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断和综合防治

2022-09-11

1 病原特性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是疱疹病毒科-型疱疹病毒亚科, 具有疱疹病毒群的所有特征。

ILTV只有一个血清型, 用标准抗血清所做的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证明所有的毒株具有广泛的抗原相似性, 但不同毒株的毒力不同, 其对鸡和鸡胚的致病性有差异, 在细胞培养物和鸡胚绒毛尿囊膜形成的蚀斑大小和形态也不尽相同[1]。

ILTV能够在鸡胚和许多禽类细胞上增殖。病毒最适宜在鸡胚中增殖, 用病料接种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 鸡胚于接种后2~9 d死亡。病料接种的初代鸡胚常常不死亡, 随鸡胚传代次数的增加, 鸡胚死亡时间缩短, 并逐渐有规律地死亡。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主要感染鸡, 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 但常发生于中鸡和大鸡;以成年鸡症状特征最为明显。人也偶尔会感染。

2.2 传染源

病鸡、强毒免疫鸡和康复后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病鸡可长期持续的感染排毒。

2.3 传播途径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经上呼吸道及眼内传染。易感鸡与病死鸡或其污染的工具、设备及人员等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发生感染[2]。

3 病理学

3.1 临床病理学

主要病变位于喉和气管。在病变初期, 该处黏膜出现附着多量黏液的炎症, 眼观黏膜肿胀, 潮红。进而管腔变窄。病程1~3 d后, 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干酪样假膜。由于剧烈咳嗽和痉挛性呼吸, 咳出的分泌物中混有血凝组织。

3.2 组织病理学

主要在喉、气管有特征性重剧卡他性炎和纤维素性出血性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明显脱落, 残存的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增生, 核成空泡变性而肿大[3]。

4 综合防治

防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用中草药;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有3种。一是隔离病鸡, 加强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二是疫苗预防:分别于30~35日龄和80~90日龄做好传喉疫苗, 涂肛效果较好。三是治疗方案:应先以喉炎苗紧急涂肛接种, 12 h后用药。

5 疗效试验

5.1 实验方法与材料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哪种治疗方法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最有效。

实验动物:确诊为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鸡群, 罗曼蛋鸡500只, 180日龄时发病, 本市某养殖户提供。

实验设计:将发病鸡群分为二组, 即中药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 饲料及管理环境条件均一致。将重症的160只鸡平均分在二组, 中药试验组用1.2喉气散, 对照组用药物红霉素、病毒灵 (市售) 。

喉气散成份:黄连30 g, 黄柏30 g, 黄芪20 g, 板蓝根30 g, 大青叶40 g, 穿心莲50 g, 甘草50 g, 桔梗50 g, 杏仁60 g, 麻黄50 g等, 混匀粉碎, 过80目筛。

5.2 疗效试验

试验组用喉气散拌料3天, 2次/天, 每次拌料量为正常饲料量的1/3, 1.5 g/次·只, 自由采食。病重不食者, 单独逐只投药1.5 g/次, 2次/d。西药组:红霉素饮水, 2g/kg, 病毒灵拌料, 6片/kg, 连用5 d。病重不食者, 逐只喂药, 每次灌服红霉素5~10 ml, 病毒灵2片, 2次/d[4]。

6 结果与分析

6.1 疗效试验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6.2 分析

从表1可知, 从试验与治疗结果中得知, 用中草药和西药治疗传染性喉气管炎, 二者有效率差异显著 (中药组98%, 西药65%) 。用中药喉气散治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疗效显著, 而且产蛋率回升快。

7 讨论与小结

7.1 合理选用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不论强病毒疫苗或弱毒疫苗, 只能在疫区或发生过该病的地区使用, 而且要将未接种疫苗的鸡与接种疫苗的鸡严格隔离, 因为接种上述疫苗可造成带毒鸡, 向外界排毒。有该病发生过的鸡场, 有再次发病的可能, 要连续多年使用疫苗, 方可控制疾病的发生。鸡瘟疫苗对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因此, 这两种疫苗接种时间至少间隔7 d以上。

7.2 加强饲养管理

升高鸡舍和育雏器温度能增强雏鸡抵抗力。鸡舍、运动场地、饲喂用具经常保持清洁卫生, 严格坚持隔离消毒制度, 易感鸡不与病愈鸡接触。发生此病要尽快清除传染源, 迅速淘汰病鸡, 隔离易感鸡群。

摘要:传染性喉气管炎 (ILT) 是以危害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其病原是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LTV) 。其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并咳出带血的分泌物;剖检病变为喉头和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

关键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 甘孟侯.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11-23, 56-57, 192-194.

[2] 朱坤熹.禽病防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263-269.

[3] 林永祯.禽病传染病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13-216.

[4] 李健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与实习指导[M].杨凌:西北农业大学, 1995:118-121.

上一篇:重庆市江津区双福街道大豆生产现状及对策思考下一篇:试论农业经济现状及其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