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2024-04-26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精选8篇)

篇1: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河南省修武县第一高级中学

赵艳梅

从教十几年,教育界就一直在喊着搞素质教育,喊着要把学生、老师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而走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却有着很深的感受,光喊是不行的,只有切切实实的课程改革才有机会、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

08年下学期开始河南省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新课程标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之风就此拉开了帷幕,到如今,一个半学期已经过去了。在此期间,我们做了多方努力,想出各种办法来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这里有困惑、有矛盾、有问题,但也不乏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此,我想把他们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勉。

一、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力求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河南省执行的是一标多本制,我们学校采用的是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它和旧教材在知识体系上有了很大变动。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没有旧教材的知识系统性强,而且很多旧教材上的名词、概念都没有了,结论性的东西少了,文字的篇幅明显减少,这让我们感到新教材就是一个“纲”,在这个“纲”的引领下,里面需要填入许多东西,到底填什么,细读教材,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专题在为我们做这方面的指导。“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等等各种问题探究的形式将需要填充的内容一步步引导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

对比新旧教材版本,可以看到新教材的图幅数量明显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新教材必修(Ⅱ)在讲到城市土地利用时,仅仅给学生呈现一幅“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 图,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市政用地的分布特点,而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把这一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这种新课程理念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还发现,同样是“活动”,但在位置与数量上有着显著不同,旧教材的活动都设计在每篇正文之后且数量少,活动的内容也多为结合正文内容来回答的问题。而新教材的活动就大为不同了,首先是数量上的明显增多,再者就是贯穿在每节课当中,最重要的是,不少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出某一知识点,而这一知 1

识点是文字叙述中所没有明确阐述出来的,但却是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假如,新教材必修(Ⅰ)在第一章第一节活动中设计了演示昼夜更替的动手活动,解释昼夜更替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认识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如何判断晨昏线,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但通过这样一个动手试验便迎刃而解了。

常言道“不破不立”,新教材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教材中出现的包含大量地理信息阅读、实践、观察和探究活动即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它们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

二、记录困惑,认真反思,探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

一个半学期的新课改教学,新教材给了我们很多,有收获,也有困惑。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很好地服务教学工作,我们把这些收获和困惑都尽量地记录下来,以求找到更好的、更科学的教学模式。还记得高一新学期刚开始一段时间,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曾经在备课过程中开玩笑地说“我们所教这一级学生就好比是一群小白鼠”,但真正放在课改这块达的试验田里,我们真的能把他们当做小白鼠吗?学生的路是不可逆转的,作为走在课改最前沿的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履行好这份责任呢?

回头看,新课改下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结构上新教材较旧教材系统性差了,这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课堂活动明显增加,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时间难以把握,安排好的课时,总是会被打乱。这就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上给我们每一位高一地理教师提出了挑战。高一上学期进行必修(Ⅰ)的过程是最明显的,那时我们感到课时特别的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就感觉活动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时间又难以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例如,学习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自转时,由于本节课的两个重点“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时间”、“地球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规律”都是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我就设想着尽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以期在学习地球运动知识之初给学生开个好头,打下扎实的基础,结果活动时间把握不好,当堂任务未能完成,打乱了课时计划,影响了进度。

针对这一问题,高一下学期伊始,我们调整了教学思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每一

课时都编出相应的导学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导学,合作探究,自我检测等内容以导学案的形式一次性地呈现给学生,并坚持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预习完成。课堂上我们把全班学生都进行了分组,每组学生好、中、差各个程度的学生兼顾。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预习结果,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再通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展示来完成,最后留下的大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不了的难题,才是我们教师需要讲解的,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把课前预习活动真正告了起来,而且还使课堂效率大为提高,这半学期以来,我们感到教学进度完不成的次数明显减少,较上学期而言,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也有所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模式特别符合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它改变了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三、注重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理解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很大,这让不少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难以适应,给我们的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我所教实验班的学生里面就有不少的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的),这在后面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上明显凸现出来。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补充、讲解,会使本来紧张的课时雪上加霜,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的话,又有一部分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难以接受。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在集体备课时,特别注意要备上和本节课有关的初中地理知识,将这些知识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整节课中的地理知识保持连续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进入下学期采用导学案教学以后,这些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直接在导学案中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直接,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因素涉及到铁路、商品农业基地等,这些地理要素对学生来说已经很陌生,不了解它们的名称、位置。这样,我们在编导学案时,就将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示意图,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示意图补充上去,并且配以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分布图,让学生从感性上先直观的了解我国商品粮基地和主要的铁路干线与

城市分布之间的关系。学生带着明确的地理事物名称,明确的位置,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茫然,当然也会使本节课的难度在原来基础上有所降低,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四、做好学生评价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谈起对学生的评价,不少人都会想到给学生打分,评优、良、中、差、合格等级等方法。这些都不失为一些好的评价方法,但我认为对于我们的评价对象,如果一种评价机制、评价方法用得久了,就会产生感觉疲劳、心理疲劳,就会让他们逐渐的不在乎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使用这些传统的记录性的评价方法外,还要尝试着采用一些其他的评价方法,给学生一些新鲜的感觉,缓解他们的听觉疲劳,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当学生做得好时,一句简单的英语“very good”、“you are excellent”既起到了鼓励表扬学生的作用,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兴奋不已。一句“今天表现不错,奖励一朵小红花─精神上的”,既缓和了课堂气氛,夸奖了学生,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诙谐幽默,兴趣大增。同时又恰当地展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评价方法没有严格的规定什么时候用,用那一种,但用好了,却会常用常新,出其不意,起到画龙点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还只是探索阶段,它要求我们这些新课改的操刀者必须努力学习,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学习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篇2: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改革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全新的视角与理念来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要将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应试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现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浅谈如下。中国论文网 /1/view-12875040.htm

一、渗透STS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物理教学应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规律和生活现象开始,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进而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会物理科学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教学理念。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尤其是高中生具有相当的生活阅历,其认知水平已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机渗透STS教育,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与生产现象入手来引入物理学习,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第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入物理学习。“从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这为我们的物理教学提供一个方向,即教学要围绕生活进行,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来学习新知。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大大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致。如在学习“静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上台来亲自操作,用手提课本、玻璃瓶等,学生很容易地提起来了,然后让学生在掺有洗洁精的水里洗手,然后再提玻璃瓶,瓶面很光滑,不容易提起。对于这两个操作,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都非常熟悉。此时我告诉学生我们能提起东西是因为静摩擦力无处不在,但是有时却无法提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两种情况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曾遇到过,但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理解与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的学科,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与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要善于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由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转变为以图片、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繁琐为简单的特点。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学习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够更多地接收信息,进而有利于学生能

力的培养与课堂效益的提高。

第一,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一章每一节都有教学重难点,这些重难点问题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的保持与激发。对于重点,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与特殊的符号或者用动画、图片等来突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物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采用传统教学的静态图片与平白的叙述,很难将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讲清讲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的知识点条理化、清晰化、动态化、宏观化地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从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其内在的联系,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如“简谐振动”的教学,此节的教学重难点是回复力、速度、加速度随位移变化的规律。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来模拟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并动态显示回复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四个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变

化规律,这样的动态显示形象直观,利于学生理解。

第二,运用多媒体做好实验。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全面清晰而准确地展现物理过程与物理现象,尤其适用于一些现实中不能进行、不易操作或对环境要求极为严格的实验,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完成,如果只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文字描述和图形来学习,学生很难得到直观形象的认识,而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以动态而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加强理解与记忆。

三、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判断、总结与概括能力。

第一,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整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精神的集中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教师演示实验来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实验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尤其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从属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加速度的相关内容时,我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作出了种种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实践证明:运用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定理与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求学精神。

总之,我们要借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树立大的物理教学观与学生观,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数学教学

一、数学教学中要体现“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上“轴对称图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让学生折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实例。

又如,上“圆的定义”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引导思考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否相等,并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样,让教学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数学教学要体现“教学做合一”

我国的素质教育虽已实施多年,但教师、学生都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发展急切需要探究教学来推进。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体现“教学合一”,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和做。

如,教学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计算经济问题:有一批电脑,原销售价格为每台8000元,在甲、乙两家家电商场均有销售。甲市场的促销方法是:买一台的单价为7800元,买两台的单价为7600元,依此类推,每多买一台单价再减少200元,但每台单价不能低于4400元;乙商场一律按原价打七五折销售。某校需购买一批此型号的电脑,请同学们帮学校算算,去哪家商场购买最能节约开支。

三、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将会是一个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力的民族。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因为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次,在学习中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说、多思,把他们的耳、眼、口、手都解放出来。最后,对学生的创造行为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

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的那根独特琴弦,并适时拨动。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心理,进行恰当调整,要用一套完整有效的、适合自己、并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再如,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互动。简单些的问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

五、教师要爱学生

爱是教育的前提,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笔者认为,爱学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要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4: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一、渗透STS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物理教学应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规律和生活现象开始,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进而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会物理科学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教学理念。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尤其是高中生具有相当的生活阅历,其认知水平已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机渗透STS教育,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与生产现象入手来引入物理学习,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第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入物理学习。“从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这为我们的物理教学提供一个方向,即教学要围绕生活进行,从身边的物理现象入手来学习新知。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大大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致。如在学习“静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上台来亲自操作,用手提课本、玻璃瓶等,学生很容易地提起来了,然后让学生在掺有洗洁精的水里洗手,然后再提玻璃瓶,瓶面很光滑,不容易提起。对于这两个操作,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都非常熟悉。此时我告诉学生我们能提起东西是因为静摩擦力无处不在,但是有时却无法提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两种情况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曾遇到过,但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理解与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与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要善于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由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转变为以图片、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手段来传递信息,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繁琐为简单的特点。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学习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够更多地接收信息,进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效益的提高。

第一,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一章每一节都有教学重难点,这些重难点问题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的保持与激发。对于重点,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与特殊的符号或者用动画、图片等来突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物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采用传统教学的静态图片与平白的叙述,很难将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讲清讲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学生理解起来颇有难度的知识点条理化、清晰化、动态化、宏观化地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从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其内在的联系,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如“简谐振动”的教学,此节的教学重难点是回复力、速度、加速度随位移变化的规律。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来模拟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并动态显示回复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四个矢量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规律,这样的动态显示形象直观,利于学生理解。

第二,运用多媒体做好实验。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全面清晰而准确地展现物理过程与物理现象,尤其适用于一些现实中不能进行、不易操作或对环境要求极为严格的实验,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完成,如果只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文字描述和图形来学习,学生很难得到直观形象的认识,而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以动态而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加强理解与记忆。

三、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课程改革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判断、总结与概括能力。

第一,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整节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精神的集中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教师演示实验来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实验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尤其是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从属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加速度的相关内容时,我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作出了种种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实践证明:运用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定理与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求学精神。

总之,我们要借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树立大的物理教学观与学生观,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5: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浙江省慈溪市育才中学高中部姜学华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演绎教学的新精彩。文章从精心准备学案、分层教学、开展好实验教学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并探究全新、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精心设计学案,做好教学铺垫

学案的好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提高的关键,也是整节课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精心设计学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思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为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案的精心准备。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为学案的设计做好铺垫。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是对运动学中基本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的巩固,所以学生已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并对于生活中重物和轻物的自由落体现象司空见惯,这就为巩固和复习知识埋下了伏笔。

因此,教师首先要确定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等;而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轻重无关,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物理发展史的史实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推理奥秘,意识到猜想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以史实为鉴,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与正确的认知观,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消除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猜想、假设、推理、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保障全面提高

由于高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采用分层策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师讲解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对知识讲解的难易程度与速度快慢程度掌握难以恰到好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即: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的知识性不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会激发后进生的回答兴趣,能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中等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擦力和运动方向一定相反吗?”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全面了解产生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回答出来;对于优等生来说,这样的问题略显简单,可以这样设问:“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拉叠加在一起的两个木块时,木块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摩擦方向向哪?”这就需要学生清晰掌握摩擦力的知识与性质,才能正确解答出来,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所有物理知识中,每一个定律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作为保障。例如,在复习“圆周运动”时,很多学生对于竖直平面中的圆周运动理解并不深刻,尤其对于物体通过圆周最高点这一条件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用“离心轨道”来演示钢球在竖直平面中所进行的圆周运动,让钢球从轨道的较高一端的不同位置自由滚下,由此可以观察到,只有在钢球的位置达到足够高度时,才能使得钢球顺利达到环形轨道顶点,并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跌落,沿着轨道进行运动。借助演示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钢球在圆周最高点和最低点处对轨道形成的压力,以及压力和钢球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竖直平面中圆周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贴近生活操作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都可以成为实验素材,如在教学物体重心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个电灯泡,在距水泥地板一米的地方垂直下落,学生惊奇地发现,灯泡落地后竟然没有摔破!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展开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最后得出受重心位置的影响,灯泡落地时底座先着地,因此从一米高的地方落地也摔不碎。这种随堂小实验操作起来简便、快捷,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废弃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实验器材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材料,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环保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尊崇分数第一的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发展性原则,使评价失去了激励作用。为此,我们要完善评价机制,坚持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改变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考核的标准,提高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学习成绩、学生进步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还要多使用赞美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比如,“你的想法很独特,这些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聪明,其他同学和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你的答案都快赶上标准答案了,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到答案的。”教师的鼓励和激励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心,从而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尝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演绎高中物理教学的新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敏,李国建.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下),,(7).

[2]沈延林.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2,(4).

[3]郭乐伟.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19).

篇6: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灵台一中

史志红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 发展 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转变角色,创设多样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地理思维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创设材料情境,拓展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一单元第二节《宇宙中的地球》中“存在生命行星”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外阅读材料《探索地外文明》、《地球生命和地外文明》等,对课文进行适当补充、解释和拓展。学生经过阅读、理解、讨论、分析补充材料,对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火山”的教学时,我向全体学生讲了故事“庞贝古城的毁灭”:“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紧靠它的罗马庞贝古城被埋没了。18世纪初,意大利农民从地下挖出古罗马钱币及大理石碎块,揭开了庞贝古城之谜。人们在开掘时,发现了许多悲惨受难的景象。” 真实的故事和火山简介,激发了学生掌握火山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教与学。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创设图像情境,启迪教与学。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

第一,让学生“自组”。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让学生“自读”。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

第四,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能有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第五,让学生“自练”。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纠错,既落实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第六,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和“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实践,课改任重道远

篇7: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探讨

文/李鹏程

摘 要:强化高中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析了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篇8: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地理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 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 大多数教师已经认同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并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改变,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 由于考试成绩仍然对教育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家长、社会“用成绩衡量学生”的观念仍然存在, 导致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抛出自己的思维, 让学生围着教师转, 变相地进行着“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思维没有得到启迪, 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 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所以, 针对这种现实, 初中政治教师必须彻底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理念, 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意识, 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环节, 重在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让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地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愿意学习

“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一个老师, 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 反之, 则会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 甚至出现抵制、抗拒的心态。所以,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互动, 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愿意学习, 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多沟通、多交流。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一视同仁, 一碗水端平, 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 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所以, 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感到轻松, 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 从而轻松、快乐地进行学习。

再次, 多鼓励, 少批评,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一句积极的评语能使学生情绪兴奋, 从而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一句严厉的批评可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萎靡不振, 不愿意学习。所以, 教师必须要注意评价方式, 多鼓励, 多表扬, 就算是学生回答错了, 也要肯定其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 再委婉地指出其错误, 帮助分析原因, 找出正确答案, 这样, 才能保护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利用多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 就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而且初中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 有时会让学生产生说教、枯燥的感觉, 所以, 教师必须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习。

1. 巧妙进行课堂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有故事导入、音乐导入、案例导入等, 在保证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的基本要求的同时,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启迪学生去思索、去设想, 使学生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2. 结合时事讲解知识要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许多内容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而且中学生对这些国内外的重大时事都非常关注, 经常在课间兴高采烈地进行讨论。所以, 教师可以将政治课本知识与时事相结合, 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 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时, 可以联系学生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假酒、劣质大米、有毒奶粉、地沟油等等, 教师的讲解介绍, 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纷纷讨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四、课程设计依托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 政治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课程教学。

1. 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 理论联系实际, 在具体的实例中学习课本知识, 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 真正达到政治课的育人目的。比如学习“能够承受挫折”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遇到的困难, 遭受的失败, 以及自己是怎样站起来的心理过程, 利用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挫折, 端正心态,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 课堂提问要贴近生活和学生感情实际。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政治课堂中, 教师要贴近生活和学生感情实际提问题, 小切口, 具体直接, 直面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回答问题要实在, 不笼统、空泛,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五、采用分层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各有不同的, 所以新课改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基础理论, 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分类”, 也就是采取分层教学法, 以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

1. 按照分层教学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仔细分析教材、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 摘到桃子”, 体验成功的喜悦。

2.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分层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准,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层层递进,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3. 在作业布置、评价方式上实行分层教学法。

上一篇: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心得下一篇:乐器室管理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