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初探

2022-09-10

1 关于培养目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教育结构必须与一定的人才结构相适应。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90年代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 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动岗位, 就业者能较普遍地受到系统的、严格的职业教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 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抽样调查显示:“十五”期间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呈增长趋势, 但在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对中级工的需求仍居首位, 占40%;对初级工的需求占20%;而对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占40%, 呈大幅度增长趋势。从中可以看出,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级、中级、初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中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营销和服务。这必然对技术工人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只能靠职业教育来培养。我校这几年的发展情况, 完全证明了这一趋势。从招生情况看, 学校已经完全走出低谷, 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前几年, 学校用尽各种方法, 不需任何门槛, 只能招到一百多人, 纯粹是学生选择学校;而现在, 完全改变这一状况, 学校每年超计划完成招生任务, 没有超过录取分数线的, 一律不准录取, 生源质量得到保证。从学生分配情况来看, 这几年, 学生分配供不应求, 许多企业想和学校签定分配合同, 希望学生毕业后来企业工作, 学校因为担心学生不去, 不能履行合同, 而不签。现在, 学生就业方向, 不是小公司, 小企业, 而是经济实力强大, 科技水平高的大公司, 大企业。如:日本马扎克 (机床) 集团宁夏小巨人公司, 国家投资几百亿的宁东化工基地。今年, 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高职的提出要求是:控制规模, 提高整顿;而对中等职业教育, 提倡大力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在去年800万规模的基础上, 再增加50万, (2) 发生活补贴, 每人3000元, 发放率达90%以上, (3) 教育部每年出资2.5亿, 培训中职教师2.5万人。因此职业教育不仅需要继续大力发展, 而且还要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体系, 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就成了职业学校的根本目标。

2 贴近用户、适应需要的原则

贴近用户, 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就培养什么样人才, 这是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要求。在职业教育体系中, 中等职业学校所承担的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应该针对企业在该层次上所需要的人才结构来确定。如:随着科技进步, 社会急需既懂“机”又懂“电”的人才, 我校根据这一情况, 大力改革课程。现在, 纯“机”纯“电”的专业不开设, 取而代之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为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购进近千万元的数控设备, 开设了数控专业, 汽车维修专业。这些措施, 适应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 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3 瞄准岗位、重在实用的原则

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两个先天不足, 一是脱胎于大学教育的学科本位, 二是脱胎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应试教育, 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 而忽视了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职业学校应突破这种模式, 走进企业, 分析各种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瞄准岗位目标, 确定哪些需要学, 哪些不需要, 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着重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按照这一原则, 学校将过去四年中专改制成三年。三年内, 一年半理论学习, 一年半实践操作训练。从用人单位反馈回的信息看:学生动手能力强, 适应工作环境快。用人单位很满意, 效果显著。

4 综合发展、继续学习的原则

随着“终身教育”, “可持续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 从业者一生可能变换数次工作。因此个性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成为课程设置目标。这就要求对一些文化基础课要坚持不放松, 尤其是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科目还需要适当加强, 而对培养关键能力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 应在尊重科学, 但不恪守系统性的原则下, 有选择地增加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 删繁就简, 谋求学科间的关系, 互相渗透, 以期达到最大效益, 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5 关于课程结构体系的问题

公共课主要进行素质教育, 以一般培养与职业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尊重学科, 但不恪守学科性, 注意体现职业教育培养主线, 兼顾今后的专业学习, 使学生达到相当于高中的文化素质。公共课所占的时间大体上可安排三分之一。教学内容可按照素质教育与继续学习两者兼顾的要求, 大胆进行调整、删减、增补, 体现相对“宽”和“浅”的知识结构。以日本为例, 日本高职设置5个学科。其《电气专业》课程中, 教养课和专业课比例111:97.3, 其教养课等同于我国基础课。英国1 9 9 2年, 由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 (NCVQ) 出台国家职业资格课程。此课程,

不是培养某个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 而是培养广泛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 知识和理解力。专门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职业技能培养为关键。说到底就是针对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所负责的岗位、所承担的任务、所必备的水平哪些是必须熟练掌握的, 哪些是应该初步了解的, 进行系统分析。各种课程的开设也应围绕培养岗位关键能力这一目标进行。在知识的传授上, 应针对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特点, 增加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多实践、少理论;多归纳、少演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原则上安排为1:1, 但对不同的学科,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瑞典等国课程设置经验, 它们十分注重课程的弹性设置, 广泛增加选修课, 美国职业教育选修课量占30%, 瑞典构建了模板化课程体系, 即把课程分解为一些程度或侧重点不同的模板, 供学生选择。这样, 增加了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又保证了课程的系统化和一定深度, 为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工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迎来明媚的春天, 前途一片光明。只要我们既重视基础课程, 又注意专业课程的设置, 注意“广”和“专”的关系, 我们就能培养出高技术工人, 为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体制转变, 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急需大量新型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这一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等.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2004.

[2] 郭扬.关于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教论坛, 1998 (7) .

[3] 蒋乃平.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34) .

上一篇:大数据环境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下一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微文化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