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论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一、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概念、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一)税收执法的概念、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税收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重要的执法活动之一,它是指国家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适用于纳税人及其他管理相对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税收执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它是税务机关针对特定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或事采取的专门行为。(2)它以国家名义实施,体现着国家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3)它是税务机关依法单方面实施的行为。(4)它是税务机关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

税收执法是通过税务机关行使不同的管理职权来实现的。国家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关税收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众多的、有机联系的税收法律规范。税务登记、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管理行为,虽然种类不同,方式各异,但都是一种执法行为,都在行使着税收执法权。因此,税收执法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税收执法的过程。

(二)纳税服务的概念、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贯彻落实国家税法,更好地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项综合性税收工作,它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职责。

纳税服务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纳税服务的提供者即主体是税务机关,客体是纳税人。(2)纳税服务是基于法律对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要求而产生的,体现了征纳双方的地位平等性。(3)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法定职责,是税收行政行为的组成部分。(4)纳税服务的目的是通过税收行政执法行为法制化、规范化,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有效降低全社会的税收成本,促进税收环境的优化。(5)纳税服务的内容是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

纳税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等各个工作环节,分布在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工作中。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一)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共同之处

1、二者有共同的目标

税收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税务机关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才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税收执法的目标就是:税务机关履行职责,完成税收职能,打击涉税犯罪,纠正税收违法行为,促使管理相对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并创造法制、公平的税收环境。而纳税服务的目的同样是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纳税服务体系,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营造一个法治、公平、文明、高效的税收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可见,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

2、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税收工作是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载体,离开了税收工作就谈不上执法,也谈不上服务。从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含义和内容可知,二者同样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代会都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当包含“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这几项职能均直接或间接地融入了服务的理念。税务机关作为税收行政执法部门,在税收工作中执法与服务的主体都是税务机关,客体都是纳税人,服务行为必然寓于执法过程当中,因此,二者显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税收执法的过程,也是为纳税人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体现着法律的尊严和税务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纳税人对税收的态度。执法水平高,有利于消除纳税人的对抗心理,改变纳税人对税收的消极态度;服务质量好,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因此,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两种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不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不同。

(1)执法就是执行法律。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已经载入我国的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权利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具体贯彻执行。这种执法行为能够直接产生特定的行政法律效力和后果。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依法治国的思想和理念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治税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依法治国是依法治税的前提和条件,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之一。而严格税收执法则是实现依法治税的手段。

(2)服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为他人做事,为国家、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宗旨。党和政府中的一切工作人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服务是“三个代表”的本质体现,服务是对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服务是对管理相对人的人权和利益的尊重和保护。税收工作的性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从税收工作的实践看,服务工作贯穿于税务工作的全过程。纳税服务的内涵是要求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依法治税、规范执法,通过行政方式改革和机构改革,提高办税效率,降低税收成本。纳税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通过适当的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周到、高效的涉税方便,包括税收宣传、税法公告、意见反馈和举报投诉、纳税救济等公共服务,使纳税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或行使税收权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纳税服务不同于其他市场化服务,纳税服务是无偿的公共产品,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服务的本质是护法维权,通过推动税收的公正、公平,进而维护征纳双方的社会公信。广义的纳税服务则包括优化税制、完善税政,改进体制、健全征管,降低成本,提高税务行政乃至整个政府效率等方面内容,具有更高的要求。

2、基本内容不同

(1)税收执法的内容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所实施的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的行政行为。税收执法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和税款是否及时足额入库,以及税收对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实现。从征管法的规定内容上看,税收执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务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等五大方面。

(2)从纳税服务的概念可知,纳税服务的内容极其丰实。从征管法的内容上看,已把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直接涉及到保护纳税人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的条款就有近30个,还有多条通过规范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纳税服务的理念在税收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从税收工作实践上看,纳税服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办税服务、环境服务、援助服务五大方面。服务无止境。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的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和服务立法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服务内容将不断丰富充实,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规范。

3、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

(1)税收行政执法的原则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必须遵

守的贯穿于税收执法活动全过程的,对税收执法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根据税收执法的理论和实践,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法定原则(执法主体法定;执法权限、内容、手段法定;执法程序法定),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效率原则、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原则。

(2)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理念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税收工作实践来看纳税服务也有其遵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无偿性原则。

(三)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对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概念和异同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税收征管法实施后,纳税服务已和行政执法一样成为整个税务行政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背景下,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与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

显而易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降低纳税人的办税成本,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这是做好整个税收工作的前提,也是税收执法的基础。而良好的税收执法既可以为纳税人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可以提醒纳税人循规守法,避免事后加倍处罚的损失,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服务。因此,要树立税收执法也是纳税服务的观念,把从严执法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既把纳税人当作管理对象,更把纳税人当作服务对象。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工作,坚持服务与执法并重,努力做到在严格执法中提供优质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税收执法。

三、当前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存在的几种模糊认识和行为表现

(一)重执法、轻服务的单纯权力观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在诸多法律规定中,强调国家行政执法机关权力多、义务少,而强调管理相对人义务多、权利少,甚至没有在法律上对相对人的权利予以明确,导致一些税务人员仍然存在权力至上的思想,衙门作风严重,认为“我是执法的,高人一等”,将自己凌驾于纳税人之上,只讲权力,不讲义务,漠视纳税人的权利,甚至发生滥用职权的行为,造成纳税人对税务工作的逆反心理,严重损害了税务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片面理解服务的科学内涵,弱化执法力度

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建立和纳税服务工作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理解服务的科学内涵、忽视税务机关管理职能和弱化执法力度的现象。如:一些基层单位对纳税人提出的要求,缺少用法治观念思考问题,强调优化服务而淡化了对纳税人的管理, 忽视了执法的严肃性,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偏松、执法不严

的现象,以至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漏洞。基层单位出现的这些问题,反映出相当部分税务干部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认识上的误区,经常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

(三)职责与职权的缺位或越位

由于对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含义理解不清,致使不能正确面对税务机关所具有的执法与服务的双重职能,也不能正确认识纳税人所具有的管理相对人与接受服务者的双重身份。把本属于执法范畴的工作运用服务手段处理,或者把本属于服务范畴的事情采取法律手段来对待,造成职责与职权的履行过程中的缺位或越位。

四、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一)转变陈旧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对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关键是政府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一系列优质、高效、公开、透明和便捷的服务。因此,税务机关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时俱进,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执法向执法与服务的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形象性服务向实效性服务转变。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做到热情服务,牢固树立税收“四观”,建立良性互动的征纳关系。

(二)树立法治观念,严格执行税法

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观念,严格执行税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执法的随意性,维护税法的尊严和权威,杜绝执法中的不规范行为。依法治税不仅是“治外”更要“治内”。对税务机关而言,依法治税实际上是一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自我革命”。“治内”的重要内容就是“治权”,即制约税收执法权,执法不规范、执法随意性过大等问题有相当部分都是滥用、错用执法权引起的。要解决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坚持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指导方针。

(三)不断加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要加强礼貌服务。这是一切税收服务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税务人员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的表现。二要严格执法,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对某一纳税人的特殊宽容,就是对其他纳税人利益的损害,也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直接破坏。三要加强政策资讯服务。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把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告知纳税人。在普遍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重点企业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服务。四要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大力推行“一窗式”办税服务,大力简化程序和手续,最大限度减少纳税人的效率损失,降低纳税成本。五要鼓励基层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上大胆创新。纳税服务不能仅仅理解为推出几项便民措

施,还必须从根本上简化办税办事程序,创新税收征管服务手段,优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创新税收工作体制和工作模式。

(四)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税收工作中,执法与服务两大体系的有效运行及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二者监督制约机制的保障,必须建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一要公开办税制度。完善税收法规信息库,公开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公开办税制度、管理流程和服务标准,接受广大纳税人和全社会的监督。二要健全岗责体系。按照定责定岗、职责明确的原则,将执法与服务的职责和要求嵌入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岗位的整体合力。三要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和量化对执法和服务的管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四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税务人员在执法和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失职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五)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税收执法还是纳税服务,关键要看执法者的素质。因此,税务机关应从加强自身学习入手,使每一位税务干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从而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辅导、培训、咨询等系列服务。

总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执法中体现出服务,服务中蕴含着执法。这两种行为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既存在着紧密联系,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作用,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二篇:税收环境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

[摘要] 任何一个事物或系统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企业也不例外,税收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它规范、制约和引导着企业的各种相关经济行为,对企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企业行为与其所处的税收环境密切联系,企业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让自己的行为适应其所处的税收环境,实现企业行为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税收环境企业行为关系分析

[正文]

一、税收环境的内涵

环境一般是指包围着某一中心的事物或状态,以及影响这一中心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的总和。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事物或系统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与系统相联系的环境对系统的结构、目标、功能、行为等有着直接的影响,是系统生存、发展和运动方式的动因。任一事物的活动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而言,表现为一种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行为。

企业与周围各种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出广泛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税收政策的相对变化也更加频繁,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的动态化特征显著增强,从而为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带来了更大的空间,这就要求任何主体都要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动性,具有战略意识和较高的战略决策水平。

税收环境是税收制度赖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各种外部影响因素以及构成经济运行环境的税收要素的综合,包括税收文化环境、税收制度环境、税收法律环境、税收征管环境等环境要素,直接影响着税收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职能,并作为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行为。

二、企业行为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都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企业能够获利才有存在价值,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相关行为必须为企业能够获利服务。所以理论上说,企业的行为应该是理性的,那么相应的,企业的涉税行为也应该是理性的,即企业系统在与税收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涉税行为中,能动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一般来说,理性的企业行为会在尽可能不违法的前提下,做出反映纳税人心理和行为取向的纳税策略组合,以照章纳税为基本目标取向。但是,一方面,由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这种理性是在税收环境约束下的有限理性,另一方面,利润的刺激和税收环境的不完善会诱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这就需要税收环境的优化不断引导企业纳税理性的修正。

三、税收环境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

税收环境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企业行为能动的适应税收环境的相关性和互动性的关系集合,即税收环境影响着企业行为,企业能动的适应税收环境,企业行又反作用于税收环境,促进税收环境的完善,具体包括税收文化环境、税收制度环境、税收法律环境、税收征管环境等环境要素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1税收文化是指税收征纳双方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各自内在的税收行为活动的文明成果以及征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税收思想、纳税意识、纳税心理、税收价值、税收信息、税收道德等等。税收文化是文化在税收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往往易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纵观中国赋税思想史,任何历史时期的税收既受当时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受传统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税收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教文化的影响,税收的征纳行为中隐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一点在中西税收文化比较中更能得到证实。

从本质上看,税收文化实际上就是税收与企业的关系,即企业以税收的形式承担对社会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人的观念、意识、文化素养关系到企业是否有自觉的纳税意识和纳税行为。税收文化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和重视人的心理的研究。使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自觉地遵守税收制度方面共同的准则,形成一致的行为取向。税收文化使广大公民的纳税意识得以加强。在共同的价值标准的支配下,依法向国家履行纳税义务的整体意识的逐步形成,便会使整个社会法制程序和文明水平迅速提高。税收文化借助非法律和非行政的手段来支配、约束企业的涉税行为,利用征纳双方认同和形成的税收目标、税收价值观、税收道德观等人文力量去引导和规范征纳双方的关系。税收文化使全社会形成对税收行为选择的正确认识,加大偷逃税的心理成本,减少违规行为。

(二)税收制度环境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

税收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具有资源的再分配和调整社会利益结构的作用,纳税人没有对经济事件的意义及合法性的取舍,就无法形成税收筹划行为或者是偷逃税行为等涉税行为,也无法构造行动的动机。

从税收制度的内在因素看,税收制度调整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税制实施中总是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企业行为的税收制度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整体税负水平设计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税负水平过高,可能会导致全社会的储蓄和积累不足,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时,企业的非理性纳税行为会多于理性纳税行为,也会助长企业的违法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如偷逃税、抗税行为等。二是税制各构成要素设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比如,内外资企业两套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制度,明显使内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境地。三是税制的变革频度对企业的正常决策影响。由于涉及消费和产品供求的一些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短期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涉及储蓄和投资的一些税收政策与企业的长期投融资密切相关,于是导致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决策往往要受制于国家的税制而不仅仅是对自身生产经营上的预计,不断的税制变革、结构调整和税负波动必然增强企业决策的困难。增加纳税人(企业)的心理负担和税收遵从成本,甚至导致偷逃税行为的发生。

(三)税收征收管理环境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

税收征收管理环境是指税收征管全过程诸环节的具体措施的体现,包括对纳税人控制的方式、方法、效果等。税收征管制度是在既定税制结构条件下一国税收政策的具体施行,即国家及其税务机关依据税法指导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并对征纳税过程进行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税收征收管理方式得当,管理制度严密,会提高质量和效率,稽查成本、纳税遵从成本降低。同时规范的征管制度会使实际税率更接近名义税率。严格的控制会使纳税人形成心理压力,心理成本加大。处罚的及时到位,货币成本、刑罚成本会随之增加。

税收法治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等一系列内容。完备的税收法治环境应包括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法律级次很高的总税收法典,用以统领各个单行税收法律的税收基本法以及用于专门保护纳税人合法权利的单独法律。专业化的税务司法保障体系,税务机关具有独立的侦查、预审、检察、审判等权力。税务机关注重对纳税人的人文关怀和尊重,重视对纳税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

严明的税收法治环境使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遍很高,具体反映到纳税行为上,就是主动地进行依法申报纳税,纳税人纳税遵从度高。税收执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税收法制运行所依赖的条件,它是法制化运转效果的具体体现。征纳税人行为是否受约束于法制,是依法治税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贯彻税收法律,除了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外,最根本是保证其作用真正得以有效发挥,即要维护税收执法刚性,体现在依法征收,增强税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完善的税收执法环境会对纳税人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其违规行为被查处概率,加大货币成本、刑罚成本,增加其心理成本,减少贿赂机会。规范的执法会减少稽查成本和纳税人的遵从成本,降低纳税人违规行为选择机会。

税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各种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相当的部分交叉和渗透在一起并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综合体。税收环境渗透于企业系统,从微观层面看,征税与纳税是互为制约,互为消长的制衡关系。税收环境的缺失会刺激纳税的违法倾向,而纳税人的筹划行为的盛行有利于税收环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朱晓庆,《优化税收环境的辩证思考》,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2月。

[2] 杨斌,《税收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第三篇:试论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一、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可概括为:经济决定税收,即经济的发展是税收增长的源泉;税收影响经济,即税收对经济发展起着调节、制约和促进作用。

税收的产生和存在是由国家决定的,这决不意味着税收同经济没有关系。恰恰相反,一个国家在制定本国的税收制度时,必须从本国的经济情况出发,并考虑税收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因为税收的本质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所形成的特殊的分配关系,那么这种分配关系必然受到经济的影响,同时影响经济。

我国实行分税制的财政分配体制后,把国家税收划分为中央税收、地方税收、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收,并组建了国家和地方税务机构。地方税虽然税基窄,税源小、零星分散,征管难度大,但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地方税收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地方税,就没有中央税,也就无所谓分税制。同时,地方税又是重要的经济杠杆,与地方经济十分密切。

二、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一)地方经济决定地方税收

1.从生产关系方面看。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不同的地方税收性质,并对地方税收政策、税种结构、税收分配、税率

设计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生产力方面看。首先,生产力的部门、行业、产品结构,决定地方税收制度的税种、税目、税源的选择和税收收入的构成;其次,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决定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规模以及税收制度的改进和调整;再次,企业的经济性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财务核算的健全与否对地方税制的改革、征收管理形式和方法等产生重大影响。

(二)地方税收影响地方经济

一是地方税收规模影响地方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二是地方税收收入来源结构影响地方经济结构。也就是说,地方税收在不同经济形式、不同地区部门、不同行业和产品中的分配结构,影响地方经济。

三、发挥地税职能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正确运用税收杠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各级地税部门的重要职责。

(一)主动服务地方经济

地税部门要充分发挥熟悉税收政策、财务管理、信息灵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联系面广的优势,及时向各级党政提供有关税收的政策和建议,使地税工作主动服从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要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增

强对地方经济的参与度,积极参与地方重大经济政策的论证、决策和制定,搞好税源调查分析研究;要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法律意识,严格执行税法,不擅自减免税。要公平税负,鼓励平等竞争。

总之,地税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关心、支持、参与地方经济工作,当好地方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为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二)发挥地税职能作用,搞好地方财源建设

首先,要配合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建立起本地的支柱产业和税源大户,努力培植地方财政的支柱财源。

其次,要全面振兴地方经济,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结构的实体经济。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地方财源群体,增加地方税收收入。

再次,要夯实地方财原基础。这就要求地税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抓好税务促产增收工作,努力从政策上。管理上、信息上、工作上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用好、用活、用够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扶持有发展潜能,国家鼓励和扶持的产业和重点税源企业,形成地方规模优势,确保地方财政的稳定增长。

第四篇:处理好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的思考

【摘要】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税收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是国民获得公共物品的物质基础,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成熟的税法。但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的,因纳税服务的不到位及一些“吃拿卡要报”现象的存在所导致的征纳关系的不和谐,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这两种行为的定性与定位,论述二者的关系,阐述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其中的共同与不同点。并根据当前税务机关在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二者关系的思路,最终协调征纳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税收执法 纳税服务 关系

【正文】长期以来,兼顾严格执法与纳税服务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一个难题,“在服务中执好法,在执法中服好务”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共同追求的目标,2001年《税收征管法》和2005年总局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意见》把两者上升到法律界面,纳税服务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进一步规范,这两种行为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一)税收执法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

税收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重要的执法活动之一,它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适用于纳税人及其他管理相对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税收执法是通过税务机关行使管理职权的不同形式来实现的。国家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关税收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众多的、有机联系的税收法律规范。税务登记、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管理行为,虽然种类不同、方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一种执法行为,是在行使着税收执法权。因此,税收执法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税收执法的过程。

(二)纳税服务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

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贯彻落实国家税法,更好地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目的,通

过多种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满足纳税人的合理期望,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项综合性税收工作。

纳税服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体

现在税收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等各个工作环节,分布在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工作中: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公告咨询、辅导服务,提高纳税人的办税能力;税中——为纳税人方便、快捷、准确地依法纳税创造条件;税后——为纳税人监督投诉、行政复议、损害赔偿提供渠道。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在税收工作中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

在和发展的,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都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共存于税务行政行为之中。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特征:一是目标相一致。税收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而纳税服务的目的同样是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纳税服务体系,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营造一个法治、公平、文明、和谐、高效的税收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税收工作是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载体,离开了税收工作就谈不上执法,也谈不上服务。从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含义和内容可知,二者同样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税务机关作为税收行政执法部门,在税收工作中执法与服务的主体都是税务机关,客体都是纳税人,服务行为必然寓于执法过程当中,“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是二者相互渗透的具体体现。三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税收执法的过程,也是为纳税人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体现着法律的尊严和税务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纳税人对税收的遵从度。执法水平高,有利于消除纳税人对税法的抵触情绪,改变纳税人对税收的消极态度;服务质量好,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不同之处

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两个外在表现形式,二者

在基本内涵、基本内容、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不同

(1)执法就是执行法律。这种执法行为能够直接产生特定的行政法律效力和后果。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对税务部门来讲,就是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

(2)服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为他人做事,为国家、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税收工作的性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从税收工作的实践看,服务贯穿于税务工作的全过程。纳税服务就是要求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依法治税、规范执法,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提高办税效率,降低税收成本。

2.基本内容不同

(1)税收执法的内容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所实施的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的行政行为。从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内容上看,税收执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务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等五大方面。

(2)从纳税服务的概念可知,纳税服务的内容极其丰富。从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内容上看,已把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直接涉及到保护纳税人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的条款就有近30个,还有多条通过规范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从税收工作实践上看,纳税服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办税服务、环境服务、帮助服务五大方面。

3.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

(1)税收执法的原则主要包括:法定原则(执法主体法定;执法权限、内容、手段法定;执法程序法定)、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效率原则、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原则。

(2)纳税服务是为人民服务的组成部分,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从税收工作实践来看纳税服务也有其遵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无偿性原则。

三、当前税收工作中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存在的几种模糊认识和行为表现

现阶段,通过新征管软件的应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干部廉政教育的深入,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税务人员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大大提高。但仍有少数税务

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其主要表现:

(一)重执法、轻服务

片面强调税收执法,而没有把握好规范服务的内含。譬如在受理新办纳税人登记时,对生产经营地与注册地不一致的,经办人员在审查时,不认真研究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不认真实地核查,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往往就以“不符合税法规定”而被打回票,地方政府对此反响很大。又如窗口人员在接受申报纳税或涉税事项申请时,只注重依法处罚,而友情提醒不够,造成纳税人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多次出现。有的新办户由于办税人员缺乏相关的税法知识,而在申报时少报税种,窗口人员未及时提醒,造成“未申报”而被处罚,尽管在于纳税人本身,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对纳税人涉税资料的审查,有时过于原则化,而忽视了灵活性,造成纳税人同一涉税事项多次跑、跑多头。在稽查环节也同样存在执法与服务偏颇的问题,与征收、管理系列相比,有时更注重于严格执法,在执法过程中未能体现纳税服务意识,一味追求查补罚量的指标,特别是以查促改、以查促管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二)片面理解服务的科学内涵,弱化执法力度

还有一类人又片面强调纳税服务的重要性,而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如在区域经济税源偏紧,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指标相差甚远时,为了追求服务地方政府的满意率,而对入库的税款来源没有认真审核把关,“当年入、次年退”的现象时有发生。每年的行风评议、作风建设评议期间,少数干部不是以自己真诚的服务意识、扎实的服务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去赢得广大纳税人、各级政府、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的信任,而是用回避严格执法去追求完美的得票率,“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出现了不该收的税收了;该查的不查了;该罚的也不罚了;该加收滞纳金的,也可变通了;资料不全、手续不完备的也可通行了,等等。

(三)职责与职权的缺位或越位

由于对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含义理解不清,致使不能正确面对税务机关所具有的执法与服务的双重职能,也不能正确认识纳税人所具有的管理相对人与接受服务者的双重身份。把本属于执法范畴的工作运用服务手段处理,或者把本属于服务范畴的事情采取法律手段来对待,造成职责与职权在履行过程中的缺位或越位。

四、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的思路

鉴于少数税务人员对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模糊认识和行为的偏差,在税收工作中坚持执法与服务的“相辅相成,二者并重”的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一手抓税收执法,一手抓纳税服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法治理念,严格执行税法

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观念,严格执行税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执法的随意性,维护税法的尊严和权威,杜绝执法中的不规范行为。依法治税不仅是“治外”,更重要的是“治内”。对税务机关而言,依法治税实际上是一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自我革命”。“治内”的重要内容就是“治权”,即制约税收执法权。严格税收执法,还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税与组织税收收入的关系。

(二)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一要加强礼貌服务。二要严格执法,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对某一纳税人的特殊宽容,就是对其他纳税人利益的损害,也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直接破坏。三要加强政策咨询服务。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把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告知纳税人。在普遍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重点企业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服务。四要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大力推行“一窗式、一条龙”办税,尽量简化程序和手续,最大限度减少纳税人的效率损失,降低纳税成本。五要鼓励基层税务机关改革税收工作体制和工作模式,创新税收征管服务手段,优化税收征管制度。

(三)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监督机制

在税收工作中,为保障执法与服务两大体系的有效运行及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一要落实公开办税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按法定权限,将执法与服务的职责和要求嵌入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书面形式明确每个执法人员的执法职责和任务。三要明确工作规程。四要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和量化对执法和服务的管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五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税务人员在执法和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失职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四)治理“吃拿卡要报”现象

吃,是为了维持生命,而维持生命必须要吃。吃的本身并无大的错误,但如果说,借职务之便,大吃、特吃、铺张浪费,或

者说丧失了原则立场,致使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受损失,那么这个“吃”就要进行追究了。

拿,故名思意,就是归己。拿的前提是他人从感情或是出于某种目而主动提示或者主动相送某种物品,才能拿得到,但能拿的人多数都是掌握一定权力或者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亲朋除外),否则,别人想拿也拿不到。

从字面理解,“卡”是关卡,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掌握一定权利的人,都运用卡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所需求的目的,一旦得手,就会视法律、规定与不顾,放开出口,应该说,能卡的事情多数都是可上可下的问题,不办也可以,办也无大毛病,所以说在一些实权部门或具体办事人员身上会时而发生类似情况,。

要,就是索取,具有占有为目的。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贪占心理严重的人,习惯成自然,总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视索要为一种荣耀,权力的象征。

报与索要基本相同,只是报会比索要含蓄些,应该说报比索要更含蓄,更隐蔽些,使人们不易发觉,危害性更大。

总之,吃拿卡要报是社会掌权者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应该说这种现象占据一定的市场,它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同时也给干群关系增加了紧张气氛,如不加以解决,将会进一步败坏社会风气,从而导致一些人铤而走险,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综上所述,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是税收工作的有机整体,它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作为基层税务工作者,在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重执法、轻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严格执法,要用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要用服务的理念和手段去严格税收执法,又要用法治的理念以及对照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纳税服务事项,坚持服务与执法并重,努力做到在税收执法中提供优质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税收执法,确保税收职能的有效发挥,为推进“法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作出贡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政府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第五篇: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 )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 施。 《行政强制法》是一部规范行政机关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行政强制的实施是行政执法 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强制行为,正确 处理好《行政强制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 )及 相关制度规定的关系,全面提升税务依法行政水平。 深刻领会《行政强制法》的法律宗旨 掌握好一部法律的精神实质,对法律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切实实现“良法 之治”的根本要义所在。 一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 仅是立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执法为民的内在要求,贯穿于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 《行政 强制法》自起草、审议、修改、通过,历经十二载,这本身就是践行“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的过程。 《行政强制法》确立的合法原则、适当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具体法 律条文的设计,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 文关怀,是宪法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的具体体现。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也应将“以人为本” 的法治理念反映在具体的执法实践活动之中。能够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 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 二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的特定时期,颁布实施《行政强制法》具有更加深远的 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行政强制作为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措施,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侵 权”特征,实施中略有不慎,极易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 《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行政强制的设 定和实施,应当依据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执法实践中存在的 行政强制行为设定“散”、“滥”,实施“乱”、“软”等问题,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机关严格实施《行政强制法》 ,有助于阳光行政、依法行政,防止不当实施行政 强制,防止激化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也有助于行政相对人充分表达诉求,平衡公共利益和 个人合法权益。 三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凸显出法律的引导功能。 《行政强制法》赋予了行政机 关依法履行职责的必要行政强制权, 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有效预 防、制裁

违法行为,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人依法实施必要的强制,这是法律“刚性” 作用的具体体现。同时, 《行政强制法》确定的适当原则及相应的具体规定,具有显著的“柔 性”引导功能。既可以引导行政机关进一步确立依法行政理念和程序正义观念,又可以引导 行政相对人和社会群众遵纪守法,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总之,通过刚性规定和柔 性指导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推进依法行政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法治环境。

准确把握《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和《税收征管法》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属于同一位阶的 法律。 如何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法律适用, 对于当前税务机关贯彻落实 《行政强制法》 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强制法》是行政强制领域的“一般法”,而《税收征管法》中有关税务 行政强制行为的规定,属于“特别法”的范畴。按照通常的法律适用原则,应是“特别法”优先 “一般法”适用,自然《税收征管法》中的有关行政强制的规定也优先《行政强制法》的规定。 但是,这种机械地套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原则,会给税务依法行政执法实践 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一是《立法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 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 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这一法律规定明确了两项重要的法律适用原则,若仅从“特别 法”优于“一般法”的适用来看待《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与“新法”优于“旧 法”的适用原则就产生了矛盾,对《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关系的理解也是不全面 的。 二是从一般意义上说,规范行政强制领域的“一般法”应当优先确立,这对实施具有特别 领域的行政强制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中,往往都是特别领域 的有关法律规定在先, 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定滞后。 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和独特的法制 建设规律所决定的。中国法制建设发展模式是先行探索实践,再通过立法加以规范,逐渐形 成了中国独特的法治发展道路。 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国家的建设也是在法制建设并 不完备基础上提出来的。从这一视角去分析,对“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产生理解上的分 歧或不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是从目前实施的《行政强制法》的具体规定来看,法律规则和制度的设计都充分考虑 了法律适用关系问题。 《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诸多“例外”条款,即“法律或法规另有规定的除 外”。这为把握《行政强制法》和《税收征管法》的关系提供了明确的判断取向。这不仅解 决了《行政强制法》作为“一般法”与《税收征管法》作为“特别法”的关系,而且也较好地兼 顾了《行政强制法》作为“新法”与《税收征管法》作为“旧法”的关系,从而为两部法律规定 间的具体适用提供了实践参照。 妥善处理《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衔接 做好《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衔接工作,是直接关乎《行政强制法》在税收 执法活动中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环节。 一是《行政强制法》规定有法律、行政法规除外事项的,应按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其 实施细则执行。如《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查封、扣押的期限,设定了“法律、行 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既然《行政强制法》规定有“例外”条款,这样《税收征管法》第 五十五条和实施细则第八十

八条就可以优先适用, 即查封、 扣押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 6 个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例外”条款,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还是“法 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是《行政强制法》有规定, 《税收征管法》没有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如《行 政强制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 《税收征管法》 没有明确规定,仅在《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有过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即税 务机关查封、扣押纳税人场所、设施或财物等发生的保管费用由税务机关承担。再如《行政 强制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税收征管 法》对加收滞纳金的金额没有相应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 三是《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除外事项的,无论《税收征管法》是否有规定,应一律按 《行政强制法》执行。如《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三十条等条款,都明确规 定了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必经法定程序, 《税收征管法》并没有明确规 定,需按照《行政强制法》执行。税务机关应在实施《行政强制法》过程中,将法定程序及 要件规定与税收执法实践紧密结合,细化行政强制流程,量化行政强制裁量标准,规范行政 强制的实施程序。 四是《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都有规定,但规定存在不一致时,应按照《立法 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 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此外, 《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 《税收征管法》有规定,且不与《行政强制法》抵触, 可适用《税收征管法》 。

上一篇:秋天的怀念阅读题答案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