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本体与对象的关系

2022-09-10

绘画艺术要求的重要原则就是对于画面整体的把握, 掌控画面的素描关系和整体的色彩关系。但是绘画是要求我们表现于客观或主观对象而进行的艺术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我所指的绘画行为并非为绘画进行时的参照对象, 而是画面最终呈现出来的定是某种或多种物象, 其必定是创作者自身内涵及修养的体现, 若是画出来的物象是“死的”, 那么我认为此并非带有生命活动色彩的艺术作品, 更像是机械一样的运作, 丧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拿户外写生举例, 户外风景写生是绘画艺术工作者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最直接的手段, 也是专业美术院系绘画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风景写生, 可以使我们渐渐掌握外光下物象的色彩关系, 提高对色彩的感知, 能够地控制色彩应用, 完成艺术创作。选景是极其关键的, 所选取的景色中最好是黑白灰关系明确, 有明显的色彩对比关系, 如若这些条件具备, 那么就非常有利于我们绘画写生的进行。在这些已有客观条件存在的基础上就要求我们在绘画中处理好自身与画面之间的关系, 这是笔者认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把握与画面的沟通则需要长时间的动手实践, 更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比如印象派在外光下创作, 印象派的画家们创作时其实并不是像通常人们所说的那样用画笔疯狂的挥洒着颜料, 充满激情的绘画, 这样的创作方式并非人人如此。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时, 能够领悟他们在感性的外光创作下极其理智的分析画面表现对象以及自我的知识内涵及思想感情。然而他们是要求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记录光的关系进而捕捉场景的瞬间。我认为他们这样的行为在写生时其实是非常理性的, 因为从历史来看他们有对于古典绘画传统的继承, 传统古典绘画是理想的要求, 印象派虽然做出了对传统的冲破但是他们还是延续传统的, 所以他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科学的分析物象的形体与光源关系, 对于一个场景的绘画表现并不是一天或者一刻所完成的, 而是接连几天或更长时日在某个时间点开始绘画, 画多日中的某个时间段, 因此从行为上他们严谨的处理作者与画面的关系, 极好的做到了处理景物与画面的关系, 即感性表现绘画而又不失理性思考。其次说到本体与自身主观情感的关系, 绘画时应该想到为什么去画画, 也就是说什么动力带给我去进行绘画行为, 这就是本体与主观情感的沟通, 高更的绘画作品所陈述给人们的情感是自身的主观思维所唆使高更本人前往塔西提岛去探寻其人生的本质“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高更绘画行为想要搞清楚的问题与思考也可以说是他绘画的动力。而今的我们绘画似乎不善思考为何而画, 虽然说绘画可以是无目的性的, 仅仅作为自娱自乐, 放松的一种手段, 但若想升华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 那么我们在绘画时也许真的要去做好对于自身欲望的思考, 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代国际艺术环境下许多的绘画者不甚了解如何处理本体与绘画对象的关系 (此处本体指画家自身) , 导致最终的绘画作品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 致而沦陷为“机械的制作”。这是我们当代的从艺者们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 当绘画时总是盲目的进行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思考, 调整与画作的感情, 或喜或悲从而五味杂陈, 如此来感受绘画所带来的灵魂的交流与感受, 视其为生命对象来进行沟通, 虽然这样的行为看似唯心主义, 却是绘画时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仅仅是两个客体 (画家与画面) 的交流关系, 更像是与自身灵魂沟通系, 不知大多艺术爱好者们是否有过同感。

正是有这种自我本体与客观物象关系和自我本体与主观情感的双重存在并且画家能够将这些因素相互“沟通”, 辩证的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 也许这才会使得我们的绘画创作变得更有价值, 在此笔记并不否定绘画所带给人们的轻松自在性质。艺术的生命性需要这种转换关系, 这样才能让艺术活跃起来。人与人之间沟通是最基本的, 是情感的交流, 绘画艺术行为又何尝不是呢?

摘要:谈及绘画, 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对绘画所表现的对象关系的处理。从我们开始专业而又系统的接触绘画时就了解了素描绘画的五大调子 (投影、高光、中间调、明暗交界线、反光) 和三大面 (亮面、暗面、灰面) ,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素描关系。其次我们进行色彩绘画时候注意到的色彩关系, 如冷暖关系、补色关系、环境色等等。这两者是我们科学认识的条件下存在的对于绘画行为的理性认知和技巧上的把握, 是最为基本的。

关键词:绘画,本体与对象,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书春.光与西方绘画艺术史[J].文艺争鸣.2010 (02)

[2] 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逻辑——以蔡国强之《草船借箭》为例[J].新美术.2009 (01)

[3] 刘毅青.光:从哲学史到艺术史——现代艺术的形而上学本性[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2)

[4] 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 (讲稿) 第四讲艺术史与“文艺复兴”的观念:从瓦萨里到科隆夫[J].新美术.2001 (04)

[5] 张淳.西方绘画中“树”图像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

[6] 尚竑.西方绘画的空间表现及其流变[D].中国人民大学2008

上一篇:我国公租房租金定价模式研究下一篇:浅谈水力学实验课程多媒体教学的设想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