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农产品供给从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农民收入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但是,农业经济发展仍面临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且区域发展不平衡也亟待解决。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经之路。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将创新改革的理念融入其中,以创新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甘肃是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攻坚主战场”之一。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甘肃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硬约束日益加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农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多项农业主要指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经济发展显得后劲不足。鉴于此,有必要对农业技术创新这台“新引擎”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故障”,为进一步激发与释放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以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根据研究目的,对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了概念界定,选取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和创新经济学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呈现。随后,在分析甘肃省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并从发展趋势、总体影响、局部影响三个方面剖析甘肃省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实证发现:(1)在2003年至2016年间,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2010年以后增速略有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则相对缓慢。此外,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速率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速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2)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二者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的总体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在不同时期影响呈现不同,具体表现为:当期和滞后1期时有较大正面影响;滞后2期的正面影响相对较小;滞后3期则产生了负面影响。(3)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各个环节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显示正相关关系,但各环节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研发环节、推广环节和应用环节在基础条件作用下各自的回归结果中,相应的总体回归系数依次降低;不同环节间的相互作用时,相应的总体回归系数存在差异。由上述结果可以推断,甘肃省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与农业技术创新各个环节、技术创新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协调或脱节,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固化和制度僵化问题,从而导致了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动力难以充分释放,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受限。为应对以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甘肃省资源禀赋,选取以色列、日本、荷兰作为经验借鉴对象,在归纳与对比各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异同点的基础上,分别从研发、推广、应用以及管理模式和立法保障与政策导向五个方面提出补足甘肃省农业技术创新短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经验借鉴

学科专业:理论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梳理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技术创新

2.1.2 农业经济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2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2.2.3 创新经济学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作用机理

2.3.2 影响呈现

3 甘肃省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甘肃省概况

3.2 农业技术创新现状

3.2.1 基础条件

3.2.2 研发水平

3.2.3 推广水平

3.2.4 应用水平

3.3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3.3.1 生产条件

3.3.2 产出水平

3.3.3 农村居民生活

3.3.4 可持续性

3.4 本章小结

4 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4.1 体系构建与变量选取

4.1.1 构建原则

4.1.2 体系构建

4.1.3 数据说明

4.2 趋势分析

4.3 总体影响分析

4.4 局部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发展:典型国家的经验

5.1 农业资源禀赋分析

5.2 典型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的实践经验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论文提纲下一篇:以人为本中职语文教学论文提纲