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通过对日本和美国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及对上海城市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美日两国城市农业的可持续运作模式及空间组织,提出城市农业可持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为我国城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篇:可持续农业论文范文

中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略

摘要:针对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加剧、“水减粮增”矛盾突出、粮食生产与区域水资源分布错位、“北粮南运”难以为继等重大问题,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实施粮食生产区域再平衡战略、强化降水利用的绿水战略和短缺水资源的技术、非常规水、贸易替代方略,同时提出建立与水资源相匹配的种植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升级节水灌溉技术、建立水资源转移补偿机制、改变膳食结构等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方略;水资源;农业

0引言

自1990年起,中国农业用水总量减少而粮食生产(需求)持续增加,“水减粮增”矛盾突出。糧食生产流通也由“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新格局,这种新格局与水资源分布严重错位,加剧了缺水北方的水资源压力,一些地区(如华北平原)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维系农业生产,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漏斗大面积出现,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如何可持续性地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当前急需回答的重大命题。

1中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的总体判断

1.1水资源严重短缺,开发利用程度高

中国水资源总量28412亿,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77.2 m3(按2014年人口计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淡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之一。中国现状缺水近500亿m3。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根据《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6.3%,北方地区已超过50%,其中松花江区42.1%、西北诸河区45.1%、辽河区50.6%、黄河片区54.7%、淮河片区73.8%、海河片区123.9%。中国北方一些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已超过合理利用的程度,致使河流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甚至消失、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入侵,造成严重后果。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虽不高,但因污染造成的水体质量下降,产生了局部水质型缺水。

1.2农业用水量减少,粮食需求反而增加,“水减粮增”矛盾比较突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农业用水总量快速增长,到1990年达到最高值4367亿m3;以后农业用水量则缓慢下降,直至2003年降到最低值3433亿m3;近8年来,农业用水量则徘徊在3650亿m3。农业用水比例由1949年的97.1%下降到2011年的61.3%,呈持续下降趋势。然而,全国用水总量持续上升,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及其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图1)。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水必将被挤占,导致农业用水只能是“零”增长,甚至呈现“负”增长态势。而由于人口的增加(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16亿,比2013年还增加2.5亿人),对粮食及其食物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因此,“水减粮增”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1.3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分布错位,“北粮南运”难以为继

中国水资源是南方多而北方少。南方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降水量大多在1000 mm以上,而北方区的降水量则多小于750mm,其中绝大多数北方区小于400mm。南方区拥有的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而北方区则仅占19%。耕地资源则相反,南方区占35.2%,而北方区占64.8%,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

历史时期,南方区生产的粮食远比北方区多,有“江浙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之美誉,形成“南粮北运”格局。但自1990年以来,“南粮北运”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南方区由原来粮食净调出转变为净调入,而北方区由粮食净调入转变为净调出,形成“北粮南运”新格局。1990-2008年间从北方区调入南方区的粮食总量年平均为2689万t,约占北方区历年粮食产量均值的12.0%。

南方区粮食生产减少,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尤其是水稻主产区大面积双季稻改种单季稻。1998-2006年,中国双季稻区至少有174.4万h㎡的双季稻改为单季稻。1995-2003年,湖北省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42.93万h㎡下降到67.27万h㎡。2011年,湖南省有73.3万h㎡一季稻,其中近一半属于传统双季稻区。2009冬季,作者在巢湖流域调查时发现,在水稻一冬小麦(油菜)一年两熟种植区,大约2/3的调查点仅种植了单季稻,即水稻一冬小麦(油菜)田调查到47个点而单季稻稻田调查到88点。

粮食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北粮南运”相当于由北方缺水的地区向水资源丰富的南方输送水。自1990以来,随“北粮南运”调到南方的水量呈现持续增加态势,2008年为523.5亿m3,2010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774.9亿m3和752.8亿m3,相当于“南水北调”东、中线调水总量278亿m3的2.7倍。这说明中国北方粮食生产与水分资源的分布严重错位,这种错位将进一步加剧北方区的水资源压力,使缺水的北方更缺水,北方一些地区不得不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

华北平原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水资源严重短缺,降水不能满足现行的主要种植制度。根据研究,华北地区冬小麦一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的周年耗水量800mm左右,而年降水量仅为500-600 mm,缺口达200~300 mn。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漏斗大面积出现,其中深层地下水漏斗面积占50%以上,水头最大埋深超过110 m,严重影响到未来农业的发展。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北粮南运”难于为继。

1.4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污水灌溉隐患大

根据《2011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的劣V类水的河长占17.2%,其中淮河17.9%、黄河18.0%、海河32.8%、徒骇河50%、马颊河50%。对全国103个主要湖泊的2.7万k㎡水面进行了水质评价,近1/4的湖泊水面的水质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对全国471座主要水库进行了水质评价,劣V类水库占4.5%。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使本来已十分紧缺的水资源尤如雪上加霜。

污水灌溉隐患很大。环保部门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污水灌溉污染的耕地面积达到216.7万h㎡。南方“镉大米”事件出现。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污灌区小麦、玉米籽粒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发现污灌区农作物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积累,并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小麦铬的最高超标率达到42.4%,玉米铅的最高超标率为33.3%。2007年,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对石家庄污灌区的疾病死亡率进行调查,与1984年相比,污灌区的死亡率高于清灌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甘肃省白银污灌溉区,当地农民曾出现莫名疼痛等症状。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2.1粮食生产区域再平衡战略

为解决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不平衡、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必须实施区域粮食生产的再平衡战略,形成“北稳、南扩、西进”的均衡生产新格局。在北方地区,以减少地下水开采为导向,以提高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为核心,以稳定粮食总产能为目标,有计划地向华北平原调水,调整黄淮海平原区现行的主要种植制度,即冬小麦一夏玉米一年两熟制,适当控制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蔬菜生产规模,努力实现粮食均衡发展与水资源安全的协同。在南方地区,充分利用充足的光热水资源,恢复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玉米生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加工用粮和饲料用粮,强化南方粮食安全生产责任,逐步压缩“北粮南运”规模。在西北地区,发挥西部土地资源优势,大力挖掘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节水增粮潜力,科学布局和规划以中西部旱作玉米为主的能量饲料生產,适度扩大马铃薯等种植规模,减少冬小麦、春小麦等夏收作物种植规模,即“压夏扩秋”战略。为缓解北方水资源压力腾出空间和时间。

2.2绿水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干旱化趋势加剧等因素影响,农业用水总量难以满足,用水比例呈持续下降趋势。再加上种植粮食比较效益低,从而导致灌溉农田向非粮农田转变,灌溉粮田面积趋于减少,单纯依靠灌溉尚不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增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减少对灌溉用水(蓝水)的依赖,强化对降水(绿水)利用的绿水战略,大力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工程,以弥补灌溉水的不足。

2.3替代战略

在中国农业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态势下,要保证食物安全,必须走农业用水的替代战略。一是技术替代。加强现代节水农业科技的联合攻关,突破提高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的技术替代措施。二是非常规水替代。开发利用污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替代措施,增加农业用水的可供水量;三是贸易替代。粮食安全在立足国内生产的基础上,适当进口部分农产品,以替代国内高耗水的农产品,形成国际贸易增加虚拟水资源的替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水资源的需求压力。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建议

3.1建立与水资源相匹配的种植制度

针对中国南方水多、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的实际,加强南方“双季稻”、“水稻-小麦(或油菜)一年两熟、一年多熟的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逐步减少对北方粮食生产的依赖。针对西北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雨热同季、春季干旱的特点,建立以玉米、杂粮和马铃薯为主的“压夏扩秋”种植模式。鉴于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漏斗大面积出现的严重状况,逐步由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向两年三熟制(冬小麦一夏玉米一春玉米或棉花)或一年一熟制(冬小麦或夏玉米或棉花)转变。

3.2大力推进节水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抗旱节水的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单位水资源的生产力,即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加强抗旱作物品种的选育,最大程度地挖掘作物自身节水潜力;大力研发节水灌溉设备,增强中国节水灌溉设备的竞争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加强旱地农业技术攻关,提高自然降水的生产力。加强技术集成应用。破解技术瓶颈,推进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等实用技术的组装与集成应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节水农业技术服务社会化。

3.3升级节水灌溉技术

在节水灌溉方面,喷灌和微灌(如滴灌和微喷灌)有了一定发展,但井灌区主要以低压管灌(小白龙输水)为主,渠灌区大水漫灌现象还很普遍。因此,必须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升级改造,以先进的喷灌和微灌技术替代落后的地面灌溉技术。对于冬小麦一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采用喷灌,开展墒情监测,实施精准灌溉。对于果树和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全部采用滴灌和微喷灌,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力,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以扩大有限水资源的灌溉规模。

3.4建立水资源转移补偿机制

随着城镇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用水势必被工业、第三产业(如服务业)挤占,也必将牺牲农民的切实利益,需要研究和建立行业用水转移的补偿机制。随着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弃耕现象比比皆是,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北粮南运”格局形成,加剧北方缺水程度,需要研究“北粮南运”的水资源向南方转移的区域补偿机制。现在灌溉水水价为0.1元/m3,灌溉水价大致在360亿/年,对中国经济收入来说,实在是太小了。因此,让农民灌溉无偿使用一定量的灌溉水,并对节约用水农户或企业实施补偿。

3.5改变膳食结构

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是饲料粮不足。耗粮型畜牧业(生猪、肉鸡)快速发展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短缺。因为生产1kg猪肉和鸡肉分别消耗粮食5kg和3kg,如果按1kg粮食消耗水1 m3计算,食用1kg猪肉和鸡肉则相当消耗水资源5m3和3m3。为此,适当减少动物性产品的消费量,尤其是猪肉和鸡肉的消费,从而压缩生猪、鸡的生产规模,即可减少饲料粮种植规模,可缓解水土资源压力。由此看来,转变膳食结构,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王庆锁 梅旭荣

第二篇:城市农业可持续的空间组织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日本和美国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及对上海城市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美日两国城市农业的可持续运作模式及空间组织,提出城市农业可持续的空间组织结构,以为我国城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农业,可持续性,空间组织结构,发展模式

随着乡村建设和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关注点放在农场与城市人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中,由此形成了一批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城市郊区的“租地种菜”和“有机蔬菜”配送网站。在当前食品价格上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社会背景下,城市中出现的这些农业活动和农业需求,是对食品安全、低碳城市建设、城乡融合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回应。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些人居环境中自然生长的社会趋势,而应该以一种积极科学的态度去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城市农业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就近农业生产以及将农业整合人城市经济生态系统对于解决城市食物问题乃至城市综合问题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然而我国目前对城市农业的认识和实践还停留在郊区农业这个层面上,中国都市农业中心(2002)给出的定义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市场、信息、资金、装备等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并紧密依托和服务于城市的区域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农业,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可以看出,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研究领域多在农业学科和经济学科上,与国际研究的内容发生实质性脱节,“单维度”“机械化”视角使得“城市农业”在空间上并未发挥其本身更多的内涵。

本文选取重点发展城区农业的美国纽约和重点发展城郊农业的日本进行全面研究,并对城市农业萌芽的上海進行现状调查,尝试归纳一种可借鉴的农业空间模式。

1.美国纽约城市农业空间模式

美国纽约市城区面积约789 km2,2015年人口达到855万人。作为美国第二大城市,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与中国上海极为相似。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成为城市农业兴盛地区的城市,却成为了美国城市农业实践的领导者。

美国规划机构从2005年开始将城市农业的关注点投向社区和区域食物规划系统,支持城市农业作为本地食物来源,制定食物系统规划,倡导食物都市主义。美国纽约市的城市农业空间模式就是在充分调查城市可利用闲置地(vacant)的基础上进行的城市农业空间布局。

1.1纽约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纽约市共有4类城市农业:机构农园、商业农场、社区花园和社区农场(表1)。

1)机构农园是指由纽约房屋管理局管辖的公共建筑用地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园,以及与非盈利组织GrowNYC合作的纽约公立学校农园。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主要功能是形成自产自销的闭合型食物系统以及重要的自然教育指导。

2)商业农场数量较小,主要分布于建筑屋顶。截至2012年6月,纽约市只有3家盈利性的农场,其均属于大型屋顶式农场。

3)据调查,在纽约市有超过490个社区花园(总面积约40.47 hm2),其用地性质属于社区或国家所有,由当地居民志愿者管理,其中80%的花园种植有农作物。

4)社区农场面积较大,一般在3 000 m2以上。纽约市的红钩社区农场就是在非营利性组织的带动下成立的一个为红钩青少年进行教育实践和提供就业机会的社区农场。2003年8月,Added Value与纽约城市公园部门以及康奈尔大学合作,将红钩地区一处破旧的操场改造成为社区城市农业中心。红钩社区农场变成了一处供年轻人和老年入学习和使用的、充满生机的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自产的食物供给,为附近的孩子提供有价值的工作,形成上千美元的经济活动并提升了社区食品安全。

1.2纽约城市农业发展模式

1)寻找潜在发展空间。纽约的城市农业可利用的空间类型分为以下9种:空闲地,学校,开放空间,美国城市房屋局,地面停车场,绿道,私有公共空间(私人建筑商在公共场所建小花园、广场一类的场所,建成后公开使用或限制访问),院落空间,屋顶。研究表明,布鲁克林和南布朗克斯有大量小型可利用滞留地,中心城区所提供的可利用空间较少。

2)统筹相关参与者。纽约城市农业相关参与者分为以下4类:城市农民和园艺者、支持组织、投资者以及政府。农民和园艺者来自不同的组织或个人,有些可能是留在城市中的低收人人群,有些是社区的居民或是学校的学生。支持组织,即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农业中充当联络员的角色,他们为农场提供工具、材料和成本资金,进行研究和推广,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帮助和培训,鼓励政府和城市机构制定完善的政策以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农产品销售。投资者通常是一些支持城市农业和城市食物系统项目的私人基金会。在纽约,有超过10个基金组织活跃地资助着城市农民、园艺者和相关组织。基金组织帮助非政府组织提升内在能力,投资复兴发展整个社区。在纽约,许多联邦、州立和地方政府都共同参与制定城市农业,提供设备和必需品,如木材或是堆肥设备等,同时与城市农业组织签订合同。提供项目和技术援助。以及建设和维护帮助。

总之,农业活动的空间已经与城市现存的空间肌理相融合。通过筛选、调查,农业的生产、运输、使用和回收空间与城市社区、组织和政府的协调配合,形成了一条高效联动的独特产业链。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参与者之间的理解和协作使得空间利用效率达到最优,从而实现了人与土地的高度契合(表2)。

2.日本城市农业空间模式

日本城市自发性的农业活动始于1924年京都城郊,被称为市民农园,随后因二战消失。1969年开始,日本重新设立市民农园,开始了政府参与的城市农业发展阶段。

从表3可以看出,日本的城市农业类型以农园为主,空间类型为边缘镶嵌,大多分布在郊区地带,按照距居住区远近分为邻近型(4 km内)、日归型(30 km内)和滞在型(2-3 h车程)。这与我国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兴起的周末农场的性质相似,是城市农业在城郊发展的一种场所式模式,这种模式的首要出发点是致力于倡导城市人的休闲和健康生活方式。

3.上海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通过对上海市城市农业的线上与实地调研,发现上海市目前的城市农业处于一个起步兴盛、发展散乱的状态。城市农业组织者从个体的居民到群体的政府均有所涉及,农地空间除最初的城郊型农业与学校实践农田外,屋顶、阳台、创意产业园甚至是公园均开始出现。遍地开花却无法可依,现存的城市农田只能通过在权属清晰的空间内(如军区食堂屋顶的“菜园”)存在,一些城市边缘区的居住社区,如上海梅陇镇的居住社区,在梅陇镇政府的新管理方式下开始私家小菜园的建设,这是政府在城市农业缺乏相关政策依据的情况下采取的符合目前法规要求的管理办法,即在一些有条件的小区允许居民在自己的院子里进行蔬菜种植,并与梅陇镇农业服务中心合作给予技术指导。在没有自家小院的小区,政府鼓勵居民用蔬菜“绿化”家园,阳台种植开始出现,同样做法也出现在宝山区政府倡导的“阳台菜园”项目中。

在市民需求与管理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的条件下,部分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寻找方式来改变这种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是公园管理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开始关注城市农业,并陆续将其付诸实践。表4是上海目前存在的城市农业机构与部分运营者的分类情况,可以看出,社会权属空间在当前占有绝大部分比例,并且多数是自产自销型模式,农业产业链较短,其社会影响力较小。

4.可持续模式总结与展望

可持续的城市农业体系是一个闭合的生态系统,它分为宏观(城市农业空间公共政策)、中观(城市农业空间布局)以及微观(城市农业技术支撑)3个方面。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强调城市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与城市的共生,形成闭合的生产消费循环体系。日本的城郊农园与美国纽约的城区农业为上海及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首先,他们均从城市规划和设计上确定了农业的法律地位,为农业多功能发展留出或重构可利用空间。其次,美国纽约的生产者-联络者-支持者-决策者的四位一体参与模式使得城市农业空间得到有效利用与发展。综合以上研究提出城市农业的可持续空间组织结构:其中,政策决定者是所有空间的统领者,由其进行可使用空间的分配与监测:组织者对单项子空间进行使用规划,并通过慈善机构的介入进行财政和不同空间的人力或技术支持。在空间布局上,除最基本的生产空间与食用空间外,还应加入社会影响较大、需提供相关技术政策支持的分配空间与回收空间,通过将生产者的农作物进行社会群体化的分配(不同规模的群体,单位、社区或市场)与社会共享,使农业紧密融合于城市,达到效用最优化。社区餐厨处理机、分散式回收系统的使用使农业效能达到最大,最终形成闭合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城市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发展,政策上的支持与统筹,空间上的分析与布局,以及各类农业发展机制的研究与创建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郑娟娟

第三篇: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分析

摘要:农业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推动我国自然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进行土地资源模块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就必须对农业土地资源实行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这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保障。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在近些年来被我国社会发展所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与体现。另外,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可以保证后代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后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如何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分析

(一)中心思想:人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农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土地资源要想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将土地资源更为丰富的保留下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当代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也绝不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包含内容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其中包括:提高增长的速度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通过相应的改善来设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就业、医疗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应该在发展的前提之下,对技术发展和环境之间进行协调和适应,从而更好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三)重要性

开展土地资源的评估,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长久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也是进行土地规划的重要依据。在许多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估,有效的实现了对于农业土地长久规划的科学性指导。

二、建立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评估体系

(一)土地评价发展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

对于土地的评价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主要就是对土地的潜在价值,土地的适应性以及经济性,生态性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土地进行考核,才可以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还可以合理的对土地进行规划,进行模块化的应用,进而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体系的构筑原则

1、客观性

要想实现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建立起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的构建,建立起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这样才能够更为可观的评估土地的价值。一般来说,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条就是要遵循客观性。土地资源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对其进行的规划就应该是怎样的。农业土地资源在各地区的情况都有所差别,如果进行模块化的管理,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分析。既要注重区域的共性,也要区别区域的特殊性,将共性和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方法。

2、全面性和独立个性相结合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要注重全面性,所谓的全面性,主要就是指要充分的考量土地资源的每一个细节,对于系统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土地资源系统反应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长久发展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还应该注重其独立性,每一个系统都应该有其不一样的发展要求,这在土地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中非常重要。

3、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进行任何一项体系评估的重要原则,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更是应该注重其操作性。如果只是对土地资源有了一定的分析,却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那么将失去评估的意义。比如对该地区的土地进行模块化的应用,一方面应该对其长远发展做出规划,另一方面更是要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可以包括具体的应用措施,应用方法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应用效果,只有真正的实现其可操作性,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结束语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对于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农业土地资源在我国确实有限,要想确保在未来的长久使用和发展,为子孙后代谋取更多的福利,对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凌云.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郑新奇,范纯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0,04:97-100.

[3]范纯增,于守悦,郑新奇.山东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02:90-93.

[4]白瑞娜,谢世友,赵昆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784-18785+18789.

作者:祝海强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科技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