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概括段意能力的培养

2022-09-11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 (3—4年级) 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 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概括是思维的基础, 是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 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概括段落大意, 是在同学们学习给课文分段之后着重训练的一项阅读基本功。它是理解课文的手段, 也是抓住重点的方法, 还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思维训练。概括段落大意是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行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之一, 也是三年级学生的重点训练项目。三年级的小学生, 对概括段意颇有困难, 往往不是抓不住主干就是概括不全, 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罗嗦, 不符合“明确、完整、简要”的要求, 而且仅仅是学一课会一课,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如何教会学生概括段落大意, 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教师的方法指导就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阅读全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什么;再仔细阅读每个自然段, 抓住这些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分析比较, 考虑它们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找出与全文主要内容有关系的内容;最后将次要的内容舍去,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段落的中心, 这就是段落大意了。

一、知道概括段意的要求

(一) 让学生知道概括段落大意要完整

在教学时, 要给学生反复强调的就是概括的段意要完整, 不要把内容遗漏。有些段落课文文字较长, 层次很清楚, 学生不容易把握住主要内容。在这个情况下, 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层, 概括出层意, 理解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然后, 再引导学生根据层意概括出段意。

(二) 让学生知道概括段意要简要

强调了完整, 很多学生概括出的段意就变得冗长, 罗嗦, 做不到简明、扼要。怎样让学生把握住“简要”呢?在教学时, 要采用比较选择。例如, 让学生回答后, 随机打出两种不同语句的段意, 然后让学生比较, 从而让孩子明白, 概括段意时, 要用简要的语言把主要内容交代清楚, 交代完整, 没有必要在段意中作详细的描绘。这样指导后, 再让学生依据这种方法, 试着写几段的段意, 学生慢慢地也就会举一反三了。

二、教给概括段意的方法

(一) 摘句法

1、找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作段意;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的段落, 用概括的一句作段意。

2、摘过渡句:过渡句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 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

(二) 串连法 (串连层意、句意、关键词)

该种方法适用于段中无重点句, 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 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 把它们串连起来。

(三) 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

归纳段意, 一定要抓住每段的主要意思, 选准角度, 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到这点, 可指导学生用“去旁枝, 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四) 综合法

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 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 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的。遇到这种情况, 便可指导学生采用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意。

(五) 缩句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 但较长, 可指导学生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古人说:“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三需;教人以渔, 于终身受用无穷, 教给捕鱼的方法要比馈赠几条鱼重要得多。”同样, 教给学生方法要比传授的知识重要的多。学生学会概括段意的规律和方法后, 就能独立地学习概括段意, 遇到困难也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知道, 语文教材中以记事、写人、状物、写景体裁为多, 在教学中, 把概括这几种体裁的段意的方法作为拓展的内容教给学生。

一般来说, 写人的文章离不开记事, 往往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反映人物的某一特点。这两种体裁的文章可以采用同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把一个事情过程的意思, 也就是每段内容意思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因此, 可以这样的模式来尝试概括段意:谁在什么地方 (或什么时间) 干什么?结果怎样?

而状物、写景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外形、性能、用途等。这类体裁的文章概括段意时不可用标题或问题式来概括。我设计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怎么样, 再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完整。

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并不是靠几个段落、几篇文章的练习就能落实到位的, 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素质教育提出要发掘人的潜能, 其中也包括学习的潜力。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他们学习的方法, 正有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摘要: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从教学的实践角度看, 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本文重点介绍了摘句法、串连法、取舍法、综合法、缩句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段意的能力。

关键词:指导学生,概括段意

参考文献

[1] 崔峦.求是崇实鼎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项飞.把握“练会”找准“练点”[J].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8期。

上一篇:分析高职院校离退休人员管理的特点与对策下一篇:新常态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