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2024-04-28

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共8篇)

篇1: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古籍扫描仪图书馆古籍保护解决方案

古籍文献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维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保存已变得相当脆弱,不仅不利于使用,更不利于保护和文化传承。而古籍的数字化是中华文化由纸张媒介向现代化传播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针对珍贵古籍纸张脆弱、不易完全打开的特点,德国赛数公司设计制造了OS12000V高精度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非常适用于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数字化需求。

►独有可调整的“V”型书稿台和“V”压稿玻璃,在充分保护古籍不受损坏的前提下可使古籍打开90°—140°;

►最大能够扫描厚度为100毫米的大幅面古籍;

►专业彩色线性CCD,可充分的再现被扫描件的全部细节;

►新一代投射式无眩目LED冷光源的采用在获得清晰扫描影像的同时不会对古籍造成任何损伤;

►PerfectBook功能能够将扫描后的影像进行自动裁切及分页、纠偏、去黑边、杂点,同时能够将手指印和书籍中缝印记删除,确保影像完美真实的再现。

上海市图书馆选择德国赛数A1幅面的高精度非接触式扫描仪,已将馆藏的善本古籍及民国报纸,以图像形式扫描,全文录入计算机,保留了古籍文献的原有形式,逐步实现善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读者可在该馆调阅任何一种古籍善本,从检索到全文阅览,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且阅读方便自如。如需要,有的资料可以随时打印,这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居领先水平。

篇2: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毛建军

南京大学中文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本文分析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采集的背景与意义,提出了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采集策略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 数字化资源 采集与管理

Collection on Ancient Books Digitization Resources in Library Mao Jianjun Chinese Dep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is change, in the essay we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d proposed measures and methods on digitization resources of ancient books collected in library.[Keywords]Ancient books of Library;Digitization resources;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一种新的古籍保存和利用方式应运而生。这一新方式即古籍数字化。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随着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图书馆馆藏古籍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图书馆资源采集的方法和策略也要有所改变。1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采集的背景 1.1大量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开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不过,当时并没有“数字化”这一概念,而是称作“电脑化”或“电子化”。90年代中期以后,古籍数字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古籍图书被开发成数字化产品。古籍书目数据是古籍数字化的早期阶段。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光盘版古籍开始出现。20世纪末,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古籍数字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数字化古籍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古籍的网络出版大大提高了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

1.2图书馆网络设施的建设

网络设施是数字化资源运作的基础。图书馆网络运作形式主要有局域网、城域网、互连网。图书馆网络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软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二是应用系统,包括虚拟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等。目前国内图书馆网络硬件设施的建设进展迅速。其中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最为突出。数字图书馆借助网络环境和高性能计算机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1.3广大读者对古籍阅读的期待

我国的古籍资源储藏十分分散,大量的古籍资源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图书馆和博物馆里,还有一部分收藏在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及美国等国家的图书馆里。由于我国古籍资源分布的这种特殊性,古籍的利用率很低。另外,我国在古籍的管理和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把古籍当为文物的认识误区,给古籍的利用人为地设立了障碍,从这个方面讲,实现古籍资源的共享,也是势在必行。古籍不仅要实现数字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古籍数据的资源互通互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古籍数据资源已完全能够实现网络检索和阅读。2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采集的意义 2.1充实馆藏古籍资源

古籍是图书馆资源采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古籍采集多采用复制或收购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所采集的古籍均十分有限。另外许多图书馆在对待古籍资源的态度上,采取重保护而轻利用的原则,故而长时期没有采集计划,更不会有采集结果。古籍不能仅仅当作文物,而是要挖掘其文化价值,传播其有效信息。古籍数字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同时大量的古籍数字资源也可迅速地充实馆藏古籍资源,从而发挥古籍的文化传承功能。2.2提供快捷检索和阅读服务

古籍数字化资源可以为读者提供快捷检索和阅读服务。检索服务主要有书目检索和全文检索。许多图书馆将本馆所藏古籍制成了书目数据库向读者提供快捷的书目查询。全文检索是指可进行单字或词语检索的全文数据库。如香港迪志公司开发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全文影像版的古籍资源开发成本较低,早期的数字化古籍多采用这种形式。但全文影像版古籍是以图像的形式存在,所以,只能阅读,不能进行检索。当然全文数据库也可提供阅读服务。

2.3加速古典文化的传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记录保存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就是流传下来的古籍。21世纪的最重要的传播手段是数字化传播。因此,实现古籍的数字化并上传到国际互联网上是传播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籍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方式。数字化古籍在实现网络共享的基础上,其传播范围可在全球的任何地方,这无疑是传播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效途径。3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采集途径 3.1 购买古籍数字化资源

商业型古籍网络出版单位是古籍数字化资源购买的主体。商业型古籍网络出版单位主要有出版社和数字化公司。购买古籍数字化资源可以迅速增加图书馆馆藏资源,技术实现简单。目前,国内的很多出版社都已将数字资源的开发作为未来出版的计划。不过考虑到开发今人古籍整理成果牵扯到版权问题,因此公司企业多选择大型丛书。

国内目前专门从事古籍数字出版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主要有电 2 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的《国学宝典》网络版是一套主要面向中文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华古籍全文资料检索系统。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另外又开发有“历代基本典籍库”、“历代经典文库”、“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文献目录典”、“古籍丛书”的光盘版数据库,网络版正在研发之中。中国数字典籍网开发的“八十万卷楼”。“八十万卷楼”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中文古籍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收录先秦至民国的历代典籍5万种,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及方志、谱牒、佛典、道藏、戏曲和小说,目前已上架1万种,其中全文文本3千种,版本图像7千种。北京龙戴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主要内容有字书类数据库、殷周金文库、中国古钱、古印库、考古、文字学书目库、简帛库、台湾国学报告数据库、中国音韵库、小学类数据库、金文文献库以及甲骨文库。3.2免费资源的链接整合

公益型古籍网络出版单位是免费资源链接的主要来源。公益型古籍网络出版单位一般由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开发,其目的只是为了古籍的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播。因此,这类古籍网络的出版带有公益性的特点,对用户免费开放或只收少量维护费用。如国家图书馆“全文影像数据库”包括:碑帖菁华、敦煌遗珍、西夏碎金以及数字方志,以上均可进行简单检索、高级检索、二次检索、关联检索和全文影像浏览。上海图书馆“宋元善本全文资源库”于1996年启动,计划将馆藏古籍善本全部数字化,并分期实现上网服务,以满足海内外读者一览中国古籍善本的需要。免费资源的链接需要重新整合。如可将国内各大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检索系统”链接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全国“古籍书目检索系统”。或将国内各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链接起来建立一个“地方志阅读”数据库。3.3自建古籍数据库

自建古籍数据库投资巨大,实施周期长,但考虑到古籍的保护和读者服务,许多图书馆仍然很重视古籍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早期的古籍数据库建设主要是古籍书目数据库。目前,像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包括各省市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已经建立各自的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只要读者登陆该图书馆的网页,都可进行书名、著者、类别以及关键词查询。由于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光盘的出现,为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保护提供了新方法。数字化光盘具有图像稳定、容量巨大、成本低廉等优势。由于光盘古籍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的限制,具有高效传播的互联网自然要与古籍数字化结合起来。随着各大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也逐渐实现了网络共享。除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家级图书馆自建了自己的古籍数据库以外,一些省市及地方图书馆也将部分特殊馆藏或地方志上网,如昆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苏州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常熟图书馆的“古籍地方志”、温州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绍兴图书馆的“绍兴方志”等。4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管理

4.1制订采集计划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的采集首先要有计划性。根据本馆的服务对象和实际需要,制订出工作重点,定期了解服务对象对于资源的需要及其利用情况的意见,研究制定具体的采集方法与细则。同时对馆藏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整体规划诸如硬件建设、资金状况、人员素质等做好分析测评,全面、科学地规划好图书馆馆藏数字化资源。只有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采集工作的计划性,才能保证古籍资源的系统性。4.2严格采集程序

数字资源的采集程序与传统纸质文献的程序有诸多差异。由于古籍数字出版还不是很规范,也缺少有效的流通渠道,因此古籍数字化资源的采集首先要做好资源的调查,了解资源的类型和分布。一般而言数字化出版公司的古籍数字资源可通过出版年鉴或广告获取,而一些兄弟单位开发的资源只能通过会议交流或网络搜索工具来实现。在充分的资源调查基础上才可以制订采集范围。资源采集后还要进行核查、送审、签订协议,最后还要做好验收登记。4.3配备专业人员

配备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是古籍数字化资源有效运作的保证。与图书馆传统管理方式不同的是,数字资源的管理有其特殊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图书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上。传统的图书馆古籍部一般配备的是懂古籍的专业人员,而古籍数字化资源的管理涉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文理分科培养的现象,因此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古籍整理的人才。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图书馆可选择素质较高且对古籍感兴趣的年轻人参加各种培训,全面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保障古籍数字资源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曾敏灵.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图书馆论坛,2004(04):133-134,142 [2] 何志兰.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情报探索,2005(03):112-114 [3] 郭德华.做好电子馆藏资源采集工作的思考.图书馆,2005(01):63-67 [4] 黄建年,陶茂芹.图书馆数字资源采集机制初探.冶金信息导刊,2005(03):29-32 [5]朱友萍,周光平.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03):32-33

(来稿时间:2006-08-31 责编:冉文格)

篇3: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探讨

1 我国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

我国台湾和香港在古籍数字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早, 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在1984年研发了汉籍文献电子数据库。1985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建立了包括《十三经》、《文心雕龙》、《二十五史》、新清史等在内的数据库, 内容包括唐代以前绝大部分的传世文献。1993年元智大学罗凤珠教授研发《全唐诗》、《全宋词》等古籍文献数据库。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研发了善本丛刊影像先导系统,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建立了在线藏经阁等。这些数字化的中文古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香港中文大学从1989年起成立了古籍文献数据库中心, 成功研发了《汉达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和《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研发的《文渊阁四库全书》,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电子版中文古籍。我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 主要是个人研发了一些小型的古籍检索系统, 所获成果较少。如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学者彭昆仑先生与南京工学院合作完成的《红楼梦》检索系统。古籍数字化建设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由书目数据库建设逐步向全文数据库建设方向发展。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各省市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建立各自的馆藏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如山东省图书馆于1996年至1998年4月完成的善本书目的回溯建库工作, 录入了5328种善本古籍及数千条子目。上海大学图书馆在1996年将善本古籍以图像形式扫描, 制作成全文光盘, 保留了古籍文献的原有形式。国家图书馆制定了古籍特藏文献的数字化计划, 涵盖了永乐大典、数字方志以及甲骨文、敦煌遗珍、西夏碎金、碑帖菁华等文献;该馆还利用WL-NWORD软件进行编程, 建立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目录电脑检索系统》, 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古籍目录检索手段, 使读者可以快速查找所需资料。苏州大学图书馆在该馆所编《中国历代人物图像索引》一书的基础上, 建立人物图像专题数据库, 为人像资料检索提供方便, 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 而且提高了服务层次。广西大学的《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续编》、兰州大学的《朱子语类辑略》、山东省社科院的《论衡》、四川大学的《全宋文》和《宋会要辑稿》、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史记》等全文数据库为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山大学发起了两岸四地共建“孙中山数字图书馆”技术平台的研制, 已取得许多重要技术进展, 标志着古籍数字化联合建设正在逐步形成。目前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古籍数字化大型项目有电子版《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康熙字典》、《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等。近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发的《全唐诗》、《全宋诗》数据库, 适用于中、英、日、韩多语种操作平台, 还提供多种检索途径, 非常方便用户迅速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同时, 该库具有格律诗自动标注等功能,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文古籍数字化, 代表了中文古籍数字化技术的前沿成果。此外, 我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以更好地推动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工作。1993年, 国家图书馆联合法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柏林国家图书馆等合作研发了“国际敦煌项目”, 对写卷、吐蕃文残片进行了图像数字化处理, 建立了一套编目数据体系, 截止到2002年已建立了包括绘画、工艺品和历史照片等在内的数据4万余条。

2 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发展对策

2.1 成立古籍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 统一规划, 相互合作, 避免重复浪费。

中文古籍数量庞大, 且分散各地, 仅由一个单位或组织来负责完成某一专业领域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是非常困难的, 需多方合作才能进行。而目前国内古籍数字化工作尚缺乏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 导致各开发单位各自为政, 热点项目重复建设, 冷门项目无人问津等现象。如1998年光盘版的四库全书在国内至少出现了三种, 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此建议, 要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联合成立古籍数字化专门领导小组, 负责审批全国范围古籍数字化建设的选题和立项工作, 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 剔除重复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和意义不大的古籍数字化项目, 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有意义的重点的古籍数字化建设项目, 减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2.2 加大宣传和开发力度, 广纳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建设。

古籍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 它的艰涩难懂和深闺秘藏使其在开发和利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 国家相关部门与图书馆都开展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开发与宣传工作, 如再造善本工程的实施、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但大量的中文古籍文献仍处于象牙塔之巅, 难以为广大用户方便使用。因此, 要加大古籍文献的宣传和开发力度, 广纳资金, 扩大中文古籍的数字化建设范围, 积极拓宽古籍利用的渠道, 充分发掘古籍文献的价值与财富, 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2.3 加强对古籍文献的深层次开发。

目前对各高校图书馆来说所缺的不是古籍数据库而是对其深层次加工、开发和利用, 这是各高校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为古籍数据库建立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图像检索、全文检索、精确检索和模糊检索功能;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实现多途径更精确的查询;建立知识挖掘系统, 链接古籍数据库所涉及的新的学科研究内容, 使古籍数据库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库, 并实现学科知识库的资源共享。

2.4 加强人才培养。

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要掌握中文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编目, 还要会编制数据库, 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即需要既懂古籍整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门人才。对这些专门人才的培养, 可以通过调整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得到解决。如可在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内容和深度, 也可在图书馆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专业中适当吸收计算机专业人才攻读硕士研究生。对在职人员则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古籍整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数字化的古籍, 不仅可以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 而且有效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以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 使传统文化在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速度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古籍文献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春金, 吕瑛, 王劲松, 郑红月, 杨炯声.中文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8 (2) :112-114.

[2]龚娅君.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 2008 (12) :95-96.

[3]陈微.对我国图书馆古籍管理数字化的三点认识[J].图书馆论坛, 2008 (3) :61-63.

[4]王发社.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6 (3) :121-122.

篇4: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 古籍保护 数字化扫描 图像处理

分类号 G25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2.016

Th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Pan Xingyao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ure and perfect, and the digital scanning has becom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recycling protection of ancient books. While doing digital scanning, it is necessary to accord to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operation, select ancient books that can be scanned carefully, properly handle the through words, folding, rest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staff.

Keywords Ancient book protection. Digital scanning. Image processing.

古籍作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1]。然而,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古籍存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要使这古老的灿烂文化得以延续,不仅有赖于对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更有赖于对古籍使用的再生性保护[2]。笔者近年来从事古籍再生性保护中的数字化古籍善本扫描工作,对古籍数字化中的一些技术与操作略有一些了解,对一些相关问题颇有体会,不妨抛砖引玉,对古籍数字化扫描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古籍数字化的兴起

古籍数字化是以保护和利用古籍为目的,利用扫描、拍照等技术手段,将古籍的文本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进而揭示古籍文献中包含的信息资源的系统工作[3]。古籍使用的再生性保护工作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以来,经历了人工录入、缩微胶片、拍摄照片以及数字化扫描的不同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古籍数字化的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数字化扫描无疑已成为解决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最有效手段,其中商业数据公司、图书馆系统和一些科研机构,近年来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数字化成果[3]。

2 古籍数字化扫描工作

古籍数字化扫描一般可分为拆卷处理、页面修正、扫描、装订还原、图像处理五个工序。原则上古籍一般不进行拆卷处理,若因为特殊情况需要拆卷,必须经过同意,并由专业人员进行。页面修整是对古籍页面的褶皱、折角、折痕进行平整处理,以防止在扫描工序中对古籍纸张造成二次伤害。装订还原是对拆卷处理的古籍按原样进行重新装订,要求检查仔细、装订美观、结实牢固、无遗漏并认真核对数量。扫描工作中的图像处理通常采用市面上常见的ACDSee、PhotoShop等软件,在机器工作正常的情况下,扫描一页书面仅需几秒钟时间,操作简单快捷。扫描完毕的图像文件需要进行纠偏、去影像黑边、影像拼接等处理,要求页面端正、图像版心位置一致、版心横向倾斜不超过1度,基本原则是最大程度保持原书的原始信息[2]。

笔者从事数字化扫描工作期间,图书馆用于扫描善本古籍的扫描仪共有三台,均为冷光源扫描仪,不仅有利于扫描影像的品质保证,也使得在扫描古籍时不会由于温度过高对善本产生不良影响。三台扫描仪均可以调节版面角度,其中有两台A3扫描仪,一台A2扫描仪,基本上解决了善本古籍版宽、尺寸不统一且扫描过程中善本不易移动所造成的扫描不完整的问题。

扫描过程中要使扫描仪与书页确实成垂直角度,并不可以过多移动,因为机器的移动必然会带动镜头的移动,而镜头的移动必定会影响扫描不平整的结果。因此扫描一本古籍页面时,只需在扫描仪上选择好位置并固定即可。从扫描图片的效果要求来说,扫描光源也需稳定且统一,这样才能保证扫描的图片色彩接近实物颜色并清晰度高。

扫描好的古籍图片经过图像处理后只需保存在电脑的硬盘中即可。为了防止停电、电脑感染病毒等突发情况,要在扫描后,将相关资料刻入光盘中加以保存,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光盘存放在低温和黑暗的地方,因为光盘的使用寿命只有约2—5年。

数字化扫描工作一般应由常设的固定工作人员完成。因为扫描不仅需要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还要对扫描的古籍图片进行最前沿的筛选,为日后的整理与再出版奠定基础。同时熟练、准确的操作对善本的保护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古籍数字化扫描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古籍数字化扫描工作虽然偏重于再生性保护古籍中的信息,但也应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寿命为宗旨,兼顾古籍在美学和研究中的双重价值[4]。虽然许多古籍保护单位在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对古籍纸质文献进行保护,然而数字化扫描对纸质文献原件具有损坏性不可忽视。因此,在古籍数据化扫描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扫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减轻对古籍原本的伤害。

nlc202309090513

(1)需要制订明确的技术规范并严格执行[2]。一般的古籍纸质文献,都是先进行原生性的修复,接着再进行数字化扫描。这样就造成了修复、还原的古籍又一次面临分拆和再一次进行修复还原的问题。这种重复劳动不仅费时费力,对古籍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坏。因此,在古籍数字化扫描工作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古籍的折损,必须制定相关的扫描、图像处理、书目标引等操作规范、质量标准,尽可能降低同一件古籍扫描的次数,争取一次扫描成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扫描。

(2)认真甄选需要数字化扫描的古籍。由于古籍体例多样,纸张状况质地不一,抄本、刻本均有,誊抄、手抄和成书于不同朝代,有的字迹纤细,有的字迹模糊,还有字迹粘连、交错、分离,表格、图文混排、点校标点等情况,而且具有卷轴装、册页装、包背装、线装等不同形制[2]。因此,要根据古籍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来决定哪些进行扫描,哪些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数字化。

(3)谨慎、认真对待扫描过程中善本出现透字的情况。出现透字的情况,是每一个负责扫描的工作人员最不愿意遇见的。不是因为怕麻烦,而是方法使用不得当容易对善本造成损坏。有很多善本,正反两面透字严重,已经影响阅读与扫描。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在书页之间加“衬纸”,把两个半页隔开,从而杜绝透字。但是加“衬纸”的弊端是衬入的纸张很容易把书口划破,进一步损坏善本。不过对于破损不严重且纸张质量相对较好的善本,此方法还是可行并常用的。但是遇到破损严重且纸张松脆的古籍,有的时候就不得不选择拆书。

(4)一定要注意保护古籍实体不受损害,尽量避免拆书,以保持古籍的原貌[4]。拆书的情况在数字化扫描中比较常见,除了透字会需要拆书外,比较容易出现的就是古籍的书脊距离板框太近,有时甚至重合,在这种情况下,挤压厉害对古籍有伤害,不挤压又不行,甚至挤压了也不行,所以往往会用拆书来解决。主要还是为了获得好的扫描效果。但是这对古籍的损伤是巨大的,因此需尽量避免。

(5)及时还原、修复、保存好扫描后的古籍。如果扫描完成后古籍只是随意放置或是放在移动式密集书架里,那么古籍将变成一堆废纸,虽然是对其进行了数字化,可是原件等于是被彻底地丢弃了,那么又谈何保护呢?所以数字化扫描虽然重要,但是一定要与原生性保护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省时、省力的情况下使古籍得到更好的保护。

(6)加大设备投入力度,解决图片清晰与存储之间的矛盾。由于扫描出的图片以TIF的格式保存,其图片过大。扫描一页书在电脑上的大小约为45M,一本善本拟有120页,那么一本善本的扫描后的大小约为4.7G,一套善本往往在10本以上,那么一套善本扫描后大约需要47G的内存,才可以在电脑中存放,由于图片过大往往造成电脑的存储空间不足。虽然现在可以更改为JPG的格式,图片大小刚好合适,可是清晰度又远不如之前的TIF格式了。这也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

(7)加强古籍数字化扫描人员的业务培训[3]。扫描仪的准确操作并不难掌握,但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软件操作知识。因此,需要对扫描人员进行相应的数字化加工的技能培训,如扫描、拍照、图像处理等,除此以外也要进行相关的古籍知识培训,以便提升扫描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数字化古籍是古籍保护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现在古籍保护正在不断研究、不断开拓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字化古籍保护中数字化扫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数字化扫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这不仅关系到用先进技术向更多的人呈现古籍的原貌,更是以高科技的方式让古籍这一历史的瑰宝焕发青春,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 1 ] 周爱莲,王晶静,张毅.国家农业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0-15.

[ 2 ] 任红辉.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实践及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1):51-53.

[ 3 ] 赵长波.浅谈古籍数字化操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6(8):56-58.

[ 4 ] 于美娜.论古籍普查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J].

艺术品鉴,2016(8):333-334.

潘星耀 南京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5-09-22 编校:曹晓文)

篇5:论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

【摘 要】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地保护古籍,是每一个古籍保存单位的职责。数字化建设为古籍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古籍 数字化

一、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而古籍文献则是古代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之一,及其珍贵。尽管现在古籍保护方式多样,但也只能最大程度地减缓其破损的速度,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永久地保存。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古籍中的文字、附图及附表等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并通过光盘、硬盘、网络等介质保存,意义重大。

二、古籍数字化建设涉及层面

古籍的数字化建设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其涉及到多个科学知识层面。包括古籍资料的整理、学术研究、原始数据的数字化录入、标准化的建立、网络数据库的建立、面向公众的数字化访问、甚至是当今较为流行的信息云服务。

三、古籍数字化建设相关技术

(一)字符编码。我国汉字数量约有十万左右,其中常用字越四五千左右,而其它大多属于生僻字、避讳字、异体字等,这些字在古籍文献当中占约30%。因此,古籍数字化的字符编码方案非常重要,可采用如下两种标准:

1.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中,有GB2312、GB13000、GB18030三种,其中,G8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13000收录20902字,是我国等同采用ISO/IEC10646标准的国家标准;GB18030收录了70244个汉字,总编码空间超过15O万个码位,不但为解决人名、地名用字问题提供了方案,还为为汉字研究、古籍整理等领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基础。

2.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主要是指ISO/IEC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它与Unicode在字符编码上保持一致,所有的字符都在相同的位置并且有相同的名字,并且版本更新也保持同步,ISO/IEC10646:2003的字符编码相当于Unicode5.0。

(二)古籍数字图像的加工技术

1.数字化编码标准。古籍文献图像的采集、压缩、编码采用的标准直接决定了加工后图像的质量、大小以及长期保存和使用的有效性等。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的可用性,结合目前图像资源的现状及应用的要求,古籍图像数据加工的常见编码标准应选择JPEG、JPEG2000、TIFF和GIF这几种。

2.格式体系。格式体系指图像资源数字化加工的保存格式、复制格式、发布格式等体系及其相应的格式标准。对于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加工,其保存级的文件格式建议存储为TIFF格式。普通图书文本页可以选择Group IV压缩的黑白二值图、或是无压缩的8位灰度图扫描,该级别的文件通常由保存级的TIFF文件批处理方式压缩或转换生成;服务级文件建议选择JPG、JPG2000或将它们封装到PDF文件中;缩略图可以考虑采用JPG或GIF格式。

四、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日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处在一个初步的摸索阶段,虽然部分图书馆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江苏等地的市县图书馆等在古籍数字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

我国古籍数量庞大且分散,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基本处于一个种缺乏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状态,缺少统一领导和分工协作,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二)经费缺乏,区域发展不均

近年来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已启动了一批古籍数字化工程项目,各自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我国大多数图书馆,尤其是古籍收藏量较大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的匮乏,加之技术力量薄弱,其古籍数字化工作仍然比较落后,一般还停留在图书扫描、部分普通书目数据库建设等简单数字化阶段,甚至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这方面的工作至今尚未启动。

(三)古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目前古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的状况已经凸现,如不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后果堪忧。对古籍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在于:一要具有相对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二要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等专业领域有相应的造诣。要较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三者缺一不可。

五、相关对策

(一)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注重特色是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另一方面,各公共图书馆馆在选择古籍数字化项目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馆藏特色,从特藏中选题,以避免重复开发。

(二)合作共建,加强人才培养

在古籍数字化进程中,各公共图书馆应该在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加强与出版社、信息技术开发公司等机构的多方位合作的发展之路;国际合作也是当前中文古籍数字化开发建设的一种可选形式,通过国外资金和技术条件,结合国内丰富的古籍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各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必须强化个人素质的培养,需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包括职业道德、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信息学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和新学科知识等的继续教育,进而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专业能力。

(三)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古籍保护宣传力度

各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古籍收藏单位应积极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包括网络数字视频、网络文字、网络图片等,加大古籍保护的宣传力度,也可通过开设古籍保护专题讲座,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日,举办馆藏古籍展览,包括破损古籍展览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培养更多人的古籍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篇6: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启动海外古籍调查

2015年4月,国家图书馆馆员刘明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美国,他此行的任务是为埃默里大学神学院的5000册中文书籍编目,为期3个月。苦等多年之后,淹没在西文书库里的中文古籍终于迎来了“知己”。“第一感觉是它们很孤独、很凄凉。”刘明至今难忘与那批古籍初次见面的场景。这也使他更加坚定信心,让这批古籍为世人所见、所用。

刘明进行的编目工作是我国开展海外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部分。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此后国家图书馆陆续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展开合作,对存藏中华古籍进行调查。2014年,国家图书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启动“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以进一步摸清海外中华古籍存藏情况,并将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回归。

“史在他邦,文归海外。”这是郑振铎先生多年前对于中华古籍流失海外的感慨。“流传海外的珍贵典籍,有的出自文化交流、赠送、交换、贩售,有的则是被掠夺、偷运,或是非法交易、走私等。据估计,海外中华古籍收藏数量超过300万册件。”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介绍。

调查中华古籍在世界各地的存藏状况是推动海外中华古籍数字化合作的前提。2015年3月,北美东亚图书馆年会召开。张志清在大会上介绍了“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得到了北美图书馆界的积极响应。

埃默里大学图书馆馆员王国华在得知这一信息后很是兴奋,因为她知道,在该大学神学院的书库里有一批中国古籍尚未编目。这批书籍约在20世纪初由美国传教士从中国带回,以了解中国国情。1980年,这批古籍由美国宗教机构赠与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存放在学院图书馆里。由于缺乏研究中文古籍的馆员,这批古籍一直被封存在书库里。

刘明克服了语言和技术障碍,用3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任务,《美国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目录》一书近日在国内出版,收录中文古籍320余部。“我回国后不久,收到一封埃默里大学神学院的邮件。说耶鲁大学神学院的一位教授通过系统搜索到我录入的一本书,并进行了远程预约。”刘明说,这让他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

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完成“海外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一期建设,累计完成包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4个国家30家单位24万条(含子目)书目数据建设。

珍稀古籍回归世人视野

2013年,国家图书馆馆员刘波就远赴美国,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馆藏善本方志写书志。当一年的工作即将结束时,他收到一封邮件,内容是美国洛杉矶汉庭顿图书馆发现一册(两卷)《永乐大典》,但不明价值,需要专业人士鉴定。刘波马上飞到洛杉矶。“看到实物后,我心里非常激动。”刘波回忆,这册《永乐大典》此前没有著录,并且来路清楚,尺寸、行款等细节也与国内真本一致,基本可以确定是真本。后经过多方证实,确认为目前世上发现的第419册《永乐大典》,是具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稀世文物。

“海外收藏的古籍多有珍善版本,甚至还有不少是孤本秘籍。其中,甲骨、竹木简、敦煌遗书、宋元明清善本、拓本舆图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等,在海外都有珍稀孤罕的藏品。”张志清表示。

“在调查过程中经常会有惊喜,那不仅是眼前一亮,简直是两眼放光。”张志清说,在英国牛津大学波德里安图书馆,他看到了明代钞本《顺风相送》,第一次记载了“钓鱼舆”。另一份则是《塞尔登地图》,这份绘制精准的航海图此前一直存放在西文舆图馆,并认为由西方人绘制,直到近年才发现绘制者是中国人,绘制时间为明万历年间。还有一本《指南针法》,详细记录了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这些古籍的意义非常重大。

实现流散海外的珍品古籍数字化回归是“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的最终目的。据了解,目前,已经取得重要成果。海外《永乐大典》的数字化回归卓有成效,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馆藏19册、英国国家图书馆藏25册、美国汉庭顿图书馆藏1册《永乐大典》已经实现了数字回归。《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等也已经影印出版。

此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该馆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高清数字版本。《圆明园四十景图》是乾隆元年(1736年)宫廷画师沈源、唐岱依据圆明园实景绘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这是“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开展以来的第一项重要成果。

为进一步做好海外中华古籍的回归工作,国家图书馆于2014年启动“海外中华古籍书志书目丛刊”“海外中华古籍珍本丛刊”两大海外中华古籍回归项目,前者编纂出版海外所藏中华古籍目录,后者对珍稀古籍采用仿真影印的形式出版。如今,众多海外中华古籍如百川入海,聚首出版。如《文求堂书目》、《西班牙藏中国古籍书录》、《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善本方志书志》等均已出版,惠及众多国内外学者。

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张志清坦言,在海外中华古籍调查过程中,有两种感受特别强烈。一方面,走进世界各地收藏机构的库房,看到先人创造的智慧结晶,不禁发出声声惊叹,心中升腾出无限感慨。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国馆员进行真诚的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双方逐渐有了学识上的认同,甚至心灵上的沟通。

“海外中华古籍调查不仅仅是调查古籍,更是文化的交流、学术的交流、文明的交流。”张志清说,这个过程不但使我们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加深入地认识我们。

“在开展海外中华古籍调查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国外收藏机构从事中华古籍保存与研究的馆员。他们是如此热爱中国文化,用尽毕生心血学习和整理中华古籍,他们值得我们尊敬。”张志清很有感触地说,大英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吴芳思一生研究敦煌遗书,她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特殊地关照;牛津大学波德里安图书馆编目员何大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将馆藏所有中文古籍进行编目;已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热爱中国民间文学,不遗余力地研究中国小说、年画和民俗。他们利用馆藏开展了有效的学术工作,同时也为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篇7:古籍扫描仪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正文„„„„„„„„„„„„„„„„„„„„„„„„„„„„„„„„„„„„„„„2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2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3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3(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4(三)修复人才短缺„„„„„„„„„„„„„„„„„„„„„„„„„„„„„5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6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6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6

结论„„„„„„„„„„„„„„„„„„„„„„„„„„„„„„„„„„„„„„„„7

注释„„„„„„„„„„„„„„„„„„„„„„„„„„„„„„„„„„„„„„„„7

参考资料„„„„„„„„„„„„„„„„„„„„„„„„„„„„„„„„„„„„„„7

重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古代文献书籍的修复与保护无疑也是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古籍修复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论述,认为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古籍修复 保护 人才

引言:中国是书籍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有实物可考的古籍依时间顺序经过了龟册、金文和石刻、侯马盟书、简策、帛书等阶段,后因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找到了最适宜书写和印行的材料,纸制书籍的时代终于到来并延续到现在。中国书籍发展的漫长历史无疑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各类书籍的数量难以计数。作为文明的载体,书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是源于古代的古籍。伴随着古籍的留存,古籍修复行业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同样流传至今。有理由推断,在东晋时就有了古籍修复事业,至今

①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古籍修复事业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它使许许多多即将消亡的古籍得以继续发挥其文献和文物的作用。因为虫蛀、鼠咬、污垢、霉烂、焦脆、水湿等原因以及古籍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历史上很多古籍没能流传下来,古人对此曾有“十不存一”的感慨,但若没有古籍修复行业的产生,恐怕流传下来的古籍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

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据国图举办的“善本特藏汇报工作展”上给出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约有3000万册,其中大部分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8年也曾表示:“据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籍的数量在2700万册以上,而这仅仅是个保守的估计。我认为数量至少在3500万到4000万册以上。除了国家收藏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以外,民间还有大量藏于个人、寺庙。”② 然而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全国从事的古籍修复的人才数量不足100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

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古籍本身的寿命缩短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图书馆将上世纪60年代和06年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也就是说,经过40年时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PH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植物纤维素是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它发生酸性水解即古籍纸张的“酸化”现象,其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这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且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古籍纸张将全面脆化,纸张一碰就可能变成粉末,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在时间、人才、工作效率等种种因素冲突的形势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深刻阐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中说,我国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古籍的保护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从以上所阐述的古籍保护的现状上来说,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诸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问题。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

古籍修复行业地位的日益提升使得其发展历程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包括了资金投入、技术发展和人才短缺等问题。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先说资金投入问题。要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相应的硬件投入是必须的。然而,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图书馆的条件非常有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顶尖图书馆,国图十分重视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其专门提供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以供古籍修复工作所用。这样的工作条件在内地已经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了。然而即使这样,国图也仍然会时常碰到场地、人员工资以及材料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许多新的科技手段的引进在提高了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设备和人力资源的资金负担。举例来说,很多特藏古籍的“脱酸”工作刻不容缓。国外有一种“纸张脱酸”的技术,这种方法能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延缓书刊寿命,但其一套大型设备的引进就需要几百万的投资,所有材料也需进口,每处理一公斤的书籍的花费估计约需20美元。且大型设备及其辅助设施的安置还需要近400平方米的场地。这样昂贵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古籍杀虫问题同样受到一定制约。国家图书馆目前采用低温冷冻杀虫法,所有图书在入库前都将在零下22℃到零下25℃冷冻7天左右。然而国外一般藏书馆室内的温度是0℃至4℃左右,以国图的条件只能借助空调,降低1℃投入的成本都相当巨大,更糟的是,空调只有在上班时间才启动。③国有单位尚且无法解决这种资金问题,更别提民间的修复工作室了。这种种问题显示,若无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将会受到相当的制约。

(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技术发展问题可与人才问题一同讨论。传统修复技术无疑是我们国内古籍修复工作的基础。作为传统技艺的古籍修复工作是相当繁复的。首先,修复工作者对材料就需要有相当的了解。材料的种类分辨、仿旧和染色以及制糊的传统工艺就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再者,古籍修复的基本程序有:点收、制定修复方案、备料、拆书、书页修补、封面封底的修复和重制、装帧、检查和验收、交付。而其中书页的修复一个程序就包括了去污、配料、连接书页开口和破损补缀、糟坏书页的裱补、粘结书页的揭补、书页补字等多个问题。每一个问题还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手段。经过修复程序的古籍书页还需要进行装帧,而装帧的基本技术包括了折页、配册、敲书、衬纸、接书脑、加护页、齐栏、压实、草订、裁切、打磨、包角、加封面封底、打眼、穿线、贴签、写书根、加函套等十多道工序。这还仅是基本的程序,善本、珍本古籍的修复还有更多特殊的要求。面对这样庞大复杂的工作程序,无怪乎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人才的缺失,决定了工作和技术发展的滞后。

当然,长时间以来,技术发展的滞后并不代表停滞不前。上文已经提到,国外已经产

生了类似“纸张脱酸”等先进而方便的技术,但由于内地尚无足够的经济实力而无法引进。然而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的修复技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的。现代科技的应用创造出了多种用于古籍修复的有效手段,如远红外、微波和真空冷冻三种干燥技术,二醋酸纤维对口粘接技术、丝网加固技术等,各种修补机械也应运而生如档案修裱机和纸浆修补机等。这无疑成为古籍修复工作的强大助力。

(三)修复人才短缺

科技手段的增加并不能解决古籍修复行业的根本问题,人才短缺才是其中的关键。现在的形式总地来说是国内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缺少年轻血液输入,面临人才断档。据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介绍,我国目前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只有百余人,而且多数已年过半百。而且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不足100名的古籍修复从业者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40岁以下的不到1/6。尽管这批人目前看来正值壮年,但这么多年没有新丁加入,如果持续下去,不出十年,眼下的青黄不接就要变成人才断层和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师带徒”的形式来进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目前,设置“古籍修复”这一专业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在全国,只有少数几个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从事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以古籍知识、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为基础,还需了解一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以识别纸张质地,从而拥有能够针对特定的古籍设计特定的修护方案的能力,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其学历起点应在大专以上。与国内的情况相比,国外的人才资源显得相当优渥。英国几所重要高校,如伦敦大学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都设有古籍与文物修复专业,隶属于美术系。学生本科毕业后只能取得“准入资格”,随后需跟随一个工作团队以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回学院攻读研究生,取得研究生文凭,才有资格正式成为一名古籍修复人员。埃及同我国一样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该国的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四年制本科的古文物修复专业,并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该专业的学生大

一、大二时必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基础课程,大

三、大四时则参加实践和具体的修复项目。目前,开罗大学每年招收500名古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应考者盈门。

相比较下,为什么国外同行业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远远赶超我国也就有了答案。不仅

仅是人才数量,人才素质的差距也成为我国古籍修复技术无法快速进步,行业无法持续顺利发展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古籍修复的年轻人才会如此稀缺呢?待遇问题和国人长久以来对这一行业的认识是关键。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古籍修复人员仍停留于传统的“修补匠”的层面,社会地位不高,待遇欠佳,就业不理想,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高层次的人才宁愿选择更加大众化的专业进行学习。即使与关系相当密切的书画修复行业相比较,古籍修复人员的待遇也有相当差距。甚至有从业者坦言,修书只是兴趣,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而那些已经毕业于高职高专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此现状,各大高校不愿开设该专业也是有理由的。在高校里都没有相应专业的学习,那又何来高素质、大批量的年轻的专业人才?这显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解决以上问题,这其中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非常重要,而人才问题是重中之重。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国家需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普通民众能从思想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地位,不再认为古籍修复工作者只是处于“修补匠”的层面,而应更加重视他们的工作,更加了解他们的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古籍修复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值得尊敬的,从而让更多的人以从事这一行业为荣。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对古籍修复行业的资金投入,并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待遇,充分满足从业人员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杜绝老一辈古籍修复从业者口中“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的情况继续发生,使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愿意投身到这个工作中来。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国家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广大的高校中尽可能多地开办相应的修复专业,除了开设传统技艺的专业课程并补充图书馆学知识、古籍知识、古籍

版本知识、历史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外,还要为学生设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和修复工作相关的基础课程,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应为该专业设置除专科、本科外更高层次的深造空间,比如研究生、硕士等,以实践经验为升学标准,使学生能够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中拓宽未来的修复工作者的知识面,从而更好进行古籍保护工作。针对在职的修复工作者,国家和各地政府已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以江苏为首的文化大省受文化部委托,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各古籍收藏单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职员工培为训对象,并规定学员学习期满返回原单位后必须在古籍修复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这无疑是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素质,从而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论

自1950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的出口的管理办法后,国家从政策上开始重视文物保护的问题。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在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作为文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伟大文明的载体,也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的修复和保护理应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然而现有的修复保护力量与目前古籍受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极不匹配。在国家政策鼓励的情况下,目前各地古籍修复中心陆续出现,如南京中友古籍保护修复中心、南京莫愁文献修复中心、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等。但总的形势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好转。在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繁荣必要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从物质和思想上积极要求支援,不仅要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高质量人才的不断供应。人才是一切行业发展延续的关键,古籍修复行业同样如此,只有做好了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相关工作,才能期待古籍修复的严峻形式能够转危为安。

注释

①:肖晓梅 韩锡铎 《古籍修复——绵亘不断 继往图新》 《北京观察》2007年05期 ②、③:《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刻不容缓》 北京科技报专题 2008年07月 http://tech.sina.com.cn/d/2008-07-07/11032308093.shtml

参考资料

[1]李志琴 张斌 《10万古籍1人修 专业古籍修复人才后继乏人》 《解放日报》2006年4月

篇8:浅论古籍数字化优点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内涵,优点

数字化即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数字符号,也就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变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表达符号。“‘古籍数字化’这个术语最早由刘炜提出,对其概念的界定还不是很明确,但是相关的研究工作就陆续开始了。”20年来,“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不断的演变,到今天也没有准确统一的概念,但究其目的是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进行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我们可以暂且给古籍数字化这样的界定:“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与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者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数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以揭示古籍文献资源的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与传统古籍相比,数字化古籍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容量大,携带方便;查检快捷,节省时间;信息量全,准确性高,能穷尽,不易漏检;输出便捷,省力省时等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查检便捷

这是数字化古籍最大的优越性,读者能够快速直接准确的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虽然传统古籍有一定的检索功能,但由于编制工作的浩繁和书籍规模的宏大,索引总是粗疏的、有限的。”我们在利用传统古籍查检资料时,有时并不清楚哪一本书有自己需要的资料,而又不可能将所有的古籍查阅一遍,所以通常是凭借经验查询古籍,这就造成了我们查检资料的漏洞与局限,因为很多古籍我们未曾听闻,也就不大可能通过传统方式检索到,当然我们检索到的资料也就不可能全面。这样,不能查到相对完整的资料,又浪费了大量时间。即使很多知识渊博的学者对所研究的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成果经过了常年的积累,对于研究所需资料早已如数家珍。但事实上,人力阅读的范围必然会有限的,几乎任何一位学者都难以无遗漏的完全掌握所研究的领域的所有的学术资料。因此,利用数字化化古籍,可以快捷方便地检索到想要的内容,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扰,弥补借助经验查询古籍的漏洞,还会发现一些古籍内容的可用性与可贵性。

此外,为了对古籍进行保护,很多的善本、孤本被图书馆或者收藏单位束之高阁,不允许被查询或者利用,这就给学者造成极大的困扰。还有一些珍贵古籍可以被查询,但是绝不可以在古籍上做笔记或者标注,因此学者必须把需要的部分抄录下来,大量的笔记记录加大了学者的工作量。而数字化的古籍方便学者查询古籍,给研究者带来阅读的便利,而且大部分的数字化的古籍数据库允许做标注,从而省去了翻检之劳,又确保了无遗漏之处。

第二,输出灵活

这是数字化古籍的突出优点,在查阅传统古籍时,当我们遇到需要的内容,一般情况是采取手写或者复印的方式将其摘录下来。然而手抄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比较容易出现错别字,漏字现象,费力又费时且准确率也不高;复印可以克服手抄费力和易出错字的弊端,但是当我们需要的内容比较零散时,有时一页只需要几句话或者几行字,但必须把整页都复印下来,这无疑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浪费时间;当我们需要的内容较多,达到几十页时,就会产生较高的复印费用,而且当这些资料利用完就基本没有价值了,产生很多的废纸。数字化的古籍在输出方面基本克服了手抄与复印的不足,这是因为数字化古籍支持打印、复制、生成可编辑文件三种,准确无误,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第三,保护、传承古籍,开辟研究新途径

“利用数字化的古籍可以有效地减少纸质古籍的流通量,降低由于人为的使用而造成的古籍文献资料的损伤率。这样历经岁月沧桑的古籍得到真正的‘休息’和‘保护’。”转存和复制有利于永久、真实地保存古籍的原貌。因此,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的有效措施。同时,古籍数字化可以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挖掘、整理古籍,这样,在整理那些藏封于高阁的文献和古籍资料时,人们能够再次发现和认识到古籍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古籍的传承。此外,古籍数字化,使研究者改变了传统的通过去图书馆翻阅古籍的研究方式。学者只需要便携式的储存器或是移动硬盘便可以阅读互联网上的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源,在互联网庞大的古籍文献知识体系中实现海量知识信息的查询与利用,为学者开辟古籍文献研究新途径。

综上所述,古籍数字化为传统的古籍整理拓展了新的领域,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数字化古籍的出现不仅是计算机进步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福音。虽然古籍数字化尚存在一些缺陷,但有一点是十分确定的,那就是:它必将对古籍整理与出版、文献形态的演进、人类学术的研究、乃至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有着深远影响。

学术无国界,古籍数字化是天下学术之公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需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数字文献学”方面人才的培养,有效的使用这一学术研究新手段,在国际范围内广泛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文化的共同繁荣,是推进古籍数字化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崔雷.中文古籍数字化研究[D].吉林大学报图书馆学报,2012(6):2-8.

[2]冯红娟,张文静,梁蕙玮.中文古籍资源统一检索系统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4(10):3-5.

[3]李国新.中国古籍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10-26.

上一篇:南村小学趣味运动会通讯稿下一篇:2工作计划撰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