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山海经》简介

2024-04-11

古籍《山海经》简介(共7篇)

篇1:古籍《山海经》简介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 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4],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山海经》分别如下:

山经

第一卷《南山经》第二卷《西山经》第三卷《北山经》第四卷《东山经》第五卷《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海外南经》第二卷《海外西经》第三卷《海外北经》第四卷《海外东经》

第五卷《海内南经》第六卷《海内西经》第七卷《海内北经》第八卷《海内东经》

第九卷《大荒东经》第十卷《大荒南经》第十一卷《大荒西经》第十二卷《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海内经》大禹

成书作者

确指说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25]。

泛指说

现今,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作者的北人与南人之争。北人说中,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矿产的记述,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

南人说中主要有巴、蜀人说,楚人说。吕子方、蒙文通是巴、蜀人说的代表者。吕子方以“大荒”“海内”多有记载巴、蜀之地的事迹为证据,提出巴、蜀人说。而蒙文通则认为《海内经》四篇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巴国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人的作品。楚人说的代表袁珂先生认为书中所写神话故事与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关系密切,且行文中多用楚地之语,如《海内经》中关于都广之野的记载,“播琴”一词就是出自楚地,楚地的人称呼“播种”为“播琴”,另《西次三经》中“服之使人不厌”一句中,厌俗称魇,是四川人说的发梦颠。另书中对颛顼和黄帝的记叙极多,相传这被楚人供奉为祖先。

据其统计,全书记叙颛顼事迹的有17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1处、《大荒南经》2处、《大荒西经》6处、《大荒北经》5处、《海内经》2处,明确记叙黄帝事迹的有14处:《北次三经》1处、《海外西经》2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2处、《大荒西经》3处、《大荒北经》2处、《海内经》3处,书中称为帝而实际应指皇帝者9处:《西次三经》“是为帝之下都”、“实为帝之平圃”“帝乃戮之钟山之东”,《中次三经》“实为帝之密都”、《海外南经》“为帝司夜于此野”、《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海内西经》“帝乃梏之疏属之山”、“帝之下都”、《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

北人说和南人说以外,一些学者提出折中的见解,他们认为《山海经》在成书、流传过程中,既有北人的加工,同时也经历了南人增减。

学者萧兵著文称:《山海经》结构上观点模糊,节段松散,句式零乱,韵散夹杂,缺乏象屈原赋那样明确而统一的思想、情调、构思和语言风格,并提出《山海经》包含南、北方大量资料信息,仅仅是北方人或南方人是无法创作出来的[25]。

篇2:古籍《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先秦古籍,主要写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可我觉得它不单是神话,还是远古地理,包括海外的山川鸟兽。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18卷。

在“杻阳山”一文中,居然有种生物名叫旋龟,形状像龟,但又有鸟的头,还有蛇尾,更让人惊讶的是,如果你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聋。那么,那些聋哑人至少也可以沉浸在万物的交响乐之中了。

更让人惊奇的便是“天山”一文中的那个神兽了:它的身形像黄囊,红的像火,有六只脚,四个翅膀,看不清楚是否有眼睛,而且还精通歌舞!这一段描写让我深深的沉迷其中,也使我形象地幻想出了那只神兽的样子,十分的传神!

如果你看到《山海经》中描写的地方、动物定会大吃一惊!在一个布满奇花异草的山林中:有多姿的桂树和美丽的金玉;如果你的肚子在“咕噜噜”直响,便可以喝一口红构木中流出的液体,保你不饿得要死;千万小心鸡山上那些特殊的鱼,它的出现,可是会引起旱灾的!还有那些蝮虫、毒蛇,他们可不是小白兔,惹不起!

篇3:古籍《山海经》简介

关键词:《山海经》;鲵鱼;赤鱬鱼;陵鱼;人鱼;氐人;互人;鲛人;鱼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46-01

在近几年有关美人鱼为题材的电影、小说或画作火热出现,但是美人鱼它的真实面目真的就如人们所了解的那样吗?我通过古代书籍《山海经》对于人鱼文字的描写结合明清时期有关人鱼图案的形象进行研究与总结,下面分别对鲵鱼、赤鱬鱼、陵鱼、人鱼、氐人、互人、鲛人、鱼妇进行逐一的分析。

第一种鲵鱼在《北次三经》北3—2云:“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人鱼形状像?鱼,有四只脚,叫声像婴儿啼哭,吃了它的肉不会痴呆。郭亚璞对于?注释为:“或曰,人鱼即鲵也,似鮕而四足,声如小儿啼,今亦呼鮕为?” ②

第二种赤鱬鱼在《南山经》1-8云:“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海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③在青丘山中,……英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即翼之泽。其中生有很多赤鱬,形状像鱼,面目像人,叫声像鸳鸯,吃了它的肉不长疥疮。在明刊本蒋应镐的《山海经图绘全像》、清刊本汪绂的《山海经存》和清刊本郝懿行的《山海经疏笺》中都有关于赤鱬鱼图画的出现,通过古文中描写与图中形象的表现可得知这种赤鱬鱼只是头部是人形或近似人形,而面部一下的身体则都是以鱼的形象出现。

第三种陵鱼在《海内北经》-27云:“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④陵鱼是海洋里的一种鱼,长着一副人的面孔,有手有足,鱼的身体,其实就是人鱼,这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东海美人鱼的原本形态。在明刊本蒋应稿的《山海经绘图全像》、清刊本吴任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和清刊本汪笺的《山海经存》中都图是关于陵鱼的描绘,这里的陵鱼形象就比第一种赤鱬鱼要近似于现在人鱼,它们已经拥有人的面孔,还有了人的手臂与腿足,可以站立,但其颈部一下还是有鱼的身体存在。

第四种鱼直接被称为人鱼,但其形态与现在所知的美人鱼有很大的出入,在《北山经》有说:“(龙侯山)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在《西山经》的1-8又有云:“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丹水在这里发源,向东南流注入洛水,水中多产水晶,又有很多人鱼。人鱼,译,郭璞曰:“如?鱼四脚。”古代有鲵、?、孩儿鱼等名称,描述的主要特征是声音像婴儿的哭声,爱上树。今一般认为指两栖纲有尾目动物。⑤这里的鱼名称虽与现代所知的很相似,但是通过《山海经》中文字形容与明刊本胡文焕《山海经图》和明刊本蒋应镐的《山海经图绘全像》中人鱼图来了解,这里人鱼的真正形象只是在鱼的基本体上加四足,像两栖动物一样。

第五类氐人、互人,因《大荒西经》有说炎帝的孙子灵契生了互人,而互人就是氐人,他们可以上下于天,在这里将氐人与互人归为一类了,但它们在形象上还是有很大差距。氐人族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在《山海经·海内南经》有云:“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在这句中“其为”两字,郭璞曰:“尽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 ⑥在明刊本蒋应镐《山海经与绘全像》、清刊本吴任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和清刊本汪绂的《山海经存》中氐人形象图来看是和现代美人鱼形像最相似的,它们同样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尾,但在此中的氐人是一光头,耳朵则是鱼鳍形象出现的,可见这里的人鱼并不美丽。在《荒西》-34卷云“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契地下心,灵契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郭璞便译为:“人面鱼身,人鱼形式。”在清刊本汪绂的《山海经存》中互人形象又回到了赤鱬鱼只有人脸鱼身的形象时候。

在此在《山海经》一书之外还其它的古籍有第六类鲛人的出现,在很多诗经中有关鲛人泪可成珍珠的描写,但在古籍晋人干宝撰《搜神记》卷十二云中有“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泪,则能出珠。” 郭宪《别国洞冥记》中有说:“味勒国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宫,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左思《吴都赋》注:“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注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可见,“珠可以是鲛人的“泪”,鲛人之泪珠即为鲛珠。人面鱼身,身短尾长,有鳍无腿,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鲛人,也就是中国人鱼的较完整的出处。在南朝梁人任昉的《述异记》中云:“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纱,其价百余金。

我便通过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中所出现的所有人鱼,大致将它们分为七种类型:人鱼的初期像娃娃鱼的鲵鱼,经过赤鱬鱼、陵鱼、人鱼、氐人、互人几个形象的进化,到最后鲛人、鱼妇最贴近现代美人鱼形像,这也可能就是中国美人鱼的进化论了。

注解:

①殷伟.《中国鱼文化》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第185页.

②同上,第101页.

③陈成译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8页.

④殷伟.《中国鱼文化》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第307页.

⑤陈成译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30页-31页.

⑥殷伟.《中国鱼文化》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第287页.

参考文献:

[1]殷伟.《中国鱼文化》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

[2]陈成译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3]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09年。

[5]陶思炎.《中国鱼文化》,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6]李防.《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7]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8]萧兵.《美人鱼·性、生命与死亡的意象》,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篇4: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读后感

书借回去没多久就还了,因为还没看几页就被那繁多的古字吓怕了,而如果我真想读完,那就一定得自己买,这样才能慢慢的读、慢慢的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才能算是读过这本书。

去H市的时候,无意中在书店看到一直在找的岳麓版,兴高采烈的买了回来,然后,一直读到今天,才敢说基本读完。

虽然在看这书前听闻中国的很多诗歌、文学作品、成语、传说等都来源与此,不过真的看过以后,我觉得它确实更像是本地理书。

书的前半部是完全的地理和物种介绍。虽然在看到九尾狐和凤凰的时候曾经激动过一阵,不过就整体而言,要看完书的前半部分需要非常大的耐心:首先是内容比较单调乏味,二是那些古字实在是让人头大。

进入书的下半部分后,情况稍有好转。有较多的神开始出现的记叙中,偶尔甚至会有剧情。不过因为叙述不成体系,有些地方甚至互相矛盾,所以看得人有点混乱。

不过,实在是佩服我们祖先的想象力。之前看海贼王的时候觉得作者已经够扯,现在看完《山海经》才明白那些实在是小儿科不仅写明很多怪物的体态相貌,甚至连吃了有什么用,见了会导致什么后果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不知道的还估计会以为写的人亲眼看见了这些东西。

篇5:古籍《海经·海内经》原文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

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

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泛叶。

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王千】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有死之山。

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

有禺中之国。有列襄之国。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左虫右上而右下大】蛇,木食。

有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

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木属】,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白皋】爰过,黄帝所为。

有【上穴下契】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

西南有巴国。大【白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馅饣换口】之。

有嬴民,鸟足,有封豕。

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又有青兽如菟,名曰【上山下囷】狗,有桂山。有翠鸟。有孔鸟。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又有不距之山,巧【亻垂】葬其西。

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顾之尸。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

有钉灵之国,其民从【漆左氵换右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少【白皋】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篇6:古籍《海经·大荒东经》原文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有小人国,名靖人。

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犂。

有潏山,杨水出焉。

有蒍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大阿之山者。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囗食,使四鸟。

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

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

有【土熏】民之国。有綦山。又有摇山。有【融虫换曾】山,又有门户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鸟。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东北海中,又有三青马、三骓、甘华。爱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柤。百谷所在。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上鸟下宛】--北方曰【上鸟下宛】,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篇7:山海关的导游词简介

大家仔细看这块匾,有一大特点,有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此匾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书年月,不留姓名,这块匾为何人所写呢?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明朝宰相严嵩,有人说是余一元,谭从简,有人说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而根据当地的林榆县志记载:天下第一关匾传为邑人肖显所书,这里的邑人就是指山海关当地人,这就为肖显的写匾提供了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匾并不是肖显所题写的原匾,而是民国九年由山海关人杨宝清所篆刻的。原匾呢则为了防止风化挂在城楼内。一会我们就去等城楼,看原匾!好,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照相时间,五分钟后到我这集合,我们一起登城。……大家看,在各个屋檐的羌机脊上,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小兽,分别是骑凤仙人为前导接着是:天马、海马、狮子和吼。当地的老百姓还给他们起了一些赋有传奇色彩的名字。第一个是走投无路,接着是跟盯绊倒,第三个是东张西望,第四个是帮虎吃食,第五个是坐地分赃。传说,走投无路的是古代的皇帝,大好的江山让他搞的支离破碎,高高的脊头代表皇帝的宝座,他站在上面,前走无路,后退不能,真是左右为难;跟盯拌倒的是紧随皇帝的大臣,皇帝虽已无路可走,但臣子不忘旧情,虽倒也伴;东张西望是东瞧瞧西望望,见机行事;帮虎吃食一看到这种情况也紧随其后,阿谀奉承;坐地分赃在石兽之末,干什么都没有它的分,急的够呛,这真是各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倒霉的皇帝都走投无路,何况这些大臣呢。大家抬头可以看到这群显赫一时、高高在上的人物只好站在脊头,饱受风吹雨淋,酷暑严寒,让游人注目了。这些异兽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瑞兽,他们不但有消灾解祸的作用还是吉祥的象征。但这种小兽也是有等级之分的皇宫和庙宇之上的小兽的数量是9到12个的,而卫所的等级比较低,是不允许超过六个的。

我们脚下走过的这条宽广的坡道原叫做马道,是古代守城士兵骑马上阵和巡视关内外的重要通道。沿着马道缓缓而行,我们仿佛也走进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大家都知道明王朝是推翻了蒙古贵族所统治的元朝建立的,所以在明王朝的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以后一直与明王朝处于对立冲突之中。正是在这个巨大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便下令自军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并于洪武十四年正月派大将军徐达正式修建长城和关口,同年的十二月修建了山海关设立军事建制山海卫,山海卫是明代329卫之一,隶属后军都督府的北平都司管辖。从山海关建观关设卫那天起,这里就以科学的选址布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军事建筑而名列万里长城的重关之首,从而有了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美称。现在我们看到的呢,叫做箭窗,刚才我给大家介绍过了,它是作为战时射箭之用。是红底白环黑靶心,鲜艳醒目。现在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设计成红底白环黑靶心的形式呢?……好了现在由我来告诉大家:在当时天下第一关城楼刚建成后,它的屋檐和羌脊上总是会停着许多飞鸟而这些箭窗平时关闭,战士开启的。所以开启时飞鸟就会扑楞楞的乱飞,就会影响军情。所以当时的科学家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箭窗设计成红底白环黑靶心的样子。您看这像不像一只只眼睛,它们就像一只只眼睛看着飞鸟,使飞鸟不敢靠前。所以说明朝时的古人还是很聪明的嘛!

上一篇:李松仁诗歌下一篇:感恩我们的父母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