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

2022-05-13

第一篇:可持续农业发展论文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森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人类与自然连接最有利的生态资源。想要让林业产業可持续发展,持续输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就需要维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推动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现有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发展;林业;措施

1 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森林保护作为推动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森林保护在促进我国森林资源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和物质保障。与此同时,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我国森林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进而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国林业资源持续发展。

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森林资源及其附加值的保障。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我国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资源取得较大发展。但在森林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森林可采资源、林木多样性、森林资源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这些不足在影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还会造成我国林业资源建设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影响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但从总体上来看森林保护的相关措施技术仍亟待完善与加强。如在森林资源保护中,森林病虫害、林木多样性单一等都成为影响森林健康发展的因素。此外,鉴于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投入力度大以及相关财政资金投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森林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2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

2.1 秉承科学态度,保护森林资源

生态建设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前提。首先,加强对森林的集约化管理。对经济林、生态林、功能林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乱砍乱伐现象。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加强森林巡逻和防护工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定点安装监控设施。其次,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森林地区划片防止明火出现,运用法律武器加强管理。由于森林面积大,建议采用无人机进行巡逻和检查,对可能发生火情或者非法砍伐现象及时发现并上报,避免进一步扩大损失。再次,倡导林业部门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对林业资源进行发承包经营。注重对经营企业的实力考察以及环保方案的审核,以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达到林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2.2 加强育种技术

从技术角度完善森林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加强育种技术。育种是整个林业产业的基础环节,会对整个林业品质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林业育种技术还有进步的空间,首先,应当全面的审视考核传统的育种技术,采取差异化的林木品种等条件,挑选出适宜现代林业生产与森林经营的传统技术闪光点,结合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共同总结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先进林业育种技术。如根据不同的树种采集时间、不同种子的储存方式以及不同的育种温度湿度等条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林区育种规范,采用合理科学的审核标准,并且加入定期修订、定期考核的技术更新模式。同时推进分子育种、杂交育种、无性繁殖等新技术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在林业工作之中。同时建立育种数据库,为后续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2.3 借助多样化森林保护措施实现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

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强调的是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长远发展,其更多地需要借助森林资源的可更新发展。森林资源作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只有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有助于推动整个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对此,面对森林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如何通过多样化的保护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成为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在信息化社会发展背景下,要积极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对威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特别是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因素进行调查。(2)针对现行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因素,要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对其发展进行实时监测,如可以建立动态信息监测系统,以最大程度防止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因素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3)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前提下,要兼顾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坚持开发管理与发展保护相统一的保护措施,注重森林保护专业队伍建设与培养。

3 结语

森林作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通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成为各领域探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侯景亮.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2):128-129.

[2] 申春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6):83-84.

作者:赵华

第二篇:构建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基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本文致力于完善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构建出了完整的企业“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指标体系内核,指出我国企业文化的塑造,要坚持“以人为本”、“求同存异”、“扬弃”、“同步运作”和“相互理解沟通”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以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为根基,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心,以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为主线”的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关键词]根基;企业文化;求同存异;企业行为文化

[基金项目]2011年重庆教育学院重大委托项目“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批准号:KY201108Z)

[作者简介]袁柏乔,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企业经济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肖啸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首批入库管理学科专家,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企业管理。(重庆400067)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培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群体文化,它着眼于企业的兴衰和职工的凝聚力,把无形的价值理念与有形的制度载体结合起来,并以一定的物质实体和手段表现出来,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激励等功能,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润物无声,入脑人心的教育熏陶,使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愿景之中,实现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达到对员工思维和行为的塑造。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主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传导机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然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面临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问题,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影响企业发展的现实绩效。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风险来源确认与文化建设冲突处理,是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绩效的核心问题。本文致力于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构建企业文化指标体系内核,并指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对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文化指标体系内核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它以企业自身发展所特有的一种模式及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可遵循的准则去执行,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让精神文明建设从宏观向微观转换,进而达到以点带面、以微见著的效果。而精神文明是企业文化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以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进行现实化改进的。为确保企业文化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根据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应构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结构应包含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四大维度,下面四大维度充分显示了我国企业文化指标体系的内核构成。

(一)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包含:企业目标一致性、企业科研能力整合和企业文化建设环境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目标一致性包含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性程度、资产负债率、利税增长值和市场占有率四个三级指标;企业科研能力整合包含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强度、引入新产品技术成果率、科研合作开发速度和合作开发新产品技术比重四个三级指标…;企业文化建设环境包含产业的政策合理度、面临的行业前景和产品市场状况有力度三个三级指标。

(二)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包含企业态度融合度、企业风格相似度和企业建设文化影响力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态度融合度包含企业工作者对企业文化整合的支持度、企业工作者对工作环境改变适应度和企业工作者对生活环境改变适应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风格相似度包含领导艺术行为风格改变适应度和员工艺术形成行为风格可改变度两个指标;企业建设文化影响力包含企业知名度的影响度、企业对文化建设优势的宣传度、对企业特色文化建设的兴趣度和对建设企业文化整体满意度四个三级指标。

(三)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包含企业制度与管理建设、企业组织机构建设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制度与管理建设包含员工行为规范一致性、企业综合管理标准一致性、激励机制一致性和薪酬制度一致性四个三级指标;企业组织机构建设包含组织结构的一致性和信息沟通度两个三级指标;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包含员工参与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机会和双方组织交流活动的频繁度两个三级指标。

(四)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指标体系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包含企业精神一致性、企业哲学一致性和企业道德一致性三个二级指标。其中企业精神一致性包含企业精神境界一致性程度、企业价值观存在一致性的程度和企业凝聚力程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哲学一致性包含企业信条存在一致性的程度、企业宗旨存在一致性的程度和企业座右铭存在一致性的程度三个三级指标;企业道德一致性包含在企业估计方针上的一致性和在产品质量保证度上的一致性两个三级指标。

三、企业文化塑造和培育的原则

企业文化塑造与培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求同存异,坚持‘扬弃’、相互理解沟通、同步运作”原则。具体说来:

(一)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人是企业的主体,人是企业运行最基本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目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把企业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态度考虑在内,企业文化建没失败案例充分显示,这些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并没有完全考虑“人”这个因素的基本需要,造成“人”对文化建设的反感,从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绩效。

(二)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个性和特色发展

企业需要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就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自己企业的现状作为依据制定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拥有强大的精神指引力,进而进发出强大的生命之力。

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发展关系,完善的企业文化建构,不仅仅是对企业自身内部文化差异的整合和建设,更是对外部合作企业文化的吸收和兼容。企业文化整合中,往往对合作企业文化知之甚少,有意无意忽略合作企业文化特点和需求,难以实现市场主体问的共赢。管理者应当用兼容并包的心态尊重合作企业文化。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建立起一种共同文化,不是将各种文化进行简单叠加,也不是选择其中某一种文化,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进行融合和升华,是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行为的新文化,是对多种不同文化进行建设重塑,进而实现创新的过程。

(三)坚持“扬弃”,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和精髓

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文化冲突很多,过多的文化冲突造成文化建设的风险偏大,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绩效。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扬弃”的原则,所谓扬弃,就是要去除糟粕,留取精华。对于多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必须留取对企业以后发展有利的部分,不断完善企业传统优秀文化组成。

(四)相互理解沟通,塑造企业文化整合氛围

企业文化构建和整合中,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员工必然忧心忡忡,这必然造成员工本能拒绝各方面的变化,最终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整合氛围,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沟通,处理好各种文化冲突和矛盾,形成整合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和谐文化,实现有效沟通。也就是说文化建设中,沟通必须既是双向互动的,又是深层次的。各方要在沟通中发挥主动导向性的作用;企业管理层的意愿及企业经营未来发展方向等重要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员工,使员工心理上消除不确定性和不安感,从而获得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支持和理解。

(五)同步运作,以协同发展带动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文化构建,但无论是哪个具体方面的文化构建,都应与企业发展目标同步进行,新构建的企业文化要为企业发展起导向作用,并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里的“同步运作”,包括同步设计、同步评估、同步注入、同步实施和同步完善。

四、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发展根基,就必须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化解企业文化冲突,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绩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上还缺乏必要的重视。因此,这就要求构建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提高企业制度文化竞争力。

首先,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形成统一的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制度保证。其次,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形成员工行为规范一致性的制度保证,组织员工参与另一方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双方组织交流活动的频繁度和信息沟通度,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标准一致性。再次,加强企业管理者之间相互理解的制度文化建设。行业文化建设之所以进展不顺,管理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仍存争议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在管理层之间形成严格的“在其位谋其政”文化氛围,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层的威望和信服力。通过召集高层管理会议,讨论、学习、培训未来企业的管理理念,达到统一经营思想、理念的目的,增强企业未来发展的统一性;高层管理的企业经营理念统一之后,其他方面的建设也会顺利得多。最后,重视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聘请专业机构制定制度文化建设措施与计划,制度文化建设环节的缺失,往往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冲突埋下了隐患,几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企业必须作出更好的文化补救措施,对各种企业文化作好详细比较,研究企业多种文化差异,确定企业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企业文化冲突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从而作出后续详尽的文化建设方案。

(二)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石

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是影响企业发展最基本的影响因素,物质是基础,决定企业发展的根本状况,影响企业员工领导者的工作热情和信息度。首先,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企业目标一致性建设,表现在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性目标要强,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并购利税增长值,才能扩大企业市场竞争力,形成企业行业或区域影响力。其次,进行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企业科研能力建设。企业在科研过程中要相互理解和沟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这是企业成功的基本条件。要增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过程中相互引入技术和成果,增加合作开发新技术比重,提高新技术成果率,加快科研合作开发速度。最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环境,建立一个合理的并购产业政策,对企业面临的行业前景进行有效的把握和规划,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为灵魂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提高文化建设的绩效水平,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是根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是中心。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企业精神的一致性,提高企业精神境界一致性程度,形成一致性企业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水平。其次,要加强企业哲学的一致性程度,形成一致性的企业信条、企业宗旨和企业座右铭。最后,加强企业道德一致性,确立企业估计方针的一致性和产品质量保证度的一致性。企业应该建立人性化的文化环境,这样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拥有以企为家的感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企业集思广益,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企业中心原有文化的建设,一个多元文化的企业将多元文化看作是企业的财富,往往允许双方文化保持独立,特别是如果发生在服务于不同市场区域的企业之间,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是较好的选择。企业的发展永远都不可能停滞,那么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企业的各种理念,自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挖掘其深度,找到更加适合现阶段企业的管理理念,而这些理念必将成为企业在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利器。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使得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具备了时效性,其最终目标的深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被挖掘,走向越来越高的境地。

(四)塑造企业文化根基。以“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为主线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行为包括企业管理者行为和企业员工行为建设,企业管理者行为,决定其管理作风和生活作风,影响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上的决定。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态度的支持度建设,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逐步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入。其次,形成一个有目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最后,加强企业员工的行为文化建设,增强员工艺术形成行为风格改变度,加强企业建设文化影响力,对企业文化建设优势进行宣传,加强员工对企业特色建设文化的兴趣度提高建设文化整体满意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人为本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因素。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经营战略,其主体集中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它着眼于建立一个企业成员遵从的企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尊重人、关心人,以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熊一坚]

作者:袁柏乔 肖啸空

第三篇:城市农业可持续的空间组织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日本和美国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及对上海城市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美日两国城市农业的可持续运作模式及空间组织,提出城市农业可持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为我国城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农业,可持续性,空间组织结构,发展模式

随着乡村建设和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关注点放在农场与城市人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中,由此形成了一批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城市郊区的“租地种菜”和“有机蔬菜”配送网站。在当前食品价格上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社会背景下,城市中出现的这些农业活动和农业需求,是对食品安全、低碳城市建设、城乡融合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回应。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些人居环境中自然生长的社会趋势,而应该以一种积极科学的态度去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城市农业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就近农业生产以及将农业整合人城市经济生态系统对于解决城市食物问题乃至城市综合问题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然而我国目前对城市农业的认识和实践还停留在郊区农业这个层面上,中国都市农业中心(2002)给出的定义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资金、装备等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并紧密依托和服务于城市的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农业,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可以看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研究领域多在农业学科和经济学科上,与国际研究的内容发生实质性脱节,“单维度”“机械化”视角使得“城市农业”在空间上并未发挥其本身更多的内涵。

本文选取重点发展城区农业的美国纽约和重点发展城郊农业的日本进行全面研究,并对城市农业萌芽的上海進行现状调查,尝试归纳一种可借鉴的农业空间模式。

1.美国纽约城市农业空间模式

美国纽约市城区面积约789 km2,2015年人口达到855万人。作为美国第二大城市,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与中国上海极为相似。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成为城市农业兴盛地区的城市,却成为了美国城市农业实践的领导者。

美国规划机构从2005年开始将城市农业的关注点投向社区和区域食物规划系统,支持城市农业作为本地食物来源,制定食物系统规划,倡导食物都市主义。美国纽约市的城市农业空间模式就是在充分调查城市可利用闲置地(vacant)的基础上进行的城市农业空间布局。

1.1纽约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纽约市共有4类城市农业:机构农园、商业农场、社区花园和社区农场(表1)。

1)机构农园是指由纽约房屋管理局管辖的公共建筑用地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园,以及与非盈利组织GrowNYC合作的纽约公立学校农园。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主要功能是形成自产自销的闭合型食物系统以及重要的自然教育指导。

2)商业农场数量较小,主要分布于建筑屋顶。截至2012年6月,纽约市只有3家盈利性的农场,其均属于大型屋顶式农场。

3)据调查,在纽约市有超过490个社区花园(总面积约40.47 hm2),其用地性质属于社区或国家所有,由当地居民志愿者管理,其中80%的花园种植有农作物。

4)社区农场面积较大,一般在3 000 m2以上。纽约市的红钩社区农场就是在非营利性组织的带动下成立的一个为红钩青少年进行教育实践和提供就业机会的社区农场。2003年8月,Added Value与纽约城市公园部门以及康奈尔大学合作,将红钩地区一处破旧的操场改造成为社区城市农业中心。红钩社区农场变成了一处供年轻人和老年入学习和使用的、充满生机的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自产的食物供给,为附近的孩子提供有价值的工作,形成上千美元的经济活动并提升了社区食品安全。

1.2纽约城市农业发展模式

1)寻找潜在发展空间。纽约的城市农业可利用的空间类型分为以下9种:空闲地,学校,开放空间,美国城市房屋局,地面停车场,绿道,私有公共空间(私人建筑商在公共场所建小花园、广场一类的场所,建成后公开使用或限制访问),院落空间,屋顶。研究表明,布鲁克林和南布朗克斯有大量小型可利用滞留地,中心城区所提供的可利用空间较少。

2)统筹相关参与者。纽约城市农业相关参与者分为以下4类:城市农民和园艺者、支持组织、投资者以及政府。农民和园艺者来自不同的组织或个人,有些可能是留在城市中的低收人人群,有些是社区的居民或是学校的学生。支持组织,即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农业中充当联络员的角色,他们为农场提供工具、材料和成本资金,进行研究和推广,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帮助和培训,鼓励政府和城市机构制定完善的政策以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农产品销售。投资者通常是一些支持城市农业和城市食物系统项目的私人基金会。在纽约,有超过10个基金组织活跃地资助着城市农民、园艺者和相关组织。基金组织帮助非政府组织提升内在能力,投资复兴发展整个社区。在纽约,许多联邦、州立和地方政府都共同参与制定城市农业,提供设备和必需品,如木材或是堆肥设备等,同时与城市农业组织签订合同。提供项目和技术援助。以及建设和维护帮助。

总之,农业活动的空间已经与城市现存的空间肌理相融合。通过筛选、调查,农业的生产、运输、使用和回收空间与城市社区、组织和政府的协调配合,形成了一条高效联动的独特产业链。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参与者之间的理解和协作使得空间利用效率达到最优,从而实现了人与土地的高度契合(表2)。

2.日本城市农业空间模式

日本城市自发性的农业活动始于1924年京都城郊,被称为市民农园,随后因二战消失。1969年开始,日本重新设立市民农园,开始了政府参与的城市农业发展阶段。

从表3可以看出,日本的城市农业类型以农园为主,空间类型为边缘镶嵌,大多分布在郊区地带,按照距居住区远近分为邻近型(4 km内)、日归型(30 km内)和滞在型(2-3 h车程)。这与我国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兴起的周末农场的性质相似,是城市农业在城郊发展的一种场所式模式,这种模式的首要出发点是致力于倡导城市人的休闲和健康生活方式。

3.上海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通过对上海市城市农业的线上与实地调研,发现上海市目前的城市农业处于一个起步兴盛、发展散乱的状态。城市农业组织者从个体的居民到群体的政府均有所涉及,农地空间除最初的城郊型农业与学校实践农田外,屋顶、阳台、创意产业园甚至是公园均开始出现。遍地开花却无法可依,现存的城市农田只能通过在权属清晰的空间内(如军区食堂屋顶的“菜园”)存在,一些城市边缘区的居住社区,如上海梅陇镇的居住社区,在梅陇镇政府的新管理方式下开始私家小菜园的建设,这是政府在城市农业缺乏相关政策依据的情况下采取的符合目前法规要求的管理办法,即在一些有条件的小区允许居民在自己的院子里进行蔬菜种植,并与梅陇镇农业服务中心合作给予技术指导。在没有自家小院的小区,政府鼓勵居民用蔬菜“绿化”家园,阳台种植开始出现,同样做法也出现在宝山区政府倡导的“阳台菜园”项目中。

在市民需求与管理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的条件下,部分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寻找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是公园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开始关注城市农业,并陆续将其付诸实践。表4是上海目前存在的城市农业机构与部分运营者的分类情况,可以看出,社会权属空间在当前占有绝大部分比例,并且多数是自产自销型模式,农业产业链较短,其社会影响力较小。

4.可持续模式总结与展望

可持续的城市农业体系是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它分为宏观(城市农业空间公共政策)、中观(城市农业空间布局)以及微观(城市农业技术支撑)3个方面。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强调城市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与城市的共生,形成闭合的生产消费循环体系。日本的城郊农园与美国纽约的城区农业为上海及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首先,他们均从城市规划和设计上确定了农业的法律地位,为农业多功能发展留出或重构可利用空间。其次,美国纽约的生产者-联络者-支持者-决策者的四位一体参与模式使得城市农业空间得到有效利用与发展。综合以上研究提出城市农业的可持续空间组织结构:其中,政策决定者是所有空间的统领者,由其进行可使用空间的分配与监测:组织者对单项子空间进行使用规划,并通过慈善机构的介入进行财政和不同空间的人力或技术支持。在空间布局上,除最基本的生产空间与食用空间外,还应加入社会影响较大、需提供相关技术政策支持的分配空间与回收空间,通过将生产者的农作物进行社会群体化的分配(不同规模的群体,单位、社区或市场)与社会共享,使农业紧密融合于城市,达到效用最优化。社区餐厨处理机、分散式回收系统的使用使农业效能达到最大,最终形成闭合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城市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发展,政策上的支持与统筹,空间上的分析与布局,以及各类农业发展机制的研究与创建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郑娟娟

上一篇:审计理论与实践论文下一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