必须抓好以防洪除涝为中心的综合治理等措施, 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开发区工程建设。坚持先易后难, 先低后高, 先小后大, 先通后畅的原则, 分阶段进行治理。三江平原近期水利建设的重点是搞好防洪排水工程系统的建设, 解决排水出路。

3.2 切实搞好沼泽地的治理和改造沼泽地是黑龙江省后备土地资源中面积最多的地类, 占全省后备土地总面积的46.

42%, 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沼泽地适宜性广, 轻沼泽地可作为耕地、林地、牧草地, 而且分布在沼泽地中的泥炭、芦苇资源可开发为有机肥料和造纸原料。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沼泽地建立湿地保护区, 搞好大片沼泽地保护工作。目前, 三江平原的大面积沼泽地经过长期的改造治理, 使许多沼泽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在沼泽地治理上, 应以治水治土为中心, 采取工程、农业、生物等多方面措施, 综合治理。

3.3 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本着“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同步, 利用与整治协调”的原则, 为单元,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坡地开发中, 可采取修地埂、横坡打拢、挖水平沟等措施。

3.4 建立不同的土地开发模式, 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建

国后, 黑龙江省通过荒地开发, 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 全省增加的粮食产量有一半来自土地开发, 对建设商品粮基地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水品提高, 土地开发也由低级向高级, 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发展, 建立了一些不同类型开发模式, 今后在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中要注意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立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

3.5 优先抓好全省土地资源重点开发区黑龙江省待开发土地资源的重点开发区, 主要在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及松嫩平原地区。

三江平原三江平原包括佳木斯、双鸭山、鹤岗、鸡西及七台河市, 其土地开发特点:一是宜农荒原集中连片, 地势平坦, 便于机械化作业;二是沼泽地较多, 须修建防洪排涝工程后方可进行大面积开发;三是全省国营农场集中分布此区域,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开发有利条件较多。因此, 要重点搞好三江平原土地的开发, 发挥这一区域优势, 对促进全省农业生产发展有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缓解人地矛盾, 实现人与资源、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使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工作, 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 从宏观上控制, 微观上管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杨瑞文, 赵士熙.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3) .[1]杨瑞文, 赵士熙.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3) .

[2]肖唐镖, 李昌金, 等.中国乡村报告[M].上海:林出版社, 2005 (12) .[2]肖唐镖, 李昌金, 等.中国乡村报告[M].上海:林出版社, 2005 (12) .

上一篇:化 工 原 理 实 验 考 试 复 习下一篇:画山绣水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