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成长的动力

2022-09-12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 让学生全面发展, 要完成这一目标,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成长的动力。

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人化”

亚里士多德说过, “人在出生时是一个非常可恶的小动物。”要把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需经过长时间的“人化”过程, 在对学生“人化”的过程中, 要保证对学生最基本的教导和正常的精神供养, 不要总是希望通过知识的教育和智力的开发来让学生“人化”, 最终导致学生“人化”过程不完善。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父亲粗暴地只要求他一味单纯学习钢琴技能, 最终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 在精神上我却变成了残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不同形式,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学生从出生到现在, 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好奇和恐惧, 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储存在大脑中。面对世界, 学生没有技能, 没有自信, 一切都得学习, 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模仿,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 对于学生, 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游戏, 学生具有利己的本性, 学生的运作模式是“逃避痛苦, 追求快乐”。学生的一切取决于信息输入, 一切都是学来的,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供氧者, 培养学生成长的动力。

二、教师培养学生成长动力的方法:

(一) 爱学生

当学生被教师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 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加, 自己会尊重自己, 进而尊重别人, 在学生的心灵中自我价值开始萌芽, 教师无条件的爱我们的学生, 是培养学生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方法。

(二) 鼓励

曾经有一位大教育家说过:“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 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教育学生, 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教师要告诉学生:“没问题, 老师相信你”, 每天要不断地巩固, 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

(三) 表扬

表扬是学生做对行为及取得成绩的时候, 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 当学生的一个行为做对了, 教师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学生的行为固定下来, 才能使学生下次接着再做, 表扬是教师经常做的行为。学生每天, 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 或者取得小的成绩, 老师应及时地表扬, 把学生的行为确定下来, 表扬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阳光, 对一个学生来说, 被表扬意味着事情做对了, 被认可了, 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 自信心会增强。

(四) 确认

一个学生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 学生不一定知道, 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对的, 那些是错的。教师要客观的帮学生分清是非, 实际上确认是教师帮学生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 教师要知道学生不会自动的知道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这些都是学来的, 是我们教师长期不断灌输的结果, 我们教师要帮学生分清是非善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 理解

理解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基础上的, 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个行为, 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 学生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 总有他自己的理由, 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教师看来是不对的, 或者是不成立, 如果教师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 想改变学生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不能倾听学生的心声, 就无法搞清学生行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理解, 建立学生的自我尊重感, 学生可以和别人心灵相通, 感觉自己有能力沟通, 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 这时师生关系就稳定了。

(六) 陪伴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需要教师的陪伴, 对学生确认, 理解, 鼓励, 最后学生得以建立独立的人格。教师既要把学生在主体资格上当平等的人来对待, 又要在思维方法上考虑到学生的人格是待发育的, 能力是待培养的。学生还经常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意思, 这就需要教师去体会, 去陪伴学生, 通过陪伴来了解学生, 通过陪伴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七) 批评

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 批评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相互支持, 相互关爱, 相互稳定基础之上, 这样的批评才有作用, 如果教师和学生互相不理解, 不信任, 即使批评是正确的, 是直指行为的, 不损人格的, 学生依然不接受教师的批评, 这时批评只会起副作用。教师尽量不用批评, 如果用, 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八) 制定规则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该学生做的事情, 一定让学生自己做, 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平等协商, 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为学生制定明确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则, 以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和平共处”的氛围下顺利执行, 那种教师单方说了算的错误做法再也要不得了。

三、教师培养学生成长动力的步骤:

(一)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学生精神人的脊梁骨, 有了自尊心, 他才像人一样站立起来了, 自尊心是一个学生由“动物”变成“人”的关键, 是自尊心的作用才使学生按“人”的方式来行为。如果我们希望通过语言的方式 (鼓励, 表扬与批评) 矫正学生的行为偏差, 那么学生拥有自尊心是前提条件, 如果学生没有自尊心, 那我们就无法通过语言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 而只能用对待动物的方法 (打骂, 威胁) 来强制学生按教师的意愿行为, 当学生自尊心没有了, 学生将“没脸没皮”了, 那别人的目光和话语对他失效了。

(二)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进入学生大脑的主程序, 只有当学生在内心建起“我能”的信念时, 学生的学习才走上了坦途, 面对新的课业, 当学生抱定“我完全能够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的坚定信心时, 学生的大脑因为有此信念而排除了对学不好的恐惧干扰, 直接进入了“专注状态”, 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找到方法把事情做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 有的是有意识培养了自信心, 有的是无意识地建立了自信心, 所以他们才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三) 培养学生责任心

责任心是学生管住自己的心锁, 学生有了责任心才成长, 学生一旦学会了对自己做的事情担当责任, 就马上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 开始产生自律, 开始变得伟大起来,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他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负起责任来的能力。

(四) 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精神

主动进取的精神是学生人生的动力源, 一个人从小长到成年后, 能否在人生中取得成功, 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他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他的人格中有没有主动进取的精神, 有没有永不言败, 不屈不饶的精神和有没有与别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 才能保证学生人生成功, 成为高素质的人。

(五)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为了追求快乐就去学习的动力。苏联心理学家在《学习与兴趣》一书说, “学习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而绝不是天生的”。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的事情上要认识到, 学生学习什么知识其实并不重要, 比知识重要十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学习能力重要十倍的是学习兴趣, 教师一旦在学生身上培养出了学习兴趣, 那学习能力就非常容易培养出来, 学生有了学习能力和兴趣, 那学习知识就是一个快乐的旅程, 学生会易如反掌的学会他想学的任何知识。

(六)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是学生杰出表现的自动程序, 一个人是否杰出, 主要表现在他的行为上, 而行为表现的优秀主要取决于他的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在一种情况下如何应对的自动反应。要把学生培养成杰出的人, 教师就必须教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上一篇: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下一篇:加强乡镇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