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论文

2024-04-14

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论文(精选8篇)

篇1: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论文

水文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就必须先了解和认识水文。水文,是指研究水的分布情况以及运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要进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要先了解水的运动规律以及具体的分布情况。面对水资源紧缺,我们必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给予必要的重视,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研究,知水而后用水。只有对水资源的开发及水资源的规律进行研究,而后才能够拿出合理的用水方案。具体来说,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文工作的信息化服务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水文工作的任务之一便是收集水资源分布情况及运动规律等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进行可持续水资源发展建设。第二,水文的预测预报工作有助于防洪抗旱工作的开展。通过水文对洪涝及旱情及早掌握,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减轻洪涝或干旱对人们造成的损害,同时通过水文研究,能够把握当地的水资源运动规律,进而预测当地的洪旱灾害发生时间及其他情况,进而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治理。第三,水文监测和水资源评价功能,提高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通过对全国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各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缺水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资源的调节,如“南水北调”工程,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这样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问题;通过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了解当地的用水情况及水质情况,进而根据调查情况拿出具体措施,节约水资源,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水文基础设施为水利工程发展和建设提供支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建设,而水文基础设施为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水文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的问题及建议

水文主要是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价,包括对全国的和各地的各个流域水资源的情况,如水资源的调动情况和当地的工农业用水分配情况、水质情况、水资源变化情况等,以及各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如湿地调节情况,各流域的干旱或洪涝情况,水资源的保护情况如污水排放等。通过水资源的监测进行水文评价,进而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当下的水文监测评价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水文监测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为水文监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怎样将先进科技运用到水文监测中,使之更好的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是目前的一大难题。先进仪器的研发和监测人员的培训,是当下比较重要的问题;第二,人类活动对水文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影响。一直以来,南水北调等工程虽然暂时性的缓解了水资源紧缺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对水文研究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及自然循环功能受到阻碍,进而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由于人们用水不加以节制,水资源浪费严重。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进入江海河流,造成了水质破坏。这些问题都加大了水文工作的难度;第三,水文工作的信息化力度不够,资料整编工作为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负担。虽然目前水文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但是信息化并不完整和全面。比如,有的地区水文监测系统不够完整,导致监测结果出现偏差。有的站点实现了监测信息化,但资料整编主要依靠人力,工作人员在整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导致最终分析结果不合理或者资料不齐全;第四,水文基础设施不完备,建设水平不均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不够。要使水文更好的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行先进的检测仪器研究,将先进科技引入到水文监测中来。并且要加大对水文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尽快掌握最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监测水平;第二,加强对人类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工作。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文监测只是基础,必须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尤其是水资源的节约与水质保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水资源利用规定;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各地水文监测部门都要做好本地的水文监测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监测系统。国家要整合所有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水文监测信息化平台。第四,加强水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不同,对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同。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水文监测工作难以进行到位,监测水平也与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这一现状,需要国家财政进行拨款,或者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真正重视水文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基础设施。

4结语

总之,水文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进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好水文监测,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文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水文监测水平,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而使水文能够更好地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

篇2: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论文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源泉,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工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水。一旦水资源出现紧缺,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面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我们必须节约水资源。而节约水资源的表现之一,便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有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其主要思想既要满足当下的用水情况,又不对后代的水资源利用造成威胁。只有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2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水文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就必须先了解和认识水文。水文,是指研究水的分布情况以及运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要进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要先了解水的运动规律以及具体的分布情况。面对水资源紧缺,我们必须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给予必要的重视,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研究,知水而后用水。只有对水资源的开发及水资源的规律进行研究,而后才能够拿出合理的用水方案。具体来说,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文工作的信息化服务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持。水文工作的任务之一便是收集水资源分布情况及运动规律等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进行可持续水资源发展建设。第二,水文的预测预报工作有助于防洪抗旱工作的开展。通过水文对洪涝及旱情及早掌握,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减轻洪涝或干旱对人们造成的损害,同时通过水文研究,能够把握当地的水资源运动规律,进而预测当地的洪旱灾害发生时间及其他情况,进而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治理。第三,水文监测和水资源评价功能,提高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通过对全国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各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缺水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资源的调节,如“南水北调”工程,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这样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问题;通过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了解当地的用水情况及水质情况,进而根据调查情况拿出具体措施,节约水资源,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水文基础设施为水利工程发展和建设提供支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建设,而水文基础设施为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水文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的问题及建议

水文主要是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价,包括对全国的和各地的各个流域水资源的情况,如水资源的调动情况和当地的工农业用水分配情况、水质情况、水资源变化情况等,以及各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如湿地调节情况,各流域的干旱或洪涝情况,水资源的保护情况如污水排放等。通过水资源的监测进行水文评价,进而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当下的水文监测评价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水文监测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为水文监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怎样将先进科技运用到水文监测中,使之更好的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是目前的一大难题。先进仪器的研发和监测人员的培训,是当下比较重要的问题;第二,人类活动对水文的研究造成了一定影响。一直以来,南水北调等工程虽然暂时性的缓解了水资源紧缺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对水文研究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及自然循环功能受到阻碍,进而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由于人们用水不加以节制,水资源浪费严重。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进入江海河流,造成了水质破坏。这些问题都加大了水文工作的难度;第三,水文工作的信息化力度不够,资料整编工作为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负担。虽然目前水文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但是信息化并不完整和全面。比如,有的地区水文监测系统不够完整,导致监测结果出现偏差。有的站点实现了监测信息化,但资料整编主要依靠人力,工作人员在整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导致最终分析结果不合理或者资料不齐全;第四,水文基础设施不完备,建设水平不均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不够。要使水文更好的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行先进的检测仪器研究,将先进科技引入到水文监测中来。并且要加大对水文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尽快掌握最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监测水平;第二,加强对人类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工作。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文监测只是基础,必须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尤其是水资源的节约与水质保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水资源利用规定;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各地水文监测部门都要做好本地的水文监测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监测系统。国家要整合所有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水文监测信息化平台。第四,加强水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不同,对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同。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水文监测工作难以进行到位,监测水平也与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这一现状,需要国家财政进行拨款,或者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真正重视水文监测工作,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基础设施。

4结语

篇3: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论文

1 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1.1 水文监测的重要作用

水文监测所提供的数据, 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管理与保护水资源, 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 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为防洪和抗旱提供数据支持, 为河流两岸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数据, 在水利规划设计中, 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1.2 水文监测工作面临的形势

在现有的科学体制下, 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相关领域对水文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在现在的水文监测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传统领域的相关工作, 还需要立足于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要求, 找准水文监测工作的切入点, 更好地发挥水文工作的相关特点, 泪水流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起到护盘的作用,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1.3 水文监测的服务内容、方式方法和主要特点

1.3.1 水文监测的服务内容。

水文监测的主要工作, 是服务于水资源的保护, 对一个流域内, 或者跨流域的水资源调动, 河流两岸的农业及工业用水的分配, 水源地的水质监测, 上下游水质的变化, 河流两岸生态环境的调整, 和刘汉奇和汛期的预测, 以及污水排放进行观察和监督。

1.3.2 水文监测的主要特点。

新时期水文测报工作有4个特点, 即:传统性、随机性、标准性、及时性。

2 新时期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加, 使得水文监测预警预报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 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 是各种防洪工程以及其他人工设施的建设, 还有对水系两侧的综合治理, 是水文条件产生了新的变化。水文监测站要及时掌握流域内的工程情况, 预测水温变化情报, 对河道行洪进行科学规划, 对水文资料进行实时监测, 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行突发情况预案, 以应对出现的各种可能变化。这时需要监测和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水位流量单值化的分析、测流方式的精简分析、各种测流系数的试验等。

第二, 新技术在水文监测方面的应用, 对相关的水文监测人员, 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 卫星遥测技术, 微机测量系统, 超声波水位测量计, 以及固态储存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 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只有不断的学习, 尽快地掌握新的技术及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方法, 才能紧跟时代社会的发展步伐, 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

第三, 人类的各种活动的影响, 改变了水文监测的传统工作模式。为了改变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 北方过于干旱的现状, 满足北方尤其是京津地区的用水问题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 以及各河流流域内城市居民用水对河道的引水工程, 农田灌溉的大量用水, 以及国家治水方略的各种调整, 环境变化对河流的影响以及部分河流在大部分时间内干旱, 断流情况为水文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应对现有的这些新问题, 我们必须走出原有的固守的面工作模式, 增加水文巡测, 以及水文调查的工作力度, 对流域测流, 流域水量变化, 以及各引水口的控制进行加强, 同时应该注重小流量的测验工作。

第四, 资料整编与测验工作的脱节, 难以通过资料整编指导测验工作。

从八十年代以来, 计算机的使用代替了人工计算在水文资料整编工作的作用, 这种变化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缺少了人员对原始资料的合理性检查, 工作人员不接触原始资料, 计算机又不能代替人工进行审核工作, 使得流域内个观测点的一致性审查无法进行, 得出的结论有些偏差, 个别站点的资料不合理, 上下游的观测水两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在资料整编前后观测的资料进行合理审查, 不能盲目夸大科技的作用, 在资料整编成果的质量可靠性方面, 人员的主动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第五, 日常测验工作与分析研究结合不够, 导致重复劳动、无效劳动。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培养和锻炼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 提高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 使日常监测工作中, 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 提高了劳动效率, 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和, 准确性, 增加检测工作对相关水文管理的帮助程度。

第六, 在当前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中, 由于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较多, 范围较广, 涉及到的地狱级人员比较广泛, 所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水平较低, 不同地域的差别较大, 需要更多的完善, 减少各地域的差距, 提高平均水平。同时, 需要加大对水文巡测系统的投入, 在重点地区, 重点水域, 建设自动测报系统, 以适应现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文管理的要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必须做好水文工作;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的需求, 同样会促进水文现代化的发展。水资源的管理, 需要多学科, 多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在进行水资源管理时, 需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 共同推进虽然工作和水资源管理的健康发展, 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念, 以及现代的科学管理技术以及设备, 开拓创新, 在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的领导下, 尽量完美的完成水利水电工作, 为社会经济发展, 以及抗旱防洪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彦东.控制ET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J].海河水利, 2007 (1) .

[2]张年田.浍河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对策思考[J].山西水利科技, 2009 (4) .

篇4: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论文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文;重要性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同时我国又是水资源小国,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不仅增加了对水资源的利用,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环境还造成了破坏,我国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双重压力,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认识水文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加强水文基础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水资源指的是一定范围内水量的总和。根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比世界大部分国家水资源占有平均值低很多,甚至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百分之一。

另外,目前我国城市用水主要是利用淡水资源,每年城市淡水取水量占到城市总用水量的8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利用淡水资源,可以降低一定的水资源加工成本,但是我国的淡水资源有限,长期超量开采,对城市水文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在水资源的加工工艺方面,我国较国外先进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水加工工艺的好坏对水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也关系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我国先后出台了几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但水资源利用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2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1水文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水文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水文预报的相关信息,可以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2)水文工作为水资源的管理与监测提供全面的支持,促进水资源评价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3)水文基础工作的实施,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等提供可靠的服务,促进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为水资源的储备与保护作出贡献。(4)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可以保证水资源利用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服务。

2.2新形势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面对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国际化发展的形式,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新时期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人们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2)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够改善我国水资源开发现状,并加强了水资源环境的保护;(3)新时期下,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依托于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人们用水安全。

3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建议

在新时期,我国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离不开水文工作的实施与创新,根据我国目前水文建设中存在问题以及水资源利用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保证水文工作能够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1建立完善的水文站网机制,提升对水资源利用的监测能力

建立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主要包括旱情、水情、水资源质量监测站网等,提升水文工作的效率,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好的服务。

由于气候、地质等方面的因素,我国一些地区常年少雨,旱情严重。建立旱情站网,设立完善的旱情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地将全国范围内出现旱情的地区情况反映给相关的部门,方便有关部门第一时间提出应对措施,为抗旱决策以及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汛情预报也是水文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水情监测站网,可以对各地区的水情进行预报,为防汛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水资源的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水资源的质量监测工作是水文工作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站网,根据水质情况,为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支持。

3.2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证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制度基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对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此要想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就要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机构管理的效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并提高制度的灵活应用水平,强化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为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环境整改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第二,增强对水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深层意识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内在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基础,过去“人定胜天”思想使得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远远高于对其进行的保护,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突出也加剧了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阻力。为防止环境的“复仇”,水资源管理中就要注重从意识层面提高资源结构优化与利用水平,特别是针对干旱、洪涝灾害频发的区域,要增强对河道的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协调水与人之间的关系,随时做好抗洪抗旱的宣传和理论准备,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要将未雨绸缪思想根植到工作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脑海中,同时要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建立水污染、旱涝预警体系,做好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

第三,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落实节水行动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的重要方面。只有理论方面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最终是否有成效还是要靠行动实践来证明,节水意识需要落实到行动中来。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节约用水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通过节约可以确保全球水资源的总量,并维持水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生产、生活的污水、废水排放量,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后投入治理的成本,并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对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区域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3.3加大水文建设的创新性,提高水文综合服务水平

新时期下,水文基础工作实施也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水文信息化体系,可以提高水文工作综合服务水平。

首先,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水资源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一个统一的水文信息平台,这样可以提升水文测报能力,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对水文信息、地区降雨量、墒情的自动传播,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方便。

其次,不断提升水文资源信息共享,建立统一而又具有区别的水资源数据信息库,建立全国范围的水资源信息库,同时根据各个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同情况,设立分项信息数据库。利用信息网络化技术,实现这些数据信息的共享,不仅可以提高民众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还能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提供较为便捷的优质服务。

4总结

我国水资源利用形势非常严峻,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文工作是我国社会基础性工作之一,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水文站网体系的建设,利用先进技术,加大水文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地提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服务水平,为我国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莉莉.浅谈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J].水文天地.2012(6)

[2]唐立新.浅谈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J].百家论坛.2013(14).

篇5: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论文

1.1提高承载力

黄河可供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需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弱,若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水资源量严重匮乏。2013年供水价格调整后,工农业用水成本依然偏低,用水户仍以满足自身最大需求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注重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相互影响,做好地表水、地下水的有机协调,综合规划,宏观调配,实行除害、兴利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注重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生活、工农业、生态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基本水量需要。

1.2持续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保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将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有机结合,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水资源,满足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有机结合;对水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兼顾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

1.3依法管理水资源

针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法律手段是依法治国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律为基础,用法律约束水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并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依据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办法,精细调度、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引水,依据法律、制度和办法,从控制各个引水口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引水总量的目的,依法管理、调度黄河水资源。

1.4联合调度

加强黄河干支流梯级水库开发,实行大型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调节黄河可供水量与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缓解供需矛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控制排污口,限制排污总量。积极培育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5细节入手,宏观调控

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量控制引水总量,实行计划引水、指标引水。严格引水程序,实行用水申请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流量、用水时段、取水用途控制,提高引黄供水的预见性,增加水量调度的严肃性。从细节入手,严格控制各个引水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统筹考虑水资源分配,宏观调控,以供定需,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多措并举

制定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把握水资源利用形势,把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放在首位,增强可预见性。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履行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权,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多措并举,合理调配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

2建议

2.1节约用水

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促使水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增加科技投入,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合理减少工业用水,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加大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轻引黄供水压力;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水资源持续供给能力。

2.2加大管理力度

统一管理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良策,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严守三条红线

篇6: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 世界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印度 加拿大 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 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 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 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 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 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 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

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 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

美国同等草地的1/27。(2)土地浪费严重。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1986-1996 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城镇用地人均已达133平方米。城市闲置土地占5%,其中还有40%属于低效利用;二是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到1997 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74 万亩。1991-1996 年全国设立各类开发区达4210 个,开发区闲置土地就达61 万亩;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粮食安全将是解决世纪中国人口吃饭问题的关键。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例如,我国在新修订的“十一五”规划中就对长三角和京津冀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即使同一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也要重新修订或设计同类规划。要提高土地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对规划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减少规划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并增强规划的标准化。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我国对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全国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除保护土地资源、保证其生产力的持续性外,还应调整各业用地矛盾,使其用地结构能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这是同发达国家持续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我国人地关系极其紧张,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可定义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土地的有限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配置也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才能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就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在政府干预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如何用科学方法制定同其法律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实地的整套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为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微观管理指的是具体土地利用活动的管理。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要密切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4)调整、优化工地利用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工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是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5)要把提高工地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要坚决实施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战略性措施;在林业生产中实施将“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注意大江大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带的植被修复与水工保持;在城市化、工业化及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态城币、绿色城币和生态工业与绿色工业,改善城区与工矿区的国工资源品质。

(6)要加大工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

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1)土壤侵蚀

(2)土地荒漠化

(3)土地盐渍化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5)土壤性质恶化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篇7: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论文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要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汪部长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黄委会相继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同时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应当从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好、使用好现有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只有我们都能牢固树立这种思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就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重点缺水省份之一,当地水资源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黄河是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资料显示,1951-黄河进入山东河段年均径流量为382亿m3(高村站)。其中50年代高村站年均来水量为462亿,到80年代减少为380亿,90年代高村站年径流量仅有212亿,较多年平均偏少45%。由于流量严重偏少,致使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断流量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且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从引黄形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仅黄河下游就修建引黄涵闸96座,其中山东63座。灌溉面积在660hm2以上的大型引黄灌区19处,设计引水能力2423.3m3/s,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总灌溉面积约200万hm2,自1965年复灌以来,全省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70年代的70多万hm2,增至200万hm2,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70年代年均引水量为49.93亿,90年代增加到69.68亿,其中由于全省干旱,年引水达123亿,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工程,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黄河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4.1面临的形势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整个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河道径流量减少,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污染严重,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加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水法》的实施虽然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地方政府的干扰等因素,黄河水行政执法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及沿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之执法队伍缺乏对地方的约束力度,工作开展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地方水事纠纷或者水事矛盾处理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尤为突出。

4.2存在的问题

4.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料显示,黄河河川年径流量为580亿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200亿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亿m3后,剩余的可供水量为370亿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0亿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0亿m3。而据预测,在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到总需水量将达到520亿m3,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2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特别是山东黄河的主要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来水,二是长平滩区、大汶河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黄河,污染程度逐年增大,水质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个别月份超标发展到近几年的只有个别月份不超标,甚至全年超标。据资料统计,黄河干流60%以上河段水质属Ⅳ-劣Ⅴ类,污染十分严重。

4.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工程配套设施较差,管理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浪费十分严重。

5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5.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尤其是黄河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水法》的实施,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引黄供水等相关办法、条例、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5.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行以流域或区域的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障。在一个多部门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下,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配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流域与地方区域的事权划分,实施统一管理。二是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计划用水、放水通知、取水许可等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实行流量断面控制,地方政府负责用水配水,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积极呼吁出台《黄河法》,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依法维护黄河水工程安全和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厉行节约用水,以水定产,限制发展高用水产业,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经济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实施丰蓄枯调,确保实现黄河河道不断流的奋斗目标。

5.3狠抓流域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质不超标

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黄委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由黄委会统一负责,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像黄河防汛一样,积极呼吁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实行省(区)界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河务部门要加大黄河水资源监督力度,依法实施动态管理,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黄河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

5.4提高治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陈旧落的、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黄河涵闸管理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涵闸管理规范化、水量调度科学化。为黄河“四不”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持。

5.5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态势,采取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增强预见性、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内容上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5.6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水意识

黄河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是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利资源。要使广大用户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将用水利益相关的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以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8:水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论文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

1 引言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工业发展迅速, 水资源日益恶化, 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因此, 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水资源是万物生存的基础,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水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能源, 现阶段, 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 但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对于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水资源危机也日益增强。对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强水资源管理, 这样才能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另外, 加强水资源管理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由此可见, 加强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实现水资源管理目标, 每个公民都应该努力培养自身水资源保护意识, 尽量发挥水资源功效,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水资源管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认识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现阶段水资源管理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将水资源管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并有效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 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3.1 建立健全需水管理战略

现阶段, 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 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比较低,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 必须将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等因素纳入水资源利用规划中, 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水资源的导向作用,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外, 还应该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 逐渐健全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并且将水资源节约与社会经济合理布局相结合。在工业发展中, 应该加强对污水进行循环利用, 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在城市用水方面, 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升级, 尽量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只有从社会各行各业调整水资源利用结构, 明确布局, 完善配套设备, 才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3.2 提高水行政管理能力

新时期,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镇规划建设水平逐渐提高, 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为了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必须充分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水资源行政管理能力, 对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治水指导思想方面, 必须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2) 在水资源治理方面, 应该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促进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3) 在水资源治理方面, 应该将其与用水安全管理、水环境治理相结合,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3 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

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 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力量, 对此, 应该加大资源节约利用宣传力度, 增强民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 这样才能切实做好水资源管理。对此, 政府应该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水法》, 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懂法、守法, 在日常生活中, 节约用水, 坚持水资源重复利用, 具体的宣传方法有电视宣传、广告宣传等等。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 可以使人们形成良好的保护水资源意识, 对水资源进行重复利用, 比如, 洗碗水可以用于浇花;洗衣用水可以擦地板等等。

3.4 实施维持粮食安全水资源保障战略

我国农业发展迅速, 因此, 农业用水的比重也比较高,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 必须采取适应的水资源保护策略。在农业灌溉方面, 必须完善配套的节水设备, 建立节水型灌溉农业, 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率, 尽量减少农业用水比重。另外, 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还应该建设水资源调配工程,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水资源结构, 加强水源置换。另外, 不仅需要为农田发展提供丰富的、优质的水源, 而且还应该加强水资源收集利用技术研究, 合理利用再生水、雨水等水资源, 对其进行净化利用, 并用于新建灌区,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而且还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3.5 实施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用水战略

我国很多地区地表水开发过度, 因此, 地表水严重短缺, 很多地表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对此, 必须通过开采地下水维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因此, 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比较严重。对此, 应该合理利用河道水资源, 对河道内外水资源供需的平衡性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水资源, 然后再合理调配水沙、水盐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河道水资源, 并且维护河流健康。新时期, 各行各业发展迅速, 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对此, 应该合理配置水资源, 这样才能退还被挤占的地下水资源。为了有效维持湖泊生态水水位以及地下水位正常, 应该合理调整各类水资源, 保障河道生态环境流量。

4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4.1 提高水资源管理创新意识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 应该不断创新管理制度, 对此, 应该加强对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的培训工作, 使其能够意识到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因此, 必须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其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作用。另外, 还应该适当提高水利部门的力量, 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利, 将水资源合理利用置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对水资源利用进行合理评估, 然后将评估结果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

4.2 建立健全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制度

(1) 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制度。严格依据水资源总量控制要求, 在根据流域为单元的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 明确各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取水许可总量, 严格核定各级用户的取用水量、换发或者发放新证, 明确取用水户的取水计划、取水量等等, 并且对其进行水资源管理教育, 使其能清楚的认识到节水目标、退水水质要求等等。除此以外, 还应该严格规范取水许可管理, 严格规范水权分配、转让等行为。 (2) 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对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也应该加强管理, 从源头控制做起, 合理开发并利用水资源。另外, 还应该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规划、各类项目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水资源论证, 使得水资源管理能够在国家宏观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发展。

4.3 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制度

各个流域和区域应该首先需要合理预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然后对年度来水量进行预测分析, 在此基础上制定水资源分配方案, 确保水资源分配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对水量调度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取水户, 应该建立健全年度用水计划的制度, 并加强监督里, 使得取水户能够严格依据相关规定取水、用水。另外, 还应该建立健全节水绩效考核制度, 形成奖罚机制, 如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比较高, 则应该予以适当的奖励。除此以外, 还应该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水资源的工序状况, 坚持社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水资源供求计划。

4.4 创新监督体系和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还必须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体制, 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与此同时, 必须建立有效的奖罚机制,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在监督体系方面, 应该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 对各行各业的水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和监督。除此以外, 还需要对水资源管理决策者进行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其政绩相挂钩。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水资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优化水资源配置, 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此, 应该加强宣传工作, 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明确意识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然后对各行各业水资源利用情况加强监督, 并且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合理调配水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堂, 郭洁, 刘迎迎.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华东科技:学术版, 2015 (10) :138.

[2]管华.加强水资源管理,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14) :250.

上一篇:2011元旦联欢晚会开场白下一篇:公路工程竣工资料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