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2024-04-14

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通用8篇)

篇1: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浅谈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作者 xxx

(文化与传播学院 陈琦敏)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现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诸如农民工这类不民主的现状依然存在着。关键词:农民工、民主现状、改革开放

一、调查结果以及现象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分析出了以下几点:

(一)还有较多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识水平低

详细情况由下面的(图1)比较清晰的展现出来了,(图1)是由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得到的。由下面的饼图可以看到有一半以上的人对低碳生活只是听说过但不了解或从没听说过。所以我们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水平还是太低,更何况那些文化水平更低的人和那些对时事漠不关心的人呢!所以我们觉得要使大家都能更好地做到低碳生活,首先要充分的宣传低碳概念,让绝大部分的人能了解做到低碳生活对我们的重要性,在进行下一环节,因为所有的事都不可能一步登天。①

(二)对要实行低碳生活的态度不够强硬

由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大家在要实行低碳生活这方面的态度还不够强烈,虽然在中可以知道会实行低碳生活的人占一半以上。但说实话,我觉得里面还是有一些水分的,从我平时对身边人及自己的生活的观察来看,真正有彻底实行的人很少,活是很多坚持不了多久就忘了再进行下去。而且还是有一大部分人是处于无所谓状态,他们认为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行,但我们又可以从(图3)中知道只有8%的人感觉是没影响的,我也并不否认真正实行低碳生活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对于这一情况我们也应采取措施。1 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不强,浪费现象严重。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以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迅速扩张。水、电、煤、气浪费现象严重,“白昼灯”“长明灯”,供水管泄漏、水龙头滴水,使水、电、煤、气等费用开支随之大幅上涨。这与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相违背的。我们应该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等等点滴做起。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2 大家的节约意识不够。

(1)学校的相关规章执行、校园管理不到位,在对大学生节约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不够, 没有积极组织有关环保活动。

二、提高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和激发其行动的建议

(一)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加强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

致谢:

通过本次调查统计,我们了解到了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程度,感谢陈琦敏老师的指导协助完成论文工作。

参考文献 :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杜鹰,白南生.《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3]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不可忽视.[J].改革与发展,2004年.[4]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①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篇2: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摘自:灌排中心《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对比研究(参阅报告)》 网址:http:///Index/Display.asp?NewsID=19656

1.1 台湾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1.1.1 自然条件

台湾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且成片面积小;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河川地形险峻,河流短小,坡陡流急,水量充沛。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000mm,但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频繁,降雨主要集中在6至9月份。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台湾人均水资源量约2970立方米(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简介,2001年)。

台湾耕地面积约87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37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1.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当局实施土地改革,实行“以农养工,以工哺农” 的政策。上世纪60至80年代是台湾快速工业化时期,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7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工业反哺农业,城乡

差距逐渐缩小。

台湾人口约23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400多万,占17%,城市人口占83%。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农业就业人口64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6.1%。台湾2012年人均GDP为20364美元(是中国大陆3倍多)。农业产值占GDP的1.6%。

1.1.3 社会管理体制

根据台湾当局的有关规定,在行政区划上分为:一级行政区划为“省”(实际已虚化)、“直辖市”;二级行政区划为县、市;三级行政区划为乡、镇、县辖市、区;四级行政区划为村、里,村、里是台湾最基层的地方选举单位。村、里之下又划分为邻。

台湾当局实行“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分为行政、立法、监察、考试和司法5个部门。“行政院”是台湾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台湾当局最高立法机关,“监察院”为台湾当局最高监察机关,“考试院”是台湾当局最高考试人事机构,“司法院”是台湾当局的最高司法机关。

1.1.4 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1)土地经营方式

台湾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农户约79万户,耕地面积87万公顷,户均耕地1.1公顷,兼职农户较多,每个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约1.3公顷。台湾实行土地私有制,土改后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权利,只是农地农用的权利,土地转变用途必须严格按照土地规划执行。

(2)农业及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生产资源向城市和工业集中,台湾的农业生产能力呈现衰退趋势,粮食自给率从逐步下滑,2007年一度跌至30.5%。2011年,粮食自给率提高到32%。台湾当局的目标是2020年粮食自给率达到40%。

水稻是台湾最主要的农作物和粮食。近些年,台湾的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稻米还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口粮。1981年,台湾每人每年消耗98公斤米,2011年降到48公斤;每人每年的面粉消耗量,则从23公斤增加到36公斤。

由于台湾岛内稻谷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02年加入WTO后,进口稻谷对本地稻谷产量造成冲击,损害了农民利益。为此,台湾政府采取对农民进行补贴,鼓励土地休耕。2008年之前,岛内休耕农地高达2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4),近年略有减少。同时,对稻谷品种和品质进行改良,发展绿色、有机和休闲农业。随着国际谷物价格高涨,全球粮食供应趋紧,台湾当局将粮食问题提到战略高度的最高安全层级。

台湾实行按保护价(一般高于市场价格)定量收购公粮和按指导价收购余粮政策。保护价是按正常年份农民种植稻谷的生产成本加20%的利润确定。公粮实行非强制性收购,农民可以向政府出售公粮,也可以将全部粮食卖给粮商。

(3)农村社会经济组织

台湾的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农业上有农田水利会、农会、渔会等三大社团组织。

农田水利会是台湾唯一具有公法人资格的财团法人, 主要职责是水利事业的兴办、农业灾害防治,以及其他农业政策或土地开发等事务。农田水利会在台湾建设现代农业、协调工农关系以及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农民组织之一。

台湾的农民几乎都加入了农会组织,农会机构完善,自治性强,运行体制健全,主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保护农民的权益和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同时,农会还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问题。农会是农民利益最可靠的代表,也是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1.2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状况 1.2.1 农田水利发展概况

(1)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台湾从日据时期开始就有计划地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1958年开始,台湾推行农地重新规划,重划地块均有灌溉排水系统及机耕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推动农业机械化,促进乡村地区发展。近年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台湾农田水利工程已基本配套完善,灌溉面积基本维持稳定。近些年新建工程极少,主要任务是做好已有工程的维护和更新改造。

台湾农田灌溉以水稻为主,旱地作物除甘蔗、蔬菜、水果等

及少数作物外很少灌溉。目前台湾灌溉面积约为4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55%,其中水田灌溉面积43万公顷、旱地灌溉面积5万公顷。其中,农田水利会辖区的灌溉面积约38万公顷,其余10万公顷由农场或农民自行灌溉。台湾全省17个农田水利会共有各类灌溉排水渠道近10万条,总长约7万公里,灌溉渠道衬砌率约为60%。

台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结合的综合功能,特别注重生态理念、景观建设和文化传承。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水环境建设的相结合,带动农村环境改善,为农村社区提供了休闲游憩空间,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居民自律和管理维护意识。

(2)农业灌溉用水状况

台湾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根据台湾“行政院”2000年核定的“农业用水量化目标及总量清查报告”,最低灌溉用水量106.32亿立方米(休耕13%,缺水率8%),一般138.09亿立方米(缺水率8%),最高131.86亿立方米(正常灌溉)。2002-2010年间,台湾平均年用水总量180.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114.7亿立方米,约占总用水量的64%,灌溉用水中地表水占95%以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交流材料.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组织结构及运作方式,2013.3.8)。

台湾在工业化时期灌溉用水量总量和占比都呈下降趋势,直至后工业化时期基本稳定。1971-1990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3

3亿立方米;1991~2006年平均约107.2亿立方米,现已基本稳定。台湾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因时空分布不均,或向工业城市用水转移,农业用水也时常面临缺水的问题,有时不得不休耕弃灌,如2010年,苗栗、嘉南两个水利会有2.2万公顷耕地停灌。

(3)灌溉水质监测

台湾非常重视对灌溉水质的管理,将灌溉水质监测和管理作为建立“安全农业体系”和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台湾“农委会”农田水利处将“灌溉水质监测”作为农田水利六大工作领域中的其中一个(农田水利六大领域:水库管理维护、灌区工程改造、灌区工程维护、引水灌溉、农田排水、灌溉水质监测)。

2006年,为使灌溉水质监视行政作业标准化,“农业委员会”建立了水质监测网,并出台了《农田水利会灌溉水质监视作业规范》,作为各农田水利会遵循的基本依据。该规范对水利会水质监视站网责任分工划分如下:(1)监视总站:以水利会本会为监视总站,会长为总站负责人,并指派主办人一名,协办人员若干名。(2)地方监视总站:以水利会各管理处为地方监视总站,主任为地方监视总站负责人,并指派处主办人一名。(3)地方监视站:以各水利会工作站为地方监视站,站长为地方监视站负责人,并指派站主办人一名,各责任区段管理员为地方监视员。(4)辅助监视员:以水利会之水利小组人员为辅助监视员,协助地方监视站之水质监视工作。

目前台湾省17个农田水利会已建立水质监测网站。全省目前共设置17个监视总站,13个地方监视总站及263个地方监视站,在灌溉系统共建立3000个灌溉水质监测点(农田水利联合会,http://www.tjia.gov.tw/)。

为监视其他非农业单位排放污水对灌溉水质的影响,各水利会建立了3600个单位的排放资料,定期检验其排放水质。

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每年制定灌溉水质监测计划,主要目标是强化灌溉水质监测网的技术能力,加强辅导各农田水利会推动灌溉水质监测及管理业务,并逐步辅导农田水利会成为环保署认证实验室,以改善农业水资源污染情形,避免农田土壤遭受污染,保障农产品卫生安全,以维护农业生产环境。联合会所属的17个水利会根据各自的灌溉水质情况,在联合会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

1.2.2 农田水利管理体制

台湾农田水利管理体制采取政府与民间合理分工的形式。政府主要负责农田水利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指导。民间组织——农田水利会的主要职责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建后运行管理。

(1)农田水利行政管理体系

台湾的水资源开发和使用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与农田水利有关的部门和组织主要有三个。一是“行政院”经济部(2013年改为环境资源部)水利署,主要负责河川治理、水资源开发和

管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及水利标准规划制定等。二是“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是台湾农田水利行政主管机关,除了负责与农业生产直接关联的农田水利事业,如农业水土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外,还负责农地重划、农业用水污染调查和督导等。农田水利处在各地设立派出机构——水利基金会及农业工程研究中心,指导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另外,还有民间农田水利管理组织——农田水利会,主要负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经营管理。

(2)台湾农田水利会基本情况 ①农田水利会性质及主要职能

台湾省《水利法》第12条规定,“主管机关得视地方区域之需要,核准设立农田水利会,秉承政府推行农田灌溉事业。”,并规定农田水利会为公法人。《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规定,“灌溉事业,除多目标或具有特殊目标之设施,由政府设立或指定机构管理外,其余灌溉事业,由兴办灌溉事业人呈准主管机关设置管理机构管理之。前项灌溉事业人包括农田水利会(以下简称水利会)及其他公私法人及自然人。”,明确授予农田水利会兴办灌溉事业的权利。

水利会源自日据时期的民间农业组织“水利组合”,与日本现有的“土地改良区”基本同源。台湾除了各地设有区域性的水利会,也有全国性的“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田水利会依据台湾地区有关法律和《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成立,主要工作是水

利事业的兴办、农业灾害防治,以及土地开发等经营活动。农田水利会因其基层组织健全,近年经常承担行政部门委托的工作,如代办农地重划,代管省及县市供水排水业务等(王娟丽等,2012年)。农田水利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改革,组织体系和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农田水利会已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农民组织之一,也被视为政党势力的延伸。

②农田水利会设立程序及组织机构

农田水利会在行政上受“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指导,农田水利处对会务委员会进行指导,并对水利会的预算、决算有最终核定权。同时,农田水利会在技术业务上也接受“行政院”经济部水利署指导。《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农田水利会由事业区域内具有会员资格者五十人以上共同发起;呈报主管机关,根据地理环境及经济利益需要,予以核准设立,为地方灌溉自治团体。为履行管理农田水利公共事业的职责,政府赋予农田水利会公法人地位,给予必要的公权力。因此,农田水利会具有独特的属性,即非营利性、公益性,一定的公用事务管理职能,不缴纳税费等。

依据《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及《台湾省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规定,农田水利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会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构,下设会长、总干事及执行机构。会务委员会一般设委员15~33人,由主管机关依照农田水利会事业区域内灌溉排水面积大小予以核定名额。会务委员为非专职人员,任期4

年,可连选连任,会务委员的2/3要求具有会员资格,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余由行政官员和专家组成。自2002年起,会长由全体会员直接选举产生。

水利会一般设总干事一名,由会长选派,帮助会长处理水利会事宜。另有主任工程师一名,秘书、专员若干,以协助会长处理会务。组织机构上设有总务、财务、管理、工务4个组及主计、人事、辅导、资讯4个室,分别办理各项相关职能事务。农田水利会在管理区内设有若干个派出机构——水利工作站,一般管理面积1000~4000公顷,每个工作站5~6人。工作站以下,以埤圳(一个小的灌溉区域)为单位设水利小组,管理面积50~150公顷,水利小组由区域内会员组成,为水利会基层组织。水利小组长由农民会员选举产生,小组按灌溉小区编班,小组长与班长均为义务服务。

可以认为,台湾各地的农田水利会是个区域性的、农民充分参与的、既有民间属性又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水利管理机构,近似于我国大陆地区的灌区管理委员会;而基层组织——水利小组,相当于大陆地区的用水户协会。

③农田水利会发展现状

台湾现有17个农田水利会,由农田水利处根据地理位置、水系(流域)分布和经济环境分别设立。农田水利会的灌溉辖区是台湾耕地中耕作条件最好的农田,也是主要粮食和农产品产地。据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统计,2011年参加农田水利会的农民会员有

约158.2万人,管理灌溉面积38万公顷(占48万公顷灌溉面积的80%),共有员工2745人,遍布289个水利工作站,3476个水利小组(农田水利联合会,http://www.tjia.gov.tw/)。

1.2.3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台湾当局不断加强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已经成为台湾农田水利的投资主体,其投资方式主要有代缴会费、财政补助、水利工程建设、机械化灌溉工程建设、已建工程的更新改造及日常维护等。

(1)新建工程投入机制

目前,台湾新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全部由政府无偿承担。在农田水利田间工程建设投入方面,随着台湾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好转,政府补助比例逐步提高。机械化灌溉设施等田间灌溉工程的建设费用由政府补助49%,另外51%由受益农户自筹;建成后的灌溉设施所有权归农民。农民负担的资金如果筹集有困难,可以由农田水利会代表农户统一向“土地银行”(专门扶持农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申请低息长期贷款。田间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原则上由农户自己承担。

(2)已建工程更新改造投入机制

政府部门每年单独列出农田水利工程更新改造专项经费,视各水利会的灌溉需要和财政状况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各地区水利会每年按照项目申报改造计划;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全部利用政府补助资金进行工程更新改造;经济发达地区会由当地水利会

自筹部分资金(很多水利会拥有资产,经济实力较强),不向农民收费。工程建设和更新改造由农田水利会组织实施。

1.2.4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经费保障

(1)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运行管理责任

农田水利会管辖范围内的水利设施产权都属于农田水利会所有(包括水库、灌渠、水池、堰坝、部分土地等,甚至包括建于水利设施上的建筑),水利会可以对土地和水利建筑物等采取多元化经营以弥补水利会运营经费的不足。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由农田水利会负责。

(2)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保障

农田水利会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维护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向会员收取会费(政府代缴)及多元化经营收入解决。农田水利会运营经费收入依《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会费收入(相当于农业水费)。曾经是保证水利会正常营运的最主要经费来源。②政府补助收入。③事业经营收入。包括建筑物使用费、余水使用转让费等。台湾规定农业供水不得私自转移用途,使用农田水利建筑物向城市或工业供水不能收取水费,因此水利会只能收取建筑物使用费。④财务收入。包括利用土地及房地产收入等,已成为农田水利会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形式。⑤捐款及赠予收入。⑥其他合法收入。以上各项收入免征营业税及所得税,并委托土地银行管理。

农田水利会作为一种以从事农田水利服务为主的非营利性

团体组织,依照《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规定向受益农民收取会费(相当于农业水费),以保证水利会正常运营,会费以稻谷为计算单位并折合现金征收,具体标准取决于土地种类、产量、灌溉成本、受益程度等,会费一般为水稻产值的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块土地的农业经营愈来愈难盈利,加之农田作业劳动条件差,工作辛苦,农民对种水稻逐渐失去积极性。为保障粮食和基本农产品的一定自给率,减轻农民负担,维持社会稳定,自1989年起,政府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纳农田水利会会费的70%;从1991年起,则代交92.2%;从1994年起,农田水利会会费由政府全额代交,代交标准是每年每公顷300kg稻谷。政府代农民缴纳的农田水利会会费每年约20多亿台币(冯广志等,2001年)。

1.3 台湾农田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 1.3.1 农田水利的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台湾的自然条件、政治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稻米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台湾地区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在气候、地形、人口密度等条件较为相似,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要高一些。另外,台湾在世界贸易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与大陆东南沿海各省作为中国市场的组成部分不同,东南沿海各省粮食自给率虽低,但可以通过国内“北粮南运”进行调配,而台湾只能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是台湾当局发展农业的主要目标。台湾当局提出2020

粮食自给率要提高到40%(2011年为32%)。

1.3.2 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台湾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与其自然条件、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很大关系

一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提高粮食自给率的政策迫使当局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台湾地区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原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037公顷,只有中国大陆地区的1/3,人均水田面积不到0.02公顷。虽然近些年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稻米还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口粮。另外,台湾地区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多。为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必须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二是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农业种植结构决定其农田水利发展模式。台湾耕地中约有一半是水田,耕地灌溉率达到55%,灌溉面积中绝大部分是水田。旱地灌溉率不到20%,这是因为台湾降雨丰富,雨养农业发达,而且旱地灌溉主要以管道和喷微灌为主,用于瓜果蔬菜的灌溉。

三是较小的农业经营规模和较高的生产成本,促使当局对农业和农田水利的扶持。台湾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户均约1.1公顷,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为1.3公顷,虽是中国大陆的两倍,却仅为日本的1/

2、美国的1/40。台湾多山丘少平原,地块面积小,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工业化后期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和农村、农业的弱化,农田水利特点、重点和发展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更注重农田水利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综合功能

一是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发生较大变迁,如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耕地弃耕等,进一步促使当局对农业和农田水利的大力扶持。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台湾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后继无人严重困扰台湾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中,65岁以上占40%,45岁以上占88%。另外,耕地弃耕比例高,达到22万公顷,几乎占可耕地面积的1/4。

二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和城市发展迫使农业用水量下降,工业化后期农业用水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台湾在工业化发展时期灌溉用水量总量和占比都下降,直至后工业化时期基本稳定。1971-1990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33亿立方米;1991~2006年灌溉用水量平均约107.2亿立方米,仅为前20年的80%。

三是台湾实现工业化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完成,农田水利发展理念和重点随之变化。台湾的农田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基本配套完,近些年新建工程极少,主要任务是做好已有工程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改造。台湾农田水利建设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功能,特别是与生态环境景观相结合。台湾重视灌溉水质监测,将其作为保障农业安全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1.3.3 农田水利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建立在传统和法律基础上的官民合作办农田水利的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农田水利会覆盖面广,运行机制健全,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大,体现了高水平的农民用水自治

首先台湾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明清时期,农田水利工程以私人组织建设和经营为主;日据时期先后建立公共埤圳、官设埤圳、水利组合;台湾光复后改组为农田水利协会。台湾当局实施农村土改后,原本没有土地所有权的佃农也成为自耕农,农田水利协会的组成人员更广泛了。也就是说,农民参与公共用水管理的传统具有连续性,农民用水自治的基本理念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其次,台湾农田水利会的性质、责权和运行管理制度等由法律体系来规范、完善和提供保障。台湾省《水利法》第12条明确规定,政府应核准设立农田水利会,并在政府指导下推行农田灌溉事业,并规定农田水利会为公法人。在《水利法》基础上制定的《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明确授予农田水利会兴办灌溉事业的权利。在法律基础上,在政府指导下,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颁布了《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等内部制度,明确了水利会的运行管理制度。

(2)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清晰,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明确。土地和水利设施的产权为农田水利会提供了强大的财力资源,保障了水利会的可持续运营

一般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水库、灌渠、水池、堰坝、部分土地等,甚至包括建于水利设施上的建筑,通过产权登记,明确归属农田水利会所有,水利会也因此可以对土地和水利建筑物等的采取多元化经营,以弥补水利会运营经费的不足。田间灌溉设施(包括政府提供补助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受益农民所有。

1.3.4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及成本回收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田水利公益色彩浓厚,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投入以政府为主,农田水利会为辅,农民基本不承担费用。体现了台湾地区实现工业化以后“以工补农”力度的加大。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造和维修基本上由政府无偿投入

台湾新建农田水利骨干工程投资全部由政府无偿承担。对于已建工程的更新改造及维修,行政部门视各水利会的灌溉需要和财政状况给予不同的财政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全部利用行政部门补助资金进行工程更新改造;经济发达地区会由当地水利会自筹部分资金,不单独向农民收费。

田间灌溉工程的建设政府补助49%,建成后所有权归农民。农民可以由农田水利会向“土地银行”申请低息贷款,田间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原则上由农户自己承担。

(2)农民基本不承担农业水费,而是由政府或水利会承担 以前,农田水利会向受益农民收取会费(水费),以保证水

利会正常营运,会费以稻谷折合现金征收,一般为水稻生产成本的1~5%。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行政部门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农田水利会部分会费,并逐渐提高代缴比例,从1994年起,农田水利会会费由政府全额代交,会费用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不足部分由水利会资产经营等渠道解决,农民基本上不用缴纳费用。

篇3: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及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 (包括社会党、工党) 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名称, 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表现。

19世纪中叶, 在西方工人运动中进行活动和发挥影响的, 不仅有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 还有其他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 如民主派、社会民主主义者。马克思曾经指出, 社会民主派的特殊性质表现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并不是为了消灭资本和雇佣劳动这两极, 而是为了缓和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并使之变得协调起来。

在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社会民主主义在思想内容上和马克思主义交叉重叠起来。当时第二国际所属各国的社会民主党, 在纲领上都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根据, 都在党纲党章中阐明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 把通过阶级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 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进行改良主义活动, 社会民主主义遂演变为社会改良主义。第二国际的右派和中派把社会民主主义解释成一种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和平与合法的议会道路来使资本主义进化为社会主义, 并把社会民主党变成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搞社会改良的党。

上个世纪50年代, 社会党人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颠倒成为民主社会主义, 但实质上它并不是一种 (民主) “社会主义”, 而是一种 (社会) “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者主张不应再追求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不应再把社会主义视为制度、目标, 而应把社会主义视为通过对现存社会的不断调整实现平等与互助的价值。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当代和科学社会主义相抗衡、相对立的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 其实质是一种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其价值观念就是资产阶级的传统价值观念, 其政治主张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情况下, 用和平的、渐进的改良方法谋求社会的进展, 实行“劳资合作”和阶级调和, 反对对资产阶级进行“粗暴的”阶级斗争, 其主要特征如有:第一, 鼓吹“中间道路”, 并认为这是争取社会进步的“最佳选择”, 是既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极权主义的“第三种可能性”;第二, 宣扬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唯一内涵, 民主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是民主, 认为民主高于一切, 社会主义应当服务于民主, 而不是民主为社会主义服务, 反对一切革命, 主张通过平静的革命方式进行改革, 用以理服人的方式取代以力服人, 鼓吹利用现有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来实现社会主义;第三, 宣布世界观和指导思想上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力图综合各种不同哲学流派, 形成思想理论上折衷主义的大杂烩。他们宣称“民主社会主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都是一种多元论的运动, 它以自我批评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过去, 以非教条主义的态度探索解决人类今后问题的方法。

三、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这并不如谢韬在其《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文中所言是“为了避免“修正主义”之嫌, 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都有着本质区别。

在指导思想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建设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在经济建设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充分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立足于国情, 又适应时代, 是一条把强国与富民相结合的道路, 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指出的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 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今天, 我国亟待发展的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党际民主等方面, 民主社会主义都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吸取的宝贵经验。

即便这样, 也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 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高放:《百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关系的演变——兼谈“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救中国”》, 载《理论月刊》2007年6月;

篇4: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淮南市某区五所幼儿园部分幼儿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9份,有效率为82.7%。其中4岁、5岁、6岁幼儿人数分别为186名、203名、190名;男生305名,女生274名。

1.2 研究工具

1.2.1 幼儿亲社会行为问卷[2]:本研究采用邓赐平1998年编制的《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中的亲社会行为分问卷,由11个题目构成。问卷采用3点记分,1表示“不符合”;2表示“有点符合”;3表示“很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幼儿的社会行为水平越高。经检验,本研究中幼儿亲社会行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1.2.2 家庭环境量表[3]:本研究采用由Moss等人编制,沈其杰等翻译,邹定辉等修改的家庭环境量表(FES-CV)。该量表在中国进行了三次修订。由于修订后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在情感表达、独立性、道德宗教观三个因子信度较低,本研究将其剔除。故本研究使用的家庭环境量表由63个项目构成7个维度,即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幼儿社会性行为问卷由幼儿园老师对本班幼儿进行逐一填写,家庭环境量表由经过培训的幼儿园老师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幼儿的家长,并说明调查的意义和正确的填写方法,让家长认真填写。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特点

表1不同年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比较(M+SD)

注:*表示P<.05;**表示P<.01;***表示P<.001(下同)

从表1中不同年龄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分可见,亲社会行为水平比较高的是5岁幼儿,其次是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的是4岁幼儿。

通过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5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4岁和6岁幼儿,6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4岁,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对不同性别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比较发现,女童的亲社会行为明显高于男童。T检验结果表明,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2.2 亲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为了解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R)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呈微弱正相关,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进一步考察发现,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及控制性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矛盾性、娱乐性与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但相关也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讨论

3.1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特点

3.1.1 幼儿亲社会行为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现象

一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然而,本研究发现,从年龄来看,幼儿亲社会行为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现象。表现为5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最高,其次是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分最低的是4岁幼儿,还未达到平均值。这与刘倩、康丽、苏杰等研究结论一致,即4-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表现为5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4岁儿童。[4]但与相关研究得出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结论有一定差异。

本研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幼儿身心发展的自身特点有关。我们知道,4岁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外在的许多因素对其影响较小,比如,家长对幼儿所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虽然可能已经内化为幼儿的观念,但还难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出来。跟4岁幼儿相比,5岁幼儿则处于容易顺从他人、渴望得到肯定的时期,在父母或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很愿意表现出得到他人认可或赞扬的亲社会行为;6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快入小学一年级的阶段,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会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因此其自主性不断增强,自我决断能力不断提高,在亲社会行为方面的表现既不会完全自我中心,也不会完全按他人意愿去行动,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跟5岁幼儿相比,6岁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又有所下降。当然,这也可能与研究的被试、研究关注点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关。

3.1.2 女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幼儿

对不同性别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测量结果发现,女童的亲社会行为明显高于男童,T检验结果表明,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2 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本研究重点考察了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儿亲社会行为得分与家庭环境总分及各个维度间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这与已有的大多数研究结果不符。进一步仔细观察发现,尽管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家庭环境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以及控制性呈微弱正相关,而与矛盾性和娱乐性呈微弱负相关。以上说明,家庭环境中有些因子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起着消极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研究出现这样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4-6岁是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生活环境重心从家庭转移到幼儿园,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逐渐减少,故而家庭环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减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的样本选取代表性不强(集中某一地区内几所幼儿园),而且只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王福兰,任玮.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7-8).

[2]邓赐平.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的联系[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3]Simonton D K.Psychology,science, and history: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metry.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1-29.

[4]刘倩,康丽,苏杰.4岁-5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11).

篇5: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呢?笔者粗浅地谈谈个人看法。

一要充分地重视家庭的基础教育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落地到幼儿上学前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最初步教育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早期教育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

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助手和补充。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哲理性很深,它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近年来家庭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按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和其他年长成员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人才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参照园、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以配合园、校教育,使之完满实现,使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有所作为。

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善于模仿、意识单纯、是非能力差,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等,会使人终生受益,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克服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应看成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工程。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包括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等方面,这样就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才成为名家、大家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态度,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是主体

青少年在上学这段期间,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应该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有着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德育《规程》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三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的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的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董泽芳编著.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余本祜.家庭素质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篇6:浅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当教育水平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时,会阻碍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个人素质被教育限制,难以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与贡献,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停滞不前。例如晚清时期,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对内以刻板的科举考试限制创新性人才的发展;对外难以接收外国优秀思想文化与知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内外阻塞,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打击,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落后于外国,才使我们后来不得不拼命发展教育去追发达国家的脚步。

当教育水平高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社会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越高,就拥有能力去做出优质贡献,改变社会,促进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现如今实行义务教育,每年教育费用占财政比例大的原因。

当社会发展水平落后时,会阻碍教育的发展。社会发展中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落后时,由于人们的眼光不够长远,以致无法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忽视教育的发展。就像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片面地看到了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也推出不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多项珍贵文献资料丢失、被毁坏,多名文化人才被打压,使我国文化界受到了严重挫伤。而人们的文化积极性被打击,使得当时我国文化凋零,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窗期。

当社会发展水平高时,会促进教育的发展。正如我们现如今,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人都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多项政策适应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方针有针对性地辅助教育事业发展。

篇7: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

计算机工程系

信息管理11-15班

2011231849

项晓丹

2013年2月19日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2012年11月初,降雪造成110国道封闭,北京延庆大榆树镇为滞留在国道上的司机送去了热乎乎的盒饭。不过,据负责送饭的工作人员说,很多司机担心上当受骗,不敢轻易打开车门。

“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年-2013年》发布之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在此次调查中,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进行了详细访问。结果显示,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最低。同时,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

尽管蓝皮书的结论只基于7个城市不到2000份样本的调查数据,是否能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状况,还有一些质疑,而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这个调查结论却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快递来了不敢开门,查水表的不让进屋,入户人口普查不得不改成去居委会报到,买菜时习惯性地要把小贩的秤搬到眼前,买肉时总要用手按按有没有注水,去超市买牛奶面包看不清保质期绝不会轻易

埋单……不记得有多长时间没串过门儿了,上一次街里街坊一起分享美食是在什么时候,如果不是几次夜里被刺耳的脚步声吵醒,你又怎么有兴趣知道楼上住了六七年的邻居是谁?

2009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已经把食品企业的诚信缺失推向极致,接下来不断曝光的染色馒头、皮革奶、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让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毫无信任可言。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慈善”两个字的神圣光环也日渐消散。近年来,让公众频频质疑的还有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行为透明度不高,比如财务收支、公车数量等。

当所有的不信任集中在一起时,社会氛围就会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冷漠。蓝皮书指出,“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热议,甚至刘翔奥运会摔倒后的质疑,对击毙周克华是否真实等的质疑,都成为社会信任恶化的注脚。

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总体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认为,首先是由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信任格局,人际信任下降是自然的结果。由于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执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间接上当受骗经验,这一切使得人际信任不断降低。至于民众对基层政府、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对广告业、房地产、食品制造、药品制造、旅游和餐饮等行业的信任度很低,很大原因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

或贪污腐败。

在王俊秀看来,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社会价值观多元一定意义上缘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不同利益、不同需求、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信息接触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价值观念多元的背后也存在着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共享价值观念的缺乏。“如果社会无法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没有每个社会成员都遵守的核心价值,社会的道德体系就会失守,社会就会没有底线,社会的互信无法实现,社会进步也无从谈起。”王俊秀说。

“诚信讲的是道德问题,而信任是中性的事实判断,我们不应该简单把社会信任问题归结为社会道德滑坡或民众素质低,要看到社会信任下降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信任风险提高了。”王俊秀认为,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来解决社会信任问题,从制度上、法律上和管理机制上降低信任风险,特别是从公权力这个社会信任的核心环节入手重建社会信任。

“在人们道德和诚信严重缺失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在一些专家看来,要想挽回社会诚信,必须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在西方社会,维系诚信的力量首先是法律,而在中国,诚信的维系主要靠道德约束,法律的威慑力还远远不够。比如,与人们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行业,要加强监管,可以设立企业诚信评级机构,一旦企业出现不诚信行为,应该将其录入黑名单并通报,通过罚款、整改等方法提高企业的品质;

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应该杜绝背信、失信的行为和权力滥用,社会监督完善了,公信力自然也就加强了。

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唐骏“学历门”、蒙牛“诽谤门”、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价、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2010年,中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总体的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今年年初,《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的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尽管社会心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应理性地看到,它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归根到底,社会心态出现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是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而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需要正视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改变失衡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做好社会心态的监测,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并且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还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和社会建设,因为制度建设是培育社会心态长期性的、治本的策略。最重要的是坚持正面引导,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心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落到“心”上去,因此,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至关重要。

项晓丹

篇8:浅谈民主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上个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也就是本文要提的民主社会主义。它从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党中的右翼发展而来,是社会党、工党、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国际思想体系的总称。在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民主党处于长期执政或轮流执政的地位,对当今世界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又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最后又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这三次转变,民主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三次历史转型。

1.从马克思主义左翼到中右翼理论,是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为标志。民主社会主义最开始的叫法是社会民主主义。还与科学社会主义一样,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理论上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实践上,力图通过立法和经济斗争等方式改善工人阶级状况。后来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右倾改良主义分子--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修正。伯恩斯坦指出,随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再度发生政治灾变的必然性已经大大减小,社会民主党这时候应该放弃暴力革命,只要通过议会斗争就能以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修正主义的盛行导致国际工人运动破裂和第二国际土崩瓦解,共产党从此与社会民主党决裂。

2.从中左翼到右翼理论实现第二次转型。这次转型的标志是哥德斯堡纲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西欧的大多数社会民主党已经接受了修正主义,但还没有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还在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来掩饰他们改良主义的实践。到了二战以后,西欧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基本上都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完全承认自己政党的性质是改良主义的,因而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为了强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对立,极力的突出民主,社会民主党最终选择了用民主社会主义来代替社会民主主义。哥德斯堡纲领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民主党与马克思主义彻底割裂。

3.从右翼到半极右翼理论实现第三次转型。这次转型以“第三条道路”为标志。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因西方国家大面积陷入滞胀而遭到质疑。大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新自由主义或新保守主义代替社会民主党获得了执政机会。各国社会民主党为了有机会重返执政舞台,才诞生了“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将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解释为:人的平等不是占有财富多少的结果上的平等,而是人在寻求财富的机会上是否平等。他们极力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放弃公有制经济,实行以多种所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要建立一种权责相统一的福利国家,这种理论实质上带有半民主社会主义和半新自由主义的极右性质。

二、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有本质区别

西方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与我们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民主社会主义反对一元倡导多元指导。其二,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目标。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而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只不过是一种持久的改良任务,并不主张为社会主义设定任何目标。其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而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以和平民主的议会斗争来平稳过渡。其四,关于依靠的社会基础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必须是无产阶级。

此外,关于党的性质和组织原则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作为阶级斗争产物的政党,都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强调的是政党的革命性和阶级性。民主社会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任何阶级只要赞同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都可以吸纳和接受,强调的是政党的人民性和改良性。关于民主观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处于国家形态的民主,认为民主是政治和历史的范畴,民主必然具有阶级性,民主要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而且要从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民主社会主义强调纯粹的绝对民主,认为民主是超阶级性的、是整个人类社会都能够共享的一种权利。关于政治和经济模式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依靠共产党才能实现,而且经济体制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民主社会主义则主张政治多元,反对一党单独领导,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并不是界定社会性质的标准,他们主张实行混合经济否定生产资料公有制,要以完全的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

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一篇:初二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1000字)下一篇:公司安全教育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