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饮食与民俗的关系

2024-05-04

浅谈饮食与民俗的关系(精选6篇)

篇1:浅谈饮食与民俗的关系

浅谈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民俗。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服饰、生产、交通、婚姻、节日、礼仪、饮食等各方面的风俗都各不相同。这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民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一、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天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古到今长盛不衰。在天水这块大地上,属于非物质类别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天水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腊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天水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间疾苦、生活状况,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县仕宦,无不以“观风察俗”进行旅游的。采风问俗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丰富了民俗资料,增添了旅游资源。

(三)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比如天水有名的胡式民居、皮影戏、山歌,有的地方叫“花儿”。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表现自己三方面

旅游显然不属于生存需要的范畴,而是一种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获得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我国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新”、“奇”、“美”、“乐”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

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成了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观赏考察旅游地的民俗,还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而且能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度。在泼水节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能体会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也可以了解到关于傣族的重教知识。

(五)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游览景点。在中国即将跨进21世纪的日子里,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保护固有的旅游景点、景区的生态平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为迫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在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俗文化被淡化

以无锡的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园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风和民情,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

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摘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民俗文化度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德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顺而出,并始终保持着商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国则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使我国的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避免开发中破坏民俗的行为,必能使我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篇2:浅谈饮食与民俗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使旅游丰富化。一般来说,旅游业包括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涵盖了每个地区、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二、民俗文化使旅游深刻化。也就是说,民俗文化增加了旅游的内涵。民俗涉及每个地区和民族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而且,民俗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开展民俗旅游有助于推动旅游向深层次发展,走向深度旅游。这一点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文化强旅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民俗文化使旅游生动化。因为民俗文化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民俗文化具有群众性、异质性、无政治倾向等特征,与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与游客的求异心理吻合。

四、民俗文化拓宽了旅游的对象。一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览的对象,因为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可能只是游山玩水。二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客的群体,因为民俗旅游超越国界,据国内一次权威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总之,民俗文化对旅游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通过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的巨大成功和云南民俗旅游开发而一跃成为旅游大省的实践所证明。

五、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旅游的经济前景,促进了景区社区居民保护当地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六、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旅游使一些古老的民俗工艺等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消失。

七、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旅游导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游客地之间的人口流和信息流,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甚至是民族。

篇3:浅谈饮食与民俗的关系

关键词:饮食营养,饮食方法,高血压

1 影响血压的相关饮食因素

营养学告诉我们饮食营养因素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 饮食营养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更加密切。在我们的抽样普查中发现,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不仅患病率高, 致残率也较高, 还极易引起心、脑、肾的并发症。是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少研究资料发现, 饮食营养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有相当紧密的联系。下面就来分析影响血压的相关饮食因素。

1.1 摄入过多的钠

饮食中的钠主要来源是食盐。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调味品。据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人的食盐摄入量超标。尤其是北方人, 口味偏重, 一些地方的餐桌上除有主菜 (口味已足) 外, 还配有咸菜、酱等, 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大大超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而家族性高血压和老年性高血压对食盐的敏感性比正常人高。摄入食盐过高, 钠的摄入也相对增加, 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可能是:血液内钠的增多, 保留的水分也多, 血容量就加大, 心脏负担加重。较高流量的血液对血壁的压力加大, 就易损伤血管内膜, 过多的钠还使血管内皮细胞内水分增加, 引起血管壁肿瘤、管腔变小、血流的阻力加大, 过多的钠可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规律, 是老年高血压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

1.2 高热能饮食引起的肥胖

肥胖是高血压的又一个危险因素。成年人的体重增加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体重的增加, 出现高血压趋势也增加。尤以20岁~40岁就开始体重增加的人, 其危险性最大。超重往往使高血压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到2~6倍。一些体重超重者往往平时食用较多的脂肪。如食用油脂过多, 或熏、酱制食品及一些炸、烹等方法烹饪的油质类高的食物而使得体重增加。总脂肪摄入量过高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 就造成了血压增高。

1.3 与摄入矿物质的关系

矿物质钾的降压作用是钾通过直接的扩血管作用, 以及尿钠排出作用而降低血压。钙的摄入量低可增强高盐饮食对血压的作用。特别盐敏感高血压者表现明显。钙的补充可以通过纠正钙缺乏和与之相关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降低血压。饮食中镁与血压呈负相关。素食者通常摄入的镁和饮食纤维含量高, 其血压比非素食者低。镁对血压作用的生理解释是:镁降低血管弹性和收缩力, 可能是由于降低了细胞内的钙。

1.4 蛋白质的摄入及饮食纤维素

蛋白质在防治高血压病方面有一定作用, 含有精氨酸的大豆蛋白是影响神经介质或影响血压的激素因子, 是潜在的血管抑制剂, 能降低血压。其它蛋白, 如鱼类蛋白也较理想。饮食中的纤维素能起到减少脂肪和减轻体重的作用, 从而间接辅助降低血压的作用。

1.5 烟和酒与高血压

香烟中的尼克丁能使血管收缩, 引起血压轻度上升, 心跳加快。吸烟能使肾上腺分泌增加, 促进动脉的硬化发展。酒, 特别是烈性酒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 容易成为脂质代谢紊乱的诱因, 即使每日少量饮烈性酒也可以促进肝脏胆固醇的合成, 引起血中胆固醇及中性脂肪含量增高。酒精刺激了交感神经系统, 抑制了血管松弛物质, 使钙、镁耗竭, 血管平滑肌中细胞内钙增加。若每天饮酒3~5杯的男子或女子是处于高血压较高的危险之中。

2 饮食防治原则

以上各种饮食营养因素者与血压有密切关系。我们在遵照医生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同时更应首先通过改善饮食的结构。适当合理科学的安排每日每餐的食谱,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通过非药物的治疗, 即食疗, 食治的同时, 也要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心健康的行为, 是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和预防的较好途径。具体的饮食防治原则如下:

2.1 能量摄入与消耗保持平衡

体重过重者要减轻体重, 避免肥胖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策略。控制好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保持摄入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维持平衡的必需保证, 也能达到逐步稳定一个标准体重的前提。要认真地检查一下你平时的饮食习惯, 克服不良的不正确的饮食观念, 对油质类高的食物要敬而远之, 特别是油炸类食物。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因水果、蔬菜中含较多的钾可以帮助抵消过多的钠所带来的有害作用。此外含钾丰富的食物还有麸皮、赤豆、杏干、蚕豆、冬菇、紫菜等对高血压的防治都有一定作用。也要增加主食中粗杂粮的份额, 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的纤维素的量。同时改变不良的进食行为也非常重要。如放慢吃饭的速度, 细嚼慢咽, 不狼吞虎咽。在家中看电视时少吃或不吃高能量的零食。如巧克力、炸薯片、甜点等。这些都要从儿童时期抓起。因近年的一些迹象表现出得高血压的年龄年轻化和儿童中也出现了临界高血压的危险, 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不科学造成的结果。

2.2 要少盐、少脂肪、适量选用优质蛋白质的饮食

减少食盐钠的摄入。烹调中的调味和含盐高的腌制品, 如食盐、酱油、味精、咸菜、酱等, 都含有较高的钠, 尤其口味偏重的饮食者。比较科学理想的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6g左右。高血压者应限制在每天3.8g的食盐摄入量。也要特注意罐头、快餐、熟食等食品中隐藏着的食盐含量和钠的含量。从幼年起就养成少吃盐的习惯。

海产鱼类含不饱和脂肪酸, 有降压、降血脂和防血栓作用, 应提倡吃海产鱼类。也提倡鸡肉、兔肉、牛肉为主, 控制猪肉的摄入, 因其优良的蛋白质含量低, 而脂肪含量高。更应提倡食用优质的植物性蛋白丰富的大豆食品, 它对血浆胆固醇水平有较显著的降低作用, 应多食用。其大豆的制品也是较好的食用对象。

2.3 少烟酒、多喝酸奶、适当运动

烟和酒虽不是饮食, 但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与饮食相关。如参加宴席、聚会等。香烟过量对血压影响很大, 特别饮酒过量和一般的饮酒也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 应戒烟限酒或戒酒。奶是低钠食品, 含钙和其他营养也丰富, 吸收好, 发酵的酸奶更有利于钙的吸收, 不仅对降压有好处, 也能降低血小板凝集胰岛素抵抗, 应多饮用。有规律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规律的运动还可降低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精神压力对血压的升高起影响作用。生活中也要放松心情, 加适量运动, 可提高血管系统性能使血管的舒缩运动趋向正常, 并可降低血糖和血脂浓度, 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篇4:民俗与宗教关系研究

关键词:民俗生活;宗教文化;民族共同体

在人类诸文化当中,宗教与民俗占有很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上,多种文化长期交流,交互影响。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中国既有原始宗教诸形态,也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现代宗教形态,还有介于世界三大宗教和道教之间的民间宗教,内容极其丰富。从民俗的角度来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56个民俗各有自己的风俗文化,构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色彩纷呈、千奇百怪的民俗往往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众多的民俗现象也往往伴随很复杂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因素。同时大量的宗教也在长期的传承过程当中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民俗,形成了宗教与民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现象。

一、宗教构成民俗的精神内核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宗教的影响体现在宗教观念、宗教情绪和宗教活动等方面。我们考察民众日常生活会发现,民俗或多或少受到宗教的制约与影响,甚至有些民俗就是由宗教活动或宗教仪式演化而来,如中国普遍存在的腊月初八食“腊八粥”的习俗就是由佛教的“施粥舍饭”演变而来,成为民众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民众的生活是由世俗生活圈和宗教生活圈构成。民众社会生活中各种习俗惯制、生活规约、民俗活动等构成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民众生活的内圈;对世界的认知、宇宙的解释、人在宇宙间的地位以及死亡等问题追问,构成民众的宗教生活,这是民众生活的外圈。在早期人类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内圈和外圈作为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完全用社会生活方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不断得到发展完善,人们生活的内圈与外圈层次日渐明晰,二重生活圈逐渐形成,社会生活神话与宗教世界人格化交融互渗,形成中国特色的信仰民俗,并广泛影响或支配者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原始人与自然的抗争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具有本能的以来,风雨雷电、严寒酷热、生老病死等现象人们无法理解,更不知如何应对。于是,先民把自然物人格化,对天体、天象、山石、水火、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表现出热心的崇拜,并以这种崇拜为起点,发展出以宇宙空间环境物象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崇拜形式,于是宗教得以产生。原始先民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对自然物的崇拜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或仪式等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民俗如史诗、传说、故事、歌谣、民族歌舞、神话、服饰、社会组织、居住、饮食等民俗,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影响了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宗教民俗以其强大的维系与规范功能,凝聚着世俗内圈与宗教外圈的广大民众,并以人人平等的姿态接纳社会各阶层,成为沟通上界与凡间、上层与百姓以及各地域民众,加强社会联系与交往的重要文化空间。同时,宗教对社会习俗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宗教、村落习俗;受宗教影响而形成的人生仪礼;因宗教活动而形成的节日民俗;很多的审美习俗,民间游艺习俗等无不受到宗教地影响。总之,宗教以它特殊的手段巩固和延续了许多民俗惯制,可以说,宗教是民俗传承延续的精神内核。

中国信仰民俗具有多样性、功利性、神秘性等特点,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信仰,是中国多民族文化发展的固有基石或根源。中国民众至今还在沿袭古老的生活方式,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古老的民间信仰方式仍将继续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二、宗教是各民族文化史的百科全书

宗教与民俗水乳交融、交流互渗、互相影响。宗教自上而下影响民俗的诸多方面,民俗文化自下而上渗入宗教的观念、情感与仪式。宗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民间风俗、民俗活动、民间观念形成自己的各种仪式和经典,借助在人类社会内圈有广泛影响力的民俗,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是“古代风俗的储藏库”。河南淮阳太昊陵伏羲人祖信仰充分体现了宗教作为民俗宝库的重要方面。

河南淮阳民间将伏羲称为“人祖爷”,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到三月三日长达一个多月的庙会在人们进行祭祀和朝拜的同时,也让人们领略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伏羲庙是人们信仰的场所和精神的寄托。人们到陵前磕头烧香,唱祝歌,进香的人们带着响器班子,敲锣打鼓,随行随吹。庙会期间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担经挑,是一种原始的巫舞,也是以巫的形式祭祖的远古遗风。太昊陵庙会期间,有许多小摊点出售当地泥泥狗,它是人们逛庙会必买的东西,人们相信它是人祖爷赐予的圣物,同时还可以作为儿童的重要玩具。当然还有掏子孙瑶、栓娃娃、担经挑等民俗在此展演。可以说淮阳太昊陵庙会是当地民俗展示的舞台也是民俗储存的仓库。伏羲信仰在民俗的基础上形成了整套的仪式,这些仪式与活动又为民俗的稳定、发展和传承提供的重要的文化空间。民间宗教从民众生活中吸收很多鲜活、生动而有影响力的世俗文化成分,使自身不断丰盈有活力而历久传承。

三、民俗与宗教的共性和个性

民俗与宗教有很多相似性,从概念上来讲,民俗与宗教的内涵和外延都很难被准确界定,但同时都具有很强包容性,其外延又都有一定的模糊性。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使得我们研究宗教必然涉及到宗教民俗,研究民俗也必然涉及到民俗宗教。

(一)宗教要解决的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需要,民俗要解决的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各种现实的问题。宗教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自我意识与自觉追问,祈求以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归宿。民俗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基于人类实际生活的感知与需要,它要解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如子嗣繁衍、物质生产、婚姻问题、饮食问题等。

nlc202309051108

(二)宗教是人类幻想的精神乐园,民俗是人类实实在在的世俗生活。人类的生存需要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宗教是人类实现理想与寻求解脱的幻想世界,人们希望现世生活的种种不幸能在幻想的未来美好世界中发展转变,摆脱不幸与苦难,实现幸福。民俗体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它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婚丧嫁娶、日常出行、衣食起居、故事歌谣、民间音乐舞蹈等等无一不是民俗的具体体现。与宗教相比,民俗少了神秘与庄严,多了一份世俗与亲切。

(三)民俗和宗教都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宗教和民俗都属于社会规约的范畴,具有调整与规范人们共同活动、维护社会基本秩序与凝聚社会群体的功能。宗教是以神的旨意实现控制与影响,人们以敬畏的姿态虔诚地归顺。民俗作为世俗生活的一种软控制力,具有很强的弹性和人情味,它比其他任何社会规范都更强烈而广泛地熏陶和感染人们的语言与行为。另外民俗还具有强烈的娱乐性质和审美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以岁时节庆活动与民间竞技习俗最为突出,它往往与各民族民众的社会审美有机结合,如节庆活动中漂亮的民俗服饰、优美的音乐与舞蹈、兼具美味与美感的饮食等,常常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趣展示着民俗独特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宗教的娱乐功能不及民俗活泼与直观。

宗教和民俗都是各民族祖先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民俗因活跃于民众生活的内圈而鲜活、生动,独具娱乐与审美功能,成为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今天旅游开发中体现当地旅游资源吸引力和回游率的重要方面。而宗教则以提供文化空间的方式为各种民俗文化提供展演的舞台。

民众的世界是由民众的世俗生活圈和宗教生活圈二重生活圈构成,在世俗和宗教的相互影响中生活的民间百姓,很自然地受到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宗教与民俗的神秘的关系网络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宗教的精灵在民俗文化中飘荡的身影和显示出的魔力。当今中国文化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快速变迁,传统文化因其固有的惯性还将继续传承,古老的民间信仰也会遵循自身的规律走向未来。民俗的灵魂和宗教身影在未来会构织、冲突、撞击出更加壮观的景象。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高寿仙.中国宗教礼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雷俊霞(1982—)女,汉族,河南淮阳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教师,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旅游民俗。

篇5: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关系

10汉语言文学(1)班王丹丹 10205042 摘要:民俗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而民歌是反映人们生活,社会,自然等各种事物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从中可以看出,民歌的起源、演变、发展都与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民歌与民俗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本文以东北民歌为中心,从民俗的视角来探讨民歌与民俗之间血脉联系。

关键词:

东北

民歌

民俗

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们民族不朽的民俗文化,一直以来劳动人民就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和具有民间特色的民间歌谣。东北民歌是居住在东北的劳动人民用智慧与汗水记录的他们的风俗习惯,反映他们的民俗特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无法否认民俗与民歌之间如孪生姐妹间的亲密联系,只能从民俗的角度,去更加深入的挖掘民歌在起源、发展过程中民俗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东北民歌在内容上与民俗的联系

东北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以狩猎、游牧,打渔为主要生活方式。在明清以后,大量中原地区的人们带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涌入东北,为东北民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都使东北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风格。民歌的起源、发展都与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东北早期主要的生活方式可知民歌的主要内容。如以狩猎为主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歌”就是他们民歌的主要题材。而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像《乌苏里江》、《捕鱼歌》、《四季》等反映打渔生活内容的民歌就源于此。

随着农业发展、进步,农耕生活便代替了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民歌内容也由与狩猎,打渔有关变为与农业生产有关,东北的劳动号子产生与此。劳动号子的种类很多,有直接反映劳动场面、劳动情景的,如《哈要挂》、《拨粮包号子》、《打路基歌》等,也有表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心态的,如《姐妹上场院》、《生产忙》、《打桩歌》。还可以按林区劳动号子、“码头工人号子”、“渔民号子”来分类。除了这些本地居民创造的民歌外,一些外来民族,如17世纪朝鲜族迁入东北,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创造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民歌,最典型的要属《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雪白的桔梗哟长在山里,只要我能挖上一两根,就可以装满我的小菜篮子„„”

地方戏二人转也是反映东北地区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民歌的一个代表,如《东北风》、《月牙五更》、《小拜年》,还有传统曲目《蓝桥》,演唱的内容是蓝瑞莲向魏公子介绍自己家住哪里,不仅介绍了东北房屋建设的结构特色,也充分展示了东北农家的生活面貌。

二、东北民俗赋予东北民歌的独特性

东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都使东北民歌在创作打上了独特印记。众所周知,满族的规矩多是出了名的,满足妇女不准“缠足”,与汉族的思想截然相反,而以自然的“天足”为美,这与她们参与耕作有关。在当时,这种健康清新的风尚也有一首与之相应的民歌——《做绣鞋》“:找个鞋匠锛鞋底,找个木匠做鞋帮,绒线用了一板半,细布用了八皮箱„„姑娘伸脚试绣鞋,鞋小脚大箍得慌„„”这些歌词将满族姑娘的大脚描写的夸张有趣,也反映了满族妇女的生活面貌。不仅如此,她们在饮食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粘食是满族最喜爱的食品,什么峰糕、五花糕,金丝糕、盆糕各式各样,逐渐也形成了风俗习惯,饮食风俗反映在民歌里,也被赋予了特殊感情,如“黄米糕,粘又粘,红芸豆,撒上面,格格做的定情饭,双手捧在我跟前,吃下红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觉粘„„”这是一首通过粘食来表达男女间爱情的民歌,“粘”也有暗示两人感情越来越好之意。

朝鲜族在世代的生活中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但也保留其自身的一些特色。跳板舞是朝鲜妇女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而不得出庭院半步,为了观赏庭院外的风光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跳跳板,跳跳板,„„踢球做了,我们结伴来跳跳板„„”就展现了该种舞蹈的内容。以前,朝鲜族有一风俗习惯,就在每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小伙子就会用木架子搭一个台子,他们叫“望月台”,请数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台子上,当明月升起时,哪位老人先看到,就说明这位老人将来全家会幸福,望月之后,就用树枝、木杆等燃起一个火堆,人们就会围起火堆唱歌,这种歌曲就叫“轮舞歌”,它的历史久远,早在朝鲜卫国战争时期就已流传,像《强羌水越来》、《快吉那庆庆那捏》就是轮舞歌。

除了少数民族,汉族也有自己的民俗民风,如在黑龙江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有秧歌队,每到过年初二开始,就有秧歌队到各家各户去拜年、演出,一进院就开始演唱,扭秧歌,演唱的歌词大多都是即兴编的,有《拜年喜歌》、《贺年调》等。

三、民俗也对一些民歌的形成具有约束性

我们知道民歌的起源、形成都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民俗对一些民歌的起源、发展也具有限制、约束性。一是在民歌演唱形式上的约束,从上面举出的民歌的例子中能够感觉到,东北民歌中对歌形式很少,很多都是单独演唱,如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他的发源地本是东北,后迁至新疆的,早期就有这样的婚俗,在女方举办婚礼的时候,男方要带来几个擅长即兴对歌的小伙子去赴宴,席间,他们要向女方亲朋好友对歌并胜过他们,才被视为有能力娶女方。因此,在这里,对歌作为一种婚俗就显的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东北一些民俗在民歌演唱的时间也有限制,如朝鲜族在拔秧和插秧时在不同时间唱什么歌也有限制,早晨的歌是:“太阳升起,太阳升起„„梅花正月正复返,为何还不下地去?”上午劳动时唱的歌就是:“三响水田要插完,只剩半边月亮大,„„”中午时就这样唱:“太晚了,太晚了,中午时间已过去。„„芹菜水灵菠菜绿,为尝新菜来得迟。”等等,几乎不同时间就有不同的歌曲演唱,这些歌都与劳动内容本身联系不大,大多是休闲、娱乐性质的。

再如,在辽宁地区的蒙古族,婚礼在程序上也有相应的仪式歌,定亲的时候、娶亲的时候、在宴会上,都有不同的歌曲。如果有女儿要嫁人,在将要离别娘家时,父母、兄长就要唱《送亲歌》:“„„不要以为炕沿矮就跳上炕,不要以为丈夫厉害就顶撞,妹妹哟!哥哥嘱咐的话可就记心上。”以表示眷恋之情。

四、总结 东北地区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不仅给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同的内容,也赋予了属于东北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这些色彩斑斓民歌深深地打上了东北乡土的烙印,是东北民俗文化最好的展示。作为东北人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块艺术瑰宝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在保持它的原始形态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使之更具生命力与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宏.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辽宁师专学报,2010-04。

篇6:浅析饮食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姓名:张浩

班级:2014级动医八班(学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们开始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认为不仅要吃饱,还要兼顾营养,吃出健康和品味。对于一日三餐的要求也有了大幅的提高,食物的营养成分越来越精细化。但是,伴随着我们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善,每日运动量的减少,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肥胖症人群、亚健康人群、“三高”人群等的出现。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对平常的膳食多加关心,多作充分的了解,让我们可以吃得更加健康。

关键词:饮食;健康

根据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地球上从人类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三百万年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饮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从远古人类的茹毛饮血到现代科学技术对饮食的加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饮食的发展史。饮食的变化推动着人类的发展。考古发现180万年前(西侯度)和170万年前(元谋)的两处用火遗存,证明了中国古人类已经发现、利用并能够保存火了。而50万年或60万年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炭屑和许多被烧过的骨头、石头和动物化石,均表明当时的人类学会了利用自然火制作熟食[2]。火的使用,使人类开始了熟食的时代。人类用火熟食,使食物营养易被吸收,对人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使人变得更聪明,也使人更加强壮,更能适应当时的复杂环境[3]。对火的利用,帮助人类走到了现在。

现代营养学认为,所谓营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取得为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类物质,即营养是人类摄入、消化、吸收、利用实物中的营养素来维持生命状态的过程。营养素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可分为七大类: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它们既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如供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等,在代谢过程中又密切联系,共同参与生命活动[4]。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必须的所有营养素;人每天必须进食多种食物,才能摄入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宜的营养素。如果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或过量,就可能对机体造成危害,导致疾病的发生。坚持均衡营养的原则,做到科学配餐,就是根据食物的形状、结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理化性质进行合理选料,合理搭配[5]。医学健康中最重要的概念——平衡,对于我们做任何的健康的行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同样饮食也是如此。很多朋友都听说过“水桶理论”,木桶是一块一块板箍起来的,桶里最高的水位只能达到最矮的板的水平。同样,我们饮食也是一样的,如果你饮食不平衡,有些东西缺乏,会影响你整体的吸收,因为人体对营养的吸收是按比例吸收的,所以任何环节出现缺失或不足,都会影响整体的水平,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求食物要多样、要丰富,也是同样的道理[6]。首先是配餐的质量,配餐的色、香、味、形;其次是配餐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使每一份菜和每一餐菜的各个不同菜肴间的营养成分相互配合,满足食用者的生理需要,并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7]。这种配餐方法就可以称为科学配餐。(1)一日三餐的热能应当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能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这样的怪圈,常常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而科学的吃法应该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有许多人不按这个比例安排一日三餐,造成晚餐吃得过饱过多,对健康有害无益。(2)三餐的间隔要合适,三餐饮食的量也要适当,同时还要讲究饮食卫生。三餐时间合适、比例适当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早饭要认真吃,晚饭不要吃过量,每餐间隔4~6个小时,不要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3)注意膳食结构的平衡:主要是主副食搭配要注意酸碱平衡,主要做到杂粮与精粮的平衡;干、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荤素搭配平衡。由于烹调原料的品种和食用部位不同,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只有通过科学搭配,才能使每一种菜所含的营养素更为全面、合理。总之,食物不要单一[8]。

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即热能大部分取自碳水化合物,也意味着谷类、各类主食--米饭、馒头、麦片是膳食中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植物性食物也提供了部分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另外,为满足对膳食纤维的需要,应适量选择粗粮。如荞麦不仅膳食纤维丰富,而且含苦味物质芦丁,对增强血管功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相当有效[9]。

在俄罗斯、东欧,主妇们热衷于黑面包;在德国,全麦面包销路大畅;在新西兰,“主食吃杂一些,配以豌豆、蚕豆等”已成为政府的号召;美国则把粗粮和蔬菜列为“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10],这与我国“粗茶淡饭保平安”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饮食习惯和观念上的逆向变化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提醒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对待热度日渐高涨的饮食“西化”误区,不能再沿着错误的道路盲目走下去了。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健康对我们来说实在的太重要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涌现的各种各样的食物,人们已不再是以前那种粗茶淡饭的生活了,所以,只有合理搭配饮食,我们才能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上一篇:题睦州乌龙山禅居,题睦州乌龙山禅居方干,题睦州乌龙山禅居的意思,题睦州乌下一篇:郁达夫小说《迟桂花》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