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保护的革新

2022-09-11

1 中国古籍分布状况

从广义方面来看, 中国古籍既包含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等上古文字, 也包括金文拓本、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等内容, 主要为留存较多的以及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写本等;从狭义方面来看, 单独指唐宋的雕版印刷品之后直到1911年民国之前存在的印本以及写本。线装是中国古籍的主要装订方法, 此外还有卷轴装、经拆装等较为常见, 以及蝴蝶装、包背装等方法。从古籍定义的角度看, 中国古籍已经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 在全世界存在的中国古籍保存至今有大约5000万册。当前收录在我国的各种古籍主要分布在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 大约有3000万册, 经过国家的统计, 这些古籍大体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中。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中的古籍藏书超过226万册,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古籍有超过40万册,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有超过40万册,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超过160万册, 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超过30万册, 而首都图书馆则有古籍超过42万册,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超过40万册。在北京故宫中也收藏有33万册古籍, 即使不算其他大学与博物馆, 北京已经有超过600万册的古籍收藏, 在全国古籍收藏数量中占比达到20%。除北京外, 上海同样是古籍收藏较多的城市, 在上海图书馆就有超过130万册古籍藏量。此外还有八家被当作上海市重点古籍保护部门的图书馆, 共有500万册古籍收藏总量, 在全国古籍收藏总量占比超过16%。

2 中国古籍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 我国在古籍保护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尽管近几年来, 有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促进了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 然而从整体水平来说, 还是处于古籍保护的起步阶段, 在各个地方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当前国际较为先进水平的国家相比更能看出我国当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当前的我国古籍保护情况来说, 还存在保护不利的状况, 论及原因大体由于专项经费的不足以及修复人才的匮乏等, 在古籍保护专业教育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我国古籍保护以及维修专项资金很少, 一年仅仅不到100万元。这是由于古籍的收集超过九成如上所述是在图书馆, 而不是在文物归口进行统一管理, 国家每年3亿元的专项资金保护文物, 但是古籍保护并不在其列。所以, 我国的当前的古籍保护以及恢复情况是, 资金缺口较大, 古籍保护条件简陋。

二是古籍损坏情况较多。敦煌遗书作为出现于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古籍, 绝大部分都损坏严重。而宋元善本出现于稍晚的公元10至13世纪, 由于历代的保护, 留存情况比较完好, 但同样有较多破损老化的情况存在。而留存最多的明清古籍反而破损情况更加严重, 有大批需要抢救措施挽回的古籍, 尤其是以竹为原料的古籍纸酸化问题突出。在最近30年间, 由于工业化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容易严重, 也极大地加快了古籍酸化的情况。从国家图书馆专业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当前的馆藏古籍纸张普遍呈酸性, 其中p H平均值仅6.1, 中性或偏碱性的只在总体的8%, 因此当前急需对古籍采取脱酸、去酸以及防酸的处理, 如果不处理等到古籍的p H酸碱度达到5以下之后, 古籍酸化情况会对古籍保护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三是古籍还没有确定具体有多少。自1949年之后, 国家通过收集、分配以及购买等手段把超过九成以上的古籍集中在国家各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各学校的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地方。由于缺乏古籍保护方法, 许多图书馆并未完成古籍编目工作, 散落在民间的古籍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损伤程度和保护古籍的收集全国各地目前只能就行大概的估计, 国家珍贵的古代文档和管理机制都较为匮乏。

四是缺乏古籍专业修复人才。古籍修复较为复杂, 是一种有着古老传统的手工工艺。在我国的古籍修复的专业队伍极少。当前的修复人员普遍存在专业人员少, 综合素质不高, 整体年龄偏大的现实情况, 无法应对数量庞大的破损古籍。没有合适的修复人才导致古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我国仅有300余人能被称作古籍修复人才, 其中还有许多是工作年限较短的新人, 其中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不超过100人, 这些人中大部分学历较低年龄较大。

3 启动保护古籍的顶层革新设计

我国古籍保护正处于需要革新的关键时刻, 启动古籍革新设计是从古籍保护的全局上完善古籍保护的内在机制与统一规划, 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与规范指引, 激发古籍保护的内在动力, 增强古籍保护的实力。

3.1 启动财政优先支持政策

保护古籍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延缓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延缓性保护是通过一定的措施维护古籍形体完整, 主要有书库的环境维护与古籍损坏后的修复。再生性保护是将文献内容迁移到其他载体上, 利用该原件的拷贝提供利用以保护原件, 其主要方法有照相复制与数字化等。任何一项保护措施都需要大量且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 方能保障该措施的有效性与连续性。古籍保护是公益性文化事业, 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应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 目前尚无法律或法规可保障古籍保护经费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古籍保护经费的投入, 对保护古籍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的财政优先支持政策, 应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准则, 依轻重缓急将诸多的保护措施划分为若干级别, 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分步实施。财政优先支持政策对古籍保护措施的实施具有指引性, 因此必须科学合理。依照古籍保护的基本原则与实施的紧迫性, 建议将古籍保护措施的需求级别划分为五级:一级需求是关键性需求, 若不满足这类需求, 保护古籍形体安全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属于必须性需求, 例如, 控制与调节书库环境的基本设施, 以及灾后古籍的抢救性修复。二级需求是后续关键性需求, 不满足这类需求, 古籍无法持续地得到形体保护, 属于必要性需求, 例如调控环境的设备运行费用、破损古籍的修复费用等。三级需求是后续重要性需求, 若不满足这类需求, 被保护的古籍难以提供利用, 属于需要性需求, 例如数字化等。四级需求属于完善性需求, 若没有这类措施保障, 古籍也可以达到被保护与利用的目的, 但有了这类措施可使古籍的保护更加安全可靠, 例如缩微复制与古籍再造等。五级需求属于可选性需求, 即可使古籍保护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整体上看, 财政应优先保证前三个级别的经费需求, 这些措施都是最基础和最必需的。

3.2 启动新型古籍再生性保护策略

无论是对古籍原件的缩摄或数字化, 还是古籍缩微片与古籍数字化格式的相互转换, 都属于格式变换。任何格式变换都存在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格式变换操作中对古籍原件的可能损伤, 包括多次格式变换对古籍原件的损坏等。一是降低古籍拷贝更新换代失败的风险古籍的缩微母片或数字化的原始数据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 方可能长期保留古籍的内容信息与提供利用。在漫长的保存期间, 古籍拷贝会发生无数次的更新换代。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 还难以预料哪类原件的再生品是可避免更新换代失败的, 只能尽量采取措施降低更新换代失败的可能性, 以避免再次动用原件进行格式变换。二是一次变换、多元利用的格式变换路径选择策略缩微胶片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输出缩微胶片技术, 使原件的两种再生产品可互换格式。这样, 古籍原件数字化或缩摄一次, 便可以满足多元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避免采用原件进行格式变换。所谓多元利用是指原件的某一格式拷贝可以满足多种利用的需要, 如通过缩微片数字化或COM技术转换为其他格式的拷贝以保存古籍内容信息, 或用于古籍再造、网上浏览或下载等。

4 中国古籍保护革新的措施建议

4.1 古籍保护经费投入的革新

古籍保护属于持续性的工作, 其长期经费支出对于保护古籍实体有较好的促进, 尤其体现了创新的金融投资对于古籍保护发展有较大益处。首先, 财政加大古籍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提供专项资金。中国古籍收藏单位缺乏有力的古籍保护基础设施, 无力全面保护古代实体的安全。因此政府必须尽快拨款加以改善, 保护古籍避免受到糟糕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次, 财政应该拨古籍修复费用。我国古籍损坏情况非常严重, 如果不尽快救援, 一些古籍也许会持续快速恶化直至彻底不能修复。使用维修基金, 建议第一解救古籍的酸化, 对脆化页面进行抢修。最后, 国家应该保护古籍专项资金的应用。古籍的保护需要有固定收益基金提供助力, 不挤占, 转移资金。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应该使古籍通过法规或其他行政干预保护基金的专款专用。

4.2 古籍保护理念的革新

一是把“中国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转化为各种基本的教育课程。如今我国古籍存在对文化遗产思想不够重视的问题, 这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建议政府以及相关的文化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融入我国文化遗产的内容, 使它成为教科书, 在政治、历史以及语文、地理等各个学科中得以体现, 让学生能够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有较为亲密的接触与感受, 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意识。二是提供文献遗产保护的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帮助学生学习更多文献遗产保护的方法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基础教育, 作为档案学、图书馆学以及信息管理等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

4.3 古籍人才培养战略的革新

一是与教育界共同努力培养多层次人才进行古籍的保护工作。教师和教育实习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通过相互合作的研究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培养相应人才。这两种办学方法既能够减轻教育部门担心“就业”的问题, 也有利于参考收集提供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采取这样的联合方式开展教育, 尤其适合中国新兴的国家和地方人才培养的研究以及研究机构。二是提高古籍保护培训方法水平。当前教育很难解决我国在古籍保护必要人才的稀缺现状, 哪怕未来古籍保护能够提供科学的人才后, 依旧必须提供相应的培训以提高古籍保护水平, 保护古籍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 因此古籍保护工作人员需要有长期的在职培训准备。

4.5 创建中国文献用纸产研基地的革新

古籍修复专业用纸缺乏。当前的古籍修复用纸普遍存在寿命短的问题, 或者在应用时没有应用恰当的修复用纸导致古籍的损坏, 这种对古籍的二次伤害更加不利于古籍的修复。这需要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 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强制性规定, 明确出版部门需要用中性纸来作为重要文献的规范用纸。与此同时, 国内古籍的修复必须严格遵照“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思想, 不能进行有损害的修复工作。建立中国自己的专业文献用纸产研基地, 既能够提供足量的生产与研究文献修复用纸, 又可以作为传统造纸的手工工艺的文化进行宣传, 使其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参观用地。

摘要:本文叙述中国古籍的概貌和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 针对古籍保护面临的困难, 提出启动古籍保护事业的顶层革新设计, 制定财政优先支持政策, 制定规划古籍再生性保护策略, 并提出相应的中国古籍保护革新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籍,保护,革新

参考文献

[1] 孙中旺.地市级古籍保护中心的实践与思考——以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4 (6) .

[2] 杨柳.浅谈古籍保护中的若干方法与注意问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3) .

[3] 江山.国内外图书馆古籍保护实践对比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7 (1) .

[4] 陈红彦, 刘家真.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2) .

上一篇: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的创新设计下一篇: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与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